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國際法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探索_第1頁
當前我國國際法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探索_第2頁
當前我國國際法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探索_第3頁
當前我國國際法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探索_第4頁
當前我國國際法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探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當前我國國際法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探索 國際法是舶來品。中國的國際法理論,是依靠學習與移植國外國際法理論而發(fā)展起來的。長期以來,中國對西方國際法理論、尤其是基本理論的學習,都是處于一種單維度的、未經(jīng)批判的復制狀態(tài),鮮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令人欣慰的是,一個中國逐漸崛起、中華民族歷史復興的新時代已經(jīng)到來,對中國國際法理論發(fā)展的主客觀兩方面的制約有機會逐步解除??陀^上,中國的國際地位正在穩(wěn)步提高;主觀上,中國學者已經(jīng)開始檢討過去未經(jīng)批判地移植西方法學理論的進路,并重新審視本國的法律資源。因此,中國的國際法基本理論研究需要、也能夠在借鑒西方國際法理論的基礎上得到加強并實現(xiàn)創(chuàng)新。 在此,筆者試圖通過引入本體哲學

2、思想,從本體論的角度加強對國際法基本理論的研究并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新的世紀是中華民族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需要一個穩(wěn)定、和諧的國際環(huán)境,也希望在謀求自身發(fā)展的同時促進國際和平與合作,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確實希望能夠和平地崛起。新世紀的國際法應該為這種正義的、善意的訴求提供充分的支持。另一方面,國際法在本體論上至今很大程度仍然是西方文明的產(chǎn)物,發(fā)展中國家對國際法的參與主要限于具體實踐層面。過去一百五十多年尤其是近二十多年以來,中國國際法學界主要是學習與運用國際法,在國際法的發(fā)展上面,尤其是法哲學意義的發(fā)展上貢獻不多。然而,若要真正擔當起一個負責任大國角色的話,中國就應該在國際法理論,尤其是本體論上

3、作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應該把延綿不斷的中華文明的優(yōu)秀理念介紹給國際社會,實現(xiàn)與西方文明的交流與結合,促進國際法本體論的再次質變。 一、本體哲學思想簡介 本體,西文的對應詞為noumenon,復數(shù)形式為noumena。在西方哲學史上,本體一詞一般用來指世界本質、實體或存在體。古往今來,有諸多哲人都涉足了這類本體論域的、純粹關于世界本質的思考,只是他們各自使用的術語長期以來并不是一致的?!氨倔w”的詞源最早可追溯到希臘文noein(思維)一詞,該詞的意思是“被思想的事物”或“理智的事物”,是指相對于現(xiàn)象的可理解對象或終極實在的事物。由此可見,現(xiàn)象與本體的區(qū)別古已有之1。古希臘哲學家以自然界的感性事物為

4、世界本體,如水、火、氣等;米利都學派首先提出世界本原問題,開創(chuàng)了本體論研究;柏拉圖的“靈魂回憶”、“純粹理念”等理論實際上也屬于本體論域的純粹思考,他還在其“形式論”中充分討論了本體與現(xiàn)象的區(qū)別問題。巴門尼德最早以抽象的“存在”為本體。亞里士多德則首先提出本體范疇,并以本體(或曰實體)為其第一哲學的最高對象,這些觀點見諸他在形而上學、范疇篇等著作中提出的“普遍形式”、“本質定義”等理論之中。亞里士多德的本體概念影響了近代的一些哲學家的本體觀,如斯賓諾莎的實體論等。 “本體”這一概念的明確歸功于康德,或者我們可以干脆地說,“本體”(noumenon)這個詞就是康德造出來的。德語中本來有一個表示本

5、體的詞:ding-an-sich,但是康德在采用這個詞的同時,又對應于“現(xiàn)象”一詞的詞根(menon),使用了一個新的詞:noumenon,顯然有其特殊的含義。在其所著的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指出:“表現(xiàn)物,只要依據(jù)范疇的統(tǒng)一性作為對象被思維,稱之為現(xiàn)象。但如果我設想某物,它僅是知性的對象,而卻作為這樣的,盡管不是感性的直觀,而能將(作為)智性的直觀給予;則這樣的一類某物當名為本體(只能用智力了解)?!薄氨倔w之概念它關涉于不應被思考作是感性對象,而是只通過純理智認作是物自身的東西是絕無矛盾的概念?!笨梢?康德創(chuàng)造這個術語,是為了把現(xiàn)象與本質區(qū)分開來,把探討現(xiàn)象的認識論與探討本質的形而上學區(qū)分開來

6、。根據(jù)康德的界定,“本體”這一概念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第一,它是超感覺、超經(jīng)驗、超現(xiàn)象的對象,是離開意識而獨立存在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是感性的來源;第二,它是認識的界限,防止感性直觀超出現(xiàn)象界而擴大到物自身;第三,它是理性的理念。 本體論,英文的對應詞為ontology,德文與法文的對應詞均為ontologie。該詞最初的源頭是希臘文logos(理論)和ont(是,或存在),后來又有拉丁文ontos作為其詞源,意指存在物或存在者。德國學者郭克蘭紐最早使用了“本體論”一詞以指代形而上學。法國學者笛卡爾把研究本體論的哲學稱作“形而上學本體論”??藙诓驯倔w論稱為“第一科學”,沃爾弗則叫它作“第一哲

7、學”。 應該指出的是,在西文中,“本體”與“本體論”兩個概念之間并不像中文表述那樣具有一目了然的、嚴格對應的聯(lián)系。西文中的“本體論”不僅包括關于本體的理論,還包括形而上學的一般性或理論性部分,甚至有時被用來指整個形而上學。無怪乎有的學者會認為,嚴格地說ontology應譯為“是論”或“存在論”。但就本文的討論范圍而言,“本體論”僅需取其最狹義的含義。因此,本體論是關于存在及其本質的抽象性質,或曰最終本性的學說,簡言之,它就是關于本體的學說。 二、本體哲學思想之揚棄 本體哲學思想對中國當代法哲學的發(fā)展具有借鑒意義。然而,欲將“本體”、“本體論”這一組概念引入法哲學的領域中,必須對這一組概念做出適

8、應于時代的揚棄。這其中的關鍵又在于對“本體”的揚棄,因為本體論就是關于本體的學說,一旦恰當?shù)亟缍吮倔w,本體論的界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對于康德的本體概念,可以吸收以下精華部分:第一,本體是獨立于意識的、關于事物本質的抽象存在,它是對事物的具體認識(既可以是理性的又可以是感性的)的來源,我們只有透過現(xiàn)象、超越具體理性才能認識它。第二,本體劃出了對事物的本質認識與非本質認識的界限,后者不能夠取代本體成為所謂的“基本理論”。第三,本體是根本的、純粹的理性理念,它可以指導具體認識和行為。 當然,康德本體觀的以下方面是應該予以否定的:第一,本體不可知。列寧曾指出,從這個意義上講康德是唯心主義者。的確

9、,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切存在,包括關于事物本質的存在,都是可以認識的。當時康德提出本體不可知,一個重要作用,就是通過論證作為絕對實體的上帝的不可知,將宗教勢力排斥在認識論之外,保持自然科學的獨立性。但是,如今時過境遷也就沒有這個必要了。第二,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絕對對立。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不存在不可知的事物,只是可知的程度與方式不同。正因為如此,作為對先前哲學(包括康德哲學)的揚棄的唯物辯證法沒有采取本體論與認識論絕對對立的立場。本體,在我們看來,一方面是一種抽象的客觀存在,另一方面是可以被認識并用來指導實踐的。因此,我們這里引入的本體及本體論概念,是一個經(jīng)過唯

10、物辯證法批判的概念,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概念。本體,是指獨立于意識的、關于事物本質的抽象存在,它是對事物的具體認識的來源,它可以被認識并被用來指導實踐。本體論就是關于本體的學說和理論。 三、本體哲學思想在中國國際法哲學中的運用 在法學領域中引入本體概念,并非筆者的獨創(chuàng)。近年來,很多學者都在這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首先,來看法理學領域的情況。張文顯先生在法理學中引入并界定了“法的本體”概念。他認為,任何一門科學的出發(fā)點都是它的研究對象的本體性質。法律本體就是法這一社會存在物及其本質、關系和規(guī)律。關于這些問題的理論研究就是法的本體論。法的本體論涉及法律的本質是什么、法律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法律內部

11、的構成要素和結構如何、法律的存在形式是怎樣的、法的核心內容是什么等重要問題。關于法律本體問題的回答歷來是劃分各種不同流派的主要依據(jù)2。葛洪義先生指出,法的本體論是指關于法律現(xiàn)象究竟是什么的學說和觀點,只有弄清本體論與認識論的關系,才能正確把握方法論問題的要害和關鍵3。上述界定都是具有合理性的對本體概念的解釋。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并沒有批判性地回溯本體概念的哲學來源,而僅僅著重于在現(xiàn)代法理學的語境中賦予本體概念以某種重要意義,因而與本文所界定的法的本體概念有一定區(qū)別。相比之下,本文的法律本體概念范圍更為狹窄一些,只有直接關乎本質的關系與規(guī)律(而不是所有基本關系與規(guī)律)才能進入本文視野。丁以升先生

12、強調,法律的本體問題是法哲學領域的重要理論范疇。他介紹并采納了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觀點,認為本體是指本原物,一方面,它是所有其他事物的出發(fā)點與范型;另一方面,其他事物的存在的合理性必須以它為基礎,并向它復歸4。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在一般意義上使用了本體概念,他們沒有專門解釋這一概念,而僅以之說明某些關于“法本原”、“法自身”的基本范疇。 其次,來看部門法哲學領域的情況。陳興良先生在刑法中使用了本體概念。他認為,所謂“本體刑法學”,是一種自在于法條、超然于法條的法理,它不以法條為本位而以法理為本位。法理的邏輯演繹取代了法條的規(guī)范詮釋5。不難發(fā)現(xiàn),這個“本體刑法學”概念雖然也具有偏理論、重思辨、超實在

13、法的特征,但它實際上不過是借“本體”來談理論,將刑法法理在一種廣義的本體論的語境下單獨拿出來討論而已。直言之,“本體刑法學”就是理論刑法學。應該說,這種做法代表了目前在部門法學中較為常見的對“本體”一詞的使用模式,即直觀地“借用”。 再次,來看國際法學領域的情況。李家善先生在介紹自然法與萬民法的關系時,曾經(jīng)稱noumena為“本體論”6。顯然,他無意于仔細探究與嚴格區(qū)分“本體”(noumena)和“本體論”(ontology)概念。王鐵崖先生在討論國際法的淵源與國際法一般原則的關系時,使用了“國際法本體”的概念,他傾向于認為國際法的原則就是國際法的本體,國際法本體是對應于國際法淵源的范疇7。這

14、也是一種對本體概念的直觀借用。事實上,大多數(shù)學者在論述國際法的理論問題時,都沒有使用“本體”概念;而少數(shù)有意或無意使用了這一概念的學者,也并未注意去推敲“本體”概念的真正內涵。 最后應該指出,即使是國外的學者,也鮮有使用帶有濃厚哲學氣息的本體(noumena)概念來討論國際法乃至法學問題的,他們至多在有限的場合使用了廣義上的本體論(ontology)概念。 總的來說,目前在中國法哲學領域內對本體概念的使用,主要包括三種情況。第一種,同時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是直觀性地借用,即不去界定本體的范疇,而是利用“本體”這個詞帶給人的直觀印象(偏理論、重本原、超實在等),闡述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另一種是解釋性

15、借用,即先在某一法學領域內對本體做出自己的界定,然后再加以使用;最后一種則是引用舊有的哲學(包括法哲學)的本體觀,這多半是出于介紹的需要。與前人的做法不同的是,本文所要從事的,是對本體概念的批判性、系統(tǒng)性使用。筆者認為,法的本體,是關于法的本質的抽象存在,是一切關于法的現(xiàn)象與意識的來源。法的本體論,是探討法的本質的抽象理論,簡言之,它就是關于法的本體的理論。法的本體論是法哲學的最基本組成部門,它絕對不等同于我們一般所說的“法的基本理論”,后者是一個更為寬泛而常用的概念。法的本體論只回答“法是什么”、“法的基本架構如何”、“法如何作用于社會關系”等最為本質的問題。人們可以通過研究法的本體論來更好

16、地認識法的本體,并由此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社會實踐。 相應的,國際法的本體,是關于國際法本質的抽象存在,主要由國際法的概念、性質、分類、效力依據(jù)、淵源、運作模式等最為本質、抽象的范疇構成,是一切關于國際法的現(xiàn)象與意識的來源。國際法本體論,就是關于國際法本體的理論。國際法本體論絕不等同于一般所說的“國際法基本理論”或“國際法原理”,后兩者是更為寬泛而常用的概念。國際法本體論只回答“國際法是什么”、“國際法的基本架構如何”以及“國際法如何作用于國際關系”等最為本質的問題。國際法本體論是國際法法哲學的最基本組成部分。人們可以通過研究國際法本體論來更好地認識國際法的本體,并由此指導國際社會實踐。 四、在國

17、際法哲學中引入本體哲學思想的意義 在國際法哲學研究中引入本體與本體論概念,筆者認為至少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第一,凸顯構建國際法理論的兩大基本元素。實際上,關于國際法的性質,只有兩種學說:自然法學與實在法學。古往今來,無出其右。其他的理論總是在這兩者之一或兩者結合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主張。比如,格勞秀斯(grotius)提出“國際法是自然國際法與意志國際法的結合”,普芬道夫堅信國際法就是自然法,而特里派爾則認為國際法是實在法。再如,凱爾森(kelsen)盡管指出國際法是實在法,自然法是“非科學的”;但他在建構所謂“純粹的”法律體系時還是以明顯帶有自在性的“基本規(guī)范”“約定必須遵守”為體系基礎,可

18、見其理論在本體上仍然跳不出自然法學與實在法學結合的范示。由此,勞特派特僅承認凱爾森的“純粹法學”具有“方法論”上的巨大意義也就不足為奇了。可見,這兩種學說是關于國際法本質的認識的基本分類,是國際法本體論的基本元素,構建完整的國際法理論就要從這兩大學說入手(當然,這種構建是一個揚棄性的進程,筆者提出的新的自然法概念不同于舊的自然法概念)8。 第二,將對國際法本質問題與非本質問題的研究區(qū)分開來。實際上,很多國際法學說,尤其是各種新興流派的主張,并不探討國際法的本質問題。它們或者從一個有關國際法本質的角度出發(fā),著重探究與之相聯(lián)系的具體問題;或者干脆避開抽象的國際法本質問題,直接而具體地分析某些國際問

19、題并提出自己的主張。實際上,基于同一個本質問題,以新的視角和方法對新的問題作出新的研究,從而發(fā)展為一個新的學術流派,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但無論這個新的流派顯得多么標新立異,無論其對其他理論的批判如何激烈,都不能抹殺其在本體論上的共同性的存在。 比如紐黑文學派,它把國際法視為國家對外政策的表現(xiàn),這就意味著它以實在法學對國際法本質的歸納國家意志是國際法的依據(jù)為出發(fā)點。但是,它著重研究的是國際法,即國家對外政策的制定過程,尤其是有關的個人在其中如何發(fā)揮作用。無怪乎羅斯索爾將它稱為一種方法論(methodology)。又如女權主義學派,它根本不關心國際法的本質問題,只想說明在國際法的制定與實施中男性思維占

20、了上風并主張?zhí)岣吲栽趪H上的權利、地位與尊嚴。英國學者布朗利在他的名著國際公法原理中,直截了當?shù)鼗乇芰藝H法性質等根本問題,而是使用了自己的獨特視角來審視國際法并構建體系。 這并不妨礙它們成為一派學說,但是,如果不能準確地對各種學說予以定性歸類,就容易混淆國際法的本質問題與非本質問題,讓人讀得越多越糊涂,甚至找不到國際法的本質問題。顯然,各種學說都有其可取之處,也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如果要探討一個宏觀性、基礎性的問題,就應求諸于關于本質問題的學說;而如果探討一個具體層面或角度的問題,關于具體問題的學說作用更大。只有將本質問題與非本質問題區(qū)分開來,才能準確地適用各種學說,否則就只能是“盲人摸象”,既無法解決問題,又造成思維的混亂,最終只能導致對國際法以及國際法學更大的不信任和迷惑。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國際法雜志1999年第2期上推出了一個名為“國際法方法論論文集”的專欄,評介了晚近的七大國際法流派(包括實在法學、紐黑文學派、國際法律進程學派、批判法學、國際法與國際關系學、法經(jīng)濟學、女權主義法學等)。在項目計劃書中,作者明確指出,這里的方法(method)并非狹義的確定資料的法學研究方法論,但它也不是關于國際法性質的抽象理論,它所關注的是對國際法的現(xiàn)狀及其成因的更明確的認識,以及國際法的下一步走向??梢?這個“方法”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