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詩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pdf_第1頁
《紅樓夢》詩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pdf_第2頁
《紅樓夢》詩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pdf_第3頁
《紅樓夢》詩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pdf_第4頁
《紅樓夢》詩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pdf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 0 0 4 年第4 期 總第1 8 1 期 外語與外語教學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a n dT h e i rT e a c h i r t g 2 0 0 4 N 0 4 S e r i a l 1 8 1 紅樓夢 詩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 鐘書能1歐衛(wèi)華2 1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廣東廣州5 1 0 4 2 0 2 廣東外語藝術師范學院外語系 廣東廣州5 1 0 5 0 7 摘要 在當前日益迅速的全球化與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翻譯者們應本著尊重和保存各民族文化的精神 積極推動文 化多樣性與多元性 本文通過對中國古典名著 紅樓夢 中某些詩詞翻譯的對比研究 探討了如何在翻譯中保存和向國外 讀者介紹中國文化的問題 紅樓夢 的兩位譯者 楊憲益與霍克斯 本著不同的翻譯目的 在其翻譯中分別采用了以異化 為主和以歸化為主的翻譯策略 楊采用了更多的語義翻譯和文本翻譯 而霍克斯則采用了更多的交際翻譯和工具翻譯 本 文的研究認為異化策略在保存源語文化特色和傳播源語文化遺產(chǎn)方面可能更為有效 關鍵詞 文化特色 翻譯策略 異化 歸化 A b s t r a a W i t ha nu n p m c e d e n t o d 刪c ks p e e do 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c u l t u r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 m a i n t a i n i n gd i v e r s i f i c a t i o n m u l t i e u l t u r a l i s m o r i e n t e de t h n i c a lc u l t u r e sb e c o m e sa l lt h em o r ei n d i s p e n s a b l ei nt r a n s l a t i o n T r a n s l a t i n go f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ss h o u l di n e v i t a b l yb eo b s e r v a n to f s 曲n c i p l e T h r o u g ha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o fc u l t u r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t r a n s h t i o no fp o e m si nt h e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s en o v e l o n um e n g t h e p r e s e n ta r t i c l e 甜鋤D t st oa n s w e rt h eq u e s t i o na st oh o wt om a i n t a i nt h es o u r c el a n g u a g ec u l t u r a lp e c u l i a r i t yi nt r a n s l a t i o n T h e r e s e a r c h f i n d i n g sr e v e a lt h a tr a n ga d o p t e dam o r es e m a n t i c d o c u m e n t a r ya n d o u r c e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 o r i e n t e dt r a n s l a t i o ni no r d e rt op r e s e r v ea n d i n t r o d u c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w h i l eH a w k e sa d o p t e dam o r e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 i n s t n n n e n t a la n dt a r g e tl a n g u a g e c u l t u r e o r i e n t e d t r a n s l a t i o nw i t hap u r p o s eo fp l e a s i n gt h et a r g e tr e a d e r F i n a l l yt h ec o a u t h o mc o n c l u d et h a tt h es t r a t e g yo ff o r e i g n i z a t i o nw o r k sb e t t e rf o re f f e c f i v e l yp r e s e r v i n ga n dd i s s i m i h t i n gt h es o u r c el a n g u a g ec u l t u r a lp e c u l i a r i t ya n dh e r i t a g et ot h et a r g e tr e a d e r K e yw o r d s c u l t u r a lp e c u l i a r i t y t r a n s l a t i o ns t r a t e g y f o m i g n i z a t i o n 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 中圖分類號 H 0 5 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0 0 4 6 0 3 8 2 0 0 4 0 4 0 0 4 5 0 4 t 0 引言 文化翻譯是我國近年來研究得比較多的一個范疇 經(jīng) 過研究者和學者們多年的努力 我們對文化與翻譯的關系有 了更深的理解 而日益迅速的全球化與文化融合的進程給文 化翻譯注入了新的活力 長期以來 翻譯中一直存在著源語 s o u r c el a n g u a g e 與 目的語 t a r g e tl a n g u a g e 原文作者與目的語讀者之間的矛 盾 如何解決這些矛盾 不同的譯者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 見解 在信息時代 我們應當怎樣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 具 體到我國古典名著的翻譯 我們又當怎樣將有中國特色的文 化傳統(tǒng)譯介給國外的讀者 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問題 即如 何在翻譯中保持源語的文化特征 本文所采用的基本資料是兩個 紅樓夢 英譯本 即楊憲 益與霍克斯二位譯者的翻譯文本 本文的理論框架是以漢 斯 威密爾的目的論為主要理論依據(jù) 在具體的譯例分析中 以彼得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 克里斯蒂安 諾 德的紀實翻譯與工具翻譯理論為補充 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弄清楚以下問題 兩位譯家本 著各自的翻譯目的 在翻譯文化內(nèi)容時所采取的主要策略 哪種策略在保存和傳播中國文化方面更為有效 同時 筆者 也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研究者從新的角度對文化翻譯做出 探索和研究 能鼓勵更多更新的中國古典名著和現(xiàn)代名著的 翻譯 2 0 語言 文化與翻譯策略 語言是用以表達情意的手段 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 是 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 任何語言的生存發(fā)展都離不開其賴 以生長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 社會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 語言使用者的思維方式和表達能力 白靖宇 2 0 0 0 6 1 所謂 文化 根據(jù) 辭海 的解釋 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 作者簡介 鐘書能 1 9 6 5 一 博士 研究方向 翻譯理論 語言習得 認知語言學 歐衛(wèi)華 1 9 7 6 一 碩士 研究方向 翻譯理論 收稿日期 2 0 0 4 0 l 一1 2 修改稿 4 5 萬方數(shù)據(jù) 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英國1 9 世 紀人類學家泰勒 E d w a r dT y l o r 提出 文化是一個 復合的整 體 其中包括知識 信仰 藝術 法律 道德 風俗以及人作為 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 從共時的角度 來說 世界各國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 從歷時的角度看 文化又是不斷變化的 而 文化進化的主要趨勢是趨同 即隨 著文化的發(fā)展 各種文化越來越趨向于統(tǒng)一 只要文化還存 在著 文化趨同的過程是無止境的 呂斌 1 9 9 4 3 2 4 3 2 5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交流的工具 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 個因素 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土壤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 存在 文化依靠語言得以交流 傳播 延續(xù)和發(fā)展 語言文 字中 處處都有文化的烙印 語言活動過程中 時時可見文化 的蹤跡 由于 文化具有民族 地域 時代等特征 因此不同 的文化需要相互交流與溝通 而交流與溝通又離不開語言翻 譯 文化及其交流是翻譯發(fā)生的本源 翻譯是人員交往和文 化交流的產(chǎn)物 包惠南 2 0 0 0 7 語言翻譯作為跨文化交 際的橋梁和紐帶 在溝通文化交流 豐富入類文化 促進文化 趨同和融合的過程中正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翻譯活動始 于語言 又終于語言 它以語言為形式 以文化為內(nèi)容 以文 化的交流與溝通為目的 因此 語言翻譯過程中文化因素的 理解與處理便成為十分重要的課題 包惠南 2 0 0 0 1 3 社會處于永恒的發(fā)展變化過程中 文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 而不斷進化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 國際間在政治 經(jīng)濟 文化各方面的聯(lián)系日益加強 人們的交流和接觸也日益頻 繁 各種文化之間也形成了一種空前的大融合趨勢 文化的 融合直接反映在語言的融合趨向上 兩種文化融合的狀況 并不是1 1 2 而往往呈現(xiàn)出雙語雙文化且其中之一占上 風的態(tài)勢 如英語文化比其他文化對中國文化的作用明顯更 強大 其作用力似乎也比反作用力大 文化融合對翻譯的 影響是兩方面的 積極的一面是 雙語雙文化的環(huán)境 能豐 富兩種文化的內(nèi)涵 在總體上提高語言材料的可譯度 宏觀 而言翻譯的難度可能減小 消極的一面主要表現(xiàn)在具體的 語言材料上 兩種文化接觸時不可避免地要發(fā)生局部的沖 突 接觸越頻繁則沖突的機會越多 翻譯困難的類型和數(shù)量 也就相應增加 徐丹 1 9 9 8 3 解決翻譯難題的途徑不是唯一的 人們在長期的實踐活 動中摸索出了不少變通和補償手段 如音譯或直譯加注 轉 換形象活譯 舍棄形象釋義 歸化等 然而這些手段在思想 上卻有些對立 總結起來 不外乎是在譯語中引進原語的表 達方式的主張和使用譯語地道表達發(fā)生的矛盾 簡言之 就 是異化和歸化的矛盾 徐丹 1 9 9 8 4 異化 f o r e i g n i z a t i o n 和 歸化 d o m e s t i c a t i o n 最早是由 勞倫斯 韋努蒂 L a w r e n c eV e n u f i 提出的 韋努蒂可以說是 異化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 反翻譯 的概念 這種翻譯刻 意在目的語的文本中 在風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 異 韋努蒂公開聲言 其目的是要發(fā)展一種翻譯理論和實踐 以 抵御目的語文化占指導地位的趨勢 從而突出文本在語言和 文化這兩方面的差異 韋努蒂 1 9 9 1 而奈達可以說是歸 化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 最切近的自然對等 的概念 異化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 歸化則認為 譯文應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 它們之間的矛盾實際 上就是我國翻譯界長期以來的直譯與意譯之爭 一般來說 直譯派主張 保留原文中語言的方式 即要輸入新的表現(xiàn) 法 而意譯派則 反對引入歐化表達方式 而主張使用漢語 的表達方式 范守義 1 9 8 6 6 在文化融合的背景下 翻譯 中異化還是歸化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而自己的文化又憑 借社會生活的種種契機進人其他文化的融合過程無論多么 緩慢 終究是大勢所趨 不可阻擋 用發(fā)展的眼光看 異化是 總的趨勢 歸化是現(xiàn)階段的折衷 其理論依據(jù)就是文化的開 放性和滲透力 外來文化容易被人們接受 并逐漸化成自己 文化的一部分 依靠那里的文化環(huán)境維持著自己的生命力 翻譯是一種信息傳播方式 譯者要把原文所承載的信 息用譯文表達出來 盡可能地使譯文讀者獲得同樣的信息 潘紅 1 9 9 9 2 7 在翻譯過程中 譯者應立足于民族文化平 等的立場上傳遞信息 傳播文化 譯者必須把信息來源放在 首位 忠實于原文的信息內(nèi)涵 同時也要考慮信息接受者 考 慮譯文對接受者的效果 在兩種不同文化間找到制衡點 過 分強調(diào)信息接受者 容易造成以本土文化為中心的保守思 想 夸大文化差異 低估讀者接受能力 在翻譯手法上往往表 現(xiàn)為對譯入語進行極度的歸化 異化著眼于民族文化的差 異性 堅持文化信息的真實性 旨在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 性和語言風格特色 讓讀者體會到民族文化語言傳統(tǒng)上的差 異性 它是促進文化交流 擴展文化包容性 充實本土文化 的有效途徑 但主張異化并非等同于硬譯和極端異化 講求 一定程度的異化并不能置譯語讀者不同的閱讀習慣和接受 心理于不顧 也并不完全排斥適度的歸化 3 0 理論闡釋 3 1 斯 威密爾的目的論 歷史上有很多翻譯家 尤其是文學和 圣經(jīng) 翻譯家都認 為翻譯中不同的情況應該不同地對待 許多 圣經(jīng) 譯者都 覺得翻譯過程應包括兩步 對原文特征的忠實復制和為譯人 語讀者所作的必要調(diào)整 基于同樣的理解 尤金 奈達于 1 9 6 4 年區(qū)分了 形式對等 與 動態(tài)對等 的概念 后來又迸一 步提出 最切近的自然對等 和 功能對等 的概念 從此 直 到7 0 年代末 對等 就一直被作為翻譯的一個基本概念甚 至要素 從沒有人提出過質(zhì)疑 對某些人來說 跟原文不是 盡可能 對等的譯文甚至稱不上是翻譯 I td e c l a r e st h a t a n yt e x tt h a ti s n o te q u i v a l e n t a sf a ra sp o s s i b l e t o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O l l f O 把t e x tt ob ean o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諾德 2 0 0 1 7 o 然 而 有些人已經(jīng)不得不認識到由于兩種文化語用的不同 翻 譯中可能出現(xiàn)非對等的情況 而有些學者則發(fā)現(xiàn)有些專業(yè)翻 4 6 萬方數(shù)據(jù) 譯中有些時候根本不需要對等 在這種情況下 學者們逐漸 對已有翻譯理論與現(xiàn)實之間的關系感到不滿 新的理論成 為必要 1 9 7 1 年 凱瑟林娜 賴斯 K a t h a r i n aR e i s s 在 翻譯批判 的可能性與限制 P o s s i b i l i t i e sa n dL i m i t a t i o n si nT r a n s l a t i o n C m 如蠡m 一書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論思想的雛形 一方面 她依然經(jīng)常堅持以原作為中心的等值理論 并指出理想的譯 文應該從概念性的內(nèi)容 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上與原文對 等 另一方面 在實踐中賴斯發(fā)現(xiàn)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實現(xiàn) 而且有時也是不該追求的 翻譯應該有具體的翻譯要求 T r a n s l a t i o nB r i e f 有時因特殊需要 要求譯文與原文具有 不同的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 賴斯認為譯者應該優(yōu)先考慮譯 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0 諾德 2 0 0 1 此后 賴斯的學生漢斯 威密爾 H a n sV e r m e e r 擺脫了 以原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 創(chuàng)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 翻譯的目的論 S k o p o st h e o r y 威密爾認為翻譯是一種人類 的行為活動 而且還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 翻譯時 譯 者根據(jù)客戶或委托人的要求 結合翻譯的目的和譯文讀者的 特殊情況 從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進行選擇性的翻譯 根據(jù)目的論 決定任何翻譯過程的首要因素是整個翻譯 行為的目 S k o p o s 目的決定譯者必須清醒而且一貫地根 據(jù)某一原則進行翻譯 目的論沒有指出是什么原則 因為這 必須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來決定 目的論的另兩個重要法則是 連貫性法則 包括 語內(nèi)連貫 I n t e r t e x t u a lC o h e r e n c e 和 語 際連貫 I n t r a t e x t u a lC o h e r e n c e f f 9 概念 和忠實性法則 3 2 彼得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理論 在 翻譯問題探討 卻礎t OT r a n s l a t i o n 一書中 彼 得 紐馬克 P e t e r N e w m a r k 提出了 語義翻譯 和 交際翻 譯 理論 交際翻譯試圖對譯文產(chǎn)生一種效果 這效果要盡 可能接近原文對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 語義翻譯試圖在譯入 語的語義和句法結構允許的范圍內(nèi)傳達原著的確切上下文 意義 紐馬克 2 0 0 1 3 9 二者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譯語表達 形式上 語義翻譯要求譯文接近原文的形式 在結構和詞序 安排上力求貼近原文 交際翻譯則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 應 即信息傳遞的效果 交際翻譯要求譯者重新組織語言結 構 以使譯文地道 流暢 紐馬克 2 0 0 1 3 3 克里斯蒂安 諾德的紀實翻譯與工具翻譯理論 克里斯蒂安 諾德 C h r i s t i a n e N o I d 是德國功能派翻譯 理論的主要倡導者之一 她提出了 紀實翻譯 與 工具翻 譯 兩大翻譯策略 紀實翻譯 的重點是用譯文語言再現(xiàn)原 文作者與原文讀者交際的情景 包括原文的語言特征和文化 特征 翻譯后的交際語言雖然已改為譯文語言 但交際情景 卻仍然是原文文化 工具翻譯 把翻譯看成是譯文讀者與 原文作者進行交際的工具 交際語言是譯文語言 交際環(huán)境 是譯文文化 在交際過程中 原文的語言 文化特征只作參 考 重點是根據(jù)譯文讀者的需要傳遞原文的交際內(nèi)容 兩者 對比 關鍵在于譯者作為譯文文本的發(fā)送者 是強調(diào)原文文 化 還是強調(diào)譯文文化 平洪 2 0 0 2 2 2 4 0 紅樓夢 詩詞翻譯對比研究 紅樓夢 是中國古典小說發(fā)展的最高峰 其文學成就迄 今無人能夠超越 由于它涉及當時社會的各個方面 有人稱 它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 而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則認 為 紅樓夢 是了解中國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小說塑造了眾 多人物形象 在情節(jié)結構上和以往傳統(tǒng)小說相比有新的重大 突破 它的語言藝術成就更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語言藝術 的高峰 小說里的詩詞曲賦不僅能與小說的敘事融為一體 也能為塑造典型性格服務 做到了 詩如其人 這部文學巨著不僅為中國人民所喜愛 也是世界文學瑰 寶之一 它已被譯成英 法 德 日等2 0 多種文字 而英文譯 本已達十數(shù)種 其中又以兩個完整譯本 即楊憲益及其夫人 戴乃迭 G l a d y sY a n g 的譯本 AD r e a mo f R e dM a n s o n s 和戴 維 霍克斯 D a v i dH a w k e s 的譯本 T h eS t o r yo f t h eS t o n e 最 為出名 楊憲益以中譯英為正業(yè) 但也不忘將外國的優(yōu)秀文 化遺產(chǎn)介紹到中國 楊憲益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他的翻譯 思想視忠實為第一要義 要以忠實的翻譯 信 于中國文化的 核心 中國文明的精神 他對詩的可譯性持肯定態(tài)度 他認 為翻譯作品可以多一點異國情調(diào) 因為翻譯畢竟是翻譯 任 生名 1 9 9 3 3 5 在 紅樓夢 的翻譯過程中 楊多采用異化 的翻譯處理明顯的文化差異 以保存原著的中國文化特色 相比之下 霍克斯則以向讀者傳達他在閱讀 紅樓夢 時所獲 得的愉悅感為其翻譯目的 有時就太強調(diào)了譯文可讀性的 一面 而忽視了譯文正確傳達中國文化某些重要特征的一 面 柯平 1 9 9 3 2 5 根據(jù)翻譯的目的論 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原則和過 程 在 紅樓夢 的翻譯過程中 楊憲益以介紹中國的優(yōu)秀文 化遺產(chǎn)為目的 以忠實為原則 異化為主要手段 其譯文更接 近原文 霍克斯以愉悅讀者為目的 以順暢為原則 歸化為主 要手段 其譯文更容易被譯文讀者接受 以下我們將做一些 譯例分析 例一 癡男怨女 可憐風月債難償 曹雪芹 1 9 9 2 4 6 楊譯 P i 哆s m yl a d sa n dp l a i n t i v em a i d sh a r dp u tt o i tt or e q u i t ed e b t so fb r e e z ea n dm o o n l i g h t 1 9 9 4 9 1 霍譯 G r o a nt h a tl o v e sd e b t ss h o u l db e8 0h a r dt op a y 1 9 7 9 1 3 0 這是 太虛幻境 對聯(lián) 孽海情天 的下聯(lián) 若以回譯為 檢驗 則楊譯可回譯為 可憐癡心的男子和哀怨的女子們難 償風月債 與原文相去不遠 是典型的語義翻譯和紀實翻 譯 癡男怨女 在中文中常用來表示多情的男男女女 而 風月債 則能引起人們無限的遐想 楊譯立足于原著的文 化 保存了 癡男怨女 和 風月債 的形象 體現(xiàn)了原文的文 4 7 萬方數(shù)據(jù) 化特色 其思想內(nèi)容符合原作傾向 表現(xiàn)風格也與原作者一 致 因此這種緊貼原文的 異化 翻譯在保存源語文化特征 及保持原文 意美 方面是必要的 當然 為避免譯文讀者可 能的誤解 最好加上一定的注釋 而霍譯可回譯為 可 嘆情債難償 與原文相比 顯得 過于簡化 是典型的交際翻譯和工具翻譯 為了減輕讀者的 閱讀負擔 霍克斯完全舍棄了 癡男怨女 的形象 并以 情 債 取代 風月債 將其完全納入譯人語的文化規(guī)范 譯文讀 者因而避免了原文費解之處 同時也失去了了解外國文化的 機會 譯者注重的只是信息的傳遞和讀者的接受習慣和心 理 強調(diào)的只是譯入語的文化 例二 彩線難收面上珠 湘江舊跡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 不識香痕漬也無 曹雪芹 1 9 9 2 2 8 1 楊譯 N os i l kt h r e a dc a l ls t r i n gt h e s ep e a r l s D i mn O Wt h et e a r s t a i n so ft h o s eb y g o n ey e a r s At h o u s a n db a m b o o sg r o wb e f o r em yw i n d o 曠一 I se a c hd a p p i e da n ds t a i n e dw i t ht e a r s 1 9 9 4 6 8 0 霍譯 Y e ts i l kp r e s e r v e sb u ti l lt h eN a i a d st e a r s E a c hs a l t yt r a c eo ft h e mf a s td i s a p p e a r s O n l yt h es p e c k l e db a m b o os t e m st h a tg r o w O u t s i d et h ew i n d o ws t i l lh e rt e a r m a r k ss h o w 1 9 7 7 1 6 8 這是林黛玉 題帕三絕 中的一首 楊譯本后面附有注 釋說明湘妃竹的傳說 相傳舜帝死后 他的兩個妃子娥皇 女英為紀念他長哭不已 所流的眼淚把湘江邊的竹子染得斑 斑點點 因此被成為 湘妃竹 又稱 斑竹 黛玉多愁善感 常年流淚 又喜歡竹子 其居所瀟湘館 也因湘江而得名 前 也種了許多竹子 因此她常以湘妃自況 別人也稱她為瀟湘 妃子 本詩 湘江舊跡 即指二位妃子所流的眼淚 楊譯為 年代久遠的淚痕 盡管沒有直接指明是誰的眼淚 讀者借 助注釋應該可以找到答案 楊譯基本上沒對原詩做太大調(diào) 整 與原文在形式 結構和詞序安排上十分貼近 原文作者與 原文讀者交際的情景 包括原文的語言特征和文化特征在譯 文中得到了再現(xiàn) 而原文文化特征和語言特征在霍譯中基本缺省 譯者對 原詩做了較大調(diào)整 湘江舊跡 變成了希臘神話中水泉女 神 那伊阿得斯的眼淚 N a i a d St e a r s 恐有時代錯誤 a n a c h r o n i s m 之嫌 而且出現(xiàn)的位置與原文也有出入 原詩 中 已模糊 在霍譯中變成了 迅速消失 下半節(jié) 窗前亦有 千竿竹 不識香痕漬也無 變化更大 主人公窗前的竹變成 了 斑竹 淚痕既已 消失 又哪來的斑點 原詩的問句變 成了肯定句 意境全元 從這首詩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出霍克 斯為照顧譯入語讀者的理解和反應 只重信息傳遞的效果 而不重信息的內(nèi)容 因此對帶有原文文化特征的信息不惜大 量削砍 甚至以譯人語讀者所熟悉但與原文信息相去甚遠的 文化典故來代替 為使譯文地道 流暢 他不惜以犧牲 忠 實 為代價 重新組織語言結構 達到他所期待的交際目的 總之 在翻譯帶有強烈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時 這 種歸化的策略 具體而言即交際翻譯或工具翻譯是不太可取 的 譯者有責任將外國文化忠實地傳達給譯文讀者 而不是 否認文化差別 剝奪譯文讀者接近和了解原文文化的機會 5 0 結語 本文通過對語言 文化與翻譯之間關系的探討 提出了 解決翻譯困難的兩種主要策略 即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 的異化策略和以目的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的歸化策略 這兩 大策略分由彼得 紐馬克的語義翻譯和交際翻譯 克里斯蒂 安 諾德的紀實翻譯與工具翻譯為理論支持 在翻譯的目的 論指引下 我們發(fā)現(xiàn)楊憲益以介紹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為目 的 采取了以異化為主要手段翻譯原則 霍克斯以愉悅讀者 為目的 采取以歸化為主要手段的翻譯原則 而異化策略在 保存源語文化特色和傳播源語文化遺產(chǎn)方面更為有效 因 此 在以文化融合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 在中 國古典名著的翻譯這一特定前提下 我們應當采取以異化為 主的翻譯策略 以便在翻譯中更好地將中國文化保存并介紹 給國外讀者 參考文獻 1 H a w k e s D a v i d T h eS t o r yo f t h eS t o n e V o l u m e1 M L o n d o n l n d i aua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7 3 2 H a w k e s D a v i d 7 h e 跏 o f t h e S t o n e V o l u m e1 M L o n d o n l n d i a n aU n i v e r s i t yP r e s s 1 9 7 7 3 N o r d C h r i s t i a n T r a n s t a t n g 哪 腳倒A c t i v i t y O n a l i s t 卻緲舭 E x p l a i n e d M S h a n g h a i S h g h a iF o r e i g nE d u c a t i o nP r e s s 2 0 0 1 4 N e w m a r k P e t e r 鋤膩t oT r a n s a t o n M S h a n g h a i S h a n g h a i F 0 耐印E d u c a t i o nP r s 2 0 0 1 5 Y a n g X i a n y ia n dY a n g G l a d y s AD r e a r ao f R e dM a n s i o n s V o l u m e1 a n d2 M B e i j i n g F o r e i g nL a n g u a g e sP r s 1 9 9 4 6 包惠南包昂編著 實用文化翻譯學 M 上海 上??茖W普及出 版社 2 0 0 0 7 白靖宇 文化 語言 翻譯 J 外語教學 2 0 0 0 2 8 范守義 評翻譯界五十年 1 8 9 4 1 9 4 8 的爭論 J 中國翻譯 1 9 8 6 1 9 柯平 釋義 歸化和回譯 三談變通和補償原則 J 中國翻 譯 1 9 9 3 1 1 0 呂斌 文化進化導論 M 北京 學林出版社 1 9 9 3 1 1 潘紅 歸化還是洋化 談翻譯過程中文化信息的求真 J 外 語教學 1 9 9 9 1 1 23 平洪 文本功能與翻譯策略 J 中國翻譯 2 0 0 2 5 1 33 任生名 楊憲益的文學思想散記 J 中國翻譯 1 9 9 3 5 a 4 3 徐丹 文化融合中的語言翻譯問題 J 中國翻譯 1 9 9 8 3 4 8 萬方數(shù)據(jù) 紅樓夢 詩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 紅樓夢 詩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 作者 鐘書能 歐衛(wèi)華 作者單位 鐘書能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外國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 廣東 廣州 510420 歐衛(wèi)華 廣東外語藝術師范學院外語系 廣東 廣州 510507 刊名 外語與外語教學 英文刊名 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年 卷 期 2004 4 引用次數(shù) 8次 參考文獻 14條 參考文獻 14條 1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ume 1 1973 2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ume 1 1977 3 Nord Christian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2001 4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2001 5 Yang Xianyi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994 6 包惠南包昂 實用文化翻譯學 2000 7 白靖宇 文化 語言 翻譯 2000 2 8 范守義 評翻譯界五十年 1894 1948 的爭論 1986 1 9 柯平 釋義 歸化和回譯 三談變通和補償原則 1993 1 10 呂斌 文化進化導論 1993 11 潘紅 歸化還是洋化 談翻譯過程中文化信息的求真 1999 1 12 平洪 文本功能與翻譯策略 期刊論文 中國翻譯 2002 5 13 任生名 楊憲益的文學思想散記 1993 5 14 徐丹 文化融合中的語言翻譯問題 1998 3 相似文獻 9條 相似文獻 9條 1 期刊論文 劉純 LIU Chun 異化翻譯策略及其觀照下的文化特色回歸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 3 翻譯與文化密切相關 對文化因素的處理主要有兩種策略 一是以源語文化為歸宿的 異化 二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的 歸化 二者各有長短 是跨文 化翻譯中譯者無法回避的問題 本文從文化信息的傳遞效果和文化交流的角度 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加以分析 認為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策略有助于避免文化 內(nèi)涵和文化特色的走失 從而更好地發(fā)揮翻譯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 2 學位論文 徐儉 歸化與異化 對 苔絲 兩譯本的比較 2007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 整個翻譯史就是一部直譯和意譯此起彼伏的歷史 歸化和異化可以視為直譯和意譯的延伸 但又不等同于直譯和意譯 直譯和 意譯關注的核心是如何在語言層面處理形式和意義 立足于語言層面的價值取向 而異化和歸化則突破了語言層面的界限 將視野拓展到語言 文化 美學以致政治范疇 立足于文化語境中的價值取向 不同譯本的比較和分析 對于翻譯批評和翻譯實踐都具有重要意義 比較譯本在選詞 句法 風格再現(xiàn)等方面的特點和差異 可以看出翻譯策略的選擇對譯文的影響 本文試從歸化 異化角度比較 苔絲 的張谷若譯本和孫法理譯本 張譯本 傾向于歸化譯法 而孫譯本更偏向異化的翻譯策略 比較從譯文對語言和文化這兩個層面的處理展開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 往往帶有一定的文化色彩 翻譯審美再現(xiàn)時 必須考慮語言的差異 還要重視文化的差異 語言表達應該歸化 文化特色則必須最大限度予以傳達 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文化傳 真必然是翻譯的職責 在盡量再現(xiàn)原文的意蘊與風格時 譯文必須是真正通順的漢語 這就是語言表達的歸化 而異化的翻譯策略主要用于以下 方面 一 文化專有項的處理 要盡力傳達異域的文化特色 不能混淆視聽 二 盡量傳達原文的語言形式 但不是機械照搬 這里的語言形式主要指 具有文體 修辭 詩學價值的表達方式 包括原作者特有的或異常的寫作手法 譯者應該具有敏感的文體和風格意識 識別原文的變異或陌生化現(xiàn)象 衡量其中的美學價值 并盡量用相應的譯語語言形式再現(xiàn) 第一章扼要綜述歸化和異化的歷史 并歸納其適用性 第二章比較兩譯本的 選詞 具體比較兩譯本如何處理idi01ect和culture specific items 第三章比較兩譯本的句法 首先簡要分析了英漢句法的差異 然后從 familiarity和foreignness的角度比較兩譯本的句法選擇 第四章比較兩譯本如何再現(xiàn)原文的風格 主要從隱喻的翻譯和四字格的使用兩個方面 進行比較 第五章為總結 不管歸化異化 關鍵在于 化 尤其對于漢語里沒有的字眼和句法 譯文應該盡力把原文的內(nèi)容和形式充分完全地 表達出來 讀者看了譯文中的字眼和句法 既覺得新穎 又覺得一見如故 對于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價值觀念則不應歸化 針對英漢語的特點 在英漢翻 譯中應堅持歸化與異化的辨證統(tǒng)一 在純語言層面以歸化為主 在文化 文體層面以異化為主 3 期刊論文 劉杏斐 英語習語的翻譯策略 世界華商經(jīng)濟年鑒 科學教育家2008 13 習語是人類語言的結晶 具有生動簡潔 文化內(nèi)涵豐富的特點 習語的翻譯是翻譯中的一個難點 本文從習語的起源說起 論述了習語的八種翻譯方法 即直譯 意譯 對等翻譯 直譯加注 音譯加注法 解釋法 增補法和反譯法 4 學位論文 張振華 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論武術英譯的本質(zhì) 策略和方法 2008 武術英譯不僅是武術國際化的重要工具 而且在我國第四次翻譯大潮中占有一定地位 對推動我國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這項研究涉及 到多學科的理論和實踐 難度較大 武術英譯的研究起步時間短 缺少理論的指導和文化深度 對翻譯實例的總結歸納也不夠 尚處于較低水平 論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和邏輯分橋法 結合翻譯理論和武術文化理論進行跨學科研究 考察了武術英譯的本質(zhì) 策略和方法 認為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是在 武術英譯過程中應切實遵循和貫徹的原則 在當前文化全球化的歷史潮流中 翻譯理論經(jīng)歷著巨大的變革 人們越來越強調(diào)對翻譯的文化理解 把翻譯看成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 認為只有忠實傳遞獨具個性的民族文化才能不偏離翻譯的本質(zhì) 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 武術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 并以形神合一 練養(yǎng)合一 武藝合一 德藝合一等特點顯著區(qū)別于世界上其他技擊術和運動項目 武術的語言與武術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 關系 武術語言具有抽象性 形象性 精練性 格律性和關聯(lián)性等特點 因此 武術的英譯不僅僅是語言文字的轉換 更是一種中國文化向英語文化的 跨文化交際活動 武術英譯的實質(zhì)和目的也就在于向西方介紹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的結晶 武術 從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只有在英語文化中引入 武術的原有風貌 保持武術的民族文化特色 才能實現(xiàn)武術英譯工作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翻譯策略是翻譯的理論體系中處于基礎地位的重要內(nèi)容 它主要解決采取何種翻譯方法和如何處理翻譯實踐中的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問題 翻譯的策略有歸化和異化兩種 異化的翻譯策略是在反對西方文化霸 權 尊重相對落后民族的文化個性的 時代背景下提出和受到重視的 同時對文化的全球化的全面深入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際翻譯理論的啟示都指導著我 們在武術英譯過程中要采用以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 在影響翻譯策略選擇的因索中 通過對譯者文化價值取向 讀者期待視野和中國英語的研究 認為 這些因素的現(xiàn)實狀況也決定著武術英譯應采用以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 在武術英譯的方法中 通過對翻譯實例的批評和分析 主張盡量不使用那 些丟失武術民族文化特色的翻譯方法 省略法 轉換法 要區(qū)別使用還原法 重視采用音譯法 注釋法 圖形說明法等 5 期刊論文 姜萍 從 紅樓夢 中的詩詞翻譯看歸化與異化之爭 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2004 18 4 通過對中國古典名著中某些詩詞翻譯的對比研究 探討了如何在翻譯中保存和向國外讀者介紹中國文化的問題 研究認為采用歸化或異化取 決于不同的翻譯目的 不必探討其在文化翻譯中孰輕孰重 6 學位論文 劉麗娟 從文化信息傳遞的視角探析 紅樓夢 的翻譯 2004 紅樓夢 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典名著之一 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紅樓夢 英譯對譯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據(jù)統(tǒng)計 在近一百六十年 的時間內(nèi) 紅樓夢 共出現(xiàn)了九種英譯本 但是英譯本能否被英語讀者所接受 主要取決于英譯本中所傳達的中國文化內(nèi)涵的多少以及所傳遞的文化 信息的程度 俗話說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譯文中民族性保留得越多 其文化信息傳遞得就越多 通過這樣的譯文 英語讀者才會真正了解 紅 樓夢 中包含的中國文化 本論文試圖以 紅樓夢 的兩種全譯本 ADreamofRedMansions 楊憲益和戴乃迭譯 和TheStoryoftheStone 戴衛(wèi) 霍克 斯和約翰 敏福德譯 為藍本 探索 紅樓夢 中文化因素的處理和翻譯 鑒于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在第一章中 通過理論分析及具體事 例提出 譯者應具有敏銳的文化意識 第二章中作者探討了文學翻譯中經(jīng)常使用的兩種翻譯策略 歸化與異化 在中外翻譯史上歸化與異化之爭由來已 久 先是在語言層面上 而后延伸到文化層面上 通過理論分析 作名認為異化翻譯策略更能保留源語文化特色 因此從文化信息傳遞的角度 譯者應 該采用此策略以處理好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以第二章中的理論討論為基礎 在第三章中 作者從 紅樓夢 兩種全譯本中選取大量包含文化因素的實例 進行對比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讀者會發(fā)現(xiàn)由于所使用的翻譯策略不同 不同譯者在文化信息傳遞程度上存在著很大不同 楊譯主要采用異化翻譯策略 以源語文化為歸宿 盡量保留了中國文化特色 最大限度地傳遞了文化信息 而霍克斯采用歸化翻譯策略 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 放棄了大量中國文 化特色以適應英語習慣 致使中國文化信息遺失 由此可見 從文化信息傳遞的角度看 譯者應采用異化翻譯策略 最大限度地傳達源語文化信息 從 而達到傳播本國文化的目的 但是由于英漢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差異 不可譯現(xiàn)象大量存在 因此作者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還探討了可譯性與不可譯性問 題 一方面 文化因素是可譯的 但這里存在一個度的問題 另一方面 不可譯現(xiàn)象確實存在 它表現(xiàn)在文化的各個方面 比方說生態(tài)文化 社會文化 物質(zhì)文化 宗教文化以及語言文化等 但是不可譯性也存在一個度的問題 實踐證明 借助各種翻譯手段可以把不可譯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其中之一 就是直譯加注的方法 添加注釋有四個目的 1 介紹典故中的人物 2 解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 3 介紹源語習語的來源 4 解決同音異義詞不可譯問 題 作者撰寫此文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中外譯者涉足中國古典名著的翻譯工作 從而使更多更好的譯文應運而生 因為只有通過這些飽含豐富 準確文化內(nèi)容的譯本 才能使英語讀者更加地道地了解中國文化 更加喜歡中國文化 同時也才能使 紅樓夢 等中國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學之林真正占 有一席之地 7 學位論文 董玉芳 跨越文化 新聞報道英譯策略研究 2008 對外新聞翻譯是對外宣傳的主要渠道之一 如何準確而有效地傳播信息 相當程度上有賴于對原文的信息在語言與文化兩方面進行的處理 新聞報道在語言形式與文體特點上不同于其他新聞體裁 如新聞特寫與新聞評論 漢語新聞報道與英語新聞報道在詞匯 句法以及篇章這些語言因素上 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文化差異也隨時體現(xiàn)在新聞文本中 這些差異以及新聞報道本身的文體特點 使譯者有必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來處理對外新聞翻 譯 這不僅要仔細考慮措詞 句法安排以及篇章布局這些語言因素 而且應謹慎地處理文化因素 因此 鑒于新聞 報道 獨特的行文語言 文體 特點及其翻譯的重要性 如何在譯入語中實現(xiàn)漢語新聞 報道 的預期效果 滿足譯入語受眾的需求 便取決于翻譯過程中翻譯策略的運用 根據(jù)德國翻 譯功能派的觀點 譯文在譯語文化應實現(xiàn)的 預期功能 決定翻譯策略的選用 因此 新聞翻譯便是圍繞 功能 或 目的 基于源語文本而進行的 一次解構 本文以歸化異化及德國翻譯學派提出的翻譯功能理論為指導 以來自國內(nèi)外新聞媒體的資料作為素材 在分析漢語新聞報道以及英語 新聞報道各自特點的基礎上 探索如何在漢語新聞文本中提取信息 如何運用最恰當?shù)姆g策略來達到漢語新聞翻譯應取得的目的 或 功能 最大限 度上有效地實現(xiàn)對外宣傳 與講究生動形象 追求藝術效果的文學作品 或與具有勸說誘惑效果的廣告文體相比 新聞報道具有鮮明語言形式與 文體特點 它有獨特的結構和行文語言 漢語新聞和英語新聞在詞匯 句法與篇章等方面各具特色 這些特點需要譯者對漢語新聞中包含的信息 進行取舍 舍去華麗 摘取關鍵 這其中包括信息的提取 譯者需知道在一篇包含諸多信息的漢語新聞文本中 哪些信息具有價值 與此同時 為了實 現(xiàn)不同新聞文本向國外受眾傳達不同信息這一目的 或者說實現(xiàn)新聞的應用價值 譯者應采取最適合的翻譯策略 以符合英語新聞的表達習慣 向國外 受眾準確而有效地傳達信息 本文以功能理論以及 歸化 異化 策略為指導 以來自國內(nèi)外新聞媒體的資料作為素材 在分析漢語新聞以及英 語新聞各自特點的基礎上 探索如何在漢語新聞文本中提取信息 如何運用最合適的翻譯策略來達到漢語新聞應取得的目的 功能 最為有效地實現(xiàn)對外 宣傳 全文共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章為緒論 主要涉及到研究動機 主要素材 研究方法和理論簡介 新聞翻譯以其特有的方式快 速有效地向不熟悉原語文本的受眾傳遞信息 但是 如何做到快而有效 這不僅對新聞翻譯工作者提出了挑戰(zhàn) 也是新聞翻譯學者們感興趣的話題之一 前面已提到 新聞文體具有鮮明的語言形式與文體特點 這最終使翻譯人員在翻譯新聞體裁與其他文體 如文學作品 時要采取不同的翻譯手段 此外 隨著中國對外交流日益頻繁 如何讓國外各界更好地理解中國的政治 經(jīng)濟 文化等方方面面 而不產(chǎn)生不必要的誤會 準確而有效的翻譯也成為必 要 是為本文的緣起 文章以福建廣播影視集團名下的福建電視臺海峽衛(wèi)視 新華通訊社 北京周刊 中央電視臺9套等國內(nèi)新聞媒體刊載或錄播的 新聞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 以 華盛頓郵報 大西洋 洛杉磯時報 以及NEWSDAY網(wǎng)站等國外權威新聞媒體上的新聞文本為觀照 以對比分析漢 語新聞與英語新聞的異同為主要研究方法 以德國翻譯功能理論為指導 分析福建廣播影視集團新聞譯稿的得失 以此為新聞翻譯作出一點探索性嘗試 文章第二部分從詞匯結構對漢語新聞英譯進行了一些探索 詞匯 與語法 句子結構相比 是語言研究中最受時空影響的一個單位 英漢兩種 不同的語言 從最小意義單位的層次來說 最明顯的變化直接反映在詞匯上 而新聞包羅萬象 詞匯上的變化自然會反映其中 比如新聞中新詞的使用 將吸引讀者或觀眾的注意力 而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的詞匯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新聞文本中 英漢新聞在詞匯運用上各有其特色 如漢語新聞 傳承了其他文體 的用詞特點 往往詞藻華麗 擅長于使用四字短語 多用形容詞 架式 比較大 等等 英語新聞 用詞簡潔 不 拖泥帶水 漢語新聞要 翻譯成英語 首先在用詞上應作出選擇 本章從兩個方面著手 對漢語新聞翻譯成英語在詞匯上首先作了討論 第一 詞匯的翻譯首先就要遵循英語的 表達習慣 盡量使用簡潔易懂的詞 正如平卡姆 Pinkham 所建議 對于漢語中出現(xiàn)的多余的修飾詞 在不影響交流的前提下 應當去掉 這便是通常所 說的 歸化 策略 同時也有助于實現(xiàn)譯文在譯語文化中應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