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權法律制度_第1頁
第四章 物權法律制度_第2頁
第四章 物權法律制度_第3頁
第四章 物權法律制度_第4頁
第四章 物權法律制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章物權法律制度 第一節(jié)物權法總論 一、物權概述 (一)物權的概念和特征 依照我國物權法第2條第3款的規(guī)定,“本法所稱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的特征主要包括: 1物權的客體是特定的物。 物權法第2條第2款規(guī)定:“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guī)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guī)定。可見,物權的客體主要指特定的物??梢詮囊韵聝蓚€方面理解:一是物權的客體必須是特定物,所謂特定物是指具有單獨的特征、不能以其他物代替的物,除了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之外,集合物不能作為物權的客體。二是物權的客體主要是動產和不動產,即物權的客體主要是有體物。

2、但同時應該看到,物的概念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概念。在現(xiàn)代社會,許多權利也進入了交易領域,物權的客體也有了擴張,擴及至財產權利。財產權利作為物權的客體,主要體現(xiàn)在擔保物權中。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作為抵押權、地役權的客體,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權利可以是權利質權的客體。 2物權是支配權。物權是權利人對物的直接支配,所謂“直接支配”,一方面,權利人對于物的控制狀態(tài),即權利人對物存在實際的管領和控制,表現(xiàn)為自己或者他人按照權利人的意思對物進行占有、使用、收益、處分,能夠將自己的意志體現(xiàn)在對物的控制和權力行使方面;另一方面,物權人對物可以以自己的意志獨立進行支配,無須得到他人的同意,也可以在無須他人

3、的意思和行為介入的情況下,直接支配其物并實現(xiàn)其權利。 3物權是排他的權利。物權的排他性,一方面,是指物權的對世效力,物權的權利人是特定的,而義務人是不特定的,即物權人以外的其他任何人都對物權人的權利負有不得侵害和妨害的義務,物權人的權利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債務人,任何義務人侵害物權時,物權人可以行使物上請求權,以排除他人的侵害并恢復物權應有的圓滿支配狀態(tài);另一方面,物權的排他性是指同一物之上不得同時成立兩個內容不相容的物權,如果兩個內容不相容的物權同時并存,那么順位在先的物權人的物權優(yōu)先于順位在后的物權人的物權,例如,同一不動產重復抵押的,先登記取得抵押權的權利人具有優(yōu)先于其他抵押權人實現(xiàn)并獲

4、得清償?shù)男ЯΑ?(二)物權的效力 物權的效力是指物權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具體而言,物權的效力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排他的效力。排他性既是物權的性質,也是物權的效力。物權的排他效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所有權的排他性。同一物之上不得存在兩個所有權,即一物一權。第二,他物權的排他性。同一物之上也不能設立兩個在內容上相互矛盾的他物權。第三,對世效力。物權的效力可以對抗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不特定的人。第四,不可侵害性。物權人行使權利,有權排斥他人的侵害和妨害,在物權受到侵害時,物權人可以針對任何侵害人主張權利,行使物權請求權。 2優(yōu)先的效力。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稱為優(yōu)先權。物權的優(yōu)先效力包括以下內容:

5、 第一,對外的優(yōu)先性,即物權對債權的效力。(1)在同一標的物之上同時存在物權和債權時,遵循“物權優(yōu)先于債權”的規(guī)則。例如,享有擔保物權的人與普通債權人相比具有在擔保物拍賣、變賣所得中優(yōu)先受償?shù)臋嗬?2)在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的情況下,債權可以具有優(yōu)先于物權的效力,如根據(jù)“買賣不破租賃”的規(guī)則,依據(jù)租賃合同所產生的債權,具有對抗物權變動效力。(3)同一物之上既存在具有物權效力的債權,又存在著不具有物權效力的債權,原則上具有物權效力的債權優(yōu)先于不具有物權效力的債權。如辦理了預告登記的商品房交付請求權優(yōu)先于未辦理登記的一般債權。 第二,對內的優(yōu)先性,即物權對物權的效力。當事人在同一物上可以設立性質不相矛

6、盾的數(shù)個物權。在多個物權并存的情況下,應當根據(jù)權利的性質或物權設立的時間先后確立優(yōu)先的效力。(1)性質標準。根據(jù)權利的性質判斷哪個物權優(yōu)先,標準是:同一物上,限制性物權優(yōu)先于其賴以設立的基礎性權利。在通常情況下,所有權與在同一物上設立的其他限制物權相比,實現(xiàn)順序要居后。(2)時間標準。根據(jù)權利取得的時間界限判斷哪個物權優(yōu)先,標準是:成立在先的物權能夠優(yōu)先實現(xiàn),即“時間在先,權利在先”規(guī)則。我國物權法第199條第1款規(guī)定:“同一財產向兩個以上債權人抵押的,拍賣、變賣抵押財產所得的價款依照下列規(guī)定清償:(一)抵押權已登記的,按照登記的先后順序清償;順序相同的,按照債權比例清償?!蔽餀鄬刃ЯU大適

7、用后,又產生一項規(guī)則,即后成立的物權不得妨礙先成立的物權,先物權的實現(xiàn)可導致后物權的消滅或自然排除后物權的效果。 3追及的效力。所謂追及的效力,是指物權的標的物不管輾轉流通到什么人手中,所有人可以依法向物的占有人索取,請求其返還原物。任何人都負有不得妨礙權利人行使權利的義務,無論何人非法取得所有人的財產,都有義務返還。否則,就是侵犯了權利人的權利。不僅所有權,而且擔保物權的標的物,不論輾轉到何人之手,都不影響這些權利的存在。應該注意到,物權的追及效力并不是絕對的,它要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 4物權請求權。法律為保障物權人對物所享有的充分的支配權,賦予物權人以請求他人返還原物、排除妨礙、恢復原

8、狀的權利,此種權利在民法上通稱為物權請求權。 (三)物權的分類 1所有權和他物權。按照權利人是對自有物享有物權還是對他人之物享有物權,可以將物權分為自物權和他物權。自物權是權利人對自己的財產所享有的權利,即所有權,他物權是指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包括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可以對物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它是物權中最完整、最充分的權利。他物權是指所有權以外的物權,是在所有權權能與所有人發(fā)生分離的基礎上產生的,由他物權人對物享有一定程度的直接支配權。所有權與他物權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為: 第一,權利主體不同。所有權的權利主體是所有人,義務主體是所有人之外的其他人;他物權

9、的主體是非所有人。 第二,權利內容不同。所有權人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因而稱為“完全物權”。而他物權的內容是受限制的、不完全的。他物權的內容受限制及不完全,主要表現(xiàn)為:首先,非所有人享有他物權后,一般只能對標的物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沒有法律的依據(jù)和所有人的授權,不能行使處分權。非所有人必須依據(jù)法律的規(guī)定正當行使其權利。如果他物權是通過合同的方式確立的,并且合同對權利的行使設有明確的限制,則非所有人還必須依據(jù)合同的規(guī)定行使權利。由于他物權在內容上受到法律和所有人意志的限制,因此它又被稱為“限制物權”。其次,非所有人享有的他物權,如果是通過合同的方式取得的,只能在合同的有效期內存在

10、。在合同終止后,這種物權隨之消滅。所以他物權也被稱為“有期物權”。 2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根據(jù)物權設立的目的不同,他物權可以分為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所謂用益物權,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所有的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他物權。我國物權法第117條規(guī)定:“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庇靡嫖餀喟ㄍ恋爻邪洜I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和地役權。擔保物權是為擔保債權的實現(xiàn),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權利上所設立的他物權。物權法第170條規(guī)定:“擔保物權人在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fā)生當事人約定的實現(xiàn)擔保物權的情形,依法享有就擔保財產優(yōu)先受償?shù)臋嗬?,但法律另?/p>

11、規(guī)定的除外。”擔保物權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的區(qū)別在于: 第一,支配的價值不同。用益物權以追求物的使用價值為內容,是占有和利用標的物的實體的權利,它支配的是物的使用價值。因此又稱為實體物權;擔保物權則不以對物的實體的利用為目的,而是支配物所蘊含的交換價值,是一種價值權。 第二,權利性質不同。用益物權為獨立物權,用益物權不以用益物權人對所有人享有其他財產權利為其存在的前提,不具有從屬性;擔保物權為從屬物權,它以擔保物權人對擔保物的所有人或關系人享有債權為前提,并且隨著主債權的存在、轉讓、消滅而發(fā)生變動。 第三,存續(xù)期間不同。用益物權往往有明確的存續(xù)期間,通常是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或

12、合同約定確定的。擔保物權以債權的存在為前提,債權實現(xiàn)時,擔保物權隨之消滅。 第四,占有在權利行使中的地位不同。用益物權的行使以占有標的物為前提,因用益物權人如不占有標的物即無法對標的物進行使用收益;而擔保物權則不同,它的內容在于取得物的交換價值,即在債務不履行時對擔保物的變價優(yōu)先受償,因而可不必對物進行有形的支配,而以無形支配為滿足。雖然留置權、質權也以對標的物的占有為必要,但這種占有是權利的保持和公示的方法,并不是對標的物的利用。 第五,二者在物上代位性上的不同,擔保物權具有物上的代位性。擔保物權的標的物毀損、滅失、被征用,因而得到保險金、賠償金、補償金時,該保險金、賠償金、補償金即成為擔保

13、物的代替物,從而擔保物權人可以從該保險金、賠償金、補償金中行使優(yōu)先受償權;而在用益物權,無論其標的物滅失的原因如何,用益物權均將確定地、終局性地歸于消滅,用益物權人不得請求物的所有人以其他物替補。 3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以權利為客體的物權。這是根據(jù)物權的客體形態(tài)所作的區(qū)分。不動產物權是指以不動產為客體的物權,不動產所有權、土地使用權等是不動產物權;動產物權是以動產為客體的物權,動產所有權、動產質權、留置權是動產物權。以權利為客體的物權是指在權利之上設立的物權,如權利質權等。這種分類的意義在于動產物權、不動產物權、以權利為客體的物權的取得方法、成立要件等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為

14、交付,而不動產物權的公示方法為登記,權利質押的設立和變更,也要采取法律規(guī)定的方式(或交付或登記)。 二、物權法概述 (一)物權法的概念 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第2條第1款的規(guī)定,物權法是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的法律。物權法調整的對象是平等主體間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物權法通過調整靜態(tài)財產關系來確立物上支配秩序;通過物權變動制度來調整動態(tài)經濟關系,以保障權利人真正享有權利;通過建立第三人保護制度來維護交易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于2007年3月16日經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本章主要介紹的是我國物權法的內容,即狹義的物權法。

15、(二)物權法的基本原則 物權法的基本原則是貫穿于物權法始終的、反映物權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最根本規(guī)則。它是研究、制定、適用物權法的出發(fā)點。我國物權法的基本原則包括: 1平等保護原則。所謂物權法上的平等保護原則,是指物權的主體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遵守相同的規(guī)定。其物權受到侵害以后,應當受到物權法的平等保護。我國物權法第4條規(guī)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國家立法規(guī)范各類物權的取得、變更、轉讓和消滅,其重要的是要以法律強制力做后盾,確保各類市場主體的物權不受侵犯,否則將依法追究侵權人相應的法律責任。 2物權法定

16、原則。物權法定原則是指物權的種類、內容應由法律明確規(guī)定,而不能由當事人任意創(chuàng)設。我國物權法第5條規(guī)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guī)定?!蔽餀喾ǘㄖ饕▋蓚€方面的內容:(1)種類法定。一方面,物權的具體的類型必須要由法律明確確認,法律之外的規(guī)范性文件不得創(chuàng)設物權,當事人約定法律關系變動時,只能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選擇物權的種類,而不得創(chuàng)設新的物權類型;另一方面,當事人也不得通過約定改變現(xiàn)有法律規(guī)定的物權類型。(2)內容法定。物權的內容必須要由法律作出規(guī)定,當事人不得創(chuàng)設與法定物權內容不符的物權,也不得基于其合意創(chuàng)設與法定物權內容相悖的物權。物權法定原則對物權種類予以限制的目的旨在保護物權人的權利

17、受到尊重,并進而保護交易安全。 3物權公示原則。物權公示原則是指物權的設立、變動必須依據(jù)法定的公示方式予以公開,使第三人能夠及時了解物權的變動情況,獲得社會承認和法律保護。我國物權法第6條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交付?!?公示的意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對物權人和第三人的意義。對物權人而言,物權的公示是物權人獲得法律承認的過程,也是其物權獲得法律保護的基礎。如果物權的變動未能進行公示,法律并不承認其具有排他的效力。由于物權具有排他性、優(yōu)先性等效力,對第三人具有較大的影響,又因為物權是對世權,關系到第三人的利益,

18、因此,必須符合法定的公示要件才能成立。任何當事人都不得僅僅通過不公開的協(xié)議而創(chuàng)設某項物權,否則,就會損害第三人的利益,危害交易的安全。(2)公示所提供的法律基礎具有公信力。所謂公信,就是指對于通過法定的公示方法所公示出來的權利狀態(tài),并與登記權利人進行了交易,對這種信賴法律就應當予以保護,即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在法律上推定其為真正的權利人,凡是因信賴登記所記載的權利而與權利人進行的交易,在法律上應當受到保護。我國物權法第16條規(guī)定了不動產登記簿的公信力,即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jù);第106條確立了物權的善意取得制度,這些規(guī)定均是物權公信原則的體現(xiàn)。 物權公示的方法,原則上采用兩種,即不動產

19、登記和動產交付。 物權公示的效力。從各國(地區(qū))的立法規(guī)定來看,存在兩種不同的立法例:(1)公示生效主義。依這種立法例,當事人間以變動物權為目的的法律行為,如果欠缺相應的公示,則該法律行為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果,更不能發(fā)生對抗第三人的效力。這種立法例賦予公示較強的法律效力。(2)公示對抗主義。依這種立法例,當事人間以變動物權為目的的法律行為,雖未經登記或交付,但在當事人間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力,只不過此物權變動的效果不得對抗不特定的第三人。這種立法例強調尊重當事人關于移轉動產或不動產物權所達成的協(xié)議,同時也注重對善意一方當事人在非因其過錯而未進行交付或者登記的情況下的利益保護。 (三)物權的保護

20、1物權保護的含義。物權的保護是指在物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采用法律規(guī)定的各種方法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維護物權人的利益,保障權利人的權利。 2物權保護的途徑。物權法第32條規(guī)定:“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3確認物權的請求權。確認物權的請求權,是指利害關系人在物權歸屬和內容發(fā)生爭議時,有權請求確認物權歸屬、明確權利內容。物權法第33條規(guī)定:“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fā)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4物權請求權。物權請求權是指基于物權而產生的請求權,當物權人的權利被侵害或者可能遭受侵害時,有權請求恢復物權的圓滿狀態(tài)或防止侵害。 (1)返還原物的請求權。

21、物權法第34條規(guī)定:“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2)消除危險請求權。物權法第35條規(guī)定:“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3)恢復原狀請求權。物權法第36條規(guī)定:“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4)損害賠償請求權。物權法第37條規(guī)定:“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 5物權保護的方式。物權法規(guī)定的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jù)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適用。侵害物權,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違反行政管理規(guī)定的,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

22、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節(jié)物權的設立、變更、 轉讓和消滅 一、物權變動的含義與原因 (一)物權變動的含義 所謂物權的變動,是指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 物權的設立,是指當事人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物權類型、物權設定的類型和條件,通過法律行為或其他方式創(chuàng)設某項物權。從物權人的角度,也叫物權的取得。 物權的變更包括廣義和狹義兩重含義:廣義的物權變更,包括了物權主體、內容、客體的變化;狹義的物權變更不包括物權主體的變化,主要是指物權內容和客體的變化。 物權的轉讓是指當事人基于法律和合同規(guī)定移轉物權,從而使物權的主體發(fā)生變化。 物權的消滅就是指當事人依據(jù)法律或合同的規(guī)定,通過實施一定的行為暫時或永久

23、性地消滅物權。 (二)物權變動的原因 物權變動區(qū)分為因法律行為發(fā)生的物權變動和非依法律行為發(fā)生的物權變動。前者是指因法律行為或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發(fā)生的物權變動;后者是指因法律行為以外的因素而發(fā)生的物權變動。 因法律行為引起的物權變動存在兩個不同的法律事實,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合同被稱為原因性的事實,而物權變動的事實被稱為結果性的事實,即不動產登記和動產的占有交付所表現(xiàn)的事實。這兩種不同事實的成立和生效依據(jù)不同的法律規(guī)定。原因行為遵守債權法律行為的生效條件,物權是否發(fā)生變動,不是該行為的生效要件;物權變動的結果依靠物權法的規(guī)則來解決:合同生效、物權未變動時,違約方應承擔違約責任。區(qū)分原因性的事實和

24、結果性的事實而適用不同的法律規(guī)則,被稱為區(qū)分原則。例如,我國物權法第6條和第9條規(guī)定的,是不動產物權依據(jù)登記發(fā)生法律效果即排他性效果;而第15條規(guī)定,作為這些物權變動的原因的合同行為的生效,與物權變動無關: “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 二、不動產物權登記 不動產登記是國家登記機構將不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變動的事項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并供公眾查閱。 (一)不動產物權登記的效力 所謂登記的效力,是指在登記之后產生何種法律上的效果。我國物權法第9條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

25、消滅,經依法登記,發(fā)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fā)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依法屬于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边@就從法律上正式采納了登記要件作為一般原則,而以登記對抗作為例外。 1不動產登記的效力。 (1)自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之日起,發(fā)生物權設定和變動的效力。 物權法第14條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shù)怯浀?,自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時發(fā)生效力?!钡怯浀纳r間應當以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的時間為準。 (2)權利推定效力。 登記記載的權利人應當推定為法律上的權利人。登記可能發(fā)生錯誤,但在錯誤沒有更正之前,只能依據(jù)登記作出誰是權利人的推定。當然,推定只是法律上的

26、假定,如果其他利害關系人有足夠的證據(jù)可以證明自己是真正的權利人,可以申請登記機構更正登記,也可以通過訴訟程序請求人民法院重新確權。 (3)善意保護的效力。 所謂公信力,是指登記記載的權利人在法律上推定其為真正的權利人,即便以后事實證明登記記載的物權不存在或存有瑕疵,對于信賴該物權存在并已從事了物權交易的人,法律仍然承認其具有與真實的物權相同的法律效果。在登記申請人辦理了登記之后,任何人因為信賴登記,而與登記權利人就登記的財產從事了交易行為,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應當受到善意取得制度的保護。 2不動產登記簿和不動產權屬證書。不動產登記簿是專門記載不動產物權事項的專用簿冊。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第16條

27、,不動產登記簿是物權歸屬和內容的根據(jù)。不動產登記簿由登記機構管理。 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指登記機構頒發(fā)給權利人作為其享有權利的證據(jù)的證書。根據(jù)我國物權法第17條,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jù)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準。 物權法第18條規(guī)定,權利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登記機構應當提供。 (二)不動產登記的基本要求 1不動產登記的管轄。根據(jù)物權法第10條第1款的規(guī)定,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 2統(tǒng)一登記。我國物權法第10條第2款規(guī)定:“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tǒng)一

28、登記制度。統(tǒng)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苯y(tǒng)一的登記制度應該包括統(tǒng)一法律依據(jù)、統(tǒng)一登記機關、統(tǒng)一登記效力。 3不動產登記的收費。根據(jù)物權法第22條的規(guī)定,不動產登記費按件收取,不得按照不動產的面積、體積或者價款的比例收取。具體收費標準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會同價格主管部門規(guī)定。 (三)不動產登記的一般程序 1當事人申請。不動產登記采取當事人申請為主的方式。根據(jù)物權法第11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登記,應當根據(jù)不同登記事項提供權屬證明和不動產界址、面積等必要材料。 2登記機構審查。登記機構在審查時,應當履行下列職責:(1)查驗申請人提供的權屬證明和其他必要材料;(2)就有關登記

29、事項詢問申請人;(3)如實、及時登記有關事項;(4)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職責。 申請登記的不動產的有關情況需要進一步證明的,登記機構可以要求申請人補充材料,必要時可以實地察看。 另外,根據(jù)物權法第13條的規(guī)定,登記機構不得有下列行為:(1)要求對不動產進行評估;(2)以年檢等名義進行重復登記;(3)超出登記職責范圍的其他行為。 (四)特殊的登記制度 1更正登記和異議登記。這兩種登記均為保護事實上的權利人以及真正權利狀態(tài)的法律措施。 (1)更正登記。 更正登記是對錯誤登記的改正登記。物權法第19條第1款規(guī)定:“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

30、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jù)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2)異議登記。 異議登記是將事實上的權利人以及利害關系人對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所提出的異議記入登記簿。異議登記的法律效力是,登記簿上所記載權利失去正確性推定效力,第三人也不得主張按照登記的公信力受到保護。我國物權法第19條第2款規(guī)定:“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 異議登記雖然可以對真正權利人提供保護,但這種保護應當是臨時性的,因為它同時也給不動產物權的交易造成了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為使得不動產物權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早日恢復正常,有必要對異議登記的有效期間作出限制。物權法規(guī)定,申請人

31、在異議登記之日起15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 如果申請人濫用異議登記制度,而給登記簿上的權利人的利益造成損害,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物權法規(guī)定,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 2預告登記。預告登記是指為保全一項請求權而進行的不動產登記,該項請求權所要達到的目的,是在將來發(fā)生不動產物權變動。這種登記是不動產登記的特殊類型。一般的不動產登記都是對現(xiàn)實的不動產物權進行登記,而預告登記所登記的,不是不動產物權,而是將來發(fā)生不動產物權變動的請求權。預告登記的本質特征是使被登記的請求權具有物權的效力,即進行了預告登記的請求權,對后來發(fā)生的與該項請求權內容相同的不動產物權

32、的處分行為,具有對抗的效力。物權法第20條第1款規(guī)定:“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xié)議,為保障將來實現(xiàn)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后,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fā)生物權效力。” 預告登記的失效。物權法第20條第2款規(guī)定:“預告登記后,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3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笨梢婎A告登記在兩種情況下失效,一是債權消滅;二是能夠辦理不動產登記而在3個月內未辦理登記的。 (五)登記錯誤的責任 根據(jù)物權法第21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提供虛假材料申請登記,給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

33、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登記機構賠償后,可以向造成登記錯誤的人追償。 三、動產交付 物權法第23條規(guī)定:“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fā)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笨梢娢覈鴦赢a物權的變動原則上適用交付并移轉占有的規(guī)則。 (一)動產交付的含義及意義 交付是移轉占有,是一方當事人將自己對物的管領力移轉于另一方。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fā)生效力。交付是物權公示原則的要求,決定著物權的變動生效、權利正確性推定和善意保護。 (二)特殊的動產物權變動確定標準 很多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上對于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具有較大價值動產的物權等同于不動產物權,要求這些動產物權變動遵循登記的

34、規(guī)則。而我國物權法對這些動產物權的變動仍然采用交付的方式,僅將登記作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而不是物權變動的條件。物權法第24條規(guī)定,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三)交付的特殊形態(tài) 交付分為現(xiàn)實交付和觀念交付。所謂現(xiàn)實交付,是指動產物權的出讓人將動產的占有實際地轉移給受讓人,由受讓人直接占有該動產。所謂觀念交付,是指在特殊情況下,法律允許當事人通過特別的約定,并不現(xiàn)實交付動產,而采用一種變通的交付辦法來代替現(xiàn)實交付。觀念交付包括簡易交付、指示交付和占有改定三種情形。 1簡易交付。簡易交付是指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之前,動產的受讓人已依法占有

35、動產,在形成物權變動的合意時,立刻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效果,交付視為已完成。物權法第25條規(guī)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fā)生效力?!贝颂帯胺尚袨樯r”是指當事人之間關于物權變動的合同生效時。 2指示交付。指示交付是指當事人在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時,如果該動產已經由第三人占有,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將其對第三人的返還請求權轉讓給新的權利人,來代替物的實際交付。指示交付的目的是為了保障第三人對標的物的占有的延長,從而進一步發(fā)揮物的使用效益。物權法第26條規(guī)定:“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

36、利代替交付?!?3占有改定。占有改定也稱繼續(xù)占有,是指在動產物權轉讓時,如果轉讓人希望繼續(xù)占有該動產,當事人雙方可以訂立合同,特別約定由轉讓人繼續(xù)占有該動產,而受讓人因此取得對標的物的間接占有以代替標的物的實際交付。物權法第27條規(guī)定:“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xù)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fā)生效力?!?四、非依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 (一)具體類型 依據(jù)物權法第28條、第29條和第30條的規(guī)定,非依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發(fā)生效力的具體情形分別為: 1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fā)

37、生效力。 2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fā)生效力。 3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fā)生效力。 (二)非依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適用的規(guī)則 根據(jù)物權法第31條的規(guī)定,非依法律行為發(fā)生的物權變動,一般不需要公示(不動產登記或動產交付)即可取得,但是,非依法律行為而享有不動產物權的權利人在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guī)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fā)生物權效力。這項規(guī)定,限制的是非依法律行為取得不動產物權的權利人的處分權,因為其取得不動產物權沒有公示,難以為社會所知,物權取得人的處分權任意行使的話,容易妨害物權相對人的利益。 第三節(jié)所有權 一、所有權

38、概述 (一)所有權的概念和特征 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物權法第39條規(guī)定:“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迸c其他物權相比,所有權具有以下特征: 1所有權是完全物權。所有人對其所有物,在法律限制范圍內,可以為全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即所有權是就標的物為一般支配的完全權。所有權作為一般的支配權,是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他物權的源泉。他物權僅在使用收益上于一定范圍內有支配權。 2所有權具有整體性。所有權不是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各項權能的量的總和,而是對標的物有統(tǒng)一支配力,是整體的權利,不能在內容或者時間上

39、加以分割。所有權人可以在其物上設定他物權,即使其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能分別歸他人享有,但所有權人的所有權性質不受影響。 3所有權具有恒久性。所有權在時間上沒有法律的限制,而其他物權在存續(xù)時間上都是有期限的。 4所有權具有彈力性。所有權的權能依據(jù)所有人的意志和利益與所有權發(fā)牛分離,但并不導致所有人喪失所有權,因為所有人可以通過行使支配權而控制和實現(xiàn)其所有權。由于支配權是永久的,決定了所有權與其諸種權能的分離不論經過多長時間,都只是暫時的分離,這些權能最終要并入所有權中,使所有權恢復其圓滿狀態(tài)。 (二)所有權的權能 所有權的權能是指所有人對其財產依法可以采取的支配方式。依據(jù)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

40、,所有權的權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四項。 1占有。占有是對財產的實際管領或控制。一般而言,占有是使用和收益權能發(fā)揮作用的前提條件。 2使用。使用是指按照物的性質對物進行利用以滿足需要。所有權人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授權他人使用。 3收益。收益是指使用物以及基于該物收取孳息。孳息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天然孳息是依據(jù)物的自然性能或者物的變化規(guī)律而取得的收益,如果樹所結果實;法定孳息是依據(jù)一定法律關系而收取的孳息,如租金。 4處分。處分是指依法對物進行處置,從而決定物的命運。包括法律處分和事實處分。法律處分,是指處分所有權,包括使該所有權消滅、轉移或者設定負擔等;事實處分,是指在事實上改變所有

41、物的性狀。 (三)所有權的取得 所有權的取得,是指所有權人獲得所有權的合法方式和根據(jù)。物權法第7條規(guī)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笨梢姡袡嗟娜〉帽仨毷呛戏ǖ?。所有權取得的方式可以分為原始取得和繼受取得兩種。 1原始取得。原始取得,是指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最初取得財產的所有權或不依賴于原所有人的意志而取得財產的所有權。主要種類有: (1)先占。先占是指以取得所有權的意思占有無主物的單方事實行為。先占取得的財產須為無主物,且須為動產。 (2)勞動生產、收益。勞動生產是指通過自己的勞動生產獲取勞動產品,以及擴大再生產取得其所創(chuàng)造的勞動產品;收益是

42、指通過合法途徑取得的物質利益,包括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根據(jù)物權法第116條的規(guī)定,天然孳息,由所有權人取得;既有所有權人又有用益物權人的,由用益物權人取得。當事人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法定孳息,當事人有約定的,按照約定取得;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交易習慣取得。 (3)征收。征收是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將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所有權轉歸征收人的法律事實。 (4)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又稱即時取得,是指無處分權人將動產或不動產轉讓給受讓人,如果受讓人取得該動產時出于善意,則受讓人將依法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或其他物權。物權法第106條規(guī)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

43、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guī)定應當?shù)怯浀囊呀浀怯洠恍枰怯浀囊呀浗桓督o受讓人?!笔茏屓艘勒丈埔馊〉弥贫鹊囊?guī)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物權法第108條規(guī)定:“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后,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學理上認為,法律禁止或限制流轉的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贓物、遺失物、埋藏物、隱蔽物、漂流物等不適用于善意取得,但第三

44、人如果是從出賣同類物品的公共市場上買得的除外。 (5)添附。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合并在一起,形成一 種不能分離的新財產,或分離在經濟上不合理,這就需要對新財產的所有權歸屬加以界定。添附主要包括混合、附合和加工三種方式?;旌鲜侵覆煌腥说呢敭a相互摻和,難以分開并形成新財產。附合,是指不同所有人的財產緊密結合在一起而形成新財產。雖未達到混合的程度,但非經拆毀不能達到原來的狀態(tài)。加工是指一方使用他人財產加工改造為具有更高價值的新的財產。在上述情況下,關于新財產的所有權歸屬應當由當事人協(xié)商處理,或歸一方所有,或當事人共有。如果不能達成協(xié)議,應歸給新財產添附價值量大的一方所有,但其應向原所有人給付

45、適當?shù)慕洕a償。如果取得新財產所有權的一方的添附系出于惡意,即明知是他人的財產而進行加工,或有其他故意或者過失行為,則原所有人除有權向其請求經濟補償外,還有權要求其賠償因添附所造成的損失。 (6)沒收。國家可以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采取強制手段,剝奪違法犯罪分子的財產歸國家所有。 (7)拾得遺失物。遺失物是指非基于占有人的意思且非基于他人行為而喪失占有之物。它既不是無主物,也不是拋棄物。根據(jù)物權法的有關規(guī)定,拾得遺失物應按以下規(guī)則處理: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發(fā)布招領公告;

46、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遺失物自發(fā)布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另外,依據(jù)物權法的規(guī)定,拾得漂流物、發(fā)現(xiàn)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guī)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2.繼受取得。繼受取得,又稱傳來取得,是指通過法律行為從原所有人處取得對某項財產的所有權。這種方式是以原所有人對該項財產的所有權作為取得的前提條件的。繼受取得的根據(jù)主要包括:買賣合同、贈與、互

47、易、繼承、受遺贈和其他合法原因。 (四)所有權的行使和消滅 1所有權的行使。所有權的行使,是指所有權人依照法律規(guī)定實現(xiàn)所有權各項權能的行為。根據(jù)物權法第7條的規(guī)定,物權的行使必須合法。物權人所享有的物權并不是絕對的、不受限制的權利,在加強對各類物權進行保護的同時,也有必要從公共利益等原因出發(fā)對所有權進行限制,如征收制度。 所有權行使的方式可以分為所有人直接行使和授權他人行使兩種。(1)所有權人直接行使,是指所有權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直接對其財產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2)所有權人授權他人行使,是指所有權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或合同約定,授權他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或處分自己的財產,從而使所

48、有權權能與所有權分離。物權法第40條規(guī)定:“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2所有權的消滅。所有權的消滅,是指因某種法律事實的出現(xiàn),而使財產所有人喪失了所有權。導致所有權消滅的原因主要有:(1)所有權客體滅失。指作為所有權客體的物因各種原因而不復存在。(2)所有權主體消滅。指因所有權人主體資格的喪失,導致其所享有的所有權消滅。(3)所有權被依法轉讓。指所有權人通過法律行為處分其財產,導致其享有的所有權的消滅。(4)所有權被拋棄。指所有權人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自愿放棄自己對某項財產的所有權,從而導致其不再享有對

49、被拋棄財產的所有權。(5)所有權被依法強制消滅。指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為了社會公共利益的需要,采用依法征收或國有化等措施,有償或無償?shù)仄仁顾袡嗳宿D移其享有的所有權。 所有權的消滅,會導致所有權的絕對消滅和相對消滅的后果。在所有權絕對消滅的情況下,該財產已不復存在,任何民事主體都不能擁有對該財產的所有權。在所有權主體消滅、所有權被依法轉讓、被依法征收等情況下,只是發(fā)生相對消滅的后果,一方喪失了所有權,但同時另一方則取得了對該項財產的所有權。 (五)征收征用制度 征收、征用是對所有權的限制,所謂所有權的限制是指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對所有權權能的內容和所有權的行使進行的限制。法人、其他組織及公民所有的財產不

50、可侵犯,根據(jù)我國憲法的規(guī)定,只有在基于公共利益需要的情況下,才能依法對私有財產進行征收或者征用。 1征收制度。征收是國家取得所有權的一種特殊方式,同時也是事關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 (1)征收的條件。物權法第42條第1款規(guī)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睆闹锌梢钥闯稣魇諔敺弦韵聴l件:征收應該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要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進行。征收的客體僅限于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物權法第43條規(guī)定:“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

51、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2)征收的補償。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補償費等費用。 2征用制度。征用是指基于特定利益非經被征用人同意而使用其物的一種強制借用。征用雖不轉移被征用物的所有權,但被征用人有容忍征用人占有、使用征用物的義務。征用人對被征用物不得為收益和處

52、分,在征用結束后應將被征用物返還。物權法第44條規(guī)定:“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二、國家所有權和集體所有權、私人所有權 在我國,所有權的形式主要有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和私人所有權。這三種形式的所有權不僅表現(xiàn)在所有權主體的區(qū)別上,而且也表現(xiàn)在客體范圍和權利的行使方式的區(qū)別上。 (一)國家所有權 1國家所有權概述。國家所有權是指以國家的名義享有的所有權,即國家對國有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根據(jù)物權法的有關

53、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1)國家所有權的主體。 國家所有權具有主體的唯一性和統(tǒng)一性的特征。國家所有權的主體為國家,即中華人民共和國。 (2)國家所有權的客體。 國家所有權的客體具有廣泛性。我國國家所有權的客體范圍相當廣泛,既包括了土地及其他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也包括了各類動產和不動產。國家所有權的客體分為專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和非專屬于國家的財產。專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是指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只能由國家所有的財產,物權法第41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專屬于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边@就角立了專屬性的原則。一般來說,專屬性的客體主要包括國有的自然

54、資源以及只能為國家所有的一些重要的財產。專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不適用善意取得。非專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是指可以由國家之外的其他主體享有所有權的財產。 國家所有權的客體主要有: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物權法第46條規(guī)定:“礦藏、水流、海域屬于國家所有?!钡?7條規(guī)定:“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qū)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钡?8條規(guī)定:“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法律規(guī)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边@些都是對國家所有的土地等自然資源的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物權法第49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屬于國家

55、所有?!睙o線電頻譜資源。物權法第50條規(guī)定:“無線電頻譜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睙o線電頻譜資源是有限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zhàn)略意義,因此要由國家的有關部門進行管理。文物。物權法第51條規(guī)定:“法律規(guī)定屬于國家所有的文物,屬于國家所有。”所謂文物,是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遺址和各種物品等。國防資產。物權法第52條規(guī)定:“國防資產屬于國家所有。”國防資產主要是指國家出資設立的、用于國防目的的軍事設施、軍事基地等。這些財產都是為了保障國防安全而設立的,也是國家出資建造的,在法律上屬于國家所有。基礎設施。根據(jù)物權法的規(guī)定,鐵路、公路、電力設施、電信設施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依照法律規(guī)定為國

56、家所有的,屬于國家所有。 (3)國家所有權的取得。 國家所有權取得方式,除了可以通過積累和交易的方式取得外,還可以通過稅收、沒收、贖買、征收、罰款等方式取得。 (4)國家所有權的行使。 國家所有權在行使方式上具有不同于私人所有權的特點。因為國家作為一個抽象的主體,難以直接行使所有權,必須通過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以及國家投資的企業(yè),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使。 物權法第45條規(guī)定:“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钡?3條規(guī)定:“國家機關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guī)定處分的權利?!钡?4條規(guī)定:“國家舉辦的事業(yè)單位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guī)定收益、處分的權利?!钡?5條規(guī)定:“國家出資的企業(yè),由國務院、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2國家所有權的保護。我國物權法對國有財產的保護包括確認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