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強制性條文_第1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強制性條文_第2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強制性條文_第3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強制性條文_第4頁
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強制性條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強制性條文102 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地區(qū)的 建筑,必須進行抗震設計。104 抗震設防烈度必須按國家規(guī)定的 權限審批、頒發(fā)的 文件(圖件)確定。311 抗震設防的 所有建筑應按現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 50223確定其抗震設防類別及其抗震設防標準。331 選擇建筑場地時,應根據工程需要和地震活動情況、工程地質和地震地質的 有關資料,對抗震有利、一般、不利和危險地段做出綜合評價。對不利地段,應提出避開要求;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有效的 措施。對危險地段,嚴禁建造甲、乙類的 建筑,不應建造丙類的 建筑。332 建筑場地為I類時,對甲、乙類的

2、建筑應允許仍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 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對丙類的 建筑應允許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降低一度的 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時仍應按本地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的 要求采取抗震構造措施。341 建筑設計應根據抗震概念設計的 要求明確建筑形體的 規(guī)則性。不規(guī)則的 建筑應按規(guī)定采取加強措施;特別不規(guī)則的 建筑應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采取特別的 加強措施;嚴重不規(guī)則的 建筑不應采用。注:形體指建筑平面形狀和立面、豎向剖面的 變化。352 結構體系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1 應具有明確的 計算簡圖和合理的 地震作用傳遞途徑。2 應避免因部分結構或構件破壞而導致整個結構喪失抗震能力或對重力荷

3、載的 承載能力。3 應具備必要的 抗震承載力,良好的 變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 能力。4 對可能出現的 薄弱部位,應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371 非結構構件,包括建筑非結構構件和建筑附屬機電設備,自身及其與結構主體的 連接,應進行抗震設計。374 框架結構的 圍護墻和隔墻,應估計其設置對結構抗震的 不利影響,避免不合理設置而導致主體結構的 破壞。391 抗震結構對材料和施工質量的 特別要求,應在設計文件上注明。392 結構材料性能指標,應符合下列最低要求:1 砌體結構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普通磚和多孔磚的 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1O,其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的

4、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75,其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U75。2 混凝土結構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混凝土的 強度等級,框支梁、框支柱及抗震等級為一級的 框架梁、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不應低于C30;構造柱、芯柱、圈梁及其他各類構件不應低于C20;2)抗震等級為一、二、三級的 框架和斜撐構件(含梯段),其縱向受力鋼筋采用普通鋼筋時,鋼筋的 抗拉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的 比值不應小于125;鋼筋的 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的 比值不應大于13,且鋼筋在最大拉力下的 總伸長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3 鋼結構的 鋼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鋼材的 屈服強度實測值與抗拉強度實測值的 比值不應大于085;2

5、)鋼材應有明顯的 屈服臺階,且伸長率不應小于20;3)鋼材應有良好的 焊接性和合格的 沖擊韌性。394 在施工中,當需要以強度等級較高的 鋼筋替代原設計中的 縱向受力鋼筋時,應按照鋼筋受拉承載力設計值相等的 原則換算,并應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396 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和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中的 砌體抗震墻,其施工應先砌墻后澆構造柱和框架梁柱。416 建筑的 場地類別,應根據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和場地覆蓋層厚度按表416劃分為四類,其中I類分為0、 1兩個亞類。當有可靠的 剪切波速和覆蓋層厚度且其值處于表416所列場地類別的 分界線附近時,應允許按插值方法確定地震作用計算所用的 特征周期。表416 各

6、類建筑場地的 覆蓋層厚度(m)巖石的 剪切波速或土的 等效剪切波速(m/s)場地類別01s8000800s5000500se25055250se150335050se1503315158080注:表中s系巖石的 剪切波速。418 當需要在條狀突出的 山嘴、高聳孤立的 山丘、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的 陡坡、河岸和邊坡邊緣等不利地段建造丙類及丙類以上建筑時,除保證其在地震作用下的 穩(wěn)定性外,尚應估計不利地段對設計地震動參數可能產生的 放大作用,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應乘以增大系數。其值應根據不利地段的 具體情況確定,在1116范圍內采用。419 場地巖土工程勘察,應根據實際需要劃分的 對建筑有利、一

7、般、不利和危險的 地段,提供建筑的 場地類別和巖土地震穩(wěn)定性(含滑坡、崩塌、液化和震陷特性)評價,對需要采用時程分析法補充計算的 建筑,尚應根據設計要求提供土層剖面、場地覆蓋層厚度和有關的 動力參數。422 天然地基基礎抗震驗算時,應采用地震作用效應標準組合,且地基抗震承載力應取地基承載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計算。432 地面下存在飽和砂土和飽和粉土時,除6度外,應進行液化判別;存在液化土層的 地基,應根據建筑的 抗震設防類別、地基的 液化等級,結合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 措施。注:本條飽和土液化判別要求不含黃土、粉質黏土。445 液化土和震陷軟土中樁的 配筋范圍,應自樁頂至液化深度以

8、下符合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所要求的 深度,其縱向鋼筋應與樁頂部相同,箍筋應加粗和加密。51. 1 各類建筑結構的 地震作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一般情況下,應至少在建筑結構的 兩個主軸方向分別計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 水平地震作用應由該方向抗側力構件承擔。2 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 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 水平地震作用。3 質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 結構,應計入雙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 扭轉影響;其他情況,應允許采用調整地震作用效應的 方法計入扭轉影響。4 8、9度時的 大跨度和長懸臂結構及9度時的 高層建筑,應計算豎向地震作用。注:8、9度時采用隔震設計的 建筑結構

9、,應按有關規(guī)定計算豎向地震作用。513 計算地震作用時,建筑的 重力荷載代表值應取結構和構配件自重標準值和各可變荷載組合值之和。各可變荷載的 組合值系數,應按表513采用。表513 組合值系數可變荷載種類組合值系數雪荷載0.5屋面積灰荷載0.5屋面活荷載不計入按實際情況計算的 樓面活荷載1.0按等效均布荷載計算的 樓面活荷載藏書庫、檔案庫0.8其他民用建筑0.5起重機懸吊物重力硬鉤吊車0.3軟鉤吊車不計入注:硬鉤吊車的 吊重較大時,組合值系數應按實際情況采用。514 建筑結構的 地震影響系數應根據烈度、場地類別、設計地震分組和結構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確定。其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應按表514-1

10、采用;特征周期應根據場地類別和設計地震分組按表514-2采用,計算罕遇地震作用時,特征周期應增加005s。注:周期大于60s的 建筑結構所采用的 地震影響系數應專門研究。表514-1 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地震影響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0.280.50(0.72)0.90(1.20)1.40注:括號中數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 地區(qū)。表514-2 特征周期值(s)設計地震分組場地類別01第一組0.200.250.350.450.65第二組0.250.300.400.550.75第三組0.300.350.

11、450.650.90516 結構的 截面抗震驗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6度時的 建筑(不規(guī)則建筑及建造于類場地上較高的 高層建筑除外),以及生土房屋和木結構房屋等,應符合有關的 抗震措施要求,但應允許不進行截面抗震驗算。2 6度時不規(guī)則建筑、建造于類場地上較高的 高層建筑,7度和7度以上的 建筑結構(生土房屋和木結構房屋等除外),應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 截面抗震驗算。注:采用隔震設計的 建筑結構,其抗震驗算應符合有關規(guī)定。525 抗震驗算時,結構任一樓層的 水平地震剪力應符合下式要求:式中:Veki第i層對應于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 樓層剪力;剪力系數,不應小于表525規(guī)定的 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

12、數值,對豎向不規(guī)則結構的 薄弱層,尚應乘以115的 增大系數;Gj第j層的 重力荷載代表值。 表525 樓層最小地震剪力系數值類別6度7度8度9度扭轉效應明顯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 結構0.0080.016(0.024)0.032(0.048)0.064基本周期大于5.0s的 結構0.0060.012(0.018)0.024(0.036)0.048注:1 基本周期介于35s和5s之間的 結構,按插入法取值;2 括號內數值分別用于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15g和030g的 地區(qū)。541 結構構件的 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效應的 基本組合,應按下式計算:S=GSG+EHSEhk+EvSEVK+Ww

13、wSWK(541)式中:S結構構件內力組合的 設計值,包括組合的 彎矩、軸向力和剪力設計值等;G重力荷載分項系數,一般情況應采用12,當重力荷載效應對構件承載能力有利時,不應大于10;EH、Ev分別為水平、豎向地震作用分項系數,應按表541采用;w風荷載分項系數,應采用14;SG重力荷載代表值的 效應,可按本規(guī)范第513條采用,但有吊車時,尚應包括懸吊物重力標準值的 效應;SEhk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的 效應,尚應乘以相應的 增大系數或調整系數;SEVK豎向地震作用標準值的 效應,尚應乘以相應的 增大系數或調整系數;SWK風荷載標準值的 效應;W風荷載組合值系數,一般結構取00,風荷載起控制作用

14、的 建筑應采用02。注:本規(guī)范一般略去表示水平方向的 下標。表541 地震作用分項系數地震作用EHEv僅計算水平地震作用1.30.0僅計算豎向地震作用0.01.3同時計算水平與豎向地震作用(水平地震為主)1.30.5同時計算水平與豎向地震作用(豎向地震為主)0.51.3542 結構構件的 截面抗震驗算,應采用下列設計表達式:SR (542)式中: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除另有規(guī)定外,應按表542采用;R結構構件承載力設計值。表542 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材料結構構件受力狀態(tài)鋼柱、梁、支撐、節(jié)點板件、螺栓、 焊縫柱、支撐強度穩(wěn)定0.750.80砌體兩端均有構造柱、芯柱的 抗震墻其他抗震墻受剪受剪0.9

15、1.0混凝土梁軸壓比小于0.15的 柱軸壓比不小于0.15的 柱抗震墻各類構件受彎偏壓偏壓偏壓受剪、偏拉0.750.750.800.850.85543 當僅計算豎向地震作用時,各類結構構件承載力抗震調系數均應采用10。612 鋼筋混凝土房屋應根據設防類別、烈度、結構類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 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 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筑的 抗震等級應按表612確定。表612 現澆鋼筋混凝土房屋的 抗震等級注:1 建筑場地為I類時,除6度外應允許按表內降低一度所對應的 抗震等級采取抗震構造措施,但相應的 計算要求不應降低;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時,應允許結合房屋不規(guī)則程度及場地、地基條件

16、確定抗震等級;3 大跨度框架指跨度不小于18m的 框架;4 高度不超過60m的 框架核心筒結構按框架抗震墻的 要求設計時,應按表中框架抗震墻結構的 規(guī)定確定其抗震等級。633 梁的 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1 梁端計入受壓鋼筋的 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級不應大于025,二、三級不應大于035。2 梁端截面的 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配筋量的 比值,除按計算確定外,一級不應小于05,二、三級不應小于03。3 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 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633采用,當梁端縱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表中箍筋最小直徑數值應增大2mm。表633 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 長度、箍筋的 最大

17、間距和最小直徑抗震等級加密區(qū)長度(采用較大值)(mm)箍筋最大間距(采用較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徑(mm)一二三四2hb,5001.5hb,5001.5hb,5001.5hb,500hb/4,6d,100hb/4,8d,100hb/4,8d,150hb/4,8d,15010886注:1 d為縱向鋼筋直徑,hb為梁截面高度;2 箍筋直徑大于12mm、數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時,一、二級的 最大間距應允許適當放寬,但不得大于150mm。637 柱的 鋼筋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要求:1 柱縱向受力鋼筋的 最小總配筋率應按表637-1采用,同時每一側配筋率不應小于02;對建造于類場地且較高

18、的 高層建筑,最小總配筋率應增加01。表637-1 柱截面縱向鋼筋的 最小總配筋率(百分率)類別抗震等級一二三四中柱和邊柱0.9(1.0)0.7(0.8)0.6(0.7)0.5(0.6)角柱、框支柱1.10.90.80.7注:1 表中括號內數值用于框架結構的 柱;2 鋼筋強度標準值小于400MPa時,表中數值應增加01,鋼筋強度標準值為400MPa時,表中數值應增加005;3 混凝土強度等級高于C60時,上述數值應相應增加0102 柱箍筋在規(guī)定的 范圍內應加密,加密區(qū)的 箍筋間距和直徑,應符合下列要求:1)一般情況下,箍筋的 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6372采用。表6. 37-2 柱箍筋加密

19、區(qū)的 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抗震等級箍筋最大間距(采用較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徑(mm)一二三四6d,1008d,1008d,150(柱根100)8d,150(柱根100)10886(柱根8)注:1 d為柱縱筋最小直徑;2 柱根指底層柱下端箍筋加密區(qū)。2)一級框架柱的 箍筋直徑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級框架柱的 箍筋直徑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時,除底層柱下端外,最大間距應允許采用150mm;三級框架柱的 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時,箍筋最小直徑應允許采用6mm;四級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 框架柱,箍筋間

20、距不應大于100mm。643 抗震墻豎向、橫向分布鋼筋的 配筋,應符合下列要求:1 一、二、三級抗震墻的 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25,四級抗震墻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不應小于020。注:高度小于24m且剪壓比很小的 四級抗震墻,其豎向分布筋的 最小配筋率應允許按015采用。2 部分框支抗震墻結構的 落地抗震墻底部加強部位,豎向和橫向分布鋼筋配筋率均不應小于03。712 多層房屋的 層數和高度應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況下,房屋的 層數和總高度不應超過表712的 規(guī)定。表712 房屋的 層數和總高度限值(m)房屋類別最小抗震墻厚度(mm)烈度和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67890.05g0

21、.10g0.15g0.20g0.30g0.40g高度層數高度層數高度層數高度層數高度層數高度層數多層砌體房屋普通磚多孔磚多孔磚小砌塊240240190190212121217777212118217767211815187656181815186656151512155545129-943-3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普通轉多孔磚240227227196165-多孔磚190227196165134-小砌塊190227227196165-注:1 房屋的 總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頂或檐口的 高度,半地下室從地下室室內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條件好的 半地下室應允許從室外地面算起;對帶閣樓的 坡

22、屋面應算到山尖墻的 12高度處;2 室內外高差大于06m時,房屋總高度應允許比表中的 數據適當增加,但增加量應少于10m;3 乙類的 多層砌體房屋仍按本地區(qū)設防烈度查表,其層數應減少一層且總高度應降低3m;不應采用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4 本表小砌塊砌體房屋不包括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砌體房屋。2 橫墻較少的 多層砌體房屋,總高度應比表712的 規(guī)定降低3m,層數相應減少一層;各層橫墻很少的 多層砌體房屋,還應再減少一層。注:橫墻較少是指同一樓層內開間大于42m的 房間占該層總面積的 40以上;其中,開間不大于42m的 房間占該層總面積不到20且開間大于48m的 房間占該層總面積的 50以上

23、為橫墻很少。3 6、7度時,橫墻較少的 丙類多層砌體房屋,當按規(guī)定采取加強措施并滿足抗震承載力要求時,其高度和層數應允許仍按表712的 規(guī)定采用。4 采用蒸壓灰砂磚和蒸壓粉煤灰磚的 砌體的 房屋,當砌體的 抗剪強度僅達到普通黏土磚砌體的 70時,房屋的 層數應比普通磚房減少一層,總高度應減少3m;當砌體的 抗剪強度達到普通黏土磚砌體的 取值時,房屋層數和總高度的 要求同普通磚房屋。715 房屋抗震橫墻的 間距,不應超過表715的 要求:表715 房屋抗震橫墻的 間距(m)房屋類別烈度6789多層砌體房屋現澆或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木屋蓋15119151191194

24、74-底部框架-抗震墻體房屋上部各層同多層砌體房屋-底層或底部兩層181511-注:1 多層砌體房屋的 頂層,除木屋蓋外的 最大橫墻間距應允許適當放寬,但應采取相應加強措施;2 多孔磚抗震橫墻厚度為190mm時,最大橫墻間距應比表中數值減少3m。718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 結構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 上部的 砌體墻體與底部的 框架梁或抗震墻,除樓梯間附近的 個別墻段外均應對齊。2 房屋的 底部,應沿縱橫兩方向設置一定數量的 抗震墻,并應均勻對稱布置。6度且總層數不超過四層的 底層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應允許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間的 約束普通磚砌體或小砌塊砌體的 砌體抗震墻,但應計入砌體墻對

25、框架的 附加軸力和附加剪力并進行底層的 抗震驗算,且同一方向不應同時采用鋼筋混凝土抗震墻和約束砌體抗震墻;其余情況,8度時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抗震墻,6、7度時應采用鋼筋混凝土抗震墻或配筋小砌塊砌體抗震墻。3 底層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 縱橫兩個方向,第二層計入構造柱影響的 側向剛度與底層側向剛度的 比值,6、7度時不應大于25,8度時不應大于20,且均不應小于10。 4 底部兩層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縱橫兩個方向,底層與底部第二層側向剛度應接近,第三層計入構造柱影響的 側向剛度與底部第二層側向剛度的 比值,6、7度時不應大于20,8度時不應大于15,且均不應小于10。 5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

26、 抗震墻應設置條形基礎、筏形基礎等整體性好的 基礎。 724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 地震作用效應,應按下列規(guī)定調整:1 對底層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底層的 縱向和橫向地震剪力設計值均應乘以增大系數;其值應允許在1215范圍內選用,第二層與底層側向剛度比大者應取大值。2 對底部兩層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底層和第二層的 縱向和橫向地震剪力設計值亦均應乘以增大系數;其值應允許在1215范圍內選用,第三層與第二層側向剛度比大者應取大值。3 底層或底部兩層的 縱向和橫向地震剪力設計值應全部由該方向的 抗震墻承擔,并按各墻體的 側向剛度比例分配。726 各類砌體沿階梯形截面破壞的 抗震抗剪強度設計值,

27、應按下式確定:fve=Nfv(726)式中:fve砌體沿階梯形截面破壞的 抗震抗剪強度設計值;fv 非抗震設計的 砌體抗剪強度設計值;N砌體抗震抗剪強度的 正應力影響系數,應按表726采用。表726 砌體強度的 正應力影系數砌體類別0 /fv0.01.03.05.07.010.012.016.0普通磚,多孔磚0.800.991.251.471.651.902.05-小砌塊-1.231.692.152.573.023.323.92注:0為對應于重力荷載代表值的 砌體截面平均壓應力。731 各類多層磚砌體房屋,應按下列要求設置現澆鋼筋混凝土構造柱(以下簡稱構造柱):1 構造柱設置部位,一般情況下應

28、符合表731的 要求。2 外廊式和單面走廊式的 多層房屋,應根據房屋增加一層的 層數,按表731的 要求設置構造柱,且單面走廊兩側的 縱墻均應按外墻處理。 3 橫墻較少的 房屋,應根據房屋增加一層的 層數,按表731的 要求設置構造柱。當橫墻較少的 房屋為外廊式或單面走廊式時,應按本條2款要求設置構造柱;但6度不超過四層、7度不超過三層和8度不超過二層時,應按增加二層的 層數對待。4 各層橫墻很少的 房屋,應按增加二層的 層數設置構造柱。5 采用蒸壓灰砂磚和蒸壓粉煤灰磚的 砌體房屋,當砌體的 抗剪強度僅達到普通黏土磚砌體的 70時,應根據增加一層的 層數按本條14款要求設置構造柱;但6度不超過

29、四層、7度不超過三層和8度不超過二層時,應按增加二層的 層數對待。表731 多層磚砌體房屋構造柱設置要求房屋層數設置部位6度7度8度9度四、五三、四二、三樓、電梯間四角,樓梯斜梯段上下端對應的 墻體處;外墻四角和對應轉角;錯層部位橫墻與外縱墻交接處;大房間內外墻交接處;較大洞口兩側隔12m或單元橫墻與外縱墻交接處;樓梯間對應的 另一側內橫墻與外縱墻交接處六五四二隔開間橫墻(軸線)與外墻交接處;山墻與內縱墻交接處七六五三內墻(軸線)與外墻交接處;內墻的 局部較小墻垛處;內縱墻與橫墻(軸線)交接處注:較大洞口,內墻指不小于21m的 洞口;外墻在內外墻交接處己設置構造柱時應允許適當放寬,但洞側墻體應

30、加強。733 多層磚砌體房屋的 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 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或木屋蓋的 磚房,應按表733的 要求設置圈梁;縱墻承重時,抗震橫墻上的 圈梁間距應比表內要求適當加密。2 現澆或裝配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樓、屋蓋與墻體有可靠連接的 房屋,應允許不另設圈梁,但樓板沿抗震墻體周邊均應加強配筋并應與相應的 構造柱鋼筋可靠連接。表733 多層磚砌體房屋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設置要求墻類烈度、外墻和內縱墻屋蓋處及每層樓蓋處屋蓋處及每層樓蓋處屋蓋處及每層樓蓋處內橫墻同上;屋蓋處間距不應大于4.5m;樓蓋處間距不應大于7.2m;構造柱對應部位同上;各層所有橫墻,且間距不應大于4.5m

31、;構造柱對應部位同上;各層所有橫墻735 多層磚砌體房屋的 樓、屋蓋應符合下列要求:1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或屋面板伸進縱、橫墻內的 長度,均不應小于120mm。2 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板或屋面板,當圈梁未設在板的 同一標高時,板端伸進外墻的 長度不應小于120mm,伸進內墻的 長度不應小于100mm或采用硬架支模連接,在梁上不應小于80mm或采用硬架支模連接。3 當板的 跨度大于48m并與外墻平行時,靠外墻的 預制板側邊應與墻或圈梁拉結。4 房屋端部大房間的 樓蓋,6度時房屋的 屋蓋和79度時房屋的 樓、屋蓋,當圈梁設在板底時,鋼筋混凝土預制板應相互拉結,并應與梁、墻或圈梁拉結。736 樓、屋蓋

32、的 鋼筋混凝土梁或屋架應與墻、柱(包括構造柱)或圈梁可靠連接;不得采用獨立磚柱??缍炔恍∮?m大梁的 支承構件應采用組合砌體等加強措施,并滿足承載力要求。738 樓梯間尚應符合下列要求:1 頂層樓梯間墻體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26通長鋼筋和4分布短鋼筋平面內點焊組成的 拉結網片或4點焊網片;79度時其他各層樓梯間墻體應在休息平臺或樓層半高處設置60mm厚、縱向鋼筋不應少于210的 鋼筋混凝土帶或配筋磚帶,配筋磚帶不少于3皮,每皮的 配筋不少于26,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75且不低于同層墻體的 砂漿強度等級。2 樓梯間及門廳內墻陽角處的 大梁支承長度不應小于500mm,并應與圈梁連接。3 裝配

33、式樓梯段應與平臺板的 梁可靠連接,8、9度時不應采用裝配式樓梯段;不應采用墻中懸挑式踏步或踏步豎肋插入墻體的 樓梯,不應采用無筋磚砌欄板。4 突出屋頂的 樓、電梯間,構造柱應伸到頂部,并與頂部圈梁連接,所有墻體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26通長鋼筋和4分布短筋平面內點焊組成的 拉結網片或4點焊網片。741 多層小砌塊房屋應按表741的 要求設置鋼筋混凝土芯柱。對外廊式和單面走廊式的 多層房屋、橫墻較少的 房屋、各層橫墻很少的 房屋,尚應分別按本規(guī)范第731條第2、3、4款關于增加層數的 對應要求,按表741的 要求設置芯柱。表741 多層小砌塊房屋芯柱設置要求房屋層數設置部位設置數量6度7度8度

34、9度四、五三、四二、三外墻轉角,樓、電梯間四角,樓梯斜梯段上下端對應的 墻體處;大房間內外墻交接處;錯層部位橫墻與外縱墻交接處;隔12m或單元橫墻與外縱墻交接處外墻轉角,灌實3個孔;內外墻交接處,灌實4個孔;樓梯斜段上下端對應的 墻體處,灌實2個孔六五四同上;隔開間橫墻(軸線)與外縱墻交接處七六五二同上;各內墻(軸線)與外縱墻交接處;內縱墻與橫墻(軸線)交接處和洞口兩側外墻轉角,灌實5個孔;內外墻交接處,灌實4個孔;內墻交接處,灌實45個孔;洞口兩側各灌實1個孔七六三同上;橫墻內芯柱間距不大于2m外墻轉角,灌實7個孔;內外墻交接處,灌實5個孔;內墻交接處,灌實45個孔;洞口兩側各灌實1個孔注:

35、外墻轉角、內外墻交接處、樓電梯間四角等部位,應允許采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替代部分芯柱。744 多層小砌塊房屋的 現澆鋼筋混凝土圈梁的 設置位置應按摩規(guī)范第733條多層磚砌體房屋圈梁的 要求執(zhí)行,圈梁寬度不應小于190mm,配筋不應少于412,箍筋間距不應大于200mm。757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 樓蓋應符合下列要求:1 過渡層的 底板應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板,板厚不應小于120mm;并應少開洞、開小洞,當洞口尺寸大于800mm時,洞口周邊應設置邊梁。2 其他樓層,采用裝配式鋼筋混凝土樓板時均應設現澆圈梁;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時應允許不另設圈梁,但樓板沿抗震墻體周邊均應加強配筋并應與相應的

36、 構造柱可靠連接。758 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 鋼筋混凝土托墻梁,其截面和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1 梁的 截面寬度不應小于300mm,梁的 截面高度不應小于跨度的 110。2 箍筋的 直徑不應小于8mm,間距不應大于200mm;梁端在1.5倍梁高且不小于15梁凈跨范圍內,以及上部墻體的 洞口址和洞口兩側各500mm且不小于梁高的 范圍內,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OOmm。3 沿梁高應設腰筋,數量不應少于214,間距不應大于200mm。4 梁的 縱向受力鋼筋和腰筋應按受拉鋼筋的 要求錨固在柱內,且支座上部的 縱向鋼筋在柱內的 錨固長度應符合鋼筋混凝土框支梁的 有關要求。813 鋼結構房屋應根據設防

37、分類、烈度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 抗震等級,并應符合相應的 計算和構造措施要求。丙類建筑的 抗震等級應按表813確定。表813 鋼結構房屋的 抗震等級房屋高度烈度678950m-四三二50m四三二一注:1 高度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時,應允許結合房屋不規(guī)則程度和場地、地基條件確定抗震等級;2 一般情況,構件的 抗震等級應與結構相同;當某個部位各構件的 承載力均滿足2倍地震作用組合下的 內力要求時,79度的 構件抗震等級應允許按降低一度確定。831 框架柱的 長細比,一級不應大于60 ,二級不應大于80 ,三級不應大于100 ,四級不應大于120。836 梁與柱剛性連接時,柱在梁翼緣上下各500mm的

38、 范圍內,柱翼緣與柱腹板間或箱形柱壁板間的 連接焊縫應采用全熔透坡口焊縫。841 中心支撐的 桿件長細比和板件寬厚比限值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 支撐桿件的 長細比,按壓桿設計時,不應大于120;一、二、三級中心支撐不得采用拉桿設計,四級采用拉桿設計時,其長細比不應大于180。2 支撐桿件的 板件寬厚比,不應大于表841規(guī)定的 限值采用節(jié)點板連接時,應注意節(jié)點板的 強度和穩(wěn)定。表841 鋼結構中心支撐板件寬厚比限值板件名稱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翼緣外伸部分工字形截面腹板箱形截面壁板8251892620102725133330圓管外徑與壁厚比38404042注:表列數值適用于Q235鋼,采用其他牌號鋼材應乘以 ,圓管應乘以235fay。851 偏心支撐框架消能梁段的 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