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目.doc_第1頁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目.doc_第2頁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目.doc_第3頁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目.doc_第4頁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目.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yè) 目目 錄錄 政治學基礎政治學基礎 1 行政學管理學行政學管理學 6 公共經(jīng)濟學公共經(jīng)濟學 12 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制度史 15 社會學社會學 17 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 26 國際政治學國際政治學 31 管理學原理管理學原理 39 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思想史 44 西方國家政治制度西方國家政治制度 46 邏輯學邏輯學 52 國際關系史國際關系史 57 政治社會學政治社會學 62 比較政治分析比較政治分析 67 經(jīng)典著作選讀經(jīng)典著作選讀 71 政治文明與政治發(fā)展政治文明與政治發(fā)展 73 憲法學憲法學 7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85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 92 公務員制度公務員制度 99 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學 106 新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新公共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111 當代西方政治思想當代西方政治思想 114 西方社會學理論西方社會學理論 119 傳播學傳播學 122 經(jīng)濟法經(jīng)濟法 129 民法學原理民法學原理 137 地方政府管理地方政府管理 141 美國政治與外交美國政治與外交 143 日本政治與行政日本政治與行政 146 俄羅斯政治與外交俄羅斯政治與外交 151 非贏利組織管理非贏利組織管理 155 社會調(diào)查的理論與方法社會調(diào)查的理論與方法 161 秘書學秘書學 168 政策科學與公共政策分析政策科學與公共政策分析 172 社會實踐社會實踐 180 領導科學與領導藝術領導科學與領導藝術 183 公共關系學公共關系學 189 電子政務電子政務 194 海洋行政管理海洋行政管理 197 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199 社區(qū)管理社區(qū)管理 203 社會保障社會保障 207 大國政治大國政治 211 城市管理城市管理 214 公共事業(yè)管理公共事業(yè)管理 219 政治學基礎政治學基礎 開課院系開課院系 法政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系 課程編號課程編號 030302101349 課程英文名稱課程英文名稱 Foundations of Politics Science 課程總學時課程總學時 68 總學分總學分 4 含實驗或?qū)嵺`學時含實驗或?qū)嵺`學時 學學 分分 推薦使用教材推薦使用教材 政治學基礎 編者編者 王浦劬 出版社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出版時間及版次 2006 年第 2 版 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和訓練 使學生能夠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立場 觀點和方法 樹立正確的政治觀 初步掌握認識和分析政治現(xiàn)象的基本方法 從而具備分析 現(xiàn)實政治現(xiàn)象的基本能力 提高認識復雜政治現(xiàn)象的水平 比較準確地把握政治現(xiàn)象及其發(fā) 展的基本規(guī)律 為進一步學習政治學 行政學及其相關學科打下堅實的基礎 要求學生明確 政治學基本范疇和概念的含義 掌握政治學的分析方法 能夠運用政治學基本原理分析把握 政治現(xiàn)象的本質(zhì) 考試形式考試形式 閉卷 授課內(nèi)容 細化到章 節(jié) 目 教學目標 授課模式 指 傳統(tǒng)講授 討 論 多媒體教 學等 學時分配 第一章 政治與政治學 一節(jié)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和范圍 一 政治含義的理解 二 政治學的研究對象 三 政治學的類型劃分與學科特點 二節(jié) 政治學的歷史發(fā)展 一 西方政治學的發(fā)展 二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產(chǎn)生及特點 三 中國政治學的發(fā)展 三節(jié) 政治學的研究方法和學習意 義 一 馬克思主義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 西方政治學研究方法 三 政治學的學習意義 通過本章的學習 正確把握政 治的含義 樹立正確的政治觀 了解政治學研究的范圍和內(nèi)容 明確學習政治學的意義 掌握 政治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講授6 第二章 利益與政治通過本章的學習 正確把握利講授6 一節(jié) 利益的含義 一 利益的形成和本質(zhì) 二 利益的內(nèi)在矛盾 二節(jié) 利益關系 一 利益關系的含義 二 共同利益 三 利益矛盾 三節(jié) 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利益在政治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 利益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益的含義 了解利益的內(nèi)在矛 盾 把握利益關系形成的邏輯 原因 了解利益關系的內(nèi)容和 特性 并且明確共同利益的含 義 特性和現(xiàn)實形態(tài) 了解利 益矛盾的類型 形成原因和基 本形態(tài) 由此把握社會政治形 成的前提和基礎 第三章 政治權力 一節(jié) 政治權力的含義 一 政治權力的本質(zhì) 二 政治權力的構成要素 三 政治權力的特性 二節(jié) 政治權力類型和政治權力關 系 一 政治權力的基礎 二 政治權力的類型 三 政治權力關系 三節(jié) 政治權力的作用 一 政治權力的作用方式 二 政治權力的作用 通過本章的學習 明確政治權 力的本質(zhì)和特性 了解政治權 力的基本類型和社會政治生活 中的基本權力關系 由此把握 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權力結 構 在此基礎上 進一步了解 政治權力的作用特點和方式 講授6 第四章 政治權利 一節(jié) 政治權利的含義 一 政治權利的含義 二 政治權利的特征 三 政治權利與政治權力 二節(jié) 政治權利的內(nèi)容和作用 一 政治權利的歷史發(fā)展 二 政治權利的基本內(nèi)容 三 政治權利對于社會政治生活的作 用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社會政 治生活中公民政治權利的基本 含義 把握政治權利的基本內(nèi) 容和社會政治功能 從而明確 政治生活中應該尊重和維護的 公民政治權利 講授6 第五章 國家 一節(jié) 國家的含義 一 非馬克思主義國家定義 通過本章的學習 正確把握國 家的本質(zhì) 特征和職能 國家 權力的基本特性 國家的歷史 講授6 二 國家的本質(zhì) 三 國家的歷史類型 二節(jié) 國家的形式 一 國家政權組織形式 二 國家結構形式 三節(jié) 國家機構 一 國家機構的含義和設置原則 二 主要國家機構 類型及其演變規(guī)律 主要的國 家政體和國家結構形式 第六章 政黨 一節(jié) 政黨的含義 一 政黨的本質(zhì)和特征 二 政黨的產(chǎn)生 三 政黨的類型 四 政黨的功能 二節(jié) 政黨制度 一 政黨制度的含義 二 政黨制度的形成和特點 三 政黨制度與政黨政治 四 政黨制度的類型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政黨的 含義 特征和基本功能 把握 政黨制度的歷史類型和影響因 素 講授6 第七章 政治社團 一節(jié) 政治社團的含義 一 政治社團的定義 二 政治社團的特征 二節(jié) 政治社團的類型 一 政治社團的技術分類 二 資本主義社會壓力集團 三 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社團 三節(jié) 政治社團在政治生活中的作 用 一 政治社團的作用方式 二 政治社團的作用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政治社 團的含義 特征和性質(zhì) 明確 認識政治社團的類型及其劃分 標準 正確掌握政治社團在政 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 講授5 第八章 政治統(tǒng)治與政治管理 一節(jié) 政治統(tǒng)治與政治管理的含義 一 政治統(tǒng)治的含義與特點 二 政治管理的含義與特點 二節(jié) 政治統(tǒng)治與政治管理的類型 通過本章的學習 明確政治統(tǒng) 治與政治管理的含義 特征 類型 了解兩者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掌握政治統(tǒng)治與政治管理的方 式 講授5 一 政治統(tǒng)治的基礎和類型 二 政治管理的職能和類型 三節(jié) 政治統(tǒng)治與政治管理的方式 和作用 一 政治統(tǒng)治的方式和作用 二 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 第九章 政治參與 一節(jié) 政治參與的涵義 一 政治參與的涵義 二 政治參與的特征 三 政治參與和民主政治 二節(jié) 政治參與的方式和條件 一 政治參與的方式 二 政治參與的條件 三節(jié) 政治參與的作用和發(fā)展方向 一 政治參與的作用 二 政治參與的發(fā)展方向 通過本章的學習 掌握政治參 與的含義和基本特征 了解政 治參與的方式 把握政治參與 的功能 并且辨析資本主義國 家的政治參與方式與社會主義 國家政治參與方式的本質(zhì)不同 在此基礎上 體會社會政治參 與對于政治決策的科學化和民 主化的重要作用 講授5 第十章 政治文化 一節(jié) 政治文化的概述 一 政治文化的含義 二 政治文化的特征 三 政治文化的影響因素 四 政治文化的類型與功能 二節(jié) 政治心理與政治思想 一 政治心理 二 政治思想 三節(jié) 政治社會化 一 政治社會化的含義 二 政治社會化的媒介和影響因素 三 政治社會化的類型和作用 通過本章的學習 明確政治文 化和政治社會化的基本含義 了解政治文化諸構成要素和政 治文化的基本功能 把握政治 心理和政治思想的基本知識 掌握政治社會化的主要途徑 由此理解政治文化對于社會政 治的作用 講授5 第十一章 政治革命與政治改革 一節(jié) 政治革命 一 政治革命的含義 二 政治革命的類型和方略 三 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 二節(jié) 政治改革 通過本章的學習 把握政治革 命和政治改革的含義 結合史 實了解政治革命的類型和方略 以及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 同時結合有關政治改革的經(jīng)驗 認識政治改革的方式 條件和 講授5 一 政治改革的含義 二 政治改革的目標和方式 三 政治改革的條件和作用 作用 第十二章 政治民主 一節(jié) 政治民主的含義 一 含義 二 特征 二節(jié) 政治民主的類型與動力因素 一 類型 二 動力因素 三節(jié) 政治民主的發(fā)展途徑和社會 政治作用 一 政治民主的發(fā)展途徑 二 政治民主的社會政治作用 通過本章的學習 正確認識民 主的本質(zhì)含義和基本特征 了 解民主的基本功能和不同的民 主制的區(qū)別 把握民主在政治 管理和行政管理中的意義 講授7 學習參考書學習參考書 注明編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 孫關宏 胡雨春 任軍鋒主編 政治學概論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王惠巖主編 政治學原理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006 版 楊光斌主編 政治學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年第 2 版 美 杰弗里 龐頓 彼得 吉爾著 張定淮等譯 政治學導論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 第 1 版 美 邁克爾 羅斯金等著 林震等譯 政治科學 華夏出版社 2001 年第 1 版 行政學管理學行政學管理學 開課院系開課院系 法政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系 課程編號課程編號 030302101203 課程英文名稱課程英文名稱 Public Administration 課程總學時課程總學時 68 總學分總學分 4 含實驗或?qū)嵺`學時含實驗或?qū)嵺`學時 0 學學 分分 0 推薦使用教材推薦使用教材 行政管理學概述 編者編者 張國慶 出版社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出版時間及版次 2000 年第二版 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本課程是行政管理系的一門主干基礎課 內(nèi)容包括行政職能 行政組織 人事行政 行 政領導 行政決策 行政實施 行政方法 行政效率 機關管理 公共財務 行政行為 行 政責任 行政倫理 行政改革等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使學生掌握行政管理及行政管理學的 基本概念 研究方法 研究范疇及其發(fā)展脈絡等 對我國及國外政府的運作模式有一個清楚 的認識 了解當前我國政府的改革方向 思路及緊迫性 為學生將來進入政府及公共事業(yè)組 織工作奠定理論和知識基礎 除了行政管理系 其他任何希望進入政府和公共事業(yè)組織工作 的學生 任何希望了解政府及公共事業(yè)組織運作的學生 都有必要學習本課程 以適應未來 的工作 考試形式考試形式 閉卷考試 授課內(nèi)容 細化到章 節(jié) 目 教學目標 授課模式 指傳統(tǒng) 講授 討論 多媒 體教學等 學時分配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行政管理學概說 一 行政管理學的概念 研究對象 學科 目的 二 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范疇 研究方法 三 行政管理學的學科特點 四 行政管理學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五 現(xiàn)代行政現(xiàn)象與現(xiàn)代行政精神 第二節(jié) 行政管理學的演進 一 早期公共行政研究時期 二 傳統(tǒng)公共行政研究時期 三 修正公共行政研究時期 四 整合公共行政研究時期 第三節(jié) 國家行政管理的基礎 一 國家公共行政管理的基礎 二 國家行政管理的主體 三 國家行政管理的客體 四 國家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 行政管理及行政管理學 的淵源 概念 行政管 理與公共行政 公共管 理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行政 管理學的研究方法 研 究范疇 發(fā)展脈絡 當 先我國和國際行政管理 理論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方向 學習本課程的目的與要 求 傳統(tǒng)講授4 第二章 行政職能 第一節(jié) 現(xiàn)代政府行政職能問題的由來與 發(fā)展 一 羅斯福 新政 二 東亞經(jīng)濟奇跡 三 東亞金融危機 第二節(jié) 行政職能的涵義 行政職能的涵義 二 行政職能的擴展 行政環(huán)境的內(nèi)涵和特性 了解行政環(huán)境對整個行 政管理的決定意義 行 政職能的概念和構成 了解行政職能改革對我 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 性 傳統(tǒng)講授和討論3 第三章 行政權力 第一節(jié) 行政權力的概念 一 行政權力的涵義 二 行政權力的學說 三 行政權力的結構 四 行政權力的特征 第二節(jié) 行政權力的分配 一 行政權力分配的途徑 二 行政權力分配的原則 第三節(jié) 行政授權 一 行政授權的特點與性質(zhì) 二 行政授權的方式 三 行政授權的過程 權力及行政權力的內(nèi)涵 關于行政權力的各種學 說及特征 了解行政授 權的分類和我國的授權 體系 傳統(tǒng)講授4 第四章 行政組織 第一節(jié)行政組織概說 一 行政組織涵義 二 國家行政組織特征 三 行政組織基本要素 第二節(jié) 組織目標 一 目標的功能與層次 二 目標的合理化與特征 三 目標管理 第三節(jié) 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的性質(zhì) 管理幅度與管理層次 行政組織體制 組織及行政組織的內(nèi)涵 關于組織的各種理論及 發(fā)展演化 行政組織的 不同模式 我國行政體 制的發(fā)展變化和當前的 模式 傳統(tǒng)講授4 第五章 人事行政 第一節(jié) 人事行政概說 一 涵義 二 管理機構 第二節(jié)國家公務員制度 一 西方國家公務員制度 二 基本特征 第三節(jié) 我國國家公務員制度 一 建立 二 特點 三 基本內(nèi)容 人事行政的內(nèi)涵 西方 國家和我國目前的公務 員制度 現(xiàn)代人事行政 的各種機制 人事行政 的職位分類 人事行政 與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 理的聯(lián)系 傳統(tǒng)講授4 第四節(jié) 職位分類 一 緣起與發(fā)展 二 基本概念 第六章 行政領導 第一節(jié) 行政領導概說 一 涵義 二 權力的來源 三 行政領導的理論 第二節(jié) 行政領導的方式和類型 一 方式 二 類型 第三節(jié) 行政領導者 一 涵義 二 產(chǎn)生方式 三 素質(zhì) 四 職責 行政領導的涵義 關于 行政領導的基本理論 行政領導者的產(chǎn)生方式 和類型 傳統(tǒng)講授4 第七章 行政決策 第一節(jié) 行政決策概說 一 內(nèi)涵 二 特征 第二節(jié) 行政決策體制 一 概念 二 類型 第三節(jié) 行政決策過程 一 分析模型 二 一般過程 行政決策的內(nèi)涵 行政 決策的理論模型 行政 決策的體制 行政決策 過程 傳統(tǒng)講授4 第八章 行政實施 第一節(jié) 行政實施概說 一 行政實施的意義 二 行政實施的步驟與環(huán)節(jié) 第二節(jié) 行政指揮 一 行政指揮的作用 二 指揮者必須具備的條件 三 行政指揮的方式 第三節(jié) 行政溝通 一 構成類型 二 行政溝通關系的處理 第四節(jié) 行政控制 一 涵義 二 種類 三 方法 第五節(jié) 行政協(xié)調(diào) 一 涵義 二 作用 三 原則與方法 行政實施 又稱為行政 執(zhí)行 的內(nèi)涵 掌握行 政實施中的行政指揮 行政溝通 行政控制 行政協(xié)調(diào)的基本內(nèi)容 傳統(tǒng)講授4 第九章行政方法行政程序的內(nèi)涵 行政傳統(tǒng)講授4 第一節(jié) 行政程序 三 涵義 四 行政工作的程序化 五 行政程序的簡化 第二節(jié) 行政計劃 一 涵義 二 編制過程 三 編制的技術方法 第三節(jié) 行政基本方法 一 強制性行政方法 二 誘導性行政方法 三 參與管理 四 行政責任方法 程序工作的內(nèi)容 行政 計劃的內(nèi)容 掌握行政 的基本方法 第十章 行政效率 第一節(jié) 行政效率概說 一 涵義 二 類型 第二節(jié) 行政效率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 一 效率研究 二 行政效率研究的傳統(tǒng)模式 三 當代行政效率研究 第三節(jié) 績效評估的作用和意義 一 績效評估意義的負面闡述 二 績效評估意義的正面闡述 第四節(jié) 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實踐 一 公共部門特點和績效評估的困難 二 公共組織績效評估的研究與實踐 行政效率的內(nèi)涵 公共 部門績效評估的理論和 實踐 掌握行政效率的 測定的方法與技術 績 效測評和績效管理的理 論 傳統(tǒng)講授4 第十二章 公共財政 第一節(jié) 公共財政的職能與國家預算 一 概念 二 公共財政的職能 三 國家預算 第二節(jié) 公共財政支出 一 概述 二 規(guī)模與結構 第三節(jié) 公共財政收入 一 概述 二 稅收 公共財政的內(nèi)涵 稅收 的種類和體系 公共財 政的職能和國家預算內(nèi) 容 掌握我國公共財政 支出的體系 我國公共 財政收入體系 以及我 國有關公共財政的政策 傳統(tǒng)講授4 第十三章 行政行為 第一節(jié) 行政行為概說 一 涵義 二 種類 三 特性 第二節(jié) 行政行為的基本方式 一 行政命令 二 行政處分 行政行為的內(nèi)涵 行政 行為的基本方式 掌握 我國目前行政行為的基 本內(nèi)容 了解行政行為 的功能 傳統(tǒng)講授4 三 行政裁量 第三節(jié) 行政行為的功能 維持功能 管制功能 裁判功能 發(fā)展功能 第十四章 法制行政 第一節(jié) 法制行政概說 一 法制行政與法治行政 二 基本法則 三 現(xiàn)代法治行政的特征 第二節(jié) 行政監(jiān)督 一 涵義和種類 二 基本功能和主要方式 三 內(nèi)在機制 第三節(jié)法制監(jiān)督 一 特征 二 主體及其形式 三 行政訴訟 法制行政的內(nèi)涵 有關 法制行政的內(nèi)容 包括 行政監(jiān)督 法制監(jiān)督 社會監(jiān)督的體系 了解 我國依法行政的發(fā)展 依法行政的理論基礎 依法行政與法治國家的 內(nèi)在聯(lián)系 我國的行政 立法體系 傳統(tǒng)講授4 第十六章 行政責任 第一節(jié) 行政責任概說 一 涵義 二 意義 三 歷史演變 第二節(jié) 行政責任的基本范疇 一 特征 二 內(nèi)在實施條件 三 構成要件 第三節(jié) 行政責任的確定 一 主體 二 依據(jù) 三 追究 行政責任的內(nèi)涵 有關 行政責任的基本范疇 以及行政責任的確定等 傳統(tǒng)講授4 第十七章 行政倫理 第一節(jié) 行政倫理概說 一 行政倫理和行政道德 二 行政倫理的涵義 三 行政倫理關系 第二節(jié)行政倫理的結構與功能 一 理論模型 二 公務員的個人品德 三 行政職業(yè)道德 第三節(jié)行政倫理的制度化 一 行政倫理失范 二 行政倫理的管理 三 行政倫理立法 行政倫理的內(nèi)涵 行政 倫理的構成 行政倫理 對行政管理實施的功能 作用 我國行政倫理的 制度化發(fā)展 傳統(tǒng)講授4 第十九章 當代中國行政改革 第一節(jié)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歷史沿革 一 建國初 二 改革開發(fā)初期 三 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改革 第二節(jié) 當代中國行政改革界說 一 當代中國行政改革內(nèi)涵 二 當代中國行政改革的主要范疇 三 當代中國行政改革得很新問題 我國政府機構改革的歷 史沿革和發(fā)展 我國行 政學界關于我國政府機 構改革的各種學說 我 國行政改革的價值選擇 和未來方向 傳統(tǒng)講授和討論3 第二十章 公共行政學的發(fā)展 第一節(jié) 行政學科發(fā)展的再思考 一 正統(tǒng)階段 二 闡述階段 三 應用階段 四 再思階段 第二節(jié) 70 80 年代西方公共行政的發(fā)展 第三節(jié) 90 年代的發(fā)展 一 重新定義公共行政 二 治道變革 三 重塑政府 對于公共行政學發(fā)展方 向 前沿理論的梳理 讓學生了解當前行政管 理的熱點和前沿理論 激發(fā)從事 研究公共行 政的熱情 傳統(tǒng)講授4 答疑復習2 學習參考書學習參考書 注明編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 彭和平 公共行政管理 修訂版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2004 年 夏書章 行政管理學 第三版 中山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婁成武 行政管理學 東北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張成福 公共管理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2001 年 陳振明 公共管理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2004 年 羅森布魯姆 公共行政學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2002 年 歐文 休斯 公共管理導論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2002 年 公共經(jīng)濟學公共經(jīng)濟學 開課院系開課院系 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系 課程編號課程編號 030302101205 課程英文名稱課程英文名稱 Public Economics 課程總學時課程總學時 51 總學分總學分 3 含實驗或?qū)嵺`學時含實驗或?qū)嵺`學時 學學 分分 推薦使用教材推薦使用教材 公共經(jīng)濟學 編者編者 樊勇明 杜莉 出版社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出版時間及版次 2001 年 3 月第 1 版 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要求學生掌握公共經(jīng)濟學理論的基本原理 基本知識 理解和把握 政府經(jīng)濟活動的內(nèi)容和形式 培養(yǎng)學生利用公共經(jīng)濟學原理分析現(xiàn)實問題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能 力 考試形式考試形式 閉卷 授課內(nèi)容 細化到章 節(jié) 目 教學目標 授課模式 指傳統(tǒng)講授 討論 多媒體教學等 學時分配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jié) 公共經(jīng)濟學的發(fā)展和演 化 第二節(jié) 公共經(jīng)濟學的定義 研 究對象 弄清公共經(jīng)濟學的淵 源 公共經(jīng)濟學的概 念 傳統(tǒng)講授3 第二章 資源配置與政府職能 第一節(jié) 資源配置定義與方式 第二節(jié) 市場失靈的原因及表現(xiàn) 掌握資源配置的基本 方式 了解市場失靈 的原因及表現(xiàn) 傳統(tǒng)講授2 第二章 第三節(jié) 政府經(jīng)濟職能 第四節(jié) 政府干預與政府失靈 了解政府的基本職能 政府干預的必然性及 其政府失靈的表現(xiàn)和 原因 傳統(tǒng)講授結合案例分析1 第三章 公共產(chǎn)品理論 第一節(jié) 公共產(chǎn)品的定義 第二節(jié)公共產(chǎn)品的有效供給 正確理解公共產(chǎn)品的 含義 掌握公共產(chǎn)品 有效供給的形式 傳統(tǒng)講授結合案例分析 3 第四章 外部效應及其矯正 第一節(jié) 外部效應的內(nèi)涵 第二節(jié) 外部效應與資源配置效 掌握外部效應的內(nèi)容 及其糾正策略 傳統(tǒng)講授和案例分析 3 率 第三節(jié) 糾正外部效應的策略 第五章 公共選擇理論 第一節(jié) 公共選擇與非市場決策 第二節(jié) 投票機制 第三節(jié) 公共選擇中的不同主體 第四節(jié) 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 把握公共選擇理論的 基本內(nèi)容 學會根據(jù) 理論來正確分析社會 現(xiàn)實 傳統(tǒng)講授結合案例分析3 第六章 政府規(guī)制理論 第一節(jié) 政府規(guī)制的內(nèi)涵和種類 第二節(jié)政府規(guī)制的手段 第三節(jié) 政府規(guī)制的理由 了解政府規(guī)制的基本 內(nèi)容 理解政府規(guī)制 的依據(jù) 傳統(tǒng)講授結合案例分析 3 第六章 政府規(guī)制 第一節(jié) 政府規(guī)制行為 第二節(jié) 中國政府規(guī)制的趨勢及 政策思路 了解經(jīng)濟規(guī)制與社會 規(guī)制的內(nèi)容 把握規(guī) 制的基本趨勢 傳統(tǒng)講授結合案例分析 3 期中檢查運用所學知識組織案 例分析 學生課堂宣講案例并集體討論 3 第七章 公共支出 第一節(jié) 公共支出的定義和原則 第二節(jié) 公共支出的結構 第三節(jié) 公共支出規(guī)模 了解公共支出的基本 內(nèi)容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第七章 第四節(jié) 公共支出的效益 第五節(jié) 公共支出的具體內(nèi)容分 析 掌握公共支出的具 體內(nèi)容并正確分析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第八章 公共收入 第一節(jié) 公共收入形式和結構 第二節(jié) 公共收入的規(guī)模分析 第三節(jié) 公共收入原則 理解公共收入的形式 結構 掌握基本原則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第九章 稅收理論與制度 第一節(jié) 稅收的定義與結構 第二節(jié) 稅收原則 第三節(jié) 稅收的負擔與稅收轉(zhuǎn)嫁 把握稅收的內(nèi)涵和 原則 掌握稅收負擔 與稅收轉(zhuǎn)嫁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第四節(jié) 稅收制度的構成要素 第五節(jié) 稅種的分類 第六節(jié) 稅收效應 掌握稅收的具體內(nèi)容 如構成要素 分類及 效應等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第十章 公債 第一節(jié) 公債的概念與種類 第二節(jié) 公債的發(fā)行與償還 第三節(jié) 公債管理的經(jīng)濟效應 了解有關公債的基本 知識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第十一章 財政政策 第一節(jié) 財政政策的目標 第二節(jié) 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第三節(jié) 自動穩(wěn)定的財政政策 理解財政政策 認識 其基本類別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第十二章 貨幣政策 第一節(jié) 貨幣政策的目標 第二節(jié) 貨幣政策的工具 第三節(jié) 中國的貨幣政策及效果 了解貨幣政策 理解 中國的貨幣政策及效 果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第十三章 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第一節(jié) 收入分配的含義 第二節(jié) 收入分配制度 第三節(jié) 我國的收入分配與社會 保障制度 理解收入分配與社會 保障的基本內(nèi)容 把 握我國收入分配與社 會保障制度 傳統(tǒng)講授配合案例分析 3 學習參考書學習參考書 注明編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 1 公共部門經(jīng)濟學 修訂版 高培勇等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 年 5 月第 2 版 2 政府經(jīng)濟學 韓麗華等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 3 公共經(jīng)濟學導引與案 樊勇明編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10 月第 1 次印刷 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政治制度史 開課院系開課院系 法政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系 課程編號課程編號 030302101207 課程英文名稱課程英文名稱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課程總學時課程總學時 68 總學分總學分 4 含實驗或?qū)嵺`學時含實驗或?qū)嵺`學時 學學 分分 推薦使用教材推薦使用教材 中國政治制度史 編者編者 韋慶遠 出版社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出版時間及版次 1989 年 第 1 版 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 積累有關中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知識 從國家的本質(zhì)和國家的組織形 式兩個方面認識中國國家制度產(chǎn)生 發(fā)展和演變的歷史 探索各個時期各級國家機關的組織 結構形式 職 權 責 利的劃分和運用 總的國家體制以及行政 立法 司法 軍事 監(jiān) 察 人事 財政 文教 民族等方面的典章制度的形成和執(zhí)行情況 考試形式考試形式 閉卷考試 授課內(nèi)容 細化到章 節(jié) 目 教學目標 授課模式 指傳統(tǒng) 講授 討論 多媒 體教學等 學時分配 第一章 先秦政治制度 原始氏族社會的民主制和國家的產(chǎn) 生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春秋戰(zhàn)國時 期的政治制度 特點分析 了解政治制度的起 源 我國早期政治 制度 講授 討論12 第二章 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制度 歷史概況 皇帝制度 中央國家 組織機構 地方行政體制 法律監(jiān)察 制度 軍事制度 職官管理制度 認識中國君主專制 制度形成及其特點 講授12 第三章 隋唐五代宋的政治制度 歷史概況 皇帝制度 中央國家 組織機構 地方行政體制 軍事法律 及監(jiān)察制度 教育科舉及職官管理制 度 認識中國古代政治 制度的發(fā)展特點 講授8 第四章 夏遼金元的政治制度 西夏的政治制度 契丹及遼國的政 治制度 金政權的政治制度 元代政 游牧民族對中國政 治制度發(fā)展的影響 講授6 治制度 第五章 明清政治制度 歷史概況 明清的皇權 決策體制 的變遷 中央行政體制 地方行政制 度 軍事法律與監(jiān)察制度 教育與職 官制度 晚清政治政治制度 中國古代政治制度 所形成的傳統(tǒng) 講授 討論6 第六章 民國早期政治制度 臨時約法的產(chǎn)生與南京臨時政府 北洋軍閥時期的北京政府 北洋政府 的地方制度 關于民國時期的政 治制度 講授8 第七章 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政治制度 國民黨及其國民政府的性質(zhì) 五院 制國民政府 地方行政體制 民國政 治制度在臺灣的延續(xù)與變遷 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 政治制度 講授8 第八章 人民民主制度 土地革命時期的工農(nóng)民主政權 抗 日民主政權 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人民民 主政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 1954 年前 的政治制度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 制度 講授8 學習參考書學習參考書 注明編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 白壽彝 中國古代史 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第一版 左言東 中國政治制度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第一版 白綱 中國政治制度史 十卷本 人民出版社 1999 第一版 社會學社會學 開課院系開課院系 法政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系 公共管理系 課程編號課程編號 030302101297 課程英文名稱課程英文名稱 Sociology 課程總學時課程總學時 68 總學分總學分 4 含實驗或?qū)嵺`學時含實驗或?qū)嵺`學時 4 學學 分分 推薦使用教材推薦使用教材 社會學概論新修 編者編者 鄭杭生 主編 出版社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出版時間及版次 2003 年第 3 版 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學習本門課程旨在掌握社會學的基礎知識 了解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 激發(fā)對 社會學的興趣 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社會學打下基礎 通過課程學習 初步學會運用社會學 的觀點 概念和理論分析 認識社會現(xiàn)象 解決社會問題 增強個人適應社會的能力 1 了解社會學的產(chǎn)生 發(fā)展與學科地位 研究對象 2 熟練掌握社會化 社會角色 社會互動 社會群體 社會組織 社會分層 社會 流動 社會制度 社區(qū) 社會變遷 社會問題 社會控制等社會學基本知識 3 激發(fā)對于社會學的興趣 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社會學打下基礎 考試形式考試形式 卷面考試加平時成績 討論 個案調(diào)查等 卷面成績 80 平時成績 20 授課內(nèi)容 細化到章 節(jié) 目 教學目標 授課模式 指傳統(tǒng) 講授 討論 多媒體教學等 學時分配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社會學的孕育產(chǎn)生 一 社會學產(chǎn)生的社會條件 二 社會學形成的思想材料 第二節(jié)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一 國外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及其分 類 二 國內(nèi)關于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 三 正確把握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四 社會與個人關系問題在社會學中的重要 性 第三節(jié) 社會學的學科地位 一 社會學學科地位的歷史演變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社會學產(chǎn)生的 時代背景及其學科 地位 社會學的研 究對象 理解社會 學的基本問題與社 會學的理論視角 講授 多媒體 4 二 社會學與其它社會科學的關系 第四節(jié)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一 方法論 二 基本方法 三 具體技術 第五節(jié) 社會學的功能 一 社會學是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有效工 具 二 社會學對個人的價值 第二章 社會 第一節(jié) 社會的概念 一 社會的基本定義 二 社會的特征 三 社會的功能 第二節(jié) 社會的類型 一 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類型的觀點 二 社會學家對社會類型的區(qū)分 第三節(jié) 社會學考察社會的幾種角度 一 宏觀社會與微觀社會的角度 二 個人關系 群體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角度 三 血緣 地緣 業(yè)緣關系的角度 通過本章的學習 學習社會的概念 構成要素及類型 把握社會學考察社 會的幾種角度 了 解社會學關于社會 的幾種主要理論觀 點 講授 討論 4 第三章 文化 第一節(jié) 文化的含義與特性 一 文化的含義 二 文化的特征 第二節(jié) 文化的區(qū)分 一 物質(zhì)文化與非物質(zhì)文化 二 主文化 亞文化與反文化 第三節(jié) 文化的結構 一 文化特質(zhì) 二 文化叢 三 文化模式 第四節(jié) 文化的共同性與多樣性 一 文化中心主義與文化相對主義 二 文化的共通性 三 文化的多樣性 通過本章的學習 掌握文化的定義 特征 文化的區(qū)別 文化的結構與文化 的功能 了解傳統(tǒng) 文化與現(xiàn)代化的關 系 重點掌握文化的定 義 文化的區(qū)別 文化的結構與文化 的功能 講授 多媒體 4 第五節(jié) 文化的功能 一 文化是社會或族群分野的標志 二 文化使社會有了系統(tǒng)的行為規(guī)范 三 文化使社會團結有了重要的基礎 四 文化塑造了社會人 第四章 人的社會化 第一節(jié) 社會化概述 一 社會化的定義 二 社會化的類型 三 社會化的意義 第二節(jié) 社會化的條件與主體 一 社會化的生物基礎 二 社會化的主體 第三節(jié) 社會化的過程與機制 一 關于社會化的若干理論 二 社會化的生命周期 三 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 第四節(jié) 社會化的基本內(nèi)容 一 政治社會化 二 道德社會化 通過本章的學習 重點理解社會化的 概念 意義 了解 社會化的過程與內(nèi) 容 社會化的基礎 與條件 能夠正確 認識當前我國轉(zhuǎn)型 社會中的社會化問 題 重點掌握社會 化的定義 社會化 的社會機構 當前 我國轉(zhuǎn)型社會中的 社會化問題 講授 多媒體4 第五章 社會角色 第一節(jié) 社會角色的概念與類型 一 社會角色的概念 二 社會角色的類型 第二節(jié) 社會角色的扮演 一 社會角色的確定 二 社會角色的表現(xiàn) 三 社會角色的扮演過程 第三節(jié) 社會角色的失調(diào) 一 角色沖突 二 角色不清 三 角色中斷 四 角色失敗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社會角色的概 念 類型 社會角 色的扮演過程與社 會角色的失調(diào)問題 并能與社會互動章 節(jié)中角色理論相聯(lián) 系 理解社會角色 理論在分析微觀社 會生活中的意義 重點掌握社會角色 的基本定義 社會 角色的類型 講授 討論 4 第六章 社會互動 第一節(jié) 社會互動的涵義及其理論 一 社會互動的涵義 通過本章的學習 重點理解社會互動 的涵義及其理論 二 社會互動的理論 第二節(jié) 社會互動的情境與過程 一 社會互動的情境 二 社會互動的過程 第三節(jié) 社會互動的維度與類型 一 社會互動的維度 二 社會互動的類型 第四節(jié) 集合行為 一 集合行為的一般特征 二 集合行為的理論 三 幾種典型的集合行為 了解社會互動的情 境 過程 維度與 類型 集合行為的 特征及對集合行為 的理論解釋 重點 掌握社會互動的涵 義 社會互動的理 論 集合行為的理 論 講授 討論 4 第七章 社會群體 第一節(jié) 社會群體概述 一 社會群體的涵義與特征 二 社會群體存在的基礎 三 社會群體的類型 第二節(jié) 社會群體結構及其作用過程 一 群體凝聚力 二 群體規(guī)范 三 群體內(nèi)部關系 四 群體領導與決策 第三節(jié) 初級社會群體 一 初級社會群體研究的意義 二 初級社會群體的基本特征 三 初級社會群體的形成條件 四 初級社會群體的功能 五 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初級群體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社會群體的概 念 結構及其作用 過程 掌握初級群 體與次級群體的區(qū) 分以及初級群體的 功能變遷 重點掌 握社會群體的涵義 社會群體的類型 初級社會群體 講授 討論 4 第八章 家庭 第一節(jié) 家庭概述 一 家庭的概念 二 家庭的起源與發(fā)展 三 家庭形成的基礎 婚姻 第二節(jié) 家庭關系與家庭結構 一 家庭關系 二 家庭結構與類型 第三節(jié) 家庭的功能 一 社會功能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家庭的概念 起源發(fā)展 理解家 庭關系 家庭結構 與家庭的功能 正 確理解轉(zhuǎn)型社會中 家庭變遷的趨勢 重點掌握家庭的概 念 家庭關系與家 講授 討論 4 二 對家庭成員的功能 第四節(jié) 轉(zhuǎn)型社會中的家庭 一 轉(zhuǎn)型社會中家庭的變化趨勢 二 轉(zhuǎn)型社會中的家庭問題 庭結構 家庭的功 能 第九章 社會組織 第一節(jié) 社會組織概述 一 社會組織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地位 二 社會組織的涵義與構成要素 三 社會組織的分類 四 社會組織的運行過程 第二節(jié) 社會組織的目標 一 組織目標的涵義及分類 二 組織目標的制定和實施 三 影響組織目標的因素 第三節(jié) 社會組織的結構 一 組織結構的涵義 二 組織的正式結構 三 組織中的非正式結構 四 我國社會轉(zhuǎn)型期的組織結構 第四節(jié) 社會組織的管理 一 組織管理的涵義 二 組織管理理論的發(fā)展 三 組織管理的方式 通過本章的學習 重點把握社會組織 的涵義與構成要素 了解社會組織的分 類 社會組織的目 標 結構與管理等 一般性知識 重點 掌握社會組織的涵 義與構成要素 社 會組織的分類 社 會組織的結構 組 織管理理淪的發(fā)展 組織管理的方式 講授 討論 4 第十章 社會分層與流動 第一節(jié) 社會分層概述 一 社會地位及其差別 二 社會分化及其類型 三 階級 階層與社會不平等 第二節(jié) 社會分層研究的兩大理論傳統(tǒng) 一 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 二 西方社會學的分層理論 第三節(jié) 社會分層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一 分層的方法和標準 二 層內(nèi)關系和層間關系的定性研究 三 對多元分層結構進行量化分析 第四節(jié) 社會流動 一 社會流動的涵義 通過本章的學習 重點掌握社會分層 的概念 根源 理 論 分層的方法 標準 社會流動的 涵義與影響社會流 動的重要因素 了 解我國社會發(fā)展中 社會分層與社會流 動狀態(tài)及其存在主 要問題 講授 討論 4 二 社會流動的類型 三 影響人們獲得社會地位的因素 四 合理的社會流動是社會良性運行的重要 協(xié)調(diào)機制 第十一章 社會制度 第一節(jié) 社會制度的含義與特征 一 社會制度的含義 二 社會制度的構成 三 社會制度的特征 四 社會制度的類型 第二節(jié) 社會制度的功能分析 一 社會制度的功能 二 考察社會制度功能的角度 第三節(jié) 社會制度與社會轉(zhuǎn)型 一 經(jīng)濟制度與經(jīng)濟改革 二 政治制度與社會轉(zhuǎn)型 三 教育制度與社會轉(zhuǎn)型 四 宗教制度與宗教政策 通過本章的學習 重點理解社會制度 的涵義 構成 特 征 類型與功能 了解教育 宗教 權力 政治和政府 經(jīng)濟等社會制度的 基本特點及其功能 重點掌握社會制度 的涵義 構成 特 征 類型與功能 講授 多媒體 4 第十二章 社區(qū) 第一節(jié) 社區(qū)概述 一 社區(qū)概念的涵義 二 社區(qū)的類型 三 社區(qū)研究的理論和方法 第二節(jié) 社區(qū)自身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一 地域環(huán)境與社區(qū)發(fā)展 二 社區(qū)發(fā)展中人的因素 三 文化與社區(qū)發(fā)展 第三節(jié) 社區(qū)互動與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一 城市的興起與城市化 二 城鄉(xiāng)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三 轉(zhuǎn)型期社區(qū)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第四節(jié) 虛擬社區(qū) 一 虛擬社區(qū)的含義 二 虛擬社區(qū)的特征 三 關于虛擬社區(qū)的若干問題 通過本章的學 習 重點掌握社區(qū) 的概念 類型以及 虛擬社區(qū)的含義特 征 了解社區(qū)的協(xié) 調(diào)發(fā)展與城鄉(xiāng)協(xié)調(diào) 發(fā)展的理論與意義 重點掌握社區(qū)的概 念 類型以及虛擬 社區(qū)的含義特征 講授 討論 4 第十三章 社會變遷與社會現(xiàn)代化 第一節(jié) 社會變遷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社會變遷與社 一 社會變遷的涵義 二 社會變遷的類型 三 社會變遷的影響因素 四 社會變遷根源與機制 五 有計劃的社會變遷與社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社會現(xiàn)代化 一 社會現(xiàn)代化的含義 二 社會現(xiàn)代化的過程的基本特征 第三節(jié) 城市化 一 城市的起源 演變與城市化 二 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其變動 三 城市的社會文化特征 四 城市問題與城市規(guī)劃 會現(xiàn)代化的涵義 類型 重點理解影 響的社會變遷的主 要因素 重點掌握 社會變遷的涵義 類型 根源與機制 社會現(xiàn)代化的涵義 講授 討論4 第十四章 社會問題 第一節(jié) 社會問題的涵義與特征 一 社會問題基本涵義 二 社會問題的構成要素 三 社會問題的一般特征 第二節(jié) 社會問題的基本類型 一 普遍性社會問題與特殊性社會問題 二 結構性社會問題與功能性社會問題 三 體制性社會問題與行為性社會問題 第三節(jié) 社會問題的理論研究 一 社會整合論 二 文化失調(diào)論 三 社會解組論 四 價值沖突論 五 社會病理學的觀點 六 越軌行為論 七 標簽論 第四節(jié) 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問題 一 轉(zhuǎn)型期社會問題的基本類型 二 正確認識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問題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社會問題的涵 義 特征 類型 重點學習社會學有 關社會問題的解釋 正確理解我國社會 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問題 重點掌握社會問題 的涵義 特征 類 型 社會整合論 文化失調(diào)論 社會 解組論 價值沖突 論 社會病理學的 觀點 越軌行為論 標簽論 中國社會 轉(zhuǎn)型期的社會問題 講授 討論 4 第十五章 社會控制 第一節(jié) 社會控制概述 一 什么是社會控制 二 社會控制的一般特征及類型 通過本章的學習 掌握社會控制的涵 義 特征 類型 功能 體系等知識 三 社會控制的功能 四 社會轉(zhuǎn)型與社會控制 第二節(jié) 社會控制體系 一 社會控制手段 二 社會控制的基本過程 三 社會控制的維度 第三節(jié) 社會越軌與社會控制 一 社會越軌的涵義及其類型 二 社會越軌產(chǎn)生的原因 三 社會越軌的控制 重點理解社會學有 關社會越軌的理論 觀點 重點掌握社 會控制的涵義 特 征 類型 功能 體系 社會越軌的 涵義 類型 社會 越軌產(chǎn)生的原因 社會越軌的控制 講授 多媒體 4 第十六章 社會保障與社會工作 第一節(jié) 社會保障概述 一 社會保障的涵義 二 社會保障的構成 三 社會保障的歷史沿革 四 社會保障的基本模式 五 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意義 第二節(jié) 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一 新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成就 二 現(xiàn)有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 三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及其方向 第三節(jié) 社會工作概述 一 社會工作的基本涵義 二 社會工作的起源和發(fā)展 三 社會工作的功能與價值 第四節(jié) 社會工作的對象 內(nèi)容和方法 一 社會工作的主要對象 二 社會工作的主要內(nèi)容 三 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通過本章的學習 了解社會保障的涵 義 意義與社會保 障的基本模式 理 解我國社會工作與 社會保障面臨的問 題及未來發(fā)展方向 了解社會工作的涵 義 對象 內(nèi)容和 方法掌握社會工作 的涵義 對象 內(nèi) 容和方法 社會保 障的涵義 基本模 式 講授 討論 4 第十七章 社會指標 第一節(jié) 社會指標概述 一 社會指標的基本涵義 二 社會指標的特點 第二節(jié) 社會指標的類型 一 社會指標的類型 二 社會指標的基本功能 三 社會指標體系 學習本章 重點把 握社會指標的涵義 類型與基本功能 了解社會指標體系 在社會發(fā)展評估中 的意義 講授 4 學習參考書學習參考書 注明編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 1 戴維 波普諾 社會學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 2 布魯姆等 社會學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3 科塞 社會學導論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0 4 英克爾斯 社會學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5 羅伯遜 社會學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5 6 陸學藝主編 社會學 北京 知識出版社 1991 7 龐樹奇 范明林主編 普通社會學理論 上海 上海大學出版社 1998 8 楊心恒主編 社會學概論 北京 知識出版社 1996 9 劉豪興主編 社會學概論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 開課院系開課院系 法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系 課程編號課程編號 030302101211 課程英文名稱課程英文名稱 History of Western Political Thoughts 課程總學時課程總學時 68 學時 總學分總學分 4 學分 含實驗或?qū)嵺`學時含實驗或?qū)嵺`學時 學學 分分 推薦使用教材推薦使用教材 西方政治思想史 編者編者 徐大同 出版社出版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及版次出版時間及版次 2000 年第 1 版 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課程教學目標與基本要求 通過教學 使學生了解自古希臘至 19 世紀西方各個時期 各個國家的各階級 階層 社會集團及其代表人物對社會政治制度 國家政權的觀點 理論和學說 各種政治思想產(chǎn)生 發(fā)展 演變的合乎邏輯的歷史聯(lián)系 各種政治思想與社會經(jīng)濟 政治 文化環(huán)境的具體聯(lián)系 各種政治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在西方政治思想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過對上述方面 的學習 使學生把握西方政治思想發(fā)生 發(fā)展的具體過程和特征及其客觀必然性 正確認識 并評價各種政治思想 為進一步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考試形式考試形式 閉卷考試 授課內(nèi)容 細化到章 節(jié) 目 教學目標 授課模式 指傳統(tǒng)講 授 討論 多媒體教學 等 學時分配 緒論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象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線索 三學習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義 了解研究對象 把握基本線索 提高學習認識 掌握學習方法 傳統(tǒng)講授 多媒體配合 2 第一章 古代希臘政治思想 第一節(jié) 古希臘政治思想的產(chǎn)生 一古希臘早期史詩中的政治觀念 二古希臘歷史傳記中的政治觀念 三自然哲學中蘊藏的政治觀念 第二節(jié) 城邦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特點 一城邦和城邦制度 二古希臘政治思想的特點 第三節(jié) 智者和蘇格拉底的政治思想 一城邦民主制的繁榮和思想界的變化 二智者的政治思想 三蘇格拉底的活動和貢獻 了解古希臘政治思想形 成的歷史 多元的特點 以及對人類政治思想寶 庫的特殊貢獻 準確把 握其發(fā)展的基本線索 主要內(nèi)容 主要概念 對主要代表人物特別是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的 傳統(tǒng)講授 多媒體配合 10 第四節(jié) 柏拉圖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與著作 二正義論 三城邦論 四政體論 五治國論 六政治家論 七法制國家論 八學說的歷史命運 第五節(jié)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與著作 二城邦的目的 三政體理論 四政體變革 五理想城邦 六學說的歷史命運 政治思想有比較深入的 了解 第二章 希臘化時期和古代羅馬的政治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