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虞歐褚薛四家楷書_第1頁
試論虞歐褚薛四家楷書_第2頁
試論虞歐褚薛四家楷書_第3頁
試論虞歐褚薛四家楷書_第4頁
試論虞歐褚薛四家楷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試論虞歐褚薛四家楷書陳欽忠唐初的統(tǒng)治者在重新統(tǒng)一全國,開創(chuàng)封建時代新局面的時候,思想文化領(lǐng)域 也隨之而注入一股新鮮的活力,並流露出不可一世的自信心。正如在文學藝術(shù)的 其他領(lǐng)域中一樣,書法也自隋朝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整合南北分歧的現(xiàn)象,發(fā)皇業(yè)已 佔盡優(yōu)勢的南朝書風。然而,由於時代審美思想的轉(zhuǎn)變,以二王為代表的南方書 風,已經(jīng)不是從超逸灑脫的意態(tài)中自由的流露,而是通過一種端麗峻整的法度來 表現(xiàn)了。梁巘:承晉齋積聞錄云:王右軍字,大、小、長、短、扁、狹均各 還體態(tài),率得自然。至唐人顏柳歐虞則剪裁其體,直取方格內(nèi)整齊,而歐得其骨, 虞得其圓,褚得其風趣。梁巘:承晉齋積聞錄頗能精要地指出諸家風格的特徵,同時也

2、一語道出 其峻整一律的特點,是因為書寫於碑上界格使然。此外,此時書家的經(jīng)學思想政 治家身分,對其取則典重也起了相當程度的影響。以此認知為基礎(chǔ),再來探討初 唐四大家的書法,當能得到較為真確的理解。請分別論列之。一、虞世南初唐四家受命學王而出之以持重,其中虞世南最得二王新體筆法,成為初唐 新書風的代表。阮元南北書派論曾說初唐四家中,歐、褚、薛屬於北派,虞屬南派,此 種分法前人已指陳其謬,但是阮元從藝術(shù)風格上區(qū)別出虞世南是四家之中風格最 新的事實,卻是十分有見地的。劉熙載 藝概也曾發(fā)表過意見:論唐人書者, 別歐褚為北派,虞為南派,蓋謂北派本隸,欲以此尊歐也。然虞正自有篆之玉筯 意。劉熙載:藝概。以隸

3、篆方圓風格之異,別虞為南派,其屬意世南為山陰嫡系之意至明。 然而欲以世南出於篆來提高其地位,似乎又太過了些。實則世南所習無非是章草 以來的南帖系統(tǒng),尚不至於攀附到遠古的篆書上頭,這從他的書論筆髓論中 只有釋真而無釋篆,且於敘體一章明言秦書八體並不述用筆之妙、 及乎蔡邕、張、索之輩,鍾繇、魏、王之流,皆造意精微可知。而他所舉張 芝、索靖以下各家,皆無章草巨手,實因章草為藝術(shù)書法之濫觴,自漢至西晉, 即為士人所習用而不替,晉室南渡後,始經(jīng)二王父子改革而成嶄新書派,並反餽 於北方碑書上,導(dǎo)致北朝末期碑版越趨秀整,歷隋入唐,其勢益加明顯之故。緣 於虞世南比起歐、褚二人更加地把這種新筆法與新結(jié)體用到考書

4、碑刻的方格裡 去,所以我們認為把他當作唐初新書風的代表,是比較恰當?shù)?。虞世南是由陳入唐的老書家,在陳、隋時代都做過官,但由於剛直,仕途並 不得意,及遇太宗才獲重用。太宗曾稱他當代名臣,人倫準的,歷任員外散騎郎,弘文館學士、秘書監(jiān)等職,卒年八十一,賜葬昭陵,贈禮部尚書。由於是朝廷重臣,有不少的政治活動,這些活動,在相當?shù)某潭壬嫌绊懥怂臅L格。 歐陽詢集古錄云:虞世南所書千字文,言不成文,乃信筆偶然耳。其字畫精妙,平生所書碑 刻多矣,皆莫及也。豈矜持與不用意,便有優(yōu)劣耶?歐陽詢集古錄指出虞世南書碑的矜慎,不如他信手拈來的作品為佳,此即孫過庭所謂偶然欲書往往得有佳作是也。正因為起初無意於佳,書寫

5、時心理不受拘礙,反而易於 神融筆暢,紙墨相發(fā),其於藝術(shù)之表現(xiàn),也就更勝於書丹上石時的勉強造作了。 然則,此種矜持的風貌,正式出唐碑版的共同特徵。溯自漢魏以來,朝廷立碑,史不絕書,然初期只為留下紀錄,彰顯事蹟,而 非誇耀書法,故於書者之名分,書丹之美惡乃至刻工之良窳,皆鮮少措意。這種 情況,隨著魏晉時期書法脫離政治宗教的附庸,而成為純藝術(shù)的觀賞對象之後有 了變化。此時書家以尺牘書法之美爭勝,蔚為風氣,惜因立碑之禁,未遑於碑版 中表現(xiàn)。及至入唐,隨著碑刻的復(fù)興,書家自書齋中走出時,再度為朝廷寫碑而 忙碌。但這一次卻以書家身分高低為旨要,書法的優(yōu)美與否居次,而文章如何幾 於無關(guān)痛癢焉。啟功先生曾云:

6、唐世初以官重,後世則以書家名大重,再後則 以墨拓時旱及碑毀佚重。啟功:啟功論叢多寶塔碑跋。可謂知言。故初唐書家所以名重書林,莫不與他們 身兼要職有關(guān)。既然書丹於碑上的工作由這些名臣承擔,那麼在要求書法美觀的 前提下,必須出之以矜持莊重,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而四家之中,虞世南獨以韻藉沉粹取勝。李後主云:虞世南得右軍之美韻, 莫雲(yún)卿亦云:虞書氣秀色潤,意和筆調(diào),外柔內(nèi)剛,修媚自喜。尤以不外曜 鋒芒而內(nèi)涵筋骨,深得宋高宗勅撰宣和書譜的讚賞:議者必謂歐之與虞,智均力敵,亦猶韓盧之追東郭皴也。虞則內(nèi)含剛?cè)? 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yōu)。高宗勅撰:宣和書譜。此說本張懷瓘書斷語,宣和書譜因之,說明了官

7、方立場對此儒家審美眼 光的贊同。所謂君子藏器的儒家人格理想,正好與初唐審美觀相孚應(yīng)。而虞 世南的人品與書風的特質(zhì),也是唐太宗所特表欣賞的。唐書虞世南傳記載著太宗對虞世南的評語:行,二曰忠實,三曰博學,四曰文辭,五曰書翰。書林紀事卷二記載太宗以世南為師,常難於戈法,一旦寫戩字,空其戈字,世南取筆填 之,以示魏徵,魏徵說惟戈法逼真,太宗深為嘆服。又太宗論書名篇指意3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德 而世南卒後,一面私下向魏徵表達無人可與論書的懊恨,另一方面仍不忘公開表彰他的人品:虞世南於我,猶一體也。拾遺補缺,無日暫忘,實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云亡,石渠東觀之中,無復(fù)人矣,痛惜豈可言耶!都是

8、 先論生平而後及其書,可知太宗之意有所側(cè)重,初唐儒家審美理想抬頭,於此可窺端倪。亦多採摭虞世南論書語,可見太宗對他如何愛賞。相傳他還曾為太宗書寫屏風, 想必當時在宮中的墨跡不少,可惜至今流傳下來的並不多??鬃訌R堂碑是虞世南的代表作,此碑楷法,幾已不含隸筆,戈法尤其精妙,如式、武、盛等字,作為主筆的縱戈充分伸展,凌蓋餘筆,勻圓精美而 有韻度氣派,與傳說他擅長此法相吻合。在結(jié)體上,可以明顯地看出由王羲之黃 庭、樂毅到智永真草千字文一脈相承的痕跡,只是字形加長了些。因為 是為廟堂寫碑,故結(jié)字雖有蕭散的風格,仍不失莊重。在用筆方面,除了轉(zhuǎn)折和 必要的點畫用的是方筆,其餘大都是圓潤的筆道,亦即中鋒筆法的

9、使用已相當明 顯,行成一種特殊的風格,開啟了唐代書法的新局面。董其昌就說這種筆法:於 發(fā)筆處如抽刀斷水,正與顏太師錐畫沙屋漏痕同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其實不止在運用中鋒筆法方面,即使是結(jié)體的寬博舒朗,乃至整體風格的蘊藉持重,都可以作為顏、柳 的先河。在科舉取士以書法為重的時代風氣中,這種用中鋒筆法寫出來的字,特 能別開生面,受到歡迎,從而影響到盛中唐的書壇風貌,也是可以理解的。正由 於虞世南的書風有這樣的特點,因此唐代書論家張懷瓘便說:虞書得大令之宏規(guī),含五行之正色。張懷瓘:書斷。獨排虞書學右軍之衆(zhòng)議,歸之小王名下,到了清代包世 臣則明白指出世南學小王而非大王了。 包世臣:廣藝舟雙楫論書一。

10、事實上二王書風在太宗之前地位相當, 因而世南不一定非只學誰不可,但是從風格特點上看,虞書更接近王獻之卻是事 實。作為一個初唐新書風的代表人物,虞世南的書法藝術(shù)對當時的書壇便極有影 響。太宗之外,也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即以虞世南為借鑑而找到寫右軍 的途徑,一直到他的書法卓有成就之後,才祖述二王,所以虞世南確實是褚遂良 的導(dǎo)師。再以當時較著名的碑版而言,刻於貞觀四年的昭人寺碑與虞書風格 相近,當是善學虞體者所說。昭仁寺碑,朱文奢撰文而未署書者姓名,相傳為虞是南所書。鄭樵金石略主張如此, 都玄敬、孫退谷等亦從之。王澍則以為此碑結(jié)體有從六朝陋習者,決其非虞書,較為可信。原於 此碑隸筆仍保留不少,

11、與世南中鋒含蓄的風神不同 ,一望即知為兩人手筆。且初唐四家所書碑版, 例皆署名,此碑則無,益可證其非虞書。雖然,此碑仍具備不少虞書特徵:如結(jié)體寬鬆,筆道粗 細勻稱等,當是善學虞書者所為。昭陵名碑之中李玄靖碑、孔穎達碑也有明 顯的虞書風格,李宗瀚跋云:其規(guī)撫虞書,可云惟肖,秀朗遒勁,極似廟堂, 其渾穆凝遠之度不逮。是也。此外,虞世南的外甥陸柬之書風與世南類同,並 通過世南上溯二王,力求每筆皆有所本,惜筆力稍弱,張懷瓘說他工於仿效, 劣於獨斷是很恰當?shù)?,因此陸柬之可說是虞世南新書風的忠實履行者。現(xiàn)在仍 流傳下來的虞派正宗墨跡賢首國師手書,字畫清楚,可與世南媲美,此一書 跡乃中唐僧人賢首書贈朝鮮友人

12、者,而留置異國數(shù)百年,至清代始為人們所注 意,被公認為最善學虞書之作。78910自唐以後,虞書沾被後學,甚為廣遠。宋四家中年歲最長的蔡襄,楷書即學 世南,如萬安橋記可說是學虞的典範,正如黃山谷所說:蔡君謨真行簡札, 能入永興之室。1南宋的吳說,行楷虛如秀潤,就是學得虞世南,無怪乎對虞 書極意臨仿的宋高宗,對吳說特別看重。此後,金朝的王庭筠,元的趙孟頫、揭 奚斯以至明的文徵明,祝允明和王寵,都是顯而易見的虞體餘續(xù),他們之中或以 虞世南為階梯上溯晉人,或者專學虞書而名世,可以說莫不取精用宏地從虞世南 的書法中走出自己的道路。正因為虞世南的書法藝術(shù)具有這些優(yōu)點,我們纔認為 他是初唐四家中最能傳二王筆

13、法的新書風代表人物。二、歐陽詢歐陽詢,也是由陳入唐的前輩書家。他的父親歐陽訖仕陳時以謀反罪被誅, 當時尚書令江總與歐陽訖是故交,遂將歐陽詢收養(yǎng),並教育他直到成長,因此歐 陽詢自幼即從江總學書。宣和書譜說江總:作行草,為時獨步,以詞翰兼妙 得名。南朝崇尚二王,江總所擅行草,當即二王新體,這就是唐書本傳稱歐陽 詢初學王羲之書的由來。至於後來如何形成險勁過之,因自名其體的獨 特風格,則與他後來的際遇有關(guān)。隋於開皇九年滅陳,歐陽詢隨江總?cè)胨澹僦撂2┦?,並與唐高祖李淵過 從甚密,為日後的仕途,奠下了好的基礎(chǔ)。高祖武德元年滅隋,歐陽詢已是六十 二歲的老翁,在隋代生活了數(shù)十年,難免不受當時的書法影響。在

14、隋代統(tǒng)合南法 書法的過程中,留存在世的魏碑仍舊不少,耳聞目見之餘,對於他日後的書法創(chuàng) 作可能產(chǎn)生或多或少的啟示,但因缺乏直接證據(jù),所以只能說是不確定的因素。 像清代碑派書家將他歸於北派,且論派他臨寫過某碑的說辭是很難成立的。真正 對他的書法發(fā)生直接影響的,還是得從他所處的初唐特定環(huán)境以及他如何有選擇 地參酌古法說起。根據(jù)書史記載,入唐以後,歐陽詢深得高祖器重,被拔擢為給事中的高官, 高祖並且十分愛重他的書法長才,劉餗國史異篡云:開通元寶錢,武德元年鑄,其文乃歐陽率更書也。可見唐祚初定,率更即為朝廷效力。當時高麗國 遣使求其賜墨,不憚千里跋涉,高祖聞之而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彼觀其跡,固

15、謂其形魁梧耶?黃庭堅:山谷集。 見唐書本傳。 蘇軾:書唐氏六家書後可見歐陽詢書名不俟帝王揄揚,早已聲聞遐邇。 太宗踐祚,設(shè)弘文館,又以第一流書家的身分兼充學士,傳授楷法,至此聲望達 於頂峰。因而歐陽詢楷書在當時被公認為全國之冠,並且擴大了歐體的影響力。 而他老成謀國的持重風格,也使得他的楷書自始即顯得中規(guī)中矩,真正符合了他 自己所說四面亭勻,八邊具備的標準,這是因了他的政治身份所決定了的。至於他後來如何以強勁變易二王之體?蘇東坡有此一說:率更貌寒寢,敏悟絕人,今觀其書,勁險刻厲,正稱其貌耳以其人之相貌論書,恐屬想當然之臆測而已,似不如張懷瓘的評論來得中肯:詢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飛白冠

16、絕,峻於古人。的確,歐陽詢是初唐時期少見精通古體書法的一位畫家,而他的險勁,是直接取 法於隸書,而非北朝的碑誌,金石史指出:人知信本變晉法,不知結(jié)體用筆,多從古隸出,故小歐陽遂作批法。觀宋 搨醴泉銘,首行宮字左點作豎筆,正鋒一畫而微轉(zhuǎn),便有韻度,是漢 分法也。張懷瓘:書斷。 明郭宗昌:金石史。 如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體系 碑無二,乃知率更專學此碑。須知歐陽詢自南朝入唐,以當時南朝書家對於南方進步的書法文 化的自尊心而言,特意專學北朝出於民間工匠之手的碑誌,畢竟為不可想像之事,此由歐陽詢論 書從不涉及北碑可證。至於唐朝竇臮述書賦以為歐書師法北齊劉珉,也不能據(jù)以將歐劃歸北 派,何則?劉珉與趙文深、趙孝

17、逸兄弟,同為北朝書家中以追摹王羲之而成名者,故其書風絕非 如今日所見北碑之不成熟楷書也可知。何況今傳北碑之俊逸者,莫不因習染南方書風而成,祇不 過因了書者書法造詣或刻工精粗之異,而生成各種面貌。因此,就歐陽詢而言,未必一定要臨習 過魏碑,才能形成他險勁的特色。他的險勁是來自他的博觀好古,直接自漢隸章草中汲取,並融 入他個人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思維而成。這裡也只說對了一半,歐字的結(jié)體是在王羲之變鍾繇的扁為方的基礎(chǔ)上, 進一步加長而成的,與扁形的隸書體勢談不上直接的關(guān)係,倒是所說用筆參 酌漢分的痕跡宛然,卻是一針見血之論。不只是楷書,行書、草書也是如此。此 外,歐陽詢的好古敏學,對他走向勁險一路也有影響。據(jù)

18、唐書本傳說他曾 於出遊時,看見西晉大書家索靖所寫的碑,觀之,去數(shù)步復(fù)返,及疲,乃布坐, 宿其旁,三日乃得去。其精勤如此。張懷瓘書斷也曾迻錄歐陽詢與楊駙 馬書章草千文批後的論書意見,證明他對章草頗有研究。無論是索靖的碑書或 是章草,這些在初唐已不受重視的舊體書法,偏能得到歐陽公的睿賞,無怪乎他 雖和虞世南一樣以學王字起家,卻不像虞世南走圓潤秀麗的新書風路線,而專以 險勁取勝了。由於歐陽詢的好古,喜歡用傳統(tǒng)筆法寫碑,符合碑版重保守的歷史傳統(tǒng),所 以他的碑作比虞世南多得多。他的兒子歐陽通專門學他,更加強了隸書批法 的表現(xiàn),在道因法師碑與泉南生墓誌中,凡字的最後橫畫,都成為一種 起了鋒稜的捺,就是最明

19、顯的證據(jù)。不明白隸書及其他古體書對歐陽詢所起的作 用,看到他的戈戟森嚴與北朝碑誌相似,便分派他屬於某北碑餘續(xù),是有失嚴謹16141516,即云:始興王碑結(jié)體峻密,行筆英銳,直與率更皇甫然而,一個書家風格的形成,卻也不是在短期間就突然成熟的。即使是小的 變化,也必須是在書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和創(chuàng)作方法的審美意趣有了變動之後,才有可 能產(chǎn)生。歐陽詢保守的一面,可從他的隸書碑宗聖觀記、房彥謙碑中看出, 7雖然摻入楷法,但通體仍屬隸書,而初唐到底是楷書當陽的時代,以隸書寫碑的 遺風,很快就被新興的唐楷浪潮淹沒了。他的代表名作九成宮醴泉銘、化度 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誕碑等,便充分體現(xiàn)了時代精神,結(jié)體和用筆都非

20、常規(guī)範畫,風格上雖然比較拘謹些,但筆力俊拔,一筆一畫皆凝重森挺,而且互 相鈎連揖讓,形成極緊密堅固的風格。後人論唐楷結(jié)構(gòu),多以歐字為典範,可見 其結(jié)構(gòu)之精嚴為唐世書家之冠。影響所及,自初唐以迄清代,書家或民間抄書手 臨寫不輟,雕版字體之取自歐書,固不待言,清代士大夫之間流行之 館閣體, 尤為大宗,可知歐楷影響之深遠。三、褚遂良初唐四家,虞、歐都是由陳入唐的前輩書家,薛稷是明顯的後輩,獨有褚遂 良比歐、虞晚,卻又早於薛稷,是道地的初唐人,因此,褚遂良承前啟後的地位 益形重要。唐書本傳稱他博涉文史,尤工隸書,父友歐陽詢甚重之。魏徵更 把他推薦給太宗,認為他是繼虞世南之後第一人選,這是褚遂良與兩位父

21、執(zhí)輩書 家的淵源。又據(jù)唐朝敘書錄所載,當時禁中右軍書法三千紙,每一丈二尺裝 為一卷,都經(jīng)過褚遂良的鑑定,可見他對右軍書法的研究工夫。褚遂良一生的書 法成就,即是從以上遠近兩方面得到最多的啟發(fā)。雖然,對於初唐時期正值青壯年的褚遂良而言,政治上的歷練無疑地也是他 書風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的官位是初唐四家之中最高的,先是貞觀二十二年 拜為中書令,翌年受太宗臨終顧命,與長孫無忌輔太子登極,當時詔書及褚遂良 在御床前起草而成。高宗即位後,尤受倚重,累官至右僕射,位極人臣。後因諫 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而遭貶職,死後,並被削去官職,直到神龍元年纔告恢復(fù)。這 一段宦海浮沉,實導(dǎo)源於他對朝廷至死不渝的忠貞,他的書

22、名,也因他的高尚人 格而照耀四裔。例如宋代大文豪蘇軾在看過褚遂良的書蹟後,嘆道:古之論書17者,兼論其生平,茍非其人,雖工不貴也。成了東坡論書名言。而褚書清勁挺 拔的風格,自然也被人們聯(lián)想到和他的人品有關(guān):褚書清勁峻嶷,平生大節(jié),蓋以見筆墨之間。古謂書類其人,信哉!褚中令書,其秀得之晉賢,其清勁絕倫,則由其人品18這種節(jié)操與風骨,正是初唐風氣所崇尚的。也就因此,他的書法在當時更已大行 於世,今傳大小唐碑幾乎大半以上都具褚風。知名書家之中,薛稷習褚成家,薛 曜、魏棲梧、鍾紹京亦承其法乳,高宗爲李勣碑所書御製御書四字酷肖 褚體。凡此,皆可證明褚書勢力之大。劉熙載藝概云:褚河南為唐之廣大教化主,可謂

23、知言。 17馬宗霍:書林藻鑑引揭汯語 18芳堅館題跋。從傳世的褚書碑刻來看,早期的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兼有歐、虞之 勝,且存隸古氣味,好古者因此特表欣賞,如葉昌熾即云:魏棲梧用筆過縱,英華盡洩,視聖教序或庶幾,去三龕遠矣,去孟法師更遠矣。葉昌熾:語石。 張懷瓘:書斷。也就是說聖20教序遠不如孟法師,此一說法,似難符實。因為褚書成立自家面目,還是 在晚期所寫的聖教序和房玄靈碑兩碑,其靈妙娟秀,高華遒美,一如張 懷瓘書斷所評:瑤臺青瑣,窅映春林以及唐人書評所稱字裡生金, 行間玉潤那樣,遠非早期碑作如孟法師可比,其綽約之姿,也非歐、虞所 及。有趣的是,在如此清麗秀媚得接近行書意味的時新書體中,卻仍保

24、存了不少 的隸書筆法,例如聖、房兩碑中冖之末筆不向左下斜勾,而以近乎垂 直的隸筆處理;聖碑中撇法之尾端住筆,或住筆後回勾等明顯的隸法,這些 都是大書家於承襲前人之外,刻意保留本真的得意之筆,絕非蟬蛻不去。然而不 少人祇看到褚書仍存隸筆的一面,便說褚書出於禮器碑 (如玉澍),或?qū)⑺麣w 於北派(如阮元),不免忽略了書家個人的創(chuàng)意。事實上,真正直接影響褚遂良 的不是北朝碑誌也非初唐已遭冷落的隸書,而是王羲之立典範之後的帖派傳統(tǒng), 張懷瓘書斷即云:遂良書,少則服膺虞監(jiān),長則組述右軍,真書甚得媚趣。張氏乃盛唐開元時書論家,距褚遂良的時代不到五十年,所說應(yīng)能近實,後來的 書論也大都接受此說。因此,褚遂良早

25、期的孟法師、伊闕佛龕兩碑和六朝 碑刻貌雖似而實不同,便可能和他年輕時服膺虞世南有關(guān)。後來他爲太宗整理右 軍法書,從中領(lǐng)悟右軍清遠蕭散之趣,楊守敬說他以法帖入碑是可信的。因 而可以說,褚遂良是在精熟於右軍新書風後,所刻意留下的隸筆,是藝術(shù)家熟而後求生的造境,而非沼於北派陋習不能自拔,如阮元、康有為所指述者 阮元南北書派論以為褚遂良:與歐陽詢同習北派,實不出於二王。褚書碑石,雜以隸書, 今有存者,可復(fù)按也。與註十六參看,可知其說不能服人??涤袨閯t直指遂良書出於龍藏寺 為多,而採虛於朱君山墓誌,植幹於賀若誼碑。(康有為:廣藝舟雙楫體系。)竟然無語道及右軍及世南,並前人書評一概視而不見,則真可說是蔽於

26、尊碑之偏見了。 0 融古雅與新理於一爐,是褚遂良書法特具的成就,也是二王筆法在初唐時代 氛圍下的一種表現(xiàn)。和歐陽詢相比,褚書結(jié)體不似歐的緊結(jié),筆法也較柔和;和 虞世南比較,則還沒有把中鋒筆法充分發(fā)揮出來。但在字的風格上也不得不變, 王世貞說:評書者謂河南如瑤臺嬋娟,不勝羅綺,第狀其美麗之態(tài)耳,不如其 一鈎一捺,有千鈞之力,重外拓取姿,而中擫有法。這正是參用隸法寫右軍楷 書的一種藝術(shù)成就,和虞世南以中鋒寫楷的風格自是不同。我們說虞世南是初唐 新書風的代表,卻不能掩蓋褚遂良是傳右軍書法的主要功臣這一事實,後人從他 上溯二王筆法的,確居四家之首。因追風者多,頗引起當時書論家對他的批評:褚遂良臨寫右軍

27、,亦為高足。豐艷雕刻,盛為當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 勤精悉耳。李嗣真:書後品。 竇臮:述書賦。河南專精,克勤克儉,伏膺告誓,銳思猗文,恐無成如畫虎,將有纇於效23顰。雖價重衣冠,名高海外,澆漓後學,而得無罪乎?二說皆以右軍為不可動搖之典型,故於褚遂良與右軍立異之處,均給予負面的評 價。大概在當時遵奉二王書法模式的風氣中,只有張懷瓘能從比較客觀的角度予 以肯定自唐初太宗專尚右軍,右軍書風襲掩天下,寢至創(chuàng)作或品評亦莫不以右軍為標準,已然成了 一種模式。此一風氣直到盛唐張懷瓘才被打破,他在書議中就史無前例地批評王羲之:少草有女郎材,無丈夫氣,不足貴也。因此,在評論褚遂良書法成就的時候,比較能擺脫成見

28、,而從客觀的角度,對於書家本身的創(chuàng)新藝術(shù)表現(xiàn),予以贊可。例如他在書斷中品評褚書:如瑤臺青瑣,窅映春林,未曾以遂良與右軍書風的離合為著眼點,可以說是十分難得而且中肯的。因此,在褚遂良原欲藉以自立的本領(lǐng),轉(zhuǎn)而成為擁王一派書論家眼中 的缺點,在我們弄清楚當時的書學環(huán)境之後,也就不以為怪了??傊诔跆谱鹬貢夜傥慌c人品的時代背景下,褚遂良的高風亮節(jié),成為 他的書法得以傳播的重要憑藉。而他的書法也的確做到了繼承且發(fā)展歐、虞和二 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且成就其自家面貌的地步。尤其是他活用二王的筆法,外拓取姿, 似欹而實正;行筆自如,若斷若連,楷體而兼有行書姿媚的筆意,爲楷書的發(fā)展 攀向一個新的境界。在他之後的唐代

29、書家大多汲取褚遂良的長處而加以變化。清 人王澍曾為此作了一段很好的說明:褚河南書,陶鑄有唐一代,稍險勁則為薛 曜,稍痛快則顏真卿,稍堅卓則柳公權(quán),稍纖媚則鍾紹京,稍腴潤則呂向,稍縱 逸則魏棲梧,步趨不失尺寸則為薛稷。唐以後的大家,如宋代米芾的奇正參差, 元代趙孟頫的下筆流美,明代董奇昌的風神跌宕,以及其他所有寫王字的幾乎沒 有不受褚遂良影響的,從中不難看出他在書史上的重要地位。四、薛稷作為一位褚遂良的追隨者,薛稷步趨不失尺寸的印象,深深烙印在後來 書論家的腦中,如張懷瓘書斷云:薛稷書學褚公,尤尚綺麗,媚好膚肉,得師之半矣。謂河南之高足,甚為 時所珍重。張懷瓘書斷。這是因為薛稷書體,在筆路及書寫

30、型態(tài)上,與褚遂良確有血脈相連之處。爲此, 朱景玄遂有買褚得薛,不失其節(jié)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之語,成為後人經(jīng)常引用來評褚的名句。222324逸實則薛稷之所以能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三位初唐書壇物望並稱初唐四家,仍有他自矜一格之處。竇臮述書賦說:27少保師褚,菁華卻倍,超石鼠之效能,愧隋珠之掩類肯定了薛稷在褚書的基礎(chǔ)上,更加發(fā)揚了褚字挺拔之精神與健勁之體格,有自成 一家的規(guī)模與氣度。唐人書評更云:薛稷多攻褚體,亦有新奇。竇臮述書賦 唐人書評一語道出薛稷書法未被褚體束縛,在於薛稷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有新與奇的構(gòu)思, 由此而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風格,也反映出薛體不完全落入前人窠臼的新理異態(tài)。在 他的代表作信行禪師碑中可以看出,在用筆的特點方面,轉(zhuǎn)折處加強了褚的 折鋒筆法,橫畫收尾逆下頓筆,再上挑成圭角,豎畫筆住而帶鈎,化褚書之踵 腳而上提。另一方面,由於行書入碑已日漸成了風氣,薛稷受到習染,有更明 顯的點畫呼應(yīng)以及行書的省筆等現(xiàn)象。這些都是變褚而自負的獨家之法。廣川書跋云:薛稷於書,得歐、虞、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