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大師佛學(xué)的六部重要著作簡介_第1頁
慧思大師佛學(xué)的六部重要著作簡介_第2頁
慧思大師佛學(xué)的六部重要著作簡介_第3頁
慧思大師佛學(xué)的六部重要著作簡介_第4頁
慧思大師佛學(xué)的六部重要著作簡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慧思大師佛學(xué)的六部重要著作簡介慧思大師的著作,現(xiàn)在存留在世的有立誓愿文 、法 華經(jīng)安樂行義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大乘止觀法門 、隨 自意三昧、受菩薩戒儀等六部十卷。慧思大師(515 577)是南北朝時期梁陳之際的著名高僧,為天臺宗二祖、 南岳佛教的開山祖師,本刊曾數(shù)次介紹慧思大師,他的功績 不僅是講經(jīng)弘法建寺傳教,還奠定了佛教在南岳發(fā)展的深厚 基礎(chǔ); 其“定慧雙開” 的止觀法門, 開啟了中國佛教的新風(fēng), 深深影響著南禪的發(fā)展走向。歷代的高僧都非常重視他的思 想,遠的如他的弟子、再傳弟子,近的如宋代了然、明代智 旭、清代諦閑等都有對他著作的注疏與論述。慧思大師正是 生活在中國佛教的形成初期。作

2、為中國佛教史上承前啟后的 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具備了中國本土佛教的鮮明特色,我們 繼續(xù)推送慧思大師的相關(guān)文章,讀大師著作,探究和弘揚他 的思想,對我們的佛學(xué)歷程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思大師佛學(xué)六部重要著作內(nèi)容簡介 南岳思大禪師立誓愿 文 簡稱立誓愿文 。一卷。此文乃慧思于南朝陳永定 二年( 558),在南光州齊光寺造金字摩訶般若經(jīng)時所發(fā) 之愿文。 本文初述今生以來自己出家學(xué)道、修禪、游化 各地及種種遭遇事,處處弘宣般若所逢留難,因發(fā)大悲,造 此金經(jīng)。次述二十七愿。其中之前十愿,愿于彌勒下生時,及十方世界, 以此經(jīng)及自身種種方便, 護持般若, 利濟眾生。 其次十六愿,愿當成佛果。末一愿,愿

3、今生因行。最后以頌 重宣誓愿之意趣。 慧思此篇為求道歷程所發(fā)菩提心相之 愿文,乃仿效彌陀因位之誓愿文而擬作, 祈于末法晚年之后, 佛法衰滅,得遇彌勒出世,濟度一切眾生。全篇文字雄勁, 護法之念深厚,足令惰夫起振。文中所載之末法思想、道教 信仰之煉丹術(shù)、惡比丘之行等,皆系探索南北朝末期一般思 想界趨勢及佛教概況之重要史料。 此文寫成之后,迅速 傳布,遠近信眾,輻輳歸仰,影響極其廣泛。以后創(chuàng)立天臺 宗之祖師智顗, 即于此時不避戰(zhàn)亂, 遠道而來光州師事慧思。 (光明佛壇 1307 期已經(jīng)全文刊出) 法華經(jīng)安樂行義 亦稱法華安樂行義 、安樂行義 。一卷?;鬯冀倘诵蘖?xí) 法華三昧,常以安樂行為方便,故特釋

4、法華經(jīng)安樂行品 之大義,乃成此論。本論內(nèi)容分為三段:第一段,略說法華經(jīng)玄義及安樂行品玄義,以持戒、忍辱、 精進三行,導(dǎo)成身、口、意、誓愿四種安樂行義。第二段攝頌,以五言偈頌攝略說義。第三段廣解,先解法華經(jīng)玄義,次解安樂行玄義。其解安樂行復(fù)有二節(jié):(1)以三法釋安樂行。三法者,于一切法中心不動故曰安,于一切法 中無受陰故曰樂, 自利利他故曰行。 ( 2)以四念處釋安樂行。 慧思向為實踐般若空義,以達佛教之奧旨,而屢遭迫害,為 折服當時各種異說,并令彼等歸依正法,遂將其生活體驗論述成書。此論則是其心得之著。論中主張實踐法華經(jīng)之 法華三昧有二種:有相行和無相行。所謂有相行,是就法 華經(jīng)普賢勸發(fā)品而說

5、觀普賢行,強調(diào)若精進誦讀法華 經(jīng),于此行法成就時即心眼頓開,能見乘六牙象之普賢菩 薩。然本書主要重點在于依安樂行品之經(jīng)文解釋無相安 樂行,謂無相行乃精修禪定,體得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 畢竟不生”之三昧。此論因高唱實踐佛教,故直接促成以止觀為宗的天臺教義體系之誕生,間接促使禪與念佛之興 隆,在中國佛教教理史上影響巨大。諸法無錚三昧法門亦稱無凈三昧法門。二卷。此論上卷不分品,分為四章;下卷分為四品。上卷第一章,贊禪定功德。略說身體與真心,及身身與心數(shù)之差別。 第二章,廣說三乘一切智慧,皆從禪生,及修禪之益,不修 禪之害。第三章,說禪有無量名字,四弘、四無量心、四攝、 一切種智、十八不共法、十力、

6、十號、五根、八背舍、十一 智、三十七道品、六波羅蜜、九次第定、六通、八解脫等, 均皆是禪。第四章,說身念處不凈觀、九想、十想及觀氣息 法。下卷第一身念處觀如音品、第二受念處品,說斷除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法。觀受念處,得入四禪, 廣度眾生,因便問答法華三變穢土及諸天人置于他方之 義。第三心念處品,說觀心性空,得入四禪。第四法 念處品,說觀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中心性、眼性、意性,謂十二因緣、十二入、五陰、四大、三毒悉在其中,以無始 空破根見,得盡智、無生智觀塵,觀識亦然,以心空故,一 切業(yè)空,得入諸禪,誓度眾生。四念處隨以一念處為主,三 十七道品悉在其中。書中關(guān)于心識之看法,認識心法可分為根本心

7、識和枝條心識二類,說六識為枝條心識,是心之 相,有假名識、動轉(zhuǎn)識等異名;六識之本體為根本心識,是 為心之性,亦稱如來藏。此說雖未明確提出八識概念,但于 心之看法不局限于六識。又其以心法為中心而談諸法實相之 傾向,對后來智顗所倡一念三千、圓融三諦之說,起了啟發(fā) 作用。此論遍講佛教各種法義,且與禪觀融為一體,可謂鴻 文大論。 大乘止觀法門亦稱大乘止觀,四卷。本論系闡述大乘止觀之法。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chǔ),以心 意識中真妄和合之本識為中心體系,此外又闡論染凈二性之 說;此二體系互為表里,尤以后者富于性惡思想之傾向。 本論大結(jié)構(gòu)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略標綱要,明大乘止觀的 主旨;第二部分廣作分別,從五個

8、方面闡明主旨(五番建立); 第三部分歷事止觀,明生活中(禮佛、吃飯、大小便等)修 行止觀的方法。另外,前附朱頓序,后附遵式序,說明本論 流傳之緣由。作為本論主體的第二部分,五番建立的內(nèi)容為: 第一明止觀依止。又三:一明何所依止,謂自性 清凈心。二明何故依止,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三明以何 依止,先明以意識依止此心,修行止觀。次破小乘人執(zhí),后破大乘人執(zhí)。第二明止觀境界,謂三自性法(真實性、依他性、分別性),各論清凈染濁。第三明止觀體狀,先就染濁三性以明,次就清凈三性以明(正是修行方法)。第四明止觀斷得,謂約三性修止觀,各明所除障,所得益也。 第五明止觀作用,謂證體起用也。本論系天臺教學(xué)及性具思想

9、之濫觴,亦為禪宗思想之先鋒,是我國佛教學(xué)者所著 最早之一部綜合性佛學(xué)巨著。此論所論如來藏包含染凈諸 法,與唯識宗阿賴耶識說相同;所論真如理體為一切現(xiàn)象之 本,即是華嚴宗所說一切事物皆是真心所現(xiàn);可見其深受唯 識、華嚴二宗的影響。論中所述一切法性皆是如來全體等義, 對宋明理學(xué)影響頗大。因其引用起信論處甚多,近世學(xué) 者湯用彤、馮友蘭等懷疑此書恐非慧思所作。本書為天臺宗所奉重要經(jīng)典之一。注釋本有宋代了然之大乘止觀法 門宗圓記五卷、明代智旭之大乘止觀法門釋要四卷、 清代諦閑之大乘止觀法門述記等。隨自意三昧簡稱隨自意。一卷。全論大旨宣說初心菩薩在修學(xué)六波羅蜜時,應(yīng)以禪定為根本。又說在修習(xí) 此隨自意三昧?xí)r

10、,于行、住、坐、臥、食、語六威儀中應(yīng)有 禪定及六度行儀的工夫。全論凡有六品:第一行威儀中,辨六波羅蜜竟,廣論觀未念、欲念心,破人法二我執(zhí), 及未念心滅、欲念心生等皆不可得。又明身心雖空,因果不 失,觀中道第一義空道理,得首楞嚴定,入菩薩位。第二住威儀中,首述先觀兩種三性,后觀假名,僅解釋第一種 三性觀法,即先觀息出入畢竟空寂,次觀心不可得,復(fù)次觀 色身空寂,以芭蕉觀、沫觀、泡觀、影觀、虛空觀次第得具 足六波羅蜜。第三坐威儀中,先以跏趺坐具足六波羅蜜,次總明內(nèi)觀六根,外觀六塵,內(nèi)外觀六識皆不可得,得一切 智慧。又明根、塵、識六門觀法,意識與前五識差別,以及 第六、七、八之三識差別。轉(zhuǎn)一切生死惡業(yè)

11、皆由第七識,凡 夫生死隨業(yè)受報用第六識,而第八識凡圣齊平。第四臥威儀中,明臥中眼義觀法,具足六波羅蜜義。第五食威儀中,明受食中回向法界眾生, 施與法食,具足六波羅蜜義。 第六語威儀中,明語時回向法界眾生,具足六波羅蜜義。“隨自意三昧”,乃慧思依首楞嚴經(jīng)意而命名,為天臺 宗四種三昧之一,意謂于一切時中、一切事上,念起即覺, 意起即修三昧。大品般若經(jīng)中稱其為“覺意三昧”,智顗摩訶止觀中稱其為“非行非坐三昧”。此論所述如何念、如何思、如何修,皆依中論破析宗旨,一心具足 空假中三觀明義。本論是慧思大師自受用之三昧,是其教授 禪觀入門之作。自唐會昌法難以迄南宋,此書幾經(jīng)亡佚,幸 于晚近自日本續(xù)藏經(jīng)中得之。近代印光大師曾詳加校訂 刊板行世。受菩薩戒儀一卷。本戒儀為我國最早之大乘受戒儀規(guī)。內(nèi)容敘述大乘戒法授受之次第。初告誡方 便,次觀五法,三興三愿,四發(fā)四弘誓,五請戒師,六敬禮,七歸依,八問難,九懺悔,十問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說 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請證,十五禮敬諸佛,十六 回向,十七發(fā)愿。自后秦鳩摩羅什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