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_第1頁
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_第2頁
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_第3頁
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_第4頁
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之間的 聯(lián)系和區(qū)別作者:日期: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2007-04- 1 2 10:50:37)轉(zhuǎn)載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文字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總是隨著語言和社會的進步而發(fā)展、變 化的,但同時又受著語言和社會的制約。漢字也是這樣。漢語的發(fā)展和社會用字習慣的部分 移易,總對漢字的符號體系、記詞功能和書寫形式等不斷進行調(diào)整。高整的結(jié)果,既有代代 因循、古今一致的一面(主導的一面),又有因時而異、前后相乖的一面。 這后者的歷史積存, 就形成了古書中的種種不同于今的用字現(xiàn)象。本節(jié)只就古代漢語課程的要求,扼要介紹古今字、通假字

2、、異體字、繁簡字等幾種常見的古書用字現(xiàn)象。一、 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所謂古今字,是一種縱向歷時的同詞異字現(xiàn)象,即記錄同一個詞(實際是詞的某一義項)不同時代社會用字有不同,前一個時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個時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漢代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在注釋“三禮”時最早使用了古今字這個術(shù)語。如禮記曲禮下:“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日:予一人。”鄭注:“觀禮日:伯父富來,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 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為第一人稱代詞在西周金文辭中習見;而予字最早始見于戰(zhàn)國文字,用為第一代稱詞晚于余字。于是這兩個字在用為第一人稱代詞時構(gòu)成古今字?!坝唷庇迷谇笆枪抛郑坝琛庇迷诤?,是今字。這里所說的古今和

3、古今字都是相對而言的。段玉裁在說 文解字注的誼字下有一段話說得很清楚:凡讀傳,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 者謂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為古字,小篆、隸書為今字也。古今字是記錄同一個詞古今用字有異造成的歷史現(xiàn)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惫艜霉抛值睦雍芏啵热纾?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wèi)。(城濮之戰(zhàn)) 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戰(zhàn))于是翦其發(fā)。(順民)臣錯茅臣。(晁錯傳) 張脈債興,外弓獸中干。(韓之戰(zhàn))以上加“ ”號的字所記錄的詞,在各句中分別表示聯(lián)婚、擒拿、剪除、草介、強勁的意思。后世再記錄同樣的這些詞時,不再使用昏、禽、翦、中、弓

4、獸,而改用婚、剪、草、強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禽一一擒、翦一一剪、中一一草、強一一強就構(gòu)成了古 今字。(二)古今字的來源古今字來源主要有三個,這就是:由于漢字的分化,母字與后造分化字構(gòu)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與借字構(gòu)成的古今字;古今對異體字的異用構(gòu)成的古今字。下面分別舉例說明。1 .由于漢字的分化,母字與后造分化字構(gòu)成的古今字。 這里所謂漢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漢字 記詞職務的分化而導致漢字的增益。上古字少,一個字往往承擔著多項記詞職務,為了減少其兼職,后世便另造新字來分擔。比如共字,在上古就兼有同個記詞職務,分別表示不同的意思: 父之仇,弗與共戴天。(禮記曲禮) 行李之往來,共

5、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為政) 民不知禮,未生其共。(城濮之戰(zhàn))例 是共同的意思,例是供給的意思,例是拱揖的意思,是恭順的意思。一個人字身兼 四職,也就是分別記錄了四個不同的詞。這對運用文字來說是經(jīng)濟,但字的兼職過多,容易 造成表意的含混、模糊。為了增強表意的明確性,后世就造了供、拱、恭三個新字來分別發(fā) 擔它的兼職,共字本身就要用以表示共同、共合這一個義項了。像這樣,我們把原先定一字 多職共用字“共”稱為母字,把后來特地為分擔母字兼職而造的供、拱、恭等稱為分化字。從記錄同一個詞(比如供給的供)所用字的時代先后來說,古用“共”而今用“供”,于是“共” 與

6、“供”構(gòu)成古今字。同樣, “共”與“拱”、“共”與“恭”也分別是古今字。古今字的絕 大多數(shù)是母字與其分化字構(gòu)成的。這類古今字從后世表主的分工上看,又有幾種情況:(1)古字表引申義,今字表本義。例如“益”與“溢”。益字小篆作,像水從器皿中漫出,本義是水漫溢,引申則又有增益、利益、更加等義。后來加水旁新造“溢”字專表本義,“益” 則只表引申義了。 古書先后在記錄漫溢這個詞時 ,益和溢構(gòu)成了古今字。呂氏春秋察今:“源州暴益“,用的是古字。類似的還有 :州一一洲、止一一趾、要一一腰、責一一債、監(jiān)一 一、新一一薪、ra間、景一一影,等等。(2)古字表假借義,今字表本義。例如:“莫”與“暮”。莫字的古字形

7、象日落草莽之中, 本義為昏暮,因時常借用為“莫須有”的莫 ,后來便又加日旁新造暮字專表本義,莫與暮構(gòu) 成古今字。詩經(jīng)齊風東方未明 “不夙則莫”,用古字。類似的還有:孰一一熟、然一 州燃、衰一一蓑、北一一背、原一一源、午一一杵、縣一一懸、它一一蛇,等等。(3)古字表本義和部分引申義,今字專表某一引申義。例如“解”與“懈”。解字從角從牛從刀會意,本義為解剖,引申又有懈怠、松懈的意思,后來加心旁新造懈字,用以專表解 字的這一引申義,而本義和其他引申義(如放開、解脫等)仍由解字承擔。古書先后在記錄懈怡、松懈的懈時,解與懈構(gòu)成古今字。史記李將軍列傳:“胡虜益解”,又張釋之傳:“王生老人,曰:吾襪解。&q

8、uot;均用古字。類似的還有:知一一智、被一一披、坐一一座、沒一一歿、反一一返、食一一飼、赴一一訃、振一一賑、潦一一澇、張一一帳,等等。(4)古字表本義,今字表假借義。例如“辟”與“避”、“?!?、“譬”、“僻”。辟字多久評論 和,從(兒同人)從辛會意,本義為法,在上古又經(jīng)常假借為躲避、開蹋、譬如、乖僻等字,后來增加形旁,分別為這些假借義新造專字。古書先后在記錄這些詞時,辟字在不同詞義上分別與避、蹋、譬、僻構(gòu)成古今字。鄭后克段于鄢:“姜氏欲之,焉辟害?” 晉靈公不君:“晨往,寢門辟矣?!被五e傳:“使主內(nèi)亡邪辟之行,外無騫汗之名?!倍Y記中 庸:“辟如行遠必自邇?!苯杂霉抛?。類似的古今字還有:栗一T

9、栗、信一伸、胃一謂、舍一 沒、戚一感、采一彩、牟一眸、師一沒、孳一殍、澹一贍、母一毋 ,等等。(5)古字和今字的表義具體化。例如“受”與“授”。受字甲骨文作,像彼此雙方以手交接一凡(盤)之形,說文訓為“相付”。彼上授受,本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古代施受同 辭,接受和授予均由受字表示。新唐書高儉傳贊:“古者授姓受民,以旌有功?!边@里的受即是賜予(付予)的意思,是用古字。后世新造授予專表授予義,而受字專表接受義。教一 學、示一視,與此同。祝一咒,也是古今字。祝,甲骨文作像一人跪于神位之前張口致辭之莆。祈禱于神,可求賜于己,也可求降禍于,是祝字本含有祝福和詛咒兩方面的意思。詩經(jīng)大雅蕩:“侯作侯祝,靡

10、屈靡究?!笔瑁骸翱诟娑W嬷??!焙笫佬略熘渥?,專表詛咒 之義,而祝字專表祝福之義。獸一狩,也是古今字。獸字甲骨文作,從單(狩獵武器)從犬器從犬會意,是狩的本字。古代“名動相因”,行為動作與行為動作涉及的對象每用同一個來表示,故獸在上古兼有禽獸和狩獵兩個方面的意思,后世新造狩字專表狩獵(動詞,而獸字則專表禽獸(名詞)了。像這樣的古今字,其今字都是為表義的具體體面化而造的專字。以上所列舉的由母字和后造分化字構(gòu)成的古今字 ,不僅具有造字早晚先后的區(qū)別, 而且絕大 多數(shù)的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礎上增加別主的形符構(gòu)成的形聲字(古字為聲符),這給我們識別這類古今字提供了 一個很好的條件。2 .由于同音假借,被

11、借字與借字構(gòu)成古今字。書面漢語在發(fā)展過程中,往往使用同音假借來調(diào)劑漢字的記詞職務。原本由某個字擔負的記詞職務,到了某個歷史階段,因為種種原因,便改由別一個音同音近的字來承擔了。而且往往一直承擔下來,成為記錄這個詞的正字。于是前后兩個字在彼此交接的那個詞義上構(gòu)成古今字,也就是被借字與借字要成古今字。例如伯字,本主為“長”(老大),其引申主可特指“諸侯之長”,“春秋五霸”的霸原本作“伯”,漢書文帝紀:“五伯之霸也,勤而撫之?!辈c霸所表示的詞義判然有別。后世五伯的伯借用霸字充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霸字下說:“俗用為王霸字,實伯之假借也。”但一則“不還”,到唐代這個借字即已成為正字,至今不變。于是“

12、伯一霸”在“諸侯之長”這 詞義上構(gòu)成古今字。由假借構(gòu)成的古今字,常見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古字(被借字)只把部分記詞職務轉(zhuǎn)移給今字(借字),而自身仍然承擔著余下的職務。例如“何一荷”就是這樣。何字甲骨文作, 像人有所擔荷之形。說文:“何,僧也?!鄙磽?。由于何字經(jīng)常要承擔記錄疑問代詞“何”的職務,于是本義就另借荷花的荷字,而除本義之外的其他職務仍由何字自身承擔。類似的古 今字還有:內(nèi)一納、見一現(xiàn)、女一汝、一閑、泉一錢等等。這類古今字,在古字將部分詞 職務轉(zhuǎn)移給今字之后,古字與今字分別記錄的詞,往往是詞義不同、詞也不同的詞,因而在讀 音上也往往略有差。另一種是古字(被借字)把自己的記詞職務完全轉(zhuǎn)

13、移給了今字(借字,今字通行為正字之后,古字往往被廢棄。例如:“弓獸一強"就是這樣。弓獸字從弓出聲,本義是“弓有力”引申為凡強勁之稱。這個字產(chǎn)生得很早,在西周金文中常用以表示強力、強大的意思。而強字從蟲弘聲, 本義是一種蟲子“折”,產(chǎn)生在戰(zhàn)國之后。由于強與疆形近易混,弓獸又與強同音,且強的本義極少用,地是后世便借“強”為“強“,不久借不還,遂使強字完全被強字取代而廢亡。類 似的古今字還有:辜一罪、逐一移、一俟、一溺等。這類古今字往往是古字的義項單一,今字的義項也不多,且本義罕用,所以今字在淘汰了古字之后 ,不僅不不會影響表義的明確,反而能使習用的漢字字數(shù)為之減少。這是社會對用字的正確選

14、擇。由假借構(gòu)成的古今字與由母字分化構(gòu)成的古今字,雖然都是社會為著養(yǎng)活某些字的兼職而調(diào)劑職務而分工的結(jié)果,但是二者畢竟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來轉(zhuǎn)移部分職 務,即用增加乙字的兼職來減少或取代甲字的職務,不造成漢字的增益;而后者是采用新造分化字的辦法來分擔兼職,造字了漢字的增多(使用異體字來分擔職務的結(jié)果,使原來的音義 全同的一個字變成了意思不同的兩個字,實際也等于造了新字)。由假借構(gòu)成的古今字與后面要講的通假字也有區(qū)別。通假字是共時(同處于某個時代)的暫時借用現(xiàn)象,在某個詞義上通假字不能完全取代被通假字的地位而成為記錄這個詞的正字;而由假借構(gòu)成的古今字則是歷時(前后不同時代)的永我性的

15、借用現(xiàn)象,在某一詞義上,借字(今字)完全取代了被借字(古字)的地位而成為記錄這個詞的正字。例如“早”與“蚤”是通假字,在早晚這個詞義上,“蚤”只能在某一時代暫時借用為“早”,并不能最終取代“早” 而成為記錄“早”這個詞的正字?!耙姟迸c“現(xiàn)”是由假借構(gòu)成的古今字,在顯現(xiàn)這個詞義上,自從“見”把相應的兼職“借給”現(xiàn)字以后 ,“現(xiàn)”在后世便完全取代了 “見”而成為 記錄顯現(xiàn)這個詞義的正字。3 .古今對異體字的不同應用構(gòu)成古今字。異體字本是音義全同、記詞功能也一樣,只是構(gòu)形有異的字,但是隨著漢語和社會用字的發(fā)展變化,一部分異體字也會發(fā)生變化。 不同時代對異體字的不同應用也往往會構(gòu)成古今字。大致有兩種情

16、況:一種是由于詞義的分化而導致兩個異體的記詞職務有了分工 ,由某一體專門承擔記錄發(fā)化出來的某一義項,而另一體則承擔 記錄其余義項。于是這兩個異體便在不同時代的某一義項上構(gòu)成了古今字。例如“常一裳” 本是一對異體字,本義是“下帚”,即今所謂衣裳的裳?!俺!背肀玖x外,還被借用為表示經(jīng) 常、曾經(jīng)等。于是在詞義分化的前后不同的時代,在衣裳這個義項上常與裳便成了古今字。又如“雅一鴉”是一對異體字 ,本義是鳥名即烏鴉。雅又借用為文雅、雅正的雅。詞義分化 后,鴉專本義鳥名,雅則只表假借義文雅、雅正等。于是雅與鴉在鳥這個名義上構(gòu)成古今字。 這一類的古今字,實際上是由兩個異體先分化成兩個意義和用法都不同的字,

17、然后才構(gòu)成古今同詞而異字的。被分化出來的一體,與前面所說的后出分化字所起的作用并沒有實質(zhì)的不同。 這類古今字還有:邪一耶、貍i一猷、諭一喻、吏一事、沈一沉、著一著,等等。另一種情況是,兩個異體的出現(xiàn)有很大的時代差距,可分為今體和古體,并且后世經(jīng)過社會的選擇,今體得以流傳而古體被廢棄。但它們在古代文獻中也構(gòu)成了記錄同一個詞而古今 字不同的現(xiàn)象,所以也屬于古今字的范疇,也就是古體和今體在同一詞義上構(gòu)成古今字。例如“金一野”是一對時代不同的異體,金從士從林會意,最早見于商代甲骨評語以戰(zhàn)國時代增加聲符予作靖(又常作 ),同時又新造形聲字野(本作,小篆定型作野)。金(靖)與野是不同時代的異體。史記司馬相

18、如傳:“膏液潤金草而不辭”、楚辭九歌:"天時 兮 威靈怒,嚴殺盡兮原里”用的是野的古體。后世經(jīng)過社會的選擇,今體野得以通行而古體金(靖)逐漸被廢棄。但是它們在古書中同記一詞,也具有“古用彼、今用此”的性質(zhì),所以“金一野”也是古今字。又如“瞿一鸛”,瞿為鳥名,最早見于甲骨文字,是象形字,秦漢時始增鳥旁作鸛。說文:“霍,霍爵也。詩曰:霍鳴于星?!倍巫ⅲ骸敖裨娮鼷X。釋文曰: 本又作瞿?!焙笫利X行而瞿廢,但在古書的用字中,它們是古今字。類似的還有: 一攀、鬻一 煮、褊一遍、威一一敷、 一隙、累一噪、復一彳復、玄一肱等等。二、通假字(1) 什么叫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稱為假借,是古人用字

19、寫詞時本有其字而不用,卻用一個音同音近的字 來代替的現(xiàn)象。原本當用的字叫本字, 臨時用來替代本字的那個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簡稱借字)。例如: 莊公寤生,驚姜氏。(鄭伯克段于鄢)舉錯不可不察也。(張釋之傳) 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辭下)十分明顯,例的寤本應用悟,悟訓逆,悟生即逆生;例的錯本應用措,放置的意思;例的信與屈相對,本應用伸,意思才能通暢。然而這些文句的作者沒有用本來該用的字,而用 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來代替。這就是古書中的所謂通假現(xiàn)象。這里的寤、錯、 信三字是通假(借字),悟、措、伸則分別為它們的本字。通借雖然前人也謂之假借,也是“依聲托事”而借音表義,但

20、是它與六書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書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種法則,是不給某些詞造專門書寫符號而借用他詞書寫符事情來替代的法則,是“本無其字”的“依聲托事”,沒有所謂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 外);通借則是古人用字白一種變通現(xiàn)象,即放著本字不用而臨時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來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聲托事”。為什么會產(chǎn)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現(xiàn)象呢?原因很多。從根本上說,漢字雖然是以象形、象意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表意文字體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它并不能實現(xiàn)形與義的完全統(tǒng)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這說明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本來就是允許和存在著借音表義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雖有不同,但在借音表義這

21、一點上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只要在使用過程中能做到約定俗成、得到社會的公認就不會造成交際的障礙。因此,某些通假現(xiàn)象在某個時代通行,當時的人們習以為常,并不以之為怪。在沒有正字法、也沒有能促進用字規(guī)范化的工具書的古代,人們用字不像后世那樣嚴格。另外,漢字在隸變之后,字形的直觀表義功能已不復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體也難記,人們在倉猝下筆之際不及熟計,也自 然易寫“別字”,正如鄭玄所說的:“其始書也,倉卒無其字,或以聲類比方假借為之,趣于近 之而已?!敝劣谟械牡浼畷淹鲐?后來只能根據(jù)某人的口授再筆錄流傳 ,筆錄之時,也容易注 重聲而忽視字形。某些“別字”流傳久了,也就漸漸相沿成了習慣,所以古書中

22、的許多通假字與其本字之間的對應關系(即某通某)是相當固定的。古書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縛,“以聲求義”,找同它白本義,不能望文生義而“硬解”。清代學者王念孫說得好:“字之聲同聲近者,經(jīng)傳往往假借。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之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借之字而強為解,則詰為病矣?!鼻叭藢⑸厦嫠e例“莊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 為“寐寤”,“謂武姜寐時生莊公, 至寤時始覺其生。”一覺醒來孩子已生下,又何“驚”之有? 所以這樣的解釋是“以文害辭”,可見明通假對閱讀古書的重要。(2)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的關系古書用字的通假現(xiàn)象是復雜的。從不同

23、的角度觀察, 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之間具有不同的關系。主要有:1 .從聲音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雙聲、或迭韻的關系。例如 : 信以結(jié)之,則民不倍。(禮記緇衣)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孟子公孫丑) 故九萬里則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莊子逍遙游)沒死以聞。(戰(zhàn)國策趙策) 登是南邦。(詩經(jīng)大雅云漢) 從弟子十人所。(史記滑稽列傳補)例 的“倍”和例的“畔”分別是“背”和“叛”的借字,倍與背、畔與判同音;例 的“培”和例的“沒”分別是“憑”和“冒”的借字,培與憑、沒與冒是雙聲;例的“登”和例的“所”分別是“成”和“許”的借字,登與成、所與許迭韻。2 .從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聲

24、字的話,則多具有相同的聲符。由于漢字中形聲字占的比例極大, 通假以音同音近為前提, 所以通假多見于形聲字,而于形聲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聲符者居多。例如:財一材、涂一途、常一嘗、倡一唱、底一砥、鄂一愕、匪一 、靜一凈、修一戳、說一脫、訟一頌、錫一賜、刑一形、政一征、悟一晤,等等。當然,聲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聲符相同的形聲字,因而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一猶、時一伺、趣一促等,則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罷了。3 .從借代關系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有單借和互借之別。所謂單借,是指甲能借乙,乙 卻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誠信的信來替代,而誠信的信卻不能借用伸字來替代;背棄的

25、背能借用倍婁的倍來替代 ,而倍數(shù)的倍卻不能借用背棄的背來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 即甲為本字時乙為借字,乙為本字時則為借字。例如 :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謂強顏耳,曷是貴乎?(報任安書) 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 ,肉二十年,酒五斗。(漢書文帝紀) 安有為天下砧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論積貯疏) 江河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許行)例“以”是借字,“已”為其本字;例“已”為借字,“以”為其本字。“以”與“已” 互為通假。例“上”是借字,“尚”為其本字;例“尚”為借字 ,“上”為其本字?!吧小迸c“上”互為通假。類似的例字還有:愛一哀、才一裁、故一固等。古書用字的通假現(xiàn)象以 單借為多,互

26、借較少。4. 從對應字數(shù)上看,通假字與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對一的關系,即一個字僅被另一個字借 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對幾的關系。例如“辨”字:主齊盟者,誰能到?焉?(左傳昭公元年)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望于山川,辨于眾神。(史記五帝紀)其于宗廟朝,辨辨言,唯謹爾。(史記孔子世家)例 杜預注云:“辯,治也。”治辦之意,即借為“辦”;例郭慶藩集釋云:“辨,讀為 變”;例今尚書舜典“辯”作“徜(遍);例論語鄉(xiāng)黨“辯辨”作“便便”。 是“辯”可被辦、變、褊(遍卜便等幾個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詛、巨 ;可通釐、來、 斐、僖;逾、謫

27、、敝、啻;能可通耐、乃、畸、而等,都屬于這一類。(三)通假字的辨識前面說過,通假是借音表義,以音同音近為前提,所以辨識通假字主要是以聲音為線索。閱 讀中遇到某一個字不能用其本義或引申義去解釋時,就應考慮到是否存在通假的問題。例如論語陽貨:“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边@一句中的“歸”字當作何解釋呢?若依說文,歸的本義是指女子出嫁,這用在本句顯然不通;若有歸的引申義“歸還” 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給陽貨豚,又何以言歸還?聯(lián)系上下文意,是陽貨想通過送豚給孔子,好讓孔子依禮回拜時見到孔子 ,句中歸字歸是贈送的意思。然而歸字的本義和引申義中都沒 有贈送這一義項,可見古有贈送食物的專字“饋”與“

28、歸”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斷定歸是饋的錯字。查同書微子,又有“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語,歸同樣當借為饋(意思是說齊國像饋贈美味一樣將女樂聲送給魯國)。再查別的古書,還有同類例證。這說明歸借為饋,已沿用成習,并非偶然。這是同類例證。另外,古書中往往有不同的書同記一事而用字互異的情況,這也是我們弄清通假現(xiàn)象的好材料。“陽貨歸孔子豚” 一句,鄭玄注本即“歸作饋”。這是異文例證。有了這些同類例證和例異文例證,歸為饋 的借字就可以確定無疑了。在辨識通假字時要注意兩點 :(一)要有古音韻的常識。所謂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 是指的今音。古今語音變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現(xiàn)在不都

29、還音同音近,有的可能變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讀音不同不近的字, 又有可能變得相同相近。 所以當我們以聲音為線索 去辨認通假時,千萬不可只據(jù)今音作準則。(二)在沒有別的例證時,不可只據(jù)音同音近而輕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證據(jù)和理由。有的學者過分強調(diào)“以聲求義” , 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斷為通借而將古書解錯的例子不少,我們應引以為戒。對于古書中常見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辭源、辭海一類普通字書中也有釋例,初學者應該通過閱 讀和勤查工具書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三、異體字(一)什么是異體字所謂異體字,是指在某一歷史時期音義完全相同、記詞職能也完全一樣,只是構(gòu)形有異的 字。例如: 以

30、弓獸為弱,在使仰之間耳。(晁錯傳) 執(zhí)其干戚,習其俯仰。(禮記樂記) 郎中令善婢人。(龔遂傳) 汝將何以視天地,尚不愧奴隸耶?(段太尉軼事狀)以上句中的使與俯、婢與愧,雖然字的構(gòu)形不同,但音義及記詞職能完全一樣,在任何情況下 都可互換。像這樣的字就是異體字。 有的同音字雖然在某一義項上同,在一定的場合也可以互用,但記詞職能并不完全一樣 ,這種字不能視為異體字。比如遁與游,只在游玩義上相通,可以互用,但游水義古代只用游而不用遁 ;贊與ih只在ta義上相通,可以互用,但贊進、贊助義 古代只用贊而不用ta。這說明它們的記詞職能雖有相同的方面,又有不同的方面,并不完全重合。所以像這樣的字不能看作是異體

31、,以免造成閱讀的誤解。漢字中的異體很多,這是由于所有的漢字并非由一時、一地、一個所造就的。不同時代、 不同地域、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著眼,或是選用不同造字方法或是采用同一種造字方法而選用不同的構(gòu)件、或是選取相同的構(gòu)件而又置向不同等等,來為同一個詞造字,這就出現(xiàn)了同一個詞而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不同形體的字的現(xiàn)象。而社會對這種同字異表的現(xiàn)象又不加整理和規(guī)范,人們得以各用其體,于是代代相因 ,便積存下來許多的異體字。解放以后, 為了使社會用字規(guī)范化,為了精簡常用漢字的字數(shù),減輕人們識字的負擔,人民政府在1 955年發(fā)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淘汰了重復多余的異體字 1 0 5 5個。這些被廢除了的異

32、體字雖然在現(xiàn)在的一般出版物中已停止使用,但在古書中卻依然存在。因此,要讀古書仍須認識異體字。(二)異體字的形體差異異體字的形體差異主要有以下六種:1 .所用造字方法不同,一體為形聲,一體為非形聲。如:嶷岳、涎 -、恥-的、波-淚、碟- 磊、繇-、膻-霹,等。5 .同為形聲,所取意符不同。如:逼偏、褊-遍、逾-麻 詠豕 誤-慢、溪-谿.榜-膀、 暖-媛、糠糠,等。6 . 同為形聲,所取聲符不同。如:著置-食鬼、昵一嘴、棹-耀、猿一提、梅一 、褲扉夸、蒂-、掩一揖、溯一海、楠-樹,等。7 .同為形聲,所取意符和聲符都不同。如 :恕訴、跡T亦、剩吟 椀盥、村-邨.妝-樣粳一秫,等。8 .偏旁部首所處

33、的位置不同。如 :一夠、峰-軍、略一署、慚一戀、概一、鵝一、松一 余、秋-妹,等。9 .筆道形態(tài)略有不同。 這往往是由于書寫的風格、習慣的不同而造成的字體的差異。如:冰、冊-、皂-、吳、敘,等。從以上所舉的各類例子字可以看出,形聲造字法最容易產(chǎn)生異體,所以形聲字中的異體字也最多。(三)識別異體字要注意的問題異體字在歷史上不僅為數(shù)眾多,而且還隨著社會用字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所以要用歷史的、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它們。有兩種情況最值得注意:1 .在歷史上的某個時期曾經(jīng)異體字,但后世發(fā)生了分化,記詞職能有了分工,變成了兩個不 同的字。例如“咳”與“孩”,在歷史上就曾是一對異體字。說文:“咳,小兒笑也。從口亥

34、聲。孩,古文咳從子。”禮記內(nèi)則:“父執(zhí)了之右手,咳而名之?!笔酚洷怡o傳:“曾 不可以告咳嬰之兒?!崩献樱骸拔要毑促馕凑祝鐙牒椭纯??!贬屛谋咀鳌昂ⅰ?。顏 氏家訓教子:“子生咳,師保固明,仁慈禮義導習之矣?!北居肿鳌昂⑻帷薄T谶@些文句中, 咳與孩均讀ha 1 ,用的都是“小兒笑”的本義。后來這一對異體字發(fā)生了分化,本義也罕 用了??茸xk c ,通款,如“咳唾成珠”。即今咳嗽的咳。孩仍讀 hai,用為幼童之稱。咳與孩變 成了完全不同的兩個字。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喻-諭”,原本曉諭,比喻義都可通用,后來分化,曉諭主用“諭”,比喻義用“喻”?!胺?彬”,原本通用,指文質(zhì)具備的樣子,說文引論語“文質(zhì)

35、份份”,今作彬彬。后世分化,彬仍表本義,而份改讀f en,用作量詞?!坝?毓”、 “彳奚-蹊”、“訝-迓”、“拓遮”等等,也有類似的變化。我們在讀古書時,對于這一類的異體字一定要作歷史的考察,切不可輕率地以今律古而誤解文意。2 .在古代原本不是異體而是意義或用法不同(或不盡相同)的兩個字,現(xiàn)在為了精簡漢字,在和“異體字整理”時也視同異體字加以合并而成了一個字。例如“炮”,本是一種烹調(diào)方法。禮記禮運:“以炮以燔?!弊ⅲ骸芭冢鼰?。”而“硝”()是“機石”,指古代戰(zhàn)爭 中用機械之力發(fā)石以攻敵,故字從石。后來發(fā)明了火炮,才借“炮”為“硝”。炮與硝原本并非一字異體?,F(xiàn)在當作異體字合并后,炮行而硝廢

36、。類似的還有奸與備、核與藪、閑與等等。我們在讀古書時切不可將它們視為異體字,要從弄清它們的本義入手,分辨出它們在不同場合的不同意義和用法。四、繁簡字繁簡字是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合稱。所謂繁體字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構(gòu)形時所使用的構(gòu)件 或筆劃的多少相對而言的。構(gòu)件或筆劃多的是繁體,構(gòu)件、筆劃少的是簡體字。同一個字(當 然不是每一個字)的繁與簡,自古就有。漢字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雖然有刪繁就簡的一面,但是這一面實行得并不徹底和廣泛。由于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社會用字和習尚,在沒有嚴格正字法的情況下,也往往繁簡并行。比如學字有繁體作“教”,也有簡體作“季”;充字有繁體作“IT ,有有簡體作“棄”。在古書中,學字

37、用簡體為多,也用有繁體的,史記張釋之傳:“此 二人言事曾不能出口,豈教此嗇夫諜諜利口捷給哉?”學字即用繁體。棄字則我用繁體但也有用簡體的,左傳成公二年:“子實不優(yōu),而棄百祿,諸侯何害焉?”用的即是簡體。所 謂繁體和簡體,是就同一個字在構(gòu)形表明上的繁復與簡單相對而言的,若就字的記詞功能和用法而言,實質(zhì)上是異體的種。由于它在社會用字中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才單列出來作專門的講解。古代還有許多簡體字沒有能流傳下來,也不被后世的一般字書所收不,比如漢魏六朝的碑刻文字中就有不少的簡體字,被后世鄙視為“俗體”而多未能流傳。下面著重說說解放以后實行文字必革時人民政府所頒布的簡化字及其相對應的繁體字。簡 化字的頒布與推行,對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對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