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裝結構設計教案_第1頁
女裝結構設計教案_第2頁
女裝結構設計教案_第3頁
女裝結構設計教案_第4頁
女裝結構設計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女裝結構設計第一章女裝原型第一節(jié)文化式女上裝原型的構成原理一、原型的制圖(上衣、裙子)二、原型的分類和分析三、原型的修正1、胖體2、瘦體3、挺胸體4、駝背體5、扁身體6、圓身體實驗內容|原型1:1紙樣一份,要求針對自己的體型數(shù)據,制作一件原型。(此原型要求裁剪、縫制、試穿、修正)課外作業(yè):原型1:5硬板紙樣一份,預習。思考題1、女裝原型是復合人體哪一體塊的結構為何將該體塊作為原型結構2、女裝原型屬于女裝中哪一類服裝的基本型松量是怎樣設計的試析原型的使用范圍3、為何女裝原型的前擺縫較后片多出2cm第二章原型的基本原理應用(一)第一節(jié)原型的三個基礎原理及應用一、對位法則及省移原理1、省的概念及其作

2、用(1)什么是省(2)省的作用2、乳凸量、預留胸省量、腰胸差量、前后差量間的關系3、對位方式與體型、服裝造型的關系4、省道轉移與造型設計(1)省道的形式(2)省道轉移(3)省道變褶桐(4)省道變分割線第二節(jié)裙子基本紙樣變化原理及應用1、腰省變擺量2、腰省變分割線3、腰省變褶桐實驗內容|要求進行裙子的工藝實踐。(用彩色衛(wèi)生紙操作)課外作業(yè)|省道轉移1:5各練習二份思考題1、省的類型有哪些應如何應用2、常用的省移方法有哪些試述省移原理的規(guī)律。3、試析全省量的構成及應用方式。4、試析柔和胸省的設計方法。5、乳凸量設定的依據及其應用。第三章領型的結構變化設計第一節(jié)領子概念一、領圍的測定方法1、測量要領

3、2、測量方法二、領的分類1、立領2、翻領3、駁領4、變形領三、領成型原理一一領的立體構成四、配領松量的構成原理1、領面、領座、夾角、領外沿尺寸、前偏量的認識2、肩頸領面寬、領座高、二者夾角的關系與領的造型第二節(jié)立領的結構原理及變化設計一、立領的起翹量設計原理1、脖頸結構與立領的起翹量設計二、立領的舒適性1、立領舒適性的掌握原則三、立領的變化設計1、中式立領2、連身立領(領省的應用)第三節(jié)各類領型的結構原理1、無領1、翻領2、駁領3、變形領實驗內容|要求進行典型領型的1:1紙樣繪制十款及工藝實踐思考題1、男女體型中,頸部有何特征區(qū)別2、試述駁領的部位名稱。3、立領結構中為何前領做上翹設計有何規(guī)律

4、4、試析無領式領門線的變化規(guī)律。5、試析一字領的結構方法。5、在企領的結構設計中,為何領面曲度比領底曲度大6、翻領領口的UKV型指的是什么7、試述翻領松量與領型的關系。8、駁領的配制有哪些關鍵因素9、駁領配制的方法有哪些第四章袖子的結構變化設計第一節(jié)袖子樣板的合理性一、袖的形態(tài)、位置和分類1、手臂的自然形態(tài)與位置2、合適袖山形狀的判定3、袖的形態(tài)和位置4、袖子的分類二、袖山、袖肥與腕運動的關系1、袖原型與人體部位的對應關系2、袖山、袖肥與袖下尺寸的關系3、手臂運動與袖山高度的變化對袖造型的影響三、合適袖山高的確定1、袖山吃勢量的原理2、袖山吃勢量的合理設計第二節(jié)寬松袖一、袖的基本型一直線型、H

5、型1 、A型一喇叭袖的紙樣構成2 、0型一燈籠袖的紙樣構成第三節(jié)合體袖一、合體一片袖的構成一袖省的形成原理二、袖省在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第四節(jié)插肩袖、連袖的設計原理一、插肩袖成型原理及設計要求二、袖造型與人體活動三、腋下松量與人體活動的關系四、腋下活動量與袖下襠的結構第五節(jié)袖片的分割變化設計一、橫向分割的特點(上下袖片)l、燈籠袖2、七分袖3 、。型短燈籠鈾二、縱向分割一兩片袖的形成原理第六節(jié)袖山的分割設計一、規(guī)則省、褶在袖山的應用設計4 、各種造型的泡泡袖二、袖山的分割設計1、雞腿袖2、羊腿袖3、袖山的分割線與褶的結合設計4、袖山的分割線與衣片肩部的結合設計三、特殊造型袖的綜合設計課外作業(yè):變化

6、袖型1:5制圖一份,預習思考題1、試析袖肥大小、袖山高低、袖下尺寸與手臂運動的關系2、試析袖山弧線曲度變化與袖山高低的關系。3、在合體一片袖的結構中,袖口中線應如何設計為什么4、試析合體兩片袖的結構原理。5、為何原型袖口不做直線造型而是曲線造型6、試述泡泡袖、燈籠袖的結構原理,其設計方法有哪些7、合體袖傳統(tǒng)袖開衩扣位應如何設計8、試析插肩袖的結構原理。9、試析抬高角度對人體手臂活動的影響。10、試析腋下松量與人體手臂活動的關系。11、試析腋下活動量與袖下襠結構處理的關系。第五章女裝外套的結構設計第一節(jié):寬松造型的結構制圖(襯衫、甲克)第二節(jié):半合體造型的結構制圖(大衣)第三節(jié):合體造型的結構制

7、圖(女套裝)第四節(jié):緊身造型的結構制圖(無領,無袖連衣裙)第五節(jié):內衣第六節(jié):禮服實驗內容J要求進行針對服裝樣品、款式圖片的看樣制圖直接畫法1:1練習8份女裝原型第一節(jié)文化式女上裝原型的構成原理、原型制作女裝原型修改之處:1、袖籠深1/6B°+82、BP點在BL線下2cmBP點一般據腋下58cm,3、背寬改為B/6+3.5cm。胸寬改為B/6+2.5cm。4、后沖肩量1.5cm。二、原型分類和分析1、英、美、日原型比較美式:英式:a、英美多采用定寸法,尺寸較準確,日式采用比例法較多。b、英式趨于保守,美式更加開放,日式趨于中等。5 、原型紙樣分析a、袖窿深與人體腋深:原袖窿深一般比人

8、體腋深低2cm,或定在BL上。b、袖山、袖身與人體手臂:袖山斜度約在人體手臂抬高20030°時,所對應的高度比垂直靜態(tài)時低1.4cm;袖寬約為手臂最大圍度加上45cm;袖山吃勢量為24cnrc、原型腰身:比人體多2cm松量。d、原型臀圍:比人體多4cm左右。二、原型的修正特殊體型*挺胸體1、體型特征人體胸部前挺,飽滿突出,后背平坦,頭部略往后仰,前胸寬,后背窄,穿上正常體型的服裝,就會使前胸繃緊,前衣片顯短,后衣片顯長,前身起吊,攪止口等現(xiàn)象。2、制圖上的調節(jié)通過測量前后腰節(jié)線在正常體型制圖上加以調節(jié),調節(jié)的具體數(shù)據視情況而定。通過前片胸圍線處切開,后片胸圍線處折疊,調整以下所述部位

9、,達到符合挺胸體型者的穿著要求。( 1)放大劈門(前領口內撇)。女式一部分放大劈門,一部分放大肩胸省。( 2)前胸放寬,男式大于,女式大于;背寬改窄,男式小于,女式小于。女式如有背省則改小。( 3)前片上平線抬高(使得前腰節(jié)長大于),后片上平線適當降低。( 4)前胸圍放大,男式一般大于,女式大于,后胸圍改小,男式小于,女式小于。另外,袖片也要做一些處理:( 5)袖山深線處折疊縮短后袖縫。( 6)袖山頭裝配標記向后移動。( 7)前袖山頭放胖些,后袖山頭放低些。*駝背體(曲背體)1、體型特征人體背部突出且寬,頭部略前傾,前胸則較平且窄。穿上正常體型的服裝,前長后短,后片繃緊起吊。2、制圖上的調節(jié)通

10、過測量前后腰節(jié)線在正常體型制圖上加以調節(jié),調節(jié)的具體數(shù)據視情況而定。通過前片胸圍線處折疊,后片胸圍線處切開,調整以下所述部位,達到符合駝背體型者的穿著要求。( 1)劈門改小,女式胸省改小。( 2)前胸改狹,后背放寬。女式收背省的背省放大。( 3)前片腰節(jié)線改短,后片則放長。( 4)前胸圍改小,后胸圍放大(擺縫向前移)。( 5)袖山深線處切開放長后袖縫。( 6)袖山頭裝配標記向前移動。( 7)前袖山頭改癟些,后袖山頭放高些。*平肩1、體型特征兩肩端平,呈“T”字型,穿上正常體型的服裝,就會使上衣肩部拉緊,止口豁開。( 1)通過前后袖窿深線處切開,在正常體型制圖上加以調節(jié),調節(jié)的具體數(shù)據視情況而定

11、。( 2)通過前后袖窿深線處切開,調整下述部位,達到符合平肩體型者穿著要求。( 3)減小前后肩斜度(抬高肩斜)。( 4)袖窿深線處相應抬高。*溜肩1、體型特征兩肩塌,呈“個”字型。穿上正常體型的服裝,會使兩肩部位起斜褶,出現(xiàn)止口攪等現(xiàn)象。2、制圖上的調節(jié)通過前后袖窿深線處折疊,在正常體型制圖上加以調節(jié),調節(jié)的具體數(shù)據視情況而定。通過前后袖窿深線處折疊,調整下述部位,達到符合溜肩體型者的穿著要求。(1)增大前后肩斜度(放低肩斜)。袖窿深線相應放低。*高低肩1、體型特征左右兩肩高低不一,一肩正常,另一肩低落。穿上正常體型的服裝低肩的下部出現(xiàn)皺褶。2、制圖上的調節(jié)按溜肩的調節(jié)方法,在正常體型制圖上加

12、以調節(jié),調節(jié)的具體數(shù)據視情況而定。見圖。通過前后袖窿深線處折疊,調整下述部位,達到符合高低肩體型者的穿著要求。( 1) 增大低肩肩斜度(放低肩斜)。( 2) 低肩袖窿深線相應放低。注:溜肩調節(jié)的是兩肩,而高低肩則是調節(jié)低肩。第二章原型的基本原理應用(一)第一節(jié)原型的基本原理及應用一、對位法則及省移原理1、省的概念及其作用(1)什么是省服裝中省褶的起源于別針造型時期:在羅馬時代,美麗的埃及艷后,命人星夜制作性感的晚裝,但皆不能表現(xiàn)其完美起伏的曲線。于是命人用別針將十人才可用手簡單造成的,類似于今天3D設計一樣的量身制作而多余的面料固定。最后,艷后大膽而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做法,成就了一批宮廷設計師,紙

13、樣師。后繼者繼而將多余的面料產生的部分稱為省或者褶。而根據不同的面料及成衣的效果,慢慢開始有的直接將面料裁剪掉,有的則倒貼在內(或平分),于是省與褶被細分開來:?。褐该媪媳惶涂眨眉舻牟课?;在紙樣通常表現(xiàn)為V形狀及上下V形狀。褶:指面料沒有被裁剪過,但在工藝上會開成一條做好線。(2)省的作用省的意義在于提高服裝的適體性,無形省是在此基礎上模糊與淡化省的外形特征,并與其它的表現(xiàn)形式融合起來,在提高服裝的適體性的前提下,大大地豐富與完善服裝設計的表現(xiàn)形式,使設計真正地達到多元化。比如肩凸:人體自然站立時,無論如何肩頭都呈現(xiàn)明顯的凸點,因此可以引出無數(shù)條射線,不過由于人體臂部的運動要求,使其應用范圍

14、擊中到兩條射線上。一是袖窿線,二是袖中線與肩線的連線。袖子和上身的接縫實際上在為肩峰做省的處理,構成斷縫結構。連身袖或者插肩袖在袖中線與前肩匯合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個張角,這說明袖窿線和袖山線所形成的省量轉移到了肩線和袖中線上,這實際上就是肩峰點的省移。2、乳凸量、預留胸省量、腰胸差量、前后差量間的關系前片省量=胸省量+腰省量3、對位方式與體型、服裝造型的關系4、省道轉移與造型設計傳統(tǒng)胸省的選擇,不外乎有5種,即腰省、側省、袖窿省、肩省、領口省,這些省無論怎樣變化位置,省的指向都是胸點。而實際上只要省尖的指向固定,就可以引出無數(shù)條結構現(xiàn),準確說胸省的設計可以選擇無數(shù)次,可以是分解設計,也可以是移位

15、設計,這就是所謂的胸凸射線。4 1、省道的其它形式(1) 同手縫工藝結合的無形省設計。(2) 利用面料的伸縮性進行無形省的設計。眾所周知除彈性面料外,普通面科斜紗的伸縮性要大大超過經紗和緯紗,在今天流行簡約主義的都市時尚中,利用面料的特性進行無形省設計的技巧將大行其道。具體的操作技巧表現(xiàn)為:以前中心線為基準,用大頭針將其固定,然后將余量推向兩側,繼而往肩胸處推移,最后將所有的余量集中在領口處,整體造型簡潔明快,同時將造型藝術中靜中有動的原則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掌握了造型原理,該方法也可用在其它的部位如背部、腰部以及胯部等等。(3) 表現(xiàn)肌理效果的無形省設計。在立體裁剪中有許多表現(xiàn)肌理效果的造型手段

16、,堆積法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借用堆積法的構成原理進行無形省的設計,也是現(xiàn)代服裝設計的表現(xiàn)技巧之一。具體操作時將面料鋪放在人臺上用大頭針固定住,然后將布科與人臺貼合,在貼合的同時會產生許多余量,將這些余量以堆積的方式來處理,便產生了無形省的一種新的表現(xiàn)形式。(4) 夸張有形省的無形省設計。而縫份以及省道外化性設計便是改變服裝構成形式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一種桀驁不遜,無拘無束的生活理念??鋸堄行问〉臒o形省設計就是在省道外化的基礎上進行的變化處理,使外化的省道更具形式美,設計語言更富有魅力。(5) 利用編織法做無形省的設計。編織法是立體裁剪中的一種造型技巧,其最大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組織結構簡單、疏密與松

17、緊度可自由調節(jié),利用編織法做無形省的設計就是將余量在編織的過程中消除掉,既滿足了對服裝造型美的設計要求同時又提高了服裝的適體性能,并且其適用范圍尤為廣闊。4 2省道轉移及分解胸部余缺處理的極限就是把全省用盡,我們把這種設計叫貼身設計。然而服裝造型并不是都是貼身的,所以在胸省的用量中往往只用全省的一部分,就是采用全省的貼身設計,也習慣于分解使用,這樣能使造型更加豐滿適體。固此,就出現(xiàn)了全省的部分轉移和全省的分解轉移的設計方法。省道轉移時,根據服裝造型,可進行全身轉移(斷腰且緊身),部分省道轉移(合體,緊身)不轉移(松身)。1、全省轉換成單省a、后肩省的轉移b、胸省轉移c、省尖不指向BP點時的轉移

18、d、轉移成弧形省、折形省2 、全省分解3 、不對稱的兩邊省道轉移省道變褶裥4 、省道變褶裥5 、省道變褶裥加分割線6 、不對稱的褶裥省道變分割線7 、左右對稱過胸點8 、左右非對稱的分割線9 、不過省端點的分割線第二節(jié)裙子基本紙樣變化原理及應用1、腰省變擺量2、腰省變分割線育克線設在中腰線以下1cm處最佳。3、腰省變褶裥第三章領型的結構變化設計第一節(jié)領子概念一、領圍的測定方法1、測量要領2、測量方法二、領的分類1、立領2、翻領3、駁領4、變形領二、領成型原理一領的立體構成四、配領松量的構成原理1、領面、領座、夾角、領外沿尺寸、前偏量的認識2、肩頸領面寬、領座高、二者夾角的關系與領的造型第二節(jié)立

19、領的結構原理及變化設計一、立領的起翹量設計原理1、 脖頸結構與立領的起翹量設計二、立領的舒適性2、 立領舒適性的掌握原則三、立領的變化設計1、中式立領3、 連身立領(領省的應用)第三節(jié)各類領型的結構原理1、無領2、翻領后翻領常規(guī)性的設定考慮哪些因素對后領腰立體造型的高度位置的考慮。如圖l為翻駁領側面立體效果的示意圖,領腰后中心上口點為R,頸側處領月上口點為A,前身駁折點為B,當RAB勾成自上而下流暢的線型時,則為較美觀的,同時這樣的領腰上口線型吻合于多數(shù)領形的風格。所以后中心領腰高尺寸的取值大于或等于頸側處領腰高尺寸,一般大于的量在0.71 O范圍內。對后翻領外圍輪廓線型的高度位置考慮。在圖1

20、的翻駁領側面立體效果的示意圖中,后翻領外圍輪廓線后中心點D,肩線處領子外圍輪廓線為M點,由于前身胸部以上的造型,前領外圍輪廓線構成了立體自上而下的線型,所以如果后翻領外圍輪廓線構成的線型,在立體上也是后中至側為自上而下構成光順統(tǒng)一的美觀的線型。同樣這樣的領子前后外圍輪廓線在側面構成的視覺造型吻合于多數(shù)領形的風格。所以后翻領外圍輪廓線蓋住衣身的尺寸在平面衣身上的結構如圖2,后中心尺寸CD=M-20±1O。對后翻領外圍平面線型的考慮。(1) 為何要認清翻駁領肩線處領面寬與頸側處領面寬的關系一文中,對于駁折線角度位置的變化構成后領外圍輪廓線型的改變已作了論述,而后翻領外圍輪廓線型的曲率,除

21、了保證立體位置以外,由于后翻領的后領(如圖3)是與前領整體組合的特性。所以當駁折線越垂直或偏斜于衣身外側,如圖4、圖5,因為在保證后領腰,后領面尺寸不變的前題下,后翻領外圍結構線的線型的曲率發(fā)生了變化。(2) 而后翻領外圍結構線型的曲率,除了保證立體所在的位置以外,還應考慮到后中部位領腰、翻折面的尺寸關系,圖6圖1中頸根斜面的P-P剖面圖,在后中部L。、L2區(qū)域內,后領孔線、后腰上口線、后翻領外圍輪廓線近似在同一條線上,它們三者的長幾乎相等,所以就構成在后中領孔寬13范圍內后翻領外。圍線型平行于后領孔線型,且垂直于后中直線,如圖7。(3) 根據以上(I)、(2)的分析,為了防上后翻領外圍結構線

22、曲率的變化太大,往往可略調整后領后中心尺寸、略調整后中領腰的高度尺寸(如圖8)。(4) 對后翻領外圍輪廓線長誤差的考慮。本專欄后翻領外圍線的長與哪些因素有關中的論述,后翻領外圍輪廓線的長與許多因素有關,所以根據常規(guī)性的計算會會有一定誤差,而后翻領外圍的造型在衣身造型之外,同時服裝面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誤差在土0.5范圍內不會明顯影響后翻領的.造型及衣身的結構。計算會有一定誤差,而后翻領外圍的造型在衣身造型之外,同時服裝面料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所以誤差在土0.5范圍內不會明顯影響后翻領的造型及衣身的結構。3、駁領翻駁領的結構設計一般是直接在前衣身紙樣上繪制衣領紙樣。由于駁領的里面通常襯以硬領襯

23、衣,所以要開大原型領線。根據面料的厚薄,側頸點開大0.51厘米,右頸點開落0.20.5厘米,面料越厚,開落值越大,薄料可不開落,取原型領線。3.1翻駁領結構設計步驟1、在原型板的基礎上,后領圍線稍開大后,量取后領圍尺寸。2、做駁頭翻折線,先找出疊門寬2cm然后再找出疊門與腰圍線的交點作為駁點。從已經開寬的前頸側點向外量出領座高減掉0.5cm,如果設領座高為2.5cm此尺寸相對穩(wěn)定,則該尺寸為2cm,從此點到駁點連線就為駁頭翻折線。3、做串口線和駁頭寬,先從前頸點向下34cm做斜線與翻折線相交45°,此線為串口線。然后做垂直于翻駁線的駁頭寬8cm與串口線相交。4、確定領口線的位置和倒伏

24、線,首先經過開寬的前頸側點做駁頭翻折線的平行線,此線向下與串口線相交,向上取后領弧長尺寸。然后還是從開寬的前頸側點開始再作一條直線,直線尺寸也為后領弧長尺寸。兩條右領弧長直線之間的距離為2.5cm此2.5cm就是西服領的倒伏量,見圖4。5、確定領嘴位置和后領寬位置,在串口線上由駁頭寬點向上4cm為下領角,上領角=下領角一0.5cm=3.5cm上下領角之間夾角為800-900(此數(shù)據只適合傳統(tǒng)西服的配比關系,時裝款式的翻駁領可任意設定)。然后取后領寬7cm垂直于倒伏傾斜線,見圖5。6、畫輪廓線,按圖所示,分別把領外口線及駁頭輪廓線畫出,完成西服領結構設計的全部過程,見圖6。3.2倒伏量的影響因素

25、在領座高一定的情況下,領面寬越寬,后領外口尺寸越大,因此倒伏量越大。但在實際情況下,倒伏量不僅與領面寬,領座高有關,還與面料、領嘴結構、制作工藝、肩的傾斜度、肌肉發(fā)達有關,以下將介紹翻駁領倒伏量的影響因素。我們知道,一般翻駁領領面寬比領座高要大1cm這說明倒伏量比較小的。有時領面寬需要加寬,這種選擇并不意味著領座高同時加寬,也就是說,領面增加的部分應向肩部外圍延伸,而不是增加領高。領面寬與領座高差值所產的倒伏量為(b-a)/2,b為領面寬,a為領座高。不同的面料,由于采用不同的原料、紗線、織物組織、織造方法,其質地性能也不一樣:有的柔軟輕薄;有的硬挺厚重。材料的塑形性也不同,這就作用于不同的面

26、料,其倒伏量不同。薄面料的倒伏量一般取1cm,中厚面料的倒伏量一般取1.5cm厚面料的倒伏量一般取2cm。對于塑形性比較好的面料,可作0.5cm的微調。翻駁領的領嘴結構通常有三種形式:領嘴不位于翻折線上,無領嘴、領嘴位于駁頭翻折線上,對于這三種領嘴結構,倒伏量的取值不同,通常情況領嘴位于翻折線上,倒伏量取。;領嘴不位于翻折線上,倒伏量取1cm;無領嘴,倒伏量取2cm。翻駁領的翻領是由翻領面與翻領里兩部分進行縫合,在縫合的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的縫縮。有些款式的翻駁領,為了美化衣領的外觀效果,增加衣領的牢固度,翻領的上口緝明線。對于這些款式,我們在進行結構之前,需要測試縫率,來確定由于不同的制作工藝

27、所需的倒伏量。肩傾斜度及肌肉發(fā)達程度的影響當領座高與領面寬一定時,肩的傾斜度的減小意味著領止口線的長度將增大,倒伏量應增大。肩部肌肉發(fā)達的體型,倒伏量也應增大。值得注意的是,領面寬與領座高、面料、領嘴結構、制作工藝、肩的傾斜度、肌肉發(fā)達程度等影響往往同時出現(xiàn),因此,設計者要綜合考慮,以上因素來確定倒伏量,即倒伏量=al+a2+a3+a4+a5o其中a1為領面寬與領座高差值所需的倒伏量,al=ba/2(b為領面寬,a為領座高),a2為不同面料所需的倒伏量,a3為不同領嘴結構所需的倒伏量,a4為不同制作工藝所需的倒伏量,a5為肩的傾斜度以及肌肉發(fā)達程度所需的倒伏量。倒伏量是翻駁領的特有結構,然而翻

28、駁領的服貼度要求很高,這意味著倒伏量不宜過大。倒伏量過大,意味著翻領的領外圍容量增大,可能產生翻折后的領面與肩胸不服貼。如果倒伏量為零或小于正常用量,使翻領的領外圍容量不足,可能使肩胸部擠出褶皺,同時領嘴拉大而不平整。3.3影響翻駁領的變化因素翻駁領的結構比較復雜,因為它不但與倒伏量有關,還與駁領長度、直開領長度、用口線斜度、領嘴形狀、駁領寬度、駁領形狀、翻領寬度、領外口線、疊門寬有關。駁點根據設計需要沿前門襟止口線上下移位,并與駁領點直線連接(即翻折線)而形成各種長度的駁領。由于這種領型是根據翻折線來制圖的,駁點的變化會引起領子傾斜度的變化。駁點位置的確定,基本上由外觀造型來考慮。由于翻駁領

29、的制圖是在前領口基礎上配制的,直開領長度的變化會引起領子的同步變化,所以直開領的大小,完全可以根據外觀需要來設定。直開領長度的變化,改變了領嘴的位置,產生新的視覺效果。串口線斜度的改變,完全是為了外觀設計需要。串口線是領下口線與領圈的公共線。串口線斜度的變化,可以看作是一種線的移位,它對領子的倒伏量無任何影響。正常的領嘴形狀是等邊三角形,邊長一般為34cm。在實際設計中,可以對領嘴的形狀加以變形,甚至使其消失掉。駁領寬度的變化,以改變外觀形態(tài)為目的,通常是與翻領部分的寬度同時變化。駁領形狀的變化方式與變化手法多種多樣,有的是通過不同的形的組合,而產生新的形;有的則是運用仿生學原理,從自然物象中

30、尋找靈感,如青果領、燕領等;有的是利用分割,展開技術對翻駁領的基礎形進行變化,還有的是利用裝飾工藝,使翻駁領的外觀豐富多彩。但是,無論采取何種手法,無論其外觀怎樣變化,翻駁領的風格必須與服裝的整體風格及特定的功能相統(tǒng)一,這是所有領型設計中必須遵循的原則。翻領寬度的變化不僅是一種外觀形狀的變化,而且還關系到內在結構的變化。根據倒伏量原理可知,當翻領寬度增大時,倒伏量也要作相對而應的增加,否則,會因領外口線過緊而迫使領座開高,使領子的外觀出現(xiàn)不平服的現(xiàn)象,達不到變化的預期目的。領外口線的變化不僅是改變領外口線的形狀,而且要考慮領寬、倒伏量、領角形狀、領嘴形狀、駁領形狀等相關因素,使它們在整體上達到

31、和諧統(tǒng)一。單排扣的疊門的寬度為2cm,雙排扣疊門寬度可根據設計需要而定,通常為58cm。疊門寬越寬,翻折線的斜度越大,由于翻駁領的倒伏量設計是以翻折線為基準的,因此翻駁領的倒伏量也相應增大。34翻駁領外圍輪廓線在平面前肩線處位置的確定與哪些因素有關平面結構線是立體至平面的展開,同樣翻駁領外圍輪廓線在平面前肩線處位置是由領腰、翻折面、肩線的立體形態(tài)所決定,所以必須首先找到相關的立體形態(tài)。如圖1中,S為預側立體領孔寬點,A為頸側領腰上口點,SA為頸側處的領腰高尺寸,a為領腰SA與S點垂線的角度,SP為立體肩斜線,AM為領子頸側處翻折的面,B點為前領的駁折止點,AB為駁折線,MQ領子在前衣身上的外圍

32、輪廓線。在立體肩線上M點的位置與如下因素有關:l、與頸側處領腰的高度SA有關。2、與頸側處領腰的立體角度a有關。3、與立體肩線SP的斜度有關。4、與頸側處翻折面AM勺寬度有關。5、翻折面材料的軟硬、輕重、受重力在頸側處AM勾成的線型有關。當確定了立體A點、M點、AM勺線型,才可找到AM的實際長度L,再根據翻駁領前領腰連著衣身一起轉折的特性,在平面前衣身結構的肩線上,根據L尺寸直接找到翻駁領外圍輪廓線在平面前肩線處的位置(如圖2),S'為平面頸側處領孑L寬點,S'P'為平面前肩斜錢,A為S'P'的延長線,S'A為頸處領月高尺寸,AM二立體AM線型長

33、L。除此以外,駁折線AB'構成立體形態(tài)的角度及預部吻合的程將改變A'點在立體造型中距A點的位置,也會影響到M點的確定。35為什么常規(guī)的翻駁領下口頸側處應修光順翻領或翻駁領下口頸側處應修光順,是因為頸側處的翻折線必須修正的緣故。圖1為翻駁領的結構圖。S點為前衣身領孔寬點,A點為肩線延長線上的駁折點,SA為領腰尺寸,B點為前身的駁折止點,AB連線為駁折線,B'為駁折線與前領面分割線的交點,SF為上領與前身的內分割線。CD為后領中心線,CS為后領下口線的基準線,MD為后翻領外圍輪廓線,CR為后中心領腰尺寸,RD為后中心領面尺寸。圖2為圖1中上領的結構放大圖。后中心領腰上口點R

34、與前身頸側處駁折點A直線連接,與前身翻折線AB'構成了二條相交成角的駁折線。過A點作RA的垂線交外圍線于P1點,過A點作AB'的垂線交外圍線于P2點,如領子以RAAB'直線為翻折線,則P1P2尺寸為外圍多余尺寸,P2、P1點前后外圍尺寸產生不足,外圍必須的尺寸不能均勻分配。圖3為A點處修正翻折線的結構圖。RR垂直于CDRR等于1/3后領孔寬。A點為修正后的頸側處駁折點,AA'為彳正A點處折角必須的量。修正后的翻折線RRAB'能使外圍輪廓線合理分配至衣身。根據立體至平面展開的原理,領面所構成立體造型的形態(tài)近似于橢圓錐臺型,所以翻折線必須為RRAB'

35、構成光順的弧線才合理。當翻折線A至A'點修正光順后,減少了頸側區(qū)域領腰的縱向尺寸,所以必須在領子下口頸側處彌補減少的量,修正翻領或翻駁領下口使之光順。如圖4。5為翻領的結構圖。6為翻領下口頸側處修正的結構圖。修正的方法及原理和翻駁領相同。3 6翻駁領與立駁領頸側處領腰的確定方法為何不同通常翻駁領制圖在肩線的延長線上取SA尺寸為頸側部位領腰(如圖1),而立駁領制圖是在肩線的延長線上取SA尺寸再提高A點至A',SA為頸側部領腰(如圖2)。首先,領腰是針對在領孔上豎立傾向的表面尺寸,而不是駁折線與領孔的距離。駁折線只是在領腰之上,依附于領腰,且駁折線有其方向性,當駁折線的角度在變化時

36、,駁折線距領孔上某一點的垂直距離也在發(fā)生改變。其次,立駁領是立領與駁領的組合,在制圖時必須已知立領部分領腰的高度、前后領腰區(qū)域的形態(tài)及相關尺寸,所以前領的結構制圖必須找到頸側處前后領腰的分界線,如圖2中SA。翻駁領的結構制圖是根據前領與后領外圍輪廓線的尺寸組合的,無需考慮領腰尺寸,所以在前身制圖中,延長肩線取領腰,確定駁折點A,可不考慮A點在頸側部的具體位置(如圖1)。由此形成了翻駁領與立駁領頸側部位領腰確定方法的不同。3、變形領第四章袖子的結構變化設計第一節(jié)袖子樣板的合理性、袖的形態(tài)、位置和分類1、手臂的自然形態(tài)與位置2、合適袖山形狀的判定3、袖的形態(tài)和位置4、袖子的分類一片袖兩片袖插肩袖二

37、、袖山、袖肥、袖籠深與人體運動的關系1、袖原型與人體部位的對應關系a、袖窿深與人體腋深:原袖窿深一般比人體腋深低2cm,或定在BL上。b、袖山、袖身與人體手臂:袖山斜度約在人體手臂抬高20。30°時,所對應的高度比垂直靜態(tài)時低;袖寬約為手臂最大圍度加上45cmi;袖山吃勢量為24cmr2、袖山、袖肥與袖下尺寸的關系貼體型:袖肥宜小于袖山深1cm左右.合體型:袖肥基本等于袖山深.普通型:袖肥大于袖山深12cm左右3、袖籠深與人體的關系三、合適袖山高的確定1、袖山吃勢量的原理2、袖山吃勢量的合理設計第二節(jié)寬松袖一、袖的基本型一一直線型、H型三、A型一一喇叭袖的紙樣構成0型一燈籠袖的紙樣構

38、成第三節(jié)合體袖合體一片袖的構成一袖省的形成原理從肘點也可以引出無數(shù)條射線,但是由于袖子運動和造型的要求,其作用范圍小而隱藏,一般以不暴露縫線為原則。袖省在造型設計中的應用第四節(jié)插肩袖、連袖的設計原理一、插肩袖成型原理及設計要求1、在一種上裝的造型結構中,其袖型常采用插肩袖、連袖的造型結構,請問為何在前后袖片中,前袖片與后袖片的袖長縫中沒有縫合線,也就是只有一片的插肩袖,它是采用何種方法處理的答:在插肩袖的結構中,可以將前、后袖中縫分成三種結構形式:(1)袖中線分割型;(2)袖中線在袖山高以上縫合,袖山高以下為連折型;(3)袖中線連折型。在1、2兩種插肩袖的結構中,常運用于合體型服裝。3的插肩袖

39、結構多用于寬松型服裝。2、在結構設計教材下冊中介紹了連袖的三種形式,即平連,斜連,插三角的三種形式,它們三種形式在結構制圖中有何區(qū)別與基本連袖的結構制圖一樣嗎其紙樣是如何處理的答:在連袖的結構變化中,主要表現(xiàn)為:平連袖,斜連袖兩類。而插角連袖屬于斜連袖的變化之一。平連袖通常是指中式連袖,表現(xiàn)為袖中線與小肩相連為一體而無肩斜的一種袖型如圖4。多用于中式服苯,如大襟便衣等。斜連袖是指通過增加袖山高,從而使袖中線與肩斜線產生袖山夾角如圖5,夾角A越小,則袖中線越斜,袖肥變窄,袖型美觀且貼體,但不便于手臂上抬的活動。袖山夾角A越大,袖肥增寬,袖型呈寬松便于手臂亡抬的活動,胸寬至腋處余量越多,美觀效果差

40、。為使連袖具有合體美觀又具一定的活動性,故采用腋下插角的方式來解決手臂亡抬的活動量如圖6。通常腋下切人長度(a)在8cm左右,a取值越長,則袖籠應開深,其所對應的腋下活動量也可加大,然后再進行設置腋下三角如圖7。三角兩邊長等于腋下切人長度a,腋F寬度b為活動量。連身袖腋下余量較多,其合體型袖與西服袖相比,在同一舒適度,連身袖袖深與袖肥較西服袖大、袖深??p制插肩袖時,袖籠、袖山應粘合牽條,以免拉長(此處為斜絲)。連身袖,肩點必須上抬,因為時連裁,必須給肩部一個活動量。二、袖造型與人體活動腋下松量與人體活動的關系腋下活動量與袖下襠的結構第五節(jié)袖片的分割變化設計、橫向分割的特點(上下袖片)l、燈籠袖

41、3、七分袖4、。型短燈籠鈾、縱向分割一一兩片袖的形成原理第六節(jié)袖山的分割設計人體自然站立時,無論如何肩頭都呈現(xiàn)明顯的凸點,因此可以引出無數(shù)條射線,不過由于人體臂部的運動要求,使其應用范圍擊中到兩條射線上。一是袖窿線,二是袖中線與肩線的連線。袖子和上身的接縫實際上在為肩峰做省的處理,構成斷縫結構。連身袖或者插肩袖在袖中線與前肩匯合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個張角,這說明袖窿線和袖山線所形成的省量轉移到了肩線和袖中線上,這實際上就是肩峰點的省移。一、規(guī)則省、褶在袖山的應用設計1、各種造型的泡泡袖二、袖山的分割設計1、雞腿袖2、羊腿袖3、袖山的分割線與褶的結合設計4、袖山的分割線與衣片肩部的結合設計三、特殊造

42、型袖的綜合設計第五章女裝外套的結構設計第一節(jié):寬松造型的結構制圖(襯衫、甲克)第二節(jié):半合體造型的結構制圖(大衣)第三節(jié):合體造型的結構制圖(女套裝)第四節(jié):緊身造型的結構制圖(無領,無袖連衣裙)對于緊身服裝斷腰結構設計:在袖籠線上折疊1cmi收緊袖籠線(對于無領無袖,袒胸服裝都需要在袖籠和領口一個折疊量,折疊量的大小根據胸高確定,目的是增大胸省量,使服裝貼合度更好),全省可轉移。領子開口較寬、深時,除在前胸折疊部分省以消除胸部的浮余量外,另外為防止肩帶下滑,在肩線處截取,增強結構穩(wěn)定性,肩線處處理后角度不一樣,肩帶就不易往下滑動,領子深度變化較小的設計多數(shù)為造型設計。第五節(jié):內衣第六節(jié):禮服

43、第六章總結1、面料的性能對結構的影響面料的特性更不容忽視。面料的挺括度、柔軟度、下垂感和面料受熱后的可塑性等等,直接影響板型的處理,挺括面料和柔軟下垂感好的面料在板型上處理截然不同。就女裝來說,前胸和后肩胛骨的處理就應因面料而定,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柔軟下垂感好的面料,如真絲雙縐、真絲絹紡等面料,在胸省量的處理上相對要稍微大一些,側縫下擺處起翹要多一些,否則,下擺前后不呈水平狀而是波浪狀;挺括的面料,如近幾年較流行的復合涂層面料,胸省量相對要小一些,另外各曲線的如刀背、袖籠、收省、收腰等要盡量趨于平緩,不可有猛而急的死彎,否則會整燙不平或出現(xiàn)許多不美觀的小坑或斜縷。可塑性的面料一般多為天然性織物

44、,如真絲類、純毛類、純麻類織物,其特性里面料受熱后具有很好的可塑性,使平面形的面料在受熱后通過歸攏、撥開等工藝處理后變?yōu)榱Ⅲw的形狀,更加符合人體的外形,從而達到服裝的外表美觀。不可塑性的面料一般為化纖類織物面料,不具備以上的特性,所以制板時就不能考慮工藝處理這一環(huán)節(jié),必須要通過樣板的造型處理后才能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其中,剛性面料合休時產生的省量最大,由于其懸垂性差,故起翹量最小;柔性面料合體時產生的省量較小,其懸垂性較強,起翹量較大;垂性面料合體時產生的省量最小,其懸垂性最強,起翹量最大。因此,在無省款式中最適合采用垂性面料制作,而且在8cm體型中,由于起翹量大的原因,也會出現(xiàn)后上平線長于前上平線

45、1.5cm左右的框架特點。相反,在剛性面料中,由于起翹量小的原因,也會出現(xiàn)后上平線低于前上平線工5cm左右的框架特點。2、服裝制圖中原型法與比例法的綜合運在國際上,大部分先進國家的服裝裁剪都是用原型法,但由于,原型在使用上不能直接裁剪,而且胸圍放松量與袖籠深分兩步確定,與我國傳統(tǒng)習慣不符,因此,原型法不能全盤照搬,而且比例裁剪法在我國運用多年,也有不可拋棄的精華,對于一些傳統(tǒng)款式,如西裙、西褲、襯衫、西裝,套用公式,簡單正確,并可以在布料上直接裁剪,方便快捷。因些,只有在傳統(tǒng)的比例裁剪基礎上,運用原型法的結構方法,才能將兩者的優(yōu)點結合,開拓一種裁剪的新路。下面以女裝基本衣片為例。一、測量部位:

46、原型裁剪法的測量部位是:常見的日本文化式只需測量胸圍、背長、袖長三個尺寸,領圍與肩寬的確定不夠準確,登麗美式測量的部位則過多,程序復雜,不利于使用。比例裁剪法的測量部位中沒有背長,腰節(jié)線的確定不夠科學。通過比較得出:選擇領圍、胸圍、肩寬、背長、袖長這五個部位測量較為合適。二、尺寸加放:原型法裁剪的尺寸加放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先考慮人體基本合體松量加放10cmi第二步再根據款式繼續(xù)加放。比例裁剪法習慣胸圍凈尺寸,直接裁剪,更為方便。通過比較得出:將胸圍凈尺寸,加放后得到成品尺寸,再進行制圖。具體可參考如下:無吊帶上裝,胸圍加放為0;緊身襯衣為;普通襯衣為810cmi寬松襯衣1220cm;西裝810cm大衣為15-20cmi1、衣片:(1)、胸圍是成品尺寸。(2)、領口:領圍的框架有兩種方法確定,一種用胸圍計算,一種用頸圍計算,后者適合做立領襯衫和旗袍領,更為科學。因此,選用1/5領圍計算。(3)、肩斜:肩斜量可以用定量法、公式法或角度法確定,三者的結果相差甚微,而采用定量法可省去計算的麻煩。故采用定量法確定肩斜:普通襯衣前肩斜5cm,后肩斜;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