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復習提綱題型:名詞解釋 (30% )、填空(20% )、簡述(20% )、論述(20% )一.文化結構的分類(P5)(名詞解釋)在文化結構的分類上,采用物態(tài)文化、心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四層次說。物態(tài)文化,通常又稱之為物質文化,這是人類所從事的物質生產創(chuàng)造活動及其勞動產品的總和。物態(tài)文化以滿足 人類生存發(fā)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諸種條件為目標,直接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利用 和改造的程度與結果,反映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這是一種可以感知的,具有物態(tài)實體的文化事物,是人類從事一 切文化創(chuàng)造的基礎。心態(tài)文化,又稱精神文化,這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意識
2、形態(tài)活動中絪缊升華出來的價值觀念、知識系 統(tǒng)、審美情趣和思維方式等的總和。具體說來,心態(tài)文化又可以進一步區(qū)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兩個部分。社 會心理指人們的日常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tài),包括人們的情緒、愿 望和要求等等。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指經過系統(tǒng)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是由文化專家對社會心理進行理論歸納、邏輯整理、 藝術升華,并以著作或作品等物化形態(tài)固定下來,流行傳播,垂于后世。行為文化,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復雜的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性定勢,是以民風和民俗形態(tài)出現(xiàn),見 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為模式。制度文化,是人類在社會
3、實踐活動中所建立的各種社會規(guī)范的總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經濟、宗教等等制度在內。二.文化的特征(P6)(名詞填空)文化的特征是 同一性、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同一性一一文化從最本質的角度上講是對自然的人化,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人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了文化。人類的活動是在 社會中進行的,所以文化是人類共同創(chuàng)造的社會性產物,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的經驗積累和智慧匯聚。它為人 類社會成員共同接受,共同享有,不為社會成員共同接受和理解的事物,不屬文化現(xiàn)象。時代性一一任何人類活動,都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因此,文化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個歷 史性的概念。每一代人都生活于一個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下,他們
4、很自然地從上一代那里繼承傳統(tǒng)文化,并根據(jù)新的時代 需要對其進行利用和改造,使其適應新的時代的要求,因此,文化又同時具有承傳性和變異性。民族性一一人類與動物的顯著區(qū)別就在于人類的社會性。因此人類的活動總是帶有社會集團性質,以實現(xiàn)社會集 團的利益為活動的目的和方向。當不同的社會集團分化、整合為民族的時候,反映這種以集團利益為活動方向的社會 文化,便自然地帶有民族文化的特征。(P34)地域性一一人類的活動必須借助一定的空間條件才能進行,因此,文化也就很自然地具有了地域的特性。文化的 地域性與文化的民族性是緊密相關的,因為一般民族都是帶有區(qū)域性的社會共同體,民族文化在某種程度、某種角度 上,也反映出區(qū)
5、域文化的特點與內容。三.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制度,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內部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標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區(qū)分尊卑長幼,規(guī)定繼承秩序, 確定宗族成員不同的權利和義務的法則。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會的父權家長制演變而來,至西周時期,宗法制度發(fā)展 完善,其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如下三個方面: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度、宗廟制度。1 .嫡長子繼承制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制。至周時,統(tǒng)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 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 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
6、子以貴不以長 ”。這種繼承制度有效的避免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fā)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wěn)定。2 .分封制度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發(fā)出來的一種鞏固政權的制度,具體內容是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把同姓 子弟分圭寸到各地建立起大小不等的諸侯國,諸侯把自己的子弟分圭寸到周圍建立起諸多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再把自 己的子弟分封到各地作士。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長子繼承制的原則下實行的,從而形成了層層相屬、代代相襲的 政治結構。從君統(tǒng)上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從宗統(tǒng)上說,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權與政權互為表里,宗族與國 家一體同構。3 .宗廟制度上古時代,社會上最重要的有兩
7、件大事,一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統(tǒng)治階級利用宗法制度,通過祭祖, 把宗族心理升華為階級意識,從而有效地鞏固和強化了現(xiàn)實統(tǒng)治秩序。西周之際,宗廟祭祀制度也發(fā)展到了完善 制度。西周以后,宗法制度始終貫徹通行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之中,家天下的觀念長期存在,家族制度長盛不衰, 忠孝一體,家國同構。專制制度專制制度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末年,完成于秦漢之際,在2000余年的漫長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總的發(fā)展趨勢是日漸強化和完備,至清朝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皇帝獨裁專制制度的發(fā)展達到了極限。在皇帝獨裁,君主專制的政治氛圍下,所有 臣民都被剝奪了自由,即使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也毫無民主可言,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專制制度的另一個
8、重要表現(xiàn), 便是君權高于神權,這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生活區(qū)別于西方世界的一個顯著特征。P44)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點(1.統(tǒng)一性與延續(xù)性中國文化既具有連續(xù)的統(tǒng)一性特征,又具有一元的連續(xù)性特征。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 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聚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體。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已形成具有自我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邏輯 聯(lián)系,有較為明確又有適當彈性的質的規(guī)定性和自我完善的機能,所以能不受外部的影響,獨立地發(fā)展,具有極大的 空間和時間的延續(xù)性能。政治的統(tǒng)一從政治方面看,中國文化經歷了持久的統(tǒng)一過程。以國家統(tǒng)一為樂,以江山分裂為憂,是中華民族天經地義 的政治價值取向。這種大一統(tǒng)的觀念,
9、經過董仲舒在理論上的闡述,漢武帝在實踐上付諸落實之后,逐漸轉化為 民族文化深層結構的社會心理,形成了我們民族的政治思維定勢,推動了我們民族的整體發(fā)展和文化進步。自秦 以后,中國封建社會雖然在某個時代處于封建割據(jù)狀態(tài),但分裂是短暫的,統(tǒng)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民族的融合與凝聚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是在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中,經過長期的錘煉形成的。中國文化的統(tǒng)一性特征,與中國境內各民族的融合息息相關。華夷各族經過經過 的不斷融合,逐漸華夏化。到漢代,四.中國文化的統(tǒng)一性與延續(xù)性表現(xiàn)在:2000多年中華民族的建構終于完成。隋唐之后,之后各民族的融合一直沒有停
10、止。漢民族的不斷壯大,對于各民族的交往和發(fā)展,對于統(tǒng)一局勢的形成、鞏固和國內經濟文化的發(fā)展逐步趨于平衡, 特別對以漢族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發(fā)展有著重大作用。文化傳統(tǒng)的承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前代文化遺產的價值,充分宣揚傳統(tǒng)本身得以存在和流傳的合理性,自宋以降,其質的規(guī)定性基本上已經沉積。因此,雖然它也有起伏跌宕,并多次面臨挑戰(zhàn),但一次又一次表現(xiàn)出巨大的再生能力,成 為世界上罕見的不曾中絕過的古老文化。這種得以延續(xù)千年的文化傳統(tǒng),與半封閉大陸環(huán)境提供的“隔絕機制”相關,也復惠于“農業(yè)一一宗法社會”所具有的延續(xù)力。2. 人文精神與民本主義人文傳統(tǒng)即非宗教性中國文化就整個體系來說,是非宗教性
11、的,充滿了人文理性精神。由于中國特定的古代歷史環(huán)境所決定,宗教神權始終不發(fā)達。從商周開始,中原農業(yè)經濟逐步占據(jù)主流,農業(yè)文化同化、融合其他文化,從而促使人們形 成重視現(xiàn)世人事的實用理性精神。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的是作為文化主體的人所應遵循的倫理規(guī)范及道德法則,對 超然于現(xiàn)實之外的來生,則很少加以關注。所以在中國這塊由人文精神滲透的土地上,世俗的君權始終高于宗教 神權。以維護“崇德”7 I心“邦寧”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側重于其作用)民本主義的作用首先在于,通過調和階級矛盾,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關系,限制和“軟化”專制暴政,封建專制政治的正常運轉,整個過程始終以君為本位。中國的民本主義,把國家長安久治
12、的希望寄托在 的圣君賢相身上,用 “德”來約束他們,促使他們成為清官和好皇帝。民本主義尚有其消極的一面,即 受到威脅時,反民、殘民以保邦就躍居為治民之主要手段。3. 重群體輕個體 儒家倫理強調人之個體對群體秩序承擔無限的道德責任,曾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相當大的貢獻,但發(fā)展到后來, 其主要日趨絕對化,個體完全喪失其獨立價值的個性,變得無欲無我,溶解于群體之中。具體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家族本位、宗法集體主義原則、追求社會價值家族本位中國社會的最大特征是家族本位,家構成社會的本位與本體?!凹覈瑯嫛保易迨羌彝サ臄U大,國家是家族的擴大延伸。家族精神在古代滲透于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領域。家族本位一方面戕
13、害個性,抑制其自由發(fā)展, 有一種惰性;但作為社會的細胞,具有承擔社會賦予的各種任務的職能,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 之間的關系。宗法集體主義原則所謂宗法,是指一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尊崇共同祖先以維系親情,在宗法內部區(qū)分尊卑長幼,并規(guī)定繼承 秩序以及宗法成員各自不同的權力和義務的法則。在宗法制度下,宗族內貴賤等級有別,血緣親疏有異,宗族內 的團結藉此而得以維系。每個人都落入宗法關系中,都缺乏獨立性,只好依賴宗法關系整體行動。追求社會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為人是社會動物,把人的個體價值歸結為人的社會價值,以社會標示個人,強調人的社會義 務與責任,強調人對社會的服從,要求人們推己及人和要對社會
14、有犧牲奉獻精神。中華民族因為群體意識的作用, 所以有著強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民族傳統(tǒng)文化因而能經受種種沖擊、考驗,連綿不斷,長久不衰。然而,它也 誘發(fā)了家長主義、王權主義乃至專制主義,制約了人的個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4. 重人倫輕自然中國封建教育制度與科學技術相脫節(jié),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特點是 “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不把外在自然界作為一個客觀的認識對象來研究,而把 它作為一個具有人倫情感的整體來體驗,其結果是不注重探求自然規(guī)律,只注重踐履人倫關系、道德原則。中國的哲 人們不去探討自然的奧秘,反而把關于自然界的知識視為雕蟲小技。另一方面,中國思想史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一次科學革命,中國的自然
15、科學長期停教育內容、考試內容都排斥科技知識,用行政力量將儒家重人倫輕自然的傳統(tǒng)固定下來。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真正實驗 意義上的自然科學始終不發(fā)達,直到19世紀為止,留在經驗或技術的水平上,沒有形成近現(xiàn)代形態(tài)的各種自然科學理論體系。5.崇老尚古任何民族文化中都有對歷史的回顧和對未來的憧憬。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是以上古的“黃金時代”為價值取向,以恪守宗法倫理道德作為最高的人格理想,以宗法社會的傳統(tǒng)作為價值評判的標準。一方面,建立在農業(yè)基礎上的宗 法社會,只求穩(wěn)定不求發(fā)展,以尚古為美德。另一方面,求穩(wěn)喜靜,厭惡變革。崇古意識的濃厚還表現(xiàn)為祖先崇拜與 先王觀念,其中宗法倫理的基本精神要求“尊老尚齒”。尊老尚
16、古傳統(tǒng)客觀上保留了古文化,有利于繼續(xù)發(fā)揚傳統(tǒng),同時也形成了一種因循守舊、依傍前人的思想作風, 阻礙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五.為什么說哲學是文化的思想核心(P120)中國哲學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文明發(fā)展的結晶。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宇宙文化是一個具有豐富復雜內容、多層次的統(tǒng)一體系,其主要包含四個層次:心態(tài)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 態(tài)文化。由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主體因素構成的心態(tài)文化,作為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它們與世界觀一樣,歷來為哲學 的基本內容。另一方面,中“天人合一 ”的宇宙觀,道德理想高于一切的價值觀,辯證而系統(tǒng)的思維方式,無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奧妙的探索,對人生至高境界的追求,
17、對豐富生活意義的探討,對理想價值信念的樹立,主要都是通過中國哲學來實 現(xiàn)的。傳統(tǒng)哲學 化的最主要的思想基礎,對于中國文化的發(fā)展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六.中國哲學的人生觀(P130 )中國哲學的人生觀主要分三方面: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相勝、剛健寬厚。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和天人相勝構成了中國天人關系的基本模式。天人合一,大體而言,是指天與人是相通相類和統(tǒng)一的,認為天是人倫道德的本源,人倫道德源出于天,將天道與人性合而為一,表面上似將天道說為人性,實際上乃是將人性說為天道,即將人倫義理說為宇宙的主宰原則。先把天道與人性聯(lián)系在一起的是孟子,而理學的天道性命之學,標志著“天人合一 ”思維的最后完成??傊?,天
18、人合一”的基本模式中,都主張自我體驗、自我直覺、自我超越,認識了自身,也就認識了自然所以說,哲學是文化的思想核心。曰最中國傳統(tǒng)哲學在“界和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天人相分相勝,“天人相分”是指天道自然與人事社會各有其職分,人不可過份依賴于天,而應更多地發(fā)揮主體作 用,完成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最早論及天人相分的是春秋時代鄭國大夫子產,然后戰(zhàn)國末年荀子首先系統(tǒng)地從理論上提出了“天人相分”的學說,認為天有自己的運行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此基礎上,劉禹錫確定了“天人交相勝”的思想。由此可見,中國哲學所洋溢的進取精神。剛健寬厚的思想成熟于在天人互依互存互能互勝的辯證思想里隱含著人占據(jù)著主動性的思想傾向,反映了
19、人生價值觀的積極意義。剛健寬厚,是一種推動中國人追求積極的天人合一理想的、易傳,主要包括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兩個方面,是以自強不息為主同時包括厚德載物的系統(tǒng)。其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反映了中華民族積極有為而又兼容百家的“剛柔相濟”的優(yōu)秀性格。作為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精華,剛健寬厚在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七.道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P145 )道教形成于中華大地,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從它形成至今,已有近二千年的歷史。在我國整個封建時代, 道教對哲學、政治、經濟、科技、文學、藝術都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八.道教的思想淵源(P147 )道教來源之一:古代宗教和神
20、仙傳說。中國古代盛行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成為道教滋生的溫床。因此中國古代百神后來有許多被道教吸收,變成道 教的尊神,神仙崇拜也就成為了道教信仰的核心。由于長生成仙說是整個道教的核心教義,所以它與道教的誕生有最 密切的關系。而對于民間信仰中的神靈,道教也從沒間斷過對它們的吸收改造。道教來源之二: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老莊和秦漢道家都是學術派別而并不是宗教。但是道教在理論上卻緊緊依托于道家,其原因是道家崇尚的 是一種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則,有神秘化傾向,很容易演化成具有無限威力的至上神的代名詞。道家思想是道教直 接吸收的思想養(yǎng)料,這使以后的道教始終和道家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道教來源之三:儒學與
21、陰陽五行思想。儒家思想到東漢末已經衰落,但它的思想中的某些部分卻為道教所吸收利用,例如在道教的經典中,就包含著不少儒家名教成份。而在戰(zhàn)國時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學說在秦漢之際廣泛傳播,為道家、儒家和方士們共同吸收, 陰陽五行學說是道教內外丹學的重要理論依據(jù)。綜上,道教思想來源雖多,但主要還是以儒道兩家為主,使這一宗教派別體現(xiàn)出儒道互補的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創(chuàng)立了相當系統(tǒng)化的道教哲學體系,在組織上存在全國性的九.道教的興盛和發(fā)展(P150 )從隋唐到明代中葉,是道教的興盛時期 管理體制和道官系統(tǒng)。唐宋統(tǒng)治者為了提高自己的出身門第,自稱是老子后裔,奉行崇道政策,宋朝皇帝尊神,并且在太學中設置道 德經
22、、莊子、列子等措施大大促進了道教的興盛發(fā)展。自宋以后,南北天師道合流,稱正一道。宋以后的道教流派以全真道、凈明道、正一道為主,凈明道在元以后歸 入正一道,全真、正一兩派明清以來歷世相傳,直到現(xiàn)代。十.南傳佛教和北傳佛教(P155 )佛教在巽伽王朝分化為南傳和北傳兩大派統(tǒng),影響十分深遠。早在釋迦牟尼在世時,佛教內部就出現(xiàn)了分裂。后來形成以主張改革的大眾(多數(shù))部和主張維護原始佛教教義 和戒律的上座(長老)部兩大派。此后在兩大部派之下又分出許多支派。再后來在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的支持下, 佛教在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傳播,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佛教的向外傳播分為兩條路線:以斯里蘭卡為基地并向東南亞傳播
23、的,稱作南傳佛教。以上座部為主,逐漸形成較多地保持早期佛教特色的所謂 小乘佛教;以克什米爾、白沙瓦為中心,繼續(xù)向大月氏、康居、大夏、安息和我國的于闐、龜茲傳播,再從中國傳入日本、 朝鮮、越南等國的,稱作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在公元前后的兩漢之際,佛教傳到中國內地。十一 .佛教各宗派在中國的傳播與流布(P155 )佛教傳入我國后,經過大致三個階段的發(fā)展過程:1. 漢至南北朝:傳入與擴展這個時期,以佛經翻譯、解說、介紹為主,譯的主要是禪經和般若經。從漢至三國,佛教發(fā)展緩慢,只在上層人士中傳播;到曹魏嘉平二年(250),正式確立了佛制;東晉十六國時期,社會動蕩,佛教發(fā)展迅速,很快普及到社會各階層
24、;南北朝時期,從廣譯佛經進入到深入地研究佛經,講經和著述之風甚盛。隨著對佛經研究的深入,開始出 現(xiàn)中國自己獨立的佛教學派,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后來的佛教宗派。中國佛教進入了鼎盛時期,也進入了成熟期。有三個標志:一是寺院林立;步加深,三教合一的思潮進一步形成,佛教終宋2. 隋唐:宗派林立的全盛期j K隋唐時期,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大力扶植,二是僧尼眾多;三是中國化宗派涌現(xiàn)。唐宋之際,三教之間的影響進 于與中國本土文化融為一體。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之后在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新儒家學說 明理學。3. 宋至清:由盛而衰的停滯期中國封建社會自宋代開始走下坡路,而中國佛教也由此走向衰微。佛教傳入中國以
25、后,大體上一直處于中國傳統(tǒng) 思想文化的附庸地位,成為儒家思想的一種補充。而宋代理學體系的完善,成為官學御用哲學,佛教只能處于次要、 從屬的地位而日益衰落了。十二.封建倫理道德(P174 )1. 三綱五?!叭V”是宗法等級原則的集中體現(xiàn)?!叭V”是指“君為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三綱”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拔宄!彼齻兙裆媳粔阂帧⒈慌で?,形成軟弱、自卑、狹隘和依附心理,失去了自主精神。 和“貞節(jié)”,實際上分別是“三綱”的具體化。(P178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1.仁愛孝悌“仁”是孔子提出的做人的最高道德準則,被歷代思想家所繼承和發(fā)展,成為一切好品德的總概括和中華民族道 德精神的象征。 “仁”指的是為
26、人之本性,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十三.“仁”,自敬愛父母兄長開始,但并未停留在家族范圍之,還意味著它是整個封建道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對君權、父權、夫權的絕對肯定。稱其為 “三綱” 德的綱領,集中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全部道德關系的精神實質,是封建道德關系之網(wǎng)的總綱。仁、義、禮、智、信等“五?!笔欠饨ǖ赖碌臏蕜t,它同 “三綱”融為一體,構成完整的封建道德規(guī)范體系。在 董仲舒看來,“五?!辈粌H是調整人民之間關系的永恒不變的準則,而且是統(tǒng)治者推行“王道”的方法和工具。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一方面起著欺騙、麻醉勞動人民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也起著調整統(tǒng)治階級內部關系、緩和社會 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作
27、用。2. “忠君”、“孝親”和“貞節(jié)”“忠君”與“孝親”合稱為“忠孝”?!叭V”說之提出,最后完成了傳統(tǒng)孝道與忠的結合而使之轉化為封建倫理?!爸揖钡赖率蔷龣嘀辽嫌^念的體現(xiàn),也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主要思想支柱;而“孝親”道德在封建社會里的根本主旨在于鞏固封建家長制,也為鞏固整個封建統(tǒng)治服務?!靶⒂H”是為效忠君主打下思想基礎,如果出現(xiàn)“忠孝不得兩全”的情況,封建道德要求 “孝親”必須服從“忠君”的需要。另外,在封建制度下君主是政權與國家的象征,故忠君觀 念又往往和忠于國家、民族聯(lián)系在一起。“貞節(jié)”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專門為婦女制定的道德規(guī)范,具體為“三從四德”、“賢妻良母”的封建社會婦女生活準則,它是封建
28、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封建社會輕視婦女、壓迫婦女的道德觀念。貞節(jié)觀使中國的女性作為一個 整體都不具有獨立的人格,“忠君”、“孝親”內,而是自親而疏,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將這種愛擴大到包括了友愛和博愛,這愛也就可以稱之為“仁愛” 了。友愛、博愛是孝悌之情的擴展,其中介環(huán)節(jié)就是“忠恕”。孝,指對父母還報的愛;悌,指兄弟姊妹的友愛,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間的友愛??鬃臃浅V匾曅?,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yǎng)人性光輝的愛, 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并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2.寬容和諧從天人合一、萬物一體這一基點出發(fā),中華民族在道德上追求一種
29、和諧,強調群體義務。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對寬容和諧有許多精辟論述。如孔子所建立的仁學思想體系、西周史伯的“和同”理論等?!皩捜荨痹趥鹘y(tǒng)道德中占有突“臺匕出地位。千百年來,以寬為 “上德”的道德要求經各派思想家反復咀嚼加工,已深入中國人的心髓,對中華民族寬容 精神的形成起了極大作用。中國歷史上的賢哲們不僅將“寬”作為“君子”德行的標志,而且還指出了 “能容”對于人生修養(yǎng)、成就德行有重要意義,從而凝聚成和諧的社會?!罢\”與“信”的品德?!靶拧眲t指恪守信約,履行諾言,言而有信。誠與信,前者偏重自我行“誠”3. 誠信知報中華美德由于主要建立在性善論的基礎上,強調發(fā)揮自主自律的精神,所以特別重視最基本的含
30、義是誠于己,誠于自己的本性。而在人倫關系中,中華民族還有的美德,是“義”的重要內容。而忘恩負義之人總是受到人們的唾罵和嚴厲的道德譴責。為,后者偏重與人交往言行。完整的實踐誠信之德,不但要做到對別人講求誠信不欺,而且對自己也要做到言行一致, 表里如一。報”的德性?!皥蟆奔粗魉紙螅暗嗡鳟斠杂咳鄨蟆痹谑浪咨钪惺枪J中國人強調要報父母養(yǎng)育之恩、長輩提攜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國家培養(yǎng)之恩等等,4. 修己慎獨中國傳統(tǒng)倫理認為,道德是人的本質,是人與禽獸區(qū)分的根據(jù)所在。但人決不能僅僅滿足于人有道德,而是要求人的道德不斷升華,使之成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理想人格?!靶藜骸奔瓷頌榈赖轮黧w的“我”為達到最
31、高理想的人格,所謂“慎講求自覺性,不斷完善自身的道德。在諸多的自我道德修養(yǎng)方法中,“慎獨”最能體現(xiàn)道德的主體意識,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一個特有的范疇。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 做人原則之事。這是進行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方法,也是評定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關鍵性環(huán)節(jié)。修己慎獨的修養(yǎng)傳統(tǒng)不僅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與主動性,還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jié)操的君子人格,從而積淀為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不畏強暴、富于犧牲的民族精神,成為愛國主義的精髓。十四.詩經(P210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
32、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 305篇,故稱“詩三百”依音樂和作品性質不同,分為 “風” 、“雅”、“頌”三部分。“風”是各地民間歌謠; “雅”是王畿所在地的曲調; 是宗廟祭祀配合舞蹈所用的頌歌。詩經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對中國文學影響極其深遠。主要表現(xiàn)在: 一,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二;確立了中國古典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三,確立了 怨而不怒”的含蓄,中和之美的審美原則;四,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代詩歌中最有民族特色的表現(xiàn)手法“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比興。詩經“頌”十五.楚辭(P211 )、“騷”并稱,認為它們“風”楚辭是戰(zhàn)國時期流行于江漢一帶的一種新詩體,因其具有鮮
33、明的楚地地方文化色彩而得名。其作品鋪張夸飾,講 求辭藻華美,形成一種“弘博麗雅”的風格。它篇幅宏大,想象豐富,長于抒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楚辭以 屈原作品為代表,其代表作是離騷,這是古代文學史上絕無僅有的抒情長詩。楚辭的風格對漢賦的產生有直接影響,它開創(chuàng)了重幻想的浪漫主義文學傳統(tǒng)。后世 是我國古代詩歌的典范和評論詩歌的最高準則。十六.明清小說(內容、特點、評價)(P218 )中國小說歷經先秦、西漢、唐、宋的準備和發(fā)展,至U明清時,在話本小說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種章回小說:將一 篇長故事分為大致勻稱的若干章節(jié),并標出回目,組成一部故事連貫的長篇小說。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史書三國志和民間傳說的基
34、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產品,它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 時代曹魏和蜀漢、孫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三國演義具有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首先表現(xiàn)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出許多生動而色彩鮮明的不朽典型角 色,如曹操的殘暴和狡詐,關羽的神勇和忠義,諸葛亮的智慧和赤忱等。其次它還在描寫戰(zhàn)爭方面成績非凡,構思宏 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開創(chuàng)了歷史小說的先河,代表了歷史小說的 最高成就。水滸傳無不寫得有血有肉。水水滸傳的作者為施耐奄和羅貫中,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題材,描述了梁山英雄聚眾起義的故事。在小說中,作者善于通過生動的細節(jié)
35、表現(xiàn)一個場面、一個事件,展現(xiàn)人物的某一形象特征,滸傳在故事情節(jié)上富有變化,引人入勝。作者還善于營創(chuàng)意境,往往簡單幾筆便形象地寫出人物活動背景來,而且 情景交融,相互映襯;在語言技巧上,文筆洗煉、明快、準確、通俗,運通了不少民間的成語、諺語、歇后語、口頭 禪,表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特色。水滸傳是中國描寫中國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在文學成就上受到后世不少文學評論家的贊許, 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西游記是以唐僧玄奘去印度取經的真實故事為基礎,由吳承恩所寫,描述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 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傳奇歷險神話故事。該書以浪漫主義手法,成功地刻畫了不同角色的鮮明個
36、性。并且全書充滿了神奇瑰麗的幻想,如火焰山、芭蕉扇、 大鬧天宮等。在西游記這神話世界里,寄寓著對現(xiàn)實社會腐朽、黑暗的控訴,具有揭露、批判封建社會世態(tài)人情的深度內 容。其巨大的文學影響,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吳敬梓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也成章回小說) 書人的功名和生活。它善于運用含蓄、婉轉的手法進行尖刻辛辣的諷刺和嘲弄,做到。小說假托明,實際描寫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其結構別具一格,其語言精煉含蓄,質樸辛辣,往往寥寥幾筆就把人物的丑態(tài)刻畫得形神畢具。儒林外史是我國小說史上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反映了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諷刺因
37、熱衷功名富貴而 造成的極端虛偽、惡劣的社會風習,對后世影響深遠。紅樓夢紅樓夢的作者為曹雪芹,書中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賈寶玉、林黛玉愛情悲劇為主線,著重 描寫榮、寧兩府由盛到衰的過程。全面地描寫封建社會末世的人性世態(tài)及種種無法調和的矛盾。它打破了中國古典小說塑造人物的類型化寫法,使一大批典型人物具有高度的復雜性,鮮明的個性和生活的真實 性;還打破中國古典小說情節(jié)描寫的傳奇寫法,還原了生活的真實,書中描寫大量的瑣屑家常,無不是經過藝術錘煉, 具有內在意義的生活細節(jié),但又表現(xiàn)得天衣無縫、渾然天成。紅樓夢的語言,是一種十分純凈、生動洗練、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藝術表現(xiàn)力的文學語言。十七.(
38、P251)實用性、整體性、直觀經驗性紅樓夢是清代最杰出的長篇小說,代表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成就。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它被譯為多國文字, 廣為傳播,并形成了許多學者終生專門研究的“紅學”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 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是:“務實”傳統(tǒng),各種領域的研究均為實用而開展,并主要表現(xiàn)為“絕對地以國家的實用為主”。中國古代科技這種明顯的實用性,在人類社會早期對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無疑起了積極作用,但是 偏重功能和實用就必然會輕視對自然作抽象理性的研究。這種對自然只求利用、不求改造的順乎自然屬性的特點,也 就注定了中國古代科技不可能進入更高層次,建構起獨立的科學體系。2.整體性 中國古代科技對自
39、然的探索往往是同對人、社會的考察結合在一起,著意追求人與天、社會與自然的和諧與統(tǒng)一,“天人合一”的有機自然主義觀的影響。這種幾乎貫穿古代中國一切文化領域的整體和諧的1.實用性中國古代科技具有鮮明的這主要受中國古代哲學中“生態(tài)”的宇宙觀,是一種具有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的思想意識,它一方面使得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一開始就站到全面、 聯(lián)系、辯證和發(fā)展的高度去推動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但另一方面,極易使人對自然的考察發(fā)生偏差,忽視天與人、自 然與社會之間的區(qū)別,不能把自然界當成獨立觀察的對象,不能把自然科學從靈魂的王國中帶領出來,從而為科學的 發(fā)展深深地打上了人倫道德的烙印,打上了封建王朝企圖壟斷一切的烙印。并且
40、,過分看重整體,又勢必影響對具體 細節(jié)的運思,從而注定我國科技始終停留在對自然界籠統(tǒng)神秘、模糊的認識上,而不能科學、具體、精確地說明自然 界的變化規(guī)律。3.直觀經驗性在科學誕生的最初時期,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往往靠直覺和猜測頓悟來實現(xiàn),早熟的中國古代科技,不僅別無例十八.中國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簡述內容+評價+論述有自己看法)(P254 )中國古代科技雖然發(fā)達,但進入近代以后,卻明顯落后于西方,究其原因,除其自身特點所表現(xiàn)的不足外,歸根 結底還是由于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專制政體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這個社會的基本內外的烙上了這一印痕,而且一直伴隨了兩千年,忽視對
41、客觀事物作具體深入的邏輯分析和系統(tǒng)的科學實驗,只求其然 而不求所以然,停留表面不求甚解,含有很強的主觀臆測,而很少有過自覺的理性的探索,以致最終嚴重地阻礙了中 國近代科技的產生與發(fā)展。古代中國曾經歷長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容。由于手工業(yè)只是農業(yè)的附庸,商品經濟又受到歷代重農抑商政策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發(fā)育,因此,盡管在明中葉 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但它卻只能在仍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自然經濟的夾縫中生長,而且還要受到強大的封建專制制度 和封建意識的頑固阻撓和摧殘。明清之際封建專制可謂登峰造極,封建朝廷所推行的鎖國政策、特務統(tǒng)治、文化專制 等,使一度出現(xiàn)的以徐光啟、魏源為代表的近代啟蒙文化迭遭扼殺,大規(guī)模農
42、民起義和民族戰(zhàn)爭又嚴重摧折了商品經 濟,從而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難以確立,這是近代中國科技落后的的最根本原因。由于中國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中,因此,人們的文化心理也就必然表現(xiàn)為雍容穩(wěn)定的自我滿足狀態(tài),再 加上長期受小農意識熏陶,也就派生出崇舊排它的思想,以致在實際行為中言必稱古人圣賢,對新生事物不敏感,對 外來品竭力排斥。此外,這種封閉守舊性還明顯表現(xiàn)在對文化的壟斷上,如祖?zhèn)髅貍髦惖?。中國封建的傳統(tǒng)文化中 所表現(xiàn)的這種保守崇舊的小農意識,及偏執(zhí)排斥的民族自大主義,不僅桎梏了中國科技向近代發(fā)展的步伐,而且還失 去了一次融合世界文化,取長補短,走向世界的歷史機遇。這種文化將。在儒家“修身齊家
43、治國平影響中國近代科技發(fā)展還有一個更深層次上的原因,那就是自秦漢以來逐漸形成的政治倫理型文化一切認識活動完全納入道德的規(guī)范,并且社會生活均以治亂興衰為中心,提倡“政治掛帥” 天下”的倡導下,許多人對政治人事之外的問題漠然視之。在這種環(huán)境下,科學發(fā)明也只是為了需要而產生,也沒有 能夠形成濃厚的學術氣氛,顯然,也就誕生不出一支具有實力的近代科學家隊伍。由此,近代中國科技的衰落也就成 為勢在必然的了。中國近代科技的落伍是一個沉痛的教訓,但絕不是沉重的包袱。歷史即將進入21世紀,當代許多新的科技理論都可以從中國古代哲學及科技領域中得到啟示。只要我們深沉反思,揚我所長,克我所短,又能不斷汲取外來文化精華
44、, 則東方巨龍一定能革故鼎新,重振雄風。在未來科技領域里再次騰飛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官學 (P259 )學在官府最初的學校是奴隸主為培養(yǎng)自己的子弟而設立的,由于這些教育機構都設在官府,所以稱之“學在官府”,又稱“學術官守”。這是夏、商、周時期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皩W在官府”的表現(xiàn)形式為官師不分和政教不分,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特殊條件下的產物,是原始的、自然形態(tài)的教育到專門化的學校教育的過渡形式。到了春秋末年,由于不適應時 代發(fā)展的需要,被私學和封建官學所代替,這是教育的又一進步。太學太學即古代的大學,專為統(tǒng)治階級的上層貴族子弟而設,周代已有其名。西周太學是政教合一的組織形式,而專門研究學問、傳授
45、知識的太學則創(chuàng)立于西漢武帝時期。漢代博士弟子是統(tǒng)治者選拔官吏的后備隊,成分不限于貴戚和 官僚。平民子弟德、才、貌佳者也可以推薦入學。為博士官置弟子是漢武帝的創(chuàng)制,這一制度開了封建時代學校制度 的先河。晉設國子學后,太學與國子學并存,明以后不設太學只有國子監(jiān)。國子學國子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為貴胄子弟而設的最高學府,始創(chuàng)于晉咸寧四年(278)。國子學簡稱國學,隸屬于太常,內設祭酒、博士各一人、祭酒為國學之長。從此,國子學與太學并立的一種雙軌的大學教育制度形成。它是門閥士族享有政治、經濟、社會各種特權在教育上的反映。此后為歷朝所效仿,所謂“國子寺”、“國子監(jiān)”等名異而實同,直到清朝仍就沿用。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
46、是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機構和最高學府。其前身叫國子寺,北朝北齊始立。隋文帝時正式設立國子寺為統(tǒng) 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機關,而到隋煬帝時又改為國子監(jiān),下轄五學。唐承隋制,國子監(jiān)是最高教育行政機關,掌管中央 六學。宋代國子監(jiān)與唐代同。元代設國子學,又稱國子監(jiān)。明代國子學與國子監(jiān)合一,在北京和南京分別設立國子監(jiān), 稱“北雍”和“南雍”,規(guī)模很大。清代國子監(jiān)與明代同,到光緒三十一年廢國子監(jiān),設學部。府州縣學府州縣學是古代地方政府設立的官學,因周代地方學校叫鄉(xiāng)學,故后來的地方官學也稱鄉(xiāng)學。漢代郡國官學不受 重視;而魏晉時期地方設有官學,負責具體的教育事業(yè);南北朝戰(zhàn)爭頻繁,社會動蕩不安,私學比較有發(fā)揮作用;唐
47、代學校教育發(fā)展較快,從中央到地方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學校教育體制。地方學校分為京都學、都督府學、州學、縣學 和鄉(xiāng)學。州府之學分醫(yī)學和經學兩種,學生名額依州府人口多少而有差異,而縣學只設經學。州縣學生經畢業(yè)考試合 格者,可參加相應的科舉考試,也可升入四門學為俊士。鄉(xiāng)學是唐代地方官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鄉(xiāng)一所,不過師資、 生員、經費均無統(tǒng)一規(guī)定,一部分經費要依靠捐獻。宋元時期,州縣學校建立有“學田”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校的正常發(fā)展,元代還設立了“社學”體制。到了明代,地方教育十分發(fā)達,入學人數(shù)較多,而且擴大到偏僻邊遠地區(qū),成為政府在鄉(xiāng)村和邊遠地區(qū)實行普及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清代基本與明代相同,進
48、一步發(fā)展。二一.私學(P263 )私學的興起和發(fā)展春秋時期,隨著王權失墜,官學衰落,私學開始萌生并迅速星布各地,孔子就是這一時期著名的私學創(chuàng)辦者。春 秋末年到戰(zhàn)國晚期,學派林立,百家爭鳴,一些持不同政見者為宣揚自己的學說,紛紛創(chuàng)辦私學,從而為中國幾千年 私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秦禁私學,私學處于低谷。秦亡漢興,私學如雨后春筍般地發(fā)展起來,各種類型的私學幾乎遍布全國各地。即使 在官學制度建立以后,私學仍是與之并駕齊驅的一塊重要教育領域。私學甚至幾乎完全承擔社會蒙養(yǎng)教育的任務。魏晉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迭起,官學廢棄,私學相沿不衰。到了唐代,在國家完備的學校教育體制下,私學暫時出 現(xiàn)了衰微,但仍興起了一種
49、新的私學形式 一一書院。宋代私學再度興起,名師碩儒講學遍于民間,特別是書院制度更 加勃興,形成中國封建社會獨具特色的教育組織形式。南宋私學教育有了明顯的分化,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教 授師資和日?;局R的小學和蒙學,主要有鄉(xiāng)學、村學或富有人家的家塾或由宗族設立的義學;第二類則是為年齡 較長、程度較高的學子設立的研究學問或準備科舉的書院和學館。南宋以后,私學發(fā)達,但總起來看,歷代都具有這二種基本類型,特別是書院和學館,隨著統(tǒng)治階級文化專制的 加強和科舉入仕的誘惑,逐漸成為科舉的附庸。私學的地位和作用縱觀中國古代的教育發(fā)展狀況,私學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表現(xiàn)主要在于:第一,私學幾乎完全承擔了
50、蒙養(yǎng)教育的任務。在中國古代,蒙養(yǎng)教育還沒有納入官學教育體系之中,因此,上至 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其子女的蒙養(yǎng)教育都要由私學來承擔。蒙養(yǎng)教育為私學所獨占,這是中國古代教育的一大 特色。第二,私學對中國古代教育的普及作出了貢獻。私學招生時不講出身,無論貧富貴賤,只要愿意學習,都可以入 學。這就擴大了教育范圍,使教育對象遍及社會各個階層。而且私學在學費的征收上也沒有強制的統(tǒng)一的規(guī)定。這種 辦學方式,是帶有普及教育意義的教育形式。都在其中產生和發(fā)展并得到傳播。而且每當國家政治動蕩、官學衰敗之時,中第三,私學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和傳播作出了貢獻。由于私學辦學靈活、講學自由,許多有價值的學術思想和觀點 國
51、文化的傳播則主要依靠私學。二二.書院(P264 )書院是我國封建社會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作為中國教育史上與官學平行交叉發(fā)展的一種教育制度,它萌芽 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后期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對我國的傳 統(tǒng)文化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宋代聞名的有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應天府書院、岳麓書院和嵩陽書院。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被譽為我國四大書院之首,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下,原為唐李渤與其兄李涉隱居讀書之處,南唐升元年間,因洞建學館,以李善道為洞主,當時稱“白鹿洞國庠”。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 ),南康守朱熹重建。朱熹在經營白鹿洞書院過程中,為書院制訂學規(guī),完善制度,置田建房,延請名師,充實圖書,使書院名聲大震,也深受宋“頒之學宮”。從南宋到清朝,這一學規(guī)為代歷朝皇帝的重視。淳佑元年(1241 ),理宗趙旳親書白鹿洞書院教規(guī)大多數(sh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技術服務合同(五)
- 課件使用權轉讓合同2025
- 加盟連鎖合同標準范本
- 標準勞務派遣合同格式及示例
- 2025年云存儲銷售合同
- 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分包合同樣本
- 辦公空間租賃合同簡明版
- 2025年個人承攬鋼結構表面涂覆合同樣本
- 個人車位抵押擔保借款合同
- 2025年寫字樓租賃策劃代理合同樣本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經驗交流課件
- 領子的分類課件
- 農產品的互聯(lián)網(wǎng)營銷課件
- 三年級下冊數(shù)學課件 兩位數(shù)除兩、三位數(shù) 滬教版 (共15張PPT)
- 《六大茶類》講義
- Unit 2 Listening and speaking 課件-高中英語人教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二冊
- X會計師事務所的J城投公司發(fā)債審計項目研究
- 中國傳媒大學全媒體新聞編輯:案例教學-課件-全媒體新聞編輯:案例教學-第7講
- 生理學泌尿系統(tǒng)6學時課件
- 數(shù)據(jù)結構英文教學課件:chapter1 Introduction
- 人教三年級數(shù)學下冊表格式全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