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傳承與中專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_第1頁
民俗文化傳承與中專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_第2頁
民俗文化傳承與中專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_第3頁
民俗文化傳承與中專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民俗文化傳承與中專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    王紅楠摘 要:在我國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孕育了極為豐富的民俗文化。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的語文教育中越來越重視對民俗文化的傳承,因此,語文就做為傳承我國豐富民俗文化的載體,實現(xiàn)了民俗文化傳承與語文教育的有機結合,在教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還有效的傳承了民俗文化。因此本文將對民俗文化傳承和中專語文教學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探索,從而幫助教師順利開展教學活動。關鍵詞:民俗文化傳承;中專語文教學;實踐探索語文作為傳承我國傳統(tǒng)知識的重要載體,將語文知識的學習與民俗文化的傳承進行融合教學,這樣的教學不

2、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透徹的了解文章、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還可以使我國年輕一輩更加廣泛的接觸各種古老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達到傳承我國民俗文化的目的。因此中專語文教師就應該對此更加重視,以此來培養(yǎng)出具有文化素養(yǎng)的全方位人才,為我國的發(fā)展貢獻力量。一、民俗文化傳承在中專語文教學中的作用1.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語文課文。在中專的語文課本中,許多課文的年代都比較久遠,并且還有不少是眾多文學作品中的著作,由于這些課文具有一定的年代性,因此其文學性是極強的。在中專語文課本中,有許多作家的著作,比如魯迅、曹雪芹、郁達夫等等,他們的作品主要描寫了特定時期的歷史事件,雖然他們生活的年代我們是不可能去體驗的,但是學生可以從民俗

3、的角度出發(fā),以此來對文章進行透徹的分析,從而快速找到那個年代與當代社會的共同之處。比如郁達夫的文章故鄉(xiāng)的秋,其中描寫了北國的秋、江南的秋,通過這些對景色的描寫學生就可以在腦海中想象出當時的情景,并且教師可以對學生講解作者的背景以及寫作的背景,從而使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剖析,進一步了解當時是怎樣一種狀況,在文章中體會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將民俗文化融入到中專語文教學當中,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夠幫助學生靠近作者的思想,在不斷提升語文學習效果的同時,還傳承了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可謂是一舉兩得。2.營造文學氛圍。近年來,由于國外節(jié)日不斷地傳入中國,比如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情人節(jié)等等,就使得我國的

4、年輕人對其越來越重視,從而忽略了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甚至有的年輕人還會忘記一些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存在,這對于我國的民俗文化傳承來說是很可悲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就應該將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以此來矯正學生的文化態(tài)度,使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漸漸地愛上傳統(tǒng)文化。比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對學生講解“端午節(jié)”的意義,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我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第二個意義是紀念現(xiàn)代革命女詩人秋瑾。之后教師再對學生講述這兩個人的生平事跡,從而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端午節(jié),讓學生感受到我國文化的魅力,以此來營造一個文學氛圍濃厚的語文課堂,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3.為課堂增添趣味性。中專時期的學生大都是具有極強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5、,對他們尚未接觸過的地方充滿著探索的欲望,然而由于當前語文課堂沉悶、嚴肅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漸漸的對學習語文失去了興趣,這就導致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無法提高。此外,由于中專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還沒有完全的樹立起來,因此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上各種事件正確的判斷力以及辨別力。因此語文教師就應該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講一些具有豐富哲理的民俗故事,賦予課堂濃厚民俗文化色彩,這樣不僅可以進一步傳承我國豐富的民俗文化,還可以使課堂氣氛變得積極活躍,讓課堂變得趣味性十足,為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提供幫助。二、民俗文化傳承在中專語文教學中的實踐策略1.將民俗故事引入課堂。在中專的

6、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在內容上都涉及到了我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時候,就需要找出語文知識與民俗文化的結合點,并且有目的的將民俗知識引入到中專語文教學當中,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能夠主動地去學習知識,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公明儀對牛彈琴的傳統(tǒng)小故事,內容是:公明儀彈奏的曲子十分優(yōu)美,很受推崇。突然有一天他看到不遠處有一頭黃牛,他就心想:音樂是沒有界限的,為何不為牛彈奏一曲呢?于是他就對著牛彈奏了起來,但是牛對演奏一點反應都有,仍自顧自的吃草,這是有人就對公明儀說:“不是你談的不好,而是你談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于是公明儀就用琴模

7、仿蚊子的聲音,牛立刻就搖起尾巴、豎起耳朵讓人真的聽了起來。這個故事向學生傳達的思想就是:真正會學習的人應該善于取舍,清楚了解學習的目的,從而使學習具有針對性以及時效性。通過這個小小故事,不僅可以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學習會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學習效率。2.將作業(yè)與民俗文化形結合。由于中專學生還處在一個貪玩的階段,因此就導致學生的自制力較差,如果在教師沒有監(jiān)督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做到自主學習,所以教師布置課下作業(yè)的完成度相對較低。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布置作業(yè)的過程中將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以此來提升課下作業(yè)的趣味性以及實效性,從而實現(xiàn)教師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8、因此教師在作業(yè)布置時可以不留書面作業(yè),而是讓學生利用圖書館或者互聯(lián)網,自主的搜集相關民俗文化信息,讓學生在收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了解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從而拓展學生知識、開闊學生眼界,以此來不斷提升中專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3.將地域文化列入語文教學課程。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并且每個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這些豐富各異的民俗文化不僅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還是民族和區(qū)域特色文化的個性象征。因此,在中專的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可以利用教材中現(xiàn)有的民俗文化內容對學生進行教學,還可以根據(jù)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進行鄉(xiāng)土教材的編寫,從而使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拓展知識、開闊視野。比如云南的某一中專院校就將西雙版納的巴東文化滲透到了語文的教材當中,還因此出版了雙語教材,不僅傳承了我國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同時還增強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三、結語綜上所述,在中專語文教學中融入民俗文化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語文課文,還可以為課堂增添趣味性,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文化氛圍濃厚的教學環(huán)境。因此,中專語文教師就應該將民俗故事引入課堂,并且將地域文化列入語文教學課程,從而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參考文獻:1吳曉潔. 遼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