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藥材正品古今變遷-郝近大講述_第1頁
常用中藥材正品古今變遷-郝近大講述_第2頁
常用中藥材正品古今變遷-郝近大講述_第3頁
常用中藥材正品古今變遷-郝近大講述_第4頁
常用中藥材正品古今變遷-郝近大講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中藥資源中心 郝 近大 2015.10.22 青蒿素出自黃花蒿而非青蒿青蒿素出自黃花蒿而非青蒿 千千古之謎古之謎巴戟天巴戟天 防己的前世與今生防己的前世與今生 延胡索藥材品種的興衰延胡索藥材品種的興衰 最早文獻記載的芍藥不分白與赤最早文獻記載的芍藥不分白與赤 白術(shù)與蒼術(shù)白術(shù)與蒼術(shù) 鮮藥藿香鮮藥藿香的的品種品種 青蒿入藥,始載于公元前168年馬王堆出土 文物帛書五十二病方,用于牡痔,其 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以草蒿為正名,以青蒿 為別名。公元281340年間,東晉葛洪 肘后備急方治寒熱諸瘧方謂:“青蒿一 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1969年江蘇省高郵縣亦有用青蒿治瘧的民 間經(jīng)驗,它

2、們用青蒿煎三分鐘,治療瘧疾 ,取得確定的療效。 但從古至今青蒿的正品品種一直混淆不清 。宋沈括夢溪筆談在談到青蒿時說有 兩種?!拜镏愔炼啵缜噍镆活?,自有 兩種,有黃色者,有青色者,本草謂之青 蒿,亦恐有別也。陜西綏銀之間有青蒿, 在蒿叢之間,時有一兩株,迥然青色,土 人謂之香蒿,莖葉與常蒿悉同,但常蒿色 綠,而此蒿色青翠,一如松檜之色至深, 余蒿并黃,此蒿獨青,氣稍芬芳,恐古人 所用,以此為勝”。 將古代藥材“青蒿”從植物學(xué)的角度區(qū)別 為兩個不同的植物來源,而分別冠以“青 蒿”與“黃花蒿”之名,是從明代李時珍 本草綱目開始的,他以草蒿、香蒿為 青蒿的別名,以臭蒿為黃花蒿的別名。李 時珍又在

3、黃花蒿條下解釋說,“香蒿、臭 蒿通可名草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 色綠帶淡黃,氣辛臭不可食,人家采以罨 醬黃酒曲者是也”。 李時珍雖然首先將青蒿異物同名品從一物 一名的角度,分別名之為青蒿與黃花蒿, 但他在二者的功能主治方面,卻對以前二 者混用的情況未能正確區(qū)分。最明顯的是 他未曾將“治瘧疾寒熱”這個要點和肘 后備急方治瘧疾寒熱的附方移入黃花蒿 項下,可以說這是他老人家在編著工作中 的一次絕大的失誤。 青蒿,其原植物為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菊科)別名蒿子、臭蒿、苦蒿、臭青蒿 、細葉蒿、細青蒿、草青蒿、草蒿子。而 此種黃花蒿在北方比較少見,而在北方常 被人叫做青蒿的植物應(yīng)

4、該是Artemisia apiacea Hance,它也叫青蒿、草蒿、香 蒿。其特點是嫩時可作蔬菜食,而黃花蒿 的特點是味臭不可食。 巴戟天簡稱巴戟,為中醫(yī)常用的補腎 壯陽、強筋骨藥,主要用于腎虛陽痿、 早泄、骨痿等癥。驗方“毓麟丸”就 是以巴戟天為主藥而伍以人參、覆盆 子、山藥、神曲等藥制成,用治男子 陽痿不育及女子陰虛不育癥。 巴戟天,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 名醫(yī)別錄云,巴戟天生巴郡(四 川)及下邳(江蘇)山谷。二月八月 采根陰干。陶弘景云:“今亦用建平、 宜都者,狀如牡丹而細,外赤內(nèi)黑, 用之打去心”。 蘇敬新修本草云:“巴戟天苗, 俗方名三蔓草,葉似茗,經(jīng)冬不枯, 根如連珠多者良。宿根青

5、色,嫩根白 紫,用之亦同。連珠肉厚者為勝?!?日華子云:“味苦,安五臟,定心氣, 除一切風(fēng),治邪氣,療水腫,又名不 凋草,色紫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堅 硬難搗?!?本草圖經(jīng)則綜合前人之說,作了比較 詳細的描述,謂:巴戟天生巴郡及下邳山 谷,今江淮河?xùn)|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州 者佳。葉似茗,經(jīng)冬不枯,俗名三蔓草, 又名不凋草,多生竹林內(nèi)。內(nèi)地生者,葉 似麥門冬而厚大,至秋結(jié)實,二月八月采 根,陰干。今多焙之。有宿根者青色,嫩 根者白色,用之皆同,以連珠肉厚者為勝, 今方家多以紫色為良。 蜀人云,都無紫色者,彼方人采得,或用 黑豆同煮,欲其色紫,此殊失氣味,尤宜 辨之。一說蜀中又有一種山律根,正似巴

6、戟,但色白,土人采得,以醋水煮之乃紫, 以雜巴戟,莫能辨也。真巴戟嫩者亦白, 干時亦煮治使紫,力劣弱,不可用。今兩 種市中皆是。但擊破視之,其中紫而鮮潔 者偽也,真者擊破,其中雖紫,又有微白, 慘如粉色,理小暗也。 本草綱目將巴戟天列入山草類, 李時珍對“三蔓草”解釋說:“名 義殊不可曉。” 綜上所述,可知古代巴戟天早有異物同名 品存在,但以產(chǎn)于四川者為“道地”藥材, 就形態(tài)習(xí)性而言,從“不凋草”之名,可 理解為常綠植物,從“三蔓草”之名,結(jié) 合圖經(jīng)、證類之歸州巴戟天附圖 來看,可理解為蔓生藤本,葉互生,具三 小葉。另外一個很明顯的特征就是根作連 珠狀。從現(xiàn)時國內(nèi)叫巴戟天的藥材商品看 來,還沒

7、有任何一種植物與上述圖文完全 吻合的。 過去文獻擬為巴戟天的原植物有遠志科的 呂氏遠志Polygala reinii Franch.et Sav. (和漢藥考、中國北部之藥草及 Stuart,Chinese Materia Medica)、 玄參科的假馬齒莧Bacopa monnicra Wettst Herpeslis monniera Humboldt. Bonpland et Tunth (Loureiro,Flora Cochinchinensis)、茜草科的大虎刺 Damnacanthus indicus Gaertn. var.gigantea Nakai(日本本草圖譜) 或D.i

8、ndicus Gaertn.var.major Makino (本草啟蒙)、 蘭科的盤龍參Spiranthes spiralis Makino(中尾萬三認為系“滁州巴戟 天”)、大戟科的Euphorbia chamaesyce Gaertn.(趙燏黃, 本草藥品實地之觀察)、 Euphorbia chamaesyce Gaertn.var.major Makino或 E.chamaesyce Gaertn var.gigantea Nakai 難波恒雄, 原色和漢藥圖鑒(上) 等。 1982年,徐利國對巴戟天進行了本草考證, 他認為四川草藥“香巴戟”,即木蘭科的 鐵箍散Schisandra p

9、ropingua(Wall.)Baill.var.sinensis Oliv.是 本草記載的巴戟天(即歸州巴戟天),并 認為是道地藥材。從葉著生的情況與“三 蔓草”的含義相對照尚有不盡吻合之外, 另外本種的根部并非念珠狀,這個主要特 征應(yīng)是藥材巴戟天的特點。而且在療效方 面是否有補腎和強筋壯骨的作用,這些問 題尚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 茜草科的四川虎刺,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湖北恩施地區(qū) 作巴戟天應(yīng)用,就藥材外形來看,確 呈念珠狀,但為灌木,葉對生,這與 歸州巴戟天也有不符之處。 木通科的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

10、var.australis (Diels)Rehd.,雖為三葉,蔓生,但根 不呈念珠狀,這就更談不上是真的巴 戟天了。 總之,古本草中傳統(tǒng)藥用的巴戟天, 迄今很難考證。近代文獻藥物出產(chǎn) 辨云:“巴戟天產(chǎn)廣東清遠、三坑、 羅定為好,下四府,南鄉(xiāng)等均次之, 西江德慶系種山貨,質(zhì)味頗佳,廣西 南寧亦有出”。這說明近代藥用的巴 戟天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已不再是古 本草中所說產(chǎn)于四川巴郡的巴戟天了。 陳仁山藥物出產(chǎn)辨所指的巴戟天 之原植物,經(jīng)植物學(xué)家鑒定為茜草科 植物廣巴戟Morinda officinalis How。 按中藥品種在歷代本草中有所變遷的 例子不少,巴戟天最為典型。古本草 最早藥用巴戟天的

11、品種已不可考,則 后世必然以“新興品種”取而代之。 今兩廣所產(chǎn)的茜草科廣巴戟已在全國 臨床使用多年,被被中醫(yī)藥界公認為 巴戟天的道地產(chǎn)品,中華人民共和 國藥典1985年版一部起作為巴戟天 正品而收載之。這是在中藥巴戟天品 種變遷史中晚近形成的一個“新興品 種”。 防己功能瀉下焦血分濕熱,為療風(fēng)水要 藥,多用于利水退腫與風(fēng)濕疼痛。神農(nóng) 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本草綱目列入草 部蔓草類。釋名解離、石解。名醫(yī)別錄 謂“防己生漢中川谷”。其后諸家本草則 有漢防己與木防己之名。商品防己亦有漢 防己與木防己兩大類。 一般習(xí)慣所稱的漢防己實際上是防己 科的粉防己(因商品集散于漢口,故名 漢防己),不是真正的漢中防己

12、,而木 防己則為馬兜鈴科的廣防己和真正的 漢中防己,有時也包括防己科的木防 己。唐陳藏器云:“按木、漢二防己, 即是根苗為名,漢主水氣,木主風(fēng) 氣”。 他是誤認為漢、木二防己一本二用, 而日本學(xué)者亦多從之。其實二者各自 為物,現(xiàn)時中醫(yī)應(yīng)用防己的經(jīng)驗是: 漢防己偏于利濕而走里,可利小便以 消腫;木防己偏于去風(fēng)而走外,用去 風(fēng)濕以止痛。因此,其品種不同,療 效亦異。 防己原名防巳,后誤作防己 歷代本草對 “防己”名稱的寫法不一,神農(nóng)本草 經(jīng),由于版本不同,有作防巳者(如森 本、尚本),有作防己者(如顧本, 孫本、黃本),本草經(jīng)集注敦 煌石室藏六朝寫本存序錄及其影印本,其 中多處寫法均作“防巳”。唐

13、甄權(quán)藥性 論作“防巳”,孫思邈千金翼方(人 衛(wèi)影印本)處方中藥名作“防巳”、證類 本草作“防巳”,元湯液本草(人衛(wèi) 影印本)作“防巳”。 本草綱目金陵本藥圖之名作“防巳”, 人衛(wèi)校點本作“防已”。本草原始作 “防巳”。清本草備要、本經(jīng)逢 原、本草求真和植物名實圖考 (商務(wù)本)均作防己。看來,宋、元、明以前 的本草大都作“防巳”,清代以后的一些 本草和文獻都改用“防己”之名了。但日 本稻宣義炮炙全書(1702)仍沿用“防 巳”。 按說文對“巳”字解釋道:“故 巳為蛇,像形”,巳字篆文如蛇形,因此, “巳”可作“蛇”字解?!胺浪取庇蟹郎?傷之義蔣英教授曾經(jīng)說,防己應(yīng)改為防 巳,因巳字作蛇字解,而本

14、科(指現(xiàn)時之防 己科)植物中,有些植物能治毒蛇咬傷如石 蟾蜍及蒼白秤鉤風(fēng)等,所以叫防巳才有意 義。李東垣解釋叫“防己”的含義時說: “防己如險健之人,幸災(zāi)樂禍,能首為亂 階;若善用之,亦可御敵,其名或取此 義”。 以“防巳”與“防己”二名作比較, 似以采用前名為合理。由于自清代以 來連續(xù)使用“防己”之名,現(xiàn)中華 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亦 采用“防己”二字。尤其是在植物分 類學(xué)方面早有防己科等命名,而且影 響全國。今天在這里介紹這些,只是 為了讓大家對中藥的命名有所了解。 馬兜鈴科植物漢中防己(異葉馬兜鈴)是歷史 上最早使用的防己,春秋戰(zhàn)國時期,范 子計然云:“防己出漢中甸漢”。神

15、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防己“一名解離,生川谷”。 名醫(yī)別錄云:“生漢中,二月八月采 根,陰干”。吳普曰:“木防己一名解離, 一名解燕。莖蔓延如艽(葛),白根外黃 似桔梗,內(nèi)黑又如車輻解,二月八月十月 采根”。 李當(dāng)之所述,與此基本相似。由此可見, 我國最早使用的防己,又名木防已,一名 解離,產(chǎn)漢中,用根,具有內(nèi)黑如車輻解 的特征。按此,可以推斷此防己系指馬兜 鈴科的漢中防己,亦即異葉馬兜鈴 Aristolochia heterophylla Hemsl.而言, 而非防己科Cocculus屬植物,因后者根外 皮黑褐,斷面無車輻狀紋理,與之不符。 由此可知,漢張仲景金匱要略木 防己湯、和治傷寒有增減木防己湯及

16、 防己地黃湯、五物防己湯以及孫思邈 治遺尿小便澀的三物木防己湯,其所 用木防已和防己均應(yīng)是漢中防己。 現(xiàn)代大量使用的防己科防己,在歷代 本草中雖然沒有明確記載,但仍不失 有令人懷疑之點。例如南北朝時梁陶 弘景在本草經(jīng)集注中說:“今出 宜都、建平,大而青白虛軟者好”。 按宜都在今湖北省西北部,建平在今四川 省東南部,這里再沒有提“內(nèi)有黑紋如車 輻解”,肯定不是指馬兜鈴科植物,而是 指防己科植物。明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 謂防己以根大而有粉者為好,這里突出了 一個“粉”字。南北朝時劉宋雷斅炮炙 論曰:“凡使勿用木條惟要心有花 文黃色者”。有可能指粉防己(石蟾蜍) 而言。 本草原始在漢防己下附有“瓜防

17、己”圖,也像是粉防己的斜切飲片。 質(zhì)問本草中的防己圖亦似為粉防 己。證類本草所附興化軍防己 (興化軍即今福建莆田縣)圖,有可 能是防己科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 Rehd.et Wils.。青 藤的根,現(xiàn)時湖北鶴峰及安徽、貴州 等地也作防己應(yīng)用,惟產(chǎn)量較少。 蘇頌本草圖經(jīng)謂防己“今黔中亦 有之”,證類本草附有“黔州防己” 一圖,從果序看來,肯定是防己科植 物,但所繪葉形,好像是復(fù)葉,肯定 有誤??偟妮喞扰cCocculus不無有類 似之處。李時珍本草綱目(金陵 本)之附圖防己為蔓生草本,葉三淺 裂,大抵與植物分類學(xué)中所述之木防 己Cocculus orbiculat

18、us (L.) DC.相 似。 木防己在不同歷史時期中所用入藥部 分及品種上的變化。如前所述,吳普 所稱之木防己,實為“漢中防己”, 以根入藥。唐陳藏器則認為“木、漢 二防己即是苗根為名”,亦即以根為 漢防己,以藤莖為木防己。 明陳嘉謨本草蒙筌則從陳藏器之說, 謂“防己”多生漢中府,屬陜西,氣 吹亦貫兩頭,因根苗各治,各分漢木 兩呼,是根,破之文作車輻解,黃實馨香; 是苗,皮皺,上有丁足子,宗此辨認, 庶不差訛,并刮凈粗皮才咀成薄皮,漢者 主水氣,名載君行,木者理風(fēng)氣”。汪昂 本草備要謂:“出漢中,根大而虛通, 心有花紋,色黃,名漢防己。黑點,黃腥 木強者為木防己,不佳”。 以藥用部分而言,漢

19、代防己全部用根,唐 代、明代謂木防己用藤莖,漢防己用根; 清代以后防己仍然用根。 以品種而論,吳普認為木防己就是漢中防 己的根,二者是同物異名關(guān)系。唐陳藏器 與明陳嘉謨認為木防己和漢防己是同一植 物的不同部位,木防己用藤莖,漢防己用 根。而且兩者功效有別。清汪昂則認為漢 防己和木防己均用根,但原植物不同。 清道光元年,廣東的陽春縣志物 產(chǎn)部藥之屬載有另一種木防己。這里 記載的木防己經(jīng)鑒定是指馬兜鈴科的 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Chow et Hwang而言的。至此, 歷史上的木防己已經(jīng)明確的品種至少 有三:.漢中防己Aristolochia hete

20、rophylla;2.木防己Cocculus orbiculatus;3.廣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現(xiàn)代商品漢防己,確實有上述三種 植物的根均作漢防己用,惟青藤的 根,產(chǎn)量甚少,不易多得,很多地 方,中醫(yī)處方“漢防己”藥房就以 “粉防己”付之。而“漢中防己”, 一般認為質(zhì)量較次,僅陜西少數(shù)地 區(qū)生產(chǎn),全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并不使用。 而在中醫(yī)臨床及藥材商品流通中,“ 漢防己”已逐漸為“粉防己”所取代 ,因而“粉防己”(防己科千金藤屬 植物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就成為“漢防己”的“新興品 種”了。 廣防己藥用歷史的考查 廣防己之名不 見于歷代本

21、草,它是近百年來在廣東 地區(qū)應(yīng)用的“防己”。銷至外省,稱 之為“廣防己”。清代陽春縣志 稱此為木防己,清代恩平縣志和 陳仁山藥物出產(chǎn)辨關(guān)于“廣東清 遠、平崗、羅定、連灘等地有產(chǎn)防己” 的記載,實際就是指廣防己而言。 延胡索始載于唐陳藏器本草拾遺: 謂“止心痛,酒服”。日華子本草、 海藥本草亦載之,開寶本草收為 正品。本草綱目列入草部之下,并引 諸家本草之言曰:“延胡索生于奚國,從 安東道來,(出自海藥本草)根如半 夏,色黃(出自開寶本草)。” 按“奚”即今河北省承德地區(qū),“安 東”指唐朝安都護府,即今遼寧省朝 陽、錦州地區(qū),所產(chǎn)色黃之延胡索實 系齒瓣延胡索Corydalis turtschan

22、inovii Bess.及其變種變型而 言。這是我國史載最早藥用延胡索的 品種。 到了明代,藥用延胡索的品種發(fā)生了 變化。本草品匯精要在“道地” 項下謂“鎮(zhèn)江為佳”(今江蘇鎮(zhèn)江), 本草綱目云:“今二茅山西上龍 洞種之,每年寒露后載,立春后生苗, 葉如竹葉樣,三月長三寸高,根叢生, 如芋卵樣,立夏掘起?!?本草原始載:“玄胡索,生胡 國今茅山玄胡索如半夏,皮黃色, 肉黃,形小而堅,此為最佳?!北?草乘雅半偈謂:“今茅山上龍洞 (今江蘇省西北部),仁和、筧橋 (均在浙江?。┮喾N之立春后生 苗,高三四寸,延蔓布地,葉必三之, 宛如竹葉,片片成個,細小嫩綠,邊 色微紅,作花黃色亦有紫色者,根叢 生,

23、樂蔓延,狀似半夏,但黃色耳。” 劉若金的本草述所載與此相似, 這說明當(dāng)時延胡索的種植已從江蘇, 擴展至浙江,其品種、產(chǎn)地、形態(tài)及 本草綱目、植物名實圖考附 圖均與今浙江名產(chǎn)“浙八味”之一的 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 W.T.Wang相一致。 芍藥一詞,最早見載于詩經(jīng)鄭風(fēng):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 藥?!保ê笕俗髯ⅲ荷炙?,香草也。 伊,因也。士女往觀,因相與戲謔, 行夫婦之事,其別則送與芍藥,結(jié)恩 情也。) 而最早記載芍藥入藥的文獻是長沙馬 王堆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處 方名“勺藥”,載用于“疽”病方, 取一份黃芪、桂、姜、椒、茱萸、白 蘞等溫陽益氣、收澀斂瘡的同時,復(fù)

24、 用二份芍藥活血祛瘀以增強其功。 在東漢時期,傷寒論書中運用芍 藥的頻率很高,僅次于甘草、桂枝、 大棗和生姜,且運用芍藥非常靈活廣 泛,很難全面闡述??梢娚炙幵谇貪h 時期已是臨床常用藥物,但無赤白之 分。 與此基本同時成書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芍藥,“味苦,主邪氣腹痛,除血痹, 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 益氣?!泵t(yī)別錄:“酸平,微 寒,有小毒。通順血脈,緩中,散惡 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 腸,消癰腫、時行寒熱、中惡、腹痛、 腰痛?!?從以上的文獻記載不難看出,在張仲景的 時代,芍藥并無赤芍或白芍二個品種,那 么在中藥品種的發(fā)展過程中,是什么時候 開始出現(xiàn)白芍和赤芍二個品種的呢?

25、從文字上出現(xiàn)芍藥的赤白之說,始自南北 朝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經(jīng)集注。云: “今出白山、蔣山,茅山最好,白而長大, 余處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方為止痛, 乃不減當(dāng)歸?!钡珡乃幉幕蛟参锾卣魃希?并未加以區(qū)分。 至唐代的新修本草對芍藥仍沿襲 前代舊說而無新解。同時代的另一部 本草藥性論也依然稱“芍藥”, 而未有赤芍、白芍之分,可見陶宏景 的芍藥赤白之說經(jīng)過幾百年仍未得到 廣泛的響應(yīng)。直至宋初開寶年間成書 的開寶本草在芍藥條出現(xiàn)了“此 有兩種,赤者利小便下氣,白者止痛 散血。其花亦有紅白二色。” 而真正在臨床應(yīng)用中明確將芍藥劃分 赤芍與白芍,并明確其功效偏向的, 是在宋金元時期。公元1078年成書的

26、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配用芍藥的方 劑達105首,其中用芍藥(未分赤、白) 方21首,用赤芍方40首,用白芍方43 首,赤、白同用于一方者1首。 從所載方劑主治病證分析其功效,用 赤芍的40首方中,以“瀉”(清熱涼血 活血止痛)為主,亦有“補”(養(yǎng)血平肝 柔肝止痛)者,如油煎散、神仙太一膏、 人參鱉甲丸、人參養(yǎng)血丸等方;用白 芍的43方中,以“補”為主,亦有 “瀉”者,如升麻葛根湯、神仙百解 散等。 古今區(qū)分赤白芍標準的異同 從以上的文字記載來看,芍藥有赤白 之分,始自梁代。根色白而多脂肉者 為白芍,根之色紫瘦多脈者為赤芍。 而且根之赤白與花的顏色有關(guān)。換句 話說,開白花者為白芍,開紅花者為 赤芍。

27、本草品匯精要(明抄本) 彩圖之白芍藥確實畫的是白花,赤芍 藥則畫的是紅花。 這說明明代以前古人確實有用這樣的 標準來分辨白芍和赤芍的。殊不知同 種植物,其花即有赤有白,花之赤白 有時影響根皮的色澤,但不一定是分 種的標準,芍藥就是明顯的一例。 現(xiàn)時商品白芍、赤芍不是依花的顏色 作為區(qū)別的標準,換言之,同為一種, 開白花的芍藥,其根可能作白芍用, 也可能作赤芍用,開紅花的芍藥,其 根也同樣可以作白芍或赤芍用。商品 白芍、赤芍的主要分界為家種與野生 和是否經(jīng)過去皮、水煮等加工過程為 準則。 一般將家種,其根肥大平直,經(jīng)過刮 皮、煮后修整并曬干的稱白芍,一切 野生的芍藥屬芍藥組的品種,其根多 較家種

28、品為瘦小而多筋,曬干后則統(tǒng) 稱為赤芍。但野生芍藥中比較粗壯的 直條過去也有加工作白芍用的。所以 藥用的白芍和赤芍很難從原植物方面 加以嚴格的區(qū)別。 術(shù)之名,始出于爾雅。范子計 然云:“術(shù)出三輔(今陜西關(guān)中地 區(qū)),黃白色者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將“術(shù)”列為上品,而不分白術(shù)和 蒼術(shù)。 梁陶弘景曰:“術(shù)乃有兩種,白術(shù)葉 大有毛而作椏,根甜而少膏,可作丸 散用。赤術(shù)葉而無椏,根小苦而多膏 ,可作煎用?!币蛱蘸刖半[居于江蘇 茅山,按其描述,赤術(shù)頗似現(xiàn)今之茅 蒼術(shù)。 宋本草衍義云:“蒼術(shù)其長如大 拇指,肥實,皮色褐,氣味辛烈 白術(shù)粗促色微褐,氣味亦微辛苦而不 烈?!泵鞅静萜穮R精要記載蒼術(shù) 的“道地”產(chǎn)地為“

29、茅山、蔣山、嵩 山者為勝”。 李時珍本草綱目云:“蒼術(shù)山薊 也,處處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 葉抱莖而生,梢間葉似棠梨葉,其腳 下葉有三五叉,皆有鋸齒小刺。根如 老姜之狀,蒼黑色,肉白而有油膏。 ”從上述蒼術(shù)形態(tài)和產(chǎn)地來看,特別 是茅山、蔣山皆在江蘇,所述均指茅 蒼術(shù)而言。 而范子計然所述出陜西三輔者,據(jù)考 證是北蒼術(shù)。而白術(shù)較蒼術(shù)為大,莖方, 基部的葉深三裂至全裂,所謂根作椏即指 根莖有分枝而言,粗促,言其肥大。色微 褐而非蒼黑色等,所述皆與今浙江栽培之 白術(shù)品種相一致與證類本草之越州術(shù) 和舒州術(shù)亦相符。又李時珍謂:“揚州之 域多種白術(shù),其狀如桴桴乃鼓槌之名 ,”又謂“白術(shù),桴薊也,吳越有之

30、, 狀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現(xiàn)代中醫(yī)認為二者性味功能有別。白 術(shù)辛苦甘溫,為補脾要藥,功能健脾 燥濕,固表止汗。蒼術(shù)苦溫辛烈,為 運脾要藥,功能芳香化濁,燥濕止痛 。在實際應(yīng)用上,由脾虛而生濕者用 白術(shù),因濕盛而發(fā)生脾虛者則用蒼術(shù) 。以病證之虛實言,虛者用白術(shù),實 者用蒼術(shù)。 應(yīng)用鮮藥治療溫病、暑熱等多種疾病 是中醫(yī)臨床的一大用藥特色。其中有 一著名的鮮藥藥對“鮮藿佩”, 即鮮藿香和鮮佩蘭組方應(yīng)用。這個藿 香的原植物是唇形科植物(土)藿香 Agastache rugosa (FischetMey) O.Ktze,功能芳香化濁,開胃止嘔, 解表消暑。特別是長江流域以北地區(qū) ,臨床上用量較大。 在1977年版以前的各版中國藥典 中均收載本品,作為藿香的正品藥材 。而從1985年版以后的各版中國藥 典均只收載廣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為藿香的正品 藥材來源,而將(土)藿香淘汰出藿香正 品藥材的范圍。這樣的結(jié)果勢必影響 著中醫(yī)臨床對藿香的正確使用,特別 是對北方廣大地區(qū)對鮮品藿香入藥的 使用。 最早藿香藥用正品確是廣藿香。一般 文獻均認為藿香最早見于宋代的嘉 祐本草,其實唐代的新修本草 和千金翼方本草卷中就已收載藿 香,但未單獨分條,而與沉香、熏陸 香、雞舌香等合為一條。干金要方 卷五,并錄有“藿香湯”治毒氣吐 下,腹脹等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