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述官版易筋經(jīng)新手問題集中營_第1頁
周述官版易筋經(jīng)新手問題集中營_第2頁
周述官版易筋經(jīng)新手問題集中營_第3頁
周述官版易筋經(jīng)新手問題集中營_第4頁
周述官版易筋經(jīng)新手問題集中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 正身圖1. 比如“龍?zhí)接易Α?,背后的手現(xiàn)在看,是貼在肩胛骨上好(這樣有助于前伸),還是抓住肩胛骨(這樣更好掰開肋骨)好,還是微離開,而與另外一只手呈相反方向?qū)镁拖袷降那帻執(zhí)阶?。這一式我覺得重點在前面的手,做點要作出探物未得的樣子我是貼著肩胛骨來練的,以前有段時間也覺得前面的手探物未得是重點,但最近卻覺得,前面那個手一直盡量前伸也很重要,兩個應該都是重點。2.第二個動作(從起功算起則是第四個),就是前推出雙手后又收回的那個,雙手手心是不是也要在手背與腕垂直的前提下,盡力轉(zhuǎn)向臉(丹鳳朝陽)?而收回之后,是否盡力貼身,還是留些縫隙?這與十二式中的第一式“肺經(jīng)”有關。此式內(nèi)涵,不太了解,

2、我是兩掌心相對。3.后面的“十指相迭”怎樣做是最合適的?“向下一擲”和“用力一排”是不是要有力度也要快一些,這樣雖然很多動作形式一樣,卻因為動靜快慢,剛柔緩急而又有不同效果?動靜快慢,剛柔緩急的節(jié)奏,應該是隨著不斷練習,隨著自己的體會而改變的,難有絕對標準,“向下一擲”,取個“擲”字,好像丟東西那樣,自然是應該快的,“用力一排”,也應用力,如排開東西那樣。4.脊椎頸椎是否放松、向后一擲時,胸是否不應該挺起,脊椎不該僵硬?才疏學淺,實在難以回答,我只知道,練功過程,站姿和骨架應該中正自然。我也覺得正身中有很多可以在研究的:如拱立歸位式中講到"初如獻杵還原之式"那此時腳要掂起來

3、嗎?"平氣一口"和前面的呼吸有差別嗎?如果有,差別在哪里?我是沒有再踮腳,但依照原書,似乎兩種說法都說得通,收功的要點,在于引氣歸元、平復氣血,開始那個,重點在于提起氣血準備練功,兩者姿勢雖然相近,但用心和要點卻完全不同。2. 起式的時候,心中要大致有個“開始了”的想法,氣血活潑活動起來,接下練功。想法意念,有時候也是有很大影響的,不能完全有排斥的心理。后面準備收功的時候,盡量在此過程中,使呼吸平穩(wěn),讓躁動的氣血穩(wěn)定下來,心中也有個收功的想法,不過,對初學來說,可能要在原書的這幾個姿勢之間,就做到平復氣血很困難(能調(diào)均勻呼吸就不錯了),這點,德利老哥的建議是,在每個圖式之間

4、,比如拱立歸位勢后,再繼續(xù)緩緩呼吸九口,可以酌量增減呼吸數(shù)量,直至氣血完全平復為止,再接下來,開始做下面的圖。3. 起功和收功的兩個操作表面一樣,但含義不同,前面大家基本說清楚了。在具體做法上應該是這樣的,啟功時手腕下壓,感覺是愈來愈緊,逐步進入練功狀態(tài);收功時手腕等放松,逐步恢復原來的狀態(tài)。4. 呵呵,問題來了。本人在練習周版中,積累了海量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今一一提出,有的涉及功理,有的涉及具體的動作。務請各位道友踴躍討論,謝謝。從正身圖開始:1. 環(huán)拱正立是和獻杵啟功是的功理上有無區(qū)別。我本人覺得似乎兩者一致。所以環(huán)拱正立完全可以用獻杵啟功式代替2.三才通氣各式,書上說是精華??墒蔷毜?/p>

5、今天,也沒覺得怎么個玲瓏剔透法。反倒覺得此14個動作比正身的其他各動作差,不知何故?3.練飛鷹展翅的時候,膻中穴跳動狂熱,伴隨很大聲音,如同心跳。不知是動作不對,還是什么別的原因?4.龍?zhí)阶Γ谧兓笥业臅r候,探的手收回,到另外一手探出,是否需要在中間的位置變換呼吸。比如從吸氣(直到探的手回到中間的位置),到呼氣,同時手開始探出。這次先提這些。謝謝各位。1,肯定有差別,但具體差別在哪里不懂。2,因為呼吸次數(shù)比其他的少啊,所以會讓你有如此感覺,有段時間,我確實感覺次14式功效極大,但后面也有覺得不如何的階段,練功時主觀的感受,不能完全相信。3,都是常見的氣感狀態(tài)吧,守下丹田等,也常有如此狀態(tài)。4

6、,我是跟著原書做法,動作之間不呼吸5. 5. 雙飛朝陽式,兩個手手指是要盡量網(wǎng)上翹嗎?力度如何?沒有盡量上翹,以緊為度即可,不必使大力。6.三才通氣第二,下按下丹田。這里有沒有意守下丹田之意念?謝了動作到位即可,不必意守下丹田,效果也差不多。7 三才通氣第五, 雙手迭于背后,這式很少做好。其要點是什么?如何使力?背后相迭的手,一個手心向上,一個向下,取個擲字是關鍵,好像往下擲東西那樣。8。三才通氣第九,先問一下這個式子的中間動作,是如何從第八轉(zhuǎn)到第九的,我現(xiàn)在是收回雙手至肩部,吸氣,然后上插,同時呼氣。不知可行否?是如此做,但注意高度問題,是要求從兩腋耳邊順勢插上。第九這個動作的要領是什么,和

7、第十式的功理上有和區(qū)別?謝謝。三才通氣第九也是我覺得效果很差的一個(另外一個是三才通氣第五,再就是三才通氣第二)不明白你的問題,我覺得三才通氣14式之間,并沒有什么功理上的太大區(qū)別,至于那三式,也沒感覺效果差,至于說要領,書里也已說了,主要是疏通三焦之用,所以,練得通順順暢即可。9 三才通氣第十,為什么沒有轉(zhuǎn)陽掌翻轉(zhuǎn)往上的動作?似乎有點不合理。沒有不合理吧,是你多心了。10.三才通氣第四,八,第十三,三式是完全一樣嗎?其要點是什么?我理解的三個動作是一樣,都是用力排往左右直到到位如十字般(但書里文字,第8式略有不同,不知是否有差別)。11仰面朝天,是腳收回相靠近了在做,還是與肩同寬做,手的位置

8、,手指上端是靠近眼睛,鼻子,口,還是下巴?謝謝。收回了兩腳腳跟立定后再做,手的位置,合掌時,兩個拇指下的空洞,大概對著鼻子即可。12 收式,是兩腳收回立正站立了做,還是開步做?和仰面朝天一樣,腳沒變(延王版似乎仰面朝天有踮腳,但周版這式開始就立定了)6. 1. 環(huán)拱正立是和獻杵啟功是的功理上有無區(qū)別。我本人覺得似乎兩者一致。所以環(huán)拱正立完全可以用獻杵啟功式代替有差別的,環(huán)拱正立其實是個準備動作,一方面盡快進入練功狀態(tài),一方面吐出體內(nèi)的濁氣。過去古人一般都是早上起來就練功,準備活動很少,就需要這一式吐出一夜體內(nèi)積攢的濁氣。我們準備活動做得好,就不用鼻吸口呼,直接用鼻吸鼻呼。延王版這一式就直接改了

9、變成兩手心相印,啟動真元,準備練功。獻杵啟功勢就是直接起動肺經(jīng),還有疏通任督二脈作用。獻杵啟功勢和獻杵還原式動作一樣,但用意不同,前面說過。 2.三才通氣各式,書上說是精華??墒蔷毜浇裉?,也沒覺得怎么個玲瓏剔透法。反倒覺得此14個動作比正身的其他各動作差,不知何故看來是做動作時沒有掌握要點,這十四個動作,除第一個是為下面動作做準備外,其他動作做的時候要力灌(暗勁)臂膀,動作達到極處時把力量彈出,就能感覺到反彈力,同時臂膀有松有緊,動作連貫,一氣呵成。這樣抻筋的效果就出來了。 第九這個動作的要領是什么(我主要想知道如何盡量往上插,以及身體的配合),和第十式的功理上有和區(qū)別?(分手上插,和和手上舉

10、,功理似乎有不同)。謝謝。三才通氣第九也是我覺得效果很差的一個      要領是:兩手上插時要用力,到達頂點就放松,這時氣感應該比較強的。第十式就和前面其他動作要求一樣的。二、 側身圖1. 在側身中丁字步的時候兩腳的距離是多大?我是兩腳跟差不多相連,一腳向前,一腳向側2.側身中的白鶴閃翅式中每次下蹲的深度一樣嗎?還是一次比一次往下?一樣吧,是起落三次的。3.第一勢中“站如丁字”此時右腿是伸直還是練功時膝蓋是彎曲的?還有在這式中左手是放在哪里的?腳直,除丁字腳外,前兩式還需要踮腳,放后背那只手,手背大致在命門附近或者臀部股骨上面,不過由于體高和手臂長度的問

11、題,其實每個人位置都會有點出入,將大手臂保持上下垂直(和身體成直線),然后手肘成90度,那位置大概就差不多了。4.翻手拔刀式中的頭是向前看還是向右看或者還是接第一式的位置不動?向與肩上的那只手反方向看,比如右手則看左方,左手則看右方,不過適度即可,不必太勉強。5.開弓打蛋式中在右三式的時候右手是拳還是掌,我的理解是拳。書本上說“右曲腕與左掌相對”如何曲腕?最后有“將右拳打出,順作下式”但好象催女士的視頻中沒有?是否直接朝左手方向打出?是拳,但我用的是握固方式的握拳。曲腕就好像拉弓那樣,右拳和前面的掌大致在同一水平線,是為“右曲腕與左掌相對”,崔琳的練法我不懂,我是將右拳朝左方打出的。6.白鶴式

12、中是陽掌上提吸氣,陰掌下按呼氣還是在定式的時候呼吸?就好像你說的,一邊動作一邊呼吸,這個呼吸屬于書中少數(shù)的特例,有特別標明動作配合呼吸的方法的。2. 側身式中白鶴閃翅的呼吸方法究竟應該怎樣?是定式呼吸還是過程中呼吸?過程中呼吸,下呼上吸問題:增演上的圖是置于腰后,真善美版是拇指在前,其他四指在后插于腰上,崔琳女士是手握拳置于腰后,請問具體應該是怎么做?我是握拳,手背向背,但感覺這個細節(jié)似乎不是很關系緊要。(1)原文:此勢就前勢,將左手放開,平掌,順勢伸膀直肱,向左逆撐,高與肩平,又隨勢收回。隨勢收回指回到胸前嗎?此時右手做何動作?隨勢收回我的理解是右手的動作,就好像拉弓那樣的動作。(2)原文:

13、兩腳換丁字向左,然后立定腳跟,豎起膝腿腰脊,將左曲腕與右平掌向兩邊一撐,如開弓狀,頭向左旋,目注左掌,右曲腕與左掌相對。問題:右平掌是怎么來的?右平掌一撐如何轉(zhuǎn)換為右曲腕?懷疑這里是抄寫錯誤,應該左右互換。1.以前練習正身每一動作都是先吸再呼,而側身尤其是翻手拔刀中寫到“一呼一吸”,是先呼后吸的意思嗎?書前面已經(jīng)說過這個問題,呼吸是文法上的習慣,實際肯定是先吸后呼,斷然沒有先呼后吸的道理,這里一呼一吸的寫法,應該也是類似緣故。2.獨手擎天勢中“目注神凝”,目注是看右掌的手背嗎?如果不是頭部位置是正中還是轉(zhuǎn)向右側?是注視上面的手背。翻手拔刀勢頭部是正中還是轉(zhuǎn)向左側,圖示上好像都有轉(zhuǎn)頭的動作而文字

14、上沒有闡述。上面已經(jīng)回答過。3.開工打蛋勢中“兩腳換丁字向右”,只需轉(zhuǎn)動右腳,還是兩腳都需轉(zhuǎn)動。需要轉(zhuǎn)換丁字腳方向,兩腳都需要轉(zhuǎn)換(右邊三式做完,左邊的前兩式,和此式的丁字腳方向一樣無轉(zhuǎn)換,只是前兩式需要踮腳,此式無。)4.一字平肩勢中是不是要將雙腳分開,還是在白鶴閃翅勢中將兩腳分開。兩種方法都可。5.白鶴閃翅勢中呼吸是伴隨動作,下呼上吸,還是在定身時在做???伴隨動作,下呼上吸。3. 1、獨手擎天勢里,“左手叉腰下股上大骨間”的叉該怎么做?我看各個視頻有握拳也有平掌以上已答。2、翻手拔刀定勢以后,右手的姿勢就是膀肱曲折,肘向上,手在右肩窩握拳吧?是,不過之前,是先向前,再繞頭至后,然后才在肩窩

15、處握拳。3、開弓打蛋時,左手“隨勢收回“以后,”左曲腕與右平掌向兩邊一撐”時,左手是否需要像定勢后的右曲腕一樣握一下拳?不太明白這個問題,握拳從收回開始,到三口呼吸之間,是一直固定的,只是三口呼吸前,要左右支撐,直到打出后,握拳才取消。4、開弓打蛋時,“右平掌”是否就是隨翻手拔刀順勢放下,象正身圖橫肱蹲立的右手一樣?不是,我剛剛說了,原書開弓打蛋一式,文字上的左右似乎有點抄寫混亂,請參考圖畫,翻手拔刀式上面那只手,是握拳收回的,平掌是身后的那個手。謝謝老師的精彩回答。根據(jù)個人的經(jīng)驗,翻身中也有必要這樣集中一下,您說呢?1.在側身中丁字步的時候兩腳的距離是多大?我是兩腳跟差不多相連,一腳向前,一

16、腳向側這個我個人覺得一腳跟應該在另一腳的中間位置似乎也有道理,這點,會和其他人討論討論。下呼上吸 不是很理解,麻煩您能具體說說?謝謝就是動作下按時呼氣,提上來時吸氣雙腳呈垂直方向接觸,其中一腳跟靠在另一腳窩處,兩腳尖對兩斜角,如一“丁”字,所以叫丁字步。丁字步是中國古典舞中最基本的腳位。 以上是百度等對丁字步的解釋,不過,我對這個的理解,主要還是從原書的圖和自己練的體會來理解,因為周版?zhèn)壬黼m然說丁字步,但注意,前兩式是需要踮腳的,如果一腳跟在另一腳的中央位置,踮腳的時候,身體的方向就會自然扭向一邊,而書上的圖,看不出身體是往右練的,如果是正面的話,那丁字腳的位置,一個腳跟應該是挨著另外一腳跟的

17、,就算要往中間挪,幅度也絕不能太大。其實我覺得主要還是書中交待不清楚的問題,只說了一個丁字腳,但卻沒有進一步說明大步小步,是斜還是正的幅度問題,如果是斜的話,自然沒有我以上說的問題,可以用一腳跟在另一腳中間位置的方式,但我練的體會,這個應該是要幅度大才好,這樣就好像行不通了。(PS:關于前兩式需要踮腳的問題,書里面沒有明說,但注意第三式里面有個“立定腳跟”的詞,言下之意,前兩式應該是需要踮腳的。) 原書中開弓打蛋一式,里面有關左右的錯誤,確實如你標示出來的,我的看法也一樣,請大家練的時候,除了文字外,還要注意圖的方向。另外,我之前說的大臂垂直,肘成九十度,只是個大致的說法,事實因為人手臂長度的

18、不同,這么做后位置也不太一樣,這點,你也可以參考崔琳視頻的做法,她就是將拳頭手背直接放在那個位置先,其實也大同小異對于側身,我現(xiàn)在大致說說自己本身的練法,但其實我的練法,主要是第一式獨手擎天,和一般練的甚至書上說的都有點不同,大家可為參考,不必照跟。獨手擎天式,我個人的練法,并不像12式或者延王版那樣,從身側直接橫拉到位,我的練法,有點類似崔琳的視頻那樣往上推,但位置不太一樣,我是右手在身側上升,到頭部/頭頂位置時,翻轉(zhuǎn)手掌,以“逆撐”的要點往上推到位,我之所以選擇如此練法,是因為經(jīng)過多次嘗試后,覺得這樣做,比身側直接橫拉到位的做法,更能拉開筋骨。這里,我想說一點,那就是,我練側身的獨手擎天式

19、,和坐身的摘星換斗式,方式并不一樣,因為我個人的看法,側身的重點在易筋錯骨,而坐身在引氣歸元、行氣,所以,側身的獨手擎天式,我是用以上方法練,也是有用勁用力練的。但到了坐身圖開始,我每一個動作都是以極度松柔的方式來練,而坐身的摘星換斗式,我則不以以上的方式練,而是用橫拉到位的做法(類似12式或者延王版?zhèn)壬恚?,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行氣通關。第一式,獨手擎天。有掌背對有腳背,怎么對?我覺得如果一定要做,就得掌背盡量翻轉(zhuǎn),掌指盡量下壓。這樣的話,有個很大的扭矩在。不知理解可對、?掌背對腳背,大概知道位置相對即可,心中有點譜就好,不必太過于斤斤計較要求精確。至于掌背盡量翻轉(zhuǎn),掌指盡量下壓的做法,我覺得

20、不必如此勉強手臂,獨手擎天此式的要點,在于拉開脊椎,這點周版比較難以領會此要點,可以嘗試延王版做法,即上面的手向上用力,背后的手向下用力,如此即可以比較容易領會。第二式,反手拔刀,這個兩個手的具體位置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這個兩手的動作。尤其是使氣一提一平的具體理解和做法。反手拔刀,后面的手不動,上面的手先放下向前,到頭前方后,再繞頭至肩窩上、握拳(我練側身的所有握拳,都是握固方式),至于使氣一提一平很簡單吧,就是呼吸配合體勢起落,吸氣身體略提,呼氣放下。第三式,開弓打蛋。儒老師的意見,力在后手。有也是這樣練的。覺得非常好。只是力量使用起來還是不順。不知道兩個手的具體用法。開弓打蛋,我的理解,力

21、并非在后手,應該說三式一氣呵成,到此,易筋錯骨的功效,大致集中在后面那只手的上下半身(側身)。開弓打蛋這式用力有兩個階段:第一,是后面那只手于胸前放平后,以“逆撐”的要點前推,而肩窩上的那只手,放下至胸前后收回,如同拉弓狀,這里,并非是力在后手,而是前后手用力的方式和鍛煉的要點并不一樣。(注意此式,丁字腳方向需轉(zhuǎn)換)第二,在以上的動作固定后,向左右兩邊方向用力支撐(左右手都需要),就好像我們真的在拉開一只弓箭一樣,現(xiàn)在正在保持這拉開弓箭的動作,維持這狀態(tài)呼吸三口,然后將后手拳頭往前手方向打出。有一點想要說明一下,目前看到很多人練此式,最后將拳打出,只是做個形式,甚至完全取消,但我練此式時,是確

22、實感覺到后手一半身子筋骨,自然激發(fā)出來的一股力量,所以,我是配合此力量,真的用力將拳打出去的,拳打出去后,之前一半身子筋骨扭緊的狀態(tài),即完全放松,這點,大家可以自己體會一下,但不必勉強嘗試。第五式,這個式子,因為離地尺許,不知道是否理解為雙腿和地面平行,雙手似乎也要平行。不知理解的對嗎?不太理解你問的問題什么意思,白鶴閃翅勢?你雙手放輕松點做,就好像翅膀上下扇動就好。這個式子還有問題,就是一平一提的時候,手在做什么?是什么都不做嗎?還是需要用力配合?如何配合?“就是呼吸配合體勢起落,吸氣身體略提,呼氣放下", 這里是否有誤,是不是吸氣放下,呼氣抬起?謝謝因為我以前是長期習慣用順呼吸的

23、,所以習慣的一些練法,可能不太一樣,如果用逆呼吸的話,那可能確實和你說的一樣動作固定后,前手臂是直的還是彎曲的。后手是緊靠身體還是有一定距離。做出開弓狀,總覺得后手使不上力。手打出時,打多遠?打過身體中線,還是打過身體邊緣?還是更遠?謝謝前手臂是直的,后手,小手臂和大手臂接近,往后拉了,應該不碰身體或者只有拳頭部分碰到吧,總之,兩只手是處于直線、一樣水平的前后位置。后手的力不是自己催谷的,而是姿勢到位、動作緊湊后,筋骨自然扭緊,到此式,其中自然會覺得隱含爆發(fā)出一股力量,這點,初學可能無此體會,需要慢慢體味。至于拳打出,我大約是打到前手手掌的位置,有時略后、有時略前,感覺松了扭緊的筋骨即好,并沒

24、有刻意追求幅度。三、 半身圖半身中的疑問:1.半身中的騎馬式的樣子應該是馬步低的時候效果比較好,我剛開始的時候是比較高的,時間長了他慢慢自己低了下來,以前是大腿和小腿肚沒有接觸的,現(xiàn)在是在練的時候兩者接觸在一起了,接近蹲了,我的疑問是這樣是不是不太好,兩者最好不接觸?2.半身中的“起立朝天式”中“仰面三次,呼吸三口”是指仰面一次,呼吸一口,然后恢復頭正,再仰面一次,再呼吸嗎?頭正的時候要呼吸嗎? 1,大腿和小腿肚接觸。變成蹲踞式了,不是馬步。大腿和小腿之間最好成90度。另外馬步要隨著柔韌性和能力的提高逐步開大,腳尖也要逐步立起來。以上是循循漸進的過程,力爭每天都有點進步,哪怕最微小的進步,積少

25、成多。2,起立朝天式,是仰面朝天后,呼吸三口,在回轉(zhuǎn)原獻杵式。建議看書時,仔細研究。問題:1.起立朝天勢此勢就前勢,將腳跟立地,使膝直腿伸腰脊聳,然后呼吸,導氣由腳尖上行,過鵲橋、翻泥丸、至尾閭為一轉(zhuǎn),又由尾閭度丹由,逆提至泥丸,為一運。仰面三次,呼吸三口,仰逆諸法與正身圖中仰面朝天同。然后呼吸,是呼吸幾口?渴望老師講到:"起立朝天式,是仰面朝天后,呼吸三口,在回轉(zhuǎn)原獻杵式。建議看書時,仔細研究。 "我的疑問是"仰面三次,呼吸三口"是指分三次仰面,每次呼吸一口,還是三口?謝謝! 周版的半身圖是一共仰面三次,每次呼吸一口,這樣才能配合導氣,這點,和正身等圖

26、的仰面朝天不同,德利老哥可能是從延王版那邊出發(fā)吧。不過關于導氣方面的東西,初學可以先不理會,建議至少練全圖半年至一年以上,使氣血極為充盈,氣脈基本通暢、通關后才開始嘗試書中各處有導氣要求的地方。因為半身時候,胯部以下是緊的,氣血就向上半身流(上半身這時候是放松的),正身動作是疏通三焦的,所以就感覺上半身動作流暢,有時丹田就會出現(xiàn)暖熱現(xiàn)象。易筋經(jīng)疏通經(jīng)絡的道理這是這樣的,在身體局部造成有松有緊。 我來說兩句吧,首先,馬步蹲不久、不標準的問題,這個在姿勢的理解上如果沒有錯誤的話,主要就是功力和下盤力量的問題,要靠下功夫練出來,如果有毅力,可以每天專門練馬步踮腳,一般現(xiàn)在的人很少吃得苦的,就只能先站

27、高樁,慢慢一點點下去了。其次,克魯說用力做的話,心跳得很快,呼吸短促,這是正常的,練功時呼吸的長短,和強度是有直接關系的,用力練,呼吸自然比放松練會加快、呼吸強度大,因為這是身體所需啊,不過,如果練時心跳過快的話,就不對了,主要還是一個“度量”的問題,一般來說,練動功,在部分功法強度大的地方,心跳沒有超過每分鐘110、120次左右,還是可以接受的,如果太快了,就不行了,要注意是否用力過度了、或者憋氣、或者繃緊僵硬之類的。至于凝神與否,我不懂你對凝神的理解是什么,但我覺得這其實與用力不用力沒有直接關系,用力練,一樣能夠氣定神閑、不急不躁的。 其實增演易筋洗髓內(nèi)功圖說書中寫得還是很詳細的,不知您是

28、如何“用力”的?有時這個很難用言語表達,不過全身很用力的去做,我認為是錯誤的。周述官版有別于十二式,現(xiàn)在流行的一些十二式參雜了太多習武者的練法,而周述官版實際上是為“修行”服務的。您可以不要用力練,盡量讓自己放松,但練習的時間要加長,比如您現(xiàn)在練習到半身圖了,那從正身到半身最后靜坐收功,一天要保持個小時的練習時間(多練習幾遍),然后每隔一個星期看一遍增演易筋洗髓內(nèi)功圖說,對于動作,以書為準,不增不減,初學者不要做意念上的導引,呼吸自然,如此進步應該會很快的。上述個人觀點,僅作參考。 說,“用力”是很難用言語來形容的,這點我贊成,不過不同的觀點是,我認為用力練,才是初學容易掌握的方法,因為常人本

29、來就是習慣用力做事的,以此入手,是符合常人習慣,自然比較容易,所以我認為,對一般身體還算健康、無基礎的人來說,不管不顧的用力練,是初學的最簡易之法,但不是唯一之法。再者,我不懂克魯你是怎么用力的,但從“全部用力”這個形容詞上,實在有點讓人擔憂啊我這里就簡單說說用力吧,用力就是用力,很簡單的事情,隨著動作的變化,自己感覺應該怎么用力、牽涉什么部位就怎么做,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全身用力、繃得好像一塊鐵塊那樣的僵硬,那正常嗎?即使是去健身房練健美肌肉的,也沒人會這么干的吧?就像渴望老哥一直說的,易筋經(jīng)的重點之一,就是在于松緊,以全身局部不同的松緊,來推動氣血、鍛煉筋骨,關鍵在于配合,練易筋經(jīng),是個技

30、術活兒,而不是毫無技術含量的硬鼓硬抗。再舉個例子,你試試提起幾十斤的東西看看,你會全身都繃緊用力嗎?這是不可能的,別的不說,單說手臂,即使你舉起再重的東西,達到自己的極限,手臂的肌肉群,也還是會有部分是沒用上,處于放松狀態(tài)的,這只是常人的肌肉用力,還不是內(nèi)里的筋用力,呵呵。我的理解,用力本來就是很自然、人人都會的一種本能啊,怎么一練功,大家都不懂得怎么用力了呢?這是很自然的東西,你日常干活做事,無意識之下,用力都很自然,很流暢、全身力量的傳達、上下左右都是充分配合的、松緊什么的,也是自然就做到了,怎么一練功,大家就全不懂了呢?呵呵,跟著動作就好了啊,該怎么用力,就怎么用力,這是初學能做的,至于

31、深入的要領訣竅,只能靠功夫深入后,慢慢體會了,這沒辦法,周版不是12式,不可能每一式拆開來仔細講解,所以用心練、多看書體悟很重要。最后,克魯說的,書上有說的托,撐等等,那些與其說是要你用力,還不如說是功法要求的一部分。其實每個人用力,都不可能是獨立存在,或者只搞局部的,別的不說,一般人手上用力,丹田腹部部位、背肌、腰等等其實都是不自覺的會在用力、或者牽動到,只是普通人做到這些的時候,沒什么感覺、意識到而已,呵呵,說也奇怪,這些人人無意識狀態(tài)下,都能輕易做到的事情,練功后,一有意追求,反而都不懂了,要花時間去練出來以上這些,也只是我個人對初學用力的一點看法,還不包括練功時種種細微和訣竅,更和功深

32、后感受到里面的氣血、呼吸的力量、筋、內(nèi)功等等無關,這些東西,說簡單很簡單,說深奧,也深得很呢,慢慢來吧,日久有功,總會漸漸懂得的。四、 屈身圖1.“左右排闥式中”有“著力一提”,曾經(jīng)和儒老師討論過要用暗勁,那此時是要配合呼吸嗎?請問老師是如何完成的?著力一提要應該要和后面一式的三盤落地結合一起來看待,提起來后,呼吸完畢,就落下去了,這過程,我倒沒怎么注意要用暗勁,只覺得這過程比較吃力一些,我是體勢起落配合動作來做的。2.“三盤落地”中講到“然后復起,排闥收回”是指三盤落地的三組動作完成后,還要排闥一次嗎?然后兩掌回抱?嗯,應是如此,關于排闥的做法,書上比較難以看出來,可以參考延王版的做法,動作

33、就有點類似扇子扇風、或者劃水那樣,往后劃到一個極限了,再劃回來。 五、 折身圖各位老師:近來一段時間,再作折身圖的倒轉(zhuǎn)河車勢的時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左腿后測的韌帶感覺到疼痛,后來休息了兩個星期,沒有作該圖,等疼痛過去后重新再作折身圖。但是,老地方的疼痛有開始了。  請教各位;    1) 大家有沒有碰到過跟我類似的情況,請多指教。    2) 不知道是拉傷還是,一個排毒治療的現(xiàn)象。請各位指點迷津??磥硎抢瓊?,按摩熱敷都可以,每天在練習前多做抻筋活動,或者按儒老師建議等都可以?,F(xiàn)在做的時候動作可以小一點以能承受為佳,以后也要這樣。我每

34、次練功前至少壓腿等抻筋活動半個小時以上,抻筋的時候也要盡量按練功的狀態(tài)去做,易筋經(jīng)本身就是抻筋。另外練功時也從不太過勉強自己,都以能承受為度。這么多年從沒受過傷。我覺得屈身圖最重要的不明之處在于:托天鎮(zhèn)地勢,到底如何“上托下鎮(zhèn)”?因為我感覺還是用手向下壓來“鎮(zhèn)”,因為腳這時是騰空的,不能鎮(zhèn)。更重要的是,下面的動作如果采取手在下方為開始動作,是感覺更容易“四肢通關”的請兩位老師和各位道友指教 托完之后,身體放松,突然下震,以腳后跟踏實震地1.附耳抱柱, 天柱是具體什么位置頭后部,天柱穴2.稽首崩角,是個什么樣的動作?頭和手有沒有動作?意在何處?另外,此式是否還要把耳朵按?。拷由蟼€動作,把頭按住向

35、下,兩臂盡量向后用力,要按住耳朵的,最關鍵腳跟微抬,抻筋效果很好。3倒運河車,除了手以外,身體和上一式有何區(qū)別?腳有區(qū)別,搬腳掌外側著地。 這三個動作,一個腳尖著地,一個腳外側,一個腳后跟著地,是有連貫性的三個動作。六、 扭身圖1. 伏地式,如何做?要領是什么?尤其是前面的那條腿,只覺得不對。中心在什么位置?這個,我練得也不好,尤其在遇到德利老哥后,發(fā)覺自己錯得更加不行(兩個手是放在一起的,以前我都錯了),最近幾個月我都在努力摸索這式的要點,還是等德利老哥仔細講解這式吧,這是老哥心得體會最深的動作之一。2,倒拽九牛尾,的兩個手,尤其是后手,如何做?謝謝我的理解,練的過程中,前后手就像是捉著一條

36、繩子,互相呼應之。獻杵還左,右,目的何在?我覺得這三個動作都是太好了。呼吸一口有點可惜了。浪費了如此好的功法。我不太了解經(jīng)絡,但以自己練的體會來說,這三個動作應該還是出于平衡身體左右脈絡氣血的目的而設計的,至于只呼吸一口感覺不夠的問題,可能是因為你現(xiàn)在初學不久,平復氣血的能力和速度比較差一些,所以才有這種感覺。2. 伏地式這個動作挺難做的,易筋經(jīng)十二式以及崔林、延王等做的都是一樣,但我感覺好像不太對。一個是看圖所有的圖都是一樣的(和做的不一樣);第二個這是個扭身的動作,可做的根本不是扭身順身了。        我是這樣做的,兩手向下按

37、在左腳的內(nèi)側,同時左腳腳尖向內(nèi)擺正與右腳方向相同即所說的一順,重心放在左側(不要全放在左腿上),四肢一撐,有點坐跨。就像老虎趴在地上,突然聽到有聲音,起來向右查看,這樣扭身感覺特別強烈,和圖是一致的。這是抻胯部筋脈很好的動作。      大家可以體會一下,看對否。 倒拽九牛尾 ,今天把這個動作修正了一下,前手拳心(不是拳眼,是手掌的那個方向)對著身體,同時手臂向下方傾斜30度左右,和后手形成拉繩子的力度,前手有點類似太極的棚勁,感覺不錯,但這個練法不知到底應該如何?     基本對了,但拉繩子感覺不是把力量放在手臂

38、上,是腳、腿、上身和手臂形成合力的感覺。就像真的在倒拽牛尾。七、 倒身圖倒身中的“左鼎腳舒身式”中是象書中“將左腳向前中立合兩手如鼎腳之式”此時左腳曲的還是直的?此時右腳不動嗎?“然后將左腳直伸”那右腳呢?看到催女士的腳和書上相反,而孔德先生 的好象沒有前面的動作?老師,您是怎么練的?這個動作,下面那只腳(你說的右腳)關鍵是要掌握好平衡點,合兩手如鼎腳之式就說得很清楚了,所謂“三足鼎立”嘛,這腳和兩個手配合起來,就好像鼎的三只腳那樣,達到平衡。從原書圖上看,這個動作,腰肚是要撐起,延王版這個上面的腳好像是向上撐的,不過周版原書要求,則是向前抵,所以腰肚要撐起的難度可能比較大。雖然要把握好平衡,

39、但如果完全將重心壓在下面的腳,那樣就好像有點過了,這點,只能視乎自己的能力,慢慢體會,調(diào)整了。四肢投地這個動作,我覺得應該保持上身和地面平行,不知理解的可對?謝謝 只能說盡量平行就好,手掌撐地的話,做到這個不難,但如是用手指,要完全平行難度還是比較大的八、 翻身圖1. 翻身中的“跌坐是怎么樣的動作?”跌坐時手指懸空?還是著地?有點類似蹲坐,我覺得這式有點類似休息過渡,所以手指懸空還是著地應該沒有絕對的規(guī)定,覺得舒適就好,這和人不同的手臂長度也有點關系。2."三起三跌"中跌的時候是馬步還是蹲下?立起三推的時候中的"推"要推到怎么樣的程度為限?起的時候是馬步

40、,跌的時候是蹲下,立起三推,保持合掌的前提下推到接近極限,然后即可收回。3.周版中的翻身式中“三起三跌中”講到“兩手肱至兩膝”,我覺得此時的人是蹲下的,但記得您說人是馬步?肱指的是人的大手臂吧?上面已答。4.“立起三推式”中如何呼吸?是推出去的時候完成呼吸?還是收回來的時候定式呼吸?我是跟著原書做法,所以做這個是收回后一次呼吸,推出后一次呼吸,延王版等如何做并不清楚。5.這幾天我把靜坐的姿勢改成了坐身圖中的“握固思神式”,主要是改了手的動作,其他要領不變。改了以后感覺在靜坐的時候有時身體發(fā)麻(局部),有時感覺后背有熱的感覺,同時感覺身體周圍有“氣”環(huán)繞(用詞可能不對)。好象氣不成下沉。老師,請問這些感覺是動作改了以后產(chǎn)生的,還是靜坐的功力深了?應該是手印影響,周版坐身圖中的“握固思神式”,也是周版內(nèi)功的關鍵,功深后(全圖練習),靜坐采用“握固思神式”,氣血自有方式自然運行,但看你的情況,氣脈運行得似乎不太妥當,可能是因為前面的動功功夫仍未到,也可能是因為兼練12式的影響,可以去請教對經(jīng)絡和靜坐認識深的人問問情況。6.另外在靜坐前吞口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