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康復科疾病護理常規(guī) 康復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1保持病室安靜,避免噪音干擾,限制探視時間。為確保病人安全,避免空間放置障礙物,室內物品擺放合理。2做好入院介紹,包括有關規(guī)章制度,如作息制度、探視制度、陪客制度、病房環(huán)境、健康宣教等。3新入院病人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做好入院評估及護理記錄單的記錄。4按醫(yī)囑分級護理,通過評估確認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并對其實施護理。5語言障礙病人,不安排在同一病室,以免影響互相間的信息交流及語言訓練機會。6重癥病人,應安排在單間病室,以利于搶救治療;患感染性疾病的病人應與非感染疾病的病人分室,以避免交叉感染。7臥床病人要做好皮膚護理,預防壓瘡的發(fā)生。 腦血管意外恢復期康復護理常規(guī)1按康復科一般護理常規(guī)護理。2根據醫(yī)囑應用血管擴張劑,指導病人按時按量服藥,密切觀察用藥后的反應,尤其是血壓變化。3對于進行針灸、按摩、理療的病人,應觀察治療后的反應及肢體活動情況,在治療的同時指導病人積極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和語言訓練。4進行功能鍛煉時,要逐步增大活動量,不可操之過急,避免因過量的活動使肌肉、韌帶、關節(jié)扭傷,甚至引起血壓升高,病情復發(fā)。早期鍛煉要有專人陪護,防止發(fā)生虛脫、直立性低血壓及摔傷等意外。5伴有語言障礙的病人,應通過言語、表情、手勢、態(tài)度等激發(fā)病人的熱情,調動其內在因素,積極配合訓練。6根據病人的心理特點,通過語言、談心、暗示、鼓勵、幫助、啟發(fā)、娛樂等手段給予有效的心理護理,使病人處于最佳狀態(tài),為病人實行全面康復而奠定基礎。 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康復訓練神經系統(tǒng)疾病的特點是“疾病與障礙共存”,所以康復治療訓練護理應與搶救同期進行。神經系統(tǒng)疾病康復訓練護理的第一原則是無論怎樣嚴重疾病和殘廢的患者,都必須從其發(fā)病的第一天起就考慮到有朝一日他有可能會恢復其正常和令人滿意生活方式;第二原則是必須使康復護理工作盡早付諸實施,以期幫助患者恢復至最滿意狀態(tài)。一、良肢位的正確擺放與保持 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的肢體在功能恢復過程中會出現痙攣,由于痙攣產生的異常姿勢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患者一人院就應開始注意良肢位的擺放與保持,采用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體位和抗痙攣的模式o 1良肢位的擺放 下肢屈髖屈膝,上肢肩胛骨向前伸肘腕。(1)仰臥位:在肩胛后方放一薄墊,糾正肩胛內旋內收,肩稍外旋,伸肘腕,手指伸展,防止手指屈曲痙攣;下肢呈膝、髖自然屈曲;踝關節(jié)保持背屈。(2)健側臥位:患肩前屈90左右,手平放于枕頭上,伸肘,下肢患側膝、髖屈曲,放于支持枕上使髖稍內旋。(3)患側臥位:患肩前伸,伸肘前臂旋后,腕指伸展,患側下肢稍后伸,屈膝,健側下肢放于患肢前方,其下墊枕,注意患肩不能受壓,防止肩關節(jié)損傷。 一天24小時都維持完全的抗痙攣體位實行起來不太可能,但部分抗痙攣體位必須保持。首先考慮肩、髖關節(jié)。平臥位屈曲的膝外應放枕頭,防止屈膝位控制不住突然髖外旋造成股內收肌拉傷,不要將患手放于胸前以防上肢屈肌痙攣o 2良肢體位用物 普通蕎麥皮枕頭1-2個,腳下用板12個,墊枕2個。附神經系統(tǒng)疾病患者保持良肢位用的枕頭,以身高約170175米、體重約70-75公斤的男性患者為模特。(1)頭部用普通蕎麥皮枕頭為宜,頭與床的角度15左右。 目的:保持呼吸道通暢。(2)臥位:保持體位的枕頭同樣以普通蕎麥皮枕頭為宜,身體與床的角度為100120左右。 目的:保持體位,防止壓瘡。1)膝關節(jié)下墊枕:內芯材料以普通裝箱用塑料物品包裹薄海綿后再包裹白色外套;高度20cm,長度65cm;優(yōu)點:輕、硬度適宜,易保持體位。2)肩關節(jié)下墊枕:內芯材料同膝關節(jié)墊枕;肩關節(jié)方向高10cm,手指方向高16cm,長度80cm;如果在手指方向連接一家務用四指連棉手套更佳(適宜春、秋、冬季使用);此枕能將整個患肢全部托起,易保持體位、省地方,適合醫(yī)院病床。二、床上訓練1伸肘訓練 取仰臥位。治療者一手放于肱骨遠段支持,保持肩前屈90,同時發(fā)出伸肘指令,使患者努力伸直肘關節(jié)?;颊哌M一步可進行主動伸肘后,令其反復做伸曲肘、摸對側肩的訓練。肩不能控制前屈位時應給予幫助。2雙上肢上舉 仰臥位,在下肢良好體位下雙手掌相觸,手指交叉相握,患拇在上(稱Bobath握手),用健臂帶動使肘伸直,做全范圍的肩前屈運動。前屈終點手掌翻轉,使患側前臂旋后,肩外旋?;技缬杀粍又饾u增加主動程度。手掌相觸可保持一定程度的肩外旋。這個訓練對于維持關節(jié)活動度、體會肩關節(jié)空間位置和運動覺、增強對患肢的認識都很重要。3患側上肢上舉 治療者一手幫助維持患者的肘關節(jié)伸直,幫助帶動患側上肢上舉。最初的獨立活動可訓練上舉90位的穩(wěn)定控制,將上肢帶到此體位下,鼓勵患者伸肘和肩向上挺住,可用手給一觸及目標引導。待控制能力提高后進行小范圍有控制的活動,直到全范圍的活動,并能控制在任何角度。 4橋式運動 上肢伸直放于體側,雙下肢(立膝位)屈膝、髖,足平踏于床上,用力下踩將臀抬起并控制住,下肢保持穩(wěn)定,盡可能達到充分伸髖,保持2-3秒,勿憋氣。通常最開始訓練時需幫助患者放置好下肢,在膝部給予向下的壓力,甚至幫助抬臀。因患側下肢用力時伸肌張力增高,需幫助固定膝、踝來保持穩(wěn)定的體位。逐漸過渡到獨立完成橋式運動,且充分完成后可適當給予阻力。此動作變得容易完成后,可以在臀抬起后再抬起健側下肢,保持單足支撐,即單橋運動。橋式體位是一個良好的抗痙攣體位,是自理訓練的第一步。如果不能做好強而有控制的橋式運動,就很難達到充分地伸髖,而這必將影響正常的行走,另外橋式運動也為坐、站活動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5Bobath翻身法 由仰臥位到側臥位。雙髖、膝屈曲,雙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上舉約90,頭轉向側方,健側上肢帶動患肢伸直肘向前送,向翻身側用力轉動軀干,同時向同一側擺膝,完成肩胛帶、骨盆帶的共同擺動,達到側臥。這一過程中治療者應站在轉向的一側,以解除患者害怕摔下的顧慮。初期可給予適當的幫助,治療者用手做目標,引導患者上肢向一側帶動或幫助擺膝。向患側翻身較向健側容易,但需注意勿使患肩受損。6起坐訓練 由側臥位開始,健足推動患足,將小腿移至床緣外?;紓茸饡r,將健側手掌插在患側腋部支撐,用力推動軀干,手掌邊推動邊后撤,同時軀干用力側屈至坐起。有困難時,治療者可在膝、小腿部推壓或由頸部向上推以幫助坐起。健側坐起時用健肘支撐將軀干推起來完成,但此動作易使本已有患側軀干肌痙攣的情況加重,故一般能夠完成后就不需再訓練。7擠壓肩關節(jié) 仰臥位,患側上肢充分伸肘上舉。治療者一手握住患手,手掌相對腕背伸,另一手放于肘部,保持肘伸直,將肱骨推人關節(jié)窩。同時幫助患者做前屈、外展運動。患者需注意體會此過程中的感覺,患者可進一步主動用力送肩推治療者的手活動肩胛骨,這時治療者可推壓給予阻力。此活動也可在健側臥位下進行。8牽伸軀干肌 仰臥位,患側下肢屈膝、髖內旋,治療者一手下壓患膝同時一手作用于患肩,使患側軀干肌受到緩慢持續(xù)牽拉,以此使痙攣的肌肉放松,控制拇指關鍵點降低手屈肌的痙攣,可在此位置下訓練手指伸展。9肘關節(jié)旋前、旋后活動 因旋前肌緊張造成旋后困難,通過利用持續(xù)牽拉旋前肌后快速牽拉旋后肌,而后馬上令患者做手掌向上翻的前臂旋后動作,治療者可順勢給予適當的助力。10骨盆帶擺動 運動功能的恢復是由軀干開始、從近端至遠端順序進行的。擺髖是早期髖控制能力的重要訓練。仰臥立膝位,雙膝一同從一側向另一側擺動?;紓雀辖润y由外旋位向內旋位擺動的過程是此項活動的難點,開始可適當給予幫助。11分夾腿運動 在同上的體位下,兩髖同時做外旋到中立位的反復運動,回位困難時可在健膝內側施加阻力,加強聯(lián)合反應來促進患髖由外旋回到中立位,因髖控制能力差分腿時易過猛外旋損傷內收肌,因此應注意保護。進一步可進行患腿分、合活動o12仰臥位屈膝運動 下肢抗重力肌痙攣造成屈膝困難,所以應進行屈膝運動。在仰臥位下膝由伸展位開始做屈膝運動,足跟不能離開床面。初期有困難可在稍屈膝位開始,治療者可幫助控制足跟不離床或稍給予助力。13仰臥位床邊屈膝 髖關節(jié)始終保持伸展位,小腿放于床緣外,治療者幫助保持踝背屈,避免重力影響,活動過程中不應伴有足下蹬。此動作已脫離共同運動。 14俯臥位屈膝 俯臥位時髖關節(jié)為伸展狀態(tài),向后鉤腿屈膝,用力屈膝時易同時產生足內翻、屈髖,治療者應幫助控制,伸髖下屈膝也可在站立位下進行。三、坐位訓練 1坐位平衡訓練 坐位平衡可分為三級。一級靜態(tài)平衡,這是患者最早就能進行的相對容易完成的動作。訓練時讓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床邊,雙足平放于地上,雙手放于膝部,保持穩(wěn)定,如有困難可稍加幫助調整體位。開始時患者多易向患側傾倒,可以先在Bobath反射抑制肢位下保持坐位平衡,這樣既可以牽伸痙攣的側屈肌,同時也是輔助下坐位平衡訓練。另外,也可以被動牽伸患側側屈肌。坐位平衡訓練時患者前面可放一面鏡子,以彌補位置覺障礙的影響,使患者能通過視覺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體位。靜態(tài)平衡完成后需進一步進行二級自動態(tài)平衡訓練,即自行軀干腰部活動。訓練動態(tài)下的平衡,可讓患者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標物或轉移物品,由近漸遠增加困難程度。三級他動態(tài)平衡,是在靜態(tài)平衡下治療者從前、后、左、右各個不同的方向給患者施加推力,打破靜態(tài)平衡,使患者盡快調整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在給予推力的同時應注意保護患者,以防摔倒。通過平衡訓練不斷增強軀干肌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反應水平,為站立行走做好準備。在此訓練中應誘發(fā)出患側的保護性姿勢反射,這也是一種促通。2坐位下患肢持重訓練 坐位雙足平放于地面,雙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軀干前傾,抬頭,向前、向患側方向觸及目標物。此過程中足跟向下用力,將體重漸移至患側下肢上。訓練負重時應注意足跟不能離地,不能出現前腳掌用力下蹬的現象,更不能試圖單使健腿過度用力,因極易引起踝陣攣。 3坐站起訓練 患者坐于床邊或椅子上,一般足跟距邊緣5cm左右,雙足在同一水平或患足稍偏后,上肢像上述前傾持重訓練一樣,軀干前傾雙腿負重,將重心向前移到足前掌部,伸膝伸髖,抬臀離開床面后挺胸直立。治療者可在患膝和髖部給予幫助。站起后治療者可繼續(xù)用膝頂住患膝防止“打軟”,注意此過程中應防止在站立瞬間健足后移造成健側下肢單獨負重站起的情況。治療者可用足在患者患足后抵住。軀干前傾是屈髖的過程,而不是彎脊柱和低頭。 4站坐訓練 由站立到穩(wěn)定的坐下與上述相反,但更難于完成。因為,這主要是通過股四頭肌的離心性收縮來控制的,要求下肢肌群更好的協(xié)調作用。開始治療者可幫助屈膝上提腰帶,控制坐下速度。擺動的過程是此項活動的難點,開始可適當給予幫助。11分夾腿運動 在同上的體位下,兩髖同時做外旋到中立位的反復運動,回位困難時可在健膝內側施加阻力,加強聯(lián)合反應來促進患髖由外旋回到中立位,因髖控制能力差分腿時易過猛外旋損傷內收肌,因此應注意保護。進一步可進行患腿分、合活動o12仰臥位屈膝運動 下肢抗重力肌痙攣造成屈膝困難,所以應進行屈膝運動。在仰臥位下膝由伸展位開始做屈膝運動,足跟不能離開床面。初期有困難可在稍屈膝位開始,治療者可幫助控制足跟不離床或稍給予助力。13仰臥位床邊屈膝 髖關節(jié)始終保持伸展位,小腿放于床緣外,治療者幫助保持踝背屈,避免重力影響,活動過程中不應伴有足下蹬。此動作已脫離共同運動。 14俯臥位屈膝 俯臥位時髖關節(jié)為伸展狀態(tài),向后鉤腿屈膝,用力屈膝時易同時產生足內翻、屈髖,治療者應幫助控制,伸髖下屈膝也可在站立位下進行。三、坐位訓練 1坐位平衡訓練 坐位平衡可分為三級。一級靜態(tài)平衡,這是患者最早就能進行的相對容易完成的動作。訓練時讓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床邊,雙足平放于地上,雙手放于膝部,保持穩(wěn)定,如有困難可稍加幫助調整體位。開始時患者多易向患側傾倒,可以先在Bobath反射抑制肢位下保持坐位平衡,這樣既可以牽伸痙攣的側屈肌,同時也是輔助下坐位平衡訓練。另外,也可以被動牽伸患側側屈肌。坐位平衡訓練時患者前面可放一面鏡子,以彌補位置覺障礙的影響,使患者能通過視覺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體位。靜態(tài)平衡完成后需進一步進行二級自動態(tài)平衡訓練,即自行軀干腰部活動。訓練動態(tài)下的平衡,可讓患者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標物或轉移物品,由近漸遠增加困難程度。三級他動態(tài)平衡,是在靜態(tài)平衡下治療者從前、后、左、右各個不同的方向給患者施加推力,打破靜態(tài)平衡,使患者盡快調整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在給予推力的同時應注意保護患者,以防摔倒。通過平衡訓練不斷增強軀干肌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反應水平,為站立行走做好準備。在此訓練中應誘發(fā)出患側的保護性姿勢反射,這也是一種促通。2坐位下患肢持重訓練 坐位雙足平放于地面,雙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軀干前傾,抬頭,向前、向患側方向觸及目標物。此過程中足跟向下用力,將體重漸移至患側下肢上。訓練負重時應注意足跟不能離地,不能出現前腳掌用力下蹬的現象,更不能試圖單使健腿過度用力,因極易引起踝陣攣。 3坐站起訓練 患者坐于床邊或椅子上,一般足跟距邊緣5cm左右,雙足在同一水平或患足稍偏后,上肢像上述前傾持重訓練一樣,軀干前傾雙腿負重,將重心向前移到足前掌部,伸膝伸髖,抬臀離開床面后挺胸直立。治療者可在患膝和髖部給予幫助。站起后治療者可繼續(xù)用膝頂住患膝防止“打軟”,注意此過程中應防止在站立瞬間健足后移造成健側下肢單獨負重站起的情況。治療者可用足在患者患足后抵住。軀干前傾是屈髖的過程,而不是彎脊柱和低頭。 4站坐訓練 由站立到穩(wěn)定的坐下與上述相反,但更難于完成。因為,這主要是通過股四頭肌的離心性收縮來控制的,要求下肢肌群更好的協(xié)調作用。開始治療者可幫助屈膝上提腰帶,控制坐下速度。擺動的過程是此項活動的難點,開始可適當給予幫助。11分夾腿運動 在同上的體位下,兩髖同時做外旋到中立位的反復運動,回位困難時可在健膝內側施加阻力,加強聯(lián)合反應來促進患髖由外旋回到中立位,因髖控制能力差分腿時易過猛外旋損傷內收肌,因此應注意保護。進一步可進行患腿分、合活動o12仰臥位屈膝運動 下肢抗重力肌痙攣造成屈膝困難,所以應進行屈膝運動。在仰臥位下膝由伸展位開始做屈膝運動,足跟不能離開床面。初期有困難可在稍屈膝位開始,治療者可幫助控制足跟不離床或稍給予助力。13仰臥位床邊屈膝 髖關節(jié)始終保持伸展位,小腿放于床緣外,治療者幫助保持踝背屈,避免重力影響,活動過程中不應伴有足下蹬。此動作已脫離共同運動。 14俯臥位屈膝 俯臥位時髖關節(jié)為伸展狀態(tài),向后鉤腿屈膝,用力屈膝時易同時產生足內翻、屈髖,治療者應幫助控制,伸髖下屈膝也可在站立位下進行。三、坐位訓練 1坐位平衡訓練 坐位平衡可分為三級。一級靜態(tài)平衡,這是患者最早就能進行的相對容易完成的動作。訓練時讓患者坐于椅子上或床邊,雙足平放于地上,雙手放于膝部,保持穩(wěn)定,如有困難可稍加幫助調整體位。開始時患者多易向患側傾倒,可以先在Bobath反射抑制肢位下保持坐位平衡,這樣既可以牽伸痙攣的側屈肌,同時也是輔助下坐位平衡訓練。另外,也可以被動牽伸患側側屈肌。坐位平衡訓練時患者前面可放一面鏡子,以彌補位置覺障礙的影響,使患者能通過視覺不斷地調整自己的體位。靜態(tài)平衡完成后需進一步進行二級自動態(tài)平衡訓練,即自行軀干腰部活動。訓練動態(tài)下的平衡,可讓患者去取不同方向、高度的目標物或轉移物品,由近漸遠增加困難程度。三級他動態(tài)平衡,是在靜態(tài)平衡下治療者從前、后、左、右各個不同的方向給患者施加推力,打破靜態(tài)平衡,使患者盡快調整達到新的平衡狀態(tài)。在給予推力的同時應注意保護患者,以防摔倒。通過平衡訓練不斷增強軀干肌的控制能力,提高平衡反應水平,為站立行走做好準備。在此訓練中應誘發(fā)出患側的保護性姿勢反射,這也是一種促通。2坐位下患肢持重訓練 坐位雙足平放于地面,雙上肢Bobath握手伸肘,肩充分前伸,軀干前傾,抬頭,向前、向患側方向觸及目標物。此過程中足跟向下用力,將體重漸移至患側下肢上。訓練負重時應注意足跟不能離地,不能出現前腳掌用力下蹬的現象,更不能試圖單使健腿過度用力,因極易引起踝陣攣。 3坐站起訓練 患者坐于床邊或椅子上,一般足跟距邊緣5cm左右,雙足在同一水平或患足稍偏后,上肢像上述前傾持重訓練一樣,軀干前傾雙腿負重,將重心向前移到足前掌部,伸膝伸髖,抬臀離開床面后挺胸直立。治療者可在患膝和髖部給予幫助。站起后治療者可繼續(xù)用膝頂住患膝防止“打軟”,注意此過程中應防止在站立瞬間健足后移造成健側下肢單獨負重站起的情況。治療者可用足在患者患足后抵住。軀干前傾是屈髖的過程,而不是彎脊柱和低頭。 4站坐訓練 由站立到穩(wěn)定的坐下與上述相反,但更難于完成。因為,這主要是通過股四頭肌的離心性收縮來控制的,要求下肢肌群更好的協(xié)調作用。開始治療者可幫助屈膝上提腰帶,控制坐下速度。5坐位下屈膝踝背屈 此訓練要求屈膝過程中足跟不能離開地面。踝背屈可在坐位膝關節(jié)自然屈曲位下進行,應防止內翻。 6坐位下的上肢訓練 聳肩運動和上肢反射抑制肢位下的肩胛活動。上肢上舉和患肢獨立主動上舉訓練等臥位時的上肢訓練,也應該在坐位下繼續(xù)進行。 四、站立訓練 , 1站立平衡訓練 是站立位下的靜態(tài)平衡、自動態(tài)平衡和他動態(tài)平衡訓練。方法基本同坐位平衡,但保持站立平衡還需要膝、踝、髖關節(jié)穩(wěn)定性控制。利用姿勢鏡此時仍是必要的。在靜態(tài)平衡的情況下,可以繼續(xù)訓練患側下肢持重:兩足稍分開,讓患者將重心漸移向患側,逐漸提高持重訓練的目標。 2立位下屈膝訓練 患者站著做屈膝動作時保證髖能保持伸展。 3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控制 膝關節(jié)不穩(wěn)定表現為站立和行走時膝“打軟”或“過伸”,患者因為無力控制而通過過伸“鎖住”關節(jié)采求得穩(wěn)定。訓練可在站立位下盡可能患肢持重,上肢可扶持肋木、平行杠或桌椅進行患膝0-15范圍內有控制的緩慢活動。也可在床上或坐位下進行,由治療者幫助一手通過足底施加推力,另一手放在膝關節(jié)膝伸屈時上、下引導控制活動范圍。五、步行和實用步行訓練 1手杖和扶持下步行 采用三點支持步行,步行順序為手杖患腿健腿,即:健手持杖,先伸手杖,后邁患腿,最后邁健腿。手杖的長度為自然站立股骨大轉子到地面的高度,或自然站立、屈肘30、腕背伸約25下持杖的高度。多腳杖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必須使用輔助器步行者才較早給予使用手杖的訓練指導。 2上、下樓梯訓練 由于下肢有一定的伸肌異常運動模式,伸膝時踝尖足內翻,患者感覺患腿長,不得不向健側側身。正確的上、下樓訓練方法是:上樓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樓先下患腿,再下健腿。六、平衡共濟訓練 為了進一步提高平衡能力,可在平衡板上訓練,通過自行搖擺或治療者搖擺,訓練動態(tài)下的平衡能力。另外,也可進行單腿站立、踩直線站立和行走來進行高水平的平衡訓練。 腦血管疾病的康復護理 腦血管疾病患者常有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手綜合征、肩痛、體位性低血壓、骨質疏松等繼發(fā)障礙,因此,應在發(fā)病早期即開展早期有效的康復訓練護理,預防合并癥與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已經發(fā)生的繼發(fā)障礙進行治療訓練護理o一、心血管系統(tǒng) 資料報道,大約934的腦血管疾病患者發(fā)病后重-5天可能出現心肌酶CK-MB升高,這種低濃度的CK-MB并不是心源性升高,而是一種神經源性心肌損害,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以及血中兒茶酚胺升高有關。一般不影響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如出現下列任何情況,應立即終止康復訓練: 1心率比基礎心率降低超過20; 2心率比基礎心率增加大于50; 3收縮壓增加到240mmHg; 4收縮壓小于90mmHg或降低超過30mmHg; 5舒張壓增加到重20mmHgo二、下肢深靜脈血栓 1病因及發(fā)病機制 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是血管內皮損傷、血流速度減慢及血液高凝狀態(tài)所引起的。這些因素的存在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腦卒中后肢體活動受限長時間臥床制動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其他危險因素包括年齡大、肥胖、高LDH、創(chuàng)傷、心衰等。2臨床觀察 臨床表現主要是患肢痛、腫脹,局部溫度稍有升高,肢體顏色異常,紅暈、發(fā)紺、蒼白均可發(fā)生。伴有炎癥的下肢靜脈血栓又稱血栓性靜脈炎,可有發(fā)熱、心悸、白細胞升高等,甚至造成肢體壞死。如血栓脫落可引起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部位越高,血栓脫落的機會就越多。肺栓塞表現為突發(fā)氣促、胸痛、咯血,肺部可聞及噦音。巨大的血栓栓塞可引起呼吸極度困難、急性心衰,甚至心跳驟停。3預防 所有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有肢體偏癱的患者,均要預防深靜脈血栓。具體方法是:開展早期癱瘓肢體的被動運動、主動運動等;用枕頭抬高下肢;應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下肢肌肉功能性電刺激;穿長筒襪。4治療(1)肝素:大多數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常用速避寧04ml臍周皮下注射,2次日,注意出血的副作用。(2)溶栓治療:抗凝治療的目的是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溶栓治療則可溶解形成的血栓,常用尿激酶。對肺動脈栓塞大量使用溶栓藥是必要的搶救治療方法,但應注意出血的并發(fā)癥,尤其是腦出血在抗凝溶栓治療期間應限制下肢的活動,以防止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可進行上肢活動,待血栓機化后再開始下肢活動。(3)手術治療:對髖、股靜脈血栓選用手術治療效果較好,但必須是早期治療,3天以內的新鮮血栓取出效果比較好o三、肩痛肩痛(shoulderpain)是偏癱患者常見的并發(fā)癥,在腦血管疾病早期及后期均可發(fā)生。有些肩痛是由以外的損傷引起的,但一般都有典型的進行性發(fā)展的疼痛。開始僅在被動活動上肢時,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終末會感到疼痛,并可準確地指出疼痛部位,如為患者翻身更換床單位或更換上衣等被動活動時患者感覺到疼痛,若產生疼痛的原因未去除,則疼痛會很快加重,并在整個活動范圍內都會引起疼痛,尤其是做上舉上肢或肩外展時。以后,越來越不能準確地指出疼痛部位,有些患者會出現晝夜疼痛,有些患者疼痛的嚴重程度影響到了睡眠,康復護理訓練不能繼續(xù)進行。1病因與機制 形成肩痛的有關機制為癱瘓后肩胛骨下沉、后縮及肱骨內旋等,造成肩胛骨和肱骨缺乏協(xié)調運動、肱骨外旋不充分及肱骨頭在關節(jié)盂內下移不充分。引起肩痛的不恰當的運動有:在沒有改變肩胛骨的位置、肱骨無外旋的狀態(tài)下進行肩部的被動活動;在幫助患者做床向輪椅轉移時牽拉了上肢,強行外展肩關節(jié);不正確地上提坐在輪椅上的患者身體;用不恰當的方法為患者穿衣、洗腋窩等;不恰當的關節(jié)活動;在上肢屈曲、沒有充分伸直及肩胛骨不能旋轉時,患者不正確地自行帶動患肢運動o 2臨床觀察 通常表現為活動肩關節(jié)時出現疼痛,在嚴重的患者可有靜息時自發(fā)痛。 3預防 消除可能引起肩痛的因素,確保在正確的范圍內用正確的方法活動肩關節(jié)。 4治療 早期癥狀的治療:突然產生疼痛后應盡早給予治療,使患者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無疼痛感。活動上肢之前要活動肩胛骨及做軀干旋轉運動,指導患者按正確方法做健側上肢帶動患側上肢的運動,保持良好的肢體位置并按正確的方法做轉移、穿衣動作及輔助步行等。較重癥狀的治療:做好心理護理,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見上肢訓練的有關章節(jié)。(1)理學療法: 1)針對肩關節(jié)局部的方法,如熱療、冷療、功能性及神經肌肉電刺激、生物反饋等物理療法及吊帶、肩關節(jié)支撐、體位擺放等。 2)針對神經損害和異常運動模式的方法,如Bobath、Bmnnstrom、PNF技術。(2)藥物治療:包括皮質類固醇激素、消炎鎮(zhèn)痛劑、局部麻醉藥物和抗痙攣制劑等。 四、肩手綜合征 肩手綜合征是腦血管疾病患者常見的合并癥,表現為恢復期的患者突然出現患手浮腫、疼痛(也可出現患肩疼痛),手的運動功能受限,嚴重影響患側上肢功能的恢復,其發(fā)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發(fā)病后第3天發(fā)生,遲至6個月后發(fā)生,741在發(fā)病后3個月內發(fā)生。1病因與發(fā)病 是頸交感神經受刺激導致其功能異常而致肩手綜合征的發(fā)生,其誘因可能為:患肢長時間處于非良肢位;尤其是過度掌屈位;患肢未進行被動或主動活動;患肢輸液誘發(fā)手浮腫;過度過多腕背屈也可誘發(fā)水腫和疼痛。2臨床觀察 較典型的表現是肩痛、手浮腫和疼痛(被動屈曲手指時尤為劇烈),皮溫升高,消腫后手部肌肉萎縮,甚至攣縮畸形。 3預防治療 在臥位時,患側上肢可適當抬高;在坐位時,把患側上肢放在前面的小桌子上,并用小夾板固定避免腕部屈曲。(1)向心性加壓纏繞:手指或末梢的向心性加壓纏繞是簡單、安全、具有戲劇性效果的治療方法。用一根粗約1-2mm的長線,從遠端到近端先纏繞拇指,然后再纏繞其他每個手指,最后纏繞手掌和手背,一直到恰好在腕關節(jié)以上。(2)冷療:有止痛、解痙及消腫的效果。用94111C的冷水浸泡患手30min,1次日。(3)冷、熱交替法:先把患手浸泡在冷水中5-lOmin,然后再浸泡于溫熱水中 1015min,每日3次。目的是促進末梢血管收縮、舒張的調節(jié)能力,效果肯定。(4)冰水浸泡法:將患者的患手浸泡在1:2的冰水中,來回浸泡3次,每次短時間隔。(5)主動、被動運動:首先進行肩胛骨活動,之后可在上肢上舉的情況下進行三維的肩關節(jié)活動。不應練習使伸展的患側上肢持重的活動?;紓壬现谋粍舆\動可防治肩痛,維持各個關節(jié)的活動度,但這些活動應非常輕柔,以不產生疼痛為度。(6)選用各種物理治療方法。五、肩關節(jié)半脫位肩關節(jié)半脫位是腦血管疾病患者常見的合并癥,其發(fā)生率在6070左右,多 數在數周之內,特別是在上肢遲緩性癱瘓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告設計師考試社會影響評估題型及答案
- 廣告設計師考試2024年商品設計能力提升試題及答案
- 急救護理崗試題及答案
- 在線學習紡織工程師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紡織科技前沿試題及答案
- 服裝行業(yè)的質量保護機制試題及答案
- 助理廣告師考試2024年基礎知識技能試題及答案
- 宜賓遴選筆試試題及答案
- 助理廣告師考試品牌傳播效果試題及答案
- 客服考試題目及答案
- 《脊柱側彎的康復》課件
- 《針法灸法》課件-溫灸器灸
- 污染源識別與溯源技術-洞察分析
- DB32-T 4608.1-2023 公共數據管理規(guī)范 第1部分:數據分類分級
- 新型高效電化學去除技術-洞察分析
- 山東師大附屬中2025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英語試卷含解析
- 《子宮肌瘤的護理》課件
- 液化氣經營權轉讓協(xié)議
- 《高溫合金鉆削加工特性研究》
- 中央空調系統(tǒng)維保服務報價清單
- 建設項目職業(yè)病危害風險分類管理目錄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