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其獨也」涵義之新探釋 下_第1頁
「君子慎其獨也」涵義之新探釋 下_第2頁
「君子慎其獨也」涵義之新探釋 下_第3頁
「君子慎其獨也」涵義之新探釋 下_第4頁
「君子慎其獨也」涵義之新探釋 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君子慎其獨也涵義之新探釋下            二論先秦至漢的君子慎其獨也   (一)君子慎其獨也的歸一義涵   孔子嘗云: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易,繫辭下) 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若舉以君子慎其獨也,相信會是一個很好的義例。 因為君子的慎其獨,既可看成是天下修身之士的所同歸,也可理解為人對道德價值的取向,是可具有不同的層面意義、方式與精神面貌。而先秦至漢的篇籍,明言論及此命題的,也實在多有;而這多,則是屬於

2、由一而致成的百慮,也可看成是殊途。但相對來說,這就絕非所謂何思何慮。 故除非是已掌握到近道的竅門,能隨機應(yīng)變而通達(dá)無礙,如易繫辭上傳所說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又或者是能從心所欲,不踰矩,如孔子有說:無可無不可(論語微子);否則又何來何思何慮? 因此慎思明辨仍是必須的,重要的。因為若多而不能為一,無論是在內(nèi)或外,都會造成妄亂,易演變成以一貫之的執(zhí)一,則就有如莊子天下篇所說:天下大亂,聖賢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各為其所欲以自為方。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所以孟子說: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道也,舉一而廢百也?。ūM心上) 不過以多為一

3、(五行之說)也是一套大學(xué)問。就以君子慎其獨也這精微之言為例,它就纏結(jié)著不少容易造成偏差的問題(按:荀子在非十二子篇中,就曾因此而狠批子思、孟軻之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而因此亦可推知君子慎其獨也這命題,當(dāng)是出於五行。事實篇中兩次的言及,皆沒有用上故或是故之辭),而這正是與殊途和百慮有關(guān)。 今計先秦至漢,明見有論及君子慎其獨也的篇籍,列出為:佚書簡帛五行、佚篇帛本五行之說、禮記之大學(xué)、中庸、禮器、荀子不茍、文子精?、淮南子繆稱訓(xùn)、說苑敬慎,合共十有餘起。而研究所得,筆者認(rèn)為這話的思想指歸,是歸一於心這內(nèi)、外之修的問題。所謂君子慎其獨也,意就是指君子要謹(jǐn)慎於一己的存其心,養(yǎng)其性這?之的修養(yǎng)上。

4、下面試為具體論說。   (二)論說   淮南子繆稱訓(xùn)、文子精?   淮南子繆稱訓(xùn)的言君子慎其獨也,曰:聖人在上,化育如神。太上曰:我其性與!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按:謂若然沒有天德,我能於無私的本生中得具此性,又能治性如此嗎?)故詩曰執(zhí)?如組(按:謂對生性本質(zhì)其內(nèi)容的參差不同,能治理有度;一如驅(qū)車的御者能把駕馭駟馬的?繩,用得如有組織),易曰含章可貞,?於近,成文於遠(yuǎn)。夫察所夜行,周公慚乎景(按:說苑敬慎記周公重六守以言謙德,此處亦當(dāng)以示周公的自謙。蓋夜行則身影不分明,這是以暗影喻出因影響力不顯而有所自慚,含有當(dāng)更鞭策自勵之意),故君子慎其獨也。釋近斯遠(yuǎn),塞矣

5、。 而文子精?則謂:聖人不慚於影,君子慎其獨也。舍近期遠(yuǎn),塞矣。故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 則知獨的立義,就是說聖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義也;行而時之(按:意指能如四時行焉般的影響百物生焉),德也(五行),這也是所謂聖人天德(大常)。因聖人的獨,乃是?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中庸第章),是深造而自得之。聖人獨能慎用其體道無妄的心,由尊德性而尊德義。這即謂除了心無妄私偏蔽之執(zhí)外,又能注重由天德而來的個性其多面及均衡的發(fā)展,性與心皆能並進(jìn)於善。故中庸乃稱此義作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xué);而對聖道的?於近,成文於遠(yuǎn),也即聖人不慚於影這天生人成的光影,則就有所謂極高明而道

6、中庸(第章)。 所以荀子成相篇要說:請布基,慎聖人。   簡帛五行、五行之說、禮記禮器   帛本五行謂:鳲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能為一,然後能為君子。君子慎其獨也。 而荀子勸學(xué)亦有引用此詩以言心,曰: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心如結(jié)兮。故君子結(jié)於一也。 所言要皆謂君子慎其所立(荀子勸學(xué))。 按詩召南鵲巢有云: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是說,桑樹上的鳲鳩,居鵲之成巢。故五行引詩這兩句可理解為,鳲鳩在桑樹上覓得鵲的空巢,共生下七隻小鳥。又據(jù)載說謂,鳲鳩有均一之德,飼養(yǎng)其子旦從上而下,暮從上而下,平均如一,所以詩跟著說淑人君子,內(nèi)心的儀態(tài)也是一樣。

7、這是起興之言(用整理者說),主體意識是君子慎其所立。因詩之意是可令人想到,由不善營巢的鳲鳩,要生小鳥便得先覓巢,再到鳲鳩照顧小鳥的一心也即顯出均一之德,是都可成為君子務(wù)本的主要精神,也是所謂一儀、為一和結(jié)於一等思要的所本。 所以說苑反質(zhì)有云:傳曰:尸鳩之所以養(yǎng)七子者,一心也;君子所以理萬物者,一儀也。以一儀理物,天心也。 故孔子是說吾道一以貫之。這一,乃是人從本性上務(wù)本於天,性體與心於是成本末一貫之體,而內(nèi)聖外王之道皆由此出(莊子天下: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它可使本心內(nèi)取天德於直性之體,這尊德性是為慎其獨的首要思維,也是兆於變化(莊子天下)之聖人的先知先覺。所以簡帛五行謂:君子之為善

8、也,有與始也,有與終也。而說之釋此義云:言與其體始,與其體終也。(第行)體之始是關(guān)乎物的起始於恆先無有(恆先),意即出於天德無妄??鬃訃L云: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這是意謂人此一物是在天行道的中直無枉私這天德上,有幸得生具直體(左傳襄公二十九年)這本質(zhì),而不是其他不同的物類物質(zhì)物性。因此所謂與其體始,就即與其天性本德本真始,是所謂動而皆賢於其初者也(上博簡孔子詩論)。這恆在而??梢詽櫳淼母坏?,它的真實而無妄之成,又是來自上天的自成之道,這也就是孔子的以?來言成,曰:修辭立其?,所以居業(yè)也。易乾文言??鬃觼K強調(diào)的說:?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說,欲要真實而無妄,卻棄富厚的天德不用,

9、也就適足產(chǎn)生異端罷了(說詳註所言的拙著,其第頁及註。故筆者認(rèn)為哲學(xué)上的?義,當(dāng)濫觴自孔子。事實今本宗庸的第一個?字,便出於孔子)。至於與其體終,這體當(dāng)是指那能有所悅於仁義的直體言,是所謂罔之生也幸而免者。故與其體終當(dāng)是說仁、義、禮、智的形於內(nèi)謂之德之行(五行),這是中庸所謂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的修為,是心能以天德?lián)P善去不善(性自命出:善不善,性也),也是以多為一的內(nèi)聖之修,是說君子的慎其獨也除得先慎立於直性外,之後還須慎立於心!這就是所謂善,人道也(五行)。     2007-04-10     

10、   但善,人道也之後跟著的德,天道也,才是更重要的話,因它關(guān)乎為甚麼君子必慎其獨也。 中庸嘗云:茍不固聰明聖智達(dá)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第章) 簡帛五行說:聖人知天道也。 帛書德聖:聖,天知(智)也。 莊子天下篇則謂: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按:謂優(yōu)美的資質(zhì)純出天然。此義在宥篇是稱作聖人出於道而不?),兆於變化,聖人也。 故就算常人的心性雖皆可以稱獨(因它是無物可以相替取代),卻是不能如聖人般的獨有(莊子在宥),能那樣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下),能獨成其天(德充符),?如呂氏春秋制樂所云:聖人所獨見,眾人焉知其極。此因聖人不但是在天德無妄下生具能體悟天德的上

11、智,而且知以此德組修其身(呂氏春秋先己孔子語),擅道而行(淮南子氾論訓(xùn)),並因此而在天道、地道和萬物的道中,獨行出人能弘道的聖道,由此而形成仁、義、禮、智、聖這五和之德,故有所謂道四術(shù),唯人道為可道也(性自命出第簡)。 這就是所謂德,天道也。 所以大常說:聖人天德何?言慎求之於己,而可以至順天常矣! 故君子的慎其獨,是必取聖人的慎求之於己作為學(xué)習(xí)的不二法門。 因此五行跟著又說:君子之為德也,有與始也,無與終也。這則是說的由內(nèi)聖而外王之道,於孔子就是他的以仁來言立達(dá)(論語雍也),也是所謂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有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謹(jǐn)。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第章)而這兩庸在老子書則謂為

12、: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章)莊子則曰:明王之治,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貸萬物,而民弗恃;有莫舉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測,而遊於無有者也!(應(yīng)帝王) 所以五行之說釋君子之為德的無與終也,是謂此義為舍(按:在此處是居、止之義,不作捨解)其體而獨其心也(第行)。 由舍其體而獨其心,便又可深一層義來回說鳲鳩。 鳲鳩之覓巢,純是為了生小鳥和撫育,這是牠們的天性與本能,也是天職(按:此即五行之說所言直之之含義)。但從另一角度來看,鳲鳩是得先讓自己有了安身之所,才可善加照顧生下的小鳥。所以這到了淑人君子的見聞,問題就會轉(zhuǎn)得更深入。它很快去到心的課題上。孔子嘗說: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xiāng)

13、,惟心之謂與?。献痈孀由希┒鴮度嗽撊绾巫允缕湫模ㄇf子人間世仲尼語),這實在是先哲思想上的重大課題。故上述君子慎其獨也這命題,義蘊就是:得相信先聖的睿智,早點給要養(yǎng)心知之性的心禮記樂記: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按:由血氣之動而來的性,可成下愚的心知心物,故有下承之語),而無哀樂喜怒之常,覓個或結(jié)個安穩(wěn)的巢,讓它能安其身而後動(易繫辭下孔子之語),這也是所謂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xué)而)。 那末何處覓,何處結(jié),又如何結(jié)這個巢呢?就繫乎直性這實體上。孔子說:性相近也,習(xí)相遠(yuǎn)也。心之習(xí)是可以使人的心性變得相遠(yuǎn)起來,正如孔子所說: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論語子罕)

14、而心要有能安之所,就得守其宗,不離於本性,有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中庸)有所謂:不離於宗,謂之天人。(莊子天下)而天人的心,自是以天為心的天心(大常:余茲宅天心),是如所謂:五者不離(指五行的仁、義、禮、智、聖),合而為一,謂之天心。(說苑反質(zhì))這相信是有關(guān)於善不善,性也而發(fā)的話。仁、義、禮、智、聖五種形於內(nèi)的心性能共冶一爐,人既能以德為本,又能以多為一地體行揚善去不善之修,例如孔子就嘗有言: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涖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涖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論語衛(wèi)靈公)因此

15、荀子說: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xué)。學(xué)也者,固學(xué)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途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xué)者也。(勸學(xué))因心的性體是有天祿這養(yǎng)份可輸送(如不蔽不塞的話。故儒、道二家皆重去蔽去塞),那是人本性與生即具的虛靜無妄的天德,故有所謂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書酒誥),有所謂各設(shè)中於乃心(書盤庚),亦即中庸所說君子尊德性的這一種德性,它本自人是因上天中直無私的愛而有生,正如孔子所說:人之生也直。帛書德聖所稱:五行形,德心起。和謂之德,其要謂之一,其愛謂之天。而管子內(nèi)業(yè)更有語謂:心全於中。又:中不靜,心不治。這是明以直性之體的虛靜無妄為心的天然養(yǎng)分。所以五行之

16、說曰:直也者,直其中心也,義氣也。 而最先談及中是關(guān)乎上天之性的人,是帝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論語堯曰)所以孔子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泰伯);所以中庸釋中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性自命出謂教,所以生德於中者也;而語叢一亦稱人之道也,或由中出;凡此都可表出人是有能力從其心會悟或體會到天心成物的無私。所以對於人道的由中出者:仁、忠、信(語叢一),尊德義早說有這樣的話:仁為可親也,義為可尊也,忠為可信也。(第簡)。故堯乃把天道之在人身上這種可讓心開啟與天為一之達(dá)道的實存特性,稱作中(說文:中,內(nèi)也。從,下上通也)。這也是詩大雅烝民所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這大

17、常的特性之一(按:若嘗試從荀子的角度看,天的特性大要有三,一是中,二是畸,三是匿)。 所以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第一章)又說:唯天下至?,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第章)即此亦知中庸的所謂用其中、時中、致中和等守中之道,都屬由一而致的百慮,是殊途而同歸的致一(繫辭下)以立本,而以聖賢智哲優(yōu)為之,是為天下示?。     2007-04-10        因此孔子論鳲鳩詩有曰:其儀一也,是心如結(jié)也,吾信之。(上博簡孔子詩論)而五行之說的釋獨更直謂:獨也者,舍

18、體也(按:舍,居也,止也,此處不宜解作捨。此句的句義通於老子甲本的孰能安以動者,將舍生,也同於繫辭下孔子所說的君子安其身而後動。事實大學(xué)就嘗記孔子以詩言志的話: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卑矗呵鹱挚梢砸徽Z相關(guān)。子曰:“於止,知其所止??梢匀硕蝗瑛B乎?”)。此體,自然是指心所出入但莫知其鄉(xiāng)的直性之體言,也是孟子所說從其大體為大人的大體。而舍體意也即是先立乎其大者(告子上)。這樣君子的修身始能身以為主心(性自命出)。 而對心的立於大體的所從事,荀子不茍有絕佳的設(shè)義立說,曰:公生明(例如修身篇: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贝搜跃又芤怨x勝私欲也),偏生暗;端慤生通,詐偽

19、生塞;?信生神,誇誕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又謂: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jié);知則明通而類,愚則端慤而法;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傳曰:君子兩進(jìn),小人兩廢,此之謂也。而禮記學(xué)記亦有語謂:九年,知類通達(dá)(孟子告子上: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強立而不反(荀子不茍:君子,小人之反;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謂之大成。 而人中的聖者,就因生具上智之資,故能敬慎無忒地善修善用此體,日新其德(管子內(nèi)業(yè)),全之盡之(荀子勸學(xué)),無過不及,也是孟子所說的:形色,天性也。唯聖人然後可以踐形。(盡心上) 故易之於卦,是獨取乾的

20、九二、九五,繫上利見大人之辭,以表能容納相對差異的乾體中道,正也是天德人義之所以產(chǎn)生處。故此孔子有說:大人者,聖明德備。(易緯乾鑿度)又說:畏大人。(論語季氏)說: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述而) 所以五行之說又有謂:宜者,義也;言其所行之義之一心也。(第行)又說:能為一者,言能以多為一。以多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為一也。這五,自是指仁、義、禮、智、聖這五行。話的深層意義是,修身君子其為一的心意雖一,但義法卻每有不同。因天命之謂性,這性是存有命分上的相差,例如禮記禮器所說的:禮之以少為貴者,以其內(nèi)心者也。德產(chǎn)之致也精微,觀天下之物,無可以稱(等衡相稱)其德者,如此,則得不以少為

21、貴乎?是故君子慎其獨也。這是說聖人稟性先驗,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中庸第章),用力雖少,卻足以顯出人的本質(zhì)是可使生命臻達(dá)高貴的層次,而聖人的用力處,則又有所謂力行近乎仁(中庸第章),那是庸德、庸行之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對於所謂不敢盡,例如顏回言志時說的願無伐善,無施勞便是;那是不妄執(zhí)於一己的善或所以為善者,去放大是非;也不讓施教變成役人的施勞事。如此,則得不以少為貴乎?而類此的發(fā)自於內(nèi)心深處的義氣、禮氣(辭見帛本五行之說第及行),又怎會不是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悅(中庸第章),多之為美?(禮記禮器) 故 性自命出說:禮,所以生德於中者也。禮作於情,

22、或興之也(按:或乃是指無為而成的性體之動,與同篇的或使之也及性或生之的或同)。當(dāng)事因方而制之,其先後之序則宜(義)道也。(第簡) 因此修道君子若要取法乎上,又豈可不慎其獨也!事實中人以下的資質(zhì),自然有所不及中人;而中人則又比不上中人以上的。故此荀子要強調(diào)君子養(yǎng)心莫善於?(不茍),中庸則說人一能之己百人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此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第章)。而這兩者當(dāng)也就是禮記禮器的所謂禮之以多為貴者,以其外心者也的大義所在。故說又云:外心者,非有他心也,同之心也。而有謂外心也,而有中心。 對於獨是本心或返本於一的心之獨行而不舍(捨)(荀子不茍),是君子的能為一能慎一用之(淮南子繆稱訓(xùn)),這除了有

23、中心一辭的率性早在詩經(jīng)屢見之外,孔子也有說:知忠必知中。(大戴禮記小辨)中庸則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而簡帛五行篇更有舉例為說:能差池其羽(朱熹詩集傳:差池,不齊之貌。此喻身上喪服之凌亂),然後能至哀。君子慎其獨也。這是說,對於差池其羽竟一任由之,無心去加整理,可見是因極度的哀傷。這是心與性情成率性的一體,而率性就是順著無妄私的天性。故說有釋文謂:言至內(nèi)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謂獨。獨也者,舍(居也)體也。這話除了意表獨在狹義上是率性之謂道的一義外,廣義言之則是與整個性體有關(guān),也是修道之謂教的事。深言之,至哀既可顯於賦性中的仁,同樣地也可因於與義、禮、智、聖等本質(zhì)有關(guān)的性情而另有所顯。所

24、以說苑反質(zhì)說:夫?者,一也;一者,質(zhì)也。故即使就仁來說,也可有另類的性情,例如孔子詩論第簡所言的鷃鷃之情,以其獨也,就是另一種情愫。而這樣獨一的情,又每見是情義相兼而多樣化,如語叢一說的:有仁有智,有義有禮。(第簡)這也就是為甚麼孔子要從均、和、安這三方面以言全,而莊子則在德充符篇借重仲尼來說全德! 故人對出於性體的性情,實不宜過於偏重發(fā)展,否則就易流為孔子所說的不肖者和小人儒,難以成為賢者和君子儒。 事實孔子嘗有所慨嘆說: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即此亦知,孔子所言的不及,是既有謂先天方面的,也有後天方面的。前者是說資質(zhì)上的不

25、及,這可用智、愚有別表之;後者則指心在修養(yǎng)方面未能注重個性的多面和均衡的發(fā)展。這就可見出賢者和不肖者的不同。     2007-04-10        所以五行之說又有語謂:慎其獨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獨然後一。一也者,夫五夫為一心也,然後德之。一也乃德也。德猶天者,天乃德已。 而孟子亦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   禮記中庸、禮記大學(xué)、荀子不茍、說苑敬慎

26、  至於中庸直接談到獨的,則是這樣的一段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現(xiàn))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所以戒慎乎其所不睹,相信這也與孔子言辨惑有關(guān),曰: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曰: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顏淵)這些都是關(guān)乎心與性的事。故人對類此的莫見乎隱,又豈可掉以輕心。更何況是修身為重的君子,當(dāng)慎而戒之! 又如果是見賢人而不知其有德也(五行第簡),這心到底會是一副怎樣的德性? 而說苑敬慎的言慎其獨,則有謂:存亡禍福,其要在身。聖人重戒,敬慎所忽。中庸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27、。故君子能慎其獨也。這話中的能字,具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君子是有聖人的上進(jìn)精神可作榜範(fàn);二是君子是有能力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這心的本位也即性體之事上日新其德。這是孔子所說的為仁由已(論語顏淵),所說的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里仁)。故此曰君子能慎其獨也。 由此亦知,君子的恐懼乎其所不聞,意當(dāng)是指君子聞道後,對一些仍如未有所聞般的改善不到之處,感到惶恐不安。當(dāng)然,每個人對所需求的道,標(biāo)準(zhǔn)都會有不同;但只要能令內(nèi)心感受深刻有所進(jìn)益,則所知得的道,便都是如孔子所說的:夫微之顯,?之不可揜(掩)(中庸第章),也是所謂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第章)和莫顯乎微;不過作為希望希賢的修身君子,

28、講重的道自是高層次的追求;其憂患意識(徐復(fù)觀先生語),例如對身邊事物的責(zé)任感和對時代的使命感,也都會特殊的強烈。正如五行篇有說:不聖,思不能輕。又:聞君子道而不知其君子道也,謂之不聖。事實據(jù)上文的論析,君子所慎的獨,精神乃建構(gòu)於慎聖人的基礎(chǔ)上,而端視其人如何努力去攀登聖域!所以中庸有謂:?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第章)又:故君子?之為貴。(第章) 說到聖人的慎其獨,也即所謂慎求之於己,前已論述是心之先性而後心,先本而後末,是如五行之說的所稱:慎其獨也者,言舍(居也)夫五而慎其心之謂也。這顯然是說聖道也得有所立(按:顏回就嘗持這樣的聖道觀以譽夫子,曰

29、如有所立,卓爾),由務(wù)本於性而慎其心。所以五行謂五行皆形於內(nèi)而時行之,謂之君子。(第簡)故大學(xué)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而無論是性或心,又都屬所謂中也是內(nèi)之事,所以語叢一有說:人之道也,或由中出,或由外入。由中出者,仁、忠、信。這裡得知,中既可生出能成仁愛的性,也可生成有所忠於仁的心和所以立信的心。故此孔子要強調(diào)主忠信(學(xué)而、顏淵),而五行之說則因此而把心稱為中心與外心。故此大學(xué)的兩言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都是心與性一并言之。其一是,所謂?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性自命出:好惡,性也),此之謂自謙,這是說要以?來正其心,慎修其心性。另一是,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這則是說欺於暗室的心,不敢妄欺於明處,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