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北市區(qū)某基坑止水帷幕計算_第1頁
昆明北市區(qū)某基坑止水帷幕計算_第2頁
昆明北市區(qū)某基坑止水帷幕計算_第3頁
昆明北市區(qū)某基坑止水帷幕計算_第4頁
昆明北市區(qū)某基坑止水帷幕計算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貢獻1個規(guī)范沒有的計算,叫止水帷幕繞流計算TYC基坑懸掛帷幕繞流計算1、引言 對于深基坑懸掛式止水帷幕滲流技術來講,當止水帷幕插入坑底以下的弱透水土層時,基坑內外水體被帷幕墻隔離,帷幕下端無滲流。只需疏干降水,地下水控制很容易成功。當基坑有厚度很大的強透水土層如砂土層,帷幕沒有插入到下面的不透水層(或一定范圍內根本沒有不透水層),帷幕下端的水體內外是聯(lián)通的且有滲流壓力,此時控制不好,極易發(fā)生坑內抽不干,坑外沉降大,甚者有垮塌的可能,所以有必要進行針對深基坑懸掛式止水帷幕滲流技術開展相關的技術探討。關于懸掛止水帷幕底的繞流計算,現(xiàn)行基坑規(guī)范尚無完善公式,本文想要通過分析實例TYC基坑止水帷幕繞流

2、量計算過程,來弄清繞流計算公式的定義。2、工程概況:地點在昆明市北市區(qū),土質以圓礫為主,地勘報告涌水量100151m3/d,影響半徑平均300m,k=45m/d?;幼钌顬?.63m(后改為10.13m)。大多數(shù)剖面前排采用長螺旋鋼筋混凝土壓灌樁6001600另加錨索做樁錨結構承受土壓力,后排采用長螺旋水泥土置換樁600400做止水帷幕控制地下水。桃源村厚度重度壓縮模量內摩角黏聚力14基坑剖面hyEs12uuCuuZk9地勘孔mkN/m3MPakPakPa雜土0.417.22.2811.5粉黏5.617.831018.8圓礫夾漂石4.22113306圓礫夾漂石7.82215304圓礫17.82

3、2.5153052011年4月開工做支護樁和止水帷幕樁,原基坑最深8.63m,至2011年10月,因業(yè)主及規(guī)劃原因,地下室深度改變,部分基坑加深1.5m,此時大部分止水帷幕已經完工。設計單位提出止水帷幕更改方案,其中止水帷幕更改的基本思路按照同濟大學應慧清教授止水帷幕繞流理論計算確定,方案主要計算過程如下: 參照應慧清2003版基坑支護工程圖集設計施工,有止水帷幕的基坑涌水量計算式:Q=kBH(M-h)/(b+M+T)。Q=基坑繞流涌水量(m3/d);k=滲透系數(shù)(m/d);B=帷幕長度(m);H=降水深度(m);M=含水層厚度(m);h(hw)=靜止水位到帷幕底深度(m);b=帷幕厚度(m)

4、;T=設計降水水位到帷幕底深度(m)。3、展開分析:1)當M-h小于0的時候,表示帷幕已經插入弱透水層(插入深度可按報批版第7章),地下水被徹底隔離,無滲流,很安全。2)當M-h等于0的時候,帷幕底剛接觸弱透水層頂,地下水滲流處于臨界滲流,認為是性價比較好。下面是應慧清對此時的情況專門畫的計算簡圖,圖中可以看出h(hw)與M默認值等長。如下圖3)當M-h大于0的時候,帷幕處于懸掛狀態(tài),帷幕底容易產生地下水滲流。根據上述公式,含水層M越大,基坑滲透的涌水量越大。帷幕底的砂層有多深,含水層M就取多大,沒有限制,此處應慧清教授也未說明,結果會發(fā)生有的帷幕計算涌水量偏大,導致帷幕加長,浪費經濟,甚者會

5、發(fā)生帷幕計算涌水量會大于無帷幕時(勘察報告涌水量),實為昆明基坑界第一笑話。如基坑14剖原深度8.63m,到帷幕底總深度=放坡2+樁長13=15m(嵌入=15-9.63+2=7.87m)。后基坑變更加深1.5m,基坑深度變?yōu)?0.13m。設計院重新設計止水帷幕,帷幕總深度為放坡2+樁長19=21m(嵌入=19-10.13+2=10.87m),采用應慧清帷幕涌水計算式:Q=kBH(M-h)/(b+M+T)。設計院14剖數(shù)據:Q=基坑繞流涌水量(m3/d);k=滲透系數(shù),取自地勘報告45m/d;B=基坑周長約1340m;H=降水水頭差9.53m;M=含水層厚度32m;h(hw)=靜止水位到帷幕底深

6、度15.4m;b=帷幕厚度0.6m;T=設計降水水位到帷幕底深度=嵌入深度=5.87m。代入原深度(8.63m)涌水量:Q=45*1340*9.53(32-15.4)/(0.6+32+5.87)=247968m3。247968 m3/d遠遠大于原地勘報告100151m3/d,設計院這個結果顯示,有止水帷幕的基坑比無止水帷幕基坑的涌水量更多,那么還做止水帷幕干嘛,這就是昆明基坑界第一笑話的實例。那么,錯在什么地方呢,是應慧清公式不對,還是設計院計算錯誤,審查時做如下分析:1)算數(shù)審查,手工驗算和軟件驗算均為24968,說明算數(shù)正確。2)公式審查,應慧清公式,是同濟大學審查過,應無大的的原則問題。

7、經過上面的分析,只可能有的參數(shù)取值不確定,而取值者是模糊取值,如M取值便是,到底是否如此,下面會繼續(xù)深入分析。3)參數(shù)審查,k是地勘報告數(shù)據經查地勘報告原件無誤;B為基坑周長實量無誤;H為降水水頭,到場地實測無誤;h=15.4m經復核圖紙無誤;b是0.6m,經檢查施工記錄無誤;T為嵌入深度有點誤差但不大;M為含水層厚度,取值從靜水位到帷幕底下不透水土層,在地勘圖查看確為32m。但此處有個疑點,地勘圖上有多少就取多少嗎?從上面分析應慧清公式來看,M是決定涌水量和嵌入深度的關鍵參數(shù),另外從應慧清的圖形可以看出M的默認值是與h等值,計算結果為零。M到底可以取值多少沒有說明,在此,引入基坑規(guī)程,JGJ

8、120-99里并相關無公式,而JGJ120-201x報批版里有帷幕嵌入深度限制公式(原理是大于臨界水力梯度): (2D+0.8D1)y/hywKst本公式闡明,在已知坑深,土質情況下,嵌入深度與水頭差是一對主要矛盾,在此的數(shù)學結果必須大于Kse。此公式也可以從理正軟件管涌公式引出(1.5為2級K的默認值) 1.5y0hyw(h+2D)y。在此可以推出常用的懸掛帷幕嵌入長度計算公式:帷幕嵌入D0.5(hyw·Kse/y')-0.8D1懸掛帷幕嵌入深度滿足要求時,通過帷幕底的繞流量很少,滿足基坑地下水控制要求。在昆明地區(qū)試驗的基坑也證明基本如此?;氐綉矍骞絈=kBH(M-h)

9、/(b+M+T),我們認為M取值不應該按照地勘報告有多少取多少,而是驗算嵌入深度后再決定。當嵌入深度滿足規(guī)程時,按應慧清默認值M=h,繞流量Q=0。當不滿足規(guī)程時,設不滿足值為d=0.5(hyw·Kse/y')-0.8D1-D,那么,M=h+d。在此驗算上例的嵌入深度:D0.5(hyw·Kse/y')-0.8D1D=帷幕嵌入深度(m);D1=靜止水位或承壓水面到坑底深度(坑深-水位8.63-1.1=7.53m);y=土浮重(平均取10.2kN/m3);yw =水重(9.8kN/m3);h=基坑內外水頭差(坑深-靜水位8.63-1.1=7.53m);Kse=安

10、全系數(shù),1級基坑取1.6。代入公式得:嵌入深度D=0.5*(7.53*9.8*1.6/10.2)-0.8*7.53=2.78m。實際施工嵌入深度大于5.87m,大于計算深度2.78m,滿足JGJ120-2011報批版規(guī)程要求。也就是說原帷幕不必加長,也能滿足規(guī)程要求。這時應慧清公式的M值取值可以等于h,帷幕繞流量計算值等于零,原計算涌水量247968 m3/d計算有誤,主要是M值取值沒有弄明白,才造成計算涌水量大于地勘涌水量。當然,繞流量等于零,并不能說基坑沒水。一般基坑總的水量由帷幕繞流量、坑底涌水量、幕面和錨孔漏水量、其他水量組成,經過計算(過程略)和經驗估算,基坑總水量約為7600m3,約需8臺抽水機。4、實施:最后四方討論止水帷幕方案,我們按上原則闡述了審查結果,取得了與會四方一致意見,帷幕加長6m的更改取消(只作局部調整),節(jié)約投資約500萬?;咏涢_挖后,基坑實際采用抽水機6臺,每天抽水量約6500m3,還小于計算量,證明公式基本符合現(xiàn)場情況,不必加長帷幕。5、小結:從上面TYC止水帷幕實例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可以采用應慧清公式作為繞流量基本公式;2)參數(shù)需要重新定義,如應惠清公式中B原為基坑邊長,建議定義為帷幕計算長度。JGJ120-201x報批版中帷幕嵌入長度取值原定義基坑底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