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具與室內人體工程學+緒論.ppt_第1頁
1家具與室內人體工程學+緒論.ppt_第2頁
1家具與室內人體工程學+緒論.ppt_第3頁
1家具與室內人體工程學+緒論.ppt_第4頁
1家具與室內人體工程學+緒論.ppt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要內容包括第一章、第二章緒論、第三章人體生理系統(tǒng)、第四章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第五章人體與環(huán)境、第六章人體工程學與室內空間設計、第七章人體工程學與家具設計、第八章室內安全、室內污染與預防、第一章緒論1.1命名與定義1.1.1命名美:人體工程學、人體工程學在英國等歐洲國家普遍使用。人類工程學,日本:“人類工程學”中國:人類工程學(建筑,室內,家具)人類工程學(機械領域)人類工程學,人類工程學,人類工程學從術語上可以看出,這門學科是“人類科學”和“工程技術”的結合。1.1.2定義(1)國際工效學協(xié)會(IEA)定義:該學科是研究工作環(huán)境中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和其他因素的學科,研究系統(tǒng)中各組成部分(效率、健康、安全、舒適等)的相互作用。),并研究如何在工作和家庭環(huán)境以及度假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人機環(huán)境的優(yōu)化。(2)一般來說,研究人類及其相關對象(機械、家具、工具等)是一門邊緣學科。)、系統(tǒng)及其環(huán)境,以使它們符合人體的生理、心理和解剖學特征,從而改善工作和休閑環(huán)境并提高舒適度和效率。(3)人機工程學是研究“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人、機、環(huán)境三大要素之間關系的科學,為解決系統(tǒng)中人的效率和健康問題提供理論和方法。便利、舒適、可靠、價值、安全和效率,1.2人類工效學的起源和發(fā)展,人體身體發(fā)育緩慢,機械、工具和設施發(fā)展迅速,1.2.1發(fā)展階段:(1)萌芽階段:19世紀晚期:手工具的設計特點和操作效率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泰勒科學管理原理出版。吉爾伯吉爾布雷特):“行動研究”米斯特伯格: 生理學與工業(yè)效率主張心理學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2)初始階段: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英國:人類疲勞研究所(關于如何減少疲勞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研究)德國、蘇聯(lián)、日本:工業(yè)心理學研究所、勞動科學研究所、美國工業(yè)效率研究所:西方電氣公司著名的“霍桑研究”項目(1925年)關于照明和其他材料環(huán)境因素對工作效率的影響的研究(3)成熟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美國國防部在20世紀60年代發(fā)布了設計陸軍軍事設施的人類工程標準和供空軍和海軍使用的人類因素信息。20世紀60年代,美國衛(wèi)生和教育部門在英國發(fā)表了成年人的體重、身高和特定身體尺寸:“人類行為者協(xié)會”(1950),在美國發(fā)表了“人類經濟學協(xié)會”(1957),在日本發(fā)表了“人類工人協(xié)會”(1964),人類工程學被確立為一門正式的學科,并成為一個國際上相對完整的研究組織和學科體系。(4)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機工程學有兩個主要特點:1 .它已經開始滲透到人類工作和生活的所有領域。b .在高科技領域的應用。在機械化時代,在電子時代,在信息化時代,當代人機工程學設計的發(fā)展趨勢是高科技、自然、人性化、和諧的人機環(huán)境,勒柯布西耶“椅子是坐的機器”,現(xiàn)代主義“形式服從功能”,多樣化、人性化、人性化、人性化、審美化,黃驊梨四大官帽椅,黃驊梨圓椅,“Y形椅”韋格納1950,阿爾瓦阿爾托,扇形腿椅,1954,(5)發(fā)展周先根等人在中央研究院和清華大學研究了工作疲勞、勞動環(huán)境等問題1960年:鐵路信號,飛機儀器研究1984年:國家科學技術工業(yè)委員會成立軍事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1985年:中國人機工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心理學會工業(yè)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1989年:中國人機工程學會成立1.3人機工程的作用,主要研究內容1.3.1人機工程研究在設計學科中的作用(1)為工業(yè)設計中的“人的因素”提供人的尺度參數(shù); (2)為工業(yè)設計中考慮“產品”的功能合理性提供科學依據(jù);(3)為工業(yè)設計中考慮“環(huán)境因素”提供設計標準;(4)為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jù);(5)為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提供工作程序;如何使人們直接使用的工作系統(tǒng)的機械部分適應人們的使用;工作場所和信息傳輸裝置的設計;環(huán)境控制和安全保護設計;1.3.2工業(yè)設計各個階段的人機工程設計工作程序規(guī)劃階段:分析人在系統(tǒng)中的作用;確定人與產品之間的關系;清晰的產品功能;方案設計:比較人和產品的功能特性、設計極限、人的能力極限和運行條件;模擬測試;改進;技術設計:根據(jù)人體尺寸、信息傳輸特性等進行設計。設置;實驗;總體設計:滿足經濟效益、工作效益、心理需求等。加工設計:零件的尺寸、工藝和操作符合要求。1.3.3主要研究內容:工作系統(tǒng)中的人體尺寸;感受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習能力;生理和心理需求;對物理環(huán)境的敏感性;對社會環(huán)境的敏感性;感知和感覺的能力;個人差異;人們的習慣和差異(國籍、性別等);1.4、相關學科人體解剖學、生理學、心理學、力學、運動學、運動學、室內設計、家具設計、機械工程、管理科學、環(huán)境工程等。20世紀10大人機界面設備擴音器和擴音器的出現(xiàn),不僅讓人們在乘坐地鐵或在農村徒步旅行時能夠欣賞到他們喜愛的音樂和廣播節(jié)目,還能聽到那些被電子手段保存下來的早已死去的人們的聲音和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各種美妙聲音。按鈕電話按鈕電話服務由AT&T于1963年11月正式開通。為了讓這種新產品為人們所接受,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對16種按鍵排列進行了實驗,包括十字型和圓盤型。他們還制作了大量關于手指尖接觸部分的尺寸、形狀、鍵間距、彈性甚至形狀的文章。方向盤最初的汽車是由方向舵駕駛的。這種新的方向盤設計在駕駛員和車輪之間引入了一個柔性齒輪系統(tǒng),很好地隔離了路面的劇烈振動。不僅如此,一個好的方向盤系統(tǒng)還能給司機一種親切感。磁卡交通燈交通燈是由非裔美國人加勒特摩根于1923年發(fā)明的。20世紀最大的10種人機界面設備遙控器美國匹克公司于1950年開發(fā)出世界上第一臺遙控器。這個遙控器是有線的。1955年,世界上第一個使用光學傳感器的無線遙控器被開發(fā)出來,然后超聲波遙控器被發(fā)明出來。紅外遙控器直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才出現(xiàn)。陰極射線管陰極射線管(陰極射線管)在電視出現(xiàn)后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電視出現(xiàn)在20世紀20年代,并在20世紀50年代在西方獲得了充分的普及。液晶顯示器于1977年發(fā)明了“螺旋向列液晶顯示器”,現(xiàn)在廣泛用于計算器和電子表。20世紀80年代,一種由晶體管控制每個像素的有源矩陣液晶顯示器被成功開發(fā)出來,有力地推動了筆記本電腦、微型電視和便攜式DVD播放器的發(fā)展。鼠標/圖形用戶界面在施樂公司的努力下,鼠標和圖形用戶界面在20世紀70年代得到了完善。20世紀80年代,在蘋果的努力下,它終于完成了上市過程。到目前為止,顯示在計算機屏幕上的內容已經大大提高了可視性,人們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記住計算機文件的名稱和路徑。由于圖形用戶界面減輕了計算機操作員的存儲負擔,并提供了良好的視覺空間環(huán)境,計算機最終發(fā)展成為一個工作場所。條形碼掃描儀,1.5與室內和家具設計的關系(1)為確定空間范圍提供了基礎(2)為家具設計提供了基礎(3)為確定感官的適應性提供了基礎,從人類工程學的意義出發(fā),基于家具與人、物體及其接近度的關系,人體家具:直接與人體接觸并支持人類活動的坐臥家具,“世界上最舒適的椅子”Kucaporo, WINK chaise longue(喜多俊之,1980),Pratone Italy (1966),準人體家具:與人體活動密切相關的斜倚家具,輔助人體活動并支撐物體。 桌子、桌子、桌子、桌子、桌子、箱子等。SERIESPAZIO Desk(意大利,1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