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科推拿學理論教學大綱-第二臨床學院_第1頁
傷科推拿學理論教學大綱-第二臨床學院_第2頁
傷科推拿學理論教學大綱-第二臨床學院_第3頁
傷科推拿學理論教學大綱-第二臨床學院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傷科推拿學理論教學大綱( 供四年制本科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運動康復專業(yè)使用) 前言傷科推拿學( Science of traumatology and massage)是闡述中醫(yī)傷科與推拿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專門研究運用推拿方法與技能診斷、治療、預防疾病,尤其是傷科疾病與運動損傷的一門學科。傷科推拿學是社會體育專業(yè)的一門主干課程。傷科推拿學的教學不僅要向學生講授中醫(yī)傷科與推拿的基礎理論、 推拿作用原理、 常用檢查方法、推拿手法、常見病與運動損傷的診斷與推拿治療,而且著重指導學生掌握檢查方法、推拿手法、推拿治療的實際操作,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主,以適應社會體育保健咨詢、競技體育

2、指導與運動損傷處理、救護的工作需要。本大綱適用于四年制本科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運動康復專業(yè)使用?,F將大綱使用中有關問題說明如下:一為了使教師和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材, 大綱每一章節(jié)均由教學目的、 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三部分組成。教學目的注明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個級別, 教學內容與教學要求級別相對應, 并統(tǒng)一標示 ( 核心內容即知識點以下劃實線,重點內容以下劃虛線, 一般內容不標示 ) 便于學生重點學習。二本課程的教學范圍以教材為主,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師在保證大綱核心內容的前提下, 重在講清中醫(yī)傷科推拿理論知識的基本概念,以及傷科推拿操作方法要領,并根據教學內容,輔以多媒體、圖

3、表、模型、操作示范等多種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臨床見習、電化教學等,加強直觀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三本課程總學時數為72 學時,其中課堂講授36 學時,臨床見習、電化教學等 36 學時,理論 / 見習學時比: 11。計學分: 4 分。四教材:成都體育學院自編教材 . 傷科推拿學 .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 梁岷、解勇主編,第一版, 2001 年 3 月。II 正文第一章 概述一教學目的學習傷科推拿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發(fā)展簡史,以及推拿的作用與傷科推拿學的學習方法,在了解祖國醫(yī)學整體面貌的基礎上,認識傷科推拿學在當代中醫(yī)學和現代整個醫(yī)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了解傷科推拿學的現代研究概況。二教學要求(一)

4、了解傷科推拿學的含義。(二)了解傷科推拿學發(fā)展簡史。(三)了解推拿流派及著名醫(yī)家。(四)熟悉推拿的作用。(五)熟悉推拿的基本知識。(六)了解傷科推拿學的特點和學習方法。(七)了解傷科推拿學在國外的傳播及其學術交流概況。三教學內容(一)傷科推拿學的含義。(二)傷科推拿學的起源和發(fā)展簡史。(三)推拿流派及著名醫(yī)家簡介。(四)推拿的作用。(五)推拿的基本知識。(六)傷科推拿學的特點和學習方法。(七)傷科推拿學的對外交流。(八)教材內容簡介。第二章推拿常用手法一教學目的通過對撫摩法、揉法、捏法、揉捏法、搓法、摩擦法、推壓法、搖晃法、抖動法、提彈法、振動法、叩擊法、按壓法、袞法、撥法、扳法、拉法等 17

5、 種常用推拿手法的學習與練習,為臨床實踐打下初步基礎。二教學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學生熟練地掌握撫摩法、揉法、捏法、揉捏法、搓法、摩擦法、推壓法、搖晃法、抖動法、提彈法、振動法、叩擊法、按壓法、袞法、撥法、扳法、拉法等17 種常用推拿手法的手形、操作要領、作用與臨床應用。三教學內容詳細講解撫摩法、揉法、捏法、揉捏法、搓法、摩擦法、推壓法、搖晃法、抖動法、提彈法、振動法、叩擊法、按壓法、袞法、撥法、扳法、拉法等 17 種常用推拿手法的手形、操作要領、作用與臨床應用。第三章推拿手法的練習和運用一教學目的通過學習身體素質練習的方法、 “易筋經”的基本練功法、推拿手法技巧等,使學生了解強壯自身素質及不

6、斷增強功力,對提高臨床療效,更好地為病患解除痛苦, 恢復運動員競技狀態(tài), 以及養(yǎng)生保健的重要性。同時,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鍛煉身體,積蓄功力的好習慣。二教學要求(一)熟悉身體素質的練習方法。(二)了解“易筋經”練功法。(三)掌握手法的配方,以及手法在身體各部位的運用。三教學內容(一)身體素質練習的各種方式。(二)“易筋經”推拿手法的配方。(三)推拿手法的基礎練習,以及在身體各部位的練習。第四章經穴按摩一教學目的通過對經絡腧穴學的學習, 掌握經絡腧穴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臨床常用腧穴和鄭氏傷科經驗穴定位與取法,以及臨床運用,為臨床實踐和運動療傷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教學要求(一)掌握十二經脈的循行及其

7、特點、臟腑絡屬關系,了解十二經脈與其它組織器官的聯系。(二)了解十二經脈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三)熟悉十二經脈的常用腧穴,重點掌握(用 表示)其中 40 個常用經穴的歸經、定位與主治;熟悉常用的 8 個重點經外奇穴的定位與主治;了解十五絡穴。(四)了解 115 個常用腧穴的歸經、定位及主治。(五)了解奇經八脈的循行。(六)掌握傷科推拿的選穴原則。(七)掌握鄭氏傷科經驗穴的定位與取法,以及臨床運用。三教學內容(一)講授十四經和經外奇穴的常用腧穴定位、主治。1 十四經脈(十二經脈與督脈、任脈)的循行。2 十四經脈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3 常用經穴( 115)的定位、主治、操作。( 1)手太陰肺經

8、( 4):中府、尺澤、魚際、少商。( 2)手陽明大腸經( 8):合谷、陽溪、手三里、曲池、肩髃、巨骨、扶突、迎香。( 3)足陽明胃經( 12):頰車、頭維、梁門、天樞、髀關、伏兔、梁丘、犢鼻、足三里、上巨虛、下巨虛、解溪。( 4)足太陰脾經( 3):三陰交、陰陵泉、血海。( 5)手少陰心經( 2):少海、神門。( 6)手太陽小腸經( 9):后溪、陽谷、小海、肩貞、臑俞、天宗、秉風、曲垣、肩外俞。( 7)足太陽膀胱經( 22):睛明、攢竹、天柱、風門、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腎俞、大腸俞、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 8)足少陰腎經( 4)

9、:涌泉、太溪、照海、復溜。( 9)手厥陰心包經( 3):曲澤、內關、勞宮。( 10)手少陽三焦經( 7):中渚、陽池、外關、天井、肩髎、翳風、角孫。( 11)足少陽膽經( 8):風池、肩井、京門、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懸鐘、丘墟。( 12)足厥陰肝經( 5):行間、太沖、曲泉、章門、期門。( 13)任脈( 7):關元、氣海、神闕、下脘、中脘、上脘、膻中。( 14)督脈(7):腰陽關、命門、神道、大椎、風府、百會、人中(水溝)。( 15)經外奇穴( 14):印堂、太陽、安眠、頸臂、夾脊(華佗夾脊) 、腰眼、十七椎、落枕穴、腰痛穴、肩內陵(肩前) 、鶴頂、膝眼、膽囊穴、闌尾穴。(二)經穴按摩手法。按

10、法、揉法、拿法、掐法等四種常用經穴按摩手法的技巧、要領及臨床運用。(三)傷科推拿的選穴原則。(四)鄭氏傷科經驗穴(55)的定位、主治和臨床運用。1 頭頸部( 10):鬢角、耳上、耳垂前、顳乳、耳垂下、池旁、雙靈、府外、隱池、別天。2 上肢部( 17):肩三對、岡下 1、岡下 2、肩背、肩喜、肱雙、上澤、澤間、橈頸、肱鷹、前正、筋舒、谷下、上渚、上府、伸指、列缺上。3 軀干部( 9):胸鎖、胸肋、胸劍、背胛、十椎旁、髎間、髂嵴、髂腰、骶角。4 下肢部( 19):臀池、臀邊、股角、健騎、內風市、腘池、膝腘、膝海、膝靈、腘舒、腓隆、康跖、跟外、跖內、跖外、足背、脛中、跟內、踝中。第五章推拿治療傷科疾

11、病一教學目的通過本章學習,使學生掌握傷科常見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推拿操作技能。同時結合臨床見習,了解傷科臨床推拿診療程序,以及推拿手法的實際應用情況。二教學要求(一)掌握損傷不同時期的推拿治療原則(二)掌握肩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三)掌握肘、前臂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四)掌握腕、手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五)掌握髖、大腿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六)掌握膝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七)掌握足踝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八)掌握頸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九)掌握腰背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十)掌握骨傷后遺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診療方法及推拿手

12、法操作(十一)掌握筋骨痹證的診療方法及推拿手法操作(十二)掌握外傷后遺神經麻痹的診療方法及推拿手法操作(十三)掌握骨折、脫位的分期診療方法及推拿手法操作三教學內容(一)損傷不同時期的推拿治療原則(二)肩部傷病1 解剖概要2 肩部檢查3 肩袖損傷4 肩峰下滑囊炎5 肩鎖關節(jié)扭挫傷6 肱二頭肌腱拉傷7 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8 肩關節(jié)周圍炎(三)肘、前臂傷病1 解剖概要2 肘部檢查3 肱骨外上髁炎4 肱骨內上髁炎(四)腕、手部傷病1 解剖概要2 腕、掌部檢查3 腕關節(jié)扭挫傷4 腕三角軟骨盤損傷5 腕管綜合征6 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7 屈指肌腱腱鞘炎(五)髖、大腿部傷病1 解剖概要2 髖、大腿部檢查3

13、 坐骨結節(jié)拉傷4 彈響髖5 梨狀肌綜合征6 股內收肌拉傷7 股四頭肌挫傷8 腘繩肌拉傷(六)膝部傷病1 解剖概要2 膝部檢查3 膝關節(jié)滑膜嵌頓癥4 膝關節(jié)側副韌帶拉傷5 膝關節(jié)半月板損傷6 髕骨勞損7 膝關節(jié)創(chuàng)傷性滑膜炎8 髕下脂肪墊損傷(七)足踝部傷病1 解剖概要2 踝部檢查3 踝關節(jié)扭傷4 跟腱腱圍炎5 肩鎖關節(jié)扭挫傷6 肱二頭肌腱拉傷7 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8 肩關節(jié)周圍炎(八)頸部傷病1 解剖概要2 頸部檢查3 頸部扭挫傷(附:落枕)4 頸肌勞損綜合征5 頸椎病(九)腰背部傷病1 解剖概要2 腰背部檢查3 急性腰扭傷4 腰椎間盤突出癥5 腰肌勞損(附: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6 肌筋膜炎7

14、骶髂關節(jié)扭挫傷8 胸部迸傷(附:胸部挫傷)(十)骨傷后遺關節(jié)功能障礙(十一)筋骨痹證(十二)外傷后遺神經麻痹(十三)骨折、脫位的分期推拿治療第六章推拿治療內、婦、兒科雜癥一教學目的通過學習推拿治療內、婦、兒科雜癥的臨床診療程序與操作方法,強化訓練學生的推拿臨床實踐技能,使學生具備基本的臨床思維和推拿診療技術,并且能夠初步運用這些技術處理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二教學要求(一)了解感冒、頭痛、高血壓、便秘、失眠、神經官能癥、胃下垂等內科常見病癥的診療方法與推拿操作技術。(二)了解痛經、閉經、產后恥骨聯合分離癥、急性乳腺炎等婦科常見病癥的診療方法與推拿操作技術。(三)熟悉小兒消化不良、小兒營養(yǎng)不良、小

15、兒肌性斜頸、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小兒遺尿等兒科常見病癥的診療方法與推拿操作技術。三教學內容(一)內科常見病癥1 感冒2 頭痛3 高血壓4 便秘5 失眠6 神經官能癥7 胃下垂(二)婦科常見病癥1 痛經2 閉經3 產后恥骨聯合分離癥4 急性乳腺炎(三)兒科常見病癥1 小兒消化不良2 小兒營養(yǎng)不良3 小兒肌性斜頸4 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5 小兒遺尿第七章運動按摩一教學目的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推拿手法在促進運動訓練,調整和改善運動員心理情感狀態(tài),盡快消除運動疲勞,幫助提高運動成績,預防及康復運動傷病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培養(yǎng)學生運用傷科推拿知識和推拿手法具體處理運動疲勞、運動損傷的實踐能力。二

16、教學要求(一)掌握推拿治療在體育運動中的適應癥、禁忌癥。(二)熟悉推拿手法在體育運動中各個階段的作用和具體應用。(三)掌握運動員賽前異常情況的處理方法和推拿手法操作。(四)熟悉運動員的自我按摩方法。三教學內容(一)運動按摩在運動訓練中的作用(二)運動按摩的目的任務(三)運動前按摩(四)運動中按摩(五)運動后按摩(六)各項目運動員的按摩重點部位(七)運動員自我按摩(八)運動訓練中幾種常見異常情況的按摩處理附鄭懷賢教授及其對推拿學的貢獻一教學目的通過了解我國現代傷科名醫(yī)和武術家,著名運動醫(yī)學家鄭懷賢教授的生平事跡及其對傷科推拿學所做出的重大貢獻,進一步激發(fā)學習傷科推拿學的興趣,鞏固專業(yè)思想,努力掌

17、握傷科推拿技術,為我國社會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病患為運動員解除痛苦、消除運動緊張疲勞、提高運動成績,做出貢獻。二教學要求老師介紹與學生自學相結合。要求學生把教材內容與相關資料(圖書館與 Internet 網)綜合起來,全面了解鄭懷賢教授生平事跡中的幾個主要閃光點及其主要代表作。三教學內容教材內容:鄭懷賢教授及其對推拿學的貢獻(配合幻燈片) 教學組織與方法一 實施機構: 由遵義醫(yī)學院針灸新醫(yī)學教研室和遵義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針灸科負責組織與執(zhí)行。二 組織內容: 教案講義審核、集體教學備課、教學方法研究、教學手段運用(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等) 。三教學方法:(一)理論教學:課堂講授為主,采用啟發(fā)式、互動式的教

18、學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與板書、掛圖、模具、膠片等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核心內容、重點部分以講授介紹為主,一般內容以自學和提問方式學習為主。(二)見習教學:包括電視電化教學觀看教學片、自閱 CAI 課件和臨床帶教、點穴操作、要領指導等。該部分以本大綱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教學內容為主。見習教學共計 36 學時。(三)輔導形式:輔導講義、課堂答疑、實體點穴、示教按摩、 推拿體驗、網絡查詢、 CAI 課件演示等。四重難疑點:(一)標有“”的為重點掌握的穴位和內容,標示“”為本課程講授的核心部分。(二)本課程難點在于對中醫(yī)陰陽五行等基礎理論和相關天文、地理、歷法、氣象、術數等基本知識的理

19、解與認識。(三)本課程的疑點是對經絡腧穴形態(tài)學結構基礎的認識, 以及對傷科推拿按摩手法現代作用機理的理解。五 復習思考:1 傷科推拿學的定義。2 傷科推拿學發(fā)展簡史及學術流派。3 推拿的作用及基本知識。4 撫摩法、揉法、捏法、揉捏法、搓法、摩擦法、推壓法、搖晃法、抖動法、提彈法、振動法、叩擊法、按壓法、袞法、撥法、扳法、拉法等 17 種常用推拿手法的操作要領。5 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6 十四經脈的循行、分布及十二經脈的交接、流注規(guī)律,以及十二經脈的臟腑表里絡屬關系。7 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8 腧穴的基本概念、分類及基本的命名原則。9 腧穴的作用及臨床應用。10 腧穴的定位方法。11 傷科推拿的選穴處方原則。12 鄭氏傷科經驗穴的定位與取法,以及臨床運用。13 損傷不同時期的推拿治療原則。14 肩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15 肘、前臂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16 腕、手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17 髖、大腿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18 膝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19 足踝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20 頸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21 腰背部傷病的推拿診療方法及手法操作。22 骨傷后遺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診療方法及推拿手法操作。23 筋骨痹證的診療方法及推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