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理論流派_第1頁
翻譯理論流派_第2頁
翻譯理論流派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jié)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翻譯理論流派翻譯是一們很重要的學問,從古至今有很多著名的學者從事翻譯理論的研 究,而他們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以下是一些翻譯理論流派的劃分, 希望能讓大 家有一些大體的了解。一:尤金;奈達( 1976)根據(jù)各學派所關注的焦點將當代翻譯理論分為:語文學 派、語言學派、交際學派和社會符號學派(Nida ,1984)四個基本流派。二:埃德溫根茨勒( Edward Gentzler )在其專著當代翻譯理論 ( 1993)中 依據(jù)各流派采用的研究方法和依據(jù)的理論來源將當代譯論劃分為: 美國翻譯培訓 派、 翻譯科學派、早期翻譯研究派、多元體系派、解構主義派五大流派。三、香港學者張南峰、陳德鴻( 2000)

2、在西方理論精選中將西方翻譯理論流派分為:語文學派、全市學派、語言學派、目的學派 文化學派、解構學派六 大學派。四、譚載喜(中國著名翻譯家、翻譯理論研究學者)在介紹西方翻譯理論時,將西方翻譯理論分為: 布拉格學派、 倫敦派、美國結(jié)構派、 交際理論派四大學派。五、柯平在西方翻譯理論淺析 一文中介紹了六大學派: 語言學派; 交際學派; 美國翻譯研討班學派;文學 - 文化學派;結(jié)構學派;社會符號學派。下面將一一 介紹。(一) 、布拉格學派1 、創(chuàng)始人:馬希修斯( Vilem Mathesius )、特魯貝斯科伊( Nikolay S. Trubetskoy )和雅可布森( Roman Jakobson

3、)。2、主要成員:雅可布森、列維、維內(nèi)等重要的翻譯理論家。主要論點:( 1)翻譯必須考慮語言的各種功能,包括認識功能、表達功能和 工具功能等;( 2)翻譯必須重視語言的比較,包括語義、語法、語音、語言風格以及 文學體裁的比較。3、最有影響的翻譯理論家:羅曼 ?雅可布森。 簡介:原籍俄國,后移居捷克;二戰(zhàn)時遷至美國,加入美籍。作為學派 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對翻譯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 (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之中。文章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翻譯 的重要性、語言和翻譯的關系以及存在的問題給出精辟的論述。自 1959年發(fā) 表后,此文一直

4、被西方理論界奉為翻譯研究的經(jīng)典之一。雅可布森的論述主要有五點:(1) 翻譯分為三類:語內(nèi)翻譯(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語際翻譯 (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和符際翻譯(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2) 對于詞義的理解取決于翻譯。 他認為,在語言學習和語言理解過程中, 翻譯起著決定性作用。(3) 準確的翻譯取決于信息對稱。 翻譯所涉及的是兩種不同語符中的對等 信息。(4) 所有語言都具有同等表達能力。 如果語言中出現(xiàn)詞匯不足, 可通過借 詞、造詞或釋義等方法對語言進行處理。(5) 語法范疇是翻譯中最復雜的

5、問題。這對于存在時態(tài)、性、數(shù)等語法形 式變化的語言,尤其復雜。(二)、倫敦學派1 、學派是具有英國特色的語言學派,認為語言的意義是由語言使用的社 會環(huán)境 (the social context of situation) 所決定的。在翻譯研究領域,譯 文的用詞與原文等同與否取決于其是否用于相同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2 、創(chuàng)始人:福斯( J. R. Firth )。有兩篇文章集中反映出他的翻譯理論, 一篇為語言學與翻譯(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另一篇為語言分析與翻譯( Linguistic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3、卡特福德( John

6、 Catford )是該學派中比較系統(tǒng)提出翻譯理論的學者。 任教于愛丁堡大學的卡特福德1965年發(fā)表翻譯的語言學理論(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一書,為翻譯理論研究開拓新的途徑,引起巨大反 響??ㄌ馗5路Q其理論為“描寫性”翻譯理論。他從翻譯性質(zhì)、類別、對等、 轉(zhuǎn)換、限度等方面闡述“什么是翻譯”這一中心問題。三)、美國結(jié)構派1、代表人物是布龍菲爾德。 他提出一種行為主義的語義分析法, 認為意思 就是刺激物和語言反應之間所存在的關系。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布龍菲爾德理 論為喬姆斯基的轉(zhuǎn)換生成理論所取代。2、喬氏理論有三個觀點:( 1 )人類先天具有語言

7、能力;(2) 語言是由規(guī)則支配的;(3) 語言包括表層結(jié)構和深層結(jié)構。 該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影響主要在于 其關于表層結(jié)構和深層結(jié)構的論述。語言的不同主要在于各自的表層結(jié)構不 同,而深層結(jié)構則具有共同特點。 在上述語言學理論的影響下,形成以沃哲林( C. F. Voegelin )、博靈格( D. Bolinger )、卡茲(J. J. Katz)、奎恩(W. V. Quine)和奈達(E. U. Nida) 為代表的美國翻譯理論界的結(jié)構學派,而以奈達最為杰出。(四)、交際理論學派1、代表:奈達。2、奈達的翻譯理論可歸納為六個方面:(1)理論原則。所有語言都具有同等表達能力,而翻譯的首要任務就是使

8、 讀者看譯文可一目了然。(2)翻譯的性質(zhì)。按照奈達的定義,“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風 格)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 。其中三點是關 鍵:一是“順乎自然”,譯文不能有翻譯腔;二是“最切近”,在“自然”的 基礎上選擇意義與原文最接近的譯文;三是“對等”,這是核心。所以,翻譯 必須達到四個標準:a、達意:b傳神;c措詞通順自然;d讀者反應相似。(3)翻譯的功能。從社會語言學和語言交際功能的觀點出發(fā),奈達認為翻 譯必須以讀者為服務的對象。(4)正確的翻譯。翻譯正確與否取決于譯文讀者能在什么程度上正確理解 譯文。(5)語義分析。翻譯的重要過程之一就是對原文進行語義分析。語

9、義可分 為三種:語法意義、所指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6)翻譯的程序和方法。他認為,整個翻譯程序分為四步:分析、傳譯、 重組(按譯語規(guī)則重新組織譯文)和檢驗。(五)、語言學派1 、現(xiàn)代翻譯理論是從語言學派開始的,該派興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結(jié)構 主義語言學和轉(zhuǎn)換生成語法對語言結(jié)構所作的嚴密分析為基礎, 研究原語和譯 語之間在詞法與句法上的一系列對應和轉(zhuǎn)換規(guī)則,追求原文和譯文的等值。2、代表人物:英國的卡特福德( 1965 )、早年的奈達( 1964 )和前聯(lián)邦德國的威爾斯( Wolfram Wilss, 1982)。3、由于翻譯總是牽涉到至少兩種語言, 因此人們從語言學角度對翻譯進行 研究是十分自然

10、的; 對于初習翻譯者來說, 語言學的翻譯理論可能是最切近于 他們的學習經(jīng)驗、 因而也是最能夠?qū)λ麄兲峁﹩l(fā)與實際幫助的。 但是正如人 們正愈益深刻地認識到的那樣,翻譯活動決不僅僅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轉(zhuǎn)換操 作,它在本質(zhì)上是一種特殊的語際交流活動, 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語言范疇, 涉 及到語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統(tǒng)。 語言學派的弱點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譯文在語 言上的對等,而忽視了話語的交際功能以及翻譯活動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 有見樹不見林之虞。 (近二十年來語言學派開始注重研究話語層面上的等值問 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早期研究的缺陷。)(六)交際學派1 、出現(xiàn)時間:七、八十年代(以 Nida &

11、Reyburn, 1981 為代表)。2、理論淵源:信息論(又稱通訊理論或交際理論)和社會語言學。3、主要思想: 認為人類語言是一種復雜的信息系統(tǒng); 翻譯則是一種特殊的 信息傳遞活動, 它同其他種類的信息傳遞一樣, 遵循著信息理論中的一些基本 原則,如在信道接受力給定(亦即譯語讀者的接受能力一定)的情況下,為了 降低信息的難度(高度),就必須用明顯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的部分,因而 增加信息的長度(寬度),故而譯文常常會長于原文。它所提出的“翻譯即交 際”的命題已經(jīng)廣為人們所接受。 它的欠缺在于沒有研究不同話語層面上語言 符號的特點,也沒有很好地分析語言和文化間的深層關系。七) 美國翻譯研討班學

12、派1 、來源:六十年代初,美國愛奧瓦大學首次開設翻譯培訓班,在其主任、 詩人安格爾( Paul Angel )的積極倡導與推動下,耶魯、普林斯頓、哥倫 比亞、得克薩斯、揚伯瀚大學以及紐約州立大學等著名高校都先后設立了翻 譯培訓班以及各種層次的翻譯專業(yè)。美國文學翻譯協(xié)會也于七十年代后期成 立,并出版了題為翻譯的學術雜志。一個圍繞著翻譯培訓班的學派隨之 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詩人兼翻譯家龐德( Ezra Pound )等。2、該派以哈佛大學教授理查茲( I.A. Richards, 1929 )的理論為依 歸,注重文學翻譯實踐,以及通過翻譯研究來理解文學作品,其研究重點和 方法與古代時期的語文學派比較

13、相象。(八) 文學文化學派1 、簡單介紹:包括兩個有相似地理與文化背景的學派,即七十年代初發(fā) 祥于低地國家(荷蘭與比利時)的“翻譯研究”派和七十年代末興起于以色列 的多元體系派。 它們都起源于地處當代世界主流文化邊緣的小國家, 且其理論 淵源都是本世紀初的俄國形式主義。2、主要代表人物: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翻譯教授霍姆斯 ( James Holmes, 1972 )、比利時學者、后移居美國并任教于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勒費維爾(Andr ©Lefevere, 1978a )和英國學者、沃里克大學教授巴斯內(nèi)特(Susan Bassnett, 1980 )。3、主要觀點:該派認為以邏輯實證

14、主義為哲學基礎和主要方法的語言學派翻 譯理論無助于增進人們對于文學翻譯的了解, 因而沿用了近代翻譯時期的闡釋 學方法,從意義的傳遞開始, 研究翻譯的過程以及這種過程如何既影響到譯文 及其文化(如美學規(guī)范)的發(fā)展,又影響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續(xù),試圖以此將 各種文學翻譯的理論統(tǒng)一起來, 建立一種能夠指導產(chǎn)生譯本的理論。 近年來該 派更加重視考察譯作與政治、歷史、經(jīng)濟與社會制度之間的關系。九) 解構學派1 、簡單介紹:解構學派產(chǎn)生于六十年代后期處于政治與社會動蕩之中的法 國,其思想積大成者為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家德里達( Jacques Derrida, 1978, 1985b )。嚴格說來,解構學派并未

15、提出具體的翻譯理論,但是由于它從語言 的角度出發(fā)來研究哲學,認為古往今來所有哲學所關注的中心問題就是翻譯這 個概念,并且站在與西方思想傳統(tǒng)完全相反的立場上,借助對翻譯的討論提出 了一系列關于語言和哲學的重大問題,所以它在當代翻譯理論研究中占有獨特 的地位。解構學派認為認為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沒有什么深層結(jié)構或預先 決定的意義。2、觀點:它拒絕任何類似于“原文”與“譯文”、“語言”與“意義”的 劃分,指出:在翻譯中,可以看到語言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向它 自身,因此,原文和譯文之間存在的符號指意鏈是一條可以無窮無盡地向后追 溯的鏈子,即譯文是更早的譯文的譯文(Gentzler, 1993 : 145-149 ) 解構學派理論的價值在于它啟發(fā)我們:應當避免用任何先見來闡釋和評價譯 文。但是在徹底否定原文的同時, 解構理論實際上也從本體論的意義上否定了 翻譯自身(十) 社會符號學派1 、產(chǎn)生:于八十年代末。2、代表人物:奈達(見 Waard & Nida,1986 )。3、 理論淵源:美國哲學家和邏輯學家莫里斯(1901 )提出的符號學 三大關系:符號與其所指稱或描寫的實體與事件之間的關系是語義關系,符 號與符號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