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黃土的分布_第1頁
我國黃土的分布_第2頁
我國黃土的分布_第3頁
我國黃土的分布_第4頁
我國黃土的分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我國黃土的分布我國黃土分布的廣度、黃土的厚度和發(fā)育的完整性都是世界罕見的。我國的黃土堆積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qū),黃土的廣泛分布,是華北地區(qū)重要的景觀特征。(一)黃土的堆積黃土是松散的黃色土狀堆積物的習用名稱,它是第四紀以來長期的堆積物,顏色由黃至紅黃、疏松多孔,粉沙質,質地均一,層理不明顯,富含碳酸鈣。鈣以各種礦物的外蒙體形式包裹在黃土塵狀物表面,使松散狀堆積物具有一定的膠結力并導致垂直節(jié)理的發(fā)育。黃土層包括早更新世的午城黃土、中更新世的離石黃土和晚更新世的馬蘭黃土。其中離石黃土厚度最大,分布廣,覆蓋在山地之間廣闊的各種古地形面上,構成塬、梁、峁的物質主體。黃土層內含有多層古土壤,以及一、二個剝蝕

2、面。馬蘭黃土顏色淡黃,質地松軟,厚度雖較小,卻罩蓋在所有塬、梁、峁上,并散布在一些巖石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頂上。黃土覆蓋層的地表高度,其變化趨勢取決于下伏基巖地面總的傾斜方向。在六盤山以西,會寧、通渭間華家?guī)X上的黃土海拔近2000米,自此向西北到黃河沿岸降至15001000米,向東南到渭河上游谷地降至1000750米。陜北靖邊白于山山頂黃土海拔達18001900米,向南或向東南經(jīng)過1000米左右的董志源、洛川塬,至渭河平原降至500米。黃土的覆蓋雖然大大減緩了基底地面的起伏,但未能改變地勢總的傾向。黃土堆積的總厚度在地域上有明顯的變化,隴東、陜北、晉西是黃土分布的中心區(qū)。除黃河峽谷兩岸地帶黃土厚

3、度為6070米以外,黃土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子午嶺西側的董志塬和東側的洛川源,出現(xiàn)兩個最大厚度中心,分別達到200米和180米,六盤山以西,呂梁山以東,渭河北山以南的地區(qū),黃土總厚度減為50100米。黃土顆粒成分,從整體看有很大的均一性,以細粉沙(0.050.01毫米)為主,次為粗粉沙(0.10.05毫米)。晚更新世黃土的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東南遞減,粘土含量則由西北向東南增加。從海原向東北,經(jīng)環(huán)縣、志丹、綏德、臨縣至靜樂一線;線西北粗粉沙含量高于30,當?shù)厝罕姺Q之為“沙黃土”,線東南粘土含量超過15,稱之為黃土。黃土的堆積是經(jīng)過風的吹揚、搬運、堆積而成。黃土堆積之后,又受流水和塊體運動影

4、響,發(fā)生再搬運,形成黃土狀堆積物。廣泛分布的黃土,對華北地區(qū)的自然特征具有深刻的影響。厚層黃土被雕塑成特殊的黃土地貌,填造了廣闊的華北平原,土壤發(fā)育、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都深受黃土的深刻影響。(二)黃土堆積及其影響1黃土地貌發(fā)育具有特殊的過程 黃土高原廣大地面被為數(shù)眾多的大小溝谷切割得十分破碎。在黃土堆積最厚的中心地區(qū),涇、洛河中游、馬連河和蒲河間有幾片相對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隴中祖厲河中游、晉陜黃河峽谷段延水關到禹門口的黃河兩側、晉東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條的“黃土殘塬”、塬的頂面比較平整,地面坡度一般為1°3°,四周受溝谷侵蝕,形成陡峻的邊坡。目前,平整的

5、黃土塬已殘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黃土覆蓋面積的110。黃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區(qū)已被分割成千溝萬壑的丘陵溝壑區(qū),稱為黃土梁峁丘陵溝壑區(qū),其面積約占黃土總覆蓋面積的910,梁峁分布區(qū)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頂部面積小,梁的面積很少超過2平方千米,峁的面積一般僅0.25平方千米,頂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梁與峁在地域分布上無法劃定其分帶,大體上,隴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較大,那里較多出現(xiàn)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長梁。陜北與晉西梁多于部的比例較小,那里則以具有較大面積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在延水關以北的黃河沿岸及其較大支流的下游,梁、

6、峁面積大致相等。黃土高原受現(xiàn)代加速侵蝕,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驚人。從地面分割度(河溝、干溝和沖溝的合計面積占流域面積的百分數(shù))來看,隴東為24.86(涇川的王家溝)到27.45(西峰鎮(zhèn)的南小河溝);丘陵溝壑區(qū)的隴中為24.60(會寧的稍岔溝)到25.49(定西的安家溝);陜北為19.80(靖邊的長渠溝)到42.66(綏德的韭園溝溝中、下游);晉西為38.84(興縣的蔡家崖西溝)到43.70(離石的王家溝)。從溝道密度(河溝、干溝和沖溝的總長度與流域面積之比)來看,黃土丘陵溝壑區(qū)一般可達3.88.05kmkm2。上述兩項數(shù)值高達如此程度,為我國其他地區(qū)所罕見。這樣嚴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國經(jīng)歷了二

7、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土地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惡果。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教訓,治理黃土高原必須從合理利用土地著手,因地制宜地確定生產(chǎn)方向,實行農(nóng)林牧綜合發(fā)展。2黃土搬運、沉積與華北平原的形成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泥水大部分通過眾多的支流匯入黃河。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對華北平原的形成起著主導的作用。黃河陜縣站的年輸沙量達16億噸,華北其他河流年輸沙量約1.5億噸。河流中大量的泥沙估計約有34淤積在入??诟浇?,14淤積在下游河道里。這樣,河床迅速填高,每到洪水季節(jié),經(jīng)常造成洪水泛濫,泥沙隨洪水瀉出河床,在平原上沉積。據(jù)歷史資料記載,二千多年來,黃河曾發(fā)生過大小決口、泛濫1593次,大規(guī)模改

8、道26次。1484年以前,黃河涉流改道在今黃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東流入海。1484年筑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黃河南流,奪淮河道入海,歷經(jīng)約400年,直到1855年黃河又在銅瓦廂決口東北流,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黃河下游河道。自此以后,人們筑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約束在堤內大量沉積,導致河床日益淤高。據(jù)19491960年的測驗,黃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增高0.1米左右。由于具體河段流速快慢,落差大小,河床寬窄的不同,各處沉積速度略有不同。秦廠、花園口泥沙沉積速度約為16厘米年,高村為21厘米年,濼口為8厘米年?,F(xiàn)在黃河下游河床一般比堤外平地高出45米,有的地段竟達10米以上。黃河在開封

9、市北的常水位就高出市區(qū)3.2米。河在地上行,下游很少有支流匯入。河堤成為華北平原的主要“分水嶺”,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現(xiàn)象。由于黃河、海河、淮河的涉流、改道,在平原上留下許多縱橫交錯的古河道、古三角洲和洼地。使平原區(qū)的崗洼交錯分布,地表形態(tài)和沉積物的結構都十分復雜。歷史時期,華北平原曾經(jīng)有眾多的湖泊。六世紀初酈道元作水經(jīng)注時,曾有記載。由于黃河泛濫,堆積加速,湖泊也逐漸淤平。如河北的大陸澤(大致在今巨鹿、寧晉、束鹿、深縣之間)、山東的大野澤(在今巨野、東平、菏澤一帶)等都已被淤平。黃河、海河、灤河等河流將大量泥沙堆積于沿海地帶,使長期處于沉降的渤海凹陷不斷被充填,平原不斷向海灣伸展,堆積物質

10、主要從黃河供給,渤海灣與萊州灣之間,黃河三角洲呈扇狀突出。3黃土與土壤發(fā)育 黃土覆蓋區(qū),土壤發(fā)育深受黃土母質的影響。黃土具有土層深厚、質地均一、結構松疏多孔等特性。土層持水性較好,含鈣、磷、鉀礦物養(yǎng)分比較豐富,碳酸鈣含量可達819。礦物表面裹有鈣質膠膜,有利于土壤結構的發(fā)育和植物的吸收。黃土中的石灰質在土體中淀積,形成假菌絲體、管狀、針狀結晶體、碳酸鹽結核等。在天然植被破壞,缺乏水土保持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法,引起土壤侵蝕。隨著土壤的破壞和流失,土壤剖面逐漸被剝蝕,以至黃土母質出露,由于土壤侵蝕不斷進行,成土過程多處于微弱階段。直接在黃土母質上耕作熟化的黃綿土,分布很廣泛,

11、在耕作層下面即為黃土母質層,耕作層厚度僅30厘米左右。由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消失,使土層變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黃綿土有機質含量一般均低于1,某些營養(yǎng)元素僅為自然土壤的12(全氮)和13(水解氮),鹽基代換量亦由自然土壤的10以上降到10以下。土層上下層的結構、質地、緊實度幾無差異。與自然土壤相比,容重、孔隙率和持水量都明顯變差。水穩(wěn)性團粒(直徑0.25毫米)的含量減少(一般在10以下),降低了土壤的抗蝕性。同時,土壤水分狀況惡化,干旱季節(jié),土壤嚴重缺水。據(jù)測定,土壤耕層含水量僅48,養(yǎng)分釋放受到限制,對作物生長甚為不利。在黃土高原南部平坦的塬地、川地和階地面上,在原來屬褐土類型土壤的基礎上

12、,通過長期施土覆蓋,并在不斷耕作影響下形成特殊的褐土。熟化過程是褐土的主要成土過程,同時在土體內還伴隨著明顯的粘化過程和石灰的淋溶淀積過程。典型的褐土剖面構造可分為熟化層、粘化層、鈣質層和母質層。褐土分布區(qū)是我國古老的農(nóng)業(yè)區(qū),耕作歷史悠久。為防止水土流失,修梯田、施土糞、培土肥田,不斷墊高用面,熟化的老耕作層不斷地被埋藏,所以有兩個腐殖質層。在黃土高原北部,晉西北、陜北和隴東的地形平坦處,侵蝕較輕的黃土塬區(qū),高階地上,發(fā)育黑壚土。它也是一種古老的耕種土壤。剖面深厚,成土作用常達2米以下,全剖面顏色偏暗,表層約有20厘米的耕作熟化層,耕作層之下是腐殖質層。腐殖質層雖厚,但有機質含量不高,僅1.01.5。黃土經(jīng)過侵蝕、搬運,在華北平原等地堆積。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qū),廣泛發(fā)育潮土。潮土仍具有黃土的某些屬性,如土壤中游離碳酸鈣含量較高,可達10左右,磷、鉀的含量也較豐富,全鹽含量小于0.1。但剖面發(f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