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名言哲理選擇題集錦名言哲理選擇題集錦 1 荀子在 勸學 中說 南方有鳥焉 名有 曰 蒙鳩 以羽為巢 而編之以發(fā) 系之葦 苕 風至苕折 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 所系者然也 這件事 從哲學上啟示我們 A 外因對事物的變化起決定作用 B 認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C 實踐必然經歷 失敗 成功 再失敗 再成功 的過程 D 做事情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fā) 2 荀子說 不聞不若聞之 聞之不若見之 見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學至于行而止 矣 明之 行也 這段話的哲學寓意是 1 間接經驗是十分必要的 2 事事親身實踐是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 3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4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A 1 3 4 B 1 3 C 3 4 D 1 2 3 4 3 上題材料中的 行 體現(xiàn)了 A 感性認識不如理性認識可靠 B 實踐第一的觀點 C 學習書本知識比實踐來得重要 D 對事情要有所耳聞 4 荀子 制天命而用之 的觀點給人哲學思考是 天神是人類制造的 也能為人類服務 認識自然界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人類就能成為自然的主宰 利用自然規(guī)律首先要掌握規(guī)律 人們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才能利用規(guī)律 改造規(guī)律 A B C D 2 5 荀子說 天行有常 不為堯存 不為桀亡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 地不為人之惡遼 也輟廣 其哲學含義是規(guī)律 A 是不可抗拒的 B 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 C 存在和發(fā)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條件 D 存在和發(fā)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荀子說 凡人之患 弊于一曲 而暗于大理 注 曲 局部 理 規(guī)律 據此回答 6 荀子的這句話表明 A 一切現(xiàn)象都是事物本質的表現(xiàn) B 要善于從整體上把握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處理好整體和局部關系 C 要透過事物現(xiàn)象認識事物的本質 D 由于人們易受現(xiàn)象的迷惑 不可能認識事物的本質 7 我們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 就要 1 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 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結合 3 占有十分豐富 和合乎實際的感性材料 4 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 1 2 3 B 2 3 4 C 1 3 D 3 4 8 孟子說 盡信書 則不如無書 從哲學上啟示我們 A 間接經驗不如直接經驗可靠 B 理論來源于實踐 而不是源于書本 C 在一定條件下 事物會向自己相反方向轉化 D 認識需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9 孟子說 權 然后知輕重 度 然后知長短 物皆然 心為甚 這一觀點說明 3 A 事物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B 主觀比客觀更重要 C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D 矛盾著的雙方是不可分的 10 孟子說 生 我所欲也 義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 這句話 正確闡述了 關系 A 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 B 金錢和人生價值 C 事業(yè)理想和艱苦奮斗 D 個人與他人 社會 11 對孟子的上述觀點正確理解是 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tǒng)一 個人的社會價值是社會存在發(fā)展的基礎 個人的社會價值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 個人的社會價值主要是精神貢獻 A B C 1 4 D 3 4 12 孟子說 心之官則思 荀子說 心者 形之君也 而神明之主也 李時珍說 人 的記憶皆在于腦 這些論斷的共同點在于 A 心是思維的器官 是智慧的支柱 B 人是用腦進行思維的 C 人們的思考活動 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器官作基礎 D 心和腦實際上是思維的器官 13 孟子說 民為貴 社稷次之 君為輕 說明他已經 A 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B 認識到君主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重要性 C 感覺到群眾在社會中的力量和作用 4 D 懂得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14 孟子曰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這體現(xiàn)了 A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唯一原因 B 外因對事物發(fā)展是不可缺少 C 在事物發(fā)展中 內外因同等重要 D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15 孟子說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 王安石說 豪華盡出成功后 逸樂安知與禍雙 這 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訴我們 A 憂患與安樂 逸樂與災禍是矛盾的 B 要反對金錢至上的拜金主義 C 享樂主義具有危害性 應該反對 D 必須走出拜金主義的誤區(qū) 應該先前看 16 莊子說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從哲學觀點看 夸大了事物的運動和發(fā)展 夸大了運動的絕對性和連續(xù)性 否認了事物的相對靜止 即否認了運動的間斷性 符合唯物辯證法關于事物運動的觀點 否認了事物質的規(guī)定性 把事物看成瞬息萬變 不可捉摸的 是不可知論觀點 A B C D 17 老子說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A 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B 雙方是根本對立的 C 雙方的轉化是絕對的 無條件的 D 矛盾是無法解決的 18 老子說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 起于壘土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這句話 說明 A 一切事物的變化發(fā)展 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 B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 量的積累必然會引起質的變化 5 D 事物的變化發(fā)展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 19 老子說 治大國如烹小鮮 也就是說要注意火候 這說明 A 要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 B 要重視內因的作用 C 要堅持適度原則 D 要重視量的積累 20 老子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斯惡也 皆知善之為善 斯不善也 這主要說明 A 美與惡都是主觀自生的 B 美與丑 善與惡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C 美與丑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 D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 老子說 不出戶 知天下 不窺牖 見天道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 他的觀點 否認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在認識理論上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 批判了那種認為人的認識活動是感性的活動的觀點 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預見能力 A B C D 22 老子說 將欲弱之 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 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 必固與之 這一段 話體現(xiàn)哲理 A 物質決定意識 B 矛盾既是普遍的 又是特殊的 C 事物都有前后相繼的發(fā)展的過程 D 矛盾雙方依據一定條件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 6 23 老子說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后相隨 這段話 說明 A 萬事萬物都在運動之中 B 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間并不存在界限 C 必須在運動中把握事物 D 矛盾雙方相互依賴 互為存在條件 24 老子說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它告訴我們認識論的道理是 A 認識事物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B 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 C 信言是否美 美言是否信 關鍵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觀實際 D 事物的聯(lián)系是有條件的 25 泰山不讓土壤 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 故能成其深 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1 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 2 任何事物的變化發(fā)展 總是從量變開始的 3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準備 4 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A 1 3 4 B 2 3 4 C 1 2 3 D 1 2 4 26 輕者重之端 小者大之源 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 A 輕重 大小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B 事物變化是量變與質變的統(tǒng)一 C 輕重 大小事無條件地相互轉化 D 量變與質變存在根本區(qū)別 27 孔子曰 愛人者則人愛人 惡人者則人惡人 這一思想體現(xiàn)的哲理有 事物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是客觀的 矛盾的雙方是不可分的 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 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7 A B C D 28 孔子說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主要體現(xiàn)了下列哲理 A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標志 B 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和改造的 C 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規(guī)律辦事 D 要做到按規(guī)律辦事先要創(chuàng)造一定條件 29 孔子說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其哲學含義是 1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2 有了先進的認識工具 人們就能認識事物 3 生產實踐的發(fā)展 促進了認識工具的發(fā)展 4 人們認識世界的欲望 促進了實踐的發(fā)展 A 1 3 B 1 4 C 2 3 D 1 2 30 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罔 毛澤東說 多思出智慧 這說明 A 思考在認識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B 把握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 從現(xiàn)象開始 C 現(xiàn)象是入門的先導 認識了現(xiàn)象也就認識了本質 D 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是一個過程 是整個認識的起點 31 孔子說 始吾于人也 聽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 聽其言而觀其行 這段話體現(xiàn) 哲理是 1 認識是變化發(fā)展的 2 理論和實踐應當相結合 3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4 讀書和實踐是知識的來源 A 1 2 3 B 2 3 4 C 1 2 4 D 1 3 4 32 說 窮則變 變則通 通則久 這句話的哲學寓意是 8 A 事物由窮到變 由變到通 由通到久 B 事物矛盾發(fā)展到了盡頭 就必然發(fā)生變化 以解決矛盾 這樣 變化后的事物又順利地 向前發(fā)展 不斷解決矛盾 事物就會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因而可以長久地發(fā)展下去 C 事物由窮到變 到通 到久 無限地發(fā)展下去 D 窮則思變 變則思通 通則思久 33 淮南子 中說 走不以手 縛手不能集疾 飛不以尾 屈尾不能遠 這表明了 A 事物內部各要素是相互影響 相互制約的 B 無論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是相互聯(lián)系的 C 人們不能否認或改變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D 事物之間是相互影響 相互制約的 34 董仲舒說 道之大原出于天 天不變 道亦不變 這種觀點 說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變化發(fā)展的 靜止不變的事物是沒有的 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是靜止不變的 否認了事物的發(fā)展變化 是形而上學的觀點 否認了物質決定意識 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A B C D 35 蘇軾說 物必先腐也 而后蟲生之 人必先疑也 而后讒人之 從哲學上看 這句話 A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B 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的條件 C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 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D 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9 孫子兵法 曰 投入亡地然后存 陷入死地而后生 韓信據此背水一戰(zhàn) 大敗趙軍 馬 謖據此屯兵山下 痛失街亭 36 同是根據 兵法 但卻造成兩種不同結果 這說明 A 矛盾具有普遍性 兩者沒有共性 B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解決矛盾的關鍵 C 兵法 本身有正確和錯誤之分 D 矛盾雙方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 37 上述事實啟示我們 A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反作用于物質 B 意識對物質有促進作用 C 要堅持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D 要從實際出發(fā) 不能學習書本知識 38 孫子兵法 曰 水因地而制流 兵因敵而制勝 故兵無常勢 水無常形 能因敵而 取勝者 謂之神 從哲學 觀點看 這段話表明 事物變化無常 人的認識能力無限 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統(tǒng)一的 事物發(fā)展不同階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 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都是客觀的 認識了前者也就認識了后者 A B C D 39 孫子兵法 曰 兵者 詭道也 故能示之不能 用而示之不用 近而示之遠 遠而 示近 此兵法之勝 不可先傳也 這說明 A 人的認識要隨著實踐的變化面變 10 B 事物有真象和假象 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質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質 C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可以撇開事物的現(xiàn)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質 D 事物的本質是很難把握的 40 孫子兵法 曰 無所不備 則無所不寡 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 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是統(tǒng)一的 B 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C 事物性質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 D 要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范縝說 形存則神存 形謝則神滅 形者神之質 神者形之用 英國 哲學家貝克萊認為 存在即被感知 物是觀念的集合 41 上述兩種觀點都是對 的回答 A 世界觀和方法論關系問題 B 意識能否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問題 C 人類社會是否具有客觀性問題 D 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 42 從哲學上看上述兩種觀點 A 都肯定了世界觀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 B 都肯定了意識是世界的本質 C 前者肯定了物質決定意識 屬于唯物主義 后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 屬于唯心主義 D 都肯定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是客觀的 43 赫拉克利特說 世界不是任何神創(chuàng)造的 也不是任何人創(chuàng)造的 它的過去 現(xiàn)在和將 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火 這說明 A 世界的本質是火 B 世界上沒有神 C 事物都有發(fā)展過程 D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 44 赫拉克利特的觀點 1 承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2 認為物質是運動的 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11 3 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4 否認了相對靜止的存在 A 1 2 B 2 3 C 2 4 D 3 4 45 赫拉克利特的觀點屬于 A 樸素唯物主義 B 機械唯物主義 C 辯證唯物主義 D 唯心主義 46 亞里士多德說 在任何狀態(tài)中或在某一狀態(tài)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 只有那 只活著的能工作的手 才算是人的一部分 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 他是用 的觀點看問題 A 片面 B 形而上學 C 孤立 D 聯(lián)系 47 黑格爾說 在純粹的光明中 就象在純粹的黑暗中一樣 什么也看不見 這反映了 的觀點 A 發(fā)展變化 B 矛盾著的事物各有其特點 C 對立統(tǒng)一 D 物質離不開運動 48 法國哲學家康德說 人的理性為自然立法 這一觀點是 A 唯物主義觀點 承認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 B 唯心主義觀點 把人們發(fā)展規(guī)律等同于制造規(guī)律 C 唯心主義觀點 認為規(guī)律是由上帝創(chuàng)造的 D 唯物主義觀點 認為人能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 49 培根說 把學問用于裝飾是虛假 完全依靠學問上的規(guī)則斷事是書生的怪癖 這段話 的含義是 A 人們獲得認識是為了判斷是非 B 必須將書本知識和具體實踐結合 12 C 學習書本知識不如親身實踐獲得直接經驗 D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50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 要命令自然 就必須服從自然 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A 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從自然 B 按規(guī)律辦事則事倍功半 C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受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制約 D 否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人變成自然的奴隸 51 培根說 真正的哲學家應當象蜜蜂一樣 從花園里采集原料花粉 消化這些原料 然 后釀成香甜的蜜 這個比喻所蘊含的哲理是 A 理性認識對感性認識的獲得是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B 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 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 才能獲得理性認識 C 感性認識是 香甜的蜜 理性認識是 采集的花粉 D 培根的比喻違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取消哲學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點 52 培根說 讀史使人明智 讀詩使人聰慧 數學使人精密 哲學使人深刻 倫理學使人 有修養(yǎng) 邏輯學使人善辨 這表明 A 事物內部都存在矛盾 B 矛盾雙方各有其共同之處 C 矛盾在其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各有其特點 D 矛盾的特殊性規(guī)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質 53 19 世紀法國文學家福樓拜說 世界上沒有兩粒相同的砂子 沒有兩只相同的蒼蠅 沒 有兩雙相同的手掌 沒有兩個相同的鼻子 對這句話的正確理解是 A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 世界上事物雖然都有矛盾 但每個事物的具體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各有不同的特點 D 事物矛盾的雙方各有其特點 13 54 法國作家雨果說 人有了物質才能生存 有了理想才談得上生活 這句話強調的是 A 理想受社會存在的制約 B 理想源于現(xiàn)實又高于現(xiàn)實 C 人要有物質生活 更要有精神生活 D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 雨果說 動物是生存 而人則是生活 對這一論斷分析正確的是 1 生存是動物本能的欲求 2 動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動展開實現(xiàn)的 3 生活是人的自然屬性在客觀世界中的表現(xiàn) 4 人的生活是在社會環(huán)境中即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展開并實現(xiàn)的 A 1 2 3 4 B 1 2 4 C 1 2 3 D 2 3 4 56 德國寓言大師克雷洛夫說 現(xiàn)實是此岸 理想是彼岸 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 行動則 是架在河上的橋梁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 1 理想不是現(xiàn)實 二者是根本對立的 2 理想的確立和形成 僅是理想通往現(xiàn)實之路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3 把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要靠實實在在的實踐 4 今天的理想必然會轉化為明天的現(xiàn)實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57 馬克思說 一步實際行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這句話說明 A 理想源于現(xiàn)實 B 理想轉化為現(xiàn)實 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 C 理想和現(xiàn)實是辯證統(tǒng)一關系 D 要樹立崇高的遠大理想 58 恩格斯說 有理想的人 生活總是火熱的 這告訴我們 A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 B 理想可以轉化為現(xiàn)實 14 C 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 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 59 愛因斯坦說過 成功等于艱苦奮斗 正確的方法 少說空話 從理想角度看這說明 A 要實現(xiàn)理想 必須經過艱苦奮斗 B 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C 只要付出汗水 就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D 艱苦奮斗是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60 魯迅說 不滿是向上的車輪 這表明 A 理想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 B 理想是人們前進的動力 C 理想產生于現(xiàn)實的需要 D 理想是人生的奮斗目標 61 言今日難于前日 安知他日不難于今日乎 對這句話理解對的是 它揭示了新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筆直的 它揭示了新事物發(fā)展的道路是艱難曲折的 它不懂得新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它看不到新事物發(fā)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 B C D 62 根據上題觀點揭示的正確道理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要 準備走曲折的路 滿腔熱情地支持新事物 堅信前途是光明的 不怕走筆直的路 A B C D 15 63 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這句話形象的說明了 A 事物的發(fā)展是不平衡的 B 萬事萬物都處在永恒的運動變化發(fā)展之中 C 事物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 D 聯(lián)系是多種多樣的 64 諸葛亮說 志當存高遠 其中包含哲理是 A 人應當選擇崇高的人生目標 B 理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C 崇高的理想是社會進步的助推器 D 崇高的理想可以轉化為現(xiàn)實 65 從來凱歌出艱難 體現(xiàn)的哲理是 A 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 B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 C 事物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D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 66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這句話揭示的哲理是 認識來源于實踐 實踐對認識具有反作用 科學認識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實踐是社會和歷史性的活動 A B C D 67 讀有字的書 不如去讀生活這本無字的大書 這告訴我們 認識要不斷地深化 擴展和推移 認識的根本任務就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 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 A B C D 68 立志是事業(yè)的大門 工作是登堂入寶的旅程 其含義是 16 人生要有理想 理想的實現(xiàn)要靠奮斗 只要有理想 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理想對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 立志 與 工作 是相輔相成的 A B C D 69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毀于隨 這一句話表明 理想的實現(xiàn)要靠艱苦奮斗精神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想問題 辦事情一定要實事求是 A B C D 70 古人云 少而好學 如日出之陽 壯而好學 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學 如炳燭之明 今日西方教育家斷言 不提高就死亡 這體現(xiàn)的哲理是 A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B 事物是運動的 學習無止境 C 新事物最終會戰(zhàn)勝舊事物 D 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71 桔生淮南則為桔 桔生淮北則為枳 這句話體現(xiàn)的哲學寓意是 1 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 事物的聯(lián)系是客觀具體的 2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 事物的外因是事物變化的重要條件 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A 1 2 4 B 1 2 3 C 2 3 4 D 1 2 3 4 17 72 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亂 人無遠慮 必有近憂 生于憂患 死于 安樂 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 客觀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 B 意識能夠正確反映客觀事物 C 對立統(tǒng)一是普遍現(xiàn)象 D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 73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 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 真理長河中有無數礁石和險灘 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藥者 只 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兒 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 深入水底覓得 驪珠 從哲學上講 這段話包含的唯物辯證法觀點是 A 客觀決定主觀 主觀反作用于客觀 B 規(guī)律是客觀的 又是可以認識的 C 內因是變化的根據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 D 事物的發(fā)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74 古人云 奢糜之始 危亡之漸 這句話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 1 現(xiàn)象是本質的外部表現(xiàn) 2 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 3 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4 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A 1 4 B 1 3 C 1 4 D 2 4 75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造自然界而發(fā)展的 這句話強調的是 A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B 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C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 D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76 馬克思說 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 存在著 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 這段話表明 A 意識先于物質而存在 B 實踐是有意識 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 18 C 認識對社會發(fā)展具有決定作用 D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77 王安石在 中寫道 古人之觀于天地 山川 草木 蟲魚 鳥獸 往往 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這意味著 A 認識事物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B 感性認識必須發(fā)展到理性認識 C 感性認識是可靠的 理性認識不可靠 D 理性認識必須回到實踐中去 78 恩格斯指出 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 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 我們便認識到什么程度 這句話說明 A 由于實踐條件的限制 人們每一正確認識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時代 人們不可能獲得對某一具體事物的正確認識 C 人們認識事物所能達到的程度 完全取決于客觀條件 D 客觀條件會妨礙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79 人類可以通過改變自然來使自然界為自己服務 來支配自然界 但我們每走一步都要 記住 人類統(tǒng)治自然界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我們對自然的全部統(tǒng)治力量就在于能夠認 識和正確地運用自然規(guī)律 這段話表明的哲學道理是 A 人的主觀能動性既是有限的 又是無限的 B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與尊重客觀規(guī)律相統(tǒng)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 才能統(tǒng)治自然界 D 認識了自然規(guī)律就能利用自然規(guī)律 80 士別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 這句話告訴我們 19 A 事物是由低級到高級 由簡單到復雜的運動變化著 B 要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一成不變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 事物的發(fā)展是由量變到質變 D 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答案 名言哲理 答案 名言哲理 1 1 5DCBDD5DCBDD 6 10CDCCD6 10CDCCD 11 15ACCDC11 15ACCDC 16 20CAACB16 20CAACB 21 25CDDAC21 25CDDAC 26 30ABDAA26 30ABDAA 31 35ABABC31 35ABABC 36 40BCBBB36 40BCBBB 41 45DCDAA41 45DCDAA 46 50DCBBC46 50DCBBC 51 55BDBCB51 55BDBCB 56 60BBCAC56 60BBCAC 61 65BABAC61 65BABAC 66 70BCACB66 70BCACB 71 75BDDBB71 75BDDBB 76 80BAABB76 80BAABB 成語中的哲理選擇題集錦成語中的哲理選擇題集錦 1 1 按圖索驥按圖索驥 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 A A 要繼承前人經驗 不能割斷歷史要繼承前人經驗 不能割斷歷史 B B 要從實際出發(fā) 不能迷信書本要從實際出發(fā) 不能迷信書本 C C 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不能消極等待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不能消極等待 D D 既要尊重規(guī)律 又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既要尊重規(guī)律 又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2 2 按圖索驥按圖索驥 的做法屬于 的做法屬于 20 A A 唯物主義唯物主義 B B 本位主義本位主義 C C 經驗主義經驗主義 D D 教條主義教條主義 3 3 宋朝畫家文與可擅長畫竹 友人寫詩贊曰 宋朝畫家文與可擅長畫竹 友人寫詩贊曰 與可畫竹時 胸中有與可畫竹時 胸中有 成竹 成竹 這里的這里的 胸有成竹胸有成竹 主要出自于 主要出自于 A A 畫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畫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 B B 文與可的美術天賦文與可的美術天賦 C C 詩人的夸張和畫家的想象力詩人的夸張和畫家的想象力 D D 文與可平時細心觀察形成的主觀映象文與可平時細心觀察形成的主觀映象 4 4 胸有成竹胸有成竹 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 體現(xiàn)的哲學道理是 A A 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B B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C C 意識是對客觀事物能動的反映意識是對客觀事物能動的反映 D D 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物質具有客觀實在性 5 5 畫餅充饑畫餅充饑 包含的哲理是 包含的哲理是 1 1 意識不能正確地反映物質 意識不能正確地反映物質 2 2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3 3 物質和意識是有區(qū)別的 物質和意識是有區(qū)別的 4 4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 意識不能代替物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 意識不能代替物 質質 A A 2 2 3 3 4 4 B B 3 3 4 4 C C 3 3 D D 4 4 6 6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說明了 說明了 21 1 1 望梅確實能解渴 望梅確實能解渴 2 2 望梅可暫時起到止渴的作用 望梅可暫時起到止渴的作用 3 3 空想 空想 可以暫時安慰人 但終究不能代替現(xiàn)實 可以暫時安慰人 但終究不能代替現(xiàn)實 4 4 曹操的這種作法完全是唯 曹操的這種作法完全是唯 心主義的心主義的 A A 1 1 2 2 B B 1 1 2 2 3 3 C C 2 2 3 3 D D 2 2 4 4 畫餅充饑畫餅充饑 和和 望梅止渴望梅止渴 都非常富有哲理 都非常富有哲理 7 7 這兩個成語都強調了 這兩個成語都強調了 A A 物質的作用物質的作用 B B 意識的作用意識的作用 C C 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 D D 實踐的重要性實踐的重要性 8 8 實際上 實際上 畫餅充饑畫餅充饑 并不能真正并不能真正 充饑充饑 望梅望梅 也不能真正也不能真正 止渴止渴 這是因為 這是因為 A A 意識不能代替物質意識不能代替物質 B B 物質可以代替意識物質可以代替意識 C C 精神的東西并不重要精神的東西并不重要 D D 物質和意識沒有區(qū)別物質和意識沒有區(qū)別 9 9 掩耳盜鈴掩耳盜鈴 的錯誤 在于違背這樣的哲理 的錯誤 在于違背這樣的哲理 1 1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2 2 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 3 3 意識能動作用要受物質決定作用制約 意識能動作用要受物質決定作用制約 4 4 意識決定于物質 意識決定于物質 22 A A 1 1 2 2 3 3 4 4 B B 1 1 2 2 3 3 C C 1 1 3 3 4 4 D D 2 2 3 3 4 4 1010 拔苗助長拔苗助長 的故事告訴我們 的故事告訴我們 A A 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就能取得成功經驗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就能取得成功經驗 B B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往往失敗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往往失敗 C C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D D 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因而導致失敗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因而導致失敗 拔苗助長拔苗助長 卻事與愿違 卻事與愿違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 則事半功倍 據此回答則事半功倍 據此回答 1111 拔苗助長拔苗助長 錯誤主要在于 錯誤主要在于 A A 夸大了客觀條件對主觀能動性的制約作用夸大了客觀條件對主觀能動性的制約作用 B B 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創(chuàng)造性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創(chuàng)造性 C C 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忽視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夸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忽視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 D D 強調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 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 否認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1212 拔苗助長拔苗助長 的哲學寓意是 的哲學寓意是 1 1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2 2 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 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是 客觀的客觀的 23 3 3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 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外因通過內因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 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 外因通過內因 起作用起作用 4 4 主觀能動作用是從屬的 派生的 總要受到規(guī)律的制約 主觀能動作用是從屬的 派生的 總要受到規(guī)律的制約 A A 1 1 2 2 4 4 B B 2 2 3 3 4 4 C C 1 1 2 2 3 3 D D 1 1 2 2 3 3 4 4 1313 庖丁解牛庖丁解牛 之所以事半功倍 是因為他 之所以事半功倍 是因為他 A A 尊重規(guī)律 能在事物運動中把握規(guī)律尊重規(guī)律 能在事物運動中把握規(guī)律 B B 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 認識了一切規(guī)律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 認識了一切規(guī)律 C C 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 利用規(guī)律為人類謀福利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 利用規(guī)律為人類謀福利 D D 熱愛解牛工作 有利可圖調動了工作積極性熱愛解牛工作 有利可圖調動了工作積極性 1414 這兩個成語共同說明了 這兩個成語共同說明了 A A 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有巨大的反作用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對物質有巨大的反作用 B B 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可以自覺地認識與利用創(chuàng)造規(guī)律人具有主觀能動性 可以自覺地認識與利用創(chuàng)造規(guī)律 C C 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決定認識 D D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1515 智子疑鄰智子疑鄰 的主要錯誤在于 的主要錯誤在于 24 A A 對墻壞必被盜未能預見對墻壞必被盜未能預見 B B 不及時筑墻 造成其財產損失不及時筑墻 造成其財產損失 C C 憑主觀經驗辦事憑主觀經驗辦事 D D 憑主觀想象代替客觀事實憑主觀想象代替客觀事實 1616 智子疑鄰智子疑鄰 告訴我們 告訴我們 A A 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 B B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C C 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D D 人們立足點不同對客觀事物反映結果也不同人們立足點不同對客觀事物反映結果也不同 1717 審時度勢審時度勢 是說 是說 A A 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客觀規(guī)律和客觀條件制約著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B B 既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又要端正主觀動機既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又要端正主觀動機 C C 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分析利用條件達到活動的最佳效果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分析利用條件達到活動的最佳效果 D D 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受一系列主觀因素制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受一系列主觀因素制約 1818 將上題中的觀點運用于市場經濟中 要取勝必須 將上題中的觀點運用于市場經濟中 要取勝必須 25 A A 改造和利用規(guī)律改造和利用規(guī)律 B B 自覺遵循和運用規(guī)律自覺遵循和運用規(guī)律 C C 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加強國家的宏觀調控 D D 實行對外開放實行對外開放 1919 盡力而為盡力而為 符合下列哲理 符合下列哲理 A A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物質和運動不可分 B B 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 C C 客觀規(guī)律制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客觀規(guī)律制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D D 辦事情要取得成功 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辦事情要取得成功 必須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2020 我們之所以要 我們之所以要 盡力而為盡力而為 是 是 1 1 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的需要 具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的需要 2 2 認識事物本質與規(guī)律的需要 認識事物本質與規(guī)律的需要 3 3 運用規(guī)律和條件改造世界的需要 運用規(guī)律和條件改造世界的需要 4 4 克服困難 取得勝利的需要 克服困難 取得勝利的需要 A A 1 1 2 2 3 3 B B 1 1 3 3 4 4 C C 2 2 3 3 4 4 D D 1 1 2 2 4 4 2121 削足適履削足適履 違背的哲理是 違背的哲理是 A A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B B 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C C 意識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意識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 D D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26 2222 杞人憂天杞人憂天 錯在 錯在 A A 否認世界的物質性否認世界的物質性 B B 否認物質世界是運動的否認物質世界是運動的 C C 否認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否認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D D 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否認物質是運動的主體 2323 人定勝天人定勝天 思想 思想 A A 是正確的 人的力量是無窮的是正確的 人的力量是無窮的 B B 是錯誤的 它否認了世界的物質性是錯誤的 它否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C C 是不科學的 它片面夸大了主觀能動性 而否認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是不科學的 它片面夸大了主觀能動性 而否認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 D D 是正確的 它承認人有主觀能動性是正確的 它承認人有主觀能動性 2424 事在人為事在人為 的觀點錯在 的觀點錯在 A A 承認和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承認和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B B 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 C C 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決定作用否定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決定作用 D D 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 2525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說明了 說明了 A A 必須善于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必須善于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27 B B 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 C C 人既不能創(chuàng)造規(guī)律 也不能消滅規(guī)律人既不能創(chuàng)造規(guī)律 也不能消滅規(guī)律 D D 人的能動作用受客觀條件制約人的能動作用受客觀條件制約 2626 鍥而不舍鍥而不舍 的哲學寓意是 的哲學寓意是 A A 做事往往有兩種相反的結果出現(xiàn)做事往往有兩種相反的結果出現(xiàn) B B 主觀能動性決定辦事的實際效果主觀能動性決定辦事的實際效果 C C 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必須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認識世界 改造世界必須有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D D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2727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是 是 1 1 不正確的 因為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是唯一的 不正確的 因為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是唯一的 2 2 正確的 因為在認識上有 正確的 因為在認識上有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的現(xiàn)象的現(xiàn)象 3 3 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 對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由于人們的立場不同 對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4 4 由于人們的認識不同 在行為上應該各行其是 由于人們的認識不同 在行為上應該各行其是 A A 1 1 4 4 B B 1 1 3 3 C C 2 2 D D 1 1 3 3 4 4 28 2828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的哲學寓意是 的哲學寓意是 A A 物質決定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B B 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意識對物質有反作用 C C 一個人的知識構成影響著認識客觀事物作出的結論一個人的知識構成影響著認識客觀事物作出的結論 D D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2929 欲速則不達欲速則不達 的哲學寓意是 的哲學寓意是 A A 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B B 要提高辦事效率 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要提高辦事效率 必須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C C 物質決定意識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物質決定意識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D D 要取得事業(yè)成功 必須按常規(guī)辦事要取得事業(yè)成功 必須按常規(guī)辦事 3030 下列成語具有辯證法思想的是 下列成語具有辯證法思想的是 1 1 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 2 2 滄海桑田 滄海桑田 3 3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 4 4 覆巢無完 覆巢無完 5 5 畫餅 畫餅 充饑 充饑 6 6 揮汗如雨 揮汗如雨 A A 4 4 5 5 B B 3 3 4 4 5 5 C C 1 1 6 6 D D 2 2 3 3 4 4 3131 下列具有辯證法思想的是 下列具有辯證法思想的是 29 1 1 動中有靜 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 靜中有動 2 2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是亦彼也 彼亦是也 3 3 對癥下藥 量體裁衣 對癥下藥 量體裁衣 4 4 因時制宜 因地制宜 因時制宜 因地制宜 A 1 2 3 A 1 2 3 B 1 2 3 4 B 1 2 3 4 C 1 3 4 C 1 3 4 D 2 3 4 D 2 3 4 3232 下列成語中屬于形而上學的有下列成語中屬于形而上學的有 1 1 滴水穿石滴水穿石 2 2 物極必反物極必反 3 3 刻舟求劍刻舟求劍 4 4 斷章取義斷章取義 5 5 墨守成規(guī)墨守成規(guī) 6 6 淺嘗輒止淺嘗輒止 7 7 統(tǒng)籌兼顧統(tǒng)籌兼顧 8 8 固步自封固步自封 A 1 2 6 7 A 1 2 6 7 B 3 4 5 6 8 B 3 4 5 6 8 C 1 3 4 5 6 C 1 3 4 5 6 D 3 4 5 6 7 D 3 4 5 6 7 3333 刻舟求劍刻舟求劍 中的楚國人 中的楚國人 1 1 承認物質 否認運動 承認物質 否認運動 2 2 承認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承認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3 3 承認物質 承認物質 是運動的主體是運動的主體 4 4 否認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 否認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 5 5 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屬于唯心主義的觀點 6 6 屬于 屬于 形而上學唯物論的觀點形而上學唯物論的觀點 A A 1 1 3 3 4 4 6 6 B B 1 1 4 4 6 6 C C 3 3 4 4 6 6 D D 1 1 4 4 5 5 3434 刻舟求劍刻舟求劍 之所以落空 是因為那個楚國人 之所以落空 是因為那個楚國人 30 1 1 否認了物質的存在 否認了物質的存在 2 2 背離了物質的運動規(guī)律 背離了物質的運動規(guī)律 3 3 離開了物質空談運動 離開了物質空談運動 4 4 靜止地看問題 靜止地看問題 A A 1 1 3 3 B B 2 2 4 4 C C 1 1 4 4 D D 2 2 3 3 3535 涸澤而漁涸澤而漁 的做法從哲學上看 的做法從哲學上看 1 1 忽視了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忽視了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2 2 否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否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3 3 無視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客觀性 無視事物之間聯(lián)系的客觀性 4 4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長遠利益 沒有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關系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長遠利益 沒有正確把握事物的因果關系 A A 1 1 2 2 3 3 B B 2 2 3 3 4 4 C C 1 1 2 2 D D 3 3 4 4 3636 趨利避害趨利避害 揚長避短揚長避短 包含的哲理是 包含的哲理是 A A 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事物是普遍聯(lián)系的 B B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 C C 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tǒng)一的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tǒng)一的 D D 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 3737 舍足保車舍足保車 體現(xiàn)辯證法原理是 體現(xiàn)辯證法原理是 31 A A 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B B 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要按規(guī)律辦事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要按規(guī)律辦事 C C 整體與局部相互依賴 整體高于局部整體與局部相互依賴 整體高于局部 D D 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 3838 未雨綢繆未雨綢繆 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 A 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原因和結果的關系 B B 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整體和局部的關系 C C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 D 量變和質變關系量變和質變關系 3939 坐井觀天坐井觀天 之所以作貶義用 是因為它 之所以作貶義用 是因為它 A A 夸大意識的能動作用夸大意識的能動作用 B B 割裂整體與局部關系割裂整體與局部關系 C C 違背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違背了規(guī)律的客觀性 D D 陷入唯心主義陷入唯心主義 4040 萬事如意萬事如意 從哲學上看違背了 從哲學上看違背了 哲理 哲理 A A 世界的物質性世界的物質性 B B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 C C 矛盾特殊性矛盾特殊性 D D 運到的運到的 絕對性絕對性 4141 好事多磨好事多磨 包含的哲理是 包含的哲理是 A A 量變達到一定程度 必然會引起質變量變達到一定程度 必然會引起質變 B B 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外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條件 32 C C 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fā)展的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發(fā)展的 D D 事物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事物的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 4242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說明 說明 1 1 客觀事物都是普遍聯(lián)系的 客觀事物都是普遍聯(lián)系的 2 2 無論辦什么事都要瞻前顧后 通盤考慮 無論辦什么事都要瞻前顧后 通盤考慮 3 3 要時時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 要時時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 4 4 考慮問題切忌思維的直線性 單一性 考慮問題切忌思維的直線性 單一性 A 1 2 3 A 1 2 3 B 1 2 3 4 B 1 2 3 4 C 1 2 C 1 2 D 2 3 D 2 3 4343 怨天尤人怨天尤人 錯在 錯在 A A 只強調主觀 是主觀唯心主義只強調主觀 是主觀唯心主義 B B 只強調客觀 是客觀唯心主義只強調客觀 是客觀唯心主義 C C 割裂內因與外因的關系割裂內因與外因的關系 D D 只強調客觀情況 否認主觀原因 是唯心主義只強調客觀情況 否認主觀原因 是唯心主義 4444 實事求是實事求是 體現(xiàn)了 體現(xiàn)了 1 1 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能動性的統(tǒng)一 客觀規(guī)律和主觀能動性的統(tǒng)一 2 2 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 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 一一 33 3 3 在實踐基礎上 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 在實踐基礎上 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 4 4 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 革命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 A A 1 1 3 3 B B 2 2 4 4 C C 1 1 2 2 3 3 D D 1 1 2 2 3 3 4 4 4545 居安思危居安思危 的哲學寓意是 的哲學寓意是 1 1 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 2 事物是不斷運動 變化 發(fā)展的 事物是不斷運動 變化 發(fā)展的 3 3 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是不可分割的 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是不可分割的 4 4 想問題 辦事情要一分為二 想問題 辦事情要一分為二 A A 1 1 3 3 B B 2 2 4 4 C C 1 1 2 2 3 3 D D 1 1 2 2 3 3 4 4 4646 新陳代謝新陳代謝 的哲學寓意是 的哲學寓意是 1 1 物質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物質的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2 2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相 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依存 相 互轉化互轉化 3 3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4 4 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 新事物必然戰(zhàn)勝舊事物 A A 1 1 2 2 3 3 B B 2 2 3 3 4 4 C C 1 1 2 2 4 4 D D 1 1 2 2 3 3 4 4 34 4747 下列成語 俗語 古語與有關哲理對應正確的是 下列成語 俗語 古語與有關哲理對應正確的是 1 1 防微杜漸 防微杜漸 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2 2 嚴師出高徒 嚴師出高徒 內外因辯證關系內外因辯證關系 3 3 好事多磨 好事多磨 事物發(fā)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統(tǒng)一事物發(fā)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統(tǒng)一 4 4 千里之堤 潰于蟻穴 千里之堤 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村民就業(yè)問題的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分析
- 廣東省湛江雷州市2024年化學九上期末復習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qū)錫東片2025屆化學九上期末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河北滄州泊頭市蘇屯初級中學2024年七上數學期末教學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江蘇省常州市溧陽市2025屆八上數學期末達標測試試題含解析
- 智能物流產業(yè)發(fā)展及技術創(chuàng)新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靜脈留置針行業(yè)項目調研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
- 寫字樓消防通道保潔要求
- 2025至2030數字金融行業(yè)發(fā)展趨勢分析與未來投資戰(zhàn)略咨詢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中國自動滴咖啡機行業(yè)市場占有率及投資前景評估規(guī)劃報告
- 實驗室培育鉆石行業(yè)技術發(fā)展趨勢報告
- 2025年領英大制造行業(yè)人才全球化報告-馬來西亞篇
- 專題:閱讀理解 30篇 中考英語高分提升之新題速遞第二輯【含答案+解析】
- 企業(yè)面試題目和答案大全
- 抖音房產直播課件
- 2025至2030中國近視眼治療儀市場競爭力剖析及企業(yè)經營形勢分析報告
- 2025年高考化學試卷(廣東卷)(空白卷)
- 2025年北京市高考英語試卷真題(含答案解析)
- 日本所有番號分類
- 國際壓力性損傷-潰瘍預防和治療臨床指南(2025年版)解讀課件
- 患者跌倒墜床風險評估流程防范措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