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設計審查要點指導_第1頁
初步設計審查要點指導_第2頁
初步設計審查要點指導_第3頁
初步設計審查要點指導_第4頁
初步設計審查要點指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福建省公路管理局關于公路工程1 總則1.1兩階段初步設計文件審查要點指導意見(試行)為規(guī)范設計文件審查,提高審查質量,特制定本設計文件審查要點,供我 處技術人員審查文件時參考,具體應根據(jù)不同項目的特點進行設計文件 審查。1.21.32 初步設計文件完整性審查2.1本審查要點根據(jù)現(xiàn)行公路工程基本建設項目設計文件編制辦法 (以下 簡稱 “編辦”),相關的公路工程技術標準,設計規(guī)范,和福建省交通 廳關于進一步簡化公路水運工程建設審核審批事項的通知 (閩交建 200623 號文),以及上級有關的文件和規(guī)定制定。本審查要點若與國家 新頒規(guī)范,辦法,以及上級有關規(guī)定沖突時,服從其規(guī)定。 本審查要點可用于國

2、省干線公路項目 (特大橋, 特長隧道等技術難度高的 項目除外)初步設計和重大變更設計的審查和審批。2.22.3本條文的審查內容主要在設計文件第一冊和路基,橋梁,隧道設計部分, 以及基礎資料部分。審查的依據(jù)是“編辦” 。 應審查設計文件中有否提供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批準文件, 如省廳“工可” 行業(yè)審查意見,外業(yè)測設驗收紀要,設區(qū)市初審意見,審查紀要的反饋 意見,特別是“工可報告”批復文件。 應審查設計文件中有否提供必需的地質勘探資料。 如橋梁, 隧道等大型構 造物,及軟基等不良地質的處理路段設計中有無提供可供設計的地質勘 探資料。3. 工程規(guī)模審查3.1 本條文的審查內容主要依據(jù)是“工可報告”批復

3、件,及“工可行業(yè)審查意 見”。3.2 審查初步設計階段路線長度是否在“工可報告”批復長度的允許范圍內, 若超出較多,設計單位有否說明增加長度的理由。3.43.53.3 審查路基路面設計寬度,路面設計類型是否與“工可報告”批復相一致。 應審查工程概算有否超出工程估算的 110%,若超出不得審批初步設計。 對工程概算超出工程估算的,應請設計單位說明超出的原因。 應審查路線總體走向是否與“工可報告”批復路線走向相一致。具體審查 中可核對設計文件中所經過的主要控制點是否與“工可報告”批復的主 要控制點大體一致。3.6應審查路線起終點位置是否合理, 具體可審查路線起終點有否與現(xiàn)有路網 相聯(lián)通,能否發(fā)揮本

4、項目建成后的交通功能等。3.7應針對項目建設性質,審查該建設項目的新、改建里程、以及路面重鋪里 程、橋梁隧道的長度和寬度等指標,設計文件總說明應有交代。4 技術標準審查4.1 本條文的審查依據(jù)是“工可報告”批復件。4.2 應審查設計文件中的公路等級,設計速度,及橋涵設計荷載是否與“工可 報告”批復的相一致。5 路線方案比較審查 本條文的審查內容主要在設計文件第一冊的設計文件總說明及路線平面 和縱斷面設計圖中,比較的依據(jù)主要是經濟技術指標等方面的比較。 審查時應統(tǒng)計出比較路段的路線累計長度, 審查其長度是否達到本項目設 計路線長度的三分之一。應審查各比較方案路線取舍的合理性。 具體審查中應結合各

5、設計方案的路 線長度,平縱面技術指標,工程造價,方案可行性程度,設計單位意見, 以及業(yè)主意見等因素后,經綜合考慮提出推薦方案的傾向性意見。應審查各比較方案工程造價的合理性。 具體審查中應注意各個方案的工程 造價是否與其工程數(shù)量相匹配,以確定工程造價計算中有無出現(xiàn)工程數(shù) 量漏算的錯誤。應審查各比較方案中設計路線技術指標的合理性。 具體審查中應注意各個 方案的路線設計有無進一步優(yōu)化設計的可能性。5.15.25.35.45.56路線設計審查6.1本條文的審查內容主要在設計文件第一冊的路線平面和縱斷面設計圖。審查的主要依據(jù)是“路線設計規(guī)范”6.2路線平面設計中應審查有關技術指標不應或不宜違反路線設計規(guī)

6、范的要求,具體可審查路線縱斷面圖中的相應技術指標,并可結合路線平面圖 審查。審查中應注意:(1)圓曲線的最小半徑應符合第732條的要求;表7.3.2 圓曲線最小半徑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圓曲線一般值10007004002001006530最小半極限值650400250125603015徑(m)(2)圓曲線需設置緩和曲線的情況應符合第7.4.條的要求;7.4回旋線7.4.1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7.4.1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的直線同小于徑相接處,應設置回旋線。表7.4.1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

7、不設超高 圓曲線最 小半徑(m)路拱W2%5500400025001500600350150路拱2%7500525033501900800450200四級公路的直線同小于7.4.1不設超高的圓曲線最小半徑徑相接處,應設置超高、加寬過渡段。7.4.2半徑不同的同向圓曲線徑向相連接處,應設置回旋線。但符合下述條件時可不設回旋線: 小圓半徑大于表 7.4.1規(guī)定時。 小圓半徑大于表7.4.2規(guī)定,且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表7.4.2復曲線中小圓臨界曲線半徑120100806040設計速度(km/h)301300.10m 時;7.4.3回旋線最小長度規(guī)定如下743。21001500900500250圓臨

8、界曲線半徑(m) 小圓按最小回旋線長度設回旋線時,大圓與小圓的內移值之差小于 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 80km/h,大圓半徑(R1)與小圓半徑(R2)之比小于1.5時; 設計速度小于 80km/h,大圓半徑(Ri)與小圓半徑(R2)之比小于2時。表7.4.3回旋線最小長度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回旋線最小長度(m)100857050352520注:四級公路為超高、加寬過度段長度?;匦€長度應隨圓曲線半徑的增大而增長。圓曲線按規(guī)定需設置超高時,回旋線長度還應大于超高過度段長度。(3)平曲線的長度應符合第7.8條的要求;7.8 平曲線長度7.8.1平曲線長度規(guī)定如表7.8.

9、1。表7.8.1平曲線最小長度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圓曲線最小一般值600500400300200150100長度(m)最小值200170140100705040注:“一般值”為正常情況下的采用值;“最小值”為條件受到限制時可采用的值。(4)當路線轉角等于或小于7°時,平曲線的長度必須符合第7.8.2條的要求;7.8.2。7.8.2 當路線轉角等于或小于7。時,應設置較長的平曲線,其長度規(guī)定如表表7.8.2路線轉角等于或小于7°時的平曲線長度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平曲線長度(m)1400/ 1200/ 1000/

10、700/ 500/ 350/ 280/ 注:表中為路線轉角值(°),當< 2 °時,按 =2°計算。(5)夾直線的長度應符合第9.2.1.6條的要求,并宜符合第7.2.2條的要求;7.2.2 兩圓曲線間以直線相連接時,直線長度不宜過短。設計速度大于或等于60km/h時,同向圓曲線間最小直線長度(以m計)以不小于設計速度 (以的2倍為宜。設計速度小于或等于40km/h時,可參照上述規(guī)定執(zhí)行。km/h計)的6倍為宜;反向圓曲線間的最小直線長度(以m計)以不小于設計速度(以 km/h計)9.2.1.6 設計速度等于或小于 40km/h雙向車道公路,兩相鄰反向圓曲線

11、無超高時可徑相銜接,無超高有加寬時應設置長度不小于10m的加寬過渡段;兩相鄰反向圓曲線設有超高時,地形條件特殊困難路段的直線長度不得小于15m。(6)采用S型曲線時的曲線參數(shù)Ai,A2應符合9.243的要求。9.2.4.3 兩反向圓曲線徑向銜接或插入的直線長度不足時,可用回旋線將兩反向圓曲線連接組合為S形曲線。 S形曲線的兩回旋線參數(shù) Ai與A2宜相等。當采用不同的回旋線參數(shù)時,Ai與A2之比應小于2.0,有條件時以小于1.5為宜。當 A2W 200時,Ai與A2之比應小于1.5。 兩圓曲線半徑之比不宜過大,以R1/R2<2為宜(R1/為大圓曲線半徑;R2為小圓曲線半徑)。6.3路線縱斷

12、面設計中應審查有關技術指標,不得違反路線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具體可審查路線縱斷面圖中的相應技術指標。審查中應注意:(1)路線設計最大縱坡應滿足第8.2.1條的要求;8.2.1公路的最大縱坡規(guī)定如表8.2.1.表8.2.1最大縱坡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大縱坡()3456789設計速度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條件或其他特殊條件情況限制時,經技術經濟論證,最大縱坡可增加1 %。設計速度為40km/h、30km/h、20km/h的公路,改建工程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經技術經濟論證,最大縱坡可增加1%。四級公路位于海拔 2000m以上或積

13、雪冰凍地區(qū)的路段,最大坡度不應大于8%。(2)設計縱坡的最小坡長應符合第 8.3.1條要求;8.3.1公路縱坡的最小坡長規(guī)定如表8.3.1.表8.3.1最小坡長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最大縱坡(%)30025020015012010060(3) 不同設計縱坡的最大坡長應符合第 832條要求;8.3.2公路不同縱坡的最大坡長規(guī)定如表8.3.2表8.3.2不同縱坡最大的坡長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390010001100120047008009001000110011001200560070080090090010006500600700

14、70080075005006008300300400920030010200(4) 緩和坡長的設計應符合第8.3.3條要求。8.3.3 公路連續(xù)上坡或下坡時,應在不大于表8.3.2規(guī)定的縱坡長度之間設置緩和坡段。緩和坡段的縱坡應不大于3%,其長度應符合表 8.3.1最小坡長的規(guī)定。6.4沿溪路線或濱海路線縱斷面圖中應注意審查縱斷面圖中是否根據(jù)“編辦”3.2.3.2條的要求標出設計水位標高,以及是否滿足“路線設計規(guī)范”第8.1條的要求。具體可根據(jù)路線平面圖及縱斷面圖審查。8.1 一般規(guī)定8.1.1縱斷面上的設計標高,即路基設計標高規(guī)定如下: 新建公路的路基設計標高: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宜采用中央分

15、隔帶的外側邊緣標高;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宜采用路基邊緣標高,在設置超高、加寬路段為設超高、加寬前該處邊緣標高。 改建公路的路基設計標高: 宜按新建公路的規(guī)定執(zhí)行, 也可視具體情況而采用中央分隔帶中線或行車道中線標高。8.1.2 路基設計洪水頻率規(guī)定如表8.1.2表8.1.2路基設計洪水頻率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設計洪水頻率1/1001/1001/501/25按具體情況確定沿河及可能受水浸淹的路段,按設計標高推算的最低側路基邊緣標高,應高出表8.1.2規(guī)定洪水頻率計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襲高和0.50m的安全高度。 沿水庫上游岸邊 的路段,按設計標高推算的最低側

16、路基邊緣標高應考慮水庫水位升高后地下水位壅升,以及水庫淤積后壅水曲線抬高及浪高的影響;在寒冷地區(qū)還應考慮冰塞壅水對水位增高的影響。應高于該橋 大、中橋橋頭引道(在洪水泛濫范圍內)的按設計標高推算的最低側路基邊緣標高,設計洪水位(并包括壅水和浪高)至少 0.50m ;小橋涵附近的按設計標高推算的最低側路基邊緣標高應高于橋(涵)前壅水水位至少0.50m (不計浪高)。6.5越嶺路線縱斷面圖中應注意審查縱斷面圖中的平均縱坡是否滿足“路線設計規(guī)范”第8.2.7條的要求。合成縱坡具體可根據(jù)路線縱斷面圖審查。200500m時平8.2.7平均縱坡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越嶺路線連續(xù)上坡(或下坡)路段,相

17、對高差為均縱坡不應大5.5%;相對高差大于500m時平均縱坡不應大于 5%,且任意連續(xù)3km路段的平均縱坡不應大于5.5%。6.6路線設計中應注意審查合成縱坡有無超出第8.5條的要求。合成縱坡值計算式為:1= (i12+i22) “2。具體審查中應注意采用接近極限半徑的平曲線與接近極限縱坡值路段相重合處的合成縱坡值是否超標。8.5合成坡度8.5.1公路最大合成坡度值規(guī)定如下8.5.1。表8.5.1公路最大合成坡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設計速度(km/h)1201008010080606040403020合成坡度值()10.010.010.510.010.510.59.09

18、.510.010.010.08.5.2當陡坡與小半徑圓曲線相重疊時,宜采用較小的合成坡度。特別是下述情況,其合成坡度必須小于8%。 冬季路面有積雪、結冰的地區(qū); 自然橫坡較陡峻的傍山路段; 非汽車交通量較大的路段。8.5.3 在超高過渡的變化處,合成坡度不應設計為0。當合成坡度小于0.5時,應采取綜合排水措施,保證路面排水暢通。6.7當平曲線設計中采用S型曲線時,宜注意審查回旋線參數(shù) A是否滿足設計規(guī)范第 9.2.4. 3 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路線縱斷面設計圖。9.2.4.3 兩反向圓曲線徑相銜接或插入的直線長度不足時,可用回旋線將兩反向圓曲線連接組合為S 形曲線。S形曲線的兩回旋線參數(shù) Ai

19、與A2宜相等。當采用不同的回旋線參數(shù)是,Ai與A2應小于2.0,有條件時以小于1.5為宜。當Ai < 200時,Ai與A2應小于1.5。兩圓曲線半徑之比不宜過大,以Ri/R2< 2為宜(Ri為大圓曲線半徑;R2為小圓曲線半徑)。6.8當平曲線設計中采用卵型曲線時,應注意審查兩回旋線參數(shù)Ai和A2是否滿足設計規(guī)范第 9.2.4.4 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路線縱斷面設計圖。9.2.4.4 兩同向圓曲線徑相銜接或插入的直線長度不足時,可用回旋線將兩反向圓曲線連接組合為卵形曲線。卵形曲線的回旋線參數(shù)宜 選Ri/2W A < R2 ( R2為小圓曲線半徑)。兩圓曲線半徑之比,以Ri/R2

20、 = 0.20.8為宜。兩圓曲線的間距,以 D/R2= 0.0030.03為宜(D為兩圓曲線間的最小間距)。6.9路線審查中應注意起終點處的平縱面線形是否示出能按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與現(xiàn)有道路相順接。6.10 當設計有公路上跨鐵路,或鐵路上跨公路時,審查中應注意設計凈空是否滿足規(guī)范第 12.2.5條,或 12.2.6的要求。12.2.5 公路上跨鐵路時的設計要點公路跨線橋的跨徑與凈高必須符合 1435mm 標準軌距鐵路建筑限界的規(guī)定。公路跨線橋的跨徑與布孔應根據(jù)地形、 地質、橋下凈空、鐵路排水體系、 沿鐵路敷設的專用管線位置等綜合確定。公路上跨電氣化鐵路時, 其跨線橋結構型式應按不中斷電力輸送的施工

21、工藝與方法確定,以不致危及公路施工和鐵路行車的安全。 公路跨線橋及其引道的排水系統(tǒng)應自成體系排除??缇€橋橋面雨水不得直接排至鐵路道渣界范圍內。 四車道及其以上的公路上跨鐵路時,考慮到公路,鐵路彎、坡、斜及超高之因素,應對跨線橋的 四個周邊的鐵路建筑限界予以檢核。公路跨越鐵路路段旅客列車設計行車速度 140km/h 地段時,其跨線橋應設防撞護欄和防落網。12.2.6 鐵路上跨公路時的設計要點 鐵路跨線橋的跨徑與凈高必須符合公路建筑限界的規(guī)定。 鐵路跨越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時,嚴禁在行車道上設置中墩。并留鐵路跨越四車道高速公路時,不得在中間帶設置中墩。鐵路跨越六車道及其以上高速公路時, 若

22、須在中間帶設置中墩時, 中墩兩側必須設防撞護欄, 足設置防撞護欄和護欄緩沖變形的安全距離。 鐵路跨線橋所跨越的寬度應包括該路段公路標準橫斷面寬度及其所附屬的變速車道、爬坡車道、邊溝等的寬度。鐵路跨線橋的跨徑與布孔應留有足夠的側向余寬,不得將墩、 臺設置在公路排水邊溝以內,并滿足公路視距和對前方公路識別的要求。不能滿足公路視距與對前方公路識別要求時,應設置邊孔。鐵路跨越高速公路、一級公路時,其鐵路跨線橋應設置防落網。 鐵路跨線橋及其引道的排水系統(tǒng)應自成體系排除,跨線橋橋面雨水不得直接排至公路建筑限界范圍內。7 路基路面審查7.1 本條文的審查內容主要為路基和路面設計部份。 審查的主要依據(jù)是 “公

23、路工程路基設計規(guī)范”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設計規(guī)范”7.2 路基審查中應注意路基用地范圍是否符合 “公路工程技術標準” 第 1.0.6.1條的要求,具體審查內容為“標準路基設計圖”1.0.6.1 公路用地范圍為公路路堤兩側排水溝外邊緣(無排水溝時為路堤或護坡道坡腳)以外,或路塹 坡頂截水溝外邊緣(無截水溝為坡頂)以外不小于 1m 范圍內的土地;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不小于3m、二級公路不小于 2m范圍內的土地 為公路用地范圍。7.3 路基設計審查中當出現(xiàn)路基中心填方高度超過 20 米,或中心挖方深度超過 30 米時,宜按路基設計規(guī)范第 1.0.7 條的要求增加橋梁或隧道方案的 比較。具體可審查路線

24、縱斷面圖。1.0.7 國家建設必須貫徹國家環(huán)境保護的政策,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 公路環(huán)境保護應貫徹“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綜合治理”的原則。 公路建設應根據(jù)自然條件進行綠化、美化路容、保護環(huán)境。 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和有特殊要求的公路建設項目應作環(huán)境影響評估。 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的地區(qū),或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環(huán)境近期難以恢復的地帶,應作環(huán)境保護設計。7.4路基上邊坡或下邊坡設計坡率審查中應注意設計坡率能否路基設計規(guī)范第3.3.4.1條或第3.4.1.1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設計文件說明部分和“ 般路基設計圖”。3.3.4.1當?shù)刭|條件良好,邊坡高度大于20m時,其邊坡坡率不宜陡表3.3.4的規(guī)定值。表3.3.4

25、路基邊坡坡率填料類別邊坡坡率上部高度(H< 8m)下部高度(H < 12m)細粒土1 : 1.51: 1.75粗粒土1 : 1.51: 1.75巨粒土1 : 1.31 : 1.5341.1 土質路塹邊坡形式及坡率應根據(jù)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條件、邊坡高度、排水措施、施工方法,并結合自然穩(wěn)定山坡和人工邊坡的調查及力學分析綜合確定。邊坡高度不大于 20m時,邊坡坡率不宜陡于表3.4.1的規(guī)定值。土的類別邊坡坡率粘土、粉質粘土、塑性指數(shù)大于3的粉土1 : 1中密以上的中砂、粗砂、礫砂1: 1.5卵石土、碎石土、圓礫土、角礫土膠結和密實1: 0.75中密1 : 17.5路基設計審查中當路堤邊坡

26、高度,或路塹邊坡超過20米時,應要求按路基設計規(guī)范第3.342條或第3.4.1.2條的要求進行路基設計。具體可審查 路線縱斷面圖部分。3.6節(jié)的規(guī)3.3.4.2 對邊坡高度超過20m的路堤,邊坡形式宜采用階梯形,邊坡坡率應按本規(guī)范第定由穩(wěn)定性分析計算確定,并應進行個別設計。3.4.1.2 路塹邊坡大于20m時,其邊坡形式及坡率應按本規(guī)范第3.7節(jié)的規(guī)定.。7.6軟基路段的路基設計中應注意審查設計文件中是否按“編辦”的要求提供了“特殊路基設計工程數(shù)量表”和“特殊路基設計圖”。并審查圖表中是4否按有關規(guī)定標注地質資料,路基咼度,處理措施等。7.7路面設計審查中應注意設計文件中是否根據(jù)路面設計規(guī)范第

27、3.0.5條的要求提供設計交通量,并按該條款的要求確定交通分級。具體可審查設計文件說明及路面結構設計圖。3.0.5水泥混凝路面所承受的軸載作用,按設計基準期內設計車道所承受的標準軸載累計次數(shù)分級,分別范圍如表 3.0.5.交通等級特重重中等輕設計車道標準軸載累計作用次數(shù)Ne( 104)> 200010020003 100< 3表3.0.5交通分級注:交通調查和分析及Ne計算,參照本規(guī)范附錄 A。7.8路面混凝土材料性能設計中應審查其是否滿足路面設計規(guī)范第3.0.6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設計文件說明及路面結構設計圖。3.0.6水泥混凝土的強度以28d齡期的彎拉強度控制。當混凝土澆筑后9

28、0天內不開放交通時,可采用90d齡期的彎拉強度。各交通等級要求的混凝土彎拉強度標準值不得低于表3.0.6的規(guī)定。交通等級特重重中 等輕水泥混凝土的彎拉強度標準值(MPa)5.05.04.54.0鋼纖維混凝土的彎拉強度標準值(MPa)6.06.05.55.0表3.0.6混凝土彎拉強度標準值7.9路面結構的基層厚度設計審查中應審查各結構層的厚度是否滿足路面設計規(guī)范第4.3.5條的要求。基層類型厚度適宜的范圍貧混凝土或碾壓混凝土基層120200水泥或粉煤灰穩(wěn)疋粒料基層150250瀝青混凝土基層40 60瀝青穩(wěn)定碎石基層80 100表4.3.5各類基層厚度的適宜范圍4.3.5各類基層厚度的適宜范圍見表

29、4.3.5.級配粒料基層150200多孔隙水泥穩(wěn)定碎石排水基層100140瀝青穩(wěn)疋碎石排水基層80 1007.10對路面結構采用級配碎石墊層設計的,審查中宜將其改為填隙碎石,以 降低工程造價,并有利于保證施工質量。具體可審查設計文件說明及路 面結構設計圖。7.11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設計審查中應審查其厚度是否滿足路面設計規(guī)范第 4.4.6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設計文件說明及路面結構設計圖。446446 普通混凝土、鋼筋混凝土、碾壓混凝土或連續(xù)配筋混凝土面層所需的厚度,可參照表所示參考范圍并按照 449條規(guī)定計算確定。表446水泥混凝土面層厚度的參考范圍交通等級特重重公路等級高速一級二級高速一級二級

30、變異水平等級低中低中低中低中面層厚度(mm)> 260> 250> 240270240260230250220交通等級中等輕公路等級二級三、四級三、四級變異水平等級高中高中高中面層厚度(mm)240210230200220200< 230< 2208.18橋梁涵洞審查本條文的審查內容主要為橋梁和涵洞設計部份。審查的主要依據(jù)是“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8.28.3對常規(guī)大中橋應審查是否按“編辦”的要求對不同墩高,不同孔徑,不同 橋型進行綜合比較。方案比較可按照技術可行,造價經濟的原則進行比 選,具體可審查設計文件總說明,以及橋型設計圖。大橋及位于曲線上的中橋設計審查

31、中應注意設計文件有無按照“編辦”的要求提交橋位平面設計圖。圖中應示出橋位處的平曲線技術指標及墩臺布置。具體可審查8.4中小橋橋位設計審查中應注意新橋位不宜與現(xiàn)有橋梁相重疊,“路線平面圖”或“橋位平面設計圖”。8.5 “橋梁總體布置圖”設計審查中應注意是否按照通用規(guī)范的要求做到:橋面設計標高滿足第332條的要求;橋面寬度設計達到第 3.3.1條的要求;橋臺錐坡坡率設計滿足第3.4.3.2條的要求。3.3.2橋下凈空應根據(jù)計算水位(設計水位計入壅水、浪高等)或最高流冰水位加安全高度確定。當河流有形成流冰阻塞的危險或有漂流物通過時,應按實際調查的數(shù)據(jù),在計算水位的基礎上,結合當?shù)鼐唧w情況酌留一定富余

32、量,作為確定橋下凈空的依據(jù)。對于有淤積的河流,橋下凈空應適當增加。在不通航和無流筏河流上及通航河流的不通航橋孔內,橋下凈空不應小于表3.3.2的規(guī)定。橋梁的部位高出計算水位(m)高出最高流冰面(m)梁洪水期無大漂流物0.500.75洪水期有大漂流物1.50-底有泥石流1.00-支撐墊石頂面0.250.50拱腳0.250.25表3.3.2非通航河流橋下最小凈空無鉸拱的拱腳允許被設計洪水淹沒,但不宜超過拱圈高度的2/3,且拱頂?shù)酌嬷良夹g水位的凈高不得小于1.0m。在不通航和無流筏的水庫區(qū)域內,梁底面或拱頂?shù)酌骐x開水面的高度不應小于計算浪高的0.75 倍加上0.25m。3.3.1橋涵凈空應符合圖 3

33、.3.1公路建筑限界規(guī)定及本條其他各款規(guī)定。£/L1eCL Ali11:1ITn- 0“ 3竺ij岸*45壯二.三岡毀住晦&速公申K 級公關分離式圖3.3.1橋涵凈空(尺寸單位:注:當橋梁設置人行道時,橋涵凈空應包括該部分的寬度;人行道、自行車道與行車道分開設置時,其凈高不應小于2.5m。圖中W 行車道寬度(n),為車道數(shù)乘以車道寬度,并計入所設置的加車道、爬坡車道、慢車道或錯車道的寬度,車道寬度規(guī)定見表3.3.1-1C當設計速度大于 100km/h時為0.5m;當設計速度等于或小于100km/h 時為 0.25m ;Si行車道左側路緣帶寬度(m),見表3.3.1-2 ;S2

34、行車道右側路緣帶寬度(m),應為0.5m ;M1中間帶寬度(m),由兩條左側路緣帶和中央分隔帶組成,見表3.3.1-2 ;M2中央分隔帶寬度(m),見表3.3.1-2 ;E橋涵凈空頂角寬度( m),當LW 1m時,E=L;當L1m時,E=1m;H凈空高度(m),高速公路和一級、二級公路上的橋梁應為5.0m,三、四級公路上的橋梁應為4.5m;L2橋涵右側路肩寬度(m),見表3.3.1-3,當受地形條件及其他特殊情況限制時,可采用0.5m。設最小值。高速公路和一級公路上橋梁應在右側路肩內設右側路緣帶,其寬度為 計速度為120km/h的四車道高速公路上橋涵,宜采用 3.50m的右側路肩;六車道、八車

35、道高速公路上橋梁, 宜采用3.00m的右側路肩。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橋梁的右側路肩寬度小于2.50m且橋長超過500m時,宜設置緊急停車帶,緊急停車帶寬度包括路肩在內為3.50m,有效長度不應小于 30m,間距不宜大于 500m ;L1橋梁左側路肩寬度(m),見表331-4。八車道及八車道以上高速公路上的橋梁宜設置左路肩,其寬度應為 2.50m。左側路肩寬度內含左側路緣帶寬度;級公路上橋梁的側向寬度為相應的路肩寬度減去0.25m。Li、L2);二、三、四L側向寬度。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橋梁的側向寬度為路肩寬度(表331-1 車道寬度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403020車道寬度(

36、m)3.753.753.753.503.503.253.00(單車道 3.50m)注:高速公路上的八車道橋梁,當設置左側路肩時,內側車道寬度可采用3.50m。表3.3.1-2中間帶寬度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中央分隔帶寬度(m)一般值3.002.002.002.00最小值2.002.001.001.00中央分隔帶寬度(m)一般值0.750.750.500.50最小值0.750.500.500.50中央分隔帶寬度(m)一般值4.503.503.003.00最小值3.503.002.002.00注:“一般值”為正常情況下的采用值;“最小值”為條件受限制時,可采用的值。表3.3.1-

37、3右側路肩寬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三、四級公路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8060403020右側路肩寬度(m)一般值3.00或 3.503.002.502.501.500.75一一一最小值3.002.501.501.500.750.25一一一注:“一般值”為正常情況下的采用值;“最小值”為條件受限制時,可采用的值。橋梁及其引道的平、縱、橫技術指標應與路線總體布置相協(xié)調,各項技術指標應符合路線布表3.3.1-4分離式斷面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左側路肩寬度設計速度(km/h)1201008060左側路肩寬度(m)1.251.000.750.751各級公路選用的設計速度見表3.3

38、.1.-5。確定橋涵凈寬時,其所依據(jù)的設計速度應沿用各級公路選用的設計速度。表3.3.1-5各級公路設計速度公路等級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四級公路設計速度(km/h)12010080100806080604030202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的特殊大橋為整體式上部結構時,其中央分隔帶和路肩的寬度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適當減小,但減小后的寬度不應小于表3.3.1-2和表3.3.1-3規(guī)定的“最小值”。3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的橋梁宜設計為上、下行兩座分離的獨立橋梁。4高速公路上的橋梁應設檢修道,不宜設人行道。一三、四級公路上橋梁的橋上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的設置,應根據(jù)需要而定,并應與前后路線布置協(xié)調。人

39、行道、自行車道與行車道之間,應設分隔設施。一個自行車道的寬度為1.0m ;當單獨設置自行車道時,不宜小于兩個自行車道的寬度。人行道的寬度宜為 0.75m或1.0m;大于1.0m時,按0.5m的級差增加。當設路緣石時,路緣石高度可取0.250.35m。漫水橋和過水路面可不設人行道。5通行拖拉機或獸力車為主的慢行道,其寬度應根據(jù)當?shù)匦旭偼侠瓩C或獸力車車型及交通量而定;當沿橋梁一側設置時,不應小于雙向行駛要求的寬度。6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上的橋梁必須設置護欄。二、三、四級公路上特大、大、中橋應設護欄或欄桿和安全帶,小橋和涵洞可僅設緣石或欄桿。不設人行道的漫水橋和過水路面應設標桿或護欄。8.6 “橋梁總

40、體布置圖”設計審查中應注意是否按照“編辦”的要求做到:大中橋設計中根據(jù)地質鉆探資料繪出地質分界線,小橋設計應對地質狀況 進行表述;設計圖中標出設計水位標高,測量水位標高,以及河床沖刷 線標高。8.7橋上及橋頭路線縱坡設計審查中應注意其線形不宜違反“路線設計規(guī)范”第8.2.4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橋梁總體布置圖”,及相應路段的“路 線縱斷面圖”。8.2.4橋上及橋頭路線的縱坡 小橋與涵洞處的縱坡應隨路線縱坡設計;設的規(guī)定。大橋的縱坡不宜大于4%,橋頭引道縱坡不宜大于 5%,引道緊接橋頭部分的線性應與橋上3%。線形相配合。 位于市鎮(zhèn)附件非汽車交通量大的路段,橋上及橋頭引道縱坡均不應大于8.9對橋下

41、有通航要求的橋梁,設計審查中應注意橋下通航等級的依據(jù),以及通航孔凈空高度,寬度,通航水位標高是否滿足有關規(guī)定的要求。具體 可審查“橋梁總體布置圖”。8.10橋梁設計審查中應注意橋臺側墻寬度是否符合 “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guī)范”第624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橋臺一般構造圖”6.2.4 U型橋臺(圖6.2.4)前墻頂面寬度不宜小于0.50m,其任一水平截面的寬度,不宜小于該截面至墻頂高度的0.4倍。U型橋臺前墻,可參照本規(guī)范第6.1.2條規(guī)定,設置沉降縫或伸縮縫。U型橋臺的側墻頂面寬度不宜小于0.50m ,其任一水平截面的寬度,對于片石砌體不宜小于該節(jié)目至墻頂高度的0.4倍;塊石、粗料石砌體或混凝土不

42、宜小于0.35倍;如橋臺內填料為中、粗砂或砂礫時,則上述兩項可分別相應減為0.35和0.30倍。當U型橋臺兩側墻寬度之和不小于同一水平前墻全長的0.4倍時,可按U型整體截面驗算截面強度。當U型橋臺前墻設有沉降縫或伸縮縫時,分隔的前墻和側墻墻身或基礎應分別按獨立墻驗算截面強度。路基填土與U型側墻的搭接長度不宜小于0.75m。圖6.2.4 U型橋臺尺寸示意圖(尺寸單位:m)bi > 0.50 ;b2>( 0.3 0.4 ) h; b3 >0.4h8.11涵洞設計中應審查是否按“編辦”的要求提交涵洞設計流量數(shù)據(jù)。具體可審查 “涵洞設計表”。8.12 涵洞設計審查中應注意涵洞設計凈高

43、是否滿足 “公路圬工橋涵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第 7.0.1.3 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涵洞設計表”。7.0.1.3 涵洞內徑或凈空不宜小于0.75m ;涵洞長度大于 15m但小于30m時,其內徑或凈空不宜小于1.0m;涵洞長度大于 30m但小于60m時,其內徑或凈空不宜小于1.25m;涵洞長度大于 60m時,其內徑或凈空不宜小于 1.5m.。9 隧道設計審查9.1 本條文的審查內容主要為隧道設計部份。 審查的主要依據(jù)是 “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9.2 審查中應注意隧道及其洞口兩端路線的縱坡設計值應符合“路線設計規(guī)范”第 8.2.5 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相應路段的路線縱段面設計圖。8.2.5 隧道及其洞

44、口兩端路線的縱坡隧道內的縱坡應大于 0.3并不小于 3,但短于100m 的隧道不受此限。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的中、短隧道,當條件受限制時,經技術經濟論證后最大縱坡可適當加大,但不宜大于 4% 。隧道縱坡宜設置成單向坡;地下水發(fā)育的隧道及特長、長隧道宜采用人字坡。9.3 隧道洞口外連接線平縱面線型設計審查中應注意其是否滿足設計規(guī)范第4.3.5條的要求。具體可審查相應路段的路線縱斷面設計圖。4.3.5 隧道洞外連接線應與隧道線形相協(xié)調,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隧道洞口內外各 3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范圍的平面線形應一致。隧道洞口內外各3s設計速度行程長度范圍的縱面線形應一致,有條件時宜取5s 設計速度行程。當隧

45、道建筑界限寬度大于所在公路的建筑界限寬度時,兩端連接線應有不小于50m 的、同隧道等寬的路基加寬段; 當隧道建筑界限寬度小于所在公路的建筑界限寬度時,兩端連接線的路基寬度仍按公路標準設計,其建筑寬度應設有 4s 設計速度行程的過渡段與隧道 洞口銜接,以保持隧道 洞口內外橫斷面順適過渡。長、特長的雙洞隧道,宜在洞口外適合位置設置聯(lián)絡通道,以利車輛調頭。9.4 “隧道縱斷面設計圖”中應注意審查:設計中是否按照有關規(guī)定的要求進行了地質鉆探;圖中進出口位置的確定是否符合隧道設計規(guī)范第4.2.4條早進晚出”的原則。4.2.4 隧道口不宜設在滑坡、崩坍、 巖堆、危巖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質及排水困難的溝谷低

46、洼處或不穩(wěn)定的懸崖陡壁下。應遵循“早進晚出”的原則,合理選定洞口位置,避免在洞口形成高邊坡和高 仰坡。9.5隧道平面設計審查中應注意洞口進出口處是否出現(xiàn)明顯的偏壓情況??蓪彶槁肪€平面圖,或“隧道平面圖”。9.6隧道橫斷面圖設計審查中應注意隧道建筑界限是否滿足設計規(guī)范第具體441條的要求,以及隧道成洞斷面是否經濟合理并確實可行。4.4.1各級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如圖441,在建筑限界內,不得有任何部件侵入。各級公路隧道建筑C他U丿或R圖441公路隧道建筑限界(單位:cm)H-建筑限界高度; W-行車道寬度;Ll-左側向寬度;Lr-右側向寬度;C-余寬;J-檢修道寬度;R-人行道寬度;h-檢修道或人行

47、道的高度;El -建筑限界左頂角寬度,El =Ll ; Er-建筑限界右頂角寬度,當 Ll W m 時,Er=Lr,當 Lr >1m 時,Er =1m建筑高度,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為5.0m,三、四級公路為 4.5m。限界基本寬度應按表 441執(zhí)行,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建筑界凈空 當設置檢修道或人行道是,不設余寬;當不設置檢修道或人行道時,應設置不小于25cm的余寬。坡度應隧道路面橫坡,當隧道為單向交通時,應取單面坡;當隧道為雙向交通時,可取雙面坡。根據(jù)隧道長度,平、縱線形等因素綜合分析確定,般可采用1.5%2.0%。 當路面采用單面坡時,建筑界限底邊線與路面重合;當采用雙面坡時,建

48、筑界限底邊線應水平于路面最咼處。單車道四級公路的隧道應按雙車道四級公路標準修建。表441公路隧道建筑橫斷面組成最小寬度(m)設計速度車道寬度側向寬度l余寬人行檢修道J公路等級(km/h)M左側右側C道R左側右側設檢修道設人行道不設檢修道人行道1203.75X 20.751.250.750.7511.00高速公路1003.75X 20.501.000.750.7510.50803.75X 20.500.750.750.7510.25一級公路603.50 X 20.500.750.750.729.75803.75X 20.750.751.0011.00603.50 X 20.500.501.001

49、0.00、四級公路403.50 X 20.250.250.759.000303.25X 20.250.250.257.50203.00 X 20.250.250.257.00注:三車道隧道除增加車道數(shù)外,其他寬度同表;增加車道的寬度不得小于3.5m。連拱隧道的左側可不設檢修道或人行道,但應設50cm ( 120km/h 與 100km/h 時)或 25cm(80km/h與60km/h時)的余寬。設計速度120km/h時,兩側檢修道寬度均不宜小于1.0m;設計速度100km/h時,右側檢修道寬度不宜小于1.0m。9.7隧道洞門墻設計圖審查中應注意其有關構造尺寸是否滿足設計規(guī)范第7.3.3.1條以

50、及第7.3.3.3條的要求。7.3.3.1洞口仰坡坡腳至洞口墻背的水平距離不宜小于1.5m,洞口端墻 與仰坡之間水溝的溝底至襯0.5m。砌拱頂外緣的高度不小于1.0m,洞門墻頂高出仰坡腳不小于7.3.3.3 洞門墻基礎必須置于穩(wěn) 固地基上,應視地形及地質條件,埋置足夠的深度,保證洞門的穩(wěn)定。基底埋入土質地基的深度不應小于1.0m,嵌入巖石地基的深度不應小于0.5m;基底標咼應在最大凍結線以下不小于 0.25m ;地基為凍脹土層時,應進行防凍脹處理?;茁裰蒙疃葢笥趬吀鞣N溝、槽基底的埋置深度。10交通工程及沿線設施審查10.1本條文的審查內容主要為交通安全設施部份。審查的主要依據(jù)是“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10.2安全設施設計審查中應注意護欄的設計路段及形式是否符合“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 具體可審查“安全設施工程數(shù)量表”和欄設置一覽表”11. 平面交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