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_第1頁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_第2頁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_第3頁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_第4頁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目錄第一部分 前言一、課程性質二、課程基本理念三、課程設計思路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一、科學知識目標二、科學探究目標三、科學態(tài)度目標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一、物質科學領域二、生命科學領域三、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四、技術與工程領域第四部分 實施建議一、教學建議二、評價建議三、教材編寫建議四、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建議附錄 教學案例案例1 認識空氣案例2 水沸騰現(xiàn)象的觀察案例3 西瓜蟲有“耳朵”嗎案例4 觀察月相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 前言當今世界,科學發(fā)現(xiàn)與技術創(chuàng)新不斷涌現(xiàn),為人類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認識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茖W技術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對每一位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學素養(yǎng)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對于公民改善生活質量,增強參與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能力, 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實現(xiàn)經濟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科學課程要按照立德樹人的要求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的繼續(xù)學習和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一、課程性質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課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了解與小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一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培養(yǎng)提問的習慣,初步學習觀察、調查、比較、分類、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等方法,能夠利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初步理解身邊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某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對自然的好奇心,以及批判和創(chuàng)新意識、環(huán)境保護意識、合作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為今后的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探究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小學科學課程把探究活動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的簡單科學問題,并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予以解決,在實踐中體驗和積累認知世界的經驗,提高科學能力,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學習與同伴的交流、交往與合作。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理解自然現(xiàn)象和解決實際問題需要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小學科學課程針對學生身邊的現(xiàn)象,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綜合呈現(xiàn)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強調這四個領域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lián)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體性,發(fā)揮不同知識領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維培養(yǎng)功能;注重學習內容與已有經驗的結合、 動手與動腦的結合、書本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理解自然與解決問題的結合,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強調科學課程與并行開設的語文、數(shù)學等課程相互滲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二、課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體學生小學科學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價值,每個學生都要學好科學。小學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使他們獲得良好的科學教育。無論學生之間存在著怎樣的地區(qū)、民族、經濟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或者性別、個性等個體條件的不同,小學科學課程都要為全體學生提供適合的、 公平的學習和發(fā)展機會。(二)倡導探究式學習科學探究是人們探索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方法。以證據(jù)為基礎,運用各種信息分析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公開研究結果,接受質疑,不斷更新和深入,是科學探究的主要特點。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探究式學習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指導、組織和支持下,讓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動腦、積極體驗,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以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思想、學習科學方法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突出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學習空間和充分的探究式學習機會;強調做中學和學中思,通過合作與探究,逐步培養(yǎng)學生提出科學問題的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思維和想象力;重視科學與人文的結合、求善求美教育與求真教育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科學倫理精神和熱愛科學的品質。(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學生對周圍世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科學學習的內在動力,對其終身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課程的組織與教學要兼顧知識、社會、兒童三者的需求,將科學本質、科學思想、 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等學習內容鑲嵌在兒童喜聞樂見的科學主題中,創(chuàng)設愉快的教學氛圍,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積累生活經驗,增強課程的意義性和趣味性。(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促進者。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qū)等各種資源,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要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方法進行總結與反思,使學生逐步學會調節(jié)自身的學習,能夠獨立和合作學習,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成為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學習者。三、課程設計思路小學科學課程的設計遵循國家的教育方針,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反映國際科學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顧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實際情況。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周期比較長,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認知規(guī)律,本標準把小學六年學習時間劃分為12年級、34年級、56年級三個學段。小學科學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涵蓋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四個方面的目標,每個方面分為總目標和學段目標。小學科學課程內容以學生能夠感知的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中一些比較直觀、學生有興趣參與學習的重要內容為載體,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正確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本標準在物質科學領域選擇了6個主要概念,生命科學領域選擇了6個主要概念,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選擇了3個主要概念,技術與工程領域選擇了3個主要概念,四大領域的18個主要概念構成了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并將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內容融入其中。這四大領域的18個主要概念被分解成75個學習內容,分布在三個學段的課程內容中。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動。因此,課程內容部分還針對每個主要概念設計了活動建議,供教材編寫者和教師參考。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并為他們繼續(xù)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fā)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 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tài)度;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的關系,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本標準分別從“科學知識”“科學探究”“科學態(tài)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四個方面闡述具體目標。一、科學知識目標(一)科學知識總目標1.了解物質的基本性質和基本運動形式,認識物體的運動、力的作用、能量、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2.了解生物體的主要特征,知道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認識人體和健康,以及生物體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3.了解太陽系和一些星座;認識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的運動;認識人類與環(huán)境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當珍惜的家園。4.了解技術是人類能力的延伸,技術是改變世界的力量,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進程。(二)科學知識學段目標以下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個領域描述科學知識的學段目標。領域科學知識學段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物質科學觀察、描述常見物體的基本特征;辨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知道常見的力。測量、描述物體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描述物體的運動,認識力的作用;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初步了解常見的物質的變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間的轉換。生命科學認識周邊常見的動物和植物,能簡單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初步了解植物體和動物體的主要組成部分,知道動植物的生命周期;初步了解動物和植物都能產生后代,使其世代相傳;能根據(jù)有關特征對生物進行簡單分類;初步認識人體的主要生命活動。初步認識人體的主要生命活動和人體健康;初步了解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相互關系;了解生物的生存條件和生物的多樣性。領域科學知識學段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地球與宇宙科學知道與太陽、月球相關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知道天氣、 土壤等對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知道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特征,知道與它們有關的一些自然現(xiàn)象是有規(guī)律的;初步了解地球上大氣、 水、土壤、巖石的基本狀況;初步認識大自然為人類生存提供了各種自然資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災害。知道太陽系及宇宙中一些星座的基本概況,知道晝夜交替、四季變化分別與地球自轉和公轉有關;初步了解地球上一些與大氣運動、水循環(huán)、地殼運動有關的自然現(xiàn)象的成因;認識人類與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關系,知道地球是人類應當珍惜的家園。技術與工程認識身邊的人工世界;了解常見的工具,知道簡單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利用身邊可制作加工的材料和簡單工具動手完成簡單的任務。知道人工世界是設計和制造出來的;意識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確、 便利、快捷;知道設計包括一系列步驟,完成一項工程設計需要分工與合作,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任何設計都受到一定的條件制約。了解技術是人們改造周圍環(huán)境的方法,是人類能力的延伸,工程是依據(jù)科學原理設計和制造物品、解決技術應用的難題、創(chuàng)造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的一系列活動;了解科學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進程。二、科學探究目標(一)科學探究總目標1.了解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多種方法尋找證據(jù)、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邏輯推理解決問題, 并通過評價與交流等方式達成共識的過程。2.知道科學探究需要圍繞已提出和聚焦的問題設計研究方案,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獲取證據(jù),經過推理得出結論,并通過有效表達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結果和觀點;能運用科學探究方法解決比較簡單的日常生活問題。3.初步了解分析、綜合、比較、分類、抽象、概括、 推理、類比等思維方法,發(fā)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運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4.初步了解通過科學探究達成共識的科學知識在一定階段是正確的,但是隨著新證據(jù)的增加,會不斷完善和深入,甚至會發(fā)展變化。(二)科學探究學段目標從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這*個要素描述科學探究的學段目標。要素科學探究學段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提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 能從具體現(xiàn)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在教師引導下, 能從具體現(xiàn)象與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作出假設在教師指導下, 能依據(jù)已有的經驗,對問題作出簡單猜想。在教師引導下, 能基于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xiàn)象和事件發(fā)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從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等角度提出有針對性的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jù)。制訂計劃在教師指導下, 了解科學探究需要制訂計劃。在教師引導下, 能基于所學知識, 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探究計劃,初步具備實驗設計的能力和控制變量的意識,并能設計單一變量的實驗方案。搜集證據(jù)在教師指導下, 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對象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現(xiàn)象。在教師引導下, 能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shù)墓ぞ?、儀器,觀察并描述對象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及現(xiàn)象。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調查、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事物的信息。要素科學探究學段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處理信息在教師指導下, 能用語言初步描述信息。在教師引導下, 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統(tǒng)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陳述證據(jù)和結果。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科學語言、概念圖、統(tǒng)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得出結論在教師指導下, 有運用觀察與描述、比較與分類等方法得出結論的意識。在教師引導下, 能依據(jù)證據(jù)運用分析、比較、推理、 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學探究的結論,判斷結論與假設是否一致。表達交流在教師指導下, 能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討論、交流。在教師引導下, 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 能傾聽別人的意見,并與之交流。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學小論文、調查報告等方式,呈現(xiàn)探究的過程與結論(能基于證據(jù)質疑并評價別人的探究報告。反思評價在教師指導下, 具有對探究過程、 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評價與改進的意識。在教師引導下, 能對自己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作出自我評價與調整。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及時調整,并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完善探究報告。三、科學態(tài)度目標(一)科學態(tài)度總目標1.對自然現(xiàn)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參加觀察、 實驗、制作、調查等科學活動,并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 完成預定的任務。2.具有基于證據(jù)和推理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意識;樂于傾聽不同的意見和理解別人的想法,不迷信權威;實事求是, 勇于修正與完善自己的觀點。3.在科學學習中運用批判性思維大膽質疑,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追求創(chuàng)新。4.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tài)度。(二)科學態(tài)度學段目標以下從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chuàng)新、合作分享4個維度描述科學態(tài)度的學段目標。維度科學態(tài)度學段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探究興趣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植物和物質的外在特征、生活中的科學現(xiàn)象、自然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xiàn)出對現(xiàn)象和事件發(fā)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表現(xiàn)出對事物的結構、功能、變化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實事求是能如實講述事實,當發(fā)現(xiàn)事實與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時,能尊重事實,養(yǎng)成用事實說話的意識。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jù),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jù), 能調整自己的觀點。在尊重證據(jù)的前提下,堅持正確的觀點;當多人觀察、實驗結果出現(xiàn)不一致時,不急于下結論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觀察、實驗,以事實為依據(jù)作出判斷。追求創(chuàng)新在教師指導下, 能圍繞一個主題作出猜測,嘗試多角度、多方式認識事物。樂于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體會創(chuàng)新樂趣。能大膽質疑,從不同視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設計與制作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分享愿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能按要求進行合作探究學習。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xié)作, 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于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貢獻自己的力量。能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在進行多人合作時,愿意溝通交流,綜合考慮小組各成員的意見,形成集體的觀點。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一)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總目標1.初步了解所學的科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初步了解人類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生活條件及社會變遷的影響;了解社會需求是推動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動力;了解科學技術已成為社會與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量。3.初步了解在科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中,需要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價值取向(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具有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二)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學段目標以下從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3個方面描述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的學段目標。關系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學段目標1-2年級3-4年級3-4年級科學技術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了解生活中常見的科技產品及其給人類生活帶來的便利。了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了解科學技術可以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了解在科學研究與技術應用中必須考慮倫理和道德的價值取向。關系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學段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科學技術與社會發(fā)展的聯(lián)系了解人類可以利用科學技術改造自然,讓生活環(huán)境不斷得到改善。了解并意識到人類對產品不斷改進以適應自己不斷增加的需求;了解人類的需求是影響科學技術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了解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動力,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fā)展。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需要從自然界獲取資源,同時會產生廢棄物,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珍愛生命,保護身邊的動植物, 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了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huán)境的破壞,具有參與環(huán)境保護活動的意識,愿意采取行動保護環(huán)境、節(jié)約資源。認識到人類、動植物、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了解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活動會對環(huán)境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自覺采取行動,保護環(huán)境。第三部分 課程內容小學科學課程內容包含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從這四個領域中選擇適合小學生學習的18個主要概念,其中,物質科學領域6個, 生命科學領域6個,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3個,技術與工程領域3個。通過以上課程內容的學習,可以為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初步培養(yǎng)和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一 物質科學領域人們生活在物質世界中,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各種各樣的物質,感受自然界和人類生活中所發(fā)生的、豐富多彩的物質的運動和變化。物質世界中的各種現(xiàn)象和過程,都有著內在的規(guī)律性。物質科學就是研究物質及其運動和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自然科學。本領域內容的學習將有助于增強學生探究物質世界奧秘的好奇心,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的觀點, 使學生感受到物質科學對促進社會進步、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初步養(yǎng)成樂于觀察、注重事實、 勇于探索的科學品質。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5.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tài)。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 本領域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圖如下)知識結構圖中涉及的學習內容,不同學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學習目標,如下表所示。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1.1物體具有質量、體積等特征。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輕重、薄厚、 顏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狀等特征。根據(jù)物體的外部特征對物體進行簡單分類。能夠使用簡單的儀器測量物體的長度、質量、體積、 溫度等常見特征, 并使用恰當?shù)挠嬃繂挝贿M行記錄。續(xù)表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1.2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辨別生活中常見的材料。描述某些材料的導電性、透明程度等性能,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觀察常用材料的漂浮能力、導熱性等性能,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1.3物質一般有三種狀態(tài): 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 知道固體有確定的形狀、體積和質量液體有確定的體積和質量,液體的表面在靜止時一般會保持水平;氣體有確定的質量, 但沒有確定的形狀和體積。1.4利用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根據(jù)物體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將兩種混合在一起的物體分離開來,如分離沙和糖、鐵屑和木屑等。1.5物體在變化時,構成物體的物質可能改變,也可能不改變。知道有些物體的形狀或大小發(fā)生了變化,如被切成小塊、被擠壓、被拉伸,紙被撕成小片等,構成物體的物質沒有改變。知道有些物體發(fā)生了變化,如燃燒后的紙、生銹的鐵等,構成物體的物質也發(fā)生了改變。【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描述物體的特征、材料的性能和物質的存在狀態(tài);通過實驗,學習簡單測量工具的使用,學習一些量的特征的測量和記錄方法(能依據(jù)性能對物體或材料進行簡單的分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收集身邊常見的物體,如石塊、鐵釘、橡皮、玻璃和大米粒等,觀察和描述它們的特征,嘗試從顏色、輕重、 軟硬等方面對它們進行分類。(學習內容1.1)(2)說一說周圍用塑料制成的物品,如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積木和塑料吸管等,比較一下它們的透明程度, 談一談這些用塑料制成的物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方便。(學習內容1.2)(3)觀察水、油、醋和牛奶等液體,嘗試歸納總結它們的共同特征。比如,都可以傾倒,具有流動性(有固定的質量和體積(形狀可以改變,等等。(學習內容1.3)(4)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看到這樣一些變化,如易拉罐被壓扁了,水結冰了,鉛筆尖折斷了。嘗試分析以上變化的特征,比如,水結冰是水的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由液態(tài)變成了固態(tài),無論是液態(tài)的水還是固態(tài)的冰都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因此,這種變化屬于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學習內容1.5)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2.1水在自然狀態(tài)下有三種存在狀態(tài)。觀察并描述水的顏色、狀態(tài)、 氣味等特征。知道冰、水、水蒸氣在形狀和體積等方面的區(qū)別。觀察并描述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時,水會沸騰或結冰。知道冰、水、水蒸氣雖然狀態(tài)不同,但都是同一種物質。列舉日常生活中水的蒸發(fā)和水蒸氣凝結成水的實例如曬衣服、霧玻璃窗上的水珠等。知道溫度是影響水結冰和水沸騰過程的主要因素。2.2有些物質在水里能夠溶解,而有些物質在水里很難溶解。知道有些物質能夠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如食鹽和白糖等;有些物質很難溶解在水里,如沙和食用油等。通過觀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質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況。通過實驗,知道攪拌和溫度是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 【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活動,認識水的三種狀態(tài)( 通過簡單的實驗活動,觀察常見物質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探究影響物質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見因素。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取一個燒杯,加入一些冰塊,用溫度計測量并記錄冰塊的溫度;讓冰塊自行融化,觀察冰塊的融化過程,每隔一段時間測量并記錄溫度;當冰塊完全融化成水時,觀察并記錄溫度計的讀數(shù)。(學習內容2.1)(2)取相同質量的食鹽兩份,同時倒入兩個盛有等體積水的燒杯中,用攪拌棒攪拌其中一個燒杯,觀察兩個燒杯中食鹽的溶解快慢;取相同質量的食鹽兩份,同時倒入兩個盛有等體積冷水和熱水的燒杯中,觀察兩個燒杯中食鹽溶解的快慢。(學習內容2.2)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3.1空氣具有質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間,形狀隨容器而變,沒有固定的體積。觀察并描述空氣的顏色、狀態(tài)、 氣味等特征。知道空氣具有質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間,空氣總會充滿各處。3.2空氣是由氮氣、氧氣、 二氧化碳等組成的混合物質。知道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對生命具有重要意義。知道空氣是一種混合物質,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3.3空氣的流動是風形成的原因。通過觀察,描述熱空氣上升的現(xiàn)象。知道空氣的流動是風形成的原因。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形成風的一些方法。 【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認識空氣的特征和熱、 冷空氣的流動現(xiàn)象;通過簡單的實驗,證實空氣的存在; 通過查閱的方法,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通過小組討論, 列舉風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好處與危害。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取一個塑料杯,在杯底緊塞一團紙,將其垂直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觀察紙是否會被浸濕,通過該實驗可以證明空氣占有空間。(學習內容3.1)(2)取兩個一樣大小的玻璃瓶,分別放在盛有冷水和熱水的水盆中,在熱瓶中放入點燃的香,待瓶內充滿煙后, 移走香,立即用毛玻璃片將瓶子蓋好,將冷瓶倒扣在有煙的熱瓶上,抽掉玻璃片,通過觀察煙,了解空氣的流動; 重復前面的操作,只是將冷瓶和熱瓶的上下位置對調,通過觀察煙,了解空氣是如何流動的(學習內容3.3)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4.1可以用某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該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使用前后左右、 東南西北、遠近等描述物體所處位置和方向。知道可以用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運動物體在某個時刻的位置。 續(xù)表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4.2通常用速度大小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知道測量距離和時間的常用方法。知道用速度的大小來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知道自行車、火車、飛機等常用交通工具的速度范圍。4.3物體的機械運動有不同的形式。列舉并描述生活中常見物體的直線運動、曲線運動等運動方式。比較不同的運動, 舉例說明各種運動的形式和特征。【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了解運動是物體的基本特征,運動有多種形式,可用速度描述運動和比較其快慢。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用線繩、直尺等工具測量物體的位置,描述物體的位置。(學習內容4.1)(2)嘗試乘坐自行車、公共汽車、輪船、火車、飛機等,體驗和比較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嘗試說明判斷運動快慢的依據(jù)。(學習內容4.2)(3)嘗試讓各種物體運動起來,觀察物體前進、后退、轉彎、旋轉、滾動、振動、繞圈等各種不同的運動形式, 描述其特點,用圖示、文字等方式描述物體運動的狀態(tài)與過程。(學習內容4.3)5.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tài)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5.1有的力直接施加在物體上,有的力可以通過看不見的物質施加在物體上。知道推力和拉力是常見的力。知道力可以使物體的形狀發(fā)生改變。知道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摩擦力、彈力、浮力等都是直接施加在物體上的力。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觸物體就可以對物體施加引力。5.2物體運動的改變和施加在物體上的力有關。舉例說明給物體施加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的快慢, 也可以使物體啟動或停止?!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常見的力, 了解力對物體形狀和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觀察磁鐵吸引回形針,了解磁力可以隔著一段距離產生作用。(學習內容5.1)(2)通過實驗,觀察常見的推力、拉力、摩擦力、彈力、浮力和重力,了解這些力對物體的作用,以及對物體體積和形狀的改變,如彎曲、拉伸等。(學習內容5.1)(3)嘗試用推、拉的方式讓物體啟動、加速、減速或停止,觀察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學習內容5.2)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6.1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通過物質傳播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6.1.1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舉例說明聲音在不同物質中可以向各個方向傳播。6.1.2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舉例說明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6.1.3聲音的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有關。知道聲音有高低和強弱之分;制作能產生不同高低、 強弱聲音的簡易裝置,知道振動的變化會使聲音的高低、 強弱發(fā)生改變。知道噪聲的危害和防治;知道保護聽力的方法?!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索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聲音的高低與強弱,了解聲音的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的關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將發(fā)聲體放入水中,了解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輕輕敲擊課桌、樓梯扶手、墻面等,將耳朵貼在遠離敲擊點的不同方位,傾聽聲音,了解聲音可以在固體中沿各個方向傳播。(學習內容6.1.1)(2)嘗試讓各種物體發(fā)出聲音,感知聲音高低和強弱的變化;觀察物體發(fā)出聲音時伴隨著物體的振動,了解聲音產生的原因。(學習內容6.1.2,6.1.3)(3)設計實驗,嘗試用弦線、皮筋、直尺等物品產生不同高低和強弱的聲音。(學習內容6.1.3)6.2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質時傳播方向會發(fā)生改變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6.2.1有的光直接來自發(fā)光的物體,有的光來自反射光的物體。識別來自光源的光,如太陽光、燈光(識別來自物體反射的光,如月光。 %知道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6.2.2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fā)生反射, 會改變光的傳播方向,會形成陰影。描述行進中的光被阻擋時,就形成了阻擋物的陰影。知道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知道行進中的光遇到物體時,會發(fā)生反射現(xiàn)象,光的傳播方向會發(fā)生變化。續(xù)表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6.2.3太陽光包含不同顏色的光。描述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形成的彩色光帶,知道太陽光中包含有不同顏色的光?!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光源、光的傳播、人眼看到物體的條件,以及光的反射現(xiàn)象。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舉例說出生活中常見的光源,如太陽、燈等;嘗試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中觀察物體,了解人眼是如何看到物體的。(學習內容6.2.1)(2)觀察影子,形成影子,設法改變影子的形狀、大小和方向,認識形成影子的條件。(學習內容6.2.2)(3)觀察光的行進,以及光在射到鏡子表面后傳播方向的變化,了解光的直線傳播與反射。(學習內容6.2.2)(4)觀察太陽光穿過三棱鏡后投射到墻上的彩色光帶, 了解太陽光由各種顏色的光組成。(學習內容6.2.3) 6.3熱可以改變物質的狀態(tài),以不同方式傳遞,熱是人們常用的一種能量表現(xiàn)形式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6.3.1用溫度來表示物體冷熱的程度,攝氏度是溫度的一種計量單位。描述測量物體或空氣溫度的方法;知道國際上常用攝氏度作為溫度的計量單位來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6.3.2加熱或冷卻時物體的體積會發(fā)生變化;加熱和冷卻也可以改變某些物質的狀態(tài)。知道一般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知道水結冰時體積會膨脹。描述加熱或冷卻時常見物質發(fā)生的狀態(tài)變化,如水結冰、冰融化、水蒸發(fā)和水蒸氣凝結。6.3.3熱可以在物體內和物體間傳遞,通常熱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說出生活中常見的熱傳遞的現(xiàn)象知道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舉例說明影響熱傳遞的主要因素列舉它們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 【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驗,開展對熱現(xiàn)象的探索,了解熱的表征、熱的傳遞、熱對物體狀態(tài)的影響等。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測量水的溫度,以及室內、室外的溫度,學習正確使用溫度計;列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溫度,如氣溫、人體的溫度、水結冰的溫度等,了解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單位。(學習內容6.3.1)(2)將壓癟一個小坑的乒乓球放在熱水中,觀察其變化(結合水的三態(tài)變化以及熱脹冷縮現(xiàn)象,感知加熱和冷卻可以對物體的形狀和狀態(tài)產生影響。(學習內容6.3.2)(3)觸摸放在熱水中的金屬勺的勺柄,測量包裹在薄棉被中的冰塊的溫度變化等,了解熱在物體與環(huán)境、物體與物體之間、同一物體的不同部分之間傳遞的方式,認識到熱通常從溫度高的物體傳向溫度低的物體。(學習內容6.3.3)(4)將鐵棒、塑料棒、木棒、鋁棒等放入熱水中,在每個棒的頂部涂上動物油,觀察動物油的變化,了解熱的傳遞現(xiàn)象,了解物質的導熱性;觀察熱水瓶的結構,了解影響熱傳遞的因素。(學習內容6.3.3)6.4電可以在特定物質中流動,電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源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6.4.1電路是包括電源在內的閉合回路, 電路的通斷可以被控制。說出電源、導線、 用電器和開關是構成電路的必要元件,說明形成電路的條件;解釋切斷閉合回路是控制電路的一種方法。6.4.2有的材料容易導電, 而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知道有些材料是導體,容易導電;有些材料是絕緣體,極不易導電。6.4.3電是重要的能源,但有時也具有危險性。列舉電的重要用途。 知道雷電、高壓電、 交流電會對人體產生傷害;知道安全用電的常識?!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和調查,開展對電現(xiàn)象的探索,了解電路的基本構成。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用小燈泡、導線、電池和開關連接成簡單電路,嘗試讓小燈泡亮起來,了解電路形成的條件。(學習內容6.4.1)(2)觀察常用的各種開關,了解控制電路的方法,制作簡易開關。(學習內容6.4.1)(3)將木條、金屬、橡皮、硬幣等接入電路,觀察燈泡是否被點亮,了解物體的導電性能。(學習內容6.4.2)(4)調查自然界和生活中各種電現(xiàn)象,制作安全用電的小報。(學習內容6.4.3)6.5磁鐵有磁性,可對某些物體產生作用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6.5.1磁鐵能對某些物體產生作用。列舉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鐵。描述磁鐵可以直接或隔著一段距離對鐵、鎳等材料產生吸引作用。知道指南針中的小磁針是磁鐵,可以用來指示南北。6.5.2磁鐵總是同時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磁極,相同的磁極相斥,不同的磁極相吸。說出磁鐵總是同時存在著兩個不同的磁極。知道相同的磁極相斥,不同的磁極相吸。【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探索,了解磁鐵的基本性質。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觀察各種類型的磁鐵,嘗試發(fā)現(xiàn)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學習內容6.5.1)(2)觀察指南針的結構,學會正確使用指南針,了解指南針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學習內容6.5.1)(3)觀察兩個磁鐵放在一起時發(fā)生的現(xiàn)象,探索磁極的相互作用。(學習內容6.5.2)6.6自然界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的能量轉換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6.6.1自然界中存在多種能量的表現(xiàn)形式。識別日常生活中的能量。知道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知道聲、光熱、電、磁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能量形式。6.6.2一種表現(xiàn)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為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調查和說明生活中哪些器材設備或現(xiàn)象中存在動能(機械能)聲能、光能、熱能、電能、磁能及其之間的轉換【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和探索,了解能量的各種形式,以及如何實現(xiàn)能量的轉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嘗試打擊、碰撞物體,觀察發(fā)生的現(xiàn)象,了解運動的物體具有能量,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需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規(guī)則。(學習內容6.6.1)(2)觀察開啟的電燈、電爐,了解電能轉換為光能和熱能的過程;以麥克風(話筒)、電話為例,了解聲能轉換為電能,再轉換為聲能的過程。(學習內容6.6.2)(3)用電池、鐵棒、導線制作一個電磁鐵,觀察電磁鐵產生磁力的現(xiàn)象。(學習內容6.6.2)二、生命科學領域生命世界包含動物和植物等多種生物類群,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條件,如營養(yǎng)物質、適宜的溫度、水和空氣等,在此基礎上,生物個體能夠生長、發(fā)育和繁殖后代, 從而使這些生物類群得以延續(xù)。植物能夠制造營養(yǎng)物質,可供自身利用;而動物則不能制造營養(yǎng)物質,只能利用植物等生物制造的營養(yǎng)物質。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依賴和相互影響,它們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本領域內容的學習,有助于激發(fā)學生了解和認識自然界的興趣,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多樣性與共同性相統(tǒng)一的觀點,形成熱愛大自然、 愛護生物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形成以下主要概念: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8.植物能適應環(huán)境,可制造和獲取養(yǎng)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9.動物能適應環(huán)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yǎng)分來維持生存。10.人體由多個系統(tǒng)組成,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huán)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 本領域學習內容的知識結構圖如下)知識結構圖中涉及的學習內容,不同學段有不同的要求和學習目標,如下表所示。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1生物具有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知道動物和植物都是生物。描述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與非生物具有不同特點。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動物,不同的動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動物也存在個體差異。說出生活中常見動物的名稱及其特征。說出動物的某些共同特征。能根據(jù)某些特征對動物進行分類。識別常見的動物類別,描述某一類動物!如昆蟲、魚類、鳥類、哺乳類等的共同特征。列舉我國的幾種珍稀動物。續(xù)表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3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許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種植物也存在個體差異。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說出植物的某些共同特征。列舉當?shù)氐闹参镔Y源,尤其是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植物。對常見植物進行簡單的二歧分類。7.4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說出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7.5地球上多種多樣的微生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知道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難以觀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活動建議】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對動物和植物的觀察,學習觀察和簡單歸類的方法,初步認識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了解我國特有的動植物資源,意識到動植物與人類關系密切, 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非常重要。在此基礎上,5-6年級的學生能通過顯微鏡從微觀上觀察到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單位。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參觀動物園或養(yǎng)殖場,觀看各種媒體資料,利用動物圖片進行分類。討論動物與人類的關系,開展保護動物的宣傳活動。(學習內容7.2)(2)在校園和社區(qū)中觀察常見的樹木,為校園或社區(qū)樹木掛標牌(查閱本市的市花或市樹的有關資料。(學習內容7.3)(3)調查當?shù)刂饕慕洕魑?、觀賞植物和珍稀植物( 調查當?shù)亟陙硇鲁霈F(xiàn)的食用植物品種。(學習內容7.3)(4)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觀察各種動植物細胞圖片等。(學習內容7.4)8.植物能適應環(huán)境,可制造和獲取養(yǎng)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8.1植物具有獲取和制造養(yǎng)分的結構。說出植物需要水和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描述植物一般由根、莖、葉、花、 果實和種子組成, 這些部分具有幫助植物維持自身生存的相應功能。知道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yǎng)分。8.2植物的一生會經歷不同的發(fā)展階段, 其外部形態(tài)結構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說出植物通常會經歷由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再到開花、 結出果實和種子的過程。續(xù)表學習內容學習目標1-2年級3-4年級5-6年級8.3植物能夠適應其所在的環(huán)境。舉例說出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植物其外部形態(tài)具有不同的特點,以及這些特點對維持植物生存的作用?!净顒咏ㄗh】教師應指導學生,通過栽種盆栽植物等活動,對植物進行觀察和記錄,初步認識植物體生命過程中需要養(yǎng)分, 且植物體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會發(fā)生變化(通過收集資料和討論等途徑,初步了解生活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植物具有適應其所在環(huán)境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都具有生命的基本特征及維持生命活動的相應結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以下活動。(1)親手種下盆栽植物的種子,觀察和記錄種子萌發(fā)成幼苗,再到開花結果的過程。(學習內容8.2)(2)利用圖片等資料,對比沙漠中、鹽堿地及海底的植物在外部形態(tài)上的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