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1》-課程教學大綱_第1頁
《古代漢語1》-課程教學大綱_第2頁
《古代漢語1》-課程教學大綱_第3頁
《古代漢語1》-課程教學大綱_第4頁
《古代漢語1》-課程教學大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大綱一、課程基本信息課程代碼:18121493課程名稱:古代漢語英文名稱:Ancient Chinese課程類別:學科基礎課學 時: 48 學分: 3適用對象: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考核方式:考試先修課程:現(xiàn)代漢語 語言學概論二、課程簡介中文簡介:古代漢語是我系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由古漢語通論、文選和常用詞三個部分組成。學好古代漢語可以幫助我們閱讀古代文獻,吸收古代傳統(tǒng)文化知識,加強漢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它是學習文學、歷史以及其它學科的橋梁,對于提高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和國學修養(yǎng)、規(guī)范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大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chuàng)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等方面都有極大的意義。可以說,

2、古漢語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大學文科教學水平的高低。英文簡介:Ancient Chinese is the compulsory specialized basic course in Chinese and literature specialized (contains Wen Mi, news specialized). the ancient Chinese reasonable argument, the literary selections and the commonly used word three parts are composed. Learned the

3、ancient Chinese may help us to read the ancient literature, absorp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 Chinese word writing basic skills training. it is a bridge of studying the literature, historical as well as other disciplines, regarding enhanced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

4、e accomplishment and the national studies tutelage, the standard language writing utilization, sharpens aspect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writing ability and foundation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ll has the enormous significance. May say, how the students ancient Chinese level do deci

5、de one university liberal arts teaching horizontal in the very great degree.三、課程性質與教學目的1、古代漢語的課程性質: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既具有專業(yè)性,也具有工具性。2、古代漢語的教學目的和要求:(1)培養(yǎng)、訓練和提高學生運用古漢語知識閱讀古代文言作品的能力,使學生能借助工具書讀懂一般難度的(如史記、資治通鑒中的大多數(shù)篇章)沒有今人注釋和標點的文言文。(2)使學生了解古代文化知識(如古代禮儀、古代外交辭令、古代地理常識、古代職官制度等),為學生畢業(yè)后從事相關工作(如導游、公關、文秘等)打下厚實

6、的文化基礎,繼承發(fā)展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3)使學生比較札實、全面地掌握古漢語基礎知識,加深對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和漢語史等課程的理解,為進一步研究深造打下基礎。四、教學內容及要求 第一章 緒論(一) 目的與要求1 提高閱讀文言作品的能力;勝任中學文言文的教學工作; 2 為學生畢業(yè)后從事相關工作(如導游、公關、文秘等)打下厚實的文化基礎3 讓學生對古代語言結構的簡潔充滿語言文化自信。(二) 教學內容 1古代漢語的概念(內涵和外延) 2古代漢語課的三大部分:通論、文選和常用詞 3介紹古代漢語的學習方法(三)課后練習標點并翻譯文章(14)濠州定遠縣有一弓手善用矛遠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擊刺常蔑視官軍唯

7、與此弓手不相下曰見必與之決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適值偷在市飲酒勢不可避遂曳矛而鬬觀者如堵牆久之各未能進弓手者忽謂偷曰尉至矣我與爾皆健者汝敢與我尉馬前決生死偷曰諾弓手應聲刺之一舉而斃蓋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強寇鬬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滿口忽噀其面人愕然刃已揕胸後有一壯士複與寇遇已知噀水之事寇複用之水纔出口矛已洞頸蓋已陳芻狗其機已泄持勝失備反受其害(宋·沈括夢溪筆談) 注:(1)弓手:宋代捕盜官役。(2)村步:步同“埠”碼頭。(3)芻狗:結芻爲狗,巫祝用之。典出莊子·天運:“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齋戒以將之。及其已陣,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保ㄋ模┙虒W方法與

8、手段講授第二章 文字(一) 目的與要求1 了解“六書”理論,掌握漢字結構知識,能通過字形分析了解字的本義;2 弄懂六書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等概念,并能進行具體分析。3 通過字形分析,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的形象美,培養(yǎng)對漢語漢字的文化自信心。(二) 教學內容第一節(jié)、漢字的特點及其產生、發(fā)展簡況1.漢字是表意系統(tǒng)的文字;每個字都是形、音、義的統(tǒng)一體。2.漢字的產生及其結構、形體的發(fā)展。第二節(jié)、“六書”原理1.“六書”的提出及次第2.許慎對“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的闡述3.“六書”分析、舉例;獨體字、合體字4.“六書”的局限與不足第三節(jié)、偏旁(形旁、聲旁)、部首(造字部

9、首與檢字部首)及其與字義分析的關系第四節(jié)、假借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三)課后練習A、寫出下列繁體字的簡化字1、蠻()2、竅()3、態(tài)()4、殲()5、遞() 6、憲()7、遷() 8、鑰() 9、叢 10、膚() B、根據六書分析下列字形,如是形聲字,請再指出意符和聲符(20%) 1、亦 2、顧 3、穎4、突 5、瓜 6、徒 7、鳴 8、荊 9、舟 10、暴 C、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字或通假字,并寫出與之相應的今字或本字,其中第9題2.5分 1、神所馮依,將在德矣 2、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3、誰習計會,能爲文收責於薛者乎? 4、公懼,隊於車,傷足,喪屨。 5、陽貨欲見孔子,孔子

10、不見。歸孔子豚。 6、(顧)歡好學,夕則然松節(jié)讀書,或然糠自照 7、探淵者知千仞之深,縣繩之數(shù)也。 8、(孟敏)嘗至市貿甑,何擔墮地壞之,徑去不顧。 9、子爲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 D 、簡答題1、 分析字形,辨析盜、賊兩詞上古義與現(xiàn)代義的差別。(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授為主,輔以討論、練習。第三章 詞匯(一)目的與要求1 了解古漢語詞匯的特點。2 辨析古今詞義的異同。3 了解詞義引申的方式和本義和引申義之間的關系及詞的假借義,掌握分析詞的本義的方法。4 同義詞的辨析和同源詞的概念。(二)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古漢語詞匯的構成特點 1.劃分古漢語詞的結構的標準2.古漢語的單音詞3.古漢

11、語的雙音詞(1)單純雙音詞:重言詞、連綿詞(2)合成雙音詞:偏正式、聯(lián)合式、附加式第二節(jié)、古今詞義的異同1.古今詞義完全相同2.古今詞義完全不同3.古今詞義有同有異4.古今詞義的發(fā)展變化情況:詞義范圍的擴大、縮小、轉移、詞義輕重及感情色彩的變化。第三節(jié)、詞的本義、引申義和假借義1.詞的本義(1)什么是詞的本義(2)怎樣掌握詞的本義:字形分析和文獻用例相結合2.詞的引申義及引申規(guī)律(1)什么是詞的引申義(2)詞義引申的主要方式: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由實詞到虛詞。(3)詞義引申的主要規(guī)律:相似比喻、相容聯(lián)想、相關代詞、相因推演。3.詞的假借義第四節(jié)、同義詞及其辨析1 同

12、義詞辨析方法(1)來源方面(2)內容方面(3)語法特點(4)詞義的范圍(5)詞義輕重(6)感情色彩(7)綜合考慮2 分清詞義的時代性和層次性。3 “對文則異,散文則通”的用法特點。第五節(jié)、同源詞及其判斷1同源詞的概念2確定同源詞的標準(必須同時具備)    (1)讀音相通;    (2)含義相同、相近或相關;    (3)有古代的訓詁資料或字形依據證明出于同一語源。(三)課后練習A、解釋句中劃線的詞語 1、射其右,斃於車中 2、晉不可啓,寇不可翫 3、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4、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 5、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 6、危而不

13、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 7、喪欲速貧,死欲速朽 8、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B、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1、.在上古漢語中“疾”、“病”是一對同義詞,它們之間的詞義差別主要在( )色彩方面 2、.漢語的量詞可分為名量詞( )量詞兩類,其中名量詞又可分為度量衡量詞和( )量詞兩種 3、在“嗟三事之我負兮,乃迫余以天威”(后漢書·崔篆傳)句中,前置賓語是( )。 4、漢語中所謂被動句與主動句主要是針對句中( )之間的語義關系而言的。 5、在“曹公,豺虎也”這一判斷句中,主謂之間是( )關系。 6、在“腹中如湯灌,肝腸寸寸斷,教儂底聊賴”句中,疑問代詞是( )。

14、 7、在上古漢語中,指代處所的疑問代詞“惡”、“焉”、“安”在句中主要充當( )成分 8、否定副詞“( ) ”一般只用在及物動詞前,使用了這個否定副詞以后,及物動詞后的賓語常常可以省略。 9、在“項羽乃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句中,“稍”的意思是( )。 C、釋詞題(40分)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下滑線傾斜的詞(每詞1分,共20分) 1、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大同) 2、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同) 3、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大同) 4、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寡人之于國也) 5、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6、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同

15、上) 7、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同上) 8、他人有心,余忖度之。(同上) 9、此惟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禮儀哉!(同上) 10、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許行) 11、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同上) 12、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同上) 13、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老子) 14、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遙游) 15、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加沮。(同上) 1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百川灌河) 17、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靜女) 18、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

16、諒人只!(柏舟) 19、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氓) 20、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七月)(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授,分組討論,練習第四章 語法(一)目的與要求1 了解古漢語中實詞活用的條件,能辨析詞類活用現(xiàn)象。2 掌握古漢語中的特有句型、習慣句式。3 掌握常用虛詞的常見用法,以及一些特殊結構。第一節(jié)、詞類的劃分1.現(xiàn)代漢語的詞類劃分2.古代漢語中的詞類劃分3.實詞的活用和詞的兼類的區(qū)別第二節(jié)、名詞的活用及其判斷1.名詞的活用:名詞用作一般動詞、使動、意動、名詞作狀語。2.名詞活用為動詞的判斷方法(1)從名詞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的含義分析。(2)考察名詞在句子中的語法地位、語法作用和語法功能。

17、第三節(jié)、動詞、形容詞和數(shù)詞的活用1.動詞的活用:動詞用作使動,動詞作狀語。2.形容詞的活用:形容詞用作使動、意動和一般動詞。3.數(shù)詞的活用: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第四節(jié)、常用副詞簡介1.程度副詞:殊、良、雅、頗、孔、益、略、少。2.范圍副詞:悉、盡、咸、舉、畢、勝、獨、特、僅、凡。3.時間副詞:適、嘗、曾、會、行、方、旋、尋、猝、亟、遽、驟、輒。4.情態(tài)副詞:固、乃、殆、蓋、寧、詎、顧、姑、且、故。5.否定副詞:不、弗、毋、勿、未、非、否、微、莫、靡。6.敬謙副詞:請、敬、謹、幸、惠、辱、蒙、敢、竊、伏、忝、猥。7.稱代副詞:相、見。第五節(jié)、常用代詞簡介1.人稱代詞:吾、我、余、予、朕、卬;女、汝、

18、爾、若、而、乃;之、其、厥、彼、渠。2.指示代詞:此、是、斯、茲、之、然、爾、若;彼、夫(fú)、其;他;焉、諸。3.疑問代詞:孰、誰、何、胡、曷、奚、安、惡、焉。4.無定代詞:或、莫、無、靡。5.輔助性代詞:者、所。第六節(jié)、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和嘆詞簡介1、介詞:于、以、為、與、自;2、連詞:而、以、則、然;3、助詞:之、所;4、語氣詞:也、矣、已、乎、與(歟)、邪(耶)、為、哉、焉、耳、夫、唯(維、惟)、其;5、嘆詞:嗚呼、嗟乎、嗟夫。第七節(jié)、特殊的語序1.謂語前置  (1)謂語前置的感嘆句  (2)謂語前置的疑問句2.賓語前置  (1)疑問句中

19、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  (2)否定句中的代詞賓語前置  (3)用代詞“之”、“是”等復指的前置賓語  (4)無形式標志的賓語前置3.表示動作行為的數(shù)量的詞序  (1)數(shù)詞作狀語(2)數(shù)詞作謂語第八節(jié)、古漢語特有的句式  1.判斷句  (1)不用判斷詞的判斷句:“者,也”式機器省略形式;  (2)用判斷詞“是”、“為”的判斷句   (3)判斷句的活用:表比喻,表壓縮了內容,表因果關系。   2.被動句  (1)意念上的被動句  (2)結構上的被動句:“于”字式、“為”字式、“見”字式、“

20、被”字式(三)課后練習A、說明下列句中傾斜加粗的詞的詞性、意義或語法作用(每詞2分,共20分)1、朋酒斯饗,曰殺羔羊。(七月) 2、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3、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百川灌河)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逍遙游) 5、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同上) 6、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同上) 7、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 8、或勞力,或勞心。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許行) 9、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10、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同上) B、簡答題(每小題5分,共15分)1、列舉

21、賓語前置句的句式 2、列舉被動句的句式。 3、根據下例,說明句中的“然而”與現(xiàn)代漢語中“然而”的不同: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許行)(四)教學方法與手段講授,學生分組討論備課,擇優(yōu)上臺講課。練習第五章 文選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選讀(一)目的與要求1逐字逐句理解,重點掌握常用詞和特殊句式。2與通論和常用詞有機結合,通過精讀文選加深前列各章知識點的理解3培養(yǎng)閱讀古文(包括白文)和翻譯的能力(二)教學內容(必教篇目)1左  傳  鄭伯克段于鄢2.左  傳  齊桓公伐楚3.左  傳  燭之武退秦師4. 左  傳

22、  齊晉鞌之戰(zhàn)5.戰(zhàn)國策  馮諼客孟嘗君6.戰(zhàn)國策  觸龍說趙太后7.戰(zhàn)國策 范雎說秦王8.戰(zhàn)國策 燕昭王求士9.史記 孫臏10.史記 韓信破趙之戰(zhàn)上列10篇為課堂上必教之精讀篇目。共安排課時12教時(含機動2課時)。另外,任課教師可再選教15篇左右的古代典籍,可用教材也可選教材以外的,要求學生課外閱讀,并作閱讀筆記,以便鞏固課堂學習。(三) 課后練習課外閱讀篇目參考:1 左傳 子 魚 論 戰(zhàn) 2 左傳 介之推不言祿3 左傳 子產論政寬猛4 國語 召公諫厲王止謗5 國語 叔 向 賀 貧 6 禮記·檀弓上 有子之言似夫子7 禮記·檀弓下 晉獻文子

23、成室8 戰(zhàn)國策 唐雎不辱使命9 史記 管 晏 列 傳10史記 貨殖列傳序11漢書 高帝求賢詔12晉·王羲之 蘭 亭 集 序13李白 春夜宴桃李園序14柳宗元 捕 蛇 者 說 15皇甫氏 嘉 興 繩 技 16宋·曾 鞏 贈黎安二生序 17宋·王安石 讀孟嘗君傳 18明·宋 濂 閱 江 樓 記 19明·歸有光 滄 浪 亭 記 20清·方 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 教學方法與手段講授為主,輔以課堂討論,分組提問,分角色朗讀和學生上臺講解。(學生講適合唐以后淺顯的文章) 常用詞部分(一)目的與要求1掌握常用詞的本義2掌握常用詞的引申義3辨析常用

24、詞古今詞義的異同。(二)教學內容1關于本義探求的:表 策 端 綱 更 構 管 獲 及 集 監(jiān) 來 臨 零 佞 趣 然 受 叔 歲 探 題 天 田 行 脩 引 造 旨 質 誅 主 字(33字)2關于引申義的:報 北 被 布 裁 長 采 承 誠 錯 達 當 道 豆 都 發(fā) 封 奉 復 概 干 顧 官 果 好 和 機 卽 極 間 將 腳 節(jié) 介 金 居 舉 絕 狂 理 立 利 流 廉 慢 明 錢 禽 身 勝 時 書 術 斯 寺 所 聽 亡 圍 爲 僞 文 息 習 郷 相 效 信 須 緒 陽 要 益 因 隱 宇 御 遇 約 張 振 直 治 子 作(85字)3關于古今詞義不同的:愛 謗 幣 斃 兵 池

25、除 黨 貮 訪 憤 糞 羹 購 館 國 恨 給 憐 臉 賂 勤 窮 去 勸 乳 色 售 樹 睡 塘 涕 誣 寫 臭 淫 獄 逐 走(39字) 注:以上157個常用詞要求學生課外自學并寫出讀書報告,教師答疑。五、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時分配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時數(shù)課程內容講課習題課討論課實驗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小計第一章 緒論22第二章 文字426第三章 詞匯628第四章 語法102214第五章 左傳選講314 第六章 戰(zhàn)國策選講314第七章 史記選講3126第八章 漢書選講224合計3367248六、推薦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源(一)教材:王力.古代漢語(全四冊).中華書局,2002年(最新版)。(二)主要參考書目:為了幫助

26、學生開闊眼界,特開列以下參考書目,供選擇閱讀;其中有些書是屬于提高性質的專著。(1)教材及綜述類:1. 郭錫良.古代漢語.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2. 周秉鈞.古漢語綱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3.王力.漢語史稿.中華書局,1980年6月新1版。(2)文字類1.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新1版。2. 胡樸安.中國文字學史.上海書店,1984年3月第1版。3. 經本植.古漢語文字學知識.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4. 高亨.文字形義學概論.齊魯書社,1981年2月新1版。5. 梁東漢.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

27、2月第1版。6.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出版。(3)詞匯類1. 趙克勤.古漢語詞匯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2. 高守綱.古代漢語詞義通論.語文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4)語法類1. 劉誠、王大年.語法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5)虛詞類1. 何樂士.文言虛詞淺釋.北京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2. 楊伯峻、田樹生.文言常用虛詞.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新1版。(6)修辭類1. 趙克勤.古漢語修辭簡論.商務印書館,1983年3月第1版。2. 李維琦.修辭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28、(7)古代漢語(I、II)標準化試題A、古代漢語(I)試 卷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劃橫線的詞:(15分) 1、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羲。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3、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矣。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5、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 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7、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8、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汝畫。 9、不患人知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0、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 11、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 二、指出下列詞的本義:(10分) 1、獄 理 湯 腳 衰 2、叔 解 頗 自 其 三、下列諸字各屬于“六書”中

29、的哪一種?(10分) 1、哭 修 吠 秉 巢 2、穎 甜 伐 戒 豆 四、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白話文,并作相應的語言現(xiàn)象分析:(20分) 1、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2、魯仲連辭讓者三。 3、既富矣,又何如焉? 4、姜氏何厭之有? 5、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五、簡答題:(35分)1、以“響”、“瓦”、“涕”為例,說明什么叫詞義的擴大、詞義的縮小和詞義的轉移。(6分) 2、什么叫本義?什么叫引申義?假借義?請舉例說明。(6分) 3、 什么叫“雙聲”、“疊韻”?請舉例說明。(4分) 4、什么叫“連綿詞”?下列連綿詞,哪些是雙聲?哪些是疊韻?(5分) 郁悒 殷勤 倜儻 仿佛 玲瓏 落魄 逡巡 辟易

30、 參差 粟列 5、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如是復音詞,指出是哪種類型:(5分)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璧有瑕,請指示王。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曰:“既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6、下列成語中加點的字是何用法?(9分) 狼吞虎咽 不恥下問 是古非今 不遠千里 兵貴神速 耳聞目睹 道聽途說 風馳電掣 羞與為伍 六、標點下列一段文字,并解釋加點的詞:(10分) 延陵季子出游見路有遺金當夏五月有挾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來薪者投鐮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視之下儀貌之壯語言之野也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季子謝之請

31、問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語姓名遂去不顧。 釋詞: 薪: 謝: 去: 顧: 加試題(5分) 何謂“六書”?許慎是怎祥解釋“六書”的? B、古代漢語(II)試 卷 一、釋詞題(共20分) (一)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每詞1分,共10分)1、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左傳·襄公三年) 2、余有所疑,愿因先生決之。(楚辭·卜居) 3、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來奔。(左傳·莊公八年) 4、絳侯誅諸呂,權傾五伯。(司馬遷報任安書) 5、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論語·子張) 6、之子于歸,宜其室家。(詩經·周南·桃天) 7、彼有遺秉,此有滯

32、穗。(詩經·小雅·大田) 8、墓門有棘,斧以斯之。(詩經·陳風·墓門) 9、美人贈我金錯刀。(張衡四愁詩) 10、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楚辭·離騷) (二)說明下列句中加著重號的詞的詞性、意義或語法作用(每詞2分,共10分) 1、朋酒斯饗,曰殺羔羊。(七月) 2、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3、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百川灌河)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逍遙游) 5、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同上) 二、問答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1、舉例說明古今詞義的變化和發(fā)展 2、舉例說明古代漢語中賓語前置現(xiàn)象。 3、舉例說明漢語被動句式的發(fā)展變化。 4、舉例說明訓詁的主要內容 三、翻譯題(10分) 把下文中劃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晉文公伐原1與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軍吏曰原不過三日將降矣君不待之君曰2得原失信吾不為也原人聞之曰有君義若此不可不降遂降溫人聞之亦請降故曰3伐原而溫降此之謂也于是諸侯歸之遂侵曹伐衛(wèi)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