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必修五長亭送別 2課時 教案.doc_第1頁
粵教版必修五長亭送別 2課時 教案.doc_第2頁
粵教版必修五長亭送別 2課時 教案.doc_第3頁
粵教版必修五長亭送別 2課時 教案.doc_第4頁
粵教版必修五長亭送別 2課時 教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2018學年粵教版必修五長亭送別 2課時 教案教學目標1從分析情節(jié)入手,把握、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鑒賞劇作富于文采的語言。體會修辭方法和古代詩詞的語句的表達效果。3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鑒賞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不要搞成修辭方法的辨析或語句出處的考查,而要結合課文4進一步了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了解本課曲詞富于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重點難點:1從分析情節(jié)入手,把握、鑒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準確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鑒賞劇作富于文采的語言。體會修辭方法和古代詩詞的語句的表達效果。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一、 導入新課前面我們講關漢卿的竇娥冤時說過,西廂記是文采派的作品,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精彩片斷:長亭送別。二、 簡介作家作品西廂記的作者問題長期存在爭議。本來元代鐘嗣成的錄鬼簿有年序,和明初朱權的太和正音譜有年序二書都標明西廂記是王實甫作的。可是到了明代弘治時期可能更早,卻流行關漢卿作西廂記,或關作王續(xù)的說法。此說初見于弘治十二年進士都穆寫的南濠詩話。他說:“近時北詞以西廂記為首,俗傳作于關漢卿或以漢卿不竟其詞,王實甫足之。參閱點鬼簿即錄鬼簿乃王實甫作,非漢卿也?!彼遣幌嘈抨P作之說的,但他說“俗傳”,那么關作之說定在弘治之前了。差不多與此同時的弘治十一年北京岳家書坊重刊印的西廂記即“弘治本”,附錄有嘲諷王實甫和關漢卿的民歌,嘲王的一曲說:“王家好忙,沽名釣譽,續(xù)短添長。”明末的凌初說:“又似乎王續(xù)關者。”凌刻本西廂記凡例這些說明,弘治前可能早有關作王續(xù)之說了。到了明嘉靖年間,西廂記還有關氏春秋之稱見嘉靖三十六年張羽古本董解元西廂記序??墒堑搅嗣魅f歷之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清代的毛奇齡說:“明隆萬以前刻西廂者,皆稱西廂為關漢卿作。”吳吳山三婦評箋注釋圣嘆第六才子書現(xiàn)在說法變了,多主張王作或王作關續(xù)。此說初見于明萬歷八年徐士范刊本西廂記序見蔣星煜明刊本西廂記研究,又明王世貞在卮言里說:“西廂久傳為關漢卿撰,邇來乃有以為王實甫者,謂至郵亭夢而止,又云至碧云天,黃花地而止。此后乃關漢卿所補也。”他認為漢卿所補,“俊語亦不減前”。元末明初,西廂記已被譽為“天下奪魁”,而且被尊為“春秋”,稱“關氏春秋”或“崔氏春秋”為什么叫“春秋”說法紛紜,其實意思很明白,無非是想把戲曲“小道”和正統(tǒng)經書并列??鬃幼鞯拇呵餄h代就被列為“五經”之一。現(xiàn)在西廂居然也稱“春秋”,不但是抬高身價,也含有反封建正統(tǒng)之意。明清戲曲家對西廂推崇備至:明代李贄贊它是“化工”焚書。王世貞說:“北曲固當以西廂壓卷。”曲藻王驥德說:“實甫西廂,千古絕技?!鼻蓮堢f:“今麗曲之最勝者,以王實甫西廂記壓卷?!焙馇嬲勄宕顫O說王實甫“才人如天”閑情偶寄。至金圣嘆那就更加贊到極端,說作者是“天地現(xiàn)身”金批第六才子書。還有許多劇作在不同程度上受西廂記的影響,元劇如鄭德輝的梅香、倩女離魂,李好古的張羽煮海,白仁甫的東墻記,明人劉兌的嬌紅記雜劇,孟稱舜的嬌紅記傳奇等。明初周憲王有金環(huán)記,據(jù)劇品的作者祁彪佳說:“刻意擬西廂”,“便不及西廂遠矣”。足見其對戲劇創(chuàng)作影響之深。三、西廂記題材演變。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寫的傳奇文短篇小說鶯鶯傳。亦名會真記。它的大致內容是寫年輕的張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孀婦攜女兒鶯鶯回長安,途經蒲州,亦寓于該寺,遇兵亂,崔氏富有,惶恐無托,幸張生與蒲將杜確有交誼,得其保護,崔氏遂免于難。為酬謝張生,設宴時讓女兒鶯鶯出見,張生為之動情。得丫環(huán)紅娘之助,兩人幽會。后張生去長安,數(shù)月返蒲,又居數(shù)月,再去長安應試,不中,遂棄鶯鶯,后男婚女嫁。某次,張生再經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禮節(jié)相見,被鶯鶯拒絕,并賦詩二章寄意。張生為什么拋棄鶯鶯呢據(jù)他自己說:鶯鶯是罕見的美女“尤物”。這種“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坝嘀虏蛔阋詣傺酢保浴叭糖椤睏壣?。可見張生是個始亂終棄的無義之徒。作者卻在為他的丑惡行為找尋理由辯解。還說,許多人都贊張生是個“善補過者”。這是顛倒是非。這部傳奇文,雖說結尾很壞,但對崔張的愛情和鶯鶯性格的某些描寫,卻是楚楚有致、細膩動人,引起當時許多人的注意,并給后世作者以深遠影響。正如魯迅所說:“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中國小說史略對鶯鶯傳的肯定和批評都十分確當。傳奇文西廂故事,流傳甚廣。如魯迅所說:“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唐宋傳奇集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個性格獨特的婦女形象鶯鶯。她給人的印象歷久不磨,她的悲劇遭遇喚起人們莫大同情。這個形象的塑造,既為后世作者勾畫出一個基本的性格輪廓,又為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留下了廣闊的余地。請看作者的描繪: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于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怨幽邃,恒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這是貴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內涵極深,熱愛張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內心有深沉痛楚,卻十分隱秘。人的正常的喜怒哀樂,在鶯鶯的形象中都以表里之間的矛盾、端莊的矜持的姿態(tài)展現(xiàn)的。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貴族的驕矜性格,構成鶯鶯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她既無杜麗娘的浪漫氣質,也沒有林黛玉的單寒之色。她的性格造型是獨一無二的,這是作者的重大創(chuàng)造,她的形象真實可信。但是她的遭遇卻給人們留下心靈上的遺恨,張生的“補過”,玷污了她的形象。甚至他們兩人都自認為他們的愛情是錯誤的,張生是“補過”,鶯鶯也有“自獻之羞”,這里美變成了丑,對此,凡正直的人們都不能接受。他們要為這場愛情公案辨明是非。我想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們不惜花費大量心血改寫西廂故事的一個重要原因。鶯鶯傳是一個沾有泥淖的珍珠。因為它是珍珠,所以人們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凈;若是土塊,早就沒人理了。西廂故事在南北兩宋已廣為流傳。文人如秦觀、毛滂都寫有調笑轉踏歌舞詞。民間藝人有講說西廂,“至于倡優(yōu)女子,皆能調說大略”商調蝶戀花鼓子詞。南宋羅燁的醉翁談錄記載當時已有鶯鶯傳的話本佚。宋雜劇有鶯鶯六幺佚,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南戲有西廂記一目佚見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趙德麟用說唱形式寫有商調蝶戀花鼓子詞。他主要用鶯鶯傳的文字作為說白,中間插進他寫的十二首蝶戀花唱詞,曲白相間,說唱西廂故事。最值得稱道的是,他隱含地批判了張生的薄情,對鶯鶯的被遺棄寄予同情,這在毛滂的調笑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飛絮?!惫淖釉~開頭說得更顯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淺,等閑不念離人怨。”張生把鶯鶯的離怨等閑視之,含有指責張生之意。結尾處又說:“棄擲前歡俱未忍,豈料盟言陡頓無憑準,地久天長終有盡,綿綿不似無窮恨?!泵鞔_指出張生是“棄擲”鶯鶯,使她遺恨無窮。原來被元稹視為錯誤的愛情,在鼓子詞中開始被糾正并獲得美的價值。什么“尤物”啊,“補過”呀之類的調調沒有了。張生的丑惡行為開始受道德的檢驗。遺憾的是,作者還沒有洞悉這一悲劇發(fā)生的更為深刻的社會原因。他仍然襲用了張生背盟的結尾。這樣就不能充分贊頌他們的具有反封建性的愛情行為。至少,鶯鶯是認錯了人。錯誤的愛情被“矯正”為令人遺憾的愛情,這是美中不足的。金代,一位有真知灼見和高度才華的作者出現(xiàn)了,他就是寫西廂記諸宮調的董解元?!爸T宮調”是北宋形成的一種大型說唱藝術形式。一個宮調統(tǒng)轄若干曲牌,構成一“套”,把許多“套”聯(lián)接起來,插入說白,講唱長篇故事。這種民間藝術從宋代流行至金元。董解元就用這種形式第一次以西廂故事為題材,寫出宏篇巨制的藝術精品。董解元其名不詳,“解元”在當時是對文人的尊稱。這位無名作者多才多藝,最可貴的是他沖破封建階級對待愛情的傳統(tǒng)觀念,大膽地贊美了男女自愿結合的愛情。他的眼光很尖銳,他看出要全面歌頌鶯鶯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張生的性格不可,如此方能把他所謳歌的愛情升華到真善美的境地。這是要有足夠膽識的,因為它越美越和封建道德尖銳對立。這是對鶯鶯傳主要思想的批判。還因為這種批判是通過藝術實踐產生的真正形象進行的,所以有巨大的說服力。張生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個風流倜儻、樸質鐘情、樂觀又帶幾分幽默氣質的正面青年。他的光彩襯照出鶯鶯傳中張生的卑鄙靈魂。原來的輕薄文人變成了“情種”,一個新的張生形象由此誕生。改變張生性格是關涉到變更原作主題思想的帶有實質性的變動,它引起情節(jié)的連鎖變化:既然張生是忠于愛情的,那么拆散他們婚姻的又是誰呢這,再次閃耀出作者的犀利目光。他看出制造悲劇的一個隱秘因素,即鶯鶯傳中不曾揭破的一個幕后人物,那就是老夫人,是她,拆散了崔張的美滿姻緣。她是罪魁禍首。作者決然地把她推到前臺,指給觀眾們說:看哪她是個背信棄義、破壞良緣的“封建頑固派”應該鳴鼓攻之。這么一改,就使全部西廂故事具有了鮮明的反封建性,它的思想和社會意義大為提高。由此又引起了一個重要的連鎖變化:它使原作鶯鶯傳的矛盾關系發(fā)生了質的改變。原作崔張的矛盾一變而為崔張為爭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間的矛盾。原來崔張的矛盾帶有更多的倫理道德性質張生品德太壞?,F(xiàn)在的矛盾則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它實際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問題上的反封建斗爭,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心理愿望。它所觸及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過鶯鶯傳。賦予作品以高度的藝術生命力。諸宮調中鶯鶯的性格特色,仍是含蓄深沉卻富有叛逆性了,對愛情的追求更為真摯熾烈了。作者還出色地塑造出一個聰明天真、潑辣大膽的紅娘形象,作者用靈巧俏皮的筆墨寫她穿針引線,成人之美,令人可喜。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見義勇為的法聰和尚。這一系列正面形象的成功創(chuàng)造,使故事中的反封建勢力大為增強。作者的膽識還表現(xiàn)在情節(jié)的安排上。他把崔張作為正義的一方,用同情的筆觸寫他們和龐大的封建勢力展開尖銳的沖突,為了這個,作者設計安排了一連串的新的情節(jié),如賴婚、鬧簡、賴簡、拷紅、長亭等,這些情節(jié)都寫得那么曲折而富有吸引力,把一個“冷淡清虛”的愛情故事寫得熱鬧誘人。后來雜劇西廂記的情節(jié)規(guī)模、結構布局,就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奠定的。這是董解元的莫大功績。沒有董西廂就沒有后來的王西廂。這位作者的藝術造詣相當精深,在他重新改寫西廂故事的時候,沒有為了加強反封建的主題而把人物關系簡單化,他沒有離開具體的生活現(xiàn)實,憑主觀臆想去擺布人物。他的目的不在寫情節(jié)而在塑造真實可信的活人。所以他的情節(jié)安排是以真實的性格沖突為基礎的,我們不單看到好人一邊、壞人一邊,我們看到的幾乎是可以用手觸摸的立體形象。這就使董西廂足以流傳千載了。諸宮調的語言技巧是精湛的。性格化的語言把所有人物都寫得惟妙惟肖,顧盼多姿。本來這類才子佳人的題材,很容易寫成陳詞濫套,它沒有那些動人心弦的激烈場面,沒有爭奇斗勝的巧妙情節(jié),它主要是寫人物的細膩感情,作者如果沒有精湛的語言技巧,那就會使聽眾昏昏欲睡??墒牵阏J真讀來,就像美酒醇醪那樣深厚有味,如寫張生思念鶯鶯:“待不尋思,怎奈心腸軟,告天,天不應,奈何天。”只一個“天”字就有三層轉折,形象地寫出相思的九曲回腸。再如:“沒一個日頭兒心放閑,沒一個時辰兒不掛念,沒一個夜兒不夢見。”先說一整天,再說天中之時,繼說時中之夜。在自然的語言中寄寓著作者的辛苦匠心。還有些語言新奇巧麗,詩意盎然。如“碧天涯幾縷兒殘霞,漸聽得珰珰地昏鐘兒打,鐘聲漸罷,又戍樓寒角奏梅花”。景色如畫。又如:“過雨櫻桃血滿枝,弄色的奇花紅間紫,垂柳已成絲。對許多好景,觸目是斷腸詩。”艷麗脫俗。董西廂又是一首充滿警句美詞的長篇抒情詩,寫景繪情,兩窮其妙。從鶯鶯傳到董西廂,構成雜劇西廂記的深厚藝術傳統(tǒng)。西廂記的杰出成就,不是王實甫一人憑空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它是植根于深厚的藝術傳統(tǒng)之中,經過長期的滋育蛻變出來的。尤其是董西廂,它直接給雜劇西廂記以深刻的影響。這又一次證明,任何偉大藝術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如果脫離了自己的傳統(tǒng),就會像瓶花一樣,取艷一時,很快就會抱香而死的。三、 聽黃梅戲長亭送別,感受戲劇藝術,根據(jù)課文概括課文內容的故事情節(jié)。錄音內容:黃梅戲。馬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伯勞東去雁西飛,萬水千山何日歸。眼中流盡血和淚,心底還同未燼灰。我未送行先防你去,你未登程先約歸期。合歡未己離愁又相繼,昨夜成婚今朝就別離。此一去鞍馬秋風自調理,順時善保千金體。君瑞此去非得己,愿儂珍重保玉軀。你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我這里青鸞有信頻頻寄。切莫為蝸角虛名、蠅頭小利,拆得鴛鴦兩下里。切莫要“金榜無名誓不歸”。金玉之言當謹記,關山難阻恩愛情。與你同心結連理,此生此世永不移。猛聽一聲“去也”,松了金釧,怕看那利故道,瘦了玉肌,此恨誰知?意如癡,心如醉,嘗盡了相思滋味,這離別之情又苦十倍,恨壓青山低。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長亭送別是西廂記的第四本第三折,西廂記共五本二十一折,這在元雜劇中是頗為少見的(全劇劇情可參看課本題解),長亭送別也是全劇最為膾炙人口的精彩片斷之一。隨著劇情的發(fā)展,鶯鶯終于克服了身心解放要求與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邁出了關鍵的一步,與張生私下結為夫妻。但接下來便是老夫人逼張生趕考,并說考不取功名便“休來見我”,崔、張愛情又面臨新的威脅。無奈中張生只好起程“上朝取應”。這場送別戲共有十九支曲文,由鶯鶯主唱,既是塑造鶯鶯形象的重場戲,也充分體現(xiàn)了王實甫劇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點。全折可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科白和【端正好】等三曲),是赴長亭路上的場面,寫鶯鶯為離別而愁苦怨恨的心境。第二部分(“做到見夫人科”至“專聽春雷第一聲”)是長亭餞別的場面,主要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心理,突出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第三部分(【四邊靜】至“小生又生此念”),是臨別叮囑的場面,主要表現(xiàn)鶯鶯對張生的關心和擔心。第四部分(【二煞】至結尾),是分手后的場面,描寫鶯鶯目送張生依依難舍的情景和離別后的痛苦。送別途中長亭餞別臨別叮囑惜別目送第二課時一、欣賞第一部分的曲詞:端正好一曲,因景生情,寫凄涼的暮秋景象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xiāng)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曲子的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后兩句是鶯鶯自問自答,在為離別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經霜的樹林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憂傷的感情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也有人分析說,這段曲詞句句是景,只一“淚”字是情。但一個“淚”字,就使全篇景物都閃耀出別離的淚光,它們都成了傳情之物,這是多么精湛的語言技巧!畫龍點睛,這個“淚”字就相當于那個“睛”,著墨不多,卻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清代有人記載了這樣一則軼聞:世傳王實甫作西廂記,至“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構思甚苦,思竭撲地,遂死。正好說明作者嘔心瀝血之苦。滾繡球一曲,由情及景,用途中的景物為線索來抒發(fā)離別的怨恨。這段曲詞和前面的端正好相比,在情景上的鋪設是不相同的。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涼的暮秋景象來引出鶯鶯的離愁別恨。滾繡球則是比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柳絲系馬、疏林掛斜暉、馬慢走車快行、松了金釧減了玉肌等等描寫,無不都是由鶯鶯對張生的依戀惜別之情引發(fā)出來的。清人金圣嘆對其中的“馬兒屯屯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兩句有這樣的分析:若又馬兒快快行,車兒慢慢隨,則中間乃自隔絕,不得多做相守也。即馬兒慢慢行,車兒慢慢隨,或馬兒快快行,車兒快塊隨,亦不成其為相守也。必也,馬兒則慢慢行,車兒則快快隨,馬兒仍慢慢行,于是車在馬右,馬在車左,男左女右,比肩并坐,疏林掛日,更不復夜,千秋萬歲,永在長亭。此真小兒女又稚小,又苦惱,又聰明,又憨癡。一片的微細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寫出來也。這段話倒可說是把“情景交融”的境界剖析入微。馬兒慢慢行,車兒快快隨是景,而實際抒發(fā)的卻是鶯鶯那種不忍遽別,雖一時半刻的廝守也不肯放棄的惜別深情。是先有這樣的情,才有那樣的景。叨叨令一曲,用豐富的情態(tài)描寫,補述鶯鶯動身前已經產生和未來將要產生的愁緒。這段曲詞是鶯鶯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環(huán)紅娘面前盡情傾訴離別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寫上與前面端正好和滾繡球委婉含蓄的內心獨白不一樣,整段曲詞無遮無攔,直抒胸臆,將車、馬,被、枕,衫、袖,書、信這些常用詞帶上兒字,加上一些疊音形容詞,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類,用排比句巧妙組合銜接,并間以反復的感嘆,造成音節(jié)和聲韻的回環(huán)流轉,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tài)。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嗚咽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本段中鶯鶯的感情痛二、運用第一部分的方法學習第二部分,并討論。長亭送別,突出了鶯鶯的什么思想?體現(xiàn)在哪里?1、刻畫鶯鶯、張生二人纏綿依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酒席上斜簽著坐的,蹙愁眉死臨侵地;雖然久后成佳配,奈時間怎不悲啼。意似癡,心如醉,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我諗知這幾日相思滋味,卻原來此別離情更增十倍;若不是酒席間子母每當回避,有心待與他舉案齊眉;將來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眼面前茶飯怕不待要吃,恨塞滿愁腸胃;2、突出了鶯鶯珍重愛情而輕視功名的思想“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拆鴛鴦在兩下里”。本段中鶯鶯的感情恨四、 討論第三部分,思考:臨別叮嚀,突出了鶯鶯的什么思想感情?體現(xiàn)在哪里?1、對張生的關心五煞2、對張生的擔心二煞3、雖然張生一再表白自己不會再在異鄉(xiāng)拈花惹草,但鶯鶯卻總擔心他“停妻再取妻”,故而一再試探、叮嚀,鶯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婦女地位低下,始亂終棄的事是屢見不鮮的。實際上,作為西廂記故事雛形的會真記(唐元稹作)和鶯鶯歌(唐李紳作),都將張生描寫為始亂終棄的薄情文人。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她對愛情的執(zhí)著,同時也是她對不能掌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是單純的兒女情長。)本段中鶯鶯的感情怕五、賞析第四部分: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一煞與端正好兩相輝映,并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互相照應;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huán)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本段中鶯鶯的感情念總結感情變化:痛恨怕念五、 分析人物形象鶯鶯是一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愛情生活的多情鐘情的女子。本折一方面描寫了鶯鶯依依不舍的痛苦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鶯鶯重情輕利的思想。她為離別而悲啼愁苦,痛極之際,竟埋怨張生忘舊情而輕遠別。這種埋怨正是愛極痛極的一種變態(tài)心理,是一種深情的癡語。鶯鶯既傾訴著內心的萬種離愁、無限幽思。又流露出怕被遺棄的痛苦心理。此時此刻,鶯鶯該有多少肺腑之言要說,然而她對“憐取眼前人”的臨別贈言,其實正是她內心隱憂的曲折吐露,也是當時社會中司空見慣的身榮棄妻的悲劇在鶯鶯心靈上的陰影的反映。在鶯鶯看來,狀元及第并不值得羨慕,最重要的是夫妻并蒂相守。而事實上張生應試是被逼的,他們的分離乃是封建勢力的壓迫所致。因此鶯鶯發(fā)出了對封建勢力的怨恨。鶯鶯還進一步把怨憤指向那可惡的名利思想。“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世俗的名利觀念造成了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而鶯鶯卻對這種虛名微利表示了極大的蔑視與痛恨,這就把鶯鶯的思想感情由一般的離別之苦,推到一個更高的水平。長亭送別突出地刻畫了鶯鶯的叛逆性格。在她心目中,金榜題名,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不是愛情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臨別時不忘叮囑張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與老夫人的態(tài)度形成鮮明的對照。同時,她也有深深的憂慮,明確的告訴張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巴F拊偃⑵蕖?,這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是有現(xiàn)實基礎的。鶯鶯的態(tài)度突出地表現(xiàn)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鶯鶯的離愁別恨,是她對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悲哀和抗爭,而不只限于“兒女情長”。她的離愁別恨中閃耀著重愛情輕功名、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光輝。鶯鶯這一形象的把握,要跟劇情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要重視她感情所經歷的起伏變化。七、課文鑒賞1、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戲曲語言。以景物描寫設置戲劇環(huán)境,渲染氣氛,與主人公的離愁別恨天然渾成,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時節(jié)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鶯鶯為離別所煩惱的痛苦壓抑心情。后兩句是鶯鶯自問自答,在為離別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淚的鶯鶯心目中,經霜的樹林是被她的離情感動而變紅的。一個“染”字,溝通了景與情的聯(lián)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離愁,蒙上一層沉郁憂傷的感情色彩,蕭瑟的秋景與悲凄的心境化而為一,無法分開,創(chuàng)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深秋郊外黃昏的畫面。一煞與端正好兩相輝映,并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互相照應;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里”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huán)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王實甫的戲曲語言以富于文采為特色,曲詞之美,與劇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和諧統(tǒng)一。這在長亭送別一折中尤為突出。(在敘事抒情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如脫布衫的“下西風黃葉紛飛,染寒煙蓑草萋迷”,把整個離宴用蕭條氣氛籠罩起來,使秋境與離情統(tǒng)一。又如四煞的“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岳低”,黃河與西岳華山,也被用來作離愁別恨的陪襯。還有四邊靜的“兩意俳徊,落日山橫翠”,把席殘人散,兩人相別的人物活動包容在蒼山落照的秋境之中,氣象闊大,使人如在畫里,歷歷在目。)2、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 全折運用了比喻、夸張、用典、對比、對偶、排比、反復、疊音、設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巧用夸張,并與比喻、用典、對比等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例如,“聽得道一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夸張地表現(xiàn)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將來的酒共食,嘗著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些土氣息,泥滋味”,“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五岳低”都是夸張兼比喻,寫離別之情,達到愁極恨絕、無以復加的地步;“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用了“紅淚”和“青衫淚”兩個典故,是夸張兼用典,形容傷心之至;“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是夸張、比喻和對比,以厭酒表現(xiàn)愁苦至極。作品中的夸張描寫,大都將人物感情寄附于客觀事物,借助鮮明生動的形象來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叨叨令一曲,將“車、馬,被、枕,衫、袖,書、信”這些常用詞帶上“兒”字,加上一些疊音形容詞,如熬熬煎煎、昏昏沉沉之類,用排比句巧妙組合銜接,并間以反復的感嘆,造成音韻的回環(huán)往復,產生一唱三嘆、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把鶯鶯柔腸百結的離別苦痛寫得哀哀切切,見情見態(tài)。鶯鶯那種如泣如訴、嗚嗚咽咽的聲氣口吻,宛然在側。3、融古代詩詞與民間口語為一體。 作者善于把典雅凝練的古代詩詞與通俗流暢的民間口語融為一體,從而形成清麗華美、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 作品融入了不少古代詩詞的語句,其特有的語義、情味和表達效果與劇中語境相契合,增添了語言的文采和表現(xiàn)力。例如,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黃花地”,化用范仲淹蘇幕遮詞中“碧云天,黃葉地”語句,并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以烘托送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