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師用)_第1頁
記承天寺夜游(教師用)_第2頁
記承天寺夜游(教師用)_第3頁
記承天寺夜游(教師用)_第4頁
記承天寺夜游(教師用)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題:記承天寺夜游 導學案部分教學活動思路【學習目標】 1.掌握重要文言實詞如“念、寢、步、尋、互”和文言虛詞如“但、耳、遂、蓋、也”等。2.理解課文內容,感悟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3.品味凝練含蓄的語言?!緦W習重難點】1.賞析月色的特點及寫法。2.品味凝練含蓄的語言。【學法指導】 在了解作者寫此文的時代背景基礎上,反復誦讀課文,欣賞畫面的精美,體會語言的凝練含蓄。通過品味句子,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從而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緦W時安排】一課時【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1.給加點字注音并將你認為重要的詞寫下來。樂者( ) 寢( ) 藻荇( )( ) 少閑人( ) 2.熟讀課文,給下列句

2、子劃分節(jié)奏,并將你認為要注意的句子寫下來劃分節(jié)奏。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3.搜集有關作者及寫作背景的相關資料,并寫下來。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澈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對新法持有不同意見而被捕入獄。這就是當年有名的“烏臺詩案”。出獄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在被貶于黃州的困苦境遇中寫的。4.解釋下列加點字詞的含義并將你認為重要的詞解寫下來。月色入戶 (

3、 ) 欣然起行( ) 積水空明( ) 遂至承天寺( ) 念無與樂者( ) 蓋竹柏影也(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 相與步于中庭( ) 5結合書下注釋翻譯全文6.摘抄文中你喜歡的句子,并說說你的理由。句子: 理由: 7.搜集有關寫月的詩句。(或全詩)至少兩首 8.關于這篇文章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大膽提出來。 教師評價日期 教師評價日期二、課堂助學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同學們,在古詩詞里有很多描寫“月亮”的篇章,現(xiàn)在我們一起回憶一下好嗎?同為一輪或圓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賞月者卻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們的筆下自然也別有一番不同的情致。元豐二年,蘇軾由于和當時主張革新的王安石政見不同,作詩

4、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元豐六年,其好友張懷民也被貶黃州,寓于承天寺。記承天寺夜游就是寫于這個時期,這篇僅為80多字的短文真實地記錄了蘇軾當時謫生活的一個片段。2. 出示學習目標。3. 展示自主學習的成果。4整體感知,理解文意(1)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結合注釋,疏通全文意思。5默讀課文,思考下面問題(1) 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因為作者被貶滴,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

5、;二是因為月色很美。(2)作者所見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你有何感受?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凈。(3) 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欣然起行(欣喜之情)念無與為樂(有點遺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點激動)尋(有急切訪友之情)    亦未寢(與好友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喜悅)相與步于中庭(一份閑適,一份從容)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壯志未酬的苦悶、達觀的處世態(tài)度)(4)體會“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边@一句的妙處?!胺e水空明

6、”用比喻的手法寫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寫竹柏之影參差錯雜。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清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6.合作探究(1)本文寫作時,蘇軾已被貶黃州。當時,他備受監(jiān)視,近乎流放。結合全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身的感慨;被貶的無奈寂寞;雖屢遭貶謫,但仍樂觀豁達。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說說你是如何理解“閑人”的“閑”字的?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7、,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游即寫于此時。一方面反映了作者身為閑官的現(xiàn)實,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同時還包含了作者對世人忙于民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的慨嘆。 (3)比較小石潭記中柳宗元和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心境的異同。小石潭記凄愴、哀怨 記承天寺夜游安閑自適、自我排遣7釋疑解難8.小結三、課堂鞏固閱讀下列語段,按要求回答問題。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1.解釋加點的詞。相與( ) 空明( ) 交橫( ) 念無與

8、樂者( ) 蓋竹柏影也 ( ) 但少閑 ( )2.翻譯。(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4)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5)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3.文中描寫月光的句子是 ,描繪了一個 空靈、皎潔、明凈 的美妙境界。4 本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你認為文章表達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復雜的感情? 賞月的欣喜;貶謫的悲涼;人身的感慨;被貶的無奈寂寞 5."尋張懷民"一句中的"尋"字用得好,你認為好在哪里? (1) 它包含著作者的一種猜想:面對如此良夜,

9、張懷民一定不會蒙頭大睡吧!他可能也在賞月,只是不知他在哪里賞月?所以需要尋一尋。(2)尋有一種急切找到的迫切感,這就寫出了作者渴望與好友共同賞月的急切心理。 四、拓展延伸閱讀蘇軾的游白水,按要求回答問題。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與幼子過游白水佛跡院。浴于湯池,熱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東,少北,有懸水百仞。山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濺雷怒??蓯劭晌?。水崖有巨大跡數(shù)十,所謂佛跡也。暮歸倒行,觀山燒,火甚。俯仰度數(shù)谷,至江,山月出,擊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復與過飲酒,食余甘煮菜。顧影頹然,不復寐。書以付過。東坡翁。(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其源殆可熟物( 估

10、計  ) 循山而東 (沿著   )俯仰度數(shù)谷 (  越過 ) 顧影頹然 ( 回頭看 )(2)翻譯。雪濺雷怒,可愛可畏 顧影頹然,不復寐。 (3)上文中“雪濺雷怒,可喜可畏”這八個字寫瀑布的奇觀。你覺得這樣寫好在哪里? 寫瀑布的奇觀用 “雪濺雷怒,可喜可畏”八個字,就把瀑布的形態(tài),色彩,聲勢以及自己的感受寫到了。 (4)記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兩文共同的寫作特點是什么?(抓住兩文中的比喻句揣摩)  記承天寺夜游和游白水中都寫到了月亮,且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前文是以水喻月,后文是以璧喻月,形象生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5)上文寫于蘇軾被貶惠州后。作者通過描寫奇山異水,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tài)度? 作者身處逆境,卻不戚戚于懷,把深濃情致灌注于奇山異水中,表達了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附:翻譯紹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與小兒子蘇過游白水佛跡院,在湯泉中沐浴,水很熱,其源頭估計能把東西煮熟。沿著山向東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個彎道,每個彎道就有譚。潭水深的地方,用繩子系石墜入五丈,還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飛濺,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