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古代漢語考研輔導++名詞解釋和簡答題部分附答案_第1頁
6古代漢語考研輔導++名詞解釋和簡答題部分附答案_第2頁
6古代漢語考研輔導++名詞解釋和簡答題部分附答案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考研輔導名詞解釋和簡答題部分班級姓名學號(一)名詞解釋省形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分析形聲字是使用的術語。指形聲字省略形符某一部分 的現(xiàn)象。省聲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分析形聲字是使用的術語。指形聲字的聲符有所省略的 現(xiàn)象。如說文:“融,從鬲,蟲省聲。異文 異文指不同的書或同一部書的不同版本在記載同一事物時使用不同的字詞。如春秋?隱公十二年“公會鄭伯于時來”,公羊傳“時來”寫作“祁黎”。又如“伏羲氏”在古 書中也寫作“庖犧氏” “包羲氏”等。這樣的異文對於研究上古漢語的聲母和韻母系統(tǒng)都非 常有價值。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東漢許慎編,這部書是中國文字學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字典,共收字九千

2、三百五十三個,另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分析小篆字形, 說明了漢字的結構和發(fā)展情況。宋代徐鉉采用孫愐唐韻校訂過。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 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都對我們查檢說文解字提供了幫助。清代研究說文解字 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疏、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 文通訓定聲。說文四大家清代研究說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疏、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轉注 許慎的說文解字認為漢字形體的構造有六種: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會意、 形聲是造字之法,轉注、 假借為用字之法。轉注: 說法不一。四體二用 對于“六書”是否都是造字方法,后代學

3、者的看法與漢朝學者不完全相同。后代多數(shù)學者認為,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可以造出新字,而轉注和假借不能造出新字, 所以“六書”不能認為都是造字方法。於是有學者提出“四體二用”說,認為象形、指事、 會意和形聲是造字的方法,而轉注和假借則是用字的方法。古今字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代,書寫符號上有所差異,先出現(xiàn)的叫古字,后出現(xiàn)的叫今字。產生方式有二:一是詞義引申分化,二是漢字假借。今字又叫“區(qū)別字”、“分別字”、“分別文”。異體字 由于時間或地域的關系, 人們?yōu)橥粋€詞造出兩個或更多的字來代表它,形成了形體結構相差較大,意義完全相同,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互換的字,如睹覩。通假字 與“本字”相對,指用來代替本

4、字的音同或音近字。所表示的意義與本字無關。六書。初文 文字學上稱同一個字的初期寫法,多是獨體字。與“后起字”相對而言。章炳麟文始敘例:“於是刺取說文獨體,命以初文;其諸省變及合體象形指事,與聲具而形殘,若同體復重者,謂之準初文。”陸宗達 說文解字通論第一章:“這種初文在標識語言時, 往往一形數(shù)用?!笔酚?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著,原名太史公書。約于漢武帝太初元年至征和二年間(公元前104前91)撰成。司馬遷利用史官典籍,博采左傳、國語、世 本、戰(zhàn)國策、楚漢春秋及諸子百家等書與實地采訪寫成。記述黃帝時代至漢武帝天漢 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后其書有缺,武帝紀、三王世家、龜策列傳、日者列

5、傳等 篇均為褚少孫所補。體裁分傳記為本紀、世家、列傳,以八書記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 脈絡,為后世紀傳體史書所沿用。書中河渠書、平準書、貨殖列傳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則記述了少數(shù)民族的活動,這些都是本書的優(yōu)點。史記不僅僅是史學著作,由于描寫歷史人物生動形象,在文學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譽為“史家 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三家注 俗稱“三家注”的史記集解(劉宋裴骃注)、史記索隱(唐司馬貞注)和史記正義(唐張守節(jié)注)。集解主要匯聚他人的解釋;索引解釋原文時,除了個人的意見外,也引述他人的解釋;正義除了解釋原文、說明地理之外,還對一些字加了音 注。集解選取各家注解通釋經傳的叫“集

6、解”。匯合“經”與“傳”,為之解釋。 晉杜預 V春秋經傳集解序:“故特舉 劉、賈、許、潁 之違,以見同異。分經 之年,與傳之年相附,比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經傳集解?!笨追f達 疏:“杜言集解,謂聚集經傳為之作解。何晏 論語集解,乃聚集諸家義理以解論語,言同而意異也?!闭戮潴w章句之名,是離章辨句的省稱,是分析古書章節(jié)句讀的意思。劉師培國語發(fā)微 說:“章句之體,乃分析經文之章句者也?!弊鳛橐环N注釋,章句不像傳注類注釋那樣以解釋 詞義為主,而著重于逐句逐章串講、分析大意。漢代一些儒者治學,從辨析章句入手,故章 句體興于漢。漢書?藝文志?六藝略、載易經有施氏、孟氏、梁丘氏章句,尚書有歐陽章句、大小夏

7、侯章句,春秋有公羊章句、谷梁章句。漢儒用章句講經, 大都支離煩瑣,故被斥為“章句小儒”。一般人“羞為章句”,故自漢以后,章句日匯漸亡佚。今僅存東漢趙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辭章句。趙歧章句解詞串講較簡明準確,在原文每章末尾還用韻語概括“章指”,在孟子注釋中有“開辟荒蕪”之功。章句體雖不以解釋詞義為主, 但它在對句意的串講、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對原文詞義的解釋,這是應 該注意、的。傳注體傳注體是經漢代學者奠基的以訓解文獻詞句為主的體例。常見的名稱有“傳”“注”、“箋”。傳,是傳述的意思,指傳述經文的文義。 孔穎達說:“傳者,傳通其義也。” 一般是先釋字句, 后明經旨。如漢代毛享的毛詩詁訓傳注,是注釋

8、的通稱,取義于灌注。意思是古代經書意義難懂, 需要訓解才通曉,象水道阻塞, 必灌注而后暢通?!白ⅰ钡拿Q大致始于東漢鄭玄。因為作注的人多,注便成為了通稱。箋,是表識的意思。本指讀書時有所領司用筆標志在原文一側的文字,這里是注釋的一種。一般對經傳簡略不明的地方加以補充發(fā)揮,對不同見解的地方加以訂正。漢代注釋家在注解先秦文獻時,多用傳注這種體例。疏 本義開浚、開通,古人給古書做注解時,除了解釋古書原文之外,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經注兼釋的注釋叫做“疏”,也叫做“正義”。如十三經注疏。正義 解釋經傳而得義之正者稱為“正義”,“注”、“說”有時也可稱為“正義”。十三經注疏 是我國文史方面最重要的典

9、籍之一,包括周易正義、尚書正義、禮記正義、毛詩正義、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周禮注疏、儀 禮注疏、論語注疏、孟子注疏、孝經注疏、爾雅注疏、經典釋文,這些經文以 及兩漢人對這些經文的注解,以及唐宋人對前人注解的再注解。加上陸德明對這些文獻的注音經典釋文,統(tǒng)稱十三經注疏。經傳釋詞清代王引之著,這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傳中虛詞用法的著作。收虛詞160條,按古漢語36字母排列。詞詮近人楊樹達著,這是一部虛詞詞典。按語法詞類來分析各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包括虛詞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體例是每解一個虛詞,先注音,次辯明其詞類,再說明其意義和用法,然后列舉書證。結合詞類具體指明古漢語中虛詞的語

10、法作用,是虛詞研究的發(fā)展。本書共收虛詞四百六十九個字,其中包括不常見的虛字。 通俗易懂,對初學古代漢語的學者比較適用。本書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編排的,并附有部首目錄,第二版末附有拼音索引,可供查檢。聲訓I 也叫“因聲求義” “音訓”。訓詁方式之一。用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字 (詞)義。音訓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同字為訓,二是同音為訓。三是音近為訓??捎糜谕魄笞衷?,解 釋通假。因聲求義 也叫“聲訓” “音訓”。訓詁方式之一。用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字(詞)義。音訓方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同字為訓,二是同音為訓。三是音近為訓??捎糜谕魄笞衷?, 解釋通假?;ノ?將兩個句子大致相同,用詞交錯有致的語句組織在一

11、起,語義上相互呼應、補充,從而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這種修辭方式叫互文,也叫“互文見義”或簡稱“互見”。如:主人下馬客在船。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彳衍文 衍文簡稱“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傳抄、刻印誤加的文字。例如: 論 語?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儛然?!比钤男?庇洠骸皾h石經無行、夫字。案史 記?孔子世家亦無行字,因丈人章誤衍也。 ”脫文 “脫文”簡稱“脫”,也叫“奪字”,是指古籍中因傳抄、刻印而脫落的文字。例如:論語?顏淵:“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阮元??庇洠骸盎时?、高麗本吾下有豈字。釋文本吾焉得而食諸案史記 ?仲尼世家、漢書?武五子傳并作豈,與 皇本合。太平御覽二十

12、二引吾惡得而食諸。豈、焉、惡三字義皆相近,疑今本吾下有脫文。偏義復詞 由兩個單音近義或反義語素所組成的復音詞,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代表了整個復音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只起陪襯作用。這種復音詞稱為“偏義復詞”,古人稱“復詞偏義”或“連類而及”。本義 詞本來的意義。有文字材料所能證明的與字形相應的最早的意義。但不一定是詞的原始意義。弓丨申義是與本義相對而言的,就是由本義直接或間接派生出來的意義,它與本義有著一定得聯(lián)系。同源詞 指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近或相關的一組有相同來源的詞,又叫同源字。析言、渾言渾言是籠統(tǒng)地說,析言是分析地說,這是指出近義詞共同義和區(qū)別義時所用的術語。五經“五經”,指儒家的五圣經

13、,即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溫柔寬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 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詞比事,春秋教也。漢武帝立五經博士,儒教國家化由此謂開 端。七音 音韻學術語。指唇音、舌音、齒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齒音七類聲母。即在五音的基礎上又分出半舌音、半齒音兩類。五音 指的是宮、商、角、征、羽?!叭撕宄6曈形逡?,宮、商、角、征、羽”。因此五音也代指漢語的發(fā)音。 在漢代,五音配以五行對應了土金水木火以及中西北東南。在漢語音韻學中,五音代指漢語聲母的調音位置和調音方法,包括唇音、舌音、齒音、牙音、 喉音。五音對朝鮮和日本的音韻體系影響很大。文言 指在

14、“五四”之前通行的以古漢語為規(guī)范的漢語書面語。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某些詞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臨時具有另一類詞的語法功能。詞的這種臨時的靈活運用,叫做詞類活用。如:驢不勝怒, 蹄之。(名詞活用作動詞)避諱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 ,大約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趨完密。那時,人們對皇帝或尊長是不能直呼或直書其名的,否則就有因犯諱而坐牢甚至丟腦袋的危險。諱的對象有四類:一是帝王;二是諱長官三是;避圣賢;與別人交往時應避對方的長輩 之諱,否則極為失禮。天干地支 所謂“天干地支”,是古人用來代表天體星球與地球物理磁場的代名詞,天干是由甲、乙、丙、丁、戊、己、

15、庚、辛、壬、癸等十個符號組成,其中,甲丙戊庚壬為單數(shù),代表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雙數(shù),代表陰性。這十個天干又各自劃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 其中, 甲乙為木,丙丁為火,庚辛為金, 壬癸為水,戊己土則代表長夏。地支是由子、 丑、寅、卯、 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個符號組成,其中,子寅辰午申戌為單數(shù),代表陽性;丑卯巳未酉亥為雙數(shù),代表陰性。這十二個地支亦各自劃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其中子、亥為水,寅、卯為木,巳、午為火,申、酉為金,辰、戌、丑、未則代表土,又為四季土月。 知道了十天干、十二地支,緊接著就必須知道十天干、十二地支的組合,也就是說,每一個 天干都要配上一個地支,才成一柱。天干配地支都

16、是陽配陽,陰配陰,即甲只能配子,或配 寅,或配辰,或配午,或配申,或配戌;不能配陰。天干配地支組合成一個柱后,其性質又 有變動,即古稱的“納音”。每一柱都有不同的納音,其意義也不相同。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其動詞和賓語的關系,需要用“使賓語怎么樣”的語言形式去理解和語譯。破讀 是指在閱讀古書時,用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qū)別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破讀音主要是聲調的變化,而且大多數(shù)是把原來的平聲(或上聲、入聲)字變讀為去聲。破讀的意 義和本音的意義之間則有著歷史的聯(lián)系,例如“王”字,在“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中讀 平聲,是名詞,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興,陳勝王”中破讀為去聲,是動詞,稱王的意思,后

17、者的意義和讀音是由前者演化而來的。反切 是用兩個字合注一個字的音,稱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合聲調,合稱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滴踝值溆么朔?。清濁 語音的清聲與濁聲。北齊顏之推 顏氏家訓音辭:“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唐蘇鶚 蘇氏演義卷上:“陸法言 著切韻,時俗不曉其韻 之清濁,皆以 法言為吳 人,而為 吳 音也?!鼻?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至於填詞一道,則句之長短,字之多寡,聲之平上去入,韻之清濁陰陽,皆有一定不移之 格。”上古30 韻部 古韻指上古時代主要指先秦的韻部,現(xiàn)在被分為三十部。詩經押古韻。段玉裁六書音均表、江有誥

18、詩經韻讀、王念孫詩經群經楚辭韻譜陰陽對轉 是訓詁名詞,又稱“韻轉”或“一聲之轉”,指用音韻學上古韻分部的成果和韻表所體現(xiàn)的古韻部之間的關系,來說明訓詁學上與詞義有關的音變和音異現(xiàn)象??梢詤⒖键S侃先生的古韻二十八部和王力先生脂微分部。36字母 唐朝末年有個叫守溫的和尚,根據(jù)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個字母。到了宋代,30個字母發(fā)展為36個。這三十六字母,大體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時期的漢語聲母系統(tǒng)。 三十六字母是:幫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徹澄娘;精清從心邪;照穿床審禪;見 溪群疑;影喻曉匣;來日。四聲別義四聲別義是同源詞的一類, 它跟寫成不同漢字的聲調有別的同源詞在語源上同質。如果上古漢語平上

19、去入四聲之間存在著寫成不同漢字的意義相關而不相同的同源詞,那么一定能證明上古漢語存在著四聲別義。通過對上古反映聲調的材料的考察,這類跟四聲別義同質的同源詞在“平:上”“平:去” “上:去” “去:入”之間都存在著通轉關系,所以上古漢語一定存在著四聲別義現(xiàn)象。清儒段玉裁、王念孫等人既承認上古漢語存在著這種類型的同源詞,又反對上古漢語有四聲別義,這兩種主張是矛盾的。中原音韻中原音韻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一部曲韻著作。作者元代周德清,江西高安人?!肮犯埔袈伞?,對于元代盛極一時的北曲的創(chuàng)作和演唱了解得很深。他感到當時作曲、唱曲的人都不大講究格律,藝壇上出現(xiàn)了不少混亂現(xiàn)象。他認為要使北曲發(fā)揮更高的藝 術

20、效果,就必須使它的體制、音律、語言都具有明確的規(guī)范,特別是語音的規(guī)范更為重要。于是他根據(jù)自己的親身體驗 ,在理論上進行了一番總結,完成了這部劃時代的著作。句中韻 古代詩歌押韻的一種形式, 即韻文在一句的中間使用押韻的手段。句中韻有兩種情況,一是各句之中相同地位的字互相押韻,如詩經中某些句子,在句末的語氣助詞之 前用韻,像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體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 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北菊轮械摹八肌弊质钦Z氣助詞,各句中的“休”與“求”押 韻,“廣”與“泳“永”、“方”等字押韻,這些都是句中韻。另一種是一個詩句之中,居于 句中的字與句末的字相押, 漢代韻文中多有此種

21、押韻法, 如漢書中的“抱鼓不鳴董少平” 鳴與平字為韻。詞中也有,如蘇軾醉翁操詞;“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無言?!本渲械摹叭?、 圓、彈、山、言”等字相押。交韻 是詩經的押韻方式之一,指第一句和第三句押韻,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這種交互押韻的方式叫做“交韻”。葉音是一種應當否定的注音法,它認為為了押韻可以臨時改變讀音,這完全是主觀主主義的產物,如“籌葉音除”就沒有根據(jù)。事實上明人陳第、清初顧炎武就已經批判了“葉 音法”。韻類 指韻母的類別,系聯(lián)韻書中反切下字得出的分類,叫做“韻類”,韻類要求韻頭、韻腹、韻尾和聲調都相同。(二)簡答題古代單音節(jié)詞和現(xiàn)代復音詞對比,主要有哪三種情況,舉例說明。答:第一 將

22、單音詞變成另外的復音詞擐甲執(zhí)兵,固即死也。“擐”變成“披上”,“執(zhí)”變成“拿起”,“固”變成“本來”,“即”變成“走向”。第二 在單音詞前后增添相關詞素,構成新的復音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觀”變成“觀看”,“辟”變成“躲避”,“丸”變成“彈丸”。第三 在單音詞前后添加詞頭詞尾 虎求百獸而食之,“虎”變成“老虎”。舉例說明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答:1詞義范圍的擴大。今義大于古義,古義屬于今義的一部分。菜:古代專指蔬菜,不含肉類,蛋類等(歲比災難,民以菜色。)睡:古代專指坐著打瞌睡(讀書欲睡)響:古代專指回聲(空谷傳響,哀轉久絕)(今與王言如響,國若之何)2詞義縮小。古義大于今義,今義包含

23、在古義當中。宮:上古泛指房屋(父母妻子,皆同其宮)瓦:土器燒制的總名(乃生男子,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弄之瓦)禽:走獸之總名蟲:鳥獸之總名3詞義轉移:今義,古義之間不存在類屬關系,只是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暫:在漢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今表“時間短暫”湯:古指“熱水”,今指“加入菜,面,肉等的流體食物”舉例說明詞義引申的基本方式答:連鎖型。連鎖型引申,是詞義的線性引申,由甲義引申為乙義,再由乙義引申為丙義,如此環(huán)環(huán)相扣,單方向發(fā)展。理:本義“治玉”,由“治玉”引申為“紋理”,再引申為“條理”,再引申為“道理”,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屬于連鎖型。輻射型。所謂輻射型引申,就是以某一意義為引申中心,向四

24、周輻射引申出眾多不同意義的詞義引申類型。連鎖型引申是詞義的線型引申,那么不妨認為輻射型引申是詞義的面性引申“節(jié)”的本義為“竹約”,引申到木材上指“木節(jié)”,引申到骨骼上指“關節(jié)”,引申到時間 上指“節(jié)氣”,引申到音樂上指“節(jié)奏”,引申到品德上指“節(jié)操”,引申到社會制度上指法度, 引申到人們的物質生活態(tài)度上指“節(jié)約”綜合型。綜合型引申就是上面兩種詞義引申方式的交叉綜合,情況復雜些。大凡義項較多的詞,其意義的引申方式幾乎都是綜合型引申。舉例說明上古漢語的賓語前置類型答: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如:A、寡人將誰朝而可? B、敢問何謂也?2、 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前置。如:A、三歲貫女,莫我肯顧。B、古之人

25、不余欺也!3、 賓語用代詞復指而前置。如:A、雞鳴而駕,塞井夷灶,惟余馬首是瞻。B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4、 強調介詞“以”的賓語時前置。如:A、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B、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舉例說明古漢語中被動句式的幾種常見格式答:1沒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即意念被動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2有形式標志的被動句(1) “于”字句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屢。(2) “為”字句引進動作行為施事者的是介詞,不引進動作行為施事者的是表示被動的助動詞為世用者,百篇無害;不為用者,一章無補。前一個“為”是介詞,后一個“為”是助動詞(3) “見”字句子曰:年四十而

26、見惡焉,其終也已矣。(4) “為所”句式“于”字句和“為”字句可以引進行為施事者,但是表達被動的意味并不明顯?!耙姟弊志洳荒芤M施事者。這三種句式在被動表達上都有不足,因此發(fā)展“為所”、“見于”句式楚逐削弱,為秦所侵。(5) “見于”句式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6) “被”字句 臣被尚書召問。舉例說明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的區(qū)別答:相同點:兩者都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特殊的動賓關系不同點:1兩者適用范圍不同,使動用法適用于動詞、形容詞、名詞,而意動用法只適用與形容詞、 名詞2兩者的語法意義不同,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么樣”,是客觀的結果,而意動用法是“認為賓語怎么樣”或者“把賓語當作什么”,多主觀的看法或

27、者意念。例如:A工師得大木,則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B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例A匠人砍削木料使木料變小, 是客觀結果,因此這里是形容詞“小”的使動用法。例B “小 魯”“小天下”是孔子“認為魯小”“認為天下小”,是登上高山之后的主觀感覺,因此句子的兩個“小”都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古漢語中“也”和“矣”的區(qū)別答:“也”表示靜態(tài)的情況,“也”字前面的句子是對事物進行某種判斷或論斷的,“也”的基本作用是幫助表示判斷或肯定語氣,如: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對取熊掌這種事實表示肯定?!耙印北硎緞討B(tài)的情況,“矣”字前面的句子是把事物現(xiàn)階段作為新情況報導出來,“矣”的基本作用是幫助表

28、示陳述語氣的,大致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了”。如:雞既鳴矣。表示雞原來沒有鳴,現(xiàn)在新情況出現(xiàn)了,鳴叫了。舉例說明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區(qū)別答:通假字與古今字。古今字是一個歷史概念,段玉裁曾經說過:凡讀經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為今,隨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個字有時有多種職能,它可以同時表示幾個互不相關的意義。由于文字日益發(fā)展, 另外找一個新字去表示某種意義,分擔了原來字的一些智能,這個新造字和原來的字之間的關系就是古今字的關系,如中學語文扁鵲見蔡桓公桓侯不說”中的 說”通 悅”、愚公移山寒暑移節(jié),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見,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

29、假字是放棄現(xiàn) 存的字不用,臨時用另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所以在嚴格意義上是不能把古今字處理成通假字的,否則就會產生一個已經產生的字,通到一個還沒有產生的字上去了的情況,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通的。 在數(shù)以萬計的漢字中, 屬于古今字的數(shù)量不在少數(shù),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舉的例子那樣有確切的記錄,這給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帶來一定的難度,還需進一步的考證。舉例說明假借和通假的區(qū)別答:相同點:都是以音同音近為必備條件的不同點:一,產生的原因不同。假借是本無其字,如“何”,疑問代詞,借用“負荷”之字表示。通假是本有其字,如,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蚤,原本就是寫作“早”。二,借自的性

30、質不同。假借義可以長期固定獨立使用,但通假字的字義要完全依賴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如:“何”的假借義“為什么”“什么”是長期為“何”字所擁有的?!霸椤笔欠駷椤霸绯俊绷x,卻依賴于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舉例說明會意和形聲的異同答:會意是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獨體字根據(jù)意義之間的關系合成一個字,綜合表示這些構字成分合成的意義,這種造字法叫會意。用會意法造出的字是會意字。如“武”,從戈從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腳,表示人拿著武器走,有征伐或顯示武力的意思。形聲是用義符(形旁)和音符(聲旁)組合起來的造字方法。,例如“蝦、烤、裳、吐、桿、氨、理、忘”等字。我國古代有關俗字研究的著作有哪些答:鄭賢章可洪音義、古俗字略、可洪藏經音義隨函錄舉例說明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答:陰聲韻:依據(jù)韻尾將“韻”分作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陰聲韻是指元音韻尾的韻和 沒有韻尾的韻。陽聲韻:依據(jù)韻尾將“韻”分作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陽聲韻是指以鼻音韻尾m、n、 ?為韻尾的韻。入聲韻:依據(jù)韻尾將“韻”分作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入聲韻是指以p、t、k為韻尾的韻。36字母中全濁聲母有哪幾個答:并、奉、定、澄、從、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