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素推動走向創(chuàng)新推動_第1頁
從要素推動走向創(chuàng)新推動_第2頁
從要素推動走向創(chuàng)新推動_第3頁
從要素推動走向創(chuàng)新推動_第4頁
從要素推動走向創(chuàng)新推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從要素推動走向創(chuàng)新推動 一一中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型的必由之路來源雜志:中國高新技術企業(yè)作者:劉莉摘要:人口紅利逐漸衰竭,未來儲蓄率將逐步降低,中國較長時期 內依靠人口紅利和高儲蓄率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將出現變化。TFP的提高是未來中國在成本優(yōu)勢削弱的情況下新的經濟增長源泉。經濟增 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 質、創(chuàng)新管理方式轉變。在通過科技進步提高效率和優(yōu)化經濟結構的基 礎上,逐步扭轉粗放型增長的局面,引導和推動增長方式向集約型方向 的轉型。中國的GDP增長從2010年一季度12%的頂點一路下滑,到2012年一 季度的8.1%,這也許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以資

2、源浪費、環(huán)境破壞、 管理粗放、低工資低保障為致命缺陷的純粹追求GDP的發(fā)展之路走到盡頭。以轉變發(fā)展方式為主線的第二次轉型與改革已迫在眉睫,從要素推 動走向創(chuàng)新推動成為中國經濟發(fā)展方式轉型的必由之路。1經濟增長的要素結構分析1.1理論模型通常來說,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以下源泉:土地(或自然資源)、物 質資本和勞動力。土地(或自然資源)是進行任何生產所必需的,勞動 力是進行生產的載體。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蔽镔|資本是用于投入再生產的部分。 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中,經濟學家很早就發(fā)現,除了常規(guī)的生 產要素投入增加導致經濟總量(如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外,

3、往往還有一 部分增長不能由這種要素增加來解釋。也就是說,除了資本和勞動對產 出增加做出貢獻外,還有一種未被發(fā)現的因素在起作用,這實際上是一 系列技術效率和配置效率的綜合表現,所以將其叫做全要素生產率” (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索洛把全部生產要素歸納為三個:資本、勞動與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1.1.1勞動勞動指勞動力的增加,可分為勞動力數量的增加和勞動力質量的提 高。勞動力數量的增加有三個來源:人口的增加、人口中就業(yè)率的提高 和勞動時間的增加。勞動力質量的提高則是文化技術水平和健康水平的 提高。勞動力數量的不足

4、可以由質量的提高來彌補。研究表明,在經濟 發(fā)展過程中,勞動力的作用由數量推動逐步轉向質量推動,在經濟增長 的開始階段,人口增長率也高,這時勞動的增加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的 增加;而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人口增長率下降,勞動工時縮短,這時 就要靠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來彌補勞動力數量的不足。1.1.2物質資本從發(fā)展經濟學看,資本形成一直是經濟增長的核心。劉易斯認為, 發(fā)展中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過程在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一個連續(xù)不斷的累積性 的資本形成過程,資本形成是經濟發(fā)展的源動力。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 基金組織的大量研究表明,資本一直是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最為關鍵的 因素。1.1.3全要素生產率生產率是指在經濟活動中

5、的產出與投入之比,反映一定時期特定技 術系統(tǒng)投入產出的轉換效率。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有時只考慮單一投 入要素,僅計算產出與單一要素投入的相對比率,被稱為單要素生產 率。如果同時考慮幾種生產要素投入,由于要素可以互相替代,所以產 出與全部投入之比,就被稱為全要素生產率(TFP)。全要素生產率是以生產要素相對價格、占總成本的比重或要素產出 彈性為權數,各項要素生產率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的一個綜合指標。它 的提高既反映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又反映要素組合配置效率的提高, 表現為綜合生產率的增長,實質上是知識、技術進步和制度創(chuàng)新等因素 作用于投入要素而引起要素品質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最早由荷

6、蘭經濟學家丁伯根于1942年提出。20世紀50年代是全要素生產率理論形成和大發(fā)展的年代;60年代,對全要素生產率的研究從理論轉向了實際應用;70年代,西方經濟理論界對全要素生產率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是不斷 組織化”,政府對這一研究日益重視, 并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世界銀行在其編撰的有關研究報告中,用全 要素生產率測度各成員國有關經濟活動的效率。由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 主要表現為技術進步,因此學術界常用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作為技術進步和生產率的代名詞。1.2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要素結構分析表1 GDP和各個要素的年增長率于*H可觀179 19W9* 19* 2OQ7%95魚陽走耳IO.7SG

7、.2910.72M.163_B96932.15L87人力1,733加W3.S21.21正95TR*2.71362各個要鳶葉經濟増長的貢獻率倉$1啊4紐晴年】曲1鼻wi -工卻早*13J0.6M.S2SJ14 710 J3122< 1(WJ5H)h ( CIS:% )5(中1175A.TM放站)H A(-I9.K5H)【眥1和6)<wTFPlU-ft出乓務盲2%(G埶1fk57(山閱M )14.47.9mtH SWu.n33M(74-% )1 130)792*)1 3fi,1 AW 】Jt 中5.24g5竝廈(.24.72S4 )I IdK)7別*11-U21<-+W6)(-仏

8、4SK)(-4ZW6 )(f他)從以上兩個圖表, 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的投入強力推動。從增長速度來 看,無論是在總時間段還是在 3個子時間段內,資本投入的增長速度都 是最快的。19792007年,資本投入的年均增長率達到 10.75%,高于 GDP的增速。就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而言,在總時間段和在3個子時間段內,資本也是最大的,年均貢獻率達到53.5%,高于附加人力資本的勞動與TFP的貢獻率之和。從3個子時間段的發(fā)展趨勢看,資本投入的 增長速度持續(xù)上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大幅增加,每兩個子時間段 之間的貢獻率增幅都在10個百分點以上。第二,人力資本對于中國經

9、濟增長的貢獻逐漸減弱。19792007年,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是12.2%。它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在改革開放最初的11年特別明顯(年均達到了 22.87%),在這一子時間段內,人力資本的增長率和貢獻率都遠高于TFP。但在之后的時間段,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率和貢獻率大幅降低。1990年之后,其貢獻率被TFP遠遠地超越。2000年之后,人力資本對于 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有 5.28%。第三,勞動力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較低。19792007年,勞動力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是 13.08%。在總時間段和 3個子時間段 內,勞動投入的增長率和貢獻率都遠遠小于資本投入,這一

10、方面是因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進入了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高速發(fā)展階段,高投資率 是其所處發(fā)展階段的客觀規(guī)律;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之前中國處于資本 稀缺而勞動力相對充足的狀態(tài),因此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對資本需 求的迫切程度遠遠大于對勞動力的需求程度。1990年之后,勞動力的增長率和貢獻率比前一時間段有大幅下降,而且一直穩(wěn)定在較低的水平, 這表明在 20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經濟對于勞動力需求的增加一直處于 較低水平。第四,TFP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但進入 21世紀之后,TFP的增長率和貢獻率出現明顯的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 原因在于: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但在2000年之

11、后呈明顯的下降趨勢。 19792007年,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是9.6%。從20世紀80年代到 90年代,其貢獻率大幅增加了約 8個白分點,但 2000 年之后,又下降了約 7個白分點。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帶來了科學的 春天,而科學技術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有可能在數年之后,即進入20世紀90年代才突出地顯現出來,這是因為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是需要時間的???技轉化成為生產力和經濟效益也是需要時間的;進入2000年之后,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出現下降趨勢,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技術研發(fā) 上投資不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投資 的質量問題影響了科技進步的速度和效果。從時間段

12、19901999年到時間段19792007年,中國的資本增長率提高了約 4個百分點,達到了14.16%,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了約12個百分點達到了66%,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卻降低了約 7個百分點。資本投入的高速增加 和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導致的一系列問題,如資金流向不合理、產業(yè)結構 的失調和資源配置結構不合理等,很有可能導致科學技術向經濟效益轉 化效率的降低。2目前經濟增長要素結構的階段性特征人口紅利逐漸衰竭,未來儲蓄率將逐步降低,中國較長時期內依靠 人口紅利和高儲蓄率帶來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將出現變化。TFP的提高是未來中國在成本優(yōu)勢削弱的情況下新的經濟增長源泉。2.1從資本投入來看近年來

13、中國的家庭儲蓄率已從 20世紀90年代初占國民儲蓄的53%下 降到2005年的40%,而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初 的65%下降到2005年的56%;而家庭總消費占GDP的比例卻從20世紀90 年代初的45%下降到2006年的38%。相關研究表明,高國民儲蓄率和我 國的人口結構有很大的關系。一般來說,工作年齡段的人口占整個人口 的比重越高,儲蓄率就越高。如果社會進入老齡化時代,由于要動用儲 蓄的人多了,能夠儲蓄的人少了,那么全社會的國民儲蓄率就會下降。 而隨著我國逐步滿足老齡化社會,我國高儲蓄的狀況將不可能一直保持 下去。此外,隨著我國社會保障體制的健全和完善,用于養(yǎng)老、

14、醫(yī)療和 子女教育的預防性儲蓄將下降,儲蓄率也因此將會下降。因此,未來隨 著社保制度的完善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依賴高儲蓄拉動經濟增長不可 持續(xù)。那么,中國今后經濟高增長的關鍵,主要是提高TFP。2.2從勞動力要素投入來看'十二五”期間勞動力的供給有兩個顯著特征:2.2.1勞動力價格上升2010年以來,農村外出勞動力在東部地區(qū)的就業(yè)比重快速下降,技術工人供不應求,熟練工人普遍難招。勞動力供需區(qū)域失衡,出現 “民 工荒 ”,直接導致東部沿海地區(qū)勞動力成本率先上升。以東部地區(qū)企業(yè) 加薪和中西部地區(qū)政府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為標志,勞動力成本上升 的“信號”不斷閃現。與快速增長的國內生產總值和企業(yè)利潤

15、相比,中國 經濟多年來處于廉價勞動力時代。 2002年至 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年遞增幅度為 10.13%,但職工工資扣除物價因素后的年均增長為 8.18%。長期看,勞動力成本上升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大空間。勞 動力成本上升也反映了新一代勞動者的要求。隨著“80后”“后90”人群和“新一代農民工 ”走上就業(yè)崗位,他們渴望得到比父輩們更高的工資水 平和更好的福利待遇。2.2.2勞動力供給高峰將結束按照聯合國中方案人口預測,從 2015年開始,中國1564歲勞動年 齡人口在達到 10億人之后,絕對數量就從提高的趨勢轉而逐年減少。而 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的快速下降則已經開始。今后20 30年

16、間,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將逐漸減慢,不僅低于發(fā)展中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 而且低于北美發(fā)達國家。在這個趨勢中,勞動年齡人口內部的年齡構成 也同時發(fā)生變化,即趨于老齡化。 20052030年間,中國 5064歲的老 年勞動人口將增加 67.1%,而1529歲的年輕勞動人口則減少 18.8%。從 這個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趨勢看,人口轉變的較早完成及其引起的人口 結構變化,不僅意味著人口的日益老齡化,也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相對 減少和絕對減少的相繼發(fā)生,以及勞動年齡人口的老齡化,從而勞動力 的短缺或遲或早終究會成為現實。據中國人口與發(fā)展研究中心最新預測,本世紀中葉之前的人口動態(tài) 有三個轉折點:( 1 )

17、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率從 2006年開始進入 穩(wěn)定期,而從 2010年起趨于下降;( 2)勞動年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從 2011 年起即趨于穩(wěn)定, 2022年以后則大幅度減少;( 3)總人口在 2030 年前后達到峰值,為 14.39億人,隨后絕對減少。這個預測表明,中國 人口總量增長和結構的轉折點,比大多數人所預期的要來得更早。相應 地,人口轉變形成人口年齡結構三個階段的交替也較早來臨,有利的人 口結構將會提前發(fā)生變化。從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看,勞動力供給高峰即 將結束。2.3從全要素生產率來看2.3.1存在通過提高 TFP 來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必要性由于資本和勞動力增長的約束,存在通過提高 TFP

18、來促進經濟發(fā)展 的必要性:世界經濟發(fā)展史上的先例表明,單純依賴生產要素投入實現 經濟擴張,生產率沒有實質性增長的國家,盡管在一定時期也可能實現 高速增長,但是,最終都被證明是不具有可持續(xù)性的。例如,前蘇聯曾 經表現出比西方國家快得多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是,由于其增長是典型 的靠增加投入而在外延上實現的,生產率對增長的貢獻微小,而且呈現 日益降低的趨勢,導致經濟增長不能持續(xù)。決定經濟增長有兩種效應: 一是水平效應即短期效應,即指在技術進步和產業(yè)結構不變的情況下, 資本投入會產生一個短期的增長效應,只要增加資本投入,經濟水平就 會提高。一是速度效應即長期效應,即加快技術進步,加快產業(yè)結構調 整,加快

19、經濟組織變革,就會產生一個長期的增長效應。從今后來看, 提高中國勞動力的增長率已經不太可能,盡管未來勞動力供給的絕對數 還加,但增長率并不會很高,低于 1%。從資本增長率來看,中國國內 的儲蓄率在 40%,也不大可能再進一步提高,因為中國是一個高儲蓄率 國家,也是高的國內投資率國家,在這方面已經是世界最高水平國家之 一。那么,中國今后經濟高增長的關鍵,主要是提高TFP。2.3.2具備通過提高 TFP 來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可能性從發(fā)展現狀來看,以技術創(chuàng)新為主要表現的 TFP增長具有極大的空 間,具備通過提高TFP來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可能性。我國經濟三十年的增 長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在不斷下降,從 197

20、9到2007年,技術進步對經 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是 9.6%。從80年代到 90年代,其貢獻率大幅增加了約8個百分點,但 2000年之后,又下降了約 7個百分點。主要原因在于技 術研發(fā)上投資的不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另外一個重要原 因是投資的質量問題影響了科技進步的速度和效果。從時間段19901999年到時間段20002007年,中國的資本增長率提高了約 4個百分 點,達到了 14.16%,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了約12個百分點,達到了 66%,科技進步的貢獻率卻降低了約 7個百分點。資本投入 的高速增加和金融市場的不完善導致的一系列諸如資金的流向不合理、 產業(yè)結構的失調和資

21、源配置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很有可能會導致科學技術 向經濟效益轉化效率的降低。依據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 OECD) 2009年Ma in Scie nee and Tech no logy公布的最新 R&D數據來看,中 國R&D/GDP比例1999年以后才開始逐步上升,2007年達到1.44%,高于 同期俄羅斯的 1.12%、巴西的 1.11%,但與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國家總體 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美國、日本和德國的 R&D 費用分別是中國的 7.6倍、3.1倍和 1.7倍。 2007年中國研發(fā)人員人均 R&D 經費比例更低,在 可獲得數據的 38個國家(地區(qū))中

22、,仍只列第 33位,約為德國和日本的 1/6、英國的 1/5、法國和韓國的 1/4。而作為創(chuàng)新主體的大中型企業(yè) 2007 年的高技術產業(yè) R&D 經費占 R&D 經費的比例只有 25.8%,這一比例遠低 于英國、美國和法國的 40%,韓國的 53.8%,也低于新興工業(yè)化國家 (地區(qū)) 30%以上的比例。因此,制定恰當的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 技術引 進和自主創(chuàng)新并重的戰(zhàn)略,特別是加大高新技術研發(fā)投資,在很大程度 上決定了是否能夠擺脫高技術產品的低附加值化的關鍵,也是深化專業(yè) 化優(yōu)勢的關鍵。從我國三次產業(yè)結構的構成看,由于技術創(chuàng)新的不足, 我國經濟結構長期處于低層次的水平,三次產業(yè)的比重失調。2008年我國第一、二、三次產業(yè)的比重分別為11%、49%和40%,第二產業(yè)比重過高,而第三產業(yè)比重一直較低,我國服務業(yè)的比重一直沒有超過第二 產業(yè)。在技術創(chuàng)新較弱以及對經濟貢獻率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未來加大 自主創(chuàng)新和技術引進,可以有效改善我國的經濟結構,促進結構升級。3經濟增長要素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 勞動者素質、創(chuàng)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