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庭院里的禮_第1頁
中國古典庭院里的禮_第2頁
中國古典庭院里的禮_第3頁
中國古典庭院里的禮_第4頁
中國古典庭院里的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古典庭院里的“禮”中國古典庭院里的“禮”“ Rites ” in the Classical Chinese Courtyard 郭麗文 Guo Liwen 北京市泰升園林藝術(shù)工程有限 公司 Taisheng Garden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 北京 市朝陽區(qū)拂林路 9 號景龍國際 A 座六樓 6th Floor, Building A, Jinglong International Plaza9th, Fulin Road, Chaoyang District, 北京 100107Beijing Post Code 100107摘要:本文從庭院布局、建筑

2、結(jié)構(gòu)、植物配植等方面論述中國古典庭院 與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的密切關(guān)系。古典庭院借助于園林空間 布局及其技法,表現(xiàn)儒家對秩序即“禮”的尊崇并寄托對自然 審美的一種追求。 古典庭院整體布局將謀求秩序等級與“師法 自然”巧妙地融合, 在營造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guān)系上, 體現(xiàn) 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古典庭院的入口由“禮義門”演化而來,充 分體現(xiàn)了儒家對秩序和等級的尊崇 ;古典庭院中配植的植物 多以松、竹為主,不僅讓人感受自然的季節(jié)轉(zhuǎn)化,而且表達 主人的君子之德和仁愛之心 ;古典庭院的建造過程也充分表 現(xiàn)了儒家講究人情世故的禮義。關(guān)鍵詞:中國;古典庭院 ; “禮” Abstract: This Essay

3、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classicalcourtyard and traditional rites by the overall arrangement, building structureand the plants in it. The Classical courtyard expressed theRitesConfucianismadmira tion to the “ order ” namely “ and entrusted their appetite tonatural esthetic by means

4、 of garden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skill. The overallarrangement of the classical courtyard combined masterly the seeking order andlearning from nature, reflected Confucianism moderation in the harmonious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courtyard entrance was evolved fromthe“ Rite Gateembo

5、died sufficiently the admiration of Confucianism to orderand hierarchy; most plants of the classical courtyard were pine and bamboo whichmade the owner feel the season changes but also expressed his gentleman virtueand kind-heartedness;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ng the courtyard was also themanif

6、estation of Confucianism worldly wisdom.Key words: china;classical courtyard;rite 一、古典庭院布局的“禮”中國古典庭院分為內(nèi) 庭院和外庭院,內(nèi)庭院通常為私密空間,而外庭院通常為游 覽活動空間。受傳統(tǒng)儒家的秩序思想,如同禮記禮器篇 所云:“禮記古之圣人,內(nèi)之為尊,外之為樂,少之為貴,多 之為美。 ” 11 因此內(nèi),庭院受“禮”之影響,布局幽靜而樸實, 結(jié)構(gòu)元素簡潔精細??鬃釉疲骸叭逵幸划€之宮,環(huán)堵之室,篳 門圭窬,蓬戶甕牖” 12 簡潔樸素的內(nèi)庭代表儒家的品格及文化的象征。 (圖一 )(見圖一 )外庭院作為公共空間

7、則豐富而雅 趣,步入其中, 細微之處見匠心, 沿阜壘土, 移植奇花異草, 營造亭臺樓榭,處處維景,步步悅目,并且遵循疊山現(xiàn)脈、 理水尋源、因地制宜、全園生動的規(guī)律,如明代造園大家計 成所言:“園地惟山林最勝,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有峻而懸, 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 13 。即便在平 地造園,也應(yīng)運用“高埠可培 ,低方宜挖”的手法,按照傳統(tǒng)造 園的動靜布局規(guī)律,結(jié)合主次、焦點、對比、漸層、重心、 抑景、透視、對景、透景、障景、添景、夾景、框景、漏景 等法則 14 ,通過在合理的空間中疊山理水、筑墻架橋、點 石畫路, 添其精巧雅致的亭廊臺榭, 使外庭空間既生動樸實, 又自然幽靜。以

8、“禮”適中的秩序思想做到庭院中和諧之美, 如同孔子言:“夫禮,所有制中也?!?5然而受禮記鄉(xiāng)飲酒義所云:“亨狗于東方,祖陽氣之發(fā)于東方也”16 北方四合院的布局中廚房都設(shè)置在東廂房。在古典庭院布局中, 主要建筑都坐北朝南, 這也是受于“禮”的因素,禮記鄉(xiāng)飲酒 義中記載: “南方者夏,夏之為言假也, 養(yǎng)之、長之、假之, 仁也。西方者秋,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 北方者冬,冬之言中也,中者藏也?!?17 因而,中國古典 庭院建筑都坐北朝南,這是受中庸之道而面南之仁德,這是 符合“禮”道。(見圖二 )(圖二 )二、古典庭院中入口的“禮”在古 典庭院的營造法則中,各種功能建筑受“禮”的影響

9、非常大,如入口作為是整個空間最重要的建筑元素也不例外。通常記禮器所云:“有以高為貴者,有以大為貴者?!?8等級越高,大門規(guī)格也相應(yīng)變化,至今還可以看到保留下來 的故宮及頤和園諧趣園的宮門 (見圖三 )(圖三 )有別于其他庭 院的大門。然而,大門的建筑形式是由禮義門演化而成,古 時,通過行禮所需儀式來設(shè)置的門稱為禮義門, 荀子中 云:“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 生、人之始也, 死、人之終也, 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是君 子之道,禮義之文也?!?19 設(shè)置禮義門不僅對應(yīng)儒家中尊 卑有序的“禮義”,更多是通過這種建筑形式來教化人對天地、 生死、先祖、君師所產(chǎn)生的敬畏之心,這符

10、合儒家的君子之 道。禮義門深受禮記中“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 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20 的儒家思想,并且影響傳統(tǒng) 庭院的布局,入口作為整個庭院中極為重要的建筑,嚴格按 照等級次序進行布局營造,這才符合傳統(tǒng)社會中“禮”的秩序 思想??臻g小的庭院則為一處入口,空間大的庭院則有多處 入口,如無錫的寄暢園,就有專門供皇帝臨幸以及達官貴人 等地位顯赫之人出入的大門,此類大門即凸顯主人的顯赫地 位,同時也是表達其主人的道德情操。(見圖四 )(圖四 )三、古典庭院建筑元素的“禮”古典庭院中亭臺樓閣的結(jié)構(gòu)、體積、 顏色、空間等均嚴格按照“禮”的等級制度進行營造,這種制 度從周朝至清末 ,有著幾千年

11、的歷史, 這是中國古代社會中最 為重要的“禮”制。在唐代還有專門的營繕令 ,至宋代后營 繕制度更為嚴厲,在明史中詳細記載朝廷對侯王將相、 達官貴人、農(nóng)商士子的宅第形式、規(guī)模、裝飾的規(guī)定。 21 在傳統(tǒng)古典庭院營造中受“禮制”約束,反而使庭院中樓堂建 筑與亭臺軒榭有著完美的層次對比,庭院空間布局區(qū)分諧調(diào), 次序井然。在遠古時代,先人們會在不同季節(jié)中選擇不同居 所來適應(yīng)環(huán)境的變化,如禮記中記載:“昔者先王未有宮 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22 庭院空間受自然因素 下合理區(qū)分,使空間小筑各所其長,各表其優(yōu),相互襯托, 相生相合的形式組合成人與自然和諧有序的環(huán)境。又受禮 記中:“有以少為貴者”

12、23 的思想,內(nèi)庭以少則精細,少 則雅素來體現(xiàn)獨有的藝術(shù)內(nèi)涵及“禮制”思想,以空間和諧來 表現(xiàn)中不同的藝術(shù)形式,這是古典庭院最為可貴之處。每種 廳堂小筑結(jié)構(gòu)形式上都以頂、身、座所組合,這也是“禮”的 表現(xiàn),如禮記 所云: “教人不盡其材”,24 鄭氏注釋為: “材也,道也?!?25 “道”即為天道、地道、人道,廳堂小筑 三層次結(jié)構(gòu)體現(xiàn)“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境界。 (見圖五 )(圖五 )四、 古典庭院植物的“禮”中國古典庭院中非常注重植物造景設(shè)計, 如明朝畫家龔賢說, “一株獨立者,其樹必作態(tài), 下復(fù)式居多。 孤松宜奇, 成林不宜太奇。 ” 26 此外在,選擇植物種類上, 受山水詩、畫以及道家哲學(xué)

13、思想及民俗的影響,不僅需要合 理安排植物之間形、色、香、聲、韻等搭配關(guān)系,還要便于人感受植物隨不同季節(jié)而變化的意境,如同禮記孔子閑居中所說:“天有四時,春秋冬夏,風(fēng)雨霜露,無非教也。地載 神氣,神氣風(fēng)霆,風(fēng)霆流形,庶物露生,無非教也?!?7通過季節(jié)的變化來體會自然規(guī)律而執(zhí)中體道養(yǎng)德。在選擇植 物品種時,要以多品種植物進行合理營造不同的自然空間, 并且以空間大小進行適當?shù)拇钆湓灾?,營造出不同的小氣候, 使庭院空間形成自然和諧的植物群落,這符合“禮”的中道思 想。甚至在庭院中種植竹子和松樹來體現(xiàn)君子之德,如禮 記禮器所云:“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 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 故貫四時

14、而不改柯易葉。 ” 82 通過竹子和松樹的常青來比喻君子有“禮”之德,寓意不僅體 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也可體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無怨 無悔的仁愛之心。 (見圖六 )五、古典庭院營造的人情世故之“禮”古時人們在庭院營造中,處處體現(xiàn)對天地、 君主、長者、 以及工匠人的敬畏之心。論語季氏中孔子云:“君子有三 畏:畏天命, 畏大人 .畏圣人之言。 ” 29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 敬畏心是人之常態(tài),不僅要“敬畏”工匠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還要“敬畏”古代工匠所創(chuàng)造出文化藝術(shù)之美的智慧,這種深 意直接影響古時的東家行為準則。傳統(tǒng)的營造過程中,首先 在破土?xí)r要有祭祀儀式,這是對天地之敬畏,過程中要經(jīng)常 與各種

15、工匠交流,并以禮數(shù)來恭敬工匠師傅,通過開基、上 梁、封門、竣工等重要節(jié)日時需宴請各工種匠人以致謝意, 這符合中華文化中“禮”的美德。在宋朝袁采所著世范中 就有宴請工匠的記載: “前輩有建第宅,宴工匠于東廡曰: 此 造宅之人。'” 30 在莆田東南31網(wǎng) 、太行陵川縣政府網(wǎng)站 32中也有類似記載。 2008 年 11 月 23 日的錢江晚報也提 到宴請工匠的新聞報道。 33 古老的中國孕育了五千年璀璨 的文明,并以特有的道德“禮義”規(guī)范華夏兒女的衣食住行, 古典庭院與“禮”的關(guān)系就是其重要體現(xiàn)。參考文獻 1 辭源, 商務(wù)印書館, 2010 年出版, 第 1103 頁。2 張覺 等撰,韓

16、非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出版,第 673 頁。 3 (魏)王弼撰,周易注校釋 ,樓宇烈 校釋,中華書局, 2012 年出版, 第 248 頁。4 詩經(jīng)注釋 ,程俊英, 蔣見元 著, 中華書局, 1991 年出版, 第 788 頁。 5 參見汪菊淵, 中 國古代園林史 ,上卷,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6 童雋,造園史綱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第 38 頁。7 ( 宋)朱熹 著,四書章句集注 ,中華書局 ,1983 年出版,第 24 頁。8 (宋)朱熹 著,四書章句集注 ,中華 書局,1983 年出版,第 24 頁。9 參考余敦康著, 周易現(xiàn)

17、 代解讀,華夏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10( 清)孫希旦 撰, 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 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 第 627 頁。 11( 清 )孫希旦 撰,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 記集解,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645 頁。 12( 清)孫 希旦,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 ,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1404 頁。13( 明)計成,園冶注釋 ,陳植注釋,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第 58 頁。14 參考 孫 筱祥著,園林藝術(shù)及園林設(shè)計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1 年出版。15( 清)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

18、, 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1268 頁。 16( 清)孫希旦,沈 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 ,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 第 1434 頁。17 同上 18( 清 )孫希旦 撰,沈嘯寰,王星賢 點 校,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637639 頁。 19 王先謙 著,荀子集解,中華書局, 1981 年出版, 232 頁。 20( 清)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 , 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583 頁。 21 參考明史,張 廷玉等,撰,志第四十四,輿服四,中華書局, 1974 年出 版,第 1667 頁22( 清)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

19、點校,禮 記集解,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587 頁。 23( 清)孫 希旦,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 ,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644 頁。24(清)孫希旦,沈嘯寰, 王星賢 點校, 禮記集解 ,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964 頁。25 同 上26 孫筱祥著,園林藝術(shù)及園林設(shè)計 ,中國建筑工業(yè)出 版社, 2011 年出版,第 134 頁。 27( 清)孫希旦,沈嘯寰, 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1278 頁。 28( 清)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 , 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624 頁。 29( 宋)

20、朱熹,四書 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2010 年出版,第 172 頁。30 漢典 古籍網(wǎng) 32 htm 郭麗文先生簡介: 郭麗文, 字墨爻, 1977 年出生于園林 世家,祖籍是廬陵文化發(fā)源地江西吉水 ;1999 畢業(yè)于南昌大 學(xué)藝術(shù)學(xué)院環(huán)境藝術(shù)系 ,2009 在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進修三年, 精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儒釋道等多種文化深有研究。莫爻先 生自幼愛自然、 喜植物、好習(xí)書,學(xué)先哲古匠, 拜自然為師, 以文人雅士修身養(yǎng)心之道汲取自然文化,一舉一動皆為弘揚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與自然和諧而作。十多年來致力于研究、 復(fù)興中國傳統(tǒng)園林文化,開創(chuàng)以無聲詩、立體畫,營造出生 命與靈性的意境盆景。代表作品:參與

21、2008 年北京奧運項 目設(shè)計建設(shè)“亞洲最大的醫(yī)院”北京大學(xué)國際醫(yī)院 9.8 萬平方 米園林濟寧濕地公園 213 公頃園林, 該項目獲得水利部頒發(fā) 濟寧濕地設(shè)計優(yōu)秀獎匯源果汁總部 6 萬平方米園林匯源果汁 培訓(xùn)中心 (五星級賓館 )園林首鋼遷安接待中心 (五星級賓館 ) 園林交通部黨校干部管理學(xué)校 120 萬平方米園林首都機場校 飛中心 8 萬平方米園林鑫恒集團培訓(xùn)中心 2 萬平方米園林 102 國道兩側(cè)綠化 33 萬平方米中鐵十六局幸福家園小區(qū) 7 萬平方米園林翡翠湖別墅 3 萬平方米園林五和園中式別墅 2 萬4 千平方米園林參考文獻 1 辭源,商務(wù)印書館, 2010 年出版,第 1103

22、頁。 2 張覺 等撰,韓非子譯注 ,上海 古籍出版社, 2007 年出版,第 673 頁。3 (魏)王弼撰,周 易注校釋,樓宇烈 校釋,中華書局, 2012 年出版,第 248 頁。4 詩經(jīng)注釋 ,程俊英,蔣見元 著,中華書局, 1991 年出版,第788 頁。5 參見汪菊淵, 中國古代園林史 , 上卷,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6 童雋,造 園史綱,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1983 年出版, 第 38 頁。7 (宋 )朱熹 著,四書章句集注 ,中華書局 ,1983 年出版,第 24 頁。8 (宋)朱熹 著,四書章句集注 ,中華書局 ,1983 年出版,第 24 頁。9 參考余敦康著, 周易現(xiàn)代解讀 ,華 夏出版社, 2006 年出版。 10( 清)孫希旦 撰,沈嘯寰,王星 賢 點校,禮記集解 ,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627 頁。 11( 清)孫希旦 撰,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中 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645 頁。12(清)孫希旦,沈嘯寰, 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1989 年出版,第 1404 頁。1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