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耳鳴耳聾針灸治療 耳鳴耳聾針灸治療 發(fā)表者:李滋平 (訪問人次:3921) 為一個疾病。耳聾,是指不同程度的聽力減退,甚至失聽。聽力減退,聞之不真者,稱為重聽;全然不聞外聲,則為全聾。它是耳病中最常見的病種之一,也像耳鳴一樣,可以作為許多疾病的并發(fā)癥,也有單獨發(fā)病者。耳聾往往由耳鳴發(fā)展而來。中醫(yī)文獻中,根據病因病理不同,又有“勞聾、“風聾、“虛聾、“暴聾、“卒聾、“久聾等多種名稱。二、西醫(yī)機理人的耳朵聽到聲音是由兩條路線傳入內耳的,即空氣傳導和骨傳導。結構和功能正常的外耳、中耳、內耳、聽神經和聽中樞,都是傳導聲波和產生聽覺不可缺少的。當人們聽覺系統的傳導部分、感音部分,或兩部分都發(fā)生病變時,即產生聽覺障礙。根據耳聾發(fā)生部位和性質不同,可將其分為三類:傳導性聾(病變部位在耳道及中耳),感音神經性聾(病變部位在內耳,聽神經及聽中樞),和混合性聾。由于螺旋器毛細胞、聽神經、聽傳導徑路或各級神經元受損害,致聲音的感受與神經沖動傳遞障礙者,稱感音性或神經性聾。臨床上用常規(guī)測聽法未能將兩者區(qū)分時可混稱感音神經性聾。共分為:1先天性聾 (1)遺傳性聾(2)非遺傳性聾:妊娠早期母親患風疹、腮腺炎、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患或梅毒、糖尿病、腎炎、敗血癥、克汀病等全身疾病,或大量應用耳毒性藥物均可使胎兒耳聾。2老年性聾是人體老化過程中聽覺器官衰退的表現。3傳染病源性聾系指由各種急、慢性傳染病產生或并發(fā)的感音神經性聾。4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的耳聾:常見者首推高血壓與動脈硬化。5耳毒性聾指濫用某些藥物或長期接觸某些化學制品所致的耳聾。6創(chuàng)傷性聾:如頭顱閉合性創(chuàng)傷,導敢迷路震蕩、內耳出血、感覺細胞和節(jié)細胞受損。7特發(fā)性突聾指瞬息間突然發(fā)生的重度感音性聾,患者多能準確提供發(fā)病時間、地點與情形。目前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內耳供血障礙或病毒感染有關。8其他疾病,較常見者如梅尼埃病、耳蝸性耳硬化、小腦腦橋角占位性疾病,多發(fā)性硬化癥等。三、病因病機情志 氣郁化火 肝火 上擾,蒙蔽清竅飲食 聚濕為痰,痰郁化火 痰火 勞倦 損傷脾胃,氣血不足 不能上承,耳竅失養(yǎng) 體虧、病后 腎精虧損、髓??仗摽v欲1、 所致病因較多,可因外感及內傷情志、飲食、縱欲、勞倦引起。2、 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為氣、火、痰上擾,蒙蔽清竅致?。惶摓榫?、氣、血不足,不能上承,耳失所養(yǎng)致病。3、 病變部位在耳,論經絡,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皆上于面而走空竅,但主要為少陽所轄。病變臟腑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 四、辨證分型辨證要點:耳鳴耳聾的辨證要點,首先要區(qū)分虛實。虛者,多為腎氣虧損和脾胃虛弱;實者,多為肝火上擾或痰火郁結。耳鳴、耳聾實證、虛證鑒別表證型起病主癥兼癥苔、脈實證肝火上擾發(fā)病突然,常于惱怒后發(fā)病或加重耳鳴如聞風雷或潮水聲,耳脹耳痛,時輕時重頭昏、頭痛、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脅肋脹痛舌紅、苔黃或膩,脈弦數痰火郁結起病較急耳鳴呼呼作響,耳內閉塞、憋氣感明顯頭昏沉重、胸悶、痰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虛證腎精虧損起病緩,勞累、失眠、失精后加重耳鳴聲細、晝夜不息,以夜為甚頭暈目眩、虛煩失眠、腰膝軟、顴紅潮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脾胃虛弱起病緩,勞累后癥狀加重耳鳴如蟬,時作時止,有突然耳內空虛感面色萎黃、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緩細弱 五、具體證型針灸治療重聽無所聞:耳門、風池、俠溪、翳風、聽會、聽宮。(針灸大成) 1 肝火上擾 主癥:卒然耳鳴耳聾,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每于郁怒之后,耳鳴耳聾突發(fā)加重,兼有耳脹耳痛感,或有頭痛眩暈,目赤口苦,心煩易怒,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弓玄數。 治法:清肝泄熱開竅。 取穴:聽宮、耳門、翳風、中渚、聽會、太沖、行間。 方義提要:聽宮為局部取穴,可疏通耳部經絡氣血;耳門、翳風、中渚屬三焦經,聽會屬足少陽膽經,均通于耳部,取之可疏通手足少陽之經氣。取太沖,行間以清肝瀉熱。 隨癥選穴:兼感風熱之邪加外關、風池。 操作要點:聽宮、耳門、聽會針刺要深,刺時令病人張口,可刺入15寸左右,行捻轉法,使耳內有針感后即出針。余穴均用瀉法。 2痰火郁結主癥:雙耳鳴響如蟬不斷,有時閉塞如聾;胸脘痞悶,痰多,二便不爽,舌臺膩,脈滑數。治法:清化痰濁。 取穴:聽宮、耳門、翳風、豐隆、內庭、外關。 方義提要:本方取聽宮、耳門、翳風,以開耳竅之壅塞;取豐隆、內庭,清熱化痰,和胃降濁;取外關以疏通少陽經氣,使耳復聰。 隨癥選穴:胃納不佳加足三里。操作要點:取聽宮、耳門時,令病人張口,針刺如前。余穴皆用瀉法。 3.腎精虧損主癥:耳鳴、耳聾經久不愈,夜間較甚。兼見頭暈目眩,腰背酸痛,遺精滑泄。舌質紅或淡,脈細弱。治法:補腎填精。取穴:腎俞、肝俞,關元、三陰交、聽宮、聽會。 方義提要:本方取腎俞、肝俞、肝腎同補,加關元,充實下元,填精益腎;三陰交調補三陰之不足;聽宮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聽會屬足少陽膽經,取之以疏調少陽,開通耳竅。隨癥選穴:遺精加精宮、太溪;陽痿加命門。 操作要點:取聽宮、聽會穴時,令患者張口,針刺如前。余穴施以補法,并可配合灸法。 4脾胃虛弱 主癥:耳鳴乍輕乍重,遇勞則甚,久延則成耳聾,面色少華,頭暈神疲,四肢乏力,納食不香,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脈細。 治法:健脾益氣升陽。取穴:睥俞、氣海、足三里、百會、聽宮。方義提要:本方取脾俞、足三里以調脾胃而補中氣;取氣海以培補元氣;取百會以升清陽之氣;聽宮為局部取穴,可疏通耳部經絡氣血,宣通耳竅。隨癥選穴:便溏加天樞,食欲不振加中脘。 操作要點:施以補法,并可配合灸法?!酒渌煼ā?. 耳針取穴:皮質下、內分泌、肝、腎,取同側或雙側穴位。方法:用強刺激,或用電針,留針0.51h,每天1次或隔天l次,1520次為一療程。2.頭針取穴:取穴:雙側暈聽區(qū)。 方法:用快速刺入法,沿頭皮進入一定深度,行捻轉法,連續(xù)510min,然后留針30min。隔23天針治1次。 3.水針 取穴:聽宮、翳風、風池穴。 藥物選擇:維生素B1、維生素B12,丹參注射液。 方法:每穴0.20.4ml,按水針操作常規(guī)穴注。每日或隔日1次。4灸法 取穴:聽宮、翳風、聽會。 方法:將燃著的艾條在距穴位1寸處溫之,每次l01 5min。每日或隔日1次。 5磁療 常用穴:耳門、聽宮、聽會、翳風、啞門。備用穴:內關、外關、廉泉。 方法:敷貼法:磁性10002500Gs。磁體,小塊。磁電針法,選24穴,每次治療30min。 6指壓 指壓:合谷(瀉)、翳風、聽宮、聽會、耳門、風池(均瀉)、膽俞(瀉)、腎俞、足三里(補)來治療耳鳴。六、機理研究關于針刺治療耳聾耳鳴的機理有人考慮針刺可能提高皮層中樞的興奮性,從而提高感受聲音的能力,認為針刺治聾的作用機理可能為:(1)針刺可減少螺旋器毛細胞的變性壞死,促使未受損的耳蝸螺旋器毛細胞發(fā)揮代償作用,從而提高聽覺功能;( 2)針刺可能加強耳蝸的血液循環(huán),改善代謝狀況;( 3)針刺可能提高皮層聽中樞興奮性,因而增強了聽覺的感受能力。目前以針灸治療耳聾耳鳴,局部取穴主要為耳周及頭面部的經驗穴,如耳門、聽宮、聽會、翳風、角孫、暈聽區(qū)、四神聰等,體針取穴一般局限于手足少陽經及肝經、腎經,其療效已得到人多數人的肯定;但在針灸治療本病時,應注意從針灸經絡理論諸如五輸穴、八脈交會穴、原絡相配、俞募相配等方面進行選穴、配穴,才能更好地提高療效。 七、調攝、預后及小結耳鳴耳聾的調攝從飲食、情志、起居等方面加以注意是十分必要的。1、 肝氣郁結而致耳鳴耳聾者尤要注意精神調理,使其心情舒暢。2、 痰火郁結者,要注意減少肥甘飲食。3、 腎虛耳鳴耳聾者,尤要注意養(yǎng)息及減少房勞,減少溫燥食物。4、 脾虛病人則要注意飲食調理在治療中可配合自我按摩療法。其法為以兩手掌緊按外耳道口,并以四指反復敲擊枕部乳突部,再以手掌對外耳道作有規(guī)律的一開一合,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5min。5、 由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耳鳴耳聾,應積極治療原發(fā)病。6、 對耳道有器質性病變,需要手術治療者,應及時進行。7、 平時禁止挖耳,保持耳道清潔,避免勞倦,節(jié)制房事,對治療和預防有積極意義。 耳鳴耳聾的預后,視病情的輕重而不同。暴聾屬實者,若審證施治得當,預后較好;久聾屬虛者及外傷、藥物中毒性耳聾預后欠佳。針灸治療:治則與主方:耳為上陽,故以疏通少陽經氣為原則,取手、足少陽經穴為主?;痉剑航◆栾L、聽會;遠取中渚、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