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優(yōu)秀教案_第1頁
過秦論優(yōu)秀教案_第2頁
過秦論優(yōu)秀教案_第3頁
過秦論優(yōu)秀教案_第4頁
過秦論優(yōu)秀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過秦論賈誼教學目的1、了解課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觀點:賈誼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這種觀點同西漢初期提倡“與民休息”政策的關系,了解主張在當時條件下的進步意義及其歷史局限。2、掌握課文中常用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識。3、了解賈誼的政治主張的進步性和局限性。4、教育學生不應只著眼于秦之興衰,而應學習作者把研究歷史與指導現(xiàn)實相結合的可貴精神,從而明白“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的意義,達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的。教學重點 1了解秦王朝興亡過程,分析導致其迅速滅亡的原因。2學習課文先敘史實后分析歸納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線”(時間的縱線)“點”(某一時間段的鋪陳拓展)結合的安排結構的方法。3

2、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教學難點:以敘史來對比論證。課時安排:三課時(1、讀課文并落實字詞;2、指導翻譯;3、背誦。)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都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民戰(zhàn)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斑^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1關于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最早的漢賦作家之

3、一。年少即以文才超眾著稱。20歲時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xiàn)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召為博士,不久提升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議,觸犯權貴,被謫為長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為文帝寵子梁懷王太傅。梁王落馬而死,賈誼以為是自己失職,哭泣歲余,抑郁而終,年僅33歲。賈誼在政治上有遠見卓識,能洞察隱微,善于總結歷史經(jīng)驗教訓,能抓住當前社會主要問題、預見未來隱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對策。他的政論散文過秦論陳政事疏(也稱治安策)論積貯疏等,體現(xiàn)了新興地主階級政治家的遠見卓識、積極進取的精神和改革現(xiàn)實的堅決態(tài)度。故劉向把他比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為主,主張國家應

4、以民為本,施行仁政,重視禮樂,嚴明等級;同時也雜有法家運用法術勢,力主中央集權,削弱諸侯權勢和道家的貌似曠達實為消極等思想。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張上是積極進步,富有進取精神的,而在對待個人不幸遭遇方面則表現(xiàn)為悲觀失望。他的文章峻拔鋒利,針砭時弊,淋漓酣暢,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對后世散文創(chuàng)作很有影響。其文章,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為最,明人輯有賈長沙集,另傳有政論文集新書十卷,散文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他的為人,很為司馬遷推崇,司馬遷把他和不同時代的屈原相提并論,撰寫了屈原賈生列傳。2本文選自新書,個別字句從史記和蕭統(tǒng)文選。過秦論是賈

5、誼的議論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過秦”即“言秦之過”,指出秦亡國的過失。論,一種文體,古文中的所謂“論”,是論斷事理,它包括論政,論史等文字。3時代背景: 戰(zhàn)國時代,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各國競相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功效卓著,秦國空前強大起來,于是以秦統(tǒng)一為主線的多年的兼并戰(zhàn)爭開始了。如齊魏馬陵之戰(zhàn)、秦趙長平之戰(zhàn)等,連年征戰(zhàn)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最后秦終于兼并了六國。 秦統(tǒng)一天下之后,對百姓橫征暴斂,濫施嚴刑苛法;對異族大肆興伐。它的暴政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民怨沸騰,終于在秦二世元年爆發(fā)了陳勝吳廣起義。隨著人民起義的風起云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王朝也是

6、歷時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結束了。 西漢初年,經(jīng)歷春秋戰(zhàn)國楚漢戰(zhàn)爭500多年的戰(zhàn)爭,社會經(jīng)濟遭受了五百年來的特大破壞。農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史載當時:“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比嗣窈苄枰蒺B(yǎng)生息。針對這種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 規(guī)勸漢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導致覆亡的教訓,防止重蹈覆轍。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以求經(jīng)濟大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當然,賈誼所說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統(tǒng)治階級立

7、場上的,不可能包括消滅剝削、消滅階級壓迫等內容,這是歷史的局限、階級的局限,我們不能苛求。二、整體感知:1、播放課文朗誦帶,注意文中一些字的讀音。 腴(y) 軫(zhn) 鏃(z) 笞(ch) 恬(tin) 藩(fn) 甕(wng) 牖(yu) 孝公既沒(m) 召滑(sho) 俯首系(x)頸 踐華為城(hu) 勁弩(jng) 不及中人(zhng)墨翟(d) 躡足行伍(hng) 將數(shù)百之眾(jing) 度長絜大(du) 比權量力(ling) 萬乘之勢(shng) 朝同列(cho) 一夫作難(nn)2、讀全文后回答,這一篇史論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如何理解這句話?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這句話是對

8、秦王朝所犯過失的總結,秦王朝“仁義不施”結果導致亡國。 3、從全文看,“攻守之勢異也”,“攻”“守”的不同形勢在課文中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 “攻之勢”體現(xiàn)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強大鼎盛。“守之勢”體現(xiàn)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統(tǒng)一天下到覆滅。三、研習新課 一)學習課文第1自然段: 1朗讀指導:放錄音或教師范讀本段,注意語勢,體現(xiàn)秦王朝勢力的崛起,突出秦國地利(據(jù)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人和(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政通(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等的優(yōu)勢。同時讓學生體會句中的邏輯停頓,從而明白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要有停頓,動詞和較長的賓語之間要有停頓,較長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語之間、較長的聯(lián)合成分之間也要

9、有停頓,這是一般的規(guī)律。本段的動詞“據(jù)”“擁”“有”之后要有停頓;“內”“外”之后還應有停頓。下面各段的朗讀指導仍圍繞邏輯停頓進行,教案不再贅述。 2、參看注釋,想想“有席卷之心,之意”作何翻譯,說說你從這句翻譯中受到什么啟發(fā)。 重點講評文言翻譯中一些修辭方式的處理。突出強調兩點:其一,同義疊用的“凝縮”原則;其二,夸張修辭格的處理,即意譯或添加語詞而保留,如“拱手而取”可譯成“毫不費力地奪取了”或“拱手之間就奪取了” 3從注釋中我們知道,“席卷”“包舉”“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內”“四?!薄鞍嘶摹倍加小疤煜隆钡囊馑?。那么,我們把課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換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

10、但作者為什么要舍簡就繁呢? 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國、獨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對諸侯各國虎視耽耽的情態(tài)、咄咄逼人的氣勢。同時也為后文寫孝公之后的歷代秦君的赫赫功業(yè)張本,為后文寫秦一統(tǒng)天下之后的頃刻覆亡形成對比并作了鋪墊。總之,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這里的繁筆增加了氣勢;同義短語的疊用,又使敘述生動形象。 4文章從秦孝公寫起,為什么不從孝公以前的一國君(如秦穆公)寫起?從本段哪些詞語可以看出這點? 材料是為中心服務的。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思考和練習”一已讀到),而秦的攻奪天下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關于這點,本段課文已經(jīng)明白論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窺周室”告訴我們,孝公在攝政之初仍是

11、“固守”秦地,對“周室”亦只是暗中“窺伺”。后來由于“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動,雖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條件。 5秦孝公在“攻”天下時,是否施行了“仁義”? 賈誼所謂“仁義”,仍然是孔孟所說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內立法度”及縱橫家們的“斗諸侯”。對后者,賈誼在過秦論(中)中稱為“酷刑法”“高詐力”,可見在賈誼看來,這并不是“仁義”。賈誼認為“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之術也?!边@也告訴我們,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賈誼的“仁義”的基礎上。 6、集體朗讀第一段。四、布置作業(yè): 1完成“思考和練習”三、四兩題。 2熟讀

12、課文。 3書面翻譯第1段。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 1研習課文第2、3自然段。第二段:寫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業(yè)。 第一層:寫三帶秦君的功業(yè)。 第二層:寫列國合力對付秦國。 運用對比,反襯秦國的強大。第三層:九國兵敗,臣服于秦。 第四層:一筆帶過孝文王和莊襄王,過度到下文。第三段:寫秦始皇的功業(yè),即統(tǒng)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第一層:寫秦始皇的“攻勢”。詳細鋪敘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至高無上的皇權,并正面鋪敘中現(xiàn)出暴政的“魔影”,為下文的“仁義不施”埋下伏筆。 第二層:寫秦始皇的“守勢”。實行愚民政策,采取嚴密的防范措施。運用排比和夸張手法,展秦盛極一時的氣勢,以反寸下段秦的迅速滅亡。

13、3繼續(xù)重點講授文言文翻譯方面的知識。 3從分析段內層次入手,學習運用材料為中心服務的技巧。 一、研習新課一)學習課文第2自然段: 1下面是第2自然段第一句的譯文,其中有些地方譯得不正確,請指出來,并說說理由。 譯文:秦孝公死后,他的兒子惠文王,孫子秦武王和昭襄王承接了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政策,在南邊奪取了漢中,在西邊攻取了巴、蜀,在東邊割占了肥沃的土地,在北邊收復了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城邑。好的譯文標準是“信”“達”“雅”,即準確、通暢、優(yōu)美生動。上面譯文在這三方面都有欠缺。其一,個別語詞不準確:“蒙故業(yè)”的“故”,澤為“原有(的)”為好;“因遺策”的“策”,指的是策略;“南”“

14、西”“東”“北”譯成“在南邊”之類不能準確表現(xiàn)秦的擴張行徑,譯成“向南”“向西”等為好;“收”不是“收復”,和“取”同義。其二,不“達”、不“雅”:對于專名,直接“搬”過即可,不必把注釋當譯文抄在譯文中。譯文對“惠文、武、昭襄”及“要害之郡”的處理就有這方面的不足,結果使句子疙疙瘩瘩,甚至造成歧義。 2指名讓學生口譯第2段,其他學生(或教師)訂正。 3第2自然段的層次劃分有下面幾種意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1)分4層:“孝公既沒要害之郡”是第1層,“諸侯恐懼已困矣”是第2層,“于是從散弱國入朝”是第3層,其余是第4層。 (2)分2層:“孝公既沒弱國入朝”是第1層,其余是第2層。 (3)“弱

15、國入朝”前是一段,可分三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3層的劃分;“延及國家無事”應單列一段。 把孝公之后五位國君放在同一段中是有道理的,這只要聯(lián)系上下文就可明白:第1自然段寫秦孝公,這是秦攻奪天下的開端。第2自然段中的五位國君有共同的特點“蒙故業(yè),因遺策”,繼續(xù)執(zhí)行孝公攻奪天下的既定國策,雖然孝文、莊襄因“享國之日淺”,無所建樹,但不等于放棄攻天下的“遺策”。總的說來,五位國君是在發(fā)展吞并天下的業(yè)績。第3自然段寫秦始皇,是秦攻奪天下雄心的實現(xiàn),即標志“攻”的階段的結束,下面轉入“守”天下的階段。所以第三種意見似不可取。第二種意見基本合理。作者按時間先后和建樹狀況把五位國君分為兩類來寫:前者評寫,后者

16、略寫,但不管評略,二者的關系是并列的。為了學習方便,我們可以對第一層再分3個小層(分法如第一種意見前層的劃分)。第一種分法實際上是把第一層的3個小層與第二大層并列,這在邏輯上是有毛病的。說明:若有學生問,作者為什么把前三位國君合寫而不一獨段分寫?亦可參看上面分析,從中找出答案。) 4在第2自然段第1大層中,3個小層是否都是寫秦的?有人說,第1小層寫秦攻各國,第2小層寫各國攻秦,第3小層寫雙方戰(zhàn)爭結果。這種說法對不對?結合課文加以說明。 還可以有一種理解,3個小層都是寫秦的。第1小層,寫秦對諸侯各個擊破的“攻”。“南取”“西舉”“東割”“北收”,既說明了這點,又說明這種進“攻”所向披靡,任何一個

17、諸侯都難于單獨與之抗衡,從而也說明了諸侯之所以“會盟而謀弱秦”的原因。第2小層,還是寫秦攻諸侯,“攻”取合起來的九國諸侯。九國之師的“叩關攻秦”不過是以攻為守,其實質還是守。面對九國聯(lián)軍的“攻”,秦不再是孝公時的“君臣固守”,而是“開關延敵”,以“攻”對“攻”。第3小層寫秦擊潰九國之師后的影響,說明其席卷天下之勢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莊襄“享國之日淺”,那么一統(tǒng)天下的宏圖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實現(xiàn)。二)學習課文第3自然段: 第3自然段講了秦始皇“攻”天下的業(yè)績和“守”天下的措施。試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寫其“攻”的,哪些是寫其“守”的。 “士不敢彎弓以報怨”句之后為“守”,“報怨”句和其前為“攻”。

18、“南取百越”北“卻匈奴”仍屬其“井吞八荒”之舉。 3第3自然段在寫秦由“攻”轉為“守”時從哪些方面寫了其“守”的措施,為什么要寫這些? 從政治、軍事、文化、刑法、地理等方面寫其以暴政來作為“守”的措施。寫這些是為突出中心論點眼務的。 二、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3自然段。 第三教時教學要點 1研習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對秦亡原因的見解,評說其進步性及局限性。第四段:寫陳勝起義的情況和秦的結果。極力詳述陳涉出身低微,起義倉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鈍-平凡之極?!叭弧弊忠晦D,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視,正因為人們恨秦,故仁義不施而使整個天下都是秦的敵人,終使秦王朝的守勢狼狽不堪,為主題的昭彰作了鋪墊。 第五

19、段: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得出結論。 第一層:指出秦的天下并沒有縮?。ê魬_頭)。 第二層:將陳涉的實力和九國對比,呼應3、4段,設問導出結論,這正表明了作者的政治主張,即:提倡仁政,反對暴政。 第三層:將陳涉與秦國實力對比,得出結論“仁義之不施”。 二、研習新課: 一)學習課文第4自然段:1第4自然段導讀:如課本“預習提示”所言,“寫陳涉起義,天下響應,迅速滅秦”。這和“過秦”有什么關系?作者為什么要評寫陳涉出身之低下、起義的倉淬、士卒的弱少、兵器的鈍劣以及“天下云集響應”的形勢?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在閱讀時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通過比較來探求,而不要孤立地就本段苦思冥想。為了幫助同學們學會這種比較,

20、我們先來做如下練習: (1)讀本段和上段有關內容,填寫下表: 地位出身軍隊數(shù)量軍隊素質武器狀況地理條件陳涉甕牖樞之子人,遷徙之徒行伍之間數(shù)百疲弊之卒斬木為兵阡陌之中秦始皇至尊王侯之家萬乘良將”“信臣精卒”勁弩”“利兵”“據(jù)億萬丈之城”“全千里”(2)我們之所以將陳涉與始皇作比較,是因為陳涉起義時雖然“始皇既沒”,但“余威震于殊俗”,說明秦當時國勢未衰。從比較中可以看到,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因為陳涉力量強大,也不是因為秦國的力量不強大和地理條件發(fā)生了變化。 (3)從本段的“非有仲尼、墨翟之賢”可以看出陳涉起義的原因,不是上段中的秦“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從本段對陳涉的地位、出身等敘述看,陳涉反秦

21、的原因也不是上段所說的因為秦“振長策而御宇內”和“隳名城,殺豪杰”,而是因為秦“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4)從第2自然段中,知山東諸侯“會盟而謀弱秦”時,招致人才的辦法是“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土”;從本段“天下云集響應,贏穆而景從”來看,“山東豪俊并起而亡秦族”的原因,并非是陳涉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其原因是三段中的“振長策而御宇內”“ 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隳名城、殺豪杰”等,總之一句話,如下段所說的,是因為秦“仁義不施”。 2小結:第四段寫了強秦的滅亡?!瓣惿嫫鹆x,天下響應”從出身地位、個人素質、起義軍成分武器、起義的影響、起義結果這五方面的鋪敘為第五

22、段內容作了鋪墊。二)學習課文第5自然段:1、第5自然段導讀:第五段轉入議論,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得出結論。作者是如何議論的?從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議論用了對比手法,作者如何運用對比手法?用來對比的材料分別見于上文哪一段?作者的結論是什么?我們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該如何評價這一結論?這些都是我們閱讀時要加以注意的。下面我們仍通過練習來解決這些問題。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函之固,自若也?!边@是作者進行比較的前提,也是排除秦亡是由于國家變小變弱的原因。這句話是對前文敘述事實的高度概括和所作的判斷。這些事實通過文中這些語句可看出來:第段的“據(jù)?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及“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第段的:“南取要害之郡”、“爭割地而路秦”及“宰割天下,分裂入朝”;第段的:“吞二周而報怨”及“踐華為城誰何”;第段的“余威震于殊俗”。 (2)陳涉與“九國”的比較,實質上仍是以秦之今與秦之昔的比較。從第段中我們知道,昔日作為一國諸侯的秦,與擁有“十倍之地,百萬之師”的九國較量的結果是勝而不是?。欢衽c陳涉這位不能與九國“同年而語”的甿隸之人較量,竟然失?。∵@就告訴人們:一個國家疆域廣大,實力雄厚,未必就是戰(zhàn)勝對手的永遠的和最起作用的因素。什么是決定的因素呢?讀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