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項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務書_第1頁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項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務書_第2頁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項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務書_第3頁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項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務書_第4頁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項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務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項目建筑方案征集任務書(若有與規(guī)劃設計條件不一致之處,以規(guī)劃設計條件為準)1 項目概況1.1 項目名稱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簡稱:世博中國館)1.2 建設地點本項目位于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規(guī)劃區(qū)核心區(qū),處于世博會園區(qū)主入口的突出位置。設計控制范圍北起北環(huán)路,南至南環(huán)路,西起上南路,東至云臺路,其中有軌道交通8號線穿越,有過道與磁懸浮車站相接。1.3 項目內容中國國家館、中國地區(qū)館、港澳臺館三部分組成。其中中國國家館建筑面積為20000平方米;中國地區(qū)館建筑面積為30000平方米;港澳臺館建筑面積為3000平方米,港、澳、臺分別為獨立館,每展廳建筑面積

2、1000平方米。中國國家館是建筑的主體,建筑布局上應處于主要地位。世博會舉辦期間,本項目是世博會主題演繹的主要展示區(qū)和重要載體,通過各種視聽效果,展示古今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內容。世博會后,中國國家館將作為世博會永久性的專題博物館保留,中國地區(qū)館則將和世博會主題館一起綜合考慮、統(tǒng)籌利用,作為舉辦各類商業(yè)性展覽和活動的場所。1.4 投資控制本項目工程總投資控制在6.5億元人民幣以內(不含土地費)。1.5 設計范圍本次方案征集,應征單位(個人)需要完成本項目用地范圍內的中國國家館、中國地區(qū)館兩部分的方案設計,設計成果應滿足中國關于項目方案深度要求的有關規(guī)定。港澳臺館將由港、澳、臺自建,應征

3、單位(個人)只需預留用地范圍,不作深度要求。2 設計目標2.1 突出“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展現中國國家形象應征方案首先應符合中國2010年世博會園區(qū)的總體規(guī)劃理念,體現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與“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同時,作為東道主的展館,中國館的展示主題為“城市發(fā)展中的中華智慧”。因此,本項目的設計方案應突出中華文化的精髓,通過簡潔、現代的設計語言,通過鮮明的和具有時代性的建筑外觀,展示以“和諧”為核心的中華智慧,展示城市發(fā)展給人們帶來的生活環(huán)境改善,展示中國古代科技智慧和現代科技的飛躍發(fā)展以及科技創(chuàng)新給中華民族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展現中國城市

4、文明的歷程,展現中國地域與文化特征,展現莊重、友好的中國國家形象。2.2 促進區(qū)域合力,營建標志性場區(qū)世博會舉辦期間,本項目與同區(qū)的世博軸、公共活動中心、演藝中心、主題館等建筑構成“一軸四館”,是世博會園區(qū)的核心。世博會后,本項目將作為展覽建筑永久保留,并與同區(qū)的其他建筑,一同轉化為上海市嶄新的文化中心區(qū),既能夠承接各類高端會議、演出,又能夠舉辦大型專業(yè)展覽,更是上海市舉辦大型城市性活動的平臺。本項目的設計方案應從促進區(qū)域合力的角度出發(fā),保證建筑的外觀和空間與所處區(qū)域的空間的形象與功能定位相符,同時更應發(fā)揮并突出項目自身的亮點與特質,促進標志性場區(qū)的營建。2.3 內外空間結合,創(chuàng)造優(yōu)美環(huán)境本項

5、目的設計方案應充分把握展覽建筑特有的空間與環(huán)境設計的特點,利用各種設計元素,實現室內與室外、地上與地下各類景觀空間和公共活動空間的有效銜接與合理轉換,營造舒適、活躍、互動、富有吸引力的空間氛圍,為公眾提供豐富的想象空間和視覺享受。2.4 發(fā)揮后續(xù)效用,體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本項目的建筑形象與空間設計,應為后續(xù)利用和長期經營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同時應凸現綠色、環(huán)保、健康和節(jié)能等技術特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充分展現新材料、新技術、新結構的應用。3 設計條件3.1 規(guī)劃控制條件3.1.1 設計控制范圍位置基地總面積6.52公頃。(見附件5)3.1.2 建筑功能國家館是展示中國社會、經濟、文化多方

6、面特色的展館。將設置中國知名歷史文化名城和現代開放城市的城市主題展廳,建議設置展示參展地區(qū)歷史、現狀、文化、特色等城市特征以及與辦博主題相關的主要地區(qū)展廳。3.1.3 容量控制中國國家館地上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中國地區(qū)館地上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3.1.4 建筑密度控制設計控制范圍內的建筑密度不大于40%。3.1.5 綠地控制設計控制范圍內綠地率不小于25%。3.1.6 退界控制a) 中國館建筑后退北環(huán)路、南環(huán)路、云臺路和上南路道路規(guī)劃紅線的距離均不小于8米。b) 軌道交通8號線的控制范圍內不得新建建筑物。3.1.7 高度控制中國國家館、地區(qū)館的建筑高度不超過50米。3.1.8 街坊地面標高街坊

7、地面標高為+4.2米。3.1.9 交通組織a) 主要人行出入口建議設在上南路與云臺路上。b) 主要機動車出入口設在上南路、南環(huán)路與云臺路上。c) 建筑二層應與建筑西側、東側+10.0米高架步道以及南側的磁懸浮站銜接。3.1.10 建筑形象中國館是世博園區(qū)入口處重要建筑,是個標志性建筑,建筑形象簡潔、現代、有中國地域文化特征。建議結合世博會主題采用生態(tài)節(jié)能技術。. 3.1.11 地下空間控制a) 本項目的地下空間應在西側與軌道交通8號線的預留連通口相連,南側與磁浮站的地下空間相連。b) 本項目的地下空間設計標高應與周邊地下空間的設計標高銜接。c) 本項目的地下空間應與世博軸、主題館、公共活動中心

8、的地下空間連通。3.2 基地周邊建筑與環(huán)境設計概況基地中心貫穿了東西向的高架平臺系統(tǒng),基地西側依次為世博軸及世博會主題館;西北側為世博會期間的公共餐飲廣場(世博會后建星級酒店),世博會公共活動中心和浦東濱江綠洲;西北側為世博演藝中心;基地南側為磁懸浮交通線。3.2.1 浦東濱江綠洲作為基地所在區(qū)域的景觀核心,“濱江綠洲”是世博核心區(qū)內濱江設置的大型生態(tài)公園,形成以江為景、兩岸呼應、擁抱浦江的效果。3.2.2 世博會公共活動中心總建筑面積約14.2萬平方米,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永久保留建筑。世博會舉辦期間,作為接待國家元首級貴賓、召開會議、舉辦論壇、發(fā)布新聞以及舉辦大型活動的重要場所。世博會后

9、,是上海舉辦大型國際會議、以及政務會議的中心。3.2.3 世博演藝中心地上建筑面積為4.5萬平方米。世博會舉辦期間,作為大型公共活動,包括主題巡演、名家巡演及專場演出、專題晚會及舞會以及其他室內、室外的演出活動的舉辦場所。世博會后,將成為集觀演、綜藝研究、藝術交流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演藝場館。3.2.4 世博會餐飲場地/世博會后酒店世博會舉辦期間,作為園區(qū)級公共餐飲廣場用地。世博會后,將新建規(guī)模1000套客房的酒店。3.2.5 世博慶典廣場設置在浦東濱江綠洲內,是舉辦世博會大型慶典活動的核心空間。3.2.6 世博主題館世博會前將建設一期工程,總建筑面積為8.5萬平方米;世博會后,將作為展覽建筑永久

10、保留并擴建,二期工程總建筑面積為5.5萬平方米。世博主題館以“地球·城市·人”為名,體現“更美好的城市、更美好的生活取決于地球、城市和人的良性互動”的理念。3.2.7 世博軸世博軸在+10.0米平臺上增加頂蓋和陽光谷。磁懸浮世博車站調整至南環(huán)路南側世博軸上,磁懸浮在經過世博軸+10.0米平臺上方設置車站。在世博軸兩側的站臺層下方設置站廳層,與世博軸+10.0平臺相連,通過世博軸-6.0米層與軌道7號線、8號線換乘。磁懸浮車站從世博軸玻璃頂蓋下方經過。世博軸玻璃頂蓋與車站頂蓋連為一體。3.2.8 高架平臺系統(tǒng)按照世博會園區(qū)控詳規(guī)劃,園區(qū)步行交通采取“地面為主,高架為輔”的集散

11、方式。高架平臺系統(tǒng)功能主要是組織、疏導東、西向人流。在本項目中,東西兩邊留有進出通道口(位置見附圖),通道口和本項目建筑物相連接。世博會后,高架平臺系統(tǒng)部份將被拆除。3.2.9 浦東核心區(qū)區(qū)域的地下空間浦東核心區(qū)區(qū)域的地下空間開發(fā)以“丁”字形布局。其中,南北向以世博軸中心線為軸,進行110 米寬的地下空間開發(fā),從軌道交通7、8 號線換乘的上南路口一直向北延伸到演藝中心和會議中心地下建筑部分。東西向以軌道交通8 號線周家渡站與軌道交通13 號線世博會站的換乘通道為主,橫穿主題館用地,預留通道與中國館、主題館相連通。4 空間分配要求本項目的設計內容及面積分配,可參考下表,應征單位(個人)可在此基礎

12、上依據設計經驗提出詳細方案。表4-1 本項目面積總計國家館()地區(qū)館()地上建筑面積2000030000地下建筑面積500015000合計2500045000表4-2 中國國家館設計內容及面積分配表分區(qū)樓層空間名稱建筑面積()設計要求公共服務區(qū)地上門廳1000門廳可分為外區(qū)和內區(qū),內外區(qū)之間設票閘;門廳外區(qū)設票務、咨詢、寄存、取款、紀念品發(fā)售、雨具存放等服務設施。觀眾服務區(qū)500設在門廳附近,設觀眾休息室、飲水處、衛(wèi)生間、育嬰室、醫(yī)務室等服務空間。餐飲區(qū)500供應快餐和飲料,可設于門廳上方的夾層。小計2000展覽區(qū)地上展廳12000可按兩層至三層設計,展廳局部可挑空20-30米,凈高不低于8米

13、,頂層不低于10米;展廳平面為大跨度無柱空間;集裝箱貨車可直接進入一層展廳裝卸貨物,并通過貨梯向二層和三層展廳運送貨品。小計12000會議及辦公區(qū)地上貴賓室500可設于門廳上方的夾層;附設獨立的衛(wèi)生間和服務間。多功能會議廳2500使用面積1000平方米,可靈活拆分為中小型的會議廳,凈高不低于7米,可設于門廳上方的夾層。會議室5間,每間使用面積120平方米,可設于門廳上方的夾層。辦公用房1000可設于門廳上方的夾層,設接待室、領導辦公室、各部門辦公室、小型會議室、文檔室。小計4000配套服務區(qū)地上展覽技術用房2000設技術制作和美工用房。庫房凈高不小于4米;平面柱網不小于9X9米。小計2000設

14、備區(qū)地下水泵房、消防水池、冷凍機房、鍋爐房、變配電間3000按具體專業(yè)要求設置。小計3000停車區(qū)地下停車場200050個車位。小計2000室外區(qū)地上展區(qū)/結合入口廣場設計。裝卸區(qū)/結合展廳和貨梯設計,用于集裝箱、包裝箱的堆放及展覽搭建用品的裝卸、堆放。國家館 建筑面積合計25000其中 地上建筑面積20000 地下建筑面積5000表4-3 中國地區(qū)館設計內容及面積分配表分區(qū)樓層空間名稱建筑面積()設計要求公共服務區(qū)地上門廳1000設置要求同國家館。觀眾服務區(qū)500餐飲區(qū)500小計2000展覽區(qū)地上展廳25000可按兩層設計,分為31個地區(qū)展區(qū);展廳凈高不低于8米;展廳平面為大跨度無柱空間;集

15、裝箱貨車可直接進入一層展廳裝卸貨物,并通過貨梯向二層和三層展廳運送貨品。地下展覽暫存庫房10000庫房凈高不低于8米;平面柱網12X18米;可考慮采取貨運坡道或大型貨梯等方式與地面貨運流線連接。小計35000會議及辦公區(qū)地上貴賓室500設置要求同國家館。多功能會議廳1500使用面積600平方米,其它設置要求同國家館。會議室4間,每間使用面積80平方米,可設于門廳上方的夾層。辦公用房500設置要求同國家館。小計2000配套服務區(qū)地上展覽技術用房1000設置要求同國家館。庫房小計1000設備區(qū)地下水泵房、消防水池、冷凍機房、鍋爐房、變配電間5000按具體專業(yè)要求設置。小計5000室外區(qū)地上展區(qū)/設

16、置要求同中國國家館。裝卸區(qū)/地區(qū)館 建筑面積合計45000其中 地上建筑面積30000地下建筑面積150005 設計標準5.1 建筑體形與外觀5.1.1 邊界控制在滿足規(guī)劃控制條件和設計內容的前提下,應征方案應考慮盡可能的收縮建筑邊界,擴大室外活動場地,滿足大型活動室外布展與人員集散的要求,保證室外場地最大限度獲得自然光,營造具有吸引力的室外氛圍。同時,應征方案應深入研究和處理中國國家館、中國地區(qū)館兩個獨立的單體(港澳臺館由港、澳、臺自建)以及穿越單體之間的高架步行平臺的構成關系,即應保證各個單體的獨立性,更應實現和諧與共生的整體效果。5.1.2 高度控制應征方案應深入探討各個單體的建筑高度的

17、分布,以及穿越基地的高架步行平臺對于建筑布局的影響,在保證滿足基本規(guī)劃設計要求,滿足建筑二層與高架步行平臺的銜接、滿足會展建筑大型室內空間要求的同時,還應兼顧人文尺度和使用者的便利感受,同時營造豐富的空間層次。5.1.3 建筑外觀建筑形象和表現應符合本項目的設計目標,與周圍的其他大型公共建筑呼應,同時又風格突出,充分體現世博主題、強調中國地域與文化特征、展現中國國家形象。5.2 出入口和流線設計出入口和流線設計既應滿足世博會舉辦期間與世博會交通系統(tǒng)的駁接要求,又應保證世博會后,與主題館等其他公共建筑的便捷聯系。5.2.1 出入口各類出入口的類型、位置、數量和寬度應滿足規(guī)劃控制條件的要求,滿足各

18、類人員的使用以及安全疏散的要求。5.2.2 步行流線a) 普通公眾普通公眾的可達范圍應取決于其所參與的活動,應征方案應為普通公眾提供清晰、暢通的交通通道,并有效限制普通公眾進入非開放區(qū)域。b) VIP 應征方案應為展會代表以及貴賓提供不同程度的便利以及安全和隱私保護,如可設置VIP 專用通道、貴賓停車設施等。c) 員工及后勤人員應考慮明確而安全的員工及后勤通路,包括進出展覽區(qū)的展覽舉辦方、布展人員、新聞媒體、行政管理人員、后勤服務人員等。5.2.3 機動車流線機動車流線應與步行流線互不干擾或者干擾最小,并考慮以下內容:a) 公眾車輛的臨時停靠點、貴賓停車點、室外轉播車停車點b) 巴士停車與等候區(qū)、出租車接送與??繀^(qū)c) 消防車道和登高場地d) 貨車的集散與運輸路線5.3 空間與功能設計5.3.1 空間設計應征方案的空間組織應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