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點位置的確定.doc_第1頁
吊點位置的確定.doc_第2頁
吊點位置的確定.doc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在工民建及其它建筑行業(yè)的設計施工中,經(jīng)常需要吊裝預制的鋼筋混凝土構件,如過梁、蓋梁、立柱、樁等。鋼筋混凝土構件,尤其是細長構件,從預制場到施工工地,將先后經(jīng)歷起吊、運輸、堆放,到最終的吊裝就位等作業(yè)程序,呈現(xiàn)出不同的受力特征。施工作業(yè)時,應嚴格按照設計所確定的吊點位置進行起吊或支承(一般在樁身的吊點內(nèi)預埋直徑為2025mm的用R235鋼筋制作的吊環(huán),或用油漆在樁身標明吊點位置,以方便采用鋼絲繩綁扎起吊),如果構件起吊或堆放時受力狀況與設計不符,就可能使混凝土構件產(chǎn)生開裂,甚至斷裂而造成工程事故,對此務必高度重視。預制鋼筋混凝土細長構件的主筋一般沿構件長度方向按設計內(nèi)力要求通長配置,構件吊運時的

2、吊點(或堆放時的支點)少于或等于2個時,其位置應按樁身產(chǎn)生的正、負彎矩值相等的原則由計算確定;當?shù)觞c為3個時,其位置應按設計或施工要求確定;當?shù)觞c多于3個時,其位置則應按吊點處反力相等的原則由計算確定,這樣較為經(jīng)濟。如果構件主筋數(shù)量不能抵御吊裝或堆放構件所產(chǎn)生的最大正、負彎矩值(實際計算時,尚應考慮1.2的動力系數(shù)),則在不滿足段加強主筋設計,如增加主筋直徑,或增加鋼筋數(shù)量等。構件通常采用單點、兩點、三點起吊或支承,由于計算原理相同,以下僅就兩點、三點起吊構件的吊點位置進行研究。1 兩點起吊當兩吊點對稱布置在結(jié)構中心的兩側(cè)時,由于構件本身的重量,將使吊點處產(chǎn)生負彎矩(構件上緣受拉),跨中產(chǎn)生正

3、彎矩(構件下緣受拉),通過移動吊點位置,就可使吊點處的負彎矩與跨中的正彎矩相等,這時構件配置的主筋數(shù)量最省。設構件長為L,構件自身的均布荷載為q,兩外端懸臂部分長為a,兩吊點及跨中位置分別為A、B、O,如圖1所示:根據(jù)力學知識,由MB=0得NA= qL/2構件跨中彎矩:M0= NA(L/2- a)-qL2/8=qL2/8- qLa/2(下緣受拉)吊點處構件彎矩: MA=qa2/2 (上緣受拉)如果吊點位置合理,使M0=MA,可解得a= 0.207L,即兩吊點對稱布置在構件中心的兩側(cè)時,吊點距離構件端部0.207L時位置最為合理。2 三點起吊 設構件長為L,構件自身的均布荷載為q,懸臂部分長為a

4、,三個吊點位置分別為A、B、C,如圖2所示。由工程力學知識知道,三點支承結(jié)構屬一次超靜定結(jié)構,去掉中間的支承聯(lián)系,由X1代替中間支承所受到的力NB,將超靜定結(jié)構轉(zhuǎn)化為靜定結(jié)構,B點的變形協(xié)調(diào)條件是豎向位移等于零,力學計算模型見圖3。由力法方程知識知道:11 X1+1P=0 (1)其中: 11 =(M12/EI)dx=(L-2a)3/(48EI) (2)1P=(MPM1/EI)dx=qa2(L-2a)2/(16EI)-5q(L-2a)4/(384EI) (3)將(2)、(3)代入(1)解得:X1=(5L2/8-a2/2-5aL/2)q (4)由于結(jié)構對稱受力,所以NA=NC=(qL-X1)/2=

5、q(3L2/8+aL/2+a2/2)/(L-2a)/2令Z=(3L2/8+aL/2+a2/2)/(L-2a) (5)則NA=NC=qZ/2 (6) 在A、B之間任意截面X處(距離A點為X),其彎矩:MX= NAX-q(X+a)2 /2 (下緣受拉)(7)支承點A處的彎矩:MA=qa2/2(上緣受拉)(8)由于構件A、B兩點存在負彎矩(上緣受拉),故在A、B兩點之間必然存在正彎矩,并且極值存在,即MX max=0存在,也就是(NAX-q(X+a)2/2)= NA-q(X+a)=0X= NA/q-a= (qZ/2)/q-a=Z/2-a (9)將(6)、(9)代入(7)得MXmax=qZX/2-q(

6、X+a)2/2=qZ2/8-qaZ/2(10)支點位置的選擇,應根據(jù)施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具體情況分析后確定。 1)端部支承構件上緣的負彎矩MA,與跨中(AB段)最大正彎矩相等,這時,兩者彎矩值都不是最大,支點及跨中配筋最省,即(8)=(10),MA= MX max 即qa2/2= qZ2/8-qaZ/2將Z值代入上式,解得a=0.121L。 2)中間支承點處的負彎矩MB,與跨中(AB段)最大正彎矩相等,這時,兩者彎矩值都不是最大,支點處及跨中配筋最省,即MB= MX max而MB=q(L/2)2- NA(L/2-a)= qL2/8- qZ(L-2a)/4 (11)聯(lián)立(5)、(10)、(11),解得a=0.192L3)如果端支承與中間支承處桿的上緣拉應力相等(彎矩相等),也可以認為支點合理,即兩支點結(jié)構上緣配筋相等,即MA= MB,聯(lián)立(5)、(8)、(11),解得a=0.145L。4)如果中間及兩端部支點的反力相等,也可以認為,三個吊點的吊繩張力(拉力)相等,則吊點(支點)位置合理,即NA= NB由于NB=X1,所以NA= X1聯(lián)立(4)、(6),解得a=0.153L由以上計算可知當樁身主筋強度足夠時,應考慮三個吊繩受力相等,以策安全,a=0.153L。當?shù)趵K的受力不存在問題時,同時構件中心段主筋強度足夠,應控制端支點(吊點)位置,a=0.121L。當?shù)?/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