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論文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_第1頁
法律論文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_第2頁
法律論文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_第3頁
法律論文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 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是小柯論文網(wǎng)通過網(wǎng)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發(fā)布的,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yè)目的,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wǎng)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wǎng),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代寫論文,以下是正文。一、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立法指導思想與生效裁判穩(wěn)定性間的沖突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177條規(guī)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fā)現(xiàn)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

2、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從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我國現(xiàn)行民事再審程序是依據(jù)實事求是、有錯必糾原則來設計的。它注重保護當事人的實體權利,充分體現(xiàn)了實體公正,尤其是追求個案的實體公正,意在使每一個案件都能得到正確的處理,使每一個錯案都能得到徹底的糾正。然而,這一過于理想化的司法原則并不符合民事訴訟自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 首先它過分追求絕對的客觀真實,卻忽視了訴訟程序的安定性,過分強調對錯誤裁判的救濟,過于偏重糾正錯誤而犧牲和忽視了了生效裁判的穩(wěn)定性和權威性。對于當事人來說只要他以為生效裁判有錯誤,就可以不斷地要求再審,導致糾紛的解決沒有止境,違背了程序的及時終結和一事不再審原則。另一方面實際上違背了訴審分離的

3、基本訴訟理念。因為該原則表現(xiàn)出強烈的職權色彩,即意味著無論什么時候發(fā)現(xiàn)生效裁判的錯誤或不當,都應主動予以糾正,是法院將再審提起與再審的審理集于一身。 其次,這一原則在訴訟過程中很難做到。從民事訴訟理論和制度來看,在民事訴訟活動中,要查證的事實都是過去發(fā)生的情況,無論是法官還是律師都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因此要依靠一系列的取證、質證和認證的訴訟活動來確定它。審判案件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讓與事件無關的人(法官)通過對實物的觀察和人們的敘述查證案件真實情況的過程。在這個訴訟查明真相的過程中,由于案件中各種證據(jù)的情況錯綜復雜,人們對證據(jù)收集和使用及時間、空間等客觀環(huán)境的制約和影響,就決定了對案件事實的追求只能是

4、接近于事實真相,而無法達到再現(xiàn)事實真相的程度。由于人們不能使時間倒流以便向事實審理者展示事實真相,調查并不能夠產(chǎn)生這類真相。事實審理者可以從人們提出的證據(jù)中來認定或然性事實以此來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實際爭議。因此,法官的審判只要合乎實體公正和程序公正,他的審判就應該被認為是正確。實體公正即審判的結果只要確信真實,無須追求絕對真實。由此,這里的查明真相是法律上的真相,并非事實上的真相。 筆者認為,在糾正生效裁判的錯誤與維護生效裁判的穩(wěn)定性之間不可避免地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我們顯然不能以完全犧牲某一方面價值為代價來換取另一方面的價值,惟一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在二者之間尋找到一個適當?shù)钠胶恻c,為此,筆者建議,

5、在設計民事再審程序制度時,應當兼顧實體正義和程序安定,貫徹依法糾錯的原則,據(jù)此原則來行事,就是要求嚴格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有限制地糾正生效裁判的錯誤。司法領域中的錯誤不同于一般意義的錯誤,有著其獨特的衡量標準?,F(xiàn)代司法的公平理念,絕不在于追求個案當事人之間客觀真實基礎上的絕對公平,而只在于法律事實基礎上的相對公平。 我國在重構民事再審程序制度時,首要的任務是要轉換和更新原有的立法指導思想,最起碼要體現(xiàn)兩個原則:第一,再審程序只糾正生效裁判中的重大錯誤而非一般錯誤;第二,發(fā)動再審程序應受到期間的限制,不論由何種主體發(fā)動。以正確處理好糾正錯誤裁判和維護生效裁判穩(wěn)定性之間的關系,找準兩者之間的平衡點,合理

6、的做法就是實行有限制地糾正生效裁判的錯誤。為此,確立依法糾錯的新的指導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可以借鑒大陸法系各國的做法,在發(fā)動再審的主體、發(fā)動再審的條件、期限以及審理程序等方面對再審程序嚴格地加以限制,目的就在于避免因發(fā)動再審程序而造成對裁判穩(wěn)定性的損害。 二、民事抗訴程序之反思 從近年來民事抗訴案件的總體情況來看,雖然司法公正有一定進步,但由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運作上的不規(guī)范,導致民事法律監(jiān)督?jīng)]有發(fā)揮很好的作用。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不完善主要體現(xiàn)在人民檢察院的民事再審抗訴權急需加以規(guī)范。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可以自由處分的私權利,國家權力理應避免強行介入。以公權力介入私權,是對私權利

7、的強暴,侵犯了當事人的處分權,打破了民事訴訟當事人平等對抗的格局,也妨礙了法院的獨立判案,有悖于司法獨立。但目前的民事抗訴案件中,絕大多數(shù)是檢察機關出于接受一方當事人的申訴,展開公力調查,為其民事私權而啟動再審程序。在司法實踐中,有的當事人不服一審判決提出上訴,后又申請撤訴。二審裁定準予其撤回上訴,雙方按原判決執(zhí)行。但檢察機關卻以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劃分責任不當為由提起抗訴;有的明顯抗訴理由不當,經(jīng)審查指出后,檢察機關卻以撤訴為錯案為由拒絕;更有甚者一些上級檢察機關明令規(guī)定民行抗訴指標,以作為考量下級檢察機關民行工作開展好壞的標準。在此問題上,筆者的觀點是,民事檢察監(jiān)督制度確有保留的必要,但

8、對于檢察機關的民事再審抗訴權必須加以嚴格的限制。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訴訟主體對其民事權益可自由處分、奉行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但不少平等主體之間民事訴訟案件又涉及到公共利益。為了防止當事人以維護私權為名,侵害公共利益,國家需要對當事人主義進行限制,由檢察機關代表國家維護公共利益。目前,我國從計劃經(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轉軌過程中,國家利益遭到了極大的侵蝕,特別是在國有企業(yè)公司化改造(股份制改造)、資產(chǎn)重組過程中,當事人合謀規(guī)避法律,私分、侵吞國有資產(chǎn),造成的國有資產(chǎn)流失已達到了觸目驚心的地步。在這些案件中,檢察機關的介入具有現(xiàn)實的緊迫性和正當性。如果僅因為檢察機關太過寬泛地行使民事再審抗訴權易導致實踐中的諸

9、多弊病就主張取消民事檢察監(jiān)督制度的話,理由尚顯不足,亦與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相沖突,也有因噎廢食之嫌。在國家對社會生活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性日益高漲的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社會中,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專門法律監(jiān)督機關,其對于民事訴訟的特殊監(jiān)督功能與使命是不可偏廢的??v觀當今世界各國立法,都允許對民事訴訟進行適當?shù)膰腋深A。 然而,民事權利畢竟屬于私法上的權利,民商行為畢竟屬于私權行為,應充分貫徹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作為解決私權爭議的民事訴訟,應當尊重當事人的處分權。對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一般民事案件,人民檢察院不能主動發(fā)動再審。不涉及公共利益的一般民事案件中民商行為屬私權行為,應貫徹私法自治原則。也就是說,人民檢察院

10、對于民事再審抗訴權的行使,不能及于普通民事案件的生效裁判,只能及于嚴重危害社會公共利益以及司法正義的錯誤裁判,這是由檢察權的公權力屬性與民事訴訟的私人爭訟性特點決定的。如果檢察機關介入,則會侵犯當事人之私權。當然,對一般民事案件,檢察機關發(fā)現(xiàn)生效裁判有誤,可以在生效裁判作出后的兩年內通知當事人。當事人同意的,可以由檢察院提起抗訴。同時不應妄動國家賦予的司法權力介入民事案件的調查。 三、再審事由之缺陷 有新的證據(jù),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應否允許當事人申請再審?將發(fā)現(xiàn)新證據(jù)作為再審事由,大陸法系許多國家都有類似的規(guī)定,因為通過對新證據(jù)進行再審重新確定案件事實,無疑符合客觀真實與實體正義的基本要求

11、。但無限制地承認新證據(jù)并作為再審事由,勢必給生效裁判的既判力造成重大沖擊。對有新證據(jù),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可否作為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條件,不能一概而論、應區(qū)別對待,既不能只要有新證據(jù)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新證據(jù)就可以再審;也不能凡是以新 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是小柯論文網(wǎng)通過網(wǎng)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發(fā)布的,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yè)目的,關于民事再審程序若干問題的思考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wǎng)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論文網(wǎng),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

12、申請本站幫您代寫論文,以下是正文。證據(jù)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都不得再審。 前者明顯不利于維護判決的權威性,也有違訴訟經(jīng)濟的原則,甚至背離民事證明責任理論,容易導致當事人無理纏訴。后者亦忽視了司法實踐中客觀存在的一些狀況,如重要證據(jù)為他人占有或對方占有而無法獲得等客觀情況。大陸法系許多國家的立法對新證據(jù)作為再審事由在種類或適用條件上均附加了相當嚴格的限制,如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將新證據(jù)限定為特定的書證或證書。而同大陸法系國家有所不同,美國對作為再審事由的新證據(jù)則強調當事人的主觀狀態(tài),即在原審中當事人未提交證據(jù)是否已盡相當注意。因此,我國民事訴訟法對其應有所借鑒,應對新的證據(jù)的范圍加以限制,以彰顯再

13、審程序的嚴肅性,避免啟動再審程序過于隨意。 四、再審次數(shù)限制無規(guī)定,無法體現(xiàn)訴訟及時性和生效裁判穩(wěn)定性 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7月31日發(fā)布了關于人民法院對民事案件發(fā)回重審和指令再審有關問題的規(guī)定的司法解釋,其中規(guī)定:同一人民法院就同一案件依職權決定再審或者依當事人申請進入再審只能一次,上級人民法院對同一案件也只能指令再審一次,并且上級人民法院認為下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再審判決、裁定需要再次進行再審的,上級人民法院應當依法提審。這些改革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反復啟動再審問題,但是這些措施的局限性是顯而易見的。單從這一司法解釋來看,我們就能輕易地發(fā)現(xiàn)改革的不徹底性。其不徹底之處表現(xiàn)在:

14、1、對于抗訴再審是否受次數(shù)限制未作規(guī)定;2、僅是同一法院對同一案件只能再審一次,至于不同級別法院則不在次數(shù)限制之列;因而,同一案件為不同級別法院多次再審現(xiàn)象,仍然屢見不鮮;3、該解釋第3條第2款明文規(guī)定,前款所稱:依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審理一次不包括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再審申請審查后用通知書駁回的情形。表明這一條款受到復查程序并非再審程序的傳統(tǒng)司法理念的影響,認為案件只有被正式?jīng)Q定進人再審,亦即原案被重新審理的情形下,才視為進行過再審,才屬于適用過再審程序,因而那些雖被多次復查又被多次以通知書駁回的申請再審現(xiàn)象,并不在再審次數(shù)限制之內。事實證明,無限申訴、無限申請再審帶給人民法院不必要壓力,并未因此解

15、釋得到實質緩解?,F(xiàn)行再審制度次數(shù)沒有嚴格限制的問題,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人民法院的終局性和權威。一種爭端程序總是因同一事項而被反復啟動,它是不能成為程序的,進而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國整個民事審判制度的根基,也損害了我國司法制度的國際形象。 再審程序是一種特殊的補救程序。盡管它十分注重程序安定和程序效益的實現(xiàn),但它仍然在確保司法公正,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可是,由于我國的民事再審程序存在種種問題,我國民事再審程序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功能。鑒于此,本文從以上方面對我國的民事再審程序進行了反思與重構。雖然民事再審程序的改革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事業(yè),但是隨著我國司法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相信不久的將來,

16、民事再審程序會有一副新的面孔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其他參考文獻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

17、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慶學、彭建武, 英漢翻譯理論與

18、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連淑能, 英漢對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馬會娟、苗菊, 當代西方翻譯理論選讀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國語法理論 m. 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