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腔諧振法測試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參數(shù)_第1頁
閉腔諧振法測試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參數(shù)_第2頁
閉腔諧振法測試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參數(shù)_第3頁
閉腔諧振法測試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參數(shù)_第4頁
閉腔諧振法測試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參數(sh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收稿日期 :2003212208.作者簡介 :周東祥 (19412 , 男 , 教授 ; 武漢 , 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shù)系 (430074 .E 2mail :Zhou -Dx 163. com基金項目 :國家高技術(shù)研究發(fā)展計劃資助項目 (2001AA325110 ; 湖北省科技攻關(guān)計劃資助項目 (2002AA101C01 .閉腔諧振法測試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參數(shù)周東祥 胡明哲 姜勝林 龔樹萍(華中科技大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shù)系 , 湖北 武漢 430074摘要 :研究用閉腔諧振法測量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參數(shù)的方法 模 , 振頻率和導體的表面損耗 , , 、 介電損耗隨 體系結(jié)構(gòu)參數(shù)的變化 . 5%

2、.低損耗 , , 減小測量誤差 . 關(guān) 鍵 詞 :閉腔 ; 01; 中圖分類號 : :167124512(2004 0820050204ave measurement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ceramicsby the closed cavity resonator methodZhou Dongxiang Hu M i ngz he Jiang S hengli n Gong S hupi ngAbstract :Microwave measurement of dielectric properties of ceramics by the closed

3、cavity resonator method was discussed. By working in TE 01mode , the resonant frequencies and the conductor surface loss were studied using DWM theo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 the microwave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dielectric loss of the material were calculated.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resonant

4、frequency , dielectric loss and the struc 2ture of the cav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were verified by comparing with other experiments , and a total error with less than 5%was achieved. With the low 2loss dielectric substrate being presented , the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ystem was suppressed w

5、hile the Q value of the conductor increased. K ey w ords :closed cavity ; dielectric properties ; TE 01mode ; dielectric resonatorZhou Dongxiang Prof. ; Dept. of Electronics Sci. &Tech. , Huazhong Univ. of Sci. &Tech. , Wuhan430074, China. 隨著多種低損耗、 高介電常數(shù) 、 高溫度穩(wěn)定性 的微波介質(zhì)陶瓷材料的發(fā)展 , 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 參數(shù)的測

6、量成為材料性能評價及器件設計中的重 要環(huán)節(jié) . 目前的介質(zhì)測試通常采用介質(zhì)諧振法 , 它 又可分為開式腔法 1和閉式腔法 2, 其中由于閉 式腔法不但可有效防止電磁能的輻射 , 提高無載 品質(zhì)因數(shù) , 而且可為諧振頻率溫度系數(shù)的測試帶 來方便 . 因而本研究采用了介質(zhì)體在屏蔽腔中諧 振的方法來測量低損耗 、 高介電常數(shù)材料的復介 電常數(shù) . 其中高介電常數(shù)材料放置于低損耗 、 低介 電常數(shù)的聚四氟乙烯基片上 , 使得電磁場在介質(zhì) 試樣內(nèi)為傳輸模式 , 在試樣外的空氣介質(zhì)和基片內(nèi)為截止模式 , 這樣介質(zhì)試樣外的電磁能可以盡 量小 , 從而使體系有很高的能量填充系數(shù) . 采用 TE 01模不但可避

7、免介質(zhì)試樣與基片之間 、 基片與 導電板之間以及上下導電板與側(cè)壁之間的縫隙耦 合電容 , 還可使該體系有較高的無載 Q 值 .1 測試原理本研究計算模型為開波導法 , 它是一種常用 的計算介質(zhì)諧振器的二階近似方法 3. 圖 1所示 為閉腔測試的結(jié)構(gòu)模型圖 , 并作如下幾點假設 :介 質(zhì)試樣各向同性 ; 介質(zhì)墊片無損耗 ; 整個器件工作第 32卷 第 8期 華 中 科 技 大 學 學 報 (自然科學版 Vol. 32 No. 82004年 8月 J. Huazhong Univ. of Sci. &Tech. (Nature Science Edition Aug. 2004于 TE 0

8、1模 .圖 1 閉腔諧振法測試微波介質(zhì)陶瓷結(jié)構(gòu)示意圖諧振時把整個結(jié)構(gòu)分為 5個區(qū)域 , 絕大部分 的電磁能儲存于區(qū)域 中 , 區(qū)域 , , 中為衰 減場 , 并忽略區(qū)域 中的雙重衰減場 . 針對 模進行研究 , 并設空氣 、 均為 0(4×10-7H/ , , 根據(jù)亥姆霍 茲波動方程 4:H z 1=A 1J 0(k r r sinh 1(z +h 1+h 2 ;H z 2=A 2J 0(k r r cos (z +< ;H z 3=A 3J 0(k r r sinh 3(h 2+h 3-z ; H z 4=A 4C 0(p r r cos (z +< ,(1式中 , A

9、 1, A 2, A 3, A 4及 <為待定系數(shù) , 它們可由介質(zhì)諧振器界面上的連續(xù)性邊界條件導出 ; J 0( 為第一類零階貝塞耳函數(shù) ; k r , p r 為徑向波數(shù) ; 為軸向傳播常數(shù) ; 1, 3為軸向衰減常數(shù) ; 且 k 2r =r k 20-2; p 2r =2-k 20; 21=k 2r -1k 20; 23=k 2r-k 20; k 2=200. 另外 , C 0(p r r =J 0(k r r 1 /K 0(p r r 1 K 0(p r r -K 0(p r r 2 /I 0(p r r 2 I 0(p r r ,式中 , r 1, r 2分別代表試樣及腔體半徑

10、 ; K 0( 為 第二類零階修正貝塞耳函數(shù) ; I 0(為第一類修正 貝塞耳函數(shù) 5. 各區(qū)域中電磁場的其余分量可由 麥克斯韋方程組求得 :E i =(j 0/k 2t (5H zi /5r ;H ri =(1/k 2t 52H zi /(5r 5z ,(2以及 E ri =E zi =H i =0, 式 (2 中 , i = , , , . k t =k r (i = , , , k t =p r (i = . 再由 邊界連續(xù)條件 :a . 在 區(qū) 、 區(qū)交界處可得1coth (1h 1 =tan (h 2-< ; b . 在 區(qū) 、 區(qū)交界處可得 3coth (3h 3 =tan

11、(h 2+< . (3另一個連續(xù)性方程可由介質(zhì)諧振器邊界處 (r =r 1 容抗匹配條件給出 :Y + Y =0,(4式中 , Y =H z 4/E 4|r =r 1, Y =-H z 3/E 3|r =r 1.由方程 (1 , (2 及 (4 即可得出 J 0(k r r 1 /(k r J 0(k r r 1 +K 1(p r r 1 -CI 1(p r r 1 /p r K 0(p r r 1 +CI 0(p r r 1 =0,(5式中 C =K 1(p r r 2 /I 1(p r r 2 .材料 , 如聚四氟乙烯 , 1=2. 05, 已 03r . 經(jīng) , 6次的迭代求得該諧

12、振 .2 介電損耗假定基片是無損耗的 , 整個體系的無載 Q 值 可寫為 Q 0=W tot /P tot =0(W spec +W matrix +W air3+W air4 /(P walls +P spec , (6式中 , W tot 代表諧振時體系中總存儲的電磁能 ;P tot 則代表一周期內(nèi)介質(zhì)諧振器內(nèi)的平均能耗 . W tot 包括待測試樣 、 介質(zhì)基片以及空氣中存儲的電磁能 , P tot 則包括待測試樣中的介質(zhì)損耗以及 腔壁中的導體損耗 . 其中介質(zhì)試樣的損耗功率又 可表示為 P spec =(00r tan/2 V s pec|E 2( |2d V =0tan W spec

13、 ,代入式 (6 后整理得 :tan =(1+A /Q 0-B ,(7式中 , A =(W matrix +W air3+W air4 /W spec ; B =P walls /(0W spec . 對于由金屬壁引發(fā)的導體損耗 則包括上 、 下板的損耗及區(qū)域 中的邊壁損耗 .P walls =2sR s |H tan |2d S , 式中 H tan 代表金屬壁上的切向磁場 , 它是誘發(fā)表面電流密度的因素 , 代 入切向場分量后上式可寫為 P walls =P endplates +P sidewalls =2s R s |H r 1|2d S +2sR s |H r 3|2d S +2sR

14、 s|H z 4|2d S.(8 在微波頻率下 , 金屬壁引起的損耗近似與表面阻抗的實部有關(guān) , 即 R s =1/( 6, 式中 = /(00, 表示微波頻率時金屬表面電流的 15第 8期 周東祥等 :閉腔諧振法測試微波介質(zhì)陶瓷介電參數(shù) 趨膚深度 ; 為電導率 . 及 可由空腔時 TE 011模的諧振頻率及品質(zhì)因素算出 , 這里根據(jù)文獻 6取 =91%. 另外由前述場方程可分別求得上述 分量如下 :W i = 2Vi|E i ( |2d V , (9式中 , W i , i , V i , E i 分別代表第 i 區(qū) (i = , , , 中存儲的電磁能 、 相對介電常數(shù) 、 體積和角 向電

15、場分量 . 將式 (8 和 (9 代入式 (7 中 , 即可求 得介質(zhì)材料的介電損耗 .3 模擬結(jié)果及討論圖 2 圖 2 基片歸一化厚度對諧振頻率的影響1=2. 050, h 3=3mm , h 2=3mm ,r 1=6mm , r 2=15mm的變化關(guān)系 , 它與上蓋板到試樣上表面歸一化距 離的變化對體系諧振頻率的影響有類似的規(guī)律 , 但由于介質(zhì)基片的介電常數(shù)大于空氣的介電常 數(shù) , 因此介質(zhì)基片厚度 h 1對頻率的影響略大于 h 3. 例如當 1=8. 05, h 1從 0. 1mm 到 0. 6mm , f 0的變化率為 0. 2GHz/mm , 而 h 3從 0. 1mm 到 0. 6

16、mm , f 0的變化率為 0. 19GHz/mm . 因此對 h 1的測量比對 h 3的測量更為重要 . 另外對于 80<r <100的材料 , h 1及 h 3對體系的調(diào)節(jié)范圍 分別為 10. 78%和 10. 32%. 實際上當 h 1, h 3 1. 2h 2時 , 它們對頻率的影響就已經(jīng)飽和了 . 本研 究還就 r 2趨于無窮大 , 1=2. 050時 , 對于特定 結(jié)構(gòu)的諧振器諧振頻率進行計算 , 并與文獻 7, 8的結(jié)論進行了比較 , 結(jié)果表明本文的計算誤差在 1%5%之間 .圖 3表示由體系的諧振頻率可對應計算出試 樣的介電常數(shù) . 整個計算過程中隨 h 2的變化均

17、保 持試樣長徑比為 0. 5, 從圖中可以看到當試樣尺 寸較小時 (例如試樣長 3mm , 直徑 6mm , r 為 80 時 , f 0=6. 073GHz , 諧振頻率較大 , 易引起較大 的導體損耗 ; 但若試樣尺寸較大 , 則頻率變化率也 較大 , 易引入較大誤差 .3不同尺寸試樣介電常數(shù)與諧振頻率的關(guān)系 1=2. 050, h 1=3mm , h 3=3mm , r 1=2h 2, r 2=15mm 圖 4為計算的介質(zhì)品質(zhì)因子與導體品質(zhì)因子 隨 h 1的變化關(guān)系 , 并且它與介質(zhì)品質(zhì)因子及導體 品質(zhì)因子隨 h 3的變化規(guī)律類似 . 這里假定測量的 器件的品質(zhì)因子為 Q u =5000

18、. 可以發(fā)現(xiàn)隨 h 1(或 h 3 的增加導體損耗迅速減小 , 介質(zhì)的品質(zhì)因子 越來越趨近于測量值 , 這與整個體系的品質(zhì)因子 公式 Q -1u =Q -1d +Q -1c 非常符合 . 另外介質(zhì)基片 的作用 h 1對損耗的影響大于 h 3. 雖然減小金屬 損耗對于低損耗介質(zhì)材料的測量是至關(guān)重要的 , 但 h 1(或 h 3 的值并非越大越好 , 因為對于圖示結(jié) 構(gòu) , 當 h 1>6. 5mm , h 3>7. 0mm 時金屬板損耗 值已趨近于飽和 , 而且當 h 1+2h 2+h 3>0/2時 , 介質(zhì)諧振器將處于漏模狀態(tài) , 體系品質(zhì)因子將 急劇下降 9 .圖 4 試樣

19、品質(zhì)因子 (Q d 與導體品質(zhì)因子 (Q c 隨 h 1的變化關(guān)系 (假定 Q u =5000r=98. 710, 1=2. 050, h 3=3mm , h 2=3mm , r 1=6mm , r 2=15mm , =91%圖 5示出了基片介電常數(shù)對金屬板品質(zhì)因子 的貢獻 . 當 80<r <100隨 1從 1到 9變化 , 金 屬板的品質(zhì)因 子 可 提 高 15%, 諧 振 頻 率 降 低 0. 67%, 這對低損耗材料的測量及提高整個器件25 華 中 科 技 大 學 學 報 (自然科學版 第 32 卷的品質(zhì)因子是非常重要的 . 圖 5 導體品質(zhì)因子 (Q c 與基片介電常數(shù)

20、(1 的關(guān)系h 1=3mm , h 3=3mm , h 2=3mm , r 1=6mm , r 2=15mm , 參 1Hakki B P D. A dielectric resonatormethod of inductive capacities in the mil 2limeter range. IR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Tech. , 1960, 6:4024102G eyer R G , K abos P , Jarvis J B. Dielectric sleeve res 2onator techniques for microwave compl

21、ex permittivity evaluation. 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Tech. , 2002, 51:3833923Itoh T , Rudokas R. New method for com puting theresonant frequency ofdielectric resonator.IEEETrans. Microwave Theory Tech. , 1977, 25:52544Maystre D , Vincent P , Mage J C. Thoretical and ex 2perimental study of the r

22、esonant frequency of a cylin 2drical dielectric resonator. 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ry Tech. , 1983, 31:8448485Zaki K A , Atia A. Modes in dielectric 2loaded waveg 2uides and resonators. Microwave Theory Tech. , :16Y , of di 2loss materials by the dielectric method. IEEE Trans. Microwave Theo 2Tech. , 1985, 33:5865927Fiedziuszko S , Jelenski A. The inf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