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作文訓練的生活本源 ——體驗式作文教學新思路_第1頁
回歸作文訓練的生活本源 ——體驗式作文教學新思路_第2頁
回歸作文訓練的生活本源 ——體驗式作文教學新思路_第3頁
回歸作文訓練的生活本源 ——體驗式作文教學新思路_第4頁
回歸作文訓練的生活本源 ——體驗式作文教學新思路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回歸作文訓練的生活本源 體驗式作文教學新思路 回歸作文訓練的生活本源體驗式作文教學新思路杭州文海實驗小學許道棟【摘要】作文是一種私人化活動,它離不開學生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思考,是學生生命歷程的記錄。 體驗學習是人類基本的學習形式,是一種個別化的學習行為,是從體驗生活開始的。 倡導體驗式作文教學,改變傳統(tǒng)應試作文教學忽視甚至遺忘學生體驗的教學現(xiàn)狀,讓學生回歸到生活,在生活體驗中實現(xiàn)生命的自我關懷和生命的自我提升,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作文。 本文就體驗式作文訓練回歸生活本源做些有益探索。 【關鍵詞】回歸體驗生活本源作文教學寫作是一種生活,是顯現(xiàn)生命價值的一種需要。 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發(fā)不暢,這種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態(tài)”,寫作就應把這種“本真”的東西展示出來。 大凡動了真情實感的作品就能打動讀者。 因此,我們的寫作在內容上,需要“原生態(tài)”真實、真切、真誠、真摯。 “生活本源”的習作教學理念就是作文教學必須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這是作文教學返璞歸真、正本清源的關鍵所在。 所謂“本源”,是指事物產(chǎn)生的根源。 “生活本源”,是指學生的作文日常生活,習作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從觀察、體驗日常生活入手。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這些論述集中體現(xiàn)了“生活本源”的教學理念。 體驗式作文教學就是從學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去感悟,充分體驗生活的樂趣,使學生產(chǎn)生欲罷不能地表達欲望,這時是教師將學生由“生活狀態(tài)”引入“寫作狀態(tài)”的最佳時機,從而有效將學生從“要我寫”,處于被動的寫作心理狀態(tài)過渡到“我要寫”的主動寫作心理狀態(tài)中來。 一、體驗式作文教學的理性構思“生活世界”是個關系世界,是人在其中的世界,學生置于這種關系世界之中,是動態(tài)生成的。 只有把一切知識的、觀念的東西納入到人的生成過程之中,才真正對人的生成有終極意義。 為知識而知識的教育,沒有從根本上關照人,所謂的人文關懷也會淪為空洞的口號。 因此,人的教育需要回到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才有意義。 雅斯貝爾斯的一個觀點說明了這一點,即“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 小學作文訓練更是如此,只有回歸到生活世界,才能讓學生真正表達和感悟生命體驗。 加達默爾說“如果某個東西不僅被經(jīng)歷過,而且它的經(jīng)歷存在還獲得一種使自身具有繼續(xù)存在意義的特征,那么這種東西就屬于體驗。 因此,體驗不是一般的經(jīng)歷,而是生命的經(jīng)歷。 體驗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活躍的、劇烈的,生活著就是體驗著,體驗著才是生活的真正存在。 沒有體驗,就不會有情感的沖動、精神的覺醒和智慧的發(fā)現(xiàn)。 讓學生學會體驗,感悟生活,體悟社會,是寫好作文的重要途徑。 可以說作文教學的基本思路,就是引導學生感受體驗,表達體驗。 體驗式作文教學鼓勵學生去體驗,提倡學生寫體驗,讓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生命體驗的激情表達。 體驗式作文教學是從學生主體體驗入手,為其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真”情境,讓學生身處其中,實現(xiàn)“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實的轉化”,從而獲取語言運用的直接經(jīng)驗。 體驗強調人對事物、生活的親身經(jīng)歷,強調感受的過程和結果。 它是對傳統(tǒng)教學只會“講大課”、“滿堂灌”,只重視課堂知識和抽象認識的改造和發(fā)展。 體驗式作文教學的顯著特點就是“親歷體驗”。 所謂“親歷體驗”,就是意味著習作教學不是一個師生圍繞著書本,把知識對象化、目的化的過程,而是一個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以自己的理解、想象等去直接地感受、體味、領悟、再認識、再反思、再創(chuàng)造的生命體驗過程,同時這也成為一個確證生命、發(fā)展生命的過程。 體驗式作文教學是讓學生作文走向“立誠”的最佳途徑,不僅能讓學生寫自己的話,而且寫自己知道得最親切,感悟得最深切的東西。 二、體驗式作文教學的設計策略體驗式作文教學是學生用個性化的語言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過程。 然而在習作過程中,學生沒有體驗怎么辦?有了體驗表達不出來怎么辦?學生如何才能真誠、自然、準確地表達自己的體驗?現(xiàn)就體驗式作文教學的設計策略做以下探討。 (一)以生活世界為本源,拓寬視野生活是寫作的源泉。 有源頭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 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接觸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觸美麗的大自然,接觸人與社會,這些都是學生作文真正“生活”起來的源泉,而這種“生活”正是他們所見、所聞后的所感、所悟。 1、引領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生活“我們最當自戒的就是生活淪沒在空虛之中,內心與外界很少發(fā)生聯(lián)系,卻要強不知以為知,不能說不該說而偏要說,這譬如一個干涸的源頭,哪里會傾流出真實的水來?”葉圣陶先生這段話精辟而又切中時弊。 要讓學生作文流淌出“真實”的水來,就必須把學生從狹窄的課堂和繁重的課業(yè)負擔中解放出來,跳出課本小書,跳出課堂小圈,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跨出校園,讓他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在真實的閱讀中積淀語言材料,在充實的生活中積蓄情感體驗。 作文教學要打破時空限制,把作文引向生活,讓學生關注人生,關注社會,與生活溝通,追求的是真實和實用,講究人文性、實踐性和趣味性。 跳出封閉的教學格局,把作文引向生活實際,把學生引進社會大課堂,引導他們多角度地看待身邊的事物,鼓勵他們把生活感受真實地表達出來。 只有體驗,才會真實,無論是融入社會還是參與活動,最主要的是讓學生主體參與、親自體驗,體驗大自然的純真,體驗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體驗失敗后的自強大自然是有靈性與秀氣,我們們帶領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引導他們觀察、欣賞、感受春天的事物。 大多數(shù)學生對生機勃勃的春天懷著無限喜愛之情,有的學生愛嫩綠的小草,有的學生喜歡盛開的桃花,有的學生被翩翩起舞、色彩繽紛的蝴蝶群所吸引但也可能有些學生不喜歡春天,認為春天氣候變化無常,又寄生蟲大量繁殖的季節(jié),容易患疾病。 每次春游之后都會涌現(xiàn)出一些優(yōu)秀作品,大多數(shù)學生筆下的春天都是有情有味的。 一位平時寫作較差的學生在野炊一文中寫到我吃著自己親手做的飯菜,覺得有滋有味,看著同學吃著我做的飯菜,我真正體會到了勞動的光榮,勞動的快樂。 所以,體驗生活能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是解決學生習作千篇一律之頑疾的最有效方法。 2、引導及時捕捉并積累生活體驗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還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同樣,家庭、社會紛繁多彩的場景也會在他們內心世界激起波瀾,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走進社區(qū),參加公益活動、環(huán)?;顒?,讓學生在不經(jīng)意間積累活生生的寫作資源,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及時捕捉靈感。 生活猶如一座礦藏豐富的“寶山”,初看上去,似乎平平常常,但只要睜大眼睛,開動腦筋,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就能捕捉到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無字書,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寫作之源。 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xiàn)象納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jīng)驗,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情感。 要讓學生留意生活中細微的情感變化,留心大腦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隨時記下它。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外延就有多大。 我們要努力創(chuàng)造機會,使學生走向社會,親身去觀察、感受、思考生活,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寫作素材,繼而使學生自由表達。 比如,雙休日,社區(qū)服務站的同學們訪問下崗工人、退體老人等等;陶吧里,“小藝術家”在進行親身體驗;肯德基店,同學們在做“鐘點工”;教師節(jié)表彰大會,“小記者”在做人物專訪等活動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街道、社區(qū)、廣場、商店等到處都有學生活動的身影。 將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納入積累的范疇,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 學生把每天從電視里、家庭中、社會上看到的新鮮事記錄下來,把聽到、看到后的感想寫出來,也許就是以后作文時一個很好的素材,否則也許就是過眼煙云,等到作文時,哪怕你搜遍記憶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點有關的內容。 通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能更多地關注自身以外的奇聞軼事,并有選擇地融入自己的作文,從而形成和加深對社會生活體察和洞悉的能力。 可見,一個學生如果沒有下河捉魚的生活體驗,也不會寫出見魚心切、失魚懊惱、得魚心喜、吃魚有味的完整的情感變化。 有了生活的積累,寫作時,腦海里就閃現(xiàn)生活情景,其間的人物情景也會招之即來,奔入眼底,注入筆端,達到文思泉涌的寫作佳境。 (二)以閱讀文本為本真,豐富內涵最直接、最便利的誘發(fā)體驗的方式,不能不說是閱讀了。 世事紛繁復雜,我們不可能都一一經(jīng)歷過,通過閱讀交流等方式理解社會、理解他人,是體驗生活的又一重要途徑。 教師要充分利用閱讀的平臺,以讀促寫,做到讀寫結合。 閱讀的范圍是寬泛的,可以讓學生讀古今中外的名著,可以讓學生讀自己同學的作品,更值得注意的是要發(fā)揮語文讀本的作用。 無論讀什么,都要告訴學生要沉進去。 當學生在真正“孤獨”的意義上去閱讀的時候,一段文字,一個字句,甚至一個詞,都會在他的心里泛起旁人體察不到的漣漪,他被深深震撼著,或是被久久地感動著。 無論是剎那間的頓悟還是永久地回味,這一切都是自己獨自承擔。 1、倡導多元解讀無論是接受美學還是建構主義,都承認讀者會從不同視角對作品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解讀。 這對閱讀教學產(chǎn)生了積極的指導意義。 當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積累和知識結構進行閱讀時,必然會對同一文本從不同角度和層面進行理解,而從對文本的整體性透視角度而言,這些理解往往具有不同層次的合理性。 尤其對文學作品的解讀,多元的理解體現(xiàn)了文本自身具有結構的開放性和意蘊的豐富性及不確定性。 可以說,文學作品是常學常新的,對它的探究、揣摩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無阻開放的過程。 因此有人把文學比作“耐欣賞”的精神消費品。 那么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在思維方式上破除以往單純求同的定勢,倡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多元解讀,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體驗,重視對作品的整體感知與把握,注意作品內涵的多義性和模糊性,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構建文本意義。 事實上,教師在這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自由和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能滿足學生個人獨特的學習興趣和需求,以支撐學生積極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為學生搭建一個自由構建意義的平臺。 2、美文品讀近兩年來,筆者利用每周兩節(jié)師生共讀課的時間,給學生朗讀美文或讓學生互相交流欣賞美文。 從報刊書籍中精心篩選出那些短小精悍、以情感人抑或以智啟人的文章,在課堂上朗讀,或請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進行朗讀。 聲情并茂的朗讀,往往會把學生帶入作者所描繪的意境,感同身受。 情到深處,學生有時高興得手舞足蹈,有時感動得暗暗流淚。 在欣賞的過程中,教師可適時從遣詞造句、構思立意等方面加以點撥指導,不僅欣賞了美文,還從中借鑒寫作的方法。 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找美文。 學生搜集美文的過程,既是閱讀的過程,也是搜集信息、學習語言、接見范例的過程。 實踐證明,每周兩節(jié)的師生共讀課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也收到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學生欣賞美文的過程是一個隱性的、長效的、綜合的過程,日積月累,它們的語感更為豐富,思想更為深邃,對文章就理解越透,對生活也感悟得越深,寫起文章來就得心應手。 (三)以“原型”體驗為發(fā)端,喚醒習作沖動學生平時在心中積累起許多雜亂的感性的“體驗”后,“這種體驗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逝,而是要沉淀、濃縮、進化、生成,凝聚為人的大腦無意識記憶等等,這就是原型。 我們應以這種“原型”為發(fā)端,喚醒寫作沖動。 1、走回現(xiàn)實生活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原型”體驗,要喚醒這些體驗,應將學生置身于實際的生活之中,生活中的一片落葉,一抹夕陽,一段小巷,一扇窗,一個不經(jīng)意的微笑等等,都有可能會激活他們某種積于心底的情緒,喚起寫作的欲望。 如,“我”珍惜地拾起這片綠葉,抬眼一望,暮然發(fā)現(xiàn)高高的、被雨淋濕發(fā)暗的墻頭上,趴著一只雪白的貓,呆呆地瞧著我。 楊樹深處,有兩扇玻璃窗映著雨后如洗的藍天。 突然,就是這突然的一下,“我”被莫名地感動起來。 “那次聽音樂時所產(chǎn)生的異常的感覺,又一次涌入我的心中,在我心里翻江倒海地攪動起來,視覺又一次被止不住的熱淚遮檔住了。 綠葉、貓、如洗的藍天,都是特定的生活情境,給小作者創(chuàng)設了一種“當眾孤獨”的心理氛圍,有助于喚起那時那境的同類體驗。 2、設計提示語設計富有感情的、新穎的提示語,選擇能激發(fā)學生多種體驗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著是否能激發(fā)原型,喚醒學生的當下體驗。 比如,在作文題目前面加上一段提示性的話,它能喚起回憶、引起聯(lián)想、觸發(fā)情感、啟迪思維、開拓思路,能捕捉到學生寫作的“興奮點”和“動情點”,能一下子“驚醒”學生心中儲備的表象,并能把它貫通起來,獲得寫作的沖動。 3、展示時文作品作品喚醒是指通過向學生展示課文或貼近學生生活的時文等,讓學生體會他人文章所蘊含的生活韻味,從而攪動積淀在學生心底的生活體驗積累,產(chǎn)生寫作沖動,讓語言的洪流宣泄出來。 例如,學生都參加過考試,為了得高分,有些學生甚至“不擇手段”,當聽到“我把手伸進抽屜里,摸著書,一頁一頁艱難地翻著,手直發(fā)抖,身子更不自在,冷汗不自覺地冒了出來。 我鎮(zhèn)定地給自己打氣不怕,不怕,就這一次。 盡管如此,我還是抬頭看看老師。 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老師正向我這邊走來。 完了,完了!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兒,大氣不敢出,臉涮地一下紅了!我嚇得閉上眼睛。 ”我想聽者同樣的體驗就會被喚起了,甚至還會想到和考試情形有關的其他的情感經(jīng)歷和感受。 (四)以情景活動為載體,提供習作平臺一個具體生動的情境設置,可以引起學生的親切感和新鮮感,從而調動大腦皮層的優(yōu)勢興奮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維的前提,使學生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和創(chuàng)造。 情境在激發(fā)人的某種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 情境設置是為誘發(fā)學生體驗,激起學生的寫作欲望,調動學生的作文興趣的一種良好的載體,它可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寫作平臺。 1、描述啞劇老師靜靜地走進教室,一聲不響地在黑板上寫上“表演啞”?用手示意讓學生上臺演寫“劇”字,創(chuàng)設一種啞劇氛圍。 教師說“今天,我們既然是表演啞劇,就必須一起遵守活動的規(guī)則誰也不許講一句話,只準做,不準說。 同時要求學生,看老師做動作,同學們可以參與,但要仔細觀察老師、同學的表情和動作,體會自己的心情。 第一步表演跳繩。 老師在講臺旁邊拿“東西”,在兩只手上纏幾下,走到一邊開始獨自跳“繩”。 示意一位學生上臺學跳,然后,老師跳進去,表演雙人跳。 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上臺表演多人跳。 老師又示意表演兩人跳,幾個合跳,輪回幾次。 第二步表演拔河。 老師又在一邊拿來一根“繩”。 先做示范,讓學生表演拔河。 讓男、女生幾人分兩邊比賽拔河,用手示意糾正往一邊倒的錯誤表演動作。 請一名女生與幾名男生比賽拔河。 力量懸殊,使學生明白失敗一方該倒向前面,讓更多的人參與拔河比賽活動。 這時教師說“憋了這么久,大家一定想表達了吧?請用筆記下活動過程和感受吧。 學生自擬題目,然后開始習作。 2、輪流日記小學生好勝心強,喜歡競爭。 利用這一心理特點,筆者在平時開展了小組輪流寫日記活動。 具體做法是我將全班學生按座位分成6個小組,組內成員輪流寫日記,輪流擔任組長,每天交一次,一周統(tǒng)計總分,評出等級。 日記命題有時為全開放式,有時是話題作文或半命題作文,有時是故事接龍內容精彩紛呈,形式不拘一格。 每天,日記本在一個同學中傳遞,智慧的火花、合作的激情也由此傳遞。 一到下午發(fā)日記本的時間,學生都想一睹為快,并積極為下一位成員出謀劃策。 第二天的課堂上,教師挑選最優(yōu)日記在班上當眾朗讀,從而收到了“點上開花,面上結果”的效果。 輪流日記是一種有趣又有效的習作訓練形式。 首先它極具挑戰(zhàn)性,能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習作欲望;其次是每位學生一周輪到一次,負擔并不重,一旦堅持,收獲頗豐;另外,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間互相合作,學習借鑒,共同體驗成功的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