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級試驗室集料所有試驗步驟.doc_第1頁
丙級試驗室集料所有試驗步驟.doc_第2頁
丙級試驗室集料所有試驗步驟.doc_第3頁
丙級試驗室集料所有試驗步驟.doc_第4頁
丙級試驗室集料所有試驗步驟.doc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集料 (JTG E42-2005)八、顆粒級配(T0302-2005粗集料篩分方法)一、目的與適用范圍 1、測定粗集料(碎石、礫石、礦渣等)的顆粒組成對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可采用干篩法篩分,對瀝青混合料及基層用粗集料必須采用水洗法試驗。 2、本方法也適用于同時含有粗集料、細集料、礦粉的集料混合料篩分試驗,如未篩碎石、級配碎石、天然砂礫、級配砂礫、無機結合料穩(wěn)定基層材料、瀝青拌和樓的冷料混合料、熱料倉材料、瀝青混合料經(jīng)溶劑抽提后的礦料等。二、儀具與材料1、試驗篩:根據(jù)需要選用規(guī)定的標準篩。2、搖篩機。3、天平或臺秤:感量不大于試樣質(zhì)量的0.1。4、其它:盤子、鏟子、毛刷等。三、試驗準備按規(guī)定將來料用分料器或四分法縮分至下表1要求的試樣所需量,風干后備用。根據(jù)需要可按要求的集料最大粒徑的篩孔尺寸過篩,除去超粒徑部分顆粒后,再進行篩分。篩分用的試樣質(zhì)量 表1 四、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干篩法試驗步驟1、取試樣一份置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稱取干燥集料試樣的總質(zhì)量(m0),準確至0.1。2、用搪瓷盤作篩分容器,按篩孔大小排列順序逐個將集料過篩。人工篩分時,需使集料在篩面上同時有水平方向及上下方向的不停頓的運動,使小于篩孔的集料通過篩孔,直至1min內(nèi)通過篩孔的質(zhì)量小于篩上殘余量的0.1為止;當采用搖篩機篩分時,應在搖篩機篩分后再逐個由人工補篩。將篩出通過的顆粒并人下一號篩,和下一號篩中的試樣一起過篩,順序進行,直至各號篩全部篩完為止。應確認1min內(nèi)通過篩孔的質(zhì)量確實小于篩上殘余量的0.1。注:由于0.075篩干篩幾乎小能把沾在粗集料表面的小于0.075部分的石粉篩過去,而且對水泥混凝土用粗集料而言,0.075通過率的意義不大,所以也可以不篩,且把通過0.15篩的篩下部分全部作為0.075的分計篩余,將粗集料的O.075通過率假設為0。3、如果某個篩上的集料過多,影響篩分作業(yè)時,可以分兩次篩分,當篩余顆粒的粒徑大于19時,篩分過程中允許用手指輕輕撥動顆粒,但不得逐顆篩過篩孔。4、稱取每個篩上的篩余量,準確至總質(zhì)量的0.1。各篩分計篩余量及篩底存量的總和與篩分前試樣的干燥總質(zhì)量m0相比,相差不得超過m0的0.5。五、瀝青混合料及基層用粗集料水洗法試驗步驟1、取一份試樣,將試樣置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稱取干燥集料試樣的總質(zhì)量(m3),準確至0.1。2、將試樣置一潔凈容器中,加入足夠數(shù)量的潔凈水,將集料全部淹沒,但不得使用任何洗滌劑、分散劑或表面活性劑。3、用攪棒充分攪動集料,使集料表面洗滌干凈,使細粉懸浮在水中,但不得破碎集料或有集料從水中濺出。4、根據(jù)集料粒徑大小選擇組成一組套篩,其底部為0.075標準篩,上部為2.36或4.75篩。仔細將容器中混有細粉的懸浮液倒出,經(jīng)過套篩流入另一容器中,盡量不將粗集料倒出,以免損壞標準篩篩面。注:無需將容器中的全部集料都倒出,只倒出懸浮液。且不可直接倒至0.075篩上,以免集料掉出損壞篩面。5、重復以上24步驟,直至倒出的水潔凈為止,必要時可采用水流緩慢沖洗。6、將套篩每個篩子上的集料及容器中的集料全部回收在一個搪瓷盤中,容器上不得有沾附的集料顆粒。7、在確保細粉不散失的前提下,小心泌去搪瓷盤中的積水,將搪瓷盤連同集料一起置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稱取干燥集料試樣的總質(zhì)量(m4),準確至0.1。以m3與m4之差作為0.075的篩下部分。8、將回收的干燥集料按干篩方法篩分出0.075篩以上各篩的篩余量,此時0.075篩下部分應為0,如果尚能篩出,則應將其并入水洗得到的0.075的篩下部分,且表示水洗得不干凈。六、計算1、干篩法篩分結果的計算(1) 計算各篩分計篩余量及篩底存量的總和與篩分前試樣的干燥總質(zhì)量m0之差,作為篩分時的損耗,并計算損耗率,記入表2之第(1)欄,若損耗率大于0.3,應重新進行試驗。m5=m0-(mi+m底) (1)式中:m5由于篩分造成的損耗(g); m0用于干篩的干燥集料總質(zhì)量(g); mi各號篩上的分計篩余(g); i依次為0.075、0.15至集料最大粒徑的排序; m底篩底(0.075以下部分)集料總質(zhì)量(g)。(2)干篩分計篩余百分率干篩后各號篩上的分計篩余百分率按式2計算,記入表2之第(2)欄,精確至0.1。 (2)式中:各號篩上的分計篩余百分率(); m5由于篩分造成的損耗(g); m0用于干篩的干燥集料總質(zhì)量(g); mi各號篩上的分計篩余(g); i依次為0.075、0.15至集料最大粒徑的排序。(3)干篩累計篩余百分率 各號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為該號篩以上各號篩的分計篩余百分率之和,記入表2之第(3)欄,精確至0.1。(4)干篩各號篩的質(zhì)量通過百分率各號篩的質(zhì)量通過百分率Pi等于100減去該號篩累計篩余百分率,記入表2之第(4)欄,精確至0.1。(5)由篩底存量除以扣除損耗后的干燥集料總質(zhì)量計算0.075篩的通過率。(6)試驗結果以兩次試驗的平均值表示,記入表2第(5)欄,精確至0.1。當兩次試驗結果P0.075的差值超過1時,試驗應重新進行。 粗集料干篩分記錄 表2干燥試樣總量m0(g) 第1組 第2組 平均 3000 3000 篩孔尺寸()篩上重mi(g)分計篩余()累計篩余() 通過百分率() 篩上重mi(g)分計篩余()累計篩余() 通過百分率() 通過百分率() (1)(2)(3)(4)(1)(2)(3)(4)(5)1900010000010010016696.3 23.2 23.2 76.8 699.4 23.3 23.3 76.7 76.7 13.2431.9 14.4 37.6 62.4 434.6 14.5 37.8 62.2 62.3 9.5801.0 26.7 64.4 35.6 802.3 26.8 64.6 35.4 35.5 4.75989.8 33.0 97.4 2.6 985.3 32.9 97.4 2.6 2.6 2.3670.1 2.3 99.7 0.3 68.5 2.3 99.7 0.3 0.3 1.188.2 0.3 100.0 0.0 7.9 0.3 100.0 0.0 0.0 0.60.5 0.0 100.0 0.0 0.2 0.0 100.0 0.0 0.0 0.30.0 0.0 100.0 0.0 0.0 0.0 100.0 0.0 0.0 0.150.0 0.0 100.0 0.0 0.0 0.0 100.0 0.0 0.0 0.0750.0 0.0 100.0 0.0 0.0 0.0 100.0 0.0 0.0 篩底m底 0.0 0.0 100.0 0.0 0.0 100.0 0.0 篩分后總量mi(g) 2997.8 100.0 2998.2 100.0 損耗m5(g) 2.2 1.8 損耗率() 0.1 0.1 2、水篩法篩分結果的計算(1)按式(3)、(4)計算粗集料中0.075篩下部分質(zhì)量m0.075和含量P0.075,記入表3中,精確至0.1。當兩次試驗結果P0.075的差值超過1時,試驗應重新進行。m0.075 = m3 - m4 (3) P0.075= (4)式中:P0.075粗集料中小于0.075的含量(通過率)(); m0.075粗集料中水洗得到的小于0.075部分的質(zhì)量(g); m3用于水洗的干燥粗集料總質(zhì)量(g); m4水洗后的干燥粗集料總質(zhì)量(g)。(2)計算各篩分計篩余量及篩底存量的總和與篩分前試樣的干燥總質(zhì)量m4之差,作為篩分時的損耗,并計算損耗率記入表3之第(1)欄,若損耗率大于0.3,應重新進行試驗。m5 = m3-(mi+m0.075) (5)式中:m5由于篩分造成的損耗(g); m3用于水篩篩分的干燥集料總質(zhì)量(g); mi各號篩上的分計篩余(g); i依次為0.075、0.15至集料最大粒徑的排序;m0.075水洗后得到的0.075以下部分質(zhì)量(g),即(m3一m4)。 (3)計算其它各篩的分計篩余百分率、累計篩余百分率、質(zhì)量通過百分率,計算方法與干篩法相同。當干篩時篩分有損耗時,應按干篩法的方法從總質(zhì)量中扣除損耗部分(見報告示例).將計算結果分別記入表3第(2)、(3)、(4)欄。 (4)試驗結果以兩次試驗的平均值表示,記入表3第(5)欄。粗集料水篩法篩分記錄 表3 干燥試樣總量m3(g) 第1組 第2組 平均 30003000水洗后篩上總量m4(g) 28792868水洗后0.075篩下量m0.075(g) 1211320.075通過率P0.075()44.4篩孔尺寸() 篩上重mi(g)分計篩余(%)累計篩余(%)通過百分率(%)篩上重mi(g)分計篩余(%)累計篩余(%)通過百分率(%)通過百分率(%)(1)(2)(3)(4)(1)(2)(3)(4)(5)水洗后干篩法篩分 1950.20.299.800010099.916696.323.223.476.6680.322.722.777.376.913.2882.329.452.847.2839.22850.749.348.29.5713.223.876.623.4778.52676.723.323.44.75343.411.588.111.9348.711.688.311.711.82.3670.12.390.49.668.32.390.69.49.51.1887.52.993.36.779.12.693.26.86.70.667.82.395.64.459.3295.24.84.60.34.60.295.74.34.30.195.34.74.50.155.60.295.94.13.80.195.54.54.30.0752.30.196440.195.64.44.2篩底m底注 00干篩后總量mi(g)2878.1962865.595.6損耗m5(g) 0.92.5損耗率() 0.030.09扣除損耗后總量(g) 2999.12997.5注:如篩底m底的值不是0,應將其并入m0.075中重新計算P0.075。七、報告1、 篩分結果以各篩孔的質(zhì)量通過百分率表示,宜記錄為表2或表3的格式。2、對用于瀝青混合料、基層材料配合比設計用的集料,宜繪制集料篩分曲線,其橫坐標為篩孔尺寸的0.45次方(見表4),縱坐標為普通坐標,如圖1所示。 級配曲線的橫坐標(按X=di0.45計算) 表4篩孔di()0.0750.150.30.61.182.364.75橫坐標x0.3120.4260.5820.7951.0771.4722.016篩孔di()9.513.2161926.531.537.5橫坐標x2.7453.1933.4823.7624.3704.7235.109圖1集料篩分曲線與礦料級配設計曲線3、同一種集料至少取兩個試樣平行試驗兩次,取平均值作為每號篩上篩余量的試驗結果,報告集料級配組成通過百分率及級配曲線。顆粒級配(T0327-2005細集料篩分法)細集料篩分試驗1 目的與適用范圍 測定細集料(天然砂、人工砂、石屑)的顆粒級配及粗細程度。對水泥混凝土用細集料可采用干篩法,如果需要也可采用水洗法篩分;對瀝青混合料及基層用細集料必須用水洗法篩分。注:當細集料中含有粗集料時,可參照此方法用水洗法篩分,但需特別注意保護標準篩篩面不遭損壞。2 儀具與材料(1)標準篩。(2)天平:稱量1000g,感量不大于0.5g(3)搖篩機。(4)烘箱:能控溫在1055。(5)其它:淺盤和硬、軟毛刷等。3 試驗準備 根據(jù)樣品中最大粒徑的大小,選用適宜的標準篩,通常為9.5mm篩(水泥混凝土用天然砂)或4.75mm篩(瀝青路面及基層用天然砂、石屑、機制砂等)篩除其中的超粒徑材料。然后將樣品在潮濕狀態(tài)下充分拌勻,用分料器法或四分法縮分至每份不少于550g的試兩份,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卻至室溫后備用。 注:恒重系指相鄰兩次稱量間樣隔時間大于3h(通常不少于6h)的情況下,前后兩次稱量之差小于該項試驗所要求的稱量精密度,下同。4 試驗步驟4.1 干篩法試驗步驟 4.1.1 準確稱取烘干試樣約500g(m1),準確至0.5g,置于套篩的最上面一只,即4.75mm篩上,將套篩裝入搖篩機,搖篩約l0min,然后取出套篩,再按篩孔大小順序,從最大的篩號開始,在清潔的淺盤上逐個進行手篩,直到每分鐘的篩出量不超過篩上剩余量的0.1時為止,將篩出通過的顆粒并下一號篩,和下一號篩中的試樣一起過篩,以此順序進行至各號篩全部篩完為止。 注:試樣如為特細砂時,試樣質(zhì)量可減少到10。 如試樣含泥量超過5,不宜采用干篩法。 無搖篩機時,可直接用手篩。 4.1.2 稱量各篩篩余試樣的質(zhì)量,精確至0.5g。所有各篩的分計篩余量和底盤中剩余量的總量與篩分前的試樣總量,相差不得超過后者的1。4.2 水洗法試驗步驟4.2.1 準確稱取烘干試樣約500g(m1),準確至0.5go4.2.2 將試樣置一潔凈容器中,加人足夠數(shù)量的潔凈水,將集料全部淹沒。4.2.3 用攪棒充分攪動集料,將集料表面洗滌干凈,使細粉懸浮在水中,但不得有集料從水中濺出。 4.2.4 用1.18mm篩及0.075mm篩組成套篩。仔細將容器中混有細粉的懸浮液徐徐倒出,經(jīng)過套篩流人另一容器中,但不得將集料倒出。4.2.5重復4.2.24.2.4步驟,直至倒出的水潔凈且小于0.075mm的顆粒全部倒出。 4.2.6 將容器中的集料倒人搪瓷盤中,用少量水沖洗,使容器上沾附的集料顆粒全部進入搪瓷盤中。將篩子反扣過來,用少量的水將篩上的集料沖入搪瓷盤中。操作過程中不得有集料散失。 4.2.7 將搪瓷盤連同集料一起置10550C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稱取干燥集料試樣的總質(zhì)量(m2),準確至0.1。ml與m2之差即為通過0.075mm篩部分。 4.2.8 將全部要求篩孔組成套篩(但不需0.075mm篩),將已經(jīng)洗去小于0.075mm部分的干燥集料置于套篩上(通常為4.75mm篩),將套篩裝入搖篩機,搖篩約l0min,然后取出套篩,再按篩孔大小順序,從最大的篩號開始,在清潔的淺盤上逐個進行手篩,直至每分鐘的篩出量不超過篩上剩余量的0.1時為止,將篩出通過的顆粒并人下一號篩,。和下一號篩中的試樣一起過篩,這樣順序進行,直至各號篩全部篩完為止。 注:如為含有粗集料的集料混合料,套篩篩孔根據(jù)需要選擇。 4.2.9 稱量各篩篩余試樣的質(zhì)量,精確至0.5g。所有各篩的分計篩余量和底盤中剩余量的總質(zhì)量與篩分前后試樣總量m2的差值不得超過后者的1。5 計算 5.1計算分計篩余百分率 各號篩的分計篩余百分率為各號篩上的篩余量除以試樣總量(m1)的百分率,精確至0.1。對瀝青路面細集料而言,0.15mm篩下部分即為0.075mm的分計篩余,由4.2.7測得的ml與m2之差即為小于0.075mm的篩底部分。 5.2計算累計篩余百分率 各號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為該號篩及大于該號篩的各號篩的分計篩余百分率之和,準確至0.1。 5.3計算質(zhì)量通過百分率 各號篩的質(zhì)量通過百分率等于100減去該號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準確至0.1。 5.4 根據(jù)各篩的累計篩余百分率或通過百分率,繪制級配曲線。 5.5 天然砂的細度模數(shù)按T0327-1)計算,精確至0.01。 式中: Mx 砂的細度模數(shù); A0.15、A0.3、A4.75 分別為0.15mm,0.3mm、4.75mm各篩上的累計篩余百分率()。 5.6 應進行兩次平行試驗,以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如兩次試驗所得的細度模數(shù)之差大于0.2,應重新進行試驗。九、壓碎值(T0316-2005粗集料壓碎值試驗)1、目的與適用范圍:集料壓碎值用于衡量石料在逐漸增加的荷載下抵抗壓碎的能力,是衡量石料力學性質(zhì)的指標,以評定其在公路工程中適用性。2、儀器與材料(1)石料壓碎值試驗儀:由內(nèi)徑150mm、兩端開口的鋼制圓形試筒、壓柱和底板組成。試筒內(nèi)壁、壓柱的底面及底板的上表面等與石料接觸的表面都應進行熱處理,使表面硬化,達到維氏硬度65并保持光滑狀態(tài)部位符號名 稱尺寸(mm)試筒ABC內(nèi)徑高度壁厚150+0.3125-12812壓柱DEFG壓頭直徑壓桿直徑壓柱總長壓頭厚度149+0.2100-149100-11025底板HIJ直徑厚度(中間部分)邊緣厚度200-2206.4+0.210+0.2(2)金屬棒:直徑10mm,長450-600mm,一端加工成半球形。(3)天平:量程2-3Kg,感量不大于1g。(4)標準篩:篩孔尺寸13.2mm、9.5mm、2.36mm方孔篩各一個。(5)壓力機:500KN,應能在10min內(nèi)達到400KN。(6)金屬筒:圓形柱,內(nèi)徑112.0mm,高179.4mm,容積1767cm。3.試驗準備(1)將風干石料用13.2mm和9.5mm標準篩過篩,取9.5-13.2mm的試樣3組各3000g,供試驗用。如過于潮濕需加熱烘干時,烘箱溫度不得超過100,烘干時間不超過4h.試驗前,石料應冷卻至室溫。(2)每次試驗的石料數(shù)量應滿足按下述方法夯擊后石料在試筒內(nèi)的深度為100mm。在金屬筒中確定石料數(shù)量的方法如下:將試驗分3次(每次數(shù)量大體相同)均勻裝入試模中,每次均將試驗表面平整,用金屬棒的半球形面端從石料表面上均勻搗實25次。最后用金屬棒作為直刮刀將表面仔細整平。稱取量筒中試樣質(zhì)量(m0).以相同質(zhì)量的試樣進行壓碎值的平行試驗。4、試驗步驟(1)將試筒安放在底板上。(2)將要求質(zhì)量的試樣分3次(每次數(shù)量大體相同)均勻裝入試模中,每次將試樣表面整平,用金屬棒的半球面端從石料表面上均勻搗實25次。最后用金屬棒作為直刮刀將表面仔細整平。(3)將裝有試樣的試模放到壓力機上,同時加壓頭放入試筒內(nèi)石料面上,注意使壓頭擺平,勿楔擠試模側壁。(4)開動壓力機,均勻地施加荷載,在10min左右的時間內(nèi)達到總荷載400kN,穩(wěn)住5s,然后卸荷。(5)將試模從壓力機上取下,取出試樣。(6)用2.36mm標準篩分經(jīng)壓碎的全部試樣,可分幾次篩分,均需篩到在1min內(nèi)無明顯的篩出物為止。(7)稱取通過2.36mm篩孔的全部細料質(zhì)量(m1),準確至1g。5、計算石料壓碎值按下式計算,精確至0.1%:Qa=m1/m0*100式中:Qa 石料壓碎值(%) m 0 試樣前試樣質(zhì)量(g) m1 試驗后通過2.36mm篩孔的細集料的質(zhì)量(g)6、試驗報告以3個試樣平行試驗的結果算術平均值作為壓碎值的測定值。壓碎值(T0350-2005細集料壓碎值試驗)1、目的與適用范圍細集料壓碎指標用于衡量細集料在逐漸增加的荷載下抵抗壓碎的能力,以評定其在公路工程中的適用性。2、儀具與材料(1)壓力機:量程50kN1000kN,示值相當誤差2,應能保持1kNs的加荷速率。(2)天平:感量不大于1g。(3)標準篩。(4)細集料壓碎指標試模:由兩端開口的鋼制圓形試筒、加壓塊和底板組成,壓頭直徑75,金屬筒試模內(nèi)徑77,試模深70。試筒內(nèi)壁、加壓頭的底面及底板的上表面等與石料接觸的表面都應進行熱處理硬化,并保持光滑狀態(tài)。(5)金屬搗棒:直徑10,長500,一端加工成半球形。3、試驗準備(1)采用風干的細集料樣品,置烘箱中于1055條件下烘干至恒重,通常不超過4h,取出冷卻至室溫。后用4.75、2.36至0.3各檔標準篩過篩,去除大于4.75部分。分成4.752.36、2.361.18、1.180.6、0.60.34組試樣,各組取1000g備用。(2)稱取單粒級試樣330g。準確至1g。將試樣倒入已組裝成的試樣鋼模中,使試樣距底盤面的高度約為50。整平鋼模內(nèi)試樣表面,將加壓頭放人鋼模內(nèi),轉(zhuǎn)動1周。使其與試樣均勻接觸。4、試驗步驟(1)將裝有試樣的試模放到壓力機上。注意使壓頭擺平,對中壓板中心。(2)開動壓力機,均勻地施加荷載,以500Ns的速率,加壓至25kN,穩(wěn)壓5s,以同樣的速率卸荷。(3)將試模從壓力機上取下,取出試樣,以該粒組的下限篩孔過篩(如對4.752.36以2.36標準篩過篩)。稱取試樣的篩余量(m1)和通過量(m2),準確至1g。5、計算按式計算各組粒級細集料的壓碎指標,精確至1。式中:Yi 第i粒級細集料的壓碎指標值(); m1試樣的篩余量(g); m2試樣的通過量(g)。6、報告(1)每組粒級的壓碎指標值以3次試驗結果的平均值表示,精確至1。(2)取最大單粒級壓碎指標值作為該細集料的壓碎指標值。十、針片狀顆粒含量(T0311-2005水泥混凝土)1 目的與適用范圍1.1 本方法適用于測定水泥混凝土使用的 4.75mm 以上的粗集料的針狀及片狀顆粒含量 , 以百分率計。1.2 本方法測定的針片狀顆粒 , 是指使用專用規(guī)準儀測定的粗集料顆粒的最小厚度 ( 或直徑 ) 方向與最大長度 ( 或?qū)挾?) 方向的尺寸之比小于一定比例的顆粒。1.3 本方法測定的粗集料中針片狀顆粒的含量 , 可用于評價集料的形狀及其在工程中的適用性。2 儀具與材料(1) 水泥混凝土集料針狀規(guī)準儀和片狀規(guī)準儀, 片狀規(guī)準儀 的鋼板基板厚度 3m, 尺寸應符合表 T0311-1 的要求。表 T0311-1 水泥混凝土集料針片狀顆粒試驗的粒級劃分及其相應的規(guī)準儀孔寬或間距粒級(方孔篩)(m)4759.59.51616191926.526.531531.537.5針狀規(guī)準儀上相對應的立17.130.642.054.669.6828柱之間的間距寬(m)(Bl)(B2)(B3)(B4)(B5)(B6)片狀規(guī)準儀上相對應的孔2.85.17.09.111.613.8寬(m)(Al )(A2)(A3)(A4)(A5)(A6)(2) 天平或臺秤 : 感量不大于稱量值的 0.1%。(3) 標準篩 : 孔徑分別為 4.75mm 、 9.5mm、 16mm、 19mm、 26.5m、31.5mm、 37.5mm , 試驗時根據(jù)需要選用。3 試驗準備將來樣在室內(nèi)風干至表面干燥 , 并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縮分至滿足表 IO311 2 規(guī)定的質(zhì)量 , 稱量 (mo), 然后篩分成表 T0311-2 所規(guī)定的粒級備用。表 T0311-2 針片狀顆粒試驗所需的試樣最小質(zhì)量公稱最大粒徑(m)9.5161926.531.537.537.537.5試樣最小質(zhì)量(kg)0.312351010104 試驗步驟4.1 目測挑出接近立方體形狀的規(guī)則顆粒 , 將目測有可能屬于針片狀顆粒的集料按表 FIO3113 所規(guī)定的粒級用規(guī)準儀逐粒對試樣進行針狀顆粒鑒定 , 挑出顆粒長度大于針狀規(guī) 準儀上相應間距而不能通過者 , 為針狀顆粒。4.2將通過針狀規(guī)準儀上均應間距的非針狀顆粒逐粒對試樣進行片狀顆粒鑒定 , 挑出厚度小于片狀規(guī)準儀上相應孔寬能通過者 , 為片狀顆粒。4.3稱量由各粒級挑出的針狀顆粒和片狀顆粒的質(zhì)量 , 其總質(zhì)量為 m1。5 計算碎石或礫石中針片狀顆粒含量按下式計算 , 精確至 0.1%。Oe = m1 / mo100式中 :Oe- 試樣的針片狀顆粒含量 (%);M1 一一試樣中所含針狀顆粒與片狀顆粒的總質(zhì)量 (g),mo- 一試樣總質(zhì)量 (g)。針片狀顆粒含量(T0312-2005瀝青路面) 目的與使用范圍(1) 本方法使用于測定粗集料的針狀及片狀顆粒含量,以百分率計。(2) 本方法測定的針片狀顆粒,是指用游標卡尺測定的粗集料顆粒的最大長度(或?qū)挾龋┓较蜃钚『穸龋ɑ蛑睆剑┑谋戎荡笥?倍的顆粒。有特殊要求采用其他比例時,應在試驗報告中注明。(3) 本方法測定的粗集料中針片狀顆粒的含量,可用于評價集料的形狀和抗壓碎能力,以評定石料生產(chǎn)廠的生產(chǎn)水平及該材料在工程中的適用性。2、 儀具與材料(1) 標準篩:方孔篩4.75MM。(2) 游標卡尺:精密度為0.1MM。(3) 天平:感量不大于1克。3、 試驗步驟(1) 采集粗集料。(2) 按分料器法或四分法選取1千克左右的試樣。對每一種規(guī)格的粗集料,應按照不同的公稱粒徑,分別取樣檢測。(3) 用4.75MM標準篩將試樣過篩,取篩上部分供試驗用,稱取試樣的總質(zhì)量M0,準確至1克,試樣數(shù)量應不小于800克,并不少于100顆。注:由于2.36MM-4.75MM的粗集料,用游標卡尺量取十分困難,故一般不做測定(4) 將試樣平攤于桌面上,首先用目測挑出接近立方體的顆粒,剩下可能屬于針狀(細長)和片狀(扁平)的顆粒。(5) 將預測的顆粒放在桌面上成一穩(wěn)定的狀態(tài),分別量取他的最大長度和最大厚度的比值,當其大于等于厚度的3倍時,分別挑出作為針片狀顆粒。稱取針片狀顆粒的質(zhì)量M1,準確到1克。4、 計算按公式計算針片狀顆粒含量。 Qe=M1/ M0*100式中: Qe 針片狀顆粒的含量(%)M1 針片狀集料的總質(zhì)量(克)M0 試樣用量的總質(zhì)量(克)5、 報告(1) 試驗要平行的測試倆次。計算倆次結果的平均值。如倆次結果之差笑語平均值的20%,取平均值為試驗值:如果大于或等于20%,應追加測試一次,去三次結果的平均值為測定值。(2) 試驗報告應報告集料的種類、產(chǎn)量、巖石名稱、用途。十一、密度(T0304-2005網(wǎng)籃法)1 目的與適用范圍本方法適用于測定各種粗集料的表觀相對密度、表干相對密度、毛體積相對密度、表觀密度、表干密度、毛體積密度 , 以及粗集料的吸水率。2 儀具與材料(1) 天平或浸水天平 : 可懸掛吊籃測定集料的水中質(zhì)量 , 稱量應滿足試樣數(shù)量稱量要求 , 感量不大于最大稱量的 0.05%。(2) 吊籃 : 耐銹蝕材料制成 , 直徑和高度為 150mm 左右 , 四周及底部用 1mm2mm 的篩網(wǎng)編制或具有密集的孔眼。(3) 溢流水槽 : 在稱量水中質(zhì)量時能保持水面高度一定。(4) 烘箱 : 能控溫在 105 5 。(5) 毛巾 : 純棉制 , 潔凈 , 也可用純棉的汗衫布代替。(6) 溫度計。(7) 標準篩。(8) 盛水容器 ( 如搪瓷盤 ) 。(9) 其它 : 刷子等。3 試驗準備3.1 將試樣用標準篩過篩除去其中的細集料 , 對較粗的粗集料可用 475m 篩過篩 ,對 2.36mm4.75mm 集料 , 或者混在4.75mm 以下石屑中的粗集料 , 則用 2.36mm 標準篩過篩 , 用四分法或分料器法縮分至要求的質(zhì)量 , 分兩份備用。對瀝青路面用粗集料 , 應對不同規(guī)格的集料分別測定 , 不得混雜 , 所取的每一份集料試樣應基本上保持原有的級配。 在測定 2.36mm 4.75 mm的粗集料時 , 試驗過程中應特別小心 , 不得丟失集料。3.2經(jīng)縮分后供測定密度和吸水率的粗集料質(zhì)量應符合表 TO304-1 的規(guī)定。表 T0304-1 測定密度所需要的試樣最小質(zhì)量公稱最大粒徑(mm)4.759.5161926.531.537.56375每一份試樣的最小質(zhì)量(kg)0.81111.51.52333.3 將每一份集料試樣浸泡在水中 , 并適當攪動 , 仔細洗去附在集料表面的塵土和石 粉 , 經(jīng)多次漂洗干凈至水完全清澈為止。清洗過程中不得散失集料顆粒。4 試驗步驟4.1 取試樣一份裝入干凈的搪瓷盤中 , 注入潔凈的水 , 水面至少應高出試樣 2Omm, 輕輕攪動石料 , 使附著在石料上的氣泡完全逸出。在室溫下保持浸水 24h。4.2 將吊籃掛在天平的吊鉤上 , 浸入溢流水槽中 , 向溢流水槽中注水 , 水面高度至水槽 的溢流孔 , 將天平調(diào)零。吊籃的篩網(wǎng)應保證集料不會通過篩孔流失 , 對 2.36mm 4.75mm 粗集料應更換小孔篩網(wǎng) , 或在網(wǎng)籃中加放入一個淺盤。4.3 調(diào)節(jié)水溫在 15 25 范圍內(nèi)。將試樣移入吊籃中。溢流水槽中的水面高度由 水槽的溢流孔控制 , 維持不變。稱取集料的水中質(zhì)量 (mw)。4.4 提起吊籃 , 稍稍滴水后 , 較粗的粗集料可以直接倒在擰干的濕毛巾上。將較細的粗集料 (2.36mm 4.75mm) 連同淺盤一起取出 , 稍稍傾斜搪瓷盤 , 仔細倒出余水 , 將粗集料 倒在擰干的濕毛巾上 , 用毛巾吸走從集料中漏出的自由水。此步驟需特別注意不得有顆 粒丟失 , 或有小顆粒附在吊籃上。再用擰干的濕毛巾輕輕擦干集料顆粒的表面水 , 至表面看不到發(fā)亮的水跡 , 即為飽和面干狀態(tài)。當粗集料尺寸較大時 , 宜逐顆擦干。注意對較粗的粗集料 , 擰濕毛巾時不要太用勁 , 防止擰得太干 , 對較細的含水較多的粗集料 , 毛巾可擰得稍干些。擦顆粒的表面水時 , 既要將表面水擦掉 , 又千萬不能將顆粒內(nèi)部的水吸出。整個過程中不得有集料丟失 , 且已擦干的集料不得繼續(xù)在空氣中放置 , 以防止集料干燥。4.5立即在保持表干狀態(tài)下 , 稱取集料的表干質(zhì)量 (mf)。4.6 將集料置于淺盤中 , 放入 105 5 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淺盤 , 放在帶蓋的容器中冷卻至室溫 , 稱取集料的烘干質(zhì)量 (ma) 。 注 : 恒重是指相鄰兩次稱量間隔時間大于弛的情況下 , 其前后兩次稱量之差小于該項試驗要求的精密度 , 即0.1% 。一般在烘箱中烘烤的時間不得少于46h 。4.7 對同一規(guī)格的集料應平行試驗兩次 , 取平均值作為試驗結果。5 計算5.1 表觀相對密度、表干相對密度s、毛體積相對密度b 按式 下式計算至小數(shù)點后3位。a = ma /(ma - mw)s = mf /(mf - mw)b = ma /(mf - mw)式中 : a 一一一集料的表觀相對密度 , 無量綱 ; s 一一集料的表干相對密度 , 無量綱 ;b 一一集料的毛體積相對密度 , 元量綱 ;ma 一一集料的烘干質(zhì)量 (g)mf 一一集料的表干質(zhì)量 (g)mw 一一一集料的水中質(zhì)量 (g) 。5.2集料的吸水率以烘干試樣為基準 , 按式 (103044) 計算 , 精確至 0.01%集料的吸水率=(集料的表干質(zhì)量-集料的烘干質(zhì)量)/集料的烘干質(zhì)量100式中 :Wx 一一粗集料的吸水率 (%)5.3 粗集料的表觀密度 ( 視密度 ) a 、表干密度 s 、毛體積密度內(nèi) , 按下式計算 , 準確至小數(shù)點后 3 位。不同水溫條件下測量的粗集料表觀密度需進行水溫修正 , 不同試驗溫度下水的密度T 及水的溫度修正系數(shù)T 按附錄 B 選用。a= a T 或a=(a- T) ws= s T 或s=( s- T) wb= b T 或b=( b- T) w式中 : a 一一粗集料的表觀密度 (g/cm3);s 一一粗集料的表干密度 (g/cm3);b 一一粗集料的毛體積密度 (g/cm3);T 一一試驗溫度 T 時水的密度 (g/cm3 ), 按附錄 B 表 B-1 取用 ; T 一一試驗溫度 T 時的水溫修正系數(shù) ;w 一一水在 4 時的密度 (1.000 g/cm3)。6 精密度或允許差重復試驗的精密度 , 對表觀相對密度飛表干相對密度、毛體積相對密度 , 兩次結果相差 不得超過 0.02, 對吸水率不得超過 0.2%。密度(T0328-2005容量瓶法)1 目的與適用范圍用容量瓶法測定細集料(天然砂、石屑、機制砂)在23時對水的表觀相對密度和表觀密度。本方法適用于含有少量大于2.36mm部分的細集料。2 儀具與材料2.1 天平:稱量1kg,感量不大于1g。2.2 容量瓶:500mL。2.3 烘箱:能控溫在1055攝氏度。2.4 燒杯:500mL。2.5 潔凈水。2.6 其它:干燥器、淺盤、鋁制料勺、溫度計等;3 試驗準備將縮分至650g左右的試樣在濕度為1055攝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內(nèi)冷卻至室溫,分成兩份備用。4 試驗步驟4.1 稱取烘干的試樣約300g(m0),裝入盛有半瓶蒸餾水的容量瓶中。4.2 搖轉(zhuǎn)容量瓶,使試樣在已保溫至231.7的水中充分攪動以排除氣泡,塞緊瓶塞,在恒溫條件下靜置24h左右,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與瓶頸刻度線平齊,再塞緊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稱其總質(zhì)量(m2)。4.3 倒出瓶中的水和試樣,將瓶的內(nèi)外表面洗凈,再向瓶內(nèi)注入同樣溫度的潔凈水(溫差不超過2攝氏度)至瓶頸刻度線,塞緊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稱其總質(zhì)量(m1)。注:在砂的表觀密度試驗過程中應測量并控制水的溫度,試驗期間的溫差不得超過1攝氏度。5 計算5.1 細集料的表觀相對密度按式(T0328-1)計算至小數(shù)點后3位。a=m0/(m0+m1-m2) (T0328-1)式中:a-細集料的表觀相對密度,無量綱;m0-試樣的烘干質(zhì)量,g;m1-水及容量瓶總質(zhì)量,g;m2-試樣、水及容量瓶總質(zhì)量,g。5.2 表觀密度a按式(T0328-2)計算,準確至小數(shù)點后3位。a=a*T或a=(a-t)*w (T0328-2)式中:a-細集料的表觀密度,g/cm3;w-水在4攝氏度時的密度,g/m3;t-試驗時水溫對水的密度影響的修正系數(shù),按附錄B表B-1取用;T-試驗溫度T時水的密度,按附錄B表B-1取用。6報告以兩次平行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如兩次結果之差值大于0.01g/cm3時,應重新取樣進行試驗。十二、含水率(T0305-1994粗集料)1 目的與適用范圍測定碎石或礫石的含水率。2 儀具與材料2.1 烘箱:能使溫度控制在1055攝氏度。2.2 天平:稱量5kg,感量不大于5g。2.3 容器:如淺盤等。3 試驗步驟3.1 根據(jù)最大粒徑,按T0301的方法取代表性試樣,分成兩份備用。3.2 將試樣置于干凈的容器中,稱量試樣和容器的總質(zhì)量(m1),并在1055攝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3.3 取出試樣,冷卻后稱取試樣與容器的總質(zhì)量(m2)。4 計算含水率按式(1)計算,準確至0.1%。=(m1-m2)/(m2-m3)*100式中:-粗集料的含水率,%;m1-烘干前試樣與容器總質(zhì)量,g;m2-烘干后試樣與容器總質(zhì)量,g;m3-容器質(zhì)量,g。以兩次平行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T0306-1994 粗集料含水率快速試驗(酒精燃燒法)1 目的與適用范圍快速測定碎石或礫石的含水率。2 儀具與材料2.1 天平:稱量1000g,感量不大于1.0g。2.2 容器:鐵或鋁制淺盤。2.3 大于50mL的量筒或量杯。2.4 酒精:普通工業(yè)酒精。3 試驗步驟3.1 取潔凈容器,稱其質(zhì)量(m0)。3.2 向干凈的窗口中加入約500g試樣,稱取試樣與容器合質(zhì)量(m1)。3.3 向容器中的試樣加入酒精約50mL,拌和均勻點火燃燒,并不斷翻拌試樣,待火焰熄滅后,過1min再加入酒精約50mL,仍按上述步驟進行。3.4 待第二次火焰熄滅后,稱取干試樣與容器總質(zhì)量(m2).注:試樣經(jīng)兩次燃燒,表面應呈干燥色,否則須再加酒精燃燒一次。4 計算粗集料含水率按式(1)計算,準確至0.1%。=(m1-m2)/(m2-m0)*100式中:-粗集料含水率,%;m0-容器質(zhì)量,g;m1-未燒干的試樣與容器總質(zhì)量,g;m2-烘干后的試樣與容器總質(zhì)量,g;以兩次平行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作為測定值。 含水率(T0332-2004細集料)1 目的與適用范圍測定砂的含水率及表面含水率。2 儀具與材料2.1 烘箱:能控溫在1055攝氏度。2.2 天平:稱量2kg,感量不大于2g。2.3 容器:淺盤等。3 試驗步驟用來樣中取各約500g的代表性試樣兩份,分別放入已知質(zhì)量的干燥容器中稱量,記下每盤試樣與容器的總量(m2),將容器連同試樣放入溫度為1055攝氏度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稱烘干后的試樣與容器的總量(m3)。4 計算4.1 砂的含水率按式(1)計算至0.1%。=(m2-m3)/(m3-m1)*100式中:-砂的含水率,%;m1-容器質(zhì)量,g;m2-未烘干的試樣與容器總質(zhì)量,g;m3-烘干后的試樣與容器總質(zhì)量,g.4.2 砂的表面含水率按式(2)計算。s=-x式中:s-砂的表面含水率,%;-砂的含水率,%;x-砂的吸水率(由T0330法求得),%。以兩次試驗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為測定值。十三、泥塊含量(T0310-2005)1 目的與適用范圍測定碎石或礫石中小于0.075mm的塵屑、淤泥和粘土的總含量及5mm以上泥塊顆粒含量。2 儀具與材料2.1 臺秤:感量不大于稱量的0.1%。2.2 烘箱:能控溫1055攝氏度。2.3 標準篩:孔徑為1.25mm、0.07mm(用于水泥混凝土集料)或1.18mm、0.07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