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諦融通三昧印_第1頁
二諦融通三昧印_第2頁
二諦融通三昧印_第3頁
二諦融通三昧印_第4頁
二諦融通三昧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二諦融通三昧印正信正行丨如何消除內(nèi)心深處的無明與煩惱 2017-10-19 內(nèi)在里面一直在煩惱,莫名其妙的煩惱,我們不想讓它 煩惱,它也煩惱,這個就是修行的大問題所在。內(nèi)心的世 界沒有處理好,那么,對外在的世界就更沒辦法去適應(yīng)。 我們內(nèi)心的世界,本來的真心沒有顯現(xiàn),本來的清凈自性 沒有顯露,所以,我們莫名其妙的煩惱。很多人念一句佛 號,或者誦一部經(jīng)典,就是因為沒有重視這個問題,所以 有后遺癥。師父不反對念佛,也不反對誦經(jīng)??墒牵覀?因為長年累月都不聽經(jīng),也不聞法,對佛的那顆心性也不 認識,所以,每天一邊煩惱一邊念佛,這個叫做惡性循 環(huán)。就像我們身上長了一顆腫瘤,這顆腫瘤很痛,卻一直 沒有開刀

2、。爛了,壞了,也不去治療它。可是,又怕人家 看到我的身體長了一顆腫瘤,于是就蓋起來。我們現(xiàn)在就 是這樣,無明蓋住了我們的煩惱,只是沒有顯露出來(只要掀開來,腫瘤還在 )。我們表面上過得很快樂,可是,問題 沒有解決。內(nèi)在的無明與煩惱就像那顆腫瘤,沒有開刀, 沒有智慧,誰勸都沒有用(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好,我要 拼!我要了生死! )。他的理念是好的,但是,方法錯誤。 他不曉得解就是行:了解佛的道理,可以解開我內(nèi)心的疑 惑(解開內(nèi)心的煩惱叫做修行,不是硬干叫做修行) 。雖然 口念阿彌陀佛,可是,我內(nèi)在的煩惱解決了嗎?沒有解 決,問題還沒解決。所以,聽經(jīng)聞法,重點在于解決內(nèi)心 深處的我執(zhí)、我見、我慢的煩

3、惱,清凈心出來,再念佛。 這個才對,這個就是腫瘤切除了,慢慢恢復(fù)了完整的皮 膚,怎么撞也不會痛了。當你擁有一顆佛的清凈心以后, 無明與煩惱的腫瘤早就不存在了,念出來的每一句佛號都 是清凈的,這個力道就大,叫做一心不亂。所以,一定要 解決內(nèi)在里面煩惱的問題。 【二諦】 指真諦與俗諦。并 稱真俗二諦。諦,謂真實不虛之理。真諦,梵語paramaWtha- satya ,巴利語 paramattha-sacca ,又作勝義 諦、第一義諦,即出世間之真理。俗諦,梵語 sam!vr!ti- satya,巴利語 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諦、世諦,即世間 之真理。南海寄歸內(nèi)法傳卷四謂,世俗之事乃覆

4、蔽世間之 真理者,故俗諦又譯作覆俗諦、覆諦。二諦之意義于大小 乘諸經(jīng)論所說不一,茲將其較具代表性者臚列于下: (一)小乘之說: (一 )原始佛教之經(jīng)典如阿含經(jīng)中,所說之四 諦(苦、集、滅、道)頗多,然甚少論及二諦,僅于中阿 含經(jīng)卷七分別圣諦經(jīng)中舉出真諦一詞,然未與俗諦并用。 又于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三載有二諦一語,惜其內(nèi)容不明。(二 )俱舍論卷二十二不僅舉出真俗二諦之名,且舉例說明其 意義。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狀態(tài)一旦毀壞,則不能 再稱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勝慧分析之,即成為色、香、味等各種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稱為水、火等。 凡此,給予假名(施設(shè)有) ,而為世間一般常識所認可者, 稱為世俗諦

5、。對此,色、香、味等乃構(gòu)成萬物存在之要 素,其形態(tài)縱然碎至極微,或以勝慧分析之,其本質(zhì)恒常 存在而不變,故被視作出世間之佛教真理,稱為勝義諦。 (三)據(jù)成實論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說,色、香、味等法與涅盤 俱為真諦;反之,由色等各種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 以因緣和合,僅有假名而無實體,故稱俗諦。例如人系由 五蘊和合而成,故亦屬俗諦。(四 )經(jīng)部主張,依無漏之出世間智及后得之世間正智所認可之諸法,稱為勝義諦; 反之,依有漏智所認可之諸法,稱為世俗諦。(五 )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之說,以世間常識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 間一般約定俗成之道理等,稱為世俗諦;依無漏之圣智所 澈見的真實之理,稱為勝義諦。 至于苦

6、、集、滅、道 四諦與真俗二諦之關(guān)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極紛歧,有 主張苦、集為世俗諦,滅、道為勝義諦;有主張苦、集、 滅三諦為世俗諦,僅以道諦為勝義諦;有主張四諦均為世 俗諦,而以空、非我為勝義諦。大毗婆沙論則主張四諦各 具世俗與勝義二諦。(二 )大乘經(jīng)典有關(guān)真俗二諦之說甚為豐富,歷來諸家亦各創(chuàng)新義,互別門戶,頗有蘭菊競 美,相得益彰之妙:(一 )北本涅盤經(jīng)卷十三圣行品謂,般世人所能知者為世諦;出世之人所證知者為第一義諦。復(fù)次,有名有實者為第一義諦,有名無實者為俗諦。 如四諦之理為第一義諦;旋火之輪、熱時之炎、乾闥婆 城、龜毛、兔角等則為世俗諦。(二)中論卷四觀四諦品之說,一切事物無固定不變之

7、本性(即實體、自性) ,為無 生無滅之空;了知此等空無之理,是為第一義諦。又一切 事物之空性,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須于假現(xiàn)之事物上顯 現(xiàn),而由其相依相待之關(guān)系產(chǎn)生認識作用;了知此等假名 之法,是為世俗諦。世俗諦雖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 索、趨近勝義諦。例如吾人之言語、思想、觀念等,均屬 世俗諦,然若不藉言語、思想、觀念等世俗諦,則無從向 眾生解說超越世俗諦之第一義諦;而無法了知第一義諦, 即無法證得涅盤。(三 )仁王般若經(jīng)卷上二諦品中,更進一步舉出二諦相即、真俗不二之說,亦即自諦理而言,有 真俗二諦之別;但若以真實智慧觀照之,則二諦不二之理 昭然自現(xiàn)。(四)三論宗之說,我國自從成實論與中論之講

8、習(xí)展開之后,有關(guān)二諦之論究極為興盛,三論宗之祖吉 藏于所著二諦章卷下詳述古來對于二諦之體之十四家異 說,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為如下三說,即:(1)二諦之體為一, (2)二諦之體個別, (3)二諦之體為中道。其次,吉藏于二諦章、大乘玄論卷一揭出于教二諦與四重二諦之 說,以賅攝各種二諦之教說。于教二諦即指于之二諦(于 諦)與教之二諦(教諦)。分別言之: (1) 于,即所依之義,系指諸佛說法所依之六塵境界(即現(xiàn)實之世界) 。同一 六塵境界,凡夫見之,視為實有,稱為于俗諦;圣者灼 鑒,知其為空,稱為于真諦。于諦復(fù)分本末二種,諸佛未 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諸佛乃依之而宣說教法者,是為所依 于諦(本);聽聞諸佛說

9、法,而眾生得以理解者,是為迷教 于諦 ( 末)。(2) 教,即能依之義,系指諸佛依六塵境界所 說之教法。宣說真空妙有之教,稱為教俗諦;超越言語思 慮而宣說無所得之理者,稱為教真諦。上記之本末二種于 二諦,與教之二諦,合稱三種二諦。 此外,又有說明 毗曇、成實及大乘(二種)之四種二諦,此即四重二諦。 (1)第一重以有為俗諦,空為真諦,此系指毗曇家之說。 (2)第二重以有、空為俗諦,非有非空為真諦,此系指成實家之說。 (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為 俗諦,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為真 諦。 (4)第四重以前三重為俗諦,而以言亡慮絕之絕對境界 為真諦。第三重與第四重皆指大乘之

10、地論家、攝論家。如 下表所示: 吉藏評論歷來之二諦說為鼠嘍栗二諦(猶 如老鼠食栗,盡食栗肉而殘余栗皮;即指真諦為空,俗諦 為假有之說) ,與案 二諦(猶如探水取瓜,復(fù)將瓜沉入水 中;即指以俗諦為假有,其假有原來即空為真諦之說)二 種。(五 )法相宗之說,窺基于所著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將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所舉之四種世俗諦,與成唯識論卷九所說之四種勝義諦歸納成四真四俗(四勝義四世俗)之四種二諦。表解于后。詳言之: (1)瑜伽師地論舉例謂,瓶與我等并無實體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視為實 有,遂依照世間一般之見解給予假名,稱為世間世俗諦。 相對于此,成唯識論謂,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系由 因緣所生者,雖

11、會崩壞(故稱世間) ,但因有實體與 作 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稱為世間勝義諦。窺基乃歸 納以上二說,而以二諦之體之有、無立二諦之別,稱為 名事二諦。名,指有名無實,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 實之現(xiàn)象之存在。 (2)瑜伽師地論謂,五蘊等事乃本來之道 理,因有差別,故其相可以判然別之,稱為道理世俗諦。 對此,成唯識論謂,四諦之理雖有迷悟因果之別,但依無 漏智即能了知,稱為道理勝義諦。窺基乃依事與理立二諦 之別,稱為事理二諦。 (3)瑜伽師地論謂,四諦之理能令修行者趨入涅盤,但須假藉言說以說明迷悟因果之差 別,始能了知其相,稱為證得世俗諦。對此,成唯識論 謂,我空與法空之二空真如須由圣者之智慧觀

12、照始能彰顯 其真實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稱為證得勝義諦:窺 基乃依道理之淺、深立二諦之別,稱為淺深二諦。(4)瑜 伽師地論謂,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為法,僅由圣者之智慧 所證知,故須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語表詮其道理,稱為 勝義世俗諦。對此,成唯識論謂,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語思慮之絕對境界,乃圣者之根本無分別智所證悟 者,稱為勝義勝義諦。窺基遂依言詮與超言詮立二諦之 別,稱為詮旨二諦。四世俗諦中之世間世俗諦是唯俗非 真;四勝義諦中之勝義勝義諦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 諦、三勝義諦本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兩面而觀,故有所 別。(六 )地論宗之說,慧遠(凈影寺)于所著大乘義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

13、宗、破相宗、顯實宗等四宗之 名,以說明二諦之義有深淺不同。 (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 部教說之毗曇宗。毗曇宗主張事理相對,而以事為世諦, 以理為真諦。例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礙, 是為世諦;無常、苦等十六圣諦彼此相通,是為真諦。此 宗以事理相對立其教說,故又稱因緣宗,屬于小乘中之淺 說。 (2)破性宗,系指成實宗。此宗以因緣生之假有為世 諦,以無自性之空為真諦,又稱假名宗,屬于小乘中之深 說。 (3)破相宗,系指三論宗。此宗以一切諸法妄相之有為 世諦,以無相之空為真諦,又稱不真宗,屬于大乘中之淺 說。 (4)顯實宗,系指慧遠自身所屬之地論宗。其要旨可分 為依持與緣起二義。自依持之義而

14、言,以妄相之法為能 依,乃妄有理無之世諦;以真如為所依,其相雖空,然有 實體之存在,故為真諦。自緣起之義而言,真如之自體即 為真諦,其依緣起所顯出之迷悟世界則為世諦。以此宗辨 明真如之體,故稱真宗,屬于大乘中之深說。(七 )天臺宗之說,天臺大師智顗于法華玄義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 三種被接,判立七種二諦之說: (1)藏教之二諦,以諸法為 實生實滅之實有法為俗諦,以滅了此實有法而歸于空無之 理為真諦。系指小乘教之說,又稱生滅二諦。 (2)通教之二 諦,以諸法為因緣所生之幻有法為俗諦,以既非實有,故 即是空為真諦。系指通于聲聞、緣覺、菩薩等三教之說。 又稱無生二諦。 (3)別接通之二諦,以諸法為幻有

15、為俗諦, 以幻有即空、不空為真諦。此系別教接于通教所說之二 諦,又稱含中二諦、單俗復(fù)真二諦。 (4)圓接通之二諦,以 諸法為幻有為俗諦,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諸法趣入空而不 空為真諦。此系圓教接于通教所說之二諦,與別接通二諦 同稱含中二諦。 (5)別教之二諦,以幻有、幻有即空為俗 諦,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為真諦。此系別受大乘菩薩教 說之二諦。又稱復(fù)俗單中二諦、無量二諦。(6)圓接別之二諦,以幻有、幻有即空為俗諦,以不有不空、諸法趣入不 有不空為真諦。此系圓教接于別教所說之二諦。與別教二 諦同稱復(fù)俗單中二諦。 (7)圓教之二諦,以幻有、幻有即空 為俗諦,以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為真諦。 亦

16、即有空之外,別立中道,有空中三諦隔歷,是為俗諦; 不偏有空中,三諦相即,圓融無礙,是為真諦。此即天臺 圓教之二諦,又稱無作二諦、和合二諦、不可思議二諦, 其真俗二諦,互為一體,圓融不二,其體為中道,此乃歷來各家所未論及者。參見本文末之表解。(八)末法燈明記轉(zhuǎn)用二諦之意義,稱佛法為真諦,王法為俗諦。日本凈 土真宗承襲此說,謂宗教之信仰(安心)面為真諦,世間 之道德面為俗諦,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資之關(guān)系。 菩薩本業(yè) 瓔珞經(jīng)卷上、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辯中邊論卷中、顯揚 圣教論卷六、 大乘莊嚴論卷二、成實論卷二無相品、 卷十五見一諦品、雜阿毗曇心論卷十、摩訶止觀卷三上、 四教義卷一 【三昧印】 住于寂然不動三昧之 相。又作三摩地印、三昧印。于密教中,五部各異:(一 )佛部為法界定印,即右手掌上仰安置于左手之上,拇指互 拄,乃胎藏界大日如來之印,故又稱大日定印。(二 )蓮華部為妙觀察智印,以二手之拇指、食指相捻,二手縛仰置臍 下,即彌陀所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