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方式散關于_第1頁
陸學方式散關于_第2頁
陸學方式散關于_第3頁
陸學方式散關于_第4頁
陸學方式散關于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陸學方式散關于            元儒吳澄說:“余每慨臨川金溪之士,口有言輒尊陸子,及訊其底里,茫然不知陸子之學為何如?!标懢艤Y自己也曾說:“某有積學在此,惜未有承擔者。”象山陸學到底是什么高深莫測的學問?后人怎么就那樣難以把握?其實象山常常強調(diào)指出,自己的學說簡易明白,夫婦之愚可以與知能行,關鍵是后人沒有以正確的方法,去把握陸學的精神實質(zhì)。 象山有個學生叫李伯敏,他問象山:“如何是盡心?心、性、情、才如何分別?”這便是以不正確的方法去求象山之學的典型。說它不正確,并不是

2、說這種方法本身是荒謬的、錯誤的、不可取的,而是說它與儒學、陸學的內(nèi)容和宗旨不一致。任何一種可以自圓其說的學說,其內(nèi)容和方法總是相統(tǒng)一、相一致的,以不恰當?shù)姆椒ㄈヌ角笃鋬?nèi)容,必然要南轅北轍,不得要領。針對伯敏的提問,象山回答他說:“如吾友此言,又是枝葉。雖然,此非吾友之過,蓋舉世之弊。今之學者,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脈。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象山明確指出,要別人告訴你什么是才、性、心、情,這是學枝葉,它只是解釋文字,只能獲知儒學概念范疇的字面意義,而不能掌握儒學的精神實質(zhì)??墒遣舨]有醒悟,還堅持這樣問下去:“莫是同出而異名否?”象山回答他說:“不須說得,說著便不是,將

3、來只是騰口說,為人不為己。若理會得自家實處,他日自明。若必欲說時,則天者為性,在人者為心。圣人急于教人,故以情、以性、以心、以才說與人。如何泥得?若老兄與別人說,定是說如何樣是心,如何樣是性、情與才。如此分明說得好,劃地不干我事。須是血脈骨髓理會實處始得。凡讀書,皆如此。”伯敏的提問,觸發(fā)了象山對世人學習儒學陷入誤區(qū)的揭示,為后人留下了一段關于儒學求學方法的極為重要和精彩的文字。儒學是一種做人的學問,主張切己觀省、身體力行,通過對自己人生實踐的反省,體悟自己的良心善性(人之所以為人者),并堅持不懈地操存保養(yǎng),使之充實而光大。它雖然也有一套概念范疇體系,但這些概念和范疇卻不是通過知性的方法獲得和

4、建立的,而是建立在對人類生活的真切體悟上,包含了豐富的生活實踐內(nèi)容。李伯敏的提問,便是一種知性的認知方法,盡管可以對事物獲得某種真理性的認識,可以知曉儒學概念范疇的大致含義,但由于欠乏切己觀省功夫,脫離了生活實踐,因而他所能獲得的知,只是一種抽象的知識層面上的知,就如同少年從父母那里獲知“健康是?!币粯?。這種知不可能轉(zhuǎn)化為自己內(nèi)心堅定的信念,而貫徹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對心、性、情、才這些范疇,即使象山比孔子、孟子還高明,把它們分析得一清二楚,作出確切的定義,伯敏把它們記得爛熟,那也是“劃地不干我事”,他也不可能把握到儒學的精神實質(zhì),不可能成為君子、圣賢。這種以知性的方法學習儒學,并不是伯敏個人特

5、有的求學誤區(qū),而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在孔子弟子那里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了。比如,子張、子貢、仲弓、顏回、原憲、樊遲、司馬牛等等,紛紛向孔子問仁,也是想要從孔子那里獲得關于仁的確切知識。而孔子給他們的回答,沒有一個是下抽象的定義,而是針對不同的對象,作出不同的具體描述。歷來論者對顏回問仁津津樂道,以為他問得“仁”的實質(zhì)和為仁的具體方法,甚至幾乎把它看成是唯一方法。殊不知顏回同李伯敏一樣,是陷入了求學的誤區(qū),以為問清了仁是什么,為仁有什么方法,就可以一步一步登堂入室,成圣成賢。如果這樣真的可以成圣成賢的話,那么誰都應當成了圣賢。因為“克己復禮為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人人皆知的。以

6、這種方法求仁,即使篤行比于顏子,充其量也只能 “其心三月不違仁”。對于學生們的這種求學方法,孔子雖然沒有明確指出他們的錯誤,但在回答顏回問仁時,也曾表達過自己的意見??鬃釉谡f完“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之后,立即指出:“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是深有意味的。其實是告誡顏回:仁應當由你自己去體悟和躬行,由別人告訴你什么是仁、怎樣求仁是不可靠的。而在回答子貢問仁時,孔子則明確闡述了儒學關于求學和做人的根本方法:“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漢唐以來,“能近取譬”的“仁之方”沒有得到應有的傳揚和發(fā)展。而問仁問智、試圖從語言文字上把握儒學概念范疇的知性的求學方法則

7、大為盛行。絕大多數(shù)儒者紛紛致力于注解經(jīng)典,字分句析,在一詞一字、一禮一儀上浩首窮精。儒學的經(jīng)書得到了厘正和流傳,而儒學的精神則漸趨湮滅。延至宋代,這種知性的治學方法和心態(tài),并沒有因為新儒學的興起而有所改觀。從二程語錄、朱子語類、象山語錄中,隨處可見這種方法和心態(tài)。初學后進要求先生講解字詞句義,解說心性仁理等范疇的含義;而宿儒大師如伊川、朱子也樂此不疲,試圖對儒學范疇一一作出定義,編結(jié)出一張由明確定位的概念范疇組成的儒學知識之網(wǎng),為世人提供一條清楚明白、便于遵循的入道進德之路。自主自立、自家體貼、自己受用的為己之學,便成了依葫蘆畫瓢的教條。對這種以知性的方法和心態(tài)求習儒學的“舉世之弊”,象山深有

8、認識。把世人從知性和教條之弊中解救出來,大倡能近取譬、自得自立的求仁之方,是象山陸學的根本關切和精髓所在,也是象山先生為儒學作出的突出貢獻。以知性和教條的方法去求習儒學,其要害是務虛而不務實,只在文字和言語上討論辨析,而離卻了切己觀省、著實體察。在象山的言論和文章中,多有對這種方法的抨擊。如:終日簸弄經(jīng)語,以自付益,真所謂侮圣言者矣。(陸九淵集·卷1·與曾宅之)此皆是閑說話,皆緣不自就身己著實做工夫,所以一向好閑議論。閑議論實無益于己。(卷6·與包詳?shù)?#183;六)吾友且當孜孜行其所先,未當與人辨論是非。辨論是非以解人惑,其任甚重,非吾友之責也。不與之論,他日卻

9、自明白。今欲遽論之,只是強說,自加惑亂耳。(卷7·與詹子南)    2007-04-16        日享事實之樂,而無暇辨析于言語之間,則后日之明,自足以識言語之病。急于辨析,是學者大病。雖若詳明,不知其累我多矣。(卷10· 與詹子南)勉至其實,毋倚于文辭。實者本也,文者末也。今人之習,所重在末。豈唯喪本?終將并其末而失之也。學無端緒,雖依放圣賢而為言,要其歸,實已悖戾。(卷11·與吳子嗣)象山指出:“道非口舌所能辨。子細向腳跟下點檢,豈能自

10、謾?”儒家為己之學,并不是通過講論辨說就可以把握的,君子、圣賢也不是從語言文字上學來的,而是靠自己著實體察,自得而自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象山?jīng)Q不是一概排斥和否棄讀書明理、隆師親友、講學論道。相反,他同朱子一樣,對這些求學的形式是十分重視的。他所強調(diào)和倡導的,是要把讀書明理、隆師親友、講學論道與自己的身心相結(jié)合,體悟自己的德性良知,是以切己觀省、著實體察的能近取譬的方法去讀書問學、切磋講論,而不是貪多騖廣地企求學得與自己身心不相干的抽象知識和僵死教條。這兩種方法和心態(tài),是很容易混淆、卻又必須覺察和區(qū)分的。象山要求人們首先應當識別它們,取得正確的求學方法,否則就是不識路頭,成不了正果。他告誡學生:

11、“古人學如不及,尊德樂道,親師友之心不啻饑渴,豈虛也哉?是必務實之士、真知不足者然后能如此。此與自任私智、好強爭勝、竊近似以為外飾者,天淵不侔,燕越異鄉(xiāng)。察之不可不精,辨之不可不明。于此不精明,便是不識路頭,終日汩沒于形似而無所至止。此集義所生與義襲而取之者之所由辨,由仁義行與行仁義者之所由分?!?以知性和教條的方法求習儒學,是“義襲而取”和“行仁義者”,是一種“外入之學”?!翱组T唯顏曾傳道,他未有聞。蓋顏曾從里面出來,他人外面入去。今所傳,乃子夏子張之徒外入之學。曾子所傳,至孟子不復傳矣?!薄巴馊胫畬W”不是通過讀書講論和日用常行去印證和體悟自己身心中本有的人類真性真情,而是把儒學關于人類真性

12、真情的觀念和道理作為客觀外在的知識去求習,就如同學習一加一等于二一、前代君臣如何治國應事一樣。卑下者,以所學得的儒學身心性命知識資言談、助勝心、增意見、作文飾、應科舉;高明者恪守先圣先賢之訓,以儒學觀念規(guī)范、“防閑”、“檢斂”、“剛制”自己的言行,以期跡同形似。卑下者不足論,就高明者而言,其意志之堅、行道之勇讓人欽佩,但畢生束縛于外,終不能明道,終不能自由自覺、灑脫自然,或者只可稱做“孔門別派”?!案孀又猓翰坏糜谘?,勿求于心,是外面把捉的。要之亦是孔門別派,將來也會成,只是終不自然?!备孀油ㄟ^“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從“外面入去”而達成的不動心,與孟子通過“實有諸己”而后“充實”“光大”的從

13、“里面出來”所達成的不動心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案孀硬粍有模遣俪謭詧?zhí)做;孟子不動心,是明道之力。”對這種“外面把捉”的“外入之學”,象山作了如下評說:防閑古人亦有之。但他的防閑與吾友別。吾友是硬把捉。告子硬把捉直到不動心處,豈非難事?只是依舊不是。(卷35·李伯敏錄)硬把捉,種種費力,便是有時得意,亦是偶然。(同上)只剛制于外,而不內(nèi)思其本,涵養(yǎng)之功不至。若得心下明白正當,何須剛制?(同上)存養(yǎng)是主人,檢斂是奴仆。(卷35·包揚錄)但懲忿窒欲,未是學問事。便懲窒得全無后,也未是學。學者須是明理,須是知學,然后說得懲窒。知學后懲窒與常人懲窒不同。常人懲窒只是就事就末。(同上)所

14、謂“明理”,是明了自己心中本有的人類真性真情,即“發(fā)明本心”;所謂“知學”,是指懂得為學的正確方法,以“能近取譬”、“里面出來”的方法去求學。對人類之真性真情,對自己心中本有之理,象山有著深刻和真切的體認。因而,他的講學,只是“悼時俗之通病,啟人心之固有”(11),著力于揭露“外入”的知性方法之非,孜孜不倦地以切己觀省、“里面出來”的方法引導求學者體悟自己的本心,引導學者自求自立、自覺自得,堅決反對鸚鵡學舌,依葫蘆畫瓢。李伯敏問他“如何立”,他回答說:“立是你立,卻問我如何立。”(12)劉深父讀書時對書上說的話有疑問,向他請教,他回信說:“來書示以方冊所疑,未免滯于言語爾,今欲一一為深父解釋,

15、又恐只成言語議論,無益于深父身心,非徒無益,未必不反為害之也?!彼嬖V深父:“大抵為學,但當孜孜進德修業(yè),使此心于日用間戕賊日少,光潤日著,則圣賢垂訓,向以為盤根錯節(jié)未可遽解者,將渙然冰釋,怡然理順,有不加思而得之者矣?!?13)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虛偽、做作、“納交”、“要譽”、“惡聲”一類戕害本心的心思和言行,應著力克去,則真性真情便可日漸充實光大。圣賢之言就不僅僅是書冊上的言語,而轉(zhuǎn)化為實有諸己的東西。這樣,以前理解不了的,到此便可自然而然地理全。如果躬行未到,沒能實有諸己,卻要強探力索,以私意揣度,那只能是“自加惑亂”。他告訴人們:“讀書時且精讀義理分明、事節(jié)易曉者。優(yōu)游諷詠,使之浹洽,

16、與日用相協(xié),非但空言虛說。則向來疑惑,自當渙然冰釋矣。縱有未解,固當候之,不可強探力索,久當自通。所通必真,與私意揣度者天淵不足以喻其遠也?!?14)曹立之寫信給象山:“愿先生且將孝弟忠信誨人。”象山說:“立之謬如此,孝弟忠信如何說且將?”(15)教人孝弟忠信,是教人什么呢?是教什么是孝弟忠信,如何做才稱得上孝弟忠信,還是為什么要孝弟忠信?儒家經(jīng)書已經(jīng)講得夠多夠清楚了。不知照立之之意,象山還要講些什么,人們聽了后便可成為孝弟忠信之人?有一個學生,聽了象山一整天的講學之后,忽然問:“如何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象山回答他說:“吾友是泛然問,老夫卻不是泛然答。老夫凡今所與吾友說,皆是理。窮理是窮這個理,盡性是盡這個性,至命是至這個命?!?16)“如何立”,“如何孝弟忠信”,“如何窮理盡性”等問題,不同于“孔子生于何年”、“劉邦如何擊敗項羽”、“勾五股六,弦是幾”這些問題。前者是沒有確然的答案的,不可能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即使說清楚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