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二單元 細胞的結構與物質的輸入與輸出 第1講 細胞膜與細胞核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1頁
2020年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二單元 細胞的結構與物質的輸入與輸出 第1講 細胞膜與細胞核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2頁
2020年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二單元 細胞的結構與物質的輸入與輸出 第1講 細胞膜與細胞核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3頁
2020年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二單元 細胞的結構與物質的輸入與輸出 第1講 細胞膜與細胞核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4頁
2020年高考生物總復習 第二單元 細胞的結構與物質的輸入與輸出 第1講 細胞膜與細胞核練習(含解析)新人教版.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細胞膜與細胞核一、選擇題1在細胞中,有許多相似的膜結構。下列關于膜結構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藍藻細胞膜向內折疊成為光合膜,其膜中含有色素和光合酶B線粒體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其膜上含有全部的呼吸酶C神經肌肉接點處肌細胞膜折疊,其膜上有乙酰膽堿的受體D細胞內單位膜折疊成囊腔和細管組成內質網,有些膜上有合成磷脂的酶解析藍藻是原核生物,沒有具膜細胞器,藍藻細胞膜向內折疊成為光合膜,其膜中含有色素和光合酶,從而能進行光合作用,A項正確;線粒體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其膜上含有有氧呼吸第三階段的酶,B項錯誤;乙酰膽堿可以與突觸后膜上的乙酰膽堿受體結合,神經肌肉接點處肌細胞膜折疊,其膜上有乙酰膽堿的受體,C項正確;內質網是細胞內單位膜折疊成囊腔和細管組成的,其功能多種多樣,既參與糖原的合成,又能合成磷脂、糖脂以及糖蛋白中的糖成分,有些光面內質網中還有合成磷脂的酶,D項正確。答案B2(2018東北育才中學月考)糖脂普遍存在于細胞膜上,不同的細胞中糖脂的種類不同,下面是人紅細胞表面的ABO血型糖脂的結構示意圖,據(jù)圖判斷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糖脂是由糖類和脂質分子結合而成的B紅細胞ABO血型的不同在于組成糖脂中的糖的種類和排列順序C糖脂和糖蛋白都具有識別作用D糖脂位于細胞膜內表面解析由圖可知,決定ABO血型的物質為糖脂中的糖的種類和排列順序。糖脂具有識別作用,應位于細胞膜的外表面。答案D3下列關于生物膜結構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真核細胞內相關膜結構之間能相互轉化與生物膜的流動性有關B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生物膜具有“暗亮暗”的三層結構C生物膜的靜態(tài)結構模型不能解釋細胞的生長現(xiàn)象D生物膜的選擇透過性與它的結構及所含有的成分有關解析由于生物膜的流動性,真核細胞內相關膜結構之間可以相互轉化,A項正確;只有在電鏡下才可看到生物膜暗亮暗的三層結構,B項錯誤;生物膜的靜態(tài)結構模型無法解釋細胞的生長、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等現(xiàn)象,C項正確;生物膜上的載體蛋白具有運輸?shù)墓δ?,與物質的跨膜運輸密切相關,D項正確。答案B4下列有關細胞膜的敘述,正確的是()A細胞膜是植物細胞的邊界,也是該細胞最外層的結構B組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均是運動的C細胞間的信息交流一定是在細胞膜的參與下完成的D真核細胞膜上未附著與有氧呼吸、ATP水解有關的酶解析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細胞壁具有全透性,細胞膜是植物細胞的邊界,細胞壁是植物細胞最外層的結構;組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數(shù)蛋白質分子是可以運動的;細胞間的信息交流不一定需要細胞膜參與,如植物的胞間連絲的信息交流功能;細胞質基質可以進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產生ATP,真核細胞膜上未附著與有氧呼吸、ATP水解有關的酶。答案D5如圖是細胞局部結構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是糖脂,具有保護和潤滑的作用B具有運輸、信息傳遞、免疫和構成膜基本支架的作用C可以是細胞器膜、核膜的主要成分D由纖維素組成,能保持細胞內部結構有序性解析圖中是糖蛋白,糖蛋白具有保護和潤滑的作用;是蛋白質,細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雙分子層;是磷脂分子,細胞器膜與核膜的基本支架都是磷脂雙分子層;表示細胞骨架,細胞骨架是真核細胞中由蛋白質聚合而成的纖維狀網架結構。答案C6(2017南京外國語學校模擬)下列關于細胞膜的流動性和選擇透過性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流動性的基礎是組成細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大多數(shù)可以運動B選擇透過性的基礎是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異性C細胞的胞吞和胞吐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流動性D鉀離子通過主動運輸?shù)男问竭M入細胞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解析流動鑲嵌模型指出,組成細胞膜骨架的磷脂分子是可以流動的,大多數(shù)蛋白質分子也是可以流動的;細胞膜上的載體蛋白具有特異性,但是磷脂分子不具有特異性;胞吞和胞吐可以體現(xiàn)細胞膜的流動性;主動運輸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答案B7人體細胞之間的通訊多數(shù)是通過信號分子傳遞的。有些信號分子作用于細胞表面的受體,有些則作用于胞內受體。生物學上將細胞外與膜受體結合的信號分子稱為第一信使,由其轉換而來的細胞內信號則稱為第二信使,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細胞表面膜受體的化學本質為糖蛋白B神經遞質和絕大多數(shù)激素都是第一信使C第二信使通過調控細胞核內基因的翻譯過程發(fā)揮作用D第一信使與膜受體結合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解析受體的化學本質為糖蛋白;與膜受體結合的第一信使有神經遞質、大多數(shù)激素等,體現(xiàn)了細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翻譯過程在細胞質中進行,而不是在細胞核內進行。答案C8下圖表示細胞膜部分功能模式圖。據(jù)圖分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功能在生命起源中具有關鍵作用B功能表示進入細胞的物質對細胞都有利C胰島素調控生命活動可用圖中表示D相鄰的植物細胞可通過功能進行信息交流解析功能是系統(tǒng)的邊界,表明細胞膜在生命起源中具有關鍵作用;功能是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其功能具有一定的限度,進入細胞的物質對細胞不一定都有利;胰島素調控生命活動可用圖中表示;相鄰的植物細胞可通過功能進行信息交流。答案B9如圖為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具有的一側為細胞膜的外側,是糖蛋白B是細胞膜的基本支架C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主要與有關D溫度會影響協(xié)助擴散的速率解析為糖蛋白,只分布在細胞膜的外表面,因此具有的一側是細胞膜的外側;為磷脂雙分子層,是構成細胞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主要與膜上的蛋白質()有關;溫度影響分子的運動速率和細胞膜上載體蛋白的活性,因而溫度會影響協(xié)助擴散的速率。答案C10(經典模擬)下表中關于生物膜的探索歷程的對應關系,不確切的是()選項實例(實驗)結論(假說)A脂溶性物質更易通過細胞膜膜是由脂質組成的B紅細胞膜中的脂質鋪展成單分子層后,其面積是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細胞膜中的脂質分子排列為連續(xù)的兩層C電鏡下細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層結構生物膜由蛋白質脂質蛋白質三層結構構成D人鼠細胞雜交實驗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解析本題考查生物膜的探索歷程,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人鼠細胞雜交實驗說明細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答案D11以動物的受精卵為實驗材料進行以下實驗,有關分析正確的是()A實驗和實驗說明了細胞核對維持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性B實驗和實驗說明了細胞質對維持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性C該實驗可以證明細胞核的功能D該實驗結果可以說明細胞只有保持結構完整性才能正常進行各項生命活動解析實驗和實驗說明了細胞質對維持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性,A項錯誤;實驗和實驗說明了細胞核對維持細胞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性,B項錯誤;該實驗可以證明細胞核和細胞質都不能單獨成活,細胞只有保持結構完整性才能正常進行各項生命活動,C項錯誤、D項正確。答案D12關于細胞核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B高等植物成熟的篩管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C用龍膽紫溶液對人口腔上皮細胞染色之后,可觀察到細胞核中有46條染色體D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核膜和核仁會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解析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A項正確;高等植物成熟的篩管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B項正確;當存在細胞核時,觀察不到染色體,此時為染色質形態(tài),人口腔上皮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細胞,不再進行有絲分裂,故看不到染色體,C項錯誤;在有絲分裂過程中,核膜和核仁在前期消失,末期重建,D項正確。答案C13核孔是一組蛋白質以特定的方式排布形成的結構,被稱為核孔復合物,它是細胞質與細胞核內物質輸送活動的看護者。如圖所示,該復合物由一個核心腳手架組成,其具有選擇性的輸送機制由大量貼在該腳手架內面的蛋白組成,稱為中央運輸?shù)鞍?。?jù)此分析正確的是()A核膜由兩層磷脂分子組成,核孔復合物與核膜內外的信息交流有關B人體成熟的紅細胞中核孔數(shù)目較少,影響到物質的運輸C核孔復合物的存在,說明核膜對運輸?shù)奈镔|也具有選擇性DmRNA在細胞核內合成后通過核孔運出細胞核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解析核膜有內膜與外膜兩層膜,共有四層磷脂分子;人體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無核孔;核孔運輸與核孔復合物有關,說明核膜對運輸?shù)奈镔|也具有選擇性;mRNA在細胞核內合成后,通過核孔運出細胞核,需要ATP供能。答案C14如圖為細胞核結構模式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在細胞分裂不同時期呈現(xiàn)不同狀態(tài)B是產生核糖體、mRNA和合成蛋白質的場所C在細胞周期中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質D蛋白質和RNA等大分子物質通過核孔進出細胞核需要消耗能量解析是染色質,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在細胞分裂不同時期呈現(xiàn)不同形態(tài);是核仁,與某種RNA和核糖體的形成有關,但不是合成mRNA和蛋白質的場所;是核膜,在細胞周期中發(fā)生周期性變化,其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質;蛋白質和RNA等大分子物質通過核孔進出細胞核具有選擇性,同時需要消耗能量。答案B15下圖甲為細胞中某一結構的模式圖,圖乙表示圖甲中“3”的成分及其各級結構。據(jù)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甲所示結構為_結構。圖甲中1所示的結構由_層磷脂分子構成。(2)圖甲中2所示結構是_。單位面積的該結構數(shù)目與細胞類型和代謝水平有關,你認為人的胰島B細胞比口腔上皮細胞中該結構的數(shù)目_(填“多”“少”或“相同”)。(3)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出現(xiàn)周期性變化的結構是_(用圖甲中數(shù)字表示)。(4)圖乙中控制的合成,是_分子,鑒定的試劑為_。(5)圖乙中轉化成發(fā)生在細胞有絲分裂的_期。遺傳物質呈狀態(tài)時,不能發(fā)生DNA分子轉錄的原因是_。(6)圖乙中在動物細胞中除了在(或)上,還分布在_中。解析(1)圖甲表示真核細胞細胞核的亞顯微結構,1表示核膜,為雙層膜結構,由4層磷脂分子組成。(2)圖甲中2表示核孔,根據(jù)題意,代謝旺盛的細胞核孔數(shù)目多,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代謝旺盛;口腔上皮細胞為高度分化的細胞,代謝較弱。(3)在有絲分裂前期,核膜消失,核仁解體;在末期,又重新形成新的核膜和核仁。(4)染色體主要由蛋白質和DNA組成,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圖乙中是雙螺旋結構的DNA,為蛋白質,常用雙縮脲試劑鑒定蛋白質。(5)染色體變成染色質這一過程發(fā)生在有絲分裂的末期。在染色體狀態(tài)時,染色體高度螺旋化,DNA分子結構穩(wěn)定,不能解旋,故不能轉錄。(6)DNA主要分布在細胞核中,在動物細胞的線粒體中也含有DNA。答案(1)細胞核的亞顯微4(2)核孔多(3)1、4(4)DNA雙縮脲試劑(5)末染色體高度螺旋化,DNA不能解旋(6)線粒體16禽流感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其病毒呈球狀,表面有兩種糖蛋白突起,具有抗原特性,分別是紅細胞凝結素(簡稱HA蛋白)和神經氨酸酶(簡稱N蛋白)。HA蛋白可以使病毒輕松附著在生物細胞的受體,使其感染;N蛋白會破壞細胞的受體,使病毒在宿主體內自由傳播。圖示H7N9禽流感病毒正在識別并結合人呼吸道上皮細胞,請分析回答:(1)膜上的蛋白質是生物膜功能的主要承擔者,其分布形式通常與其功能相適應,如與多糖結合后的功能是_;貫穿在結構中的蛋白質的功能可能有_(至少寫出兩點)。(2)H7N9禽流感病毒在復制時,直接參與合成紅細胞凝結素的細胞器是_(不考慮能量系統(tǒng))。假設H7N9禽流感病毒基因由m個核苷酸構成的8個單鏈的RNA片段組成,則該病毒基因組中含有_個游離的磷酸基團。(3)H7N9禽流感病毒在正確識別并結合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后,隨后完成的生命活動是_。(4)禽流感病人通常表現(xiàn)為頭痛,發(fā)熱,咳嗽,呼吸困難等癥狀。病人服用頭孢霉素_(填“有效”或“無效”),理由是_。解析(1)與多糖結合成為糖蛋白,具有識別功能。有些蛋白質是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結構成分,如結構蛋白;有些蛋白質具有催化作用,如酶;有些蛋白質具有運輸?shù)墓δ?,如載體(通道蛋白、NaK泵)等。(2)紅細胞凝結素是蛋白質,其合成場所是核糖體,蛋白質加工、運輸與內質網和高爾基體有關。RNA是單鏈結構,每條鏈上有一個游離的磷酸基團;禽流感病毒基因由8個單鏈的RNA片段組成,所以含有8個游離的磷酸基團。(3)H7N9禽流感病毒在正確識別并結合人呼吸道上皮細胞后,先由神經氨酸酶破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