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縣北原崔氏家譜_第1頁
涉縣北原崔氏家譜_第2頁
涉縣北原崔氏家譜_第3頁
涉縣北原崔氏家譜_第4頁
涉縣北原崔氏家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目 錄序 1譜例2崔姓尋根3崔姓家訓(xùn)5崔姓名人6姓名索引表10崔姓世系表14傳記24- 12 -緒 論 序家譜者,家族繁衍之脈絡(luò)也。凡華夏子孫,多有家譜。想我崔姓家族,乃百家姓之大姓也,自太公之孫季子采食崔邑,遂生此姓,迄今已歷三千年矣。惜時光荏苒,逝者如川,崔姓族人,南遷北徙,天各一方。各支脈族譜亦多難繼續(xù),雖則如此,崔氏后裔,仍不乏勤勉之輩,傾畢生之智力以續(xù)族譜,所為何者?但為昭示后繼,勿忘祖先,時念尋根也。今之我輩所修本脈之譜系,上下逾二百五十余年,凡十二代,遠可上溯至清乾隆年間。奉先祖崔連登為始祖,第次排列,無一斷代,后輩觀瞻,一目而了然也。譜成之日,皆自歡喜。惟愿后來者當(dāng)惜來之不易,

2、且能繼修不輟,如此,吾族譜系得永世綿延,吾心無憾矣?,F(xiàn)存家譜奉始祖“連登”六世孫“繼唐”為高祖,由高祖五世孫“景惠”、“景太”、“景升”于庚午年(公元1990年)清明繪制。因家譜缺少各位先輩事例,由“景太”、“景升”口述,高祖六世孫“天家”、“天貴”整理并編寫各位先祖生平紀(jì)事。崔家各位先祖世代以耕讀為本,遵循忠實可靠、與人為善、勤儉持家、互幫互助之原則,后代子孫要繼承前人優(yōu)秀傳統(tǒng),學(xué)習(xí)前人奮斗精神,克服前人存之缺點,實實在在做人,過好平凡每一天。編寫人,景太,景升,天家、天貴,由天家執(zhí)筆編寫。公元2011年2月14日,農(nóng)歷辛卯年正月十二。譜 例本家譜包括以下幾個部分一、諸論1、崔姓尋根:介紹崔

3、姓的來源,使后人明白崔姓的來龍去脈。但是涉縣崔姓的來歷卻無從考證,涉縣的崔姓主要分布在北原、河南店和固新村一帶。2、崔氏家訓(xùn),告誡后人要堂堂正正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本家譜所記的事一定真實,每個人所做的好事善行后代會發(fā)揚光大,所做的壞事丑事也會流傳后世。3、崔氏名人:據(jù)涉縣志的記載,在北宋至南宋其間,北原出一位名人,名崔國華官至武翼大夫,他在太學(xué)學(xué)習(xí),十年不脫衣、不滅燈,終于成為國家的棟梁。先人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二、正文1、譜系、傳記索引表:本家譜包括兩部分:先祖在譜系中的排列位置和傳記中的生平簡介。根據(jù)先祖的名諱查得在譜系表和傳記中的頁碼,再來了解先祖在譜系表中的次第排列情況和在

4、傳記中記載的生平事跡。2、崔氏譜系表:本家譜中的譜系表包括兩部分:譜系簡表和譜系詳表。(1)始祖崔國華譜系表(二十世)。(2)譜系簡表:全面顯示各位先祖在譜系中的排列次序,觀之一目了然。(2)譜系詳表:詳細介紹先祖的妻室和后代情況。 3、傳記:介紹每個人的身世,它包括以下內(nèi)容:(1)父親名諱,所生子女的姓名。(2)生卒年代。(3)妻子的名諱和娘家的地名。(4)個人的生平簡介。崔姓尋根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nóng)氏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

5、為齊丁公。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于其弟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公元前1004年)。其后人以邑為氏,稱為崔姓,并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為崔姓得姓始祖。繁衍播遷  崔姓發(fā)源于山東境內(nèi)。季子后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陜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xùn)|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后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

6、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zhàn),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后發(fā)展為朝鮮大戶。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悅,前趙司徒、左長安、關(guān)內(nèi)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碧拼扌展偈嗽紫嗾叨噙_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庇浻衷鲅a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

7、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陜西、山西、甘肅遍布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于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xùn)|南亞國家者??傊?,唐代以后,崔姓雖陸續(xù)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占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ね锰?#160; 崔姓郡望主要有三個:1、清河郡,西漢時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xùn)|南),東漢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2、博陵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南);3、滎陽郡,治所在滎陽(

8、今河南滎陽縣東北)。北原崔姓源流:北原崔氏始祖,為宋時武翼大夫“崔國華”,長子名“昭”,遷移到原曲、固新一帶;次子名“哲”,我村崔姓為其后裔,現(xiàn)存有崔國華家譜十二世(見13頁表一)。我村現(xiàn)存有四張舊家譜:其一,奉“連登”為始祖,保存在崔慶林家。其二,奉“養(yǎng)氣”為始祖,“養(yǎng)氣”生一子名“化蛟”,“化蛟”生五子,“連捷”、“連喜”、“連升”、“連名”、“連旺”,保存在崔羽生。其三,奉“化蛟”長子“連捷”為始祖,保存在崔愛平家。其四,奉“克俊”為始祖,“克俊”生二子,名“養(yǎng)吾”、“養(yǎng)心”;“養(yǎng)吾”生一子,名“化鸞”,“養(yǎng)心”生一子名“化鳳”;“化鸞”生二子,名“連聲”、“連慶 ”,“化鳳”生二子名“

9、 連芳”,“連標(biāo)”,保存在崔三丑家。這四張家譜把我村崔姓全部覆蓋。崔氏輩份用字唐 文 辰 萬 景 天 瑞 永 維 昌忠 孝 誠 敦 賢 謙 尊 茂 泰 方崔 姓 家 訓(xùn)家國興盛為仁遵紀(jì)守法為義尊老愛幼為禮立志成才為智誠實本分為信故崔公墓志銘進義校尉“紳”撰 外甥“王瑜”書宋武翼大夫,諱國華,字德夫,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卒于金熙宗皇統(tǒng)二年或南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享年54歲。涉縣乘云鄉(xiāng)延福村(今北原村)人也。曾祖諱“榮”,祖諱“昌”,父諱“”,俱不仕。家素殷富,儉約為先。公癖(非常愛好)好讀書,善于為文,為子克(能夠)孝,為弟克順;于仁也柔,于義也剛,孝悌(敬愛

10、哥哥,引申為順從長上)仁義,公其盡之。公在亡宋日,正行“三舍法”,補試縣生。明年正月,赴升試,中選,在府學(xué)外舍。期年未遂升補,遂改文入武學(xué)外舍,留心武經(jīng)及練習(xí)弓馬。私試,得成上等較定。翌年春,公試,升入內(nèi)舍。私試至歲終,義策累作魁,又成上等。來春一路聚試平陽,果獲高薦,得游上庠外學(xué),一年升入太學(xué)。公在太學(xué)十年,不滅燈、不脫衣,亦未嘗告假,苦心勞形,惟以進德為事。至宋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二月春試,武學(xué)上舍,程文入優(yōu)等,弓馬入超越。三月二十八日,唱名第四入弟,敕賜承節(jié)郎,時年才三十。差成都府路弓馬教諭(教師),未之任,間差權(quán)(暫代官職)平定軍平定縣尉,至來年方赴成都府路。至宣和三年(公元11

11、21年),授婺州金華縣(今浙江金華縣)尉,捉方賊下余黨,數(shù)火扎付武翼大夫。公娶孫氏,生男二人:長曰“昭”,尹帶進義校尉,娶梁氏。次曰“喆”,娶周氏;女四人:長適古縣“史寶”,次適索堡“燾”,次適巖頭“明”,次適神頭“苗完”;孫女三人:長適索堡“王瑜”,次適坊內(nèi)“李棐”,次適神頭“苗長安”;孫男二人,黑驢閏六。公享年五十有四,遷奉葬于此山之陽。一日,公之子告曰:“先人雖已入墳,然無一言序。述先人平昔,安足以盡人子之禮?!边b祝予為銘。 銘曰: 克孝克悌,篤仁能義;太學(xué)十年,衣未嘗脫, 燈未嘗滅,假未始告。 文入優(yōu)等,武能高蹈。邈邈嘉臣,于今罔既。雖能追之,儔能可繼。時大定十四年歲次甲午(公元117

12、4年)孟夏立石,黎亭王才男王寶刻。注釋:進義校尉:武散官名。南宋始置,列第五十四階(共六十階)。金正九品,元升正八品。武翼大夫:宋朝武臣官階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階五十三階,第三十四階武翼大夫為供備庫使。紹興(11311162)時,改定武官官階,“大夫”一律移到“郎”前,改武功大夫為第十五階,武德大夫為第十六階,武顯大夫為第十七階,武節(jié)大夫為第十八階,武略大夫為第十九階,武經(jīng)大夫為第二十階,武義大夫為第二十一階,武翼大夫為第二十二階。三舍法:宋代太學(xué)考核生徒成績的一種辦法。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將太學(xué)分為三舍,區(qū)分學(xué)生的程度和資格為三等,初入太學(xué)者為外舍生,外舍升

13、內(nèi)舍,內(nèi)舍升上舍。元豐二年(1079年),又頒學(xué)令,規(guī)定外舍生為二千人,內(nèi)舍生三百人,上舍生一百人。外舍生每年公試一次,成績列入一、二等的學(xué)生,升入內(nèi)舍。內(nèi)舍生每兩年舍試一次,按照貢舉考試方法,試卷須密封謄錄。凡考試成績達到優(yōu)、平二等者,再參考平時的操行和學(xué)業(yè)成績,如果合乎要求,即可升入上舍。上舍生學(xué)習(xí)兩年,舉行上舍考試,由朝廷委派大員主考,太學(xué)教官不得參與,一切手續(xù)與科舉省試相同。評定成績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取旨授官,中等免禮部試,下等可免解。武經(jīng):武經(jīng)七書是北宋朝廷作為官書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wèi)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府

14、學(xué):古代官學(xué)之一種。由府一級設(shè)立。私試:唐宋時聚集進士定期舉行的臨時考試。多與"公試"相對。公試:官方主持的考試。 義策:考試中的一個科目,據(jù)一個義題策論??鹤钕龋谝?。程文:1.科舉考試時,由官方撰定或錄用考中者所作以為范例的文章。明代以后特指試官擬作者。2.科場應(yīng)試者進呈的文章。唱名:科舉時代殿試后,皇帝呼名召見登第進士,叫唱名。承節(jié)郎:宋朝武官官級第五十一級??h尉:官名,始于秦,兩漢沿置,大縣二人,小縣一人,掌一縣的軍事,明代廢除。札付:官府上行下達的文書。多指手諭。篤:忠厚。邈邈:遠貌,遙遠的樣子。罔既:不盡。儔:誰。父子雙秀才景唐之子“文勛”,孫“拱辰”父子俱為

15、晚清秀才。傳說,“拱辰”在學(xué)幾年,自認(rèn)學(xué)有所成,去參加縣里科考,其母認(rèn)為能考中,在家準(zhǔn)備招待賓客之物,其父認(rèn)為必考不中,不必準(zhǔn)備,果不其然,一天夜半,有人敲門,開門一觀,是其子“拱辰”偷偷而歸。在家又苦學(xué)幾年,其父命其去參加考試,剛一出門,就命其母準(zhǔn)備待客之物。幾天之后,果然高中。俗語云:知子莫如父?!拔膭住笔且病4薇背狡拶Z氏貞節(jié)牌匾譜系、傳記索引表傳記姓名索引表姓名曾用名譜系詳表中頁碼傳記中頁碼連登無18無桂無18無蘭無18無芳無18無大發(fā)無18無大成無18無大才無18無文無18無謙無18無訓(xùn)無18無謹(jǐn)無18無用無18無振邦無18無振國無18無振起無18無振德無18無振宗無18無振京無18無

16、喜唐無18無吉唐無18無景唐無18無傳記姓名索引表姓名曾用名譜系詳表中頁碼傳記中頁碼繼唐無2529文標(biāo)無2529文浴無2536豈辰無2529芳辰無2532清辰無2535良辰無2536北辰無2540其昌無2529萬祿無2632萬朋無2635萬仁更2736萬義蘭太2738萬禮東方2739萬福雙龍2840景春建元2629景夏戰(zhàn)元2631景秋秋元2633景堂乃元2634傳記姓名索引表姓名曾用名譜系詳表中頁碼傳記中頁碼景冬胡元2635景滿馬元2635景紅長元2635景恭順2736景寬金順2737景信乖2738景敏乃順2738景升27景惠王亭2841景太28景陽新亭2843天榮牛2630天耀為廷2631天

17、富天為2631天德貴生2737傳記姓名索引表姓名曾用名譜系詳表中頁碼傳記中頁碼- 18 -崔氏譜系表始祖崔國華譜系表(一)始祖國華 孫氏生二子喆 昭昭 梁氏后代在固新喆 周氏生一子進忠進忠 安氏生一子儉儉 ()氏生二子定國 定邦定邦 無子定國 何氏生一子魁英魁英 王氏生二子美生 美秀轉(zhuǎn)下表始祖崔國華譜系表(二)美生無子美秀 李氏生一子新明新明 周氏生一子云云 王氏生三子文高 文智 文通文通 張氏生一子禹文智 周氏生一子永信 永成文高 周氏生一子永盛禹 楊氏生二子景霓 景云永成 永信 永盛景云 景霓 天德天富崔公諱“連登”后裔譜系簡表崔氏譜系詳表一崔氏譜系表注:崔 訓(xùn),字誠舉:卒于嘉慶二十一年(

18、公元1816年)。崔景唐:字法古,號云山,卒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18 -崔 氏 譜 系 表 崔氏譜系詳表二- 19 -崔 氏 譜 系 表 萬財過繼景富萬庫 氏生二子景富景裕崔氏譜系詳表三- 20 -崔 氏 譜 系 表 長辰楊氏繼承憲章?lián)岢劫Z氏張氏生三子盛章 義章 憲章憲章湯氏生三子紅順 紅恩 紅敬義章王氏生一子喜林盛章李氏繼承紅順紅敬李氏生二子何定 保定紅恩繼承何定 喜林楊氏生三子三平 二平 大平紅順陳氏生一子常有保定李氏生二子海亮 良玉 崔氏譜系詳表四拱辰任氏生二子吉辰李氏生二子炳辰張氏生四子兆魁、兆文、兆麟、兆麒星辰()氏過繼炳辰三子兆文轉(zhuǎn)詳表七轉(zhuǎn)詳表五景唐李氏繼承文勛文勛呂氏

19、生四子星辰 炳辰 吉辰 拱辰轉(zhuǎn)詳表六崔氏譜系詳表五拱辰張氏生四子躍德 東城 文城 要奇要奇張氏生四子春林 三孩 春全 春明文城繼承明生東城閻氏生一子賈林躍德趙氏生一子春亭春明姚氏生一子志金春全張氏生一子乃旦三孩 氏生一子小旦春林賈林 氏生四子立生 忠生 計生 明生春亭抱養(yǎng)貴生志金 氏生二子海平 海明乃旦生一子青江小旦生二子向義 向軍文城繼承明生要奇張氏生四子春林 三孩 春全 春明崔氏譜系詳表六吉辰 氏生二子二李 李李 氏生二子永貴 火亭火亭二李 氏生三子換亭 雙亭 同亭永貴同亭 氏生二子計立 米立雙亭換亭 氏生二子二李 氏生三子換亭 雙亭 同亭永貴崔氏譜系詳表七炳辰張氏生四子兆魁 兆文 兆麟

20、兆麒星辰繼承兆文兆麒賈氏生一子乃元兆麟陳氏生二子王元 蘇元兆文繼承王元兆魁樊氏生二子學(xué)元 福元乃元王氏生二子新年 紀(jì)年蘇元楊氏生二子貴年 喜年王元氏生四子晚年 滿年 補年 平年福元繼承成寶學(xué)元崔 氏 譜 系 表 崔氏譜系詳表八崔氏譜系詳表九其昌 呂氏生二子景春景夏萬祿李氏張氏生一子 景秋抱養(yǎng)一子景堂萬朋 孫氏生三子景冬景滿景紅景春王氏生一子天榮景夏呂氏生二子天耀天富景秋呂氏過繼景堂長子天貴景堂呂氏生二子天貴天吉景冬楊氏無后景滿無后景紅 氏抱養(yǎng)一子天祥天榮楊氏生一子花貴天耀李氏過繼外孫天富劉氏生一子花如崔氏譜系詳表十景恭李氏生一子天高景寬楊氏生一子天德景信王氏無后景敏楊氏生一子天廣萬仁李氏生二子

21、景恭景寬萬義楊氏生二子景信景敏萬禮孫氏王氏生一子景升天德賀氏生一子喜元崔氏譜系詳表十一景惠呂氏生一子天智景陽楊氏過繼景太次子天家楊氏 萬福 呂氏生三子景惠景太景陽- 44 -人 物 傳 記 傳記高祖繼唐公諱“繼唐”,乃“振宗”獨子也。始祖“連登”生三子,長子“桂”,次子“蘭”,三子“芳”;次子“蘭”生一子“大成”;“大成”生二子,長子“訓(xùn)”,次子“謹(jǐn)”;次子“謹(jǐn)”生二子,長子“振宗”,次子“振京”;長子“振宗”生一子乃高祖“繼唐”。公娶妻王氏,生二子:長子名“文標(biāo)”,次子名“文浴”。文標(biāo)公諱“文標(biāo)”,乃高祖“繼唐”長子也。娶妻王氏,生三子:長子名“豈辰”,次子名“芳辰”,三子名“清辰”。豈辰公

22、諱“豈辰”,乃“文標(biāo)”長子也。娶妻國氏,無子,過繼“清辰”長子“其昌”。其昌公諱“其昌”,乃“清辰”長子,過繼給大伯父“豈辰”,。娶妻呂氏,生二子:長子名“景春”,次子名“景夏”。景春公諱“景春”,又名“建元”,乃“其昌”長子也。娶妻王氏哥仁,南原村人。生一子,名“天榮”。天榮公諱“天榮”,又名“牛”,生于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卒于公元1962年,享年26歲,務(wù)農(nóng),乃“景春”獨子也。娶妻楊氏“小梅”,后“走”桃城,生一子名“花貴”。景夏公諱“景夏”,又名“戰(zhàn)元”,生卒年不祥,乃“其昌” 次子也。娶妻呂氏名“忠”,生于民國一年(公元1912年),卒于1986年,享年75年。生二子三女:

23、長子名“天耀”,次子名“天富”,長女名“奈”,嫁于前池村“楊相廷”, 次女從小給彈音村,三女名“福枝”,嫁于太平莊“李生太”。天耀公諱“天耀”,又名“為廷”,生于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卒于公元1992年,享年62年,務(wù)農(nóng),乃“景夏”長子。娶妻李氏“運連”,生一女名“愛花”,嫁于北原村王三換,過繼外孫。天富公諱“天富”,又名“天為”,生于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8月13日),卒于公元2011年2月26日,享年77歲,務(wù)農(nóng),乃“景夏”次子也。娶妻劉氏,北原村人,生于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卒于公元1987年,享年41歲。生一子,名“花如”。芳辰公諱“芳辰”,乃“文標(biāo)”次子也。娶

24、妻赤氏,無子,過繼“清辰”次子“萬祿”。萬祿公諱“萬祿”,又名“太平”,乃“清辰”,次子,生卒年不詳,過繼給二伯父“芳辰”,務(wù)農(nóng)。娶妻張氏和李氏:張氏,廟郊人,生卒年不詳;李氏名“月季”,南原村人,生于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12月23日,卒于公元1985年11月,享年87歲。老人一生勤勞節(jié)儉,中年喪夫,帶著四個孩子艱難渡日,晚年兒媳又過早離開了人世,更是雪上加霜,她又撫養(yǎng)兩個孫女長大成人。在不長的時間內(nèi),本家的三弟和三弟媳相繼離世,留下了三個孩子,她又把三個小侄兒接過來撫養(yǎng)。在那動亂的年代,老人靠著精人的毅力和吃苦精神,撫養(yǎng)了幾個孩子,老人的這種精神是我們晚輩學(xué)習(xí)和繼承的。張氏生一女名

25、“夏蓮”,生于1910(清宣統(tǒng)二年),卒于公元1989年,享年80歲,嫁于西崗村李竹林;李氏生一子名“景秋”,又抱養(yǎng)一子名“景堂”、一女名“補蓮”,生于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卒于2011年,享年79歲,嫁于北原村王增壽。景秋:照 片照 片公諱“景秋”,又名“秋元”,生于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7月19日,卒于公元1996年6月10日,享年70歲,務(wù)農(nóng),乃“萬祿”長子也。老人一生勤勞,為人忠厚,會石匠、編筐等手工技術(shù)。娶妻呂氏名“喜娥”,生卒年不詳,中原村人。生二女:長女名“東魚”, 生于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卒于公元1990年,享年46歲,嫁于北原村“呂天元”。次女名“

26、春魚”(少亡);過繼“景冬”一子名“天貴”。景堂照 片照 片公諱“景堂”,又名“乃元”,生于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7月15日,卒于公元1995年3月24日,享年58歲,務(wù)農(nóng),乃“萬祿”次子(抱養(yǎng))也。老人性格剛烈,頗有才干,處事果斷,在農(nóng)業(yè)社時代,擔(dān)任第二生產(chǎn)隊的隊長多年;為人熱情,愿意幫助別人;老人心靈手巧,精通多種機械修理,特別是水泵的研究有一定的獨創(chuàng)性。娶妻呂氏名“春娥”,北原村人,生于公元1943年7月8日,卒于公元2003年10月11日,享年61歲。生二子二女:長子名“天貴”,過繼給伯父“景秋”,次子名“天吉”;長女名“水魚”,次女名“計魚”。清辰公諱“清辰”,乃“文標(biāo)”三子

27、也。娶妻呂氏,生三子:長子名“其昌”,過繼給“豈辰”;次子名“萬祿”,過繼給“芳辰”;三子名“萬朋”。萬朋公諱“萬朋”,又名“保平”,乃“清辰”三子也,生年不詳,卒于約公元1956年。娶妻孫氏,生一女三子:女名“蘭”,嫁于上清涼村,長子名“景冬”,次子名“景滿”,三子名“景紅”。景冬公諱“景冬”,又名“胡元”,乃“萬朋”長子也,少亡。娶妻楊氏,無后。景滿公諱“景滿”,又名“馬元”,生于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卒于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享年19歲,乃“萬朋”次子,無后。景紅照 片照 片諱“景紅”,又名“長元”,生于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卒于2006年,享年60歲,務(wù)農(nóng),

28、乃“萬朋”三子也。公為人熱情,性格剛強,樂于助人。年輕時曾經(jīng)學(xué)過“打鐵”,是名手藝不錯的鐵匠,會給牲口(馬或騾子)釘鐵掌。公熱心于集體事業(yè),在“人民公社”時代,多年擔(dān)任“第五生產(chǎn)隊”的隊長。公喜愛喂養(yǎng)動物,“生產(chǎn)隊”解散后,喂養(yǎng)過幾匹威風(fēng)凜凜的高頭大馬或騾子,還經(jīng)常喂養(yǎng)幾條大狗看家護院。文浴公諱“文浴”,乃高祖“繼唐”次子也。娶妻王氏,生二子:長子名“良辰”,次子名“北辰”。良辰公諱“良辰”,生于約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卒于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享年56歲,乃“文浴”長子也。老人能文善武,為人精明,廣交社會名流,曾與北原村的前清武秀才楊福元結(jié)為生死之交,曾經(jīng)做過更樂村前清武探花的馬

29、童。但老人在晚年時染上毒癮,吸鴉片,幾乎把家敗光。娶妻楊氏和程氏?!皸钍稀饼埗迦?,生二子:長子名“萬仁”,次子名“萬義”;“程氏”前池村人,生一子名“萬禮”。萬仁公諱“萬仁”,又名“更”,生于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卒于公元1954年,享年73歲,務(wù)農(nóng),乃“良辰”長子也。老人善于烹飪,精通瓦工,手工精細,多才多藝,為人誠實,受人尊敬。娶妻李氏,灘里村人,生于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卒年不詳。李氏生兩子二女:長子名“景恭”,次子名“景寬”;長女名“舍”嫁于上偏涼村張家,次女名“雕”,嫁于寨上村。景恭公諱“景恭”,又名“順”,生于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卒于公元1961年6月21

30、日,享年62歲,務(wù)農(nóng),乃“萬仁”長子也。老人勤勞節(jié)儉,為人實在,精通農(nóng)活,因家貧常在外為人做長工,是聞名遠近的務(wù)農(nóng)高手。娶妻李氏名“巧蘭”,大名縣人,生于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卒于公元1986年5月18日,享年68歲。生一女一子,女名“秋枝”,子名“天高”。“秋枝”,生于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卒于2006年,享年69歲,嫁于下清涼村“賀長文”。景寬公諱“景寬”,又名“金順”,生于民國一年(公元1912年),卒于公元1970年,享年59歲,務(wù)農(nóng),乃“萬仁”次子也,務(wù)農(nóng)。娶妻楊氏,下偏涼村人,生于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卒于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享年34歲。生一子一女

31、:子名“天德”,女名“用枝”。天德公諱“天德”,又名“貴生”,又名“憨”,生于民國在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卒于公元2013年7月5日,享年70歲,務(wù)農(nóng),乃景寬子。娶妻賀氏諱“福蘭”,生于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卒于公元2001年,享年56歲。公身材高大,身高1米7以上,為人誠實善良,喜好文體活動,在我村的劇團的武場面中掃鉉(一種小鑼)。公熱愛勞動,2011年身患癌癥,在井店做手術(shù),身體恢復(fù)后,2012年的冬天,為了掙點錢減輕兒女的負擔(dān),就去敲核桃(家門口有一家貨站),可以是累著了第二年春天,病情就加重,夏天就去逝了。生一子兩女,子名“喜元”長女名“喜蓮”,嫁于太平莊村,次女名“美

32、蓮”,嫁于上清涼村。萬義公諱“萬義”,又名“蘭太”,生于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卒于公元1965年,享年77歲,務(wù)農(nóng),乃“良辰”次子也。老人精通各種農(nóng)活,在附近的十里八鄉(xiāng)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勞動能手。娶妻楊氏,北原村人,生年不詳,卒于民國18年(公元1929年)。楊氏生兩子:長子名“景信”,次子名“景敏”。景信:公諱“景信”,又名“乖”,生于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卒于民國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享年22歲,務(wù)農(nóng),乃“萬義”長子也。娶妻王氏,無后。景敏公諱“景敏”,又名“乃順”,生于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卒于1964年,享年35歲,務(wù)農(nóng),乃“萬義”次子也,務(wù)農(nóng)。娶妻呂氏,名諱“

33、學(xué)娥”,上偏涼村人,生于民國十四年(公元1935年),卒于公元2008年,享年74歲。老人一生辛勤,酷愛勞動。先在崔家生一子兩女:子名“天廣”,長女名“何英”,嫁于北原村呂家;次女名“翠英”,嫁于北關(guān)村。后與北原村“楊瑞”結(jié)婚,生兩子,長子名“連珠”,次子名“連玉”。萬禮諱“萬禮”,又名“東方”,生于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卒于1960年,享年62歲,務(wù)農(nóng),乃“良辰”三子也。老人精通釀酒技術(shù),粗通醫(yī)術(shù),會配制各種燒傷和燙傷的秘方。先娶妻孫氏,中原村人,生于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卒于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享年33歲,生一女名“喜娥”,娶鬼妻到中原張家。后娶妻王氏,上清涼村人,生于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卒于1963年,享年56歲,生一子名“景升”。北辰公諱“北辰”,生年不詳,卒于約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乃“文浴”次子也。娶妻賈氏,太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