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道德榮辱觀比較論文_第1頁
古今道德榮辱觀比較論文_第2頁
古今道德榮辱觀比較論文_第3頁
古今道德榮辱觀比較論文_第4頁
古今道德榮辱觀比較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摘要中華民族是一個知榮辱、 重禮儀的民族, 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和道德傳統(tǒng)。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道德思想史上,以儒家道德規(guī)范體系為主, 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在社會生活中有著深厚影響。關鍵詞道德體系、榮辱觀仁、義、禮、智是兩千多年前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提出的道德標準。今天倡導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正是繼承古代思想家的道德合理內核, 摒棄封建糟 粕,并結合時代特色和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而提出來的。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推陳出新, 使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具有很強的民族特點和時代精神。一、仁、義、禮、智,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范疇我國歷史文化經歷了先秦文化的孕育及發(fā)展,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初步形成以及到

2、漢代成型的過程。具體來說 11 在 2500 年前,齊國管仲在治國實踐中開始注重社會榮恥感, 他說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砂惨?,覆可起也,滅可覆錯也。何謂四維 ?一禮、二義、三廉、四恥。禮是指上下、 貴賤、長幼、貧富的等級秋季 ; 義是對國家、 社會的道德義務 ; 廉是指坦蕩無私, 清正廉潔 ; 恥是指對壞事的羞恥心??梢姡Y、管仲曰禮義廉恥, 國之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義、廉、恥四種道德被看作是治國四綱,其興衰直接關系到國家的興亡及長治久安。12 孔子在管仲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儒家基本道德規(guī)范體系,即智、仁、勇三德。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

3、下之本。孔子在論語中曾三次將智、仁、勇三種道德素質,才能逐步達到不惑不憂不懼的精神境界, 這正是儒家君子人所追求的完美的人生境界。13 孟子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孔子的智、仁、勇基本道德體系,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四個方面。孟子把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總結歸納為仁、義、禮、智,并把它作為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道德準則和道德理念。孟子認為這四種道德要素并不是外界給與我們的, 而是我們自身獨立有的本質和品德。只有通過修身養(yǎng)性,我們才能發(fā)掘人性深處善的一面。14 漢代董仲舒在孟子四德的基礎上增加信德,表明在當時歷史上人與人交往做事信已經成為一種公共生活準則和社會發(fā)展需要。董仲舒把仁、義、禮

4、、智、信五大道德要素加以整合并作全面規(guī)范他說道夫仁義禮智信做人做事之道,王者所當修飭也。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靈,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仁、義、禮、智、信之道?;A。從此之后將儒家倫理推向新的高度并統(tǒng)領我國倫理道德教化與建設兩千余年。因而我認為孔孟之道對今天提高人們的從此仁、義、禮、智、信就成為國家實施仁德治國的價值道德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仍有不可磨滅的借鑒意義。二、仁、義、禮、智、信的現(xiàn)代繼承與發(fā)展歷史和現(xiàn)實證明,一個民族是應該有點精神的,一個人也是應該有點精神的。中華民族是受儒家學文化影響深遠的國度,作為傳統(tǒng)道德標準的仁、義、禮、智、信在物質文明高度發(fā)達

5、的今天, 仍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以及廣闊的發(fā)展前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要求我們必須把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著眼于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在此歷史時期, 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 標志著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覺悟。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歷史表明,任何新的理論都是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繼承和發(fā)展形成的, 今天我們 黨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 正是對中國兩千多年形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仁,的繼承和發(fā)展,是仁、義、禮、智、信倫理的現(xiàn)代運用。仁者愛人,是指對人要有愛心,有同情之心,不忍之心,要仁慈、仁愛。仁字在論語中出現(xiàn)過百余次,是

6、仁、義、禮、智、信之核心,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孟子說仁則榮,不仁則辱。今天的仁不僅僅是愛人,而且擴大為愛人民、幫助人民、 團結人民,它所反映的是社會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表現(xiàn)為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融洽氣氛, 這與以服務人民為榮以團結互助為榮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仁成為區(qū)分榮與辱的界線以及判義,斷道德是否盛行的社會標準,是今天榮辱觀的奠基之石。是指公正、合宜的舉動,或指正當、正直、道義的氣節(jié),即正義之氣。義也有責任和奉獻之意,如義務,義不容辭等。在個人道德追求上義表現(xiàn)為對待他人,他事要開誠布公,坦誠相待。義作為人應該遵循的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要求, 對待人要誠心誠意, 也反映了大無畏

7、的為他人精神,這是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義所包含的道義精神也表現(xiàn)為一種民族氣節(jié), 今天的熱愛祖國為榮, 包含了國人合 宜的舉動,正義的氣節(jié),最高道義和應盡的責任,將為他精神人與人 的層面上升到人與國家的高度, 表現(xiàn)為凡人要分清貴賤尊卑, 凡事均要依禮而行。儒家以禮作為社會規(guī)范,即所謂長幼有別,尊卑有序。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禮, 它是仁義道德要求的具體行為規(guī)范,要求人們的一切言行都要符合禮的要求,正如孔子所說的內仁外禮。時代的發(fā)展賦予禮許多新的內涵, 古代的禮樂制度成為現(xiàn)在的黨紀國法,長幼有別,尊卑有序經過揚棄成為現(xiàn)在的尊老愛幼,講禮貌,講禮儀、講文明等。以遵紀守法為榮,就是對古代禮的繼承和發(fā)展。先賢還

8、主張勤儉行禮, 孔子云禮,與其奢也,寧儉。些要求在現(xiàn)代社會則被發(fā)展為以辛勤勞動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智,是指知識、智慧、技能、謀略。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智,它是對仁、義、禮、信等道德規(guī)范的理解和認同, 要求人們掌握道德知識,增強道德理性,具有區(qū)分是非,明辯善惡的能力。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以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學智慧,把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結合并統(tǒng)一起來, 要求人們能夠樹立正確、 科學的理念和價值觀。這一點與社會主義榮辱觀所倡導的以崇尚科學為榮不謀而合。信是指言守承諾,行不欺。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信,這要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真實無妄,不欺人,欺己。孔子說人無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

9、是做人之根本,是興業(yè)之道,治世之方。以誠實守信為榮,不僅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抵制歪風邪氣的必要之舉,而且是提高國民素質,全面實現(xiàn)小康社會的精神支柱。今天我們在加強國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同時,要著重強調誠信,這不僅是優(yōu)化社會資源的需要,也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綜上所述,仁、義、禮、智、信雖為我國古代人們所遵循的道德標準, 也是今天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之源。在我國古代道德思想史上,儒家學派提出的仁、義、禮、智、信道德規(guī)范體系,集中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共處原則。今天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及科學發(fā)展觀, 既吸收了傳統(tǒng)美德觀的人文精華, 又融入了現(xiàn)代文明 的科學精神,全面、

10、系統(tǒng)地論述了祖國母親對待人民,對待工作,對待別人,對待自己等各個方面的道德問題, 突破了傳統(tǒng)道德的應用范疇,充分的實事證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提出高度豐富地拓展了古今榮辱觀的內涵和外延,是我國傳統(tǒng)文明的繼承和發(fā)展。參考文獻 1 中國歷史課本初、高中古代史春秋文化 2 于丹講論語等 3四庫全書一部分儒學十三經雖為我國古代人們所遵循的道德標準, 也是今天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思想之源。在我國古代道德思想史上,儒家學派提出的仁、義、禮、智、信道德規(guī)范體系,集中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共處原則。今天黨中央提出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及科學發(fā)展觀, 既吸收了傳統(tǒng)美德觀的人文精華, 又融入了現(xiàn)代文明 的科學精神,全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