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儒學[人民版][學案4]_第1頁
漢代儒學[人民版][學案4]_第2頁
漢代儒學[人民版][學案4]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問題引導1、戰(zhàn)國和秦朝文化氛圍有 何不同?原因何在?2、總結儒學興起的表現3、儒家思想在今天東亞、 東南亞一些國家仍被廣泛 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 想來治國。有人認為,儒學 的本質是消極的、保守的, 中國社會要進步,必須徹底“打倒孔家店”。有人認 為,儒學的思想原則有積極 健康的一面,如“剛健有 為”、“和與中”、“崇德 利用”、“天人協調”等, 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 神所在。也有人認為,傳統(tǒng) 儒學可以實現現代化的轉 化。分析以上觀點,結合相 關知識闡述你對于儒學的 現代價值的觀點。a 發(fā)W 揮I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第2課漢代儒學【課標要求】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tǒng)思想的史實【學習目標

2、】1、熟記焚書坑儒、罷黜百家、太學、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2、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關知識,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問題,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 并學會用獨立思考與同他人合作學習和交流相結合的方法,對所學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比較,概括和闡釋。3、激情投入,享受學習的快樂。通過對歷史現象的評價,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教學重點】理解儒學在漢代的興起及其發(fā)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教學難點】對“焚書坑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太學興起及科舉制度的產生與發(fā)展幾個問題形成客觀 的評價?!咀詫W導航】知識導學知識點一:儒學興起的背景(春秋戰(zhàn)國一一秦朝儒家

3、思想的地位演變)1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過孔子、孟子、荀子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早期儒學在社會上很有 影響,稱為顯學。2 秦朝,“焚書坑儒”,使儒學受到壓制,儒學走向低潮。(1) 原因: 秦朝統(tǒng)一后,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文化成為政治權力的附庸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經典,圣賢言論,批評時政,不利于秦朝的統(tǒng)治。 導火線:關于郡縣制與分封制之爭。(2) 概況 焚書:'焚書的范圍:六國的歷史記載 +私人收藏的書+嚴禁私下談論+嚴禁私彳藏禁書-不焚的書:秦記+博士管理的文獻+有實用價值的書籍(醫(yī)藥、卜 筮、種樹) 坑儒:警告文化人(3) 評價: 實質:文化專制政策 積極:在當時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強思想

4、控制,一定程度上維護統(tǒng)治。 消極:a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是中國文化史上的浩劫。b、使儒學走向低潮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3 西漢初年,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漸復蘇。知識點二:興起的表現(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一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1 原因:(1) 現實的需要: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但也面臨許多問題,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tǒng)一。政治:王國問題-:民族關系:北方:匈奴 + 南方西南地區(qū)一 經濟: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2 )用人政策:漢武帝起用“賢良文學”的儒生,擔任官職,以備咨詢治國方略 (3)個人發(fā)揮: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

5、行發(fā)揮一一新儒學,使其更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其建議得到采納。、針對中央集權的需要,提出“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針對加強君權的需要,提出“君權神授”與“天人感應” c針對土地兼并的現實,發(fā)揮“仁政”:輕徭薄賦d、針對為人處事標準,提出“三綱五?!毙膽B(tài):既要維護君主的權威,加強中央集權,又要限制君主暴政。 思想根源:繼承儒家“仁政”學說,又吸收法家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思想 特點:外儒內法2 .影響:(1) 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tǒng)治地位(2) 結束各學派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百家爭鳴局面徹底結束),扼制了學術思 想的自由發(fā)展(3) 起用文學儒者參與國家大政(4) 對思想、文化、教育的

6、重視,、推動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二) :漢代的教育體制一一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1 教育體制:(1)中央:漢武帝時期,創(chuàng)辦太學: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國家培養(yǎng)政治管理人才 的官立學校(2 )地方:郡國學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統(tǒng)2 .影響:(1) 對教育: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2) 對社會風氣:帶動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有利于文化的傳播(3) 對統(tǒng)治基礎:打破貴族官僚對官位的壟斷,出身中下層的人,也能進入仕途,擴大統(tǒng)治基礎。(4) 對政壇:東漢太學生的議政活動,迫使黑暗政治勢力有所收斂。(三) :科舉制一一儒家思想統(tǒng)治地位進一步強化1 .選官制度的變化:世官制一一察舉制一一九品中

7、正制一一科舉制2 .確立:隋朝一一完善:唐朝一一發(fā)展:北宋一一強化:明清3 特點: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依據考試內容:主要是儒學經典4 .影響: 有利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的穩(wěn)固:儒生成為專制政治的仆從;儒學成為統(tǒng)治臣民的思想工具 促成持久的讀書風尚,有利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文化的發(fā)展 選官方式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讀書-考試一一做官,知識分子成為官僚隊伍的后備力量,有利于提高官員的 文化素質 導致古代專心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影響科技的發(fā)展?!竞献魈骄俊?注意總結規(guī)律方法,帶的 AB層必做,C層選做)1、 材料一 戰(zhàn)國后期,諸子已開始嘗試以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呂氏春秋不二篇

8、宣稱:“聽眾人議 以治國,國危無日矣?!?“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彼枷氪笠唤y(tǒng)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摘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議秦始皇采取強硬措施)“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架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 城旦。所不去也,醫(yī)樂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鼻厥蓟什杉{了李斯的建議,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戰(zhàn)國時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學術空氣被窒息,廣袤的思想原野上,萬馬齊喑。摘自張貸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三“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

9、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大學以教于國,設庠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 故其刑罰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一一引自漢書董仲舒?zhèn)骰卮穑?1)三則材料反映了當時思想界怎樣的發(fā)展趨勢?原因何在? 材料表明,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自戰(zhàn)國到西漢先后進行了哪些努力?如何評價?(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論與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論的異同。2、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學的政策有何不同?導致不同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對儒學的發(fā)展各產生了什么影響

10、?這 兩種政策又有何相同之處 ? 秦始皇漢武帝不 同 占 八、政策原因影響相 同 占 八、目的實質作用3、材料一大英百科全書在談到考試制度時,明確地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公元前1115年),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公元前212年)。材料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一一晉書劉毅傳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一一王定保:唐摭言散序進士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鳖櫻孜淙罩浘硪涣鶖M題 回答:(1)據材料一所述,我國早在什么朝代就有了考試制度?(2)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局面反映了我國哪個朝代的什么選官制度?(3)

11、材料三與材料四所反映的社會現象是什么?(4)結合所學內容客觀評論科學制度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當堂檢測】1 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詩: 到了哪些歷史事件 ( A.統(tǒng)一方國,焚書坑儒“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痹撛娞?)B. 政治改革,平定山東C.焚書坑儒、農民起義D.農民起義、劉項文盲2 .關于太學的建立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接受了董仲舒的獻策B.采用了公孫弘制定的具體方案C、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國家培養(yǎng)政治管理人才的正式的官立學校D漢武帝時期太學規(guī)模已經很大3 .下列書籍,在秦朝時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醫(yī)藥之書B 、卜筮之書 C 、種樹之書D 、墨家4

12、. 被董仲舒發(fā)揮了的儒學的大一統(tǒng)思想,能被漢武帝采納,實際上是因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孔子的思想 B. 荀子的思想 C. 韓非子的思想 D. 墨子的思想5無論“焚書坑儒”,還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其本質都是()A.為加強中央集權制造輿論B.剔除不適應當時社會需要的思想C.為削弱諸侯(王國)勢力提供理論依據D. 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制6 關于“罷黜百家,表章六經”與“大一統(tǒng)”的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思想上的統(tǒng)一鞏固政治上的統(tǒng)一B 、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C、政治上的統(tǒng)一確保思想上的統(tǒng)一D 、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7 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漢代,中國思想界逐漸由“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

13、”,其所反映的根本性問題是(A.中國思想文化出現倒退C.商品經濟發(fā)展受到限制B.中國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D.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加強8.漢武帝時期興辦太學,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下列與此有關的社會背景是()A.經濟發(fā)展使綜合國力增強B.西漢中央地方教育系統(tǒng)的建立C.君主集權取得對割據勢力的勝利D. 佛教沖擊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收獲與存疑】答案:問題引導:1、戰(zhàn)國:百家爭鳴:各國紛爭,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學術氛圍較寬松秦朝:國家完成統(tǒng)一,建立 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鞏固統(tǒng)一,必須加強思想控制2、 表現:1 ).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2).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 “賢良之士 “的儒

14、生大量進入國家政權機構, 擔任職務4).儒學經典成為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進一步強化了儒學的統(tǒng)治地位。3、儒家的大一統(tǒng)意識,民本意識、道德意識與和諧意識等,對維護中華民族統(tǒng)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歷史的使命感和責 任感,謀求社會的共同發(fā)展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都不無裨益。但在對儒家思想積極性加以發(fā)揮的同時,也不要被一些傳統(tǒng)儒家的陳規(guī)陋俗 所束縛,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合作探究1、(1)由百家爭鳴到思想統(tǒng)一。國家由分裂割據到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fā)展,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與 加強。(2)戰(zhàn)國時期,諸子努力用自己的學說統(tǒng)一思想;秦朝的“焚書坑儒”;西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行“大

15、一 統(tǒng)”。都是想通過思想上的統(tǒng)一實現政治上的統(tǒng)一。但造成的影響不同;秦朝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西漢雖也有鉗制思想的 不良作用,但推動了儒學的發(fā)展,使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思想。還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3)相同點:為適應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需要,加強思想控制。(可拓展為:都主張以一種服務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思想來取代思想自由的局面;用政治權力干預和控制思想和學術的自由發(fā)展)。不同點:前者強調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各家,后者強調以儒家思想來取代百家爭鳴;前者主張用殘暴手段來實現文化專制主義,后者強調教化和灌輸;前者主張以法治國,后者主張以德治國秦始皇漢武帝政策排斥、打擊尊崇不 司 占原因秦剛剛統(tǒng)一,需要鞏固君主專制;秦統(tǒng)治受到 儒士攻擊國力強盛,建設大一統(tǒng)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