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鋼的熱處理后硬度測定以和金相分析實驗指導書_第1頁
碳鋼的熱處理后硬度測定以和金相分析實驗指導書_第2頁
碳鋼的熱處理后硬度測定以和金相分析實驗指導書_第3頁
碳鋼的熱處理后硬度測定以和金相分析實驗指導書_第4頁
碳鋼的熱處理后硬度測定以和金相分析實驗指導書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實驗七 碳鋼的熱處理及硬度測定以及金相分析實驗項目名稱: 碳鋼的熱處理及硬度測定、金相分析實驗項目性質:綜合實驗所屬課程名稱: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實驗計劃學時:4一、實驗目的(1)熟悉碳鋼的基本熱處理(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工藝方法。(2) 了解含碳量、加熱溫度、冷卻速度等因素與碳鋼熱處理后性能的關系。(3)分析淬火及回火溫度對鋼性能的影響。(4)學會洛氏硬度計的使用。(5)學會采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將會得到不同的組織結構,從而使鋼的性能 發(fā)生變化。二、實驗內容和要求熱處理是一種很重要的金屬加工工藝方法, 熱處理的主要目的是改善鋼材性 能,提高工件使用壽命。鋼的熱處理工藝特點是將鋼加熱到一定的溫

2、度,經一定時間的保溫,然后以某種速度冷卻下來,通過這樣的工藝過程能使鋼的性能發(fā)生 改變。熱處理之所以能使鋼的性能發(fā)生顯著變化, 主要是由于鋼的內部組織發(fā)生了 質的變化。采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過程,將會使鋼得到不同的組織結構, 從而獲 得所需要的性能。普通熱處理的基本操作有退火、正火、淬火及回火等。熱處理操作中,加熱溫度、保溫時間和冷卻方式是最重要的三個關鍵工序, 也稱熱處理三要素。正確選擇這三種工藝參數(shù),是熱處理成功的基本保證。Fe-FeC 相圖和C-曲線是制定碳鋼熱處理工藝的重要依據(jù)。1、加熱溫度(1)退火加熱溫度:完全退火加熱溫度,適用于亞共析鋼,Ac+ (3050C);球化退火加熱溫度,適

3、用于共析鋼和過共析鋼,Aci+ (3050C)。(2)正火加熱溫度:對亞共析鋼是Aq+(3050C);過共析鋼是AGm+(3050C), 也就是加熱到單相奧氏體區(qū)。退火和正火的加熱溫度范圍見圖 2-1所示。圖2-1退火與正火的加熱溫度word格式資料(3)淬火加熱溫度:對亞共析鋼是 Aq+(3050C);對共析鋼和過共析鋼是 Aci+ (3050C),見圖 2-2。鋼的臨界溫度 As Aq及Am,在熱處理手冊或合金鋼手冊中均可查到。再經計算可求出鋼的熱處理溫度。也可以利用鐵碳相圖決定A、A及As點的溫度再加上1020C即近似As Aq及Am,然后再計算熱處理溫度。表 2-1是各種碳鋼的臨界溫度

4、)c700120011001000900A+ Fe C38000.81.6a 3F+ A a 16002.W(C)%圖2-2淬火加熱溫度范圍表2-1 各種碳鋼的臨界溫度類別鋼號臨界點溫度(C)淬火溫度ACiAC3 或 ACmAriA3碳20735855680835860880素30732813677835850870結40724790680760840860構45724682682751840860鋼5072569069075077080060725695695743860880碳T7730770700-780800素T8730-700-780800工T10730800700-760800具T

5、12730820700-760800鋼760800(4)回火溫度:鋼淬火后必須要回火。回火溫度決定于最終所要求的組織和 性能。按加熱溫度,回火可分為低溫、中溫及高溫回火三類。低溫回火在150250c 進行回火,所得組織為回火馬氏體,硬度約為HRC60常用于切削刀具和量具;中溫回火是在350500c進行回火,硬度約為HRC3545主要用于各類彈簧熱處 理;高溫回火是在500650c進行,所得組織為回火索氏體,硬度為HRC2535 用于結構零件的熱處理;高于 650c的回火為珠光體,硬度較低。例如,45鋼的回火溫度經驗公式如下T=200+K (60-X)式中K系數(shù),當回火

6、后要求的硬度值大于 HRC30寸,K=11;當硬度值小 于 HRC30寸,K=12;X所要求白硬度值(HRC。2、加熱時間熱處理加熱時間與許多因素有關,例如工件的尺寸、形狀、使用的加熱設備、 裝爐量、鋼的種類;熱處理類型、鋼材的原始組織、熱處理的要求和目的等。上 述因素都要綜合考慮,具體參考數(shù)據(jù)可查有關手冊。3、冷卻方法熱處理的冷卻方法至關重要,控制不同的冷卻速度(即采用不同的冷卻 方式),可得到不同的組織,從而有不同的性能。(1)退火一般采用隨爐冷卻,冷到 500c左右,可以出爐空冷,不必在爐中冷到室溫。(2)正火 多采用在空氣中冷卻,大件常進行吹風冷卻。(3)淬火 采用急冷方式,即冷卻速度

7、應超過鋼的臨界冷卻速度, 以保證得 到馬氏體組織,另一方面冷卻速度應當盡量緩慢, 以減少內應力,避免變形和開 裂。為了調和上述矛盾,可以采用適當?shù)睦鋮s劑和冷卻方式。 常用的淬火方法有 雙液淬火、分級淬火、單液淬火、等溫淬火等。常用的淬火介質有清潔的自來水、濃度為510%勺NaCl水溶液、礦物油等。三、實驗主要儀器設備和材料1 、箱式電爐及控溫儀表;2 .水銀溫度計;3 .洛氏硬度機;4 .拋光機;5 .金相顯微鏡;6 .冷卻劑:水、油;7 .試樣:20鋼、45鋼、T12鋼。四、實驗方法、步驟及測試結果1 .淬火部分的內容及具體操作步驟(1)根據(jù)淬火條件不同,分五個小組進行,見表 3-2(2)加

8、熱前先將全部試樣測定硬度,一律用洛氏硬度測定。(3)根據(jù)試樣鋼號,按照Fe-Fe3c相圖確定淬火加熱溫度和保溫時間(可 按1分鐘/每毫米直徑計算)。(4)各組將淬火及正火后的試樣表面用砂紙磨平,以測出硬度值( HRC 填入表2-2。表2-2淬火實驗組 別淬火加 熱溫度 (C)冷卻 方式20鋼45鋼T12鋼處理前 硬度處理后 硬度處理前 硬度處理后 硬度處理前硬 度處理后 硬度11000水冷2750水冷3860空冷4860油冷5860水冷注:14組各種鋼號一塊,5組除20、T12鋼各一塊外,45鋼取五塊,以供回火用。2 .回火部分的內容及具體步驟:(1)根據(jù)回火溫度不同,分五個小組進行,見表 3

9、-3。各小組將已經正常淬 火并測定過硬度的45鋼試樣分別放入指定溫度的爐內加熱,保溫 30分鐘, 然后取出空冷。(2)有砂紙磨光表面,分別在洛氏硬度機上測定硬度值。(3)將測定的硬度值分別填入表2-3中。表2-3回火實驗組別135回火溫度200 c400 c600 c回火前HRC回火后HRC3 .洛氏硬度計測量方法:(1)選擇合適的壓頭及載荷。(2)根據(jù)試件大小和形狀選擇載物臺。(3)試件上下兩面磨平,然后置于載物臺上。(4)加預載荷,按順時針方向轉動升降機構的手輪,將試樣與壓頭接觸, 并觀察讀數(shù)百分表上小針移動至小紅點上為止。(5)調整讀數(shù)表盤,使百分表盤上的長針對準硬度值的起點,如測 HR

10、C HRAM度時,把長針與表盤上的黑字 G處對準;測量HRBM,使長針 與表盤上紅字B對準。(6)加主載荷。平穩(wěn)地扳動加載手柄,手柄自動長高至停止位置(時間為 57秒),并停留10秒。(7)卸除主載荷。扳回加載手柄至原來位置。(8)讀數(shù)。表上長針指示的數(shù)字為硬度的讀數(shù)。HRC HRA讀黑數(shù)字;HRB讀紅數(shù)字。(9)下降載物臺,取出試樣。(10)用同樣方法在試件的不同位置測三個數(shù)據(jù),取其算術平均值為試件的硬度值。4,各試樣金相組織觀察。觀察和并繪畫各碳鋼不同熱處理條件下的顯微組織特征;5.注意事項(1)本實驗加熱和用的都為電爐,由于爐內電阻絲距離爐膛較近,容易漏電,所以電爐一定要接地,在放、取試

11、樣時必須先切斷電源。(2)往爐中放、取試樣必須使用夾鉗,夾鉗必須擦干,不得沾有油和水。開關爐門要迅速,爐門打開時間不宜過長。(3)試樣由爐中取出淬火時,動作要迅速,以免溫度下降,影響淬火質量。(4)試樣在淬火液中應不斷攪動,否則試樣表面會由于冷卻不均而出現(xiàn)軟點。(5)淬火時水溫應保持2030C左右,水溫過高要及時換水。(6)淬火或回火后的試樣均要用砂紙打磨表面,去掉氧化皮后再測定硬度值。(7)試件的準備:試件表面應磨平、且無氧化皮和油污等;試件形狀應能 保證試驗面與壓頭軸線相垂直,測試過程應無滑動。(8)壓痕間距或壓痕與試件邊緣 HRA>2.5mmHRC>2.5mmHRB>4mm不同的洛氏硬度有不同的適用范圍,應按附錄表2選擇壓頭及載荷。這是因為超出規(guī)定的測量范圍時,硬度計的精確度及靈敏度均較差,以致結果的準確性較差。例如HRB102 HRC18?的寫法是不準確的,是不宜使用的。五、實驗報告要求:1 .實驗報告要求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