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高中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1頁
實驗高中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2頁
實驗高中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3頁
實驗高中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4頁
實驗高中校本教材教案.docx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高中校本教材教案 ( 地理組) 第一學期 專題一教學目標:1. 了解自然災害的概念2. 了解自然災害的分類和特征課時:2課時教學方法:講述法、案例法、多媒體展示法 第一課時教學過程:一 自然災害概述1. 自然災害:當?shù)厍蛏系淖匀划愖儚姸冉o人類的生存和物質文明建設帶來嚴重 的危害時,這種異變就叫做自然災害。廣義:既包括緩變自然災害,也包括突發(fā)性自然災害狹義:僅指突發(fā)性自然災害。2. 影響: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人類始終對自然災害進行著無情的詛咒。如樓蘭古國的消失。3. 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類防災的能力加強,但由于人口的增多,加上對環(huán)境的破壞,各種災害的成災強度加大,損失加大。(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世界范圍內各種大的自然災害造成的重大損失,幫助學生理解。)4. 我國: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受災面積大,成災率高。總結:地球運動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活動期,天體活動也已進入一個新的異變周期,因此,人類正面臨一個自然災害日漸頻繁的時期。課后作業(yè):運用各種方式搜集資料,說明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并舉例說明。教學反思:如同人類的母親,大多數(shù)時候地球是慈祥和藹的,但有些時候母親的心情會變得極其惡劣,毫不留情的摧毀地球生物的家園。我們應該堅強的保護我們的家園,保護我們的母親。 第二課時二 自然災害的分類、特征1. 災害種種:種類很多2. 分類:從 過程特性看,自然災害大致可以分成四種類型。(1) 突變型:地震、泥石流、火山、大火等(2) 發(fā)展型:暴雨、臺風、洪水等(3) 持續(xù)型:旱災、澇災、傳染病、生物病災害等(4) 環(huán)境演變型:如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按發(fā)生源的性質進行分類:地質災害、水文氣象災害、地貌災害和火災。按危害目標分類:農(nóng)業(yè)災害、工礦災害和城市災害。3. 自然災害的特征:自然災害作為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災害的可重復性、幕性、鏈性,孕災體的致災能力 ,承災體的承載力等。(1) 重復性:指一個地區(qū)平均再次發(fā)生相近強度的某種災害的可能性。(2) 幕性:指自然災害長期活動的頻率在時間上的集中性和層次性。(3) 承載體:可以理解為災害引起潛在破壞的、具有經(jīng)濟和人口意義的單元。(4) 災害鏈 專題二 地震教學目標:1. 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2. 了解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3. 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4. 地震如何預報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一 基本概念1. 地震: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外釋放。2. 地震波:橫波、縱波、面波。3. 描述地震及其危害的指標:震級、烈度和災度。二 地球的構造以不連續(xù)面為界,將地球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地核。(1) 地殼:是地球最外部和最薄的一層。(2) 地幔:由固態(tài)的礦物質組成。(3) 地核:分內核和外核。三 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1. 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大約在2億年前,地球表面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大陸,從侏羅紀開始,聯(lián)合古陸逐步分裂成為幾塊,并各自漂移。2. 板塊構造學說:全球可分為六大板塊。(教師利用多媒體演示全球六大板塊,形象直觀) 第二課時一 地震時怎樣形成的科學研究表明,形成地震的原因是多種的,由地質構造作用所產(chǎn)生的地震叫構造地震。有關構造地震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假說:1. 斷層說:構造應力導致巖石變形、破裂,釋放大量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來。2. 巖漿說:巖漿擠壓巖石,導致巖石破裂而產(chǎn)生地震。3. 相變說:(1)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活動時巖漿的沖擊或熱應力作用而發(fā)生的。(2) 塌陷地震:通常是指天然的地下空洞塌陷時發(fā)生的地震。(3) 水庫地震:由于建筑水庫而引發(fā)的地震。二 地震的預報目前預報地震主要有下列途徑:1. 地震地質調查:2. 研究小震活動規(guī)律:3. 測量地面形態(tài)變化:4. 觀察地下水的變化:5. 研究地磁場的變化:6. 觀察動植物的異常反應:7. 地聲和地光:8. 擴容現(xiàn)象的研究“三 海嘯四 中國地震1. 我國位于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交匯處,地震頻發(fā)。2. 我國地震以淺源地震為主。3. 我國地震分布是不均勻的。 專題三 滑坡與泥石流教學目標:1. 了解滑坡及其危害2. 了解泥石流及其危害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一 滑坡及其危害1. 滑坡:是指那些構成斜坡體的巖土在重力作用下失穩(wěn),沿著坡體內部的一個或幾個軟弱結構面做整體性下滑的現(xiàn)象。2. 發(fā)生地區(qū):山地和丘陵地區(qū)的原始斜坡上,有時也發(fā)生在平原地區(qū)人工開挖的邊坡和河流岸坡上。3. 分布:美國、日本、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印度、捷克和斯洛伐克都是受滑坡危害較嚴重的國家。4. 危害:人員傷亡、財產(chǎn)損失、資源破壞。5. 原因: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自然:暴雨、地形人為:破壞植被、興修鐵路、公路、引水渠道以及礦山開采、城鎮(zhèn)擴建等。 第二課時二 泥石流1. 概念:它是溝谷中、坡面上平時因風化、巖崩等堆積的大量固體物質,在暴雨、水庫決口等產(chǎn)生的洪水作用下,固液兩種物質共同運動產(chǎn)生的特殊洪流。2. 分類:泥流、泥石流、水石流三種。3. 泥石流形成具備的條件:(1) 物質基礎(2) 地形條件(3) 水動力條件4. 泥石流的活動規(guī)律:(1) 季節(jié)性(2) 夜發(fā)性(3) 齊發(fā)性(4) 脈動性5. 中國的滑坡與泥石流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滑坡與泥石流分布比較普遍,分布之廣、危害之大世界少有。課后作業(yè):教師小結: 專題四 洪水和雨澇教學目標:1. 了解洪水和雨澇的區(qū)別2. 掌握洪水的類型和危害3. 了解我國各大河的洪水狀況重難點:了解我國各大河的洪水狀況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一 洪水1. 洪水的含義:一是指河流洪水期的地表徑流現(xiàn)象,二是災害學中的“洪水“它是一種比平時的峰、量大得多的,而且是突發(fā)性的,具有惡劣影響的水流。2. 洪水的成因:洪水是自然界和人文兩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自然因素是產(chǎn)生洪水的最直接原因,人文因素則可以削減或加劇洪水。洪水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暴雨和大雨等氣象因素,除此以外,還有非氣象因素。3. 根據(jù)洪水的成因,成災洪水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 暴雨洪災(2) 山洪(3) 潰決洪水(4) 融雪洪水(5) 冰凌洪水(6) 湖泊洪水二 人類活動加重了災害時至今日,洪災增多,除全球環(huán)境變化、自然大勢的作用外,人類活動干擾了自然環(huán)境也十分重要。1. 毀林開荒2. 城市化的影響3. 調洪湖泊急劇減少4. 盲目發(fā)展帶來了新的致災因素5. 防洪手段的提高也帶來了新的致災因素和積聚了致災能量 第二課時一 各大江河的洪水1. 分布:我國洪水災害主要發(fā)生在東部地區(qū),特別是集中于七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區(qū)。各大江河流域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洪水災害的特點有很大的不同:(1) 黃河:黃河流域成災洪水主要是由暴雨和冰凌形成,“伏秋大汛“是黃河的主汛期。黃河洪水災害是黃河洪水泥沙的特點所決定的。(2)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也是洪水災害頻發(fā)的地區(qū)。長江流域的洪水災害主要是由暴雨形成,其成災原因,除洪水來量大外,成災區(qū)內河流蓄洪能力不足也是十分重要。(3) 淮河:淮河全流域的大洪水一般是由梅雨形成,局部地方的大洪水是往往由臺風形成。此外,淮河泄洪能力不足,上游支流多,坡陡流急,下游洪澤湖往往形成“懸湖“,淮河的洪災大多極為嚴重。(4) 海河:海河水系呈扇形分布,各大支流的上游都位于暴雨最為集中的燕山和太行山區(qū)洪水集流快,峰高量大。(5) 遼河:遼河流域暴雨洪水主要集中于7、8月份,遼河流域洪水一般峰高、量小、歷時短。(6) 松花江:是黑龍江在中國境內最大的支流,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最大洪水多發(fā)生在7、8月份,4月份還會出現(xiàn)冰凌洪水。(7) 珠江:珠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4-7月為前汛期,89月為后汛期。西江洪水是珠江三角洲洪水的主要來源。課后作業(yè):搜集一些關于各大江河的洪澇災害的信息,在班級上為同學們展示。第二學期 專題五 干旱教學目標:1. 理解干旱與旱災的區(qū)別2. 干旱的分類和標準3. 了解干旱的危害4. 了解干旱與沙漠化的關系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一 干旱與旱災1.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現(xiàn)象。旱災:是一種漸發(fā)行的自然災害。2. 分類:按照水分短缺的狀況或降雨量的多少劃分為絕對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類型。3. 區(qū)別:干旱不等于旱災只有對人類造成損失和危害的干旱才稱為旱災,有時對干旱和旱災不作嚴格區(qū)分。三 干旱的分類和標準根據(jù)發(fā)生的原因,干旱通常被分為土壤干旱、大氣干旱、生理干旱。1. 土壤干旱:土壤含水量少2. 大氣干旱:由于大氣蒸發(fā)量強3. 生理干旱:由于土壤環(huán)境條件不良,植物根系的生理活動遇到障礙,植物體內水分收支不平衡而影響植物的生理活動。4. 旱災指標:所謂旱災指標指的是是確定旱災是否發(fā)生以及發(fā)生旱災嚴重程度的一系列數(shù)據(jù)。旱災指標:降水量、旱期、降水相對變率、土壤水分、降水蒸發(fā)比以及土壤水分收支差額。 第二課時一 干旱的危害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干旱的影響是極為廣泛、巨大和深遠的,概括起來,有經(jīng)濟、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社會等三個主要方面。(教師可以利用一些典型案例來說明這個問題,如教材當中的案例)1. 我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國家,干旱造成的農(nóng)業(yè)損失非常嚴重。2. 干旱除了直接影響農(nóng)業(yè)、牧業(yè)、工業(yè)、交通外,還可能造成環(huán)境的惡化。(利用教材中給出的案例和數(shù)據(jù),來說明干旱的影響)3. 干旱還可能造成局部或全球性的社會動蕩。世界上最嚴重的旱災可以說是60年代末開始的發(fā)生在東非蘇丹和薩赫勒地區(qū)的特大干旱。4嚴重的干旱對發(fā)達國家也會造成重大損失與影響。 第三課時一 干旱對作物生長的影響 干旱危害作物是由于植物體內的水分平衡遭到破壞而引起的。 當植物發(fā)生水分虧缺,細胞膨壓下降到0時,葉片就會出現(xiàn)萎蔫。1. 萎蔫的分類:暫時萎蔫、永久萎蔫2. 萎蔫對農(nóng)作物的危害:(1) 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加強(2) 有機物的運輸減慢,積累減少(3) 有機物質合成與分解的正常比例遭到破壞(4) 原生質脫水、衰老、遭到破壞,最終使植物死亡。三 干旱和沙漠化 提到沙漠,我們很自然的想到干旱,事實上,沙漠化就是干旱的極致。在沙漠化的驅動因素中,人類活動的影響是誘導因素,而潛在的自然因素則是其發(fā)生的本質性因子,二者結合造成了沙漠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1. 沙漠化的形成必須具備兩個自然條件:(1) 干旱季節(jié)頻繁出現(xiàn)超過臨界起沙風速的風力條件(2) 地表物質的組成以松散性的物理性沙粒為主。 專題六 臺風和風暴潮教學目標:1. 了解臺風的形成原理2. 了解臺風的移動路徑3. 掌握風暴潮概念和危害、分布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一 臺風1. 概念:臺風是一種極為強大的熱帶氣旋,是西北太平洋上的強大熱帶氣旋的專稱。2. 結構:臺風眼、環(huán)行雨帶、外圍區(qū)(1) 臺風眼:位于臺風中心,以下沉氣流為主,天氣較好,風力很小。(2) 環(huán)行雨帶:大部分降水都集中在這里。(3) 外圍區(qū):有一定的天氣現(xiàn)象,但不及內部強烈。3. 分布:西北太平洋的臺風數(shù)量最多、強度最大。三 臺風的生成區(qū)和移動路徑1. 源地:臺風生成的源地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區(qū),即我國臺灣省和菲律賓以東的洋面及南海。因此,西北太平洋是產(chǎn)生影響我國的強臺風的最主要的源地。2. 另外,孟加拉灣的臺風影響到我國西藏等部分地區(qū)。3. 移動路徑:大體來說可分為以下九種趨勢:(1) 北上(2) 西北行(3) 西行(4) 東轉向(5) 中轉向(6) 西轉向(7) 南海轉向(8) 南海消失(9) 登陸我國 第二課時一 風暴潮1. 概念:風暴潮是由海洋上的強風作用而引起的沿岸異常增水現(xiàn)象,它也是一種洪水,又稱為風暴增水或氣象海嘯。2. 危害:最危害方式主要有席卷人畜、摧毀船只、淹沒農(nóng)田,同時伴有大風。3. 我國是世界上風暴潮危害極嚴重的少數(shù)國家之一。4. 分類:(1) 熱帶風暴潮:我國東南沿海是世界上受熱帶風暴潮危害最大的地區(qū)之一。(2) 溫帶風暴潮:較臺風風暴潮常發(fā),但危害不如臺風風暴潮嚴重。二臺風的登陸與潮災的分布1.臺風是由季節(jié)性的,在我國沿海登陸的頻度和強度也有很大的差異。2.我國風暴潮從南到北均有發(fā)生,幾乎遍及所有海岸,但成災率較高,災害較嚴重的岸段主要在江蘇省小羊河口至浙江省北部的海門以及溫州、臺州地區(qū)沿海岸段。 專題七 赤潮教學目標:1. 了解什么是赤潮2. 了解赤潮的危害3. 理解赤潮的形成原因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新課導入:教師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向學生講解赤潮的危害,世界上一些典型的赤潮案例。一 什么是赤潮1. 概念:赤潮被認為是海水中微笑藻類異常增殖而引起海水變色的現(xiàn)象。2. 分類:(1) 由于發(fā)生地點不同,分為外海型和內彎型、外來型和原發(fā)型之別(2) 因出現(xiàn)的生物種數(shù)的不同,分為單相型、雙相型、多相型。3. 種類:到目前為止,已發(fā)現(xiàn)的能形成赤潮的生物種類有130種,主要是浮游藻類,其中,最常見的是甲澡門中的有毒毛藻類。二赤潮的危害 赤潮對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漁業(yè)生產(chǎn)以及人類的健康都有著嚴重的危害。國際上甚至稱其為當今的海洋的危機事件。1. 赤潮會干擾和破壞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2. 赤潮對漁業(yè)水產(chǎn)資源的危害也很大。3. 赤潮能直接毒殺海洋生物4. 赤潮會間接引發(fā)人類中毒或死亡事件。 第二課時一 赤潮是怎樣形成的赤潮涉及到生物、化學、水文、氣象、地質,甚至包括人文地理、歷史等方面,因此赤潮的發(fā)生原因至今你尚未完全揭開,但其基本原因是赤潮生物的爆發(fā)性生長和聚集。1. 赤潮的發(fā)生必須要有氮、磷等營養(yǎng)元素。2. 另外,赤潮發(fā)生還需要其他條件,主要有:(1) 水溫(2) 鹽度(3) 水文、氣象(4) 日照(教師根據(jù)教材可以詳細的解釋每一個條件。)第三學期 專題八 減少災害教學目標:1. 了解中國古代的減災2. 掌握各種減災手段和措施3. 掌握遙感技術在減災中的應用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一 中國古代的減災1. 東漢末年-張衡發(fā)明地動儀2. 洪水方面-大禹治水3. 水利工程-都江堰人類不是被動的受自然界的影響的人類已走過被動適應、適應、相互干擾的階段進入與自然協(xié)調發(fā)展的新的時期。二天氣預報1.天氣預報:是氣象部門的一項基本業(yè)務,是天氣預報、氣候預報和專業(yè)氣象預報的總稱。2.分類:天氣預報、專業(yè)氣象預報、氣候預報3.天氣預報:(1)短時預報(2)短期預報(3)中期預報(4)長期預報 第二課時一 防洪工程人類目前還不能控制天氣,所以洪水的發(fā)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們可以通過修建防洪工程來減少災害的發(fā)生和造成的損失。1. 防洪措施:(1)工程措施(2) 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1) 修筑堤、整治河道(2) 修建水庫控制上游洪水來量,調蓄洪水,削減洪峰(3) 在重點保護地區(qū)附近修建分紅區(qū)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的一些著名大堤。如黃河下游堤防、長江下游堤防、洪澤湖大堤、錢塘江海塘等等,了解修筑大堤是防洪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一項現(xiàn)實的長期的防洪措施。水庫防洪: 是19世紀末隨著筑壩技術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起來的,這些水庫不僅本身起到顯著地調節(jié)洪水的作用,而且對一條河流的整個防洪工程體系調度運用的可靠性和靈活性起到了保障作用。水庫防洪調度主要有:(1) 分級控制泄洪(2) 分期控制限汛水位 第三課時一 遙感技術的應用1. 遙感:顧名思義,就是從遙遠的地方去感覺運動著的物質的影響。它借助于專門的光學、電子學電子光學探測儀器,把遙遠的物體所輻射的電磁波信號接收記錄下來,在經(jīng)過加工處理,變成人眼可以直接識別的圖像,從而揭示出所探測物體的性質及變化規(guī)律。2. 遙感的主要特點:(1) 遙:就是高瞻遠矚,用飛機、衛(wèi)星做運載工具。(2) 感:就是利用現(xiàn)代化儀器,使人們不斷超越肉眼能感受的可見光波段的限制。(3) 快:利用遙感,不僅能及時反映現(xiàn)象,還可用來對比分析環(huán)境的動態(tài)變化,因為快,就可以贏得預測、預報的時間。(4) 廣:一是廣泛吸收材料、能源、激光、全息等新技術方面的成就,二是涉及的學科廣。3. 遙感技術的應用:(1) 農(nóng)林業(yè)方面:可以監(jiān)測大規(guī)模林火和草場失火,并監(jiān)視發(fā)展趨勢,用于指導救災工作。還可以監(jiān)測植物病害。(2) 洪水災害:不受天氣、地理條件的限制,能迅速獲得信息,對防洪減災很有意義。(3) 監(jiān)測地震:用遙感進行地震地質調查可以節(jié)省大量人力物力。(4) 遙感還可用于對干旱、滑坡等的監(jiān)測。教師總結,并把此部分知識與必修三中的地理信息技術聯(lián)系起來。教學反思: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地理信息技術越來越多的應用到生產(chǎn)、生活中的各個領域當中,讓學生掌握地理信息技術非常重要。 補充內容一、 我們的保護傘居然有了破洞教學目標:1. 了解臭氧層2. 了解臭氧層為什么被稱為保護傘3. 臭氧層破壞的危害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一) 人類的保護傘-臭氧層1. 你熟悉臭氧層么?(1) 有腥臭味(2) 是人類的好朋友,能夠殺死細菌,作為消毒殺菌劑。(3) 有時候也是人類的敵人,長期與臭氧接觸,呼吸道等器官會受到嚴重傷害。2. 臭氧聚集的地方-臭氧層(1) 大氣圈分層: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散逸層。(2) 臭氧層:離地面2030公里的大氣平流層中,集中了約70的臭氧,這一層就稱為臭氧層。(3) 形成:并不是地球開始時就有的,而是慢慢演化而成的。3. 我們的保護傘(1) 紫外線的分類:短波紫外線、中波紫外線、長波紫外線。(2) 臭氧層幾乎吸收了全部太陽輻射中波長300納米以下的紫外線,保護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線的傷害。(3) 臭氧層稍微減少一點,其造成的后果都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 第二課時(二) 保護傘上的破洞1. 南極臭氧空洞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總量在每年9月下旬開始,迅速減少一半左右,并形成一個“臭氧空洞”,然后持續(xù)到11月又逐漸恢復。2. 是誰打開了這個破洞?關于南極臭氧空洞是如何形成的,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以下兩種比較有道理的說法:(1) 兩匹馬較量-平衡理論臭氧層一方面在不斷的向上向下遷移擴散,使臭氧不斷減少;另一方面臭氧層內在不斷進行著光化學作用氧分子在陽光的照射下合成臭氧,使臭氧量增加,這兩方面就好像兩匹馬在進行拉力比賽。(2) 秘密武器-氟利昂殺手氟利昂是臭氧空洞形成的最大元兇,是名副其實的臭氧殺手。3. 南極臭氧空洞以1987年最為嚴重,而且洞的持續(xù)時間也比較長,但是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解釋。有人認為這可能與1986年哈雷彗星掃過地球有關。4. 北極臭氧空洞不如南極明顯 第三課時(三) 肆無忌憚的紫外線1. 中波紫外線“長驅直入”臭氧層耗減后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使到達地表的中波紫外線輻射加強。中波紫外線進來以后,表現(xiàn)了其明顯的生物效應,過量會殺死微生物,破壞動植物的個體細胞。2. 人類健康岌岌可危誘發(fā)皮膚癌、對眼睛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誘發(fā)白內障。3. 農(nóng)作物減產(chǎn)4. 無辜的水生生物5. 一種可怕的煙霧-光化學煙霧(四) 采取行動,縫補破洞1. 要從意識上喚醒全世界的公民2. 從技術角度來控制光化學煙霧的產(chǎn)生3. 還必須采取一系列綜合性措施。教學反思: 作為生存在地球上的每一個公民都有義務來保護臭氧層,與破壞臭氧層的行為做堅決的斗爭。 專題十 “空中死神”-酸雨教學目標:1. 了解什么是酸雨2. 了解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