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史料為標(biāo)尺運用對比辯是非_第1頁
依托史料為標(biāo)尺運用對比辯是非_第2頁
依托史料為標(biāo)尺運用對比辯是非_第3頁
依托史料為標(biāo)尺運用對比辯是非_第4頁
依托史料為標(biāo)尺運用對比辯是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依托史料為標(biāo)尺運用對比辯是非這篇史載資料,我抄錄于八種史載文獻上,分為四個方面,即新唐書、太原王氏歷史名人傳、史載文獻譜和當(dāng)代專家學(xué)者的著述等。從太子晉起為一世祖,一直記述到三槐王氏祖王祜止,共55 個世系。用圖表形式,分別列出太原、瑯琊兩大系統(tǒng)的先祖世系名錄。一個是以新唐書記述的世系為主線,一個是以永泰王氏家譜的世系為主線,進行詳細(xì)對比。太原、瑯琊兩系從太子晉至十八世王離,用中國王氏世系簡表(二)太原王氏世表。太子晉宗敬鳳覃渠豐芝億錯墳渝息恢亢頤翦賁離元、威(中國、山西、靈石縣王氏博物館藏)。(一)瑯琊三槐王氏世系源流一線圖1 世晉 2 世宗敬 3 世鳳 4 世覃 5 世渠 6 世豐 7 世

2、芝 8 世億 9 世錯 10 世墳 11 世渝 12 世息 13 世恢 14 世亢 15 頤 16 世翦 17 世賁 18 世離 19 世元20 世忠 21 世渾 22 世曜 23 世襲 24 世吉 25 世駿26 世崇 27 世遵 28 世音 29 世仁 30 世融 31 世覽32 世裁 33 世導(dǎo) 34 世洽 35 世珣 36 世曇首 37 世僧綽 38 世儉 39 世騫 40 世規(guī) 41 世褒 42 世鼒 43世弘直 44 世綝 45 世曒 46 世寵 47 世仲連 48 世紹 49 世玙 50 世及 51 世钅歲 52 世摶 53 世言 54 世徹55 世祜。上述世系源流,是以新唐書記

3、述的世系源流為主線,用八種史料作對比,都與新唐書相吻合。一、新唐書·宰相世系二中對瑯琊三槐王氏世系源流的記載為:從太子晉一直記述到 18 世王離,與太原王氏的世系祖宗名錄是一致的。 19 世元元四傳至吉為 24 世 25 世駿 26 世崇 27 世遵 28 世音 29 世融 30 世覽 31 世裁 32 世導(dǎo) 33 世洽 34 世珣 35 世曇首 36 僧綽37 世儉 38 世騫 39 世規(guī) 40 世褒 41 世鼒 42 世弘直 43 世綝 44 世曒 45 世寵 46 世仲連 47 世紹 48世玙 49 世及 50 世钅歲51 世摶 52 世倜、倓、倫。這是新唐書從太子晉記至 52

4、 世,中間缺王仁一個世系。 (新唐書 1927 頁至 1992 頁)根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記載“皦生寵,寵生仲連,生紹、生玙,生及,生钅歲,生摶,生倜、倓、倫”并王言。三槐王氏通譜卷一的第一句“唐相摶四子” ,即唐朝宰相王摶的第四子言,是 53 世,生平事跡說得清楚明白。二、七個名人傳的世系源流是: 王翦傳王錯 9 世墳 10 世渝 11 世息 12 世懨 13 世亢 14 世頤 15 世翦 16 世賁 17 世離 18 世。王吉傳王元19 世忠 20 世渾 21 世曜 22 世襲 23 世吉 24 世駿 25 世崇 26 世。王戎傳遵 27 世音 28 世仁 29 世融 30

5、世。王導(dǎo)傳覽31 世裁 32 世導(dǎo) 33 世洽 34 世珣35 世。王儉傳曇首 36 世僧綽 37 世儉 38 世騫 39 世王褒傳規(guī) 40 世褒 41 世鼒 42 世弘直 43 世。王祜傳綝 44 世皦 45 世寵 46 世仲連 47 世紹 48 世玙 49 世及 50 世钅歲51 世摶 52 世言 53 世徹 54 世祜 55 世。三、幾種史載文獻對瑯琊三槐王氏世系源流的記載是:瑯琊三槐王氏宗譜 王氏自周靈王太子晉受姓十八傳至武成候離,生二子,長曰元,次曰威。避秦亂,元居即墨為瑯琊王氏,威居晉陽為太原王氏,太原之后自另有專譜。瑯琊自元四傳至漢諫大夫王吉為臨沂之祖;吉九傳至?xí)x丞相導(dǎo)為江左之祖

6、;導(dǎo)十一傳至唐石泉公綝,家咸陽為渭南之祖;綝九傳至唐黎陽公言,居莘縣為大名之祖;言之孫宋晉國公祜,自大名而汴梁,手植三槐于庭,為三槐王氏之祖 瑯琊王氏宗譜 (王氏歷朝先正事畧) ,以王覽為始祖, 王裁為二世祖,三世祖王導(dǎo) 二十世祖彥平(即王摶),二十一世祖節(jié)(即王言),二十二世祖澤,二十三世祖祜 瑯琊王氏宗譜卷之二(王國棟纂)從王吉駿崇遵音仁融覽 王庸敬的瑯琊王氏通譜中對三槐王氏源自王導(dǎo)的一個流傳較廣的記述是說三槐開基祖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摶的兒子。在王庸敬所編著的王氏通譜卷二、三(2 冊),卷七( 5 冊)卷八( 6 冊)等譜中比較系統(tǒng)地記載了王言出自瑯琊世系王導(dǎo)的闡述為:太子晉33 世、導(dǎo) 3

7、4 世、洽 35 世、珣36 世、曇首 37 世、僧綽 38 世、儉 39 世、騫 40 世、規(guī)41世、褒 42 世、鼒 43 世、弘直 44 世、綝 45 世、曒 46 世、寵47 世、仲連 48 世、紹 49世、玙 50 世、及 51 世、钅歲52世、摶 53 世、言。四、王大良先生著的 中華姓氏通書·王姓第 151 頁,表十三瑯琊王氏世系表,從王吉至王言共二十九世,其世系是:王吉王駿王崇王遵王仁王融王覽王裁王導(dǎo)王洽王珣王曇首王僧綽王儉王騫王規(guī)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皦王寵王仲連王紹王玙王及王钅 歲王摶倜、倓、倫、言。我祖橘甫公世居江右吉州府(今江西吉安)安福縣金田里。元末(公元13

8、68 年)徙居楚南長沙府瀏陽縣,地名菜花山。居數(shù)載,有子三,長景珊、次景輿、次景壽。壽公子十三郎,居長沙縣,為今小西門王氏,輿公子十二郎居寶慶府新化縣, 為今虎寨王氏, 珊公子十一郎仍居瀏陽縣菜花山。十一郎子漢忠公諱斯愉乃于明洪武十七年甲子歲,攜子文福、文禮公卜遷湘鄉(xiāng)縣老四十八都,即同德二十五都,大村鄉(xiāng)李家灣家焉, 為我湘鄉(xiāng)縣本族始祖。此南遷后, 與瀏、長、新三縣異宗同源之大概也。我始祖漢忠公子二,長文福、次文禮。文禮公分居老五十四都, 后改為永豐二十二都梓田里,為梓田扳峒之祖。大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 年)庚辰歲,由九代孫嗣芳、應(yīng)泰、十世孫介璽、十一代孫千子等倡儀創(chuàng)修家譜,自斯愉以下編

9、著為譜系。當(dāng)時譜訂班次40 字派。自修譜以來幾次增班,共增至80 字派。當(dāng)時按住地名稱命名為同德王氏。其字派為:斯文自源單百萬興世代千載永昌隆運際升平會正道翼三才洪福齊六合作述承天佑忠良宏祖澤敦倫全大義雍睦在同德修身崇儒學(xué)孝友生賢哲典則循謨訓(xùn)品望重邦國詩書光門第功勛耀史策我們同德王氏的上源是三槐王、瑯琊王,不是太原王。前面的史載歷史證據(j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入云始祖昌義公,為乾隆中葉(約公元1770 年左右),攜子隆發(fā)、隆貴從湖南湘鄉(xiāng)縣大村鄉(xiāng)同德王氏宗祠支系來至云陽縣梅子壩甲,開基立業(yè),以農(nóng)商興家。居數(shù)代,后于清嘉慶(約公元 1815 年)先后舉家徙居南溪鎖口巖、高陽樂公堂一帶。迄今已有

10、240 多年的歷史。現(xiàn)有部分族人,已散居全國各地。(二)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一線圖1 世晉 2 世宗敬 3 世鳳 4 世覃 5 世渠 6 世豐 7 世芝 8 世億 9 世錯 10 世墳 11 世渝 12 世息 13 世恢 14 世亢 15 世頤 16 世翦 17 世賁 18 世離 19 世威 20 世志 21 世珣 22 世言 23 世山壽 24 世嵚 25 世彜 26 世彞 27 世勖 28 世勵 29 世霸 30 世殷 31 世亥 32 世岱 33 世卓 34 世述 35 世懋 36 世宏 37 世(并) 38 世(揚) 39 世寓 40 世牢 41 世秀 42 世玄則 43 世煥 44

11、世虬 45 世彥 46 世杰 47 世隆 48 世通 49 世福祚 50 世勉 51 世怡 52 世潛 53 世質(zhì) 54 世慶存 55 世乾 56 世言 57 世徹 58 世祜。上述世系源流,是以永泰王氏家譜的世系源流為主線,在三沙、上梅、永泰等三譜中適當(dāng)去偽存真。又參考三沙、上梅、后港等譜進行考證和修正, 是拼湊、 填入的世系源流,是沒有歷史證據(jù)的,很不真實,不可靠,不可信。一、新唐書·宰相世系二中 ( 1955 頁到 1969 頁)對太原王氏的世系源流記述為:從一世祖太子晉至十八世祖王離,太原、瑯琊兩系的世系祖宗名錄的記述是一致的。 19 威,威至九世孫霸,霸為 29 世, 30

12、 世殷,殷四世孫實為世,懋 35 世,加太子晉至王離的十八個世系,新唐書上共有 23 個世系。世34二、太原王氏歷史名人傳上有:王允傳從34 世王述(新唐書記述的叫王實),35 世懋, 36 世宏。王僧辯傳 從 19 世威、29 世霸、30 世殷 34 世述、35 世懋。王通傳從 42 世玄則、 43 世煥、 44 虬、 45 世彥、 46 世杰、 47 世隆、 48 世通、 49 世福祚、 50 世勉、 51 世怡、 52 世潛、 53 世質(zhì)。去掉重復(fù)的,實際只有十八個世系。三、史載文獻,王庸敬著的王氏通譜中王威至王通的世系源流為: 19 世威、 20 世志、 21 世珣、 29 世霸、 3

13、0 世殷、 31 世亥、 32 世岱、 33 世卓、 34 世述、 35 世懋、 36 世宏、 37 世 O、 38 世 O、 39 世寓、 40 世牢、 41 世秀、 42 世元則、 43 世煥、 44 世虬、 45 世彥、 46 世杰、 47 世隆、 48 世通。共計 21 個世系。四、當(dāng)代姓氏學(xué)專家王大良先生的著述。王大良先生是用的王霸次子咸的世系圖。咸十九世孫澤、昶、湛、承、述、坦之、愉、緝、慧龍、寶興、瓊、遵業(yè)(大房)、松 。而通訊 是用的王霸長子王殷的世系圖,只記述王霸生殷,殷四世孫實(述) 、實生三子,允、隗、懋。就是29 世霸、30 世殷、 34 世實、 35 世懋,以后就沒有

14、記述了。(三)上述兩大系統(tǒng)的世系源流,一個是以新唐書為主線,一個是以永泰王氏家譜為主線。對兩系中有些細(xì)節(jié)作簡要解釋。首先,看瑯琊三槐王氏的世系源流。新唐書上從太子晉起為一世祖記至三槐王氏祖王祜止的55 個世系中,缺王仁一個世系。王摶的四個兒子只記有“倜、倓、倫”三個,缺四子王言。 根據(jù)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二上記載“皦生寵、寵生仲連、生紹、生玙、生及、生钅歲、生摶、生倜、倓、倫”,并王言。三槐王氏通譜卷一的第一句“唐相摶四子”,即唐朝宰相王摶的四子言,是53 世,出生時間地點及其生平記述得清楚明白。七個名人傳中王戎傳記遵27 世音28 世仁29世融 30 世;王祜傳記王钅 歲 51 世

15、钅歲子摶 52 世摶第四子言 53 世,是王祜的祖父。瑯琊王氏宗譜卷之二是清王國棟纂,記載王吉24世駿 25 世崇 26 世遵 27 世音 28 世仁 29世融30 世 ?,樼鹑蓖跏献谧V 瑯琊自元四傳至王吉為24世;吉九傳至?xí)x丞相導(dǎo),駿25世、崇 26世、遵 27世、音28 世、仁 29 世、融 30 世、覽31 世、裁32 世、導(dǎo)33 世;導(dǎo)十一傳至唐石泉公綝,洽34世、珣 35世、曇首36 世、僧綽 37 世、儉 38 世、騫39 世、規(guī) 40 世、褒 41 世、鼒 42世、弘直 43 世、綝 44 世;綝九傳至唐黎陽公言,曒45 世、寵 46 世、仲連 47 世、紹 48 世、玙 49

16、 世、及 50 世、钅歲51世、摶 52 世、言 53 世。言之孫宋晉國公祜,為三槐王氏之祖?,樼鹑蓖跏献谧V是清道光元年,由三槐王氏二十九世孫恩科(舉人)著,他的記述與新唐書完全吻合,肯定了王言是王摶的兒子。王庸敬的瑯琊王氏通譜記載:三槐開基祖王言是唐末宰相王摶的兒子。王庸敬的王氏通譜記載王言出自王導(dǎo)的世系為“太子晉 33 世導(dǎo) 34 世 钅歲52 世摶 53 世言”?,樼鹜跏献谧V (王氏歷朝先正事畧)王覽為始祖,王裁為二世祖,三世祖王導(dǎo) 二十世祖彥平(即王摶) ,二十一世祖節(jié) (即王言),二十二世祖徹, 二十三世祖祜 。王大良著的中華姓氏通譜· 王姓記載王吉王駿 王摶倜、倓、倫、

17、言。上述八種史料的先祖世系源流,與新唐書吻合。每項史料都記載王摶的第四子是王言。記載得很清楚。有多種歷史證據(jù),完全可信。其次,看太原三槐王氏的世系源流,這個世系源流是以永泰王氏家譜為主線。新唐書上從太子晉至王離有18個世系,另有19 世威、 29 世霸、 30 世殷、 34 世述、 35 世懋,共23 個世系。歷史名人傳上有十八個世系,史載文獻上有 21 年世系,王大良著的中華姓氏通書·王姓上有4個世系。除趙孟頫在宋尚書 王公紀(jì)畧中稱,王言的父親名叫王乾,而非他譜所稱的宰相王摶。王乾大概是個普通平民百姓, 因而文獻上只提到他的名字, 而未提他的官職。王乾之子王言,始定居于山東大名府莘

18、縣。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史料上都查不出來有王乾、王慶存和王言的記載。新唐書從王威至王霸段,中間空缺九代。王庸敬的王氏通譜中,從王威至王通的世系源流為 19 世威、 20 世志、 21 世珣 補起來兩個世代,尚缺 7 個世代;殷四世孫實(述),中間空缺三個世代, 由王氏通譜 記載的 31 世亥、 32 世岱、 33 世卓補起來了。王氏通譜記載 37 世、 38 世是空缺。 54 世至 58 世共 5 個世系是空缺。三項相加共空缺14 個世系??偟目?,新唐書、歷史名人傳、史載文獻及當(dāng)代專家學(xué)者的著述,沒有一項與太原三槐王氏的世系源流一線圖相吻合。 58 個世系,最多的新唐書上也只有23 個世系相吻合。現(xiàn)在,太原三槐王氏世系源流,從太子晉起至王祜止,共 58 個世系,一個空缺都沒有了。這些尚缺的世系,是用民間相應(yīng)的人物填入、 做假、拼湊補滿起來的, 無歷史證據(jù)。是會議討論通過,尊重多數(shù)的原則,統(tǒng)一起來,作一個“權(quán)威”性的結(jié)論,相互認(rèn)同,互相理解,相信而成,就可以了,就是真實歷史了。這是造謠不打稿子,荒唐!上述四個方面的史料,都沒有王乾、王慶存和王言的記載。無歷史證據(jù),不真實,不可信。通訊 43 期稱“王摶沒有王言這個兒子;王褒至王摶的世系大有問題,可能是拼湊的,從而證明三槐王氏不是王摶的后裔” 。依托史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