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母語英語教師的定位與自我調(diào)適_第1頁
非母語英語教師的定位與自我調(diào)適_第2頁
非母語英語教師的定位與自我調(diào)適_第3頁
非母語英語教師的定位與自我調(diào)適_第4頁
非母語英語教師的定位與自我調(diào)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非母語英語教師的定位與自我調(diào)適壹、緒論國人對英語教學常有個母語者的謬思(the native speaker fallacy),認為以英語為母語的外籍教師(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ers,簡稱 N-NESTs NESTs )比本國合格的英語老師(Non-Native English Speaking Teachers, 簡稱 N-NESTs)教得好。目前一些公私立國民中小學聘任外籍英語教師,教育部也有意引進外籍英語教師以協(xié)助偏遠地區(qū)的學校充實師資,但是外籍英語教師的引進真的能改善偏遠地區(qū)的英語教學嗎?這一切似乎顯示本國合格英語老師的專業(yè)知識與教學技能受到質(zhì)疑。

2、本文將探討本國中小學英語老師目前所遭遇到的困境與挑戰(zhàn),同時建議教師如何自我定位、自我調(diào)適且建立起自己教學上的自信。 母語者的謬思起源於1961年,在Makarere, Uganda(烏干達)的一場TESOL學術(shù)研討會中所提出的一個觀念:理想的英語教師最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An ideal teacher of English is a native speaker.)。毫無疑問,任何一種語言的母語者最能感受到此語言的微妙處,且能流利、自在的使用此語言。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有資格去教他們的母語。大部份人對自己母語的知識都是來自直覺,很難有系統(tǒng)、合邏輯的解釋其母語的語音與語法。如同作者本身的母語是閩

3、南語,常用語言是國語,雖然能輕鬆自如地運用這兩種語言,但絕對沒有資格擔任這兩種語言的教師。唯有受過專業(yè)訓練的語言教師(即使是非母語者)也才有資格擔任國語文的教學工作。事實上,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非母語教師可能比母語者更懂得目標語言的知識與文化內(nèi)涵。話雖如此,目前國內(nèi)的N-NESTs就如同世界各國非英語系國家的N-NESTs一樣,遭遇很多的質(zhì)疑與困境。貳、N-NESTs的挑戰(zhàn) 一、語言知識本身的深奧根據(jù)Phillipson(1996)針對198位的教英語為外語的教師進行調(diào)查,請他們將自認最困難的英語文能力加以排序。結(jié)果(請參表格一)顯示字彙能力、說的流利度與發(fā)音是多數(shù)N-NESTs認為最困難的領域。我

4、想國內(nèi)的N-NESTs應困難頻率困難頻率困難頻率字彙流利度說的能力發(fā)音聽力文法片語42332827201716適切性腔調(diào)介係詞冠詞動詞片語口語英文俚語10997755時態(tài)同義字字的次序害怕犯錯寫作53332該有類似的感受。就生活週遭的事物而言,我們可以用中文說出身邊任何一樣東西的名稱,但就是無法立即(不須查閱任何參考工具)說出其英文名稱。例如,把夜市裡賣的東西、動物園裡所看到的動物或校園裡所有花木的名字,用英文說出來。也許N-NESTs可以按字面翻譯,但絕對很難像NESTs一樣毫不思考、很流利的說出來。常常有人在無預警之下就問英語教師這個東西(可能是汽車引擎的一個零件)英文怎麼說?、這裡有個契

5、約書,請幫我把它翻英文版,也許你對車一點都不瞭解或連一篇法律的文章都未曾涉及過,就因為你是英文老師,就沒有理由說你不會。N-NESTs對目標語言的掌握絕對無法像NESTs那樣完整,因為N-NESTs缺少NESTs對其母語的直覺判斷力。N-NESTs不只對目標語言的字彙有障礙,對於片語、俚語、介係詞和用字的適切性(例如endure/tolerate, emerge/arise, score/attain/achieve success 每組用字的適用情境皆不同)也都同樣有障礙存在。即使N-NESTs已經(jīng)下了很多時間精力去背單字、片語,但仍然無法像NESTs一樣對其英語語彙作精確地掌握。另一個N-

6、NESTs覺得困難的是無法把英語說得像NESTs一樣自然流利。口語的流利度涵蓋說話的速度、表達的容易度和語意的連慣性。N-NESTs在英語表達上常因找不到正確的用字或擔心用錯時態(tài)或句型而顯得笨拙、不合邏輯。不是口吃、停頓很久、就是語無倫次老是重複說過的話。英語發(fā)音也常受到N-NESTs本身母語的影響,帶有奇怪的腔。例如東歐英語、非洲英語、新加坡英語、日本腔的英語都是受到學習者本身母語的影響。不過根據(jù)作者的經(jīng)驗NESTs好像不是十分在意這些具地方特色的腔,反而顯示出外國人的特質(zhì)。倒是N-NESTs很在乎自己帶腔的英語,害怕在NESTs或其他的英語教學者前開口說英語,愈怕就愈不敢開口說英語,也就愈

7、顯得笨拙。 二、文化衝突與不安全感此外,不同語言文化間的衝突,也是N-NESTs常遭遇到的困擾。N-NESTs從小就說自己母語與接受自己文化的薰陶,但專業(yè)上卻呈現(xiàn)另一種語言和另一種文化。例如在臺灣,當老師進入教室事,(中小)學生必須起立、敬禮才坐下,但是英語系的國家沒有這樣的互動模式,所以上英語課時,學生是否該起立敬禮呢?英語系國家的學生直呼老師的名字,但臺灣的學生或老師都不習慣。同樣的節(jié)慶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涵義與慶祝方式,該以哪個國家的方式來呈現(xiàn)呢?下了課碰到學生該說英語還是母語?如果學校內(nèi)聘請外籍教師,開會時該用英語還是母語?此外,當N-NESTs與NESTs同處一個社交場合或開會地點時,

8、N-NESTs常常變得很不自然。很難用流利的英語對答或表達自己的意見。當NEST的演講者說完話,詢問臺下的N-NESTs是否有問題時,下面經(jīng)常時一片沉默。這並不是代表聽眾沒有意見,而是他們覺得在NESTs與別的英文老師前面說英文很尷尬、怕丟臉,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英語能力缺乏安全感。 三、超重的教學負擔幾乎國內(nèi)每次英語教師座談,老師都反應負擔太重(專任英語教師一週至少22到24堂課):自編教材、自製教具、大量的繃繃跳跳的說唱教學、多媒體教具的頻繁使用、做不完的教學成果展示(靜態(tài)的、動態(tài)的)、政府和學校當局交辦的計畫、家長的期望、極端的學習差距、不理想的學習成效、努力不被肯定、和外在世界的疏離等等,

9、都帶給英語教師極大的負擔與焦慮(Arnold, 1999; Dornyei, 1998).。國中小英語教師不只要具有充分的英語專業(yè)知識與教學技巧,還得有高於常人的體力與耐力。 四、專業(yè)信度的質(zhì)疑英語教師的專業(yè)信度(credibility)遭到質(zhì)疑是N-NESTs在學校教學中碰到的最大挑戰(zhàn)(Thomas, 1999)。很多學生和家長受到母語者的謬思的影響,對N-NESTs 和NESTs的評價不同。當學校聘請外籍英語教師時很多學生都希望給NESTs教,因為他們相信NESTs教得比較道地。當N-NESTs和NESTs一起協(xié)同教學時,N-NESTs老是被要求當助手,幫助NESTs教學。這是不公平的。事

10、實上,研究結(jié)果都顯示出能說兩種以上語言的人,經(jīng)常對語言有比較微妙的感受與認知 (Canagarajah, 1996; Phillipson, 1992)。再者如果老師和學生擁有相同的語言與文化背景,老師對學生的需求有高度的敏感度,因而能發(fā)展出比較有效的課程設計和教學法(Auerbach, Barahona, Midy, Vaquerano, Zambrano, and Arnaud , 1996)。不過在得到別人肯定之前,N-NESTs須先肯定自己是個可以勝任愉快的英語教學者。Kamhi-Stein (2002) 一再呼籲N-NESTs要能肯定自我的專業(yè)與能耐,唯有自我肯定的英語教師才能成功地

11、架構(gòu)他們自己的教學與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如果N-NESTs覺得壓力很大,焦慮很高,連帶地他們的學生也會覺得壓力很大。如果他們不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的教學,如何幫助他們的學生去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所以,首先N-NESTs應該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有哪些特質(zhì)是NESTs沒有的,肯定自己在EFL的貢獻是NESTs無法達成的。叁、N-NESTs 的特質(zhì)Phillipson (1996)一再強調(diào)N-NESTs 可以是有潛能的理想 ESL 教師,因為他們經(jīng)歷過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歷程。他們有第一手學習與使用英語的經(jīng)驗。他們的經(jīng)驗會讓他們了解他的學生的語言語文化上的需求。尤其和學生有相同的母語的老師,更懂

12、得英語與其母語之間的差異,且能預期其學生可能面臨的語言上的學習困難。根據(jù)Medgyes (1996)的調(diào)查報告,比較十個國家的NESTs和 N-NESTs 在英語教學上的成效。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 兩組的老師都可以成為成功的英語教師,即使N-NESTs自認最無法掌握的英語的流利度不一定比NESTs 差。Phillipson (1996)的研究也證實N-NESTs一樣可以正確的使用英語的俚語,一樣可以感受到所教學語言的文化蘊涵,而且一樣能正確地判斷語言型態(tài)的正確性。多數(shù)學者都同意合格教師證書才是真正必備的條件,至於英語是不是其母語不是絕對的相關。也就是說英語教師的英語語言能力與專業(yè)教學技巧才是重點(N

13、ayar, 1994; Phillipson, 1996)。對學生而言,N-NESTs比起NESTs更稱得上好的語言學習模範/模式。因為在他們自己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採用有效的語言學習策略。因而他們更有資格去教學生這些學習策略,當然他們一定比NEST更具同理心,去了解其學生的語言挑戰(zhàn)與需求。以下本文將提醒N-NESTs本身具有的一些值得驕傲的特質(zhì),希望有助於N-NESTs自我肯定的建立。 一、提供語言學習的模範 並非每個流利的語言使用者(如NESTs)都是成功的學習者。英語說的很溜不代表其英文寫作、閱讀能力也很強。同樣地,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可能因缺乏口語練習的機會,其口說的流利程度可能不及NES

14、Ts,但其寫作與閱讀能力可能比NESTs還要優(yōu)秀。所以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和語言說得很流利的人不能畫上等號。一個好的語言學習者除了明確的語言知識之外,還必須具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習慣與有效的學習策略。國內(nèi)合格的英語教師可算是成功的英語學習者,他們皆是英語學系或相關科系的正規(guī)畢業(yè)生,接受嚴格的語言訓練,對具有豐富的英語知識素養(yǎng),適度的英語表達能力和專業(yè)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技巧。同時,他們都是經(jīng)過一段很長時間的勤奮學習,才能達到作為人師的資格。他們都有一段自己學習英語的心路歷程、經(jīng)驗和方法。不像NESTs是從小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自然習得其母語,無法明確的意識到自己內(nèi)在語言學習機制運作的模式,也不太清楚自己的

15、學習歷程與方法,當然也無法像N-NESTs向他們的學生們解釋語言學習的方式。此外,N-NESTs經(jīng)過長期地有意識的學習和研究,其學習敏感度遠高於NESTs,可以察覺到語言中微小的細節(jié)和問題的來源所在,那是NESTs經(jīng)常無法察覺到的地方。不過成功的學習者不見得是成功的教師。因為成功的學習者可能擁有有效的學習策略,但可能不善於表達。他們也可能自負很高,認為只有少數(shù)學生會有像他的一樣的有天份能把語言學好,所以他的教學態(tài)度可能是輕蔑、不屑、敷衍。所以成功的英語教師不止要有豐富的語言涵養(yǎng)、有效的學習策略,還要善於表達和熱誠的教學態(tài)度和專業(yè)的教學技能??芍晒Φ膶W習者不一定是成功的教學者,但是成功的教學者

16、一定是各成功的學習者。既然成功的N-NESTs一定是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必然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模範,證明非英語母語者仍然有很大的機會把英語學好,只要有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與有效的學習方法。不過必須提醒一點不是語言層次較高的老師只教英語程度較高的學生,而英語程度教低的學生可由語言層次較低的老師來教。相反地英語層度較低的學生應由語言程度較高的老師來教。因為如果老師的發(fā)音不正確,文法觀念不清楚,卻去教初學者。會把學生的語言潛能給破壞殆盡。再說有的老師自願一直教英語的初學者,長期教下來,他的英語能力也一定會生鏽,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所以老師最好在進階與初階學習者間輪替教學。 二、傳授學習外語的策略有些

17、人似乎比別人學習的快,好像他們能力較強,智慧較高。但事實上一個成功語言學習者除了家庭背景、內(nèi)在動機、年齡、智商、性向、教育水準之外,語言的學習策略(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LLS)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學習策略的應用能加速學習成效,使學習變得更有趣,讓學習者更自動自發(fā),學習結(jié)果也更容易有效地轉(zhuǎn)移到新的學習上(Oxford, 1989)。LLS可以分成直接學習策略(記憶、認知和補償策略)和間接學習策略(社會、情感與後設認知)。直接與間接學習策略之間的關係就像演員與導演之間的互動,演員直接處理語言知識本身的問題而導演確保最適合的環(huán)境,讓演員去學習。所有的學習者都使

18、用LLS,而學習是否成功在其是否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如同Stevicle (1980, 1989) 的研究結(jié)果一樣,每個成功的學習都有其適合自己的策略,不是每一個人都使用一樣的學習策略。不過概括而談,成功的語言學習者常用的學習策略如(Omaggio,1979):對自己所使用的學習策略很清楚、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不怕犯錯、好的猜測者、對語言的架構(gòu)和意義都盡可能瞭解、盡可能應用目標語言、忍受語言內(nèi)部的模擬兩可。這些都是N-NESTs可以和學生分享或傳授給學生的學習策略。三、預期且避免語言學習者可能遭遇到的困難N-NESTsy在教學能提供學生很多NESTs不能提供的幫助,例如他們能預期和避免

19、語言學習者的困難。由於N-NESTs 和學習者使用同樣的母語,且經(jīng)歷過學習者即將要面臨的學習狀況,不管從語言或文化的層面來看,都能預期或察覺到學習者的困難所在,也許只要一個眼神,不需要學生說出來,就能瞭解學生的困難與感受。N-NESTs對於哪些語言結(jié)構(gòu)會造成學習上的困惑很清楚,例如中國學生常常對英文介係詞的用法搞不清楚:"put it on" 不可以說成" put on it"、"sit on it"不可以說成"sit it on" 、" I know it that"、"Will y

20、ou be coming?" 有經(jīng)驗的N-NESTs早已發(fā)展出敏銳的第六感學生還未開口就知道他們可能犯什麼樣的錯。因此,在教學時N-NESTs會刻意的提醒學生或多發(fā)點時間與心思介紹這些可能混淆學生的語言知識,或應用適當?shù)慕虒W技巧來協(xié)助學生避免混淆或犯錯。 四、提供與目標語言相關的知識NESTs雖然天生就接觸其母語,沒有使用上的困難,但那是直覺式、或本能式的應用。當好幾個不同的語言情境困擾學習者時,NESTs能很篤定的告訴你一種表達方式是正確的,或是最常被使用,但是常常無法解釋為什麼。事實上,NESTs對自己母語的文字結(jié)構(gòu)、發(fā)音方法、或隱藏的涵義知道的很有限,很難有系統(tǒng)、合邏輯的向非母

21、語的學生解釋其語言的微妙處。然而,受過嚴格語言訓練的N-NESTs可以清楚地加以介紹或解釋(Freeman, 1992)。唯一N-NESTs比較難掌握的是語言的文化蘊含。但是隨著傳媒的大量擴充和旅行的普遍,N-NESTs一樣可以取得目標語言的文化知識,尤其介紹英語文化的資料更是不計其數(shù),只要是用心的N-NESTs一樣有機會深入瞭解目標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 (Larsen- Freeman, 1998)。 五、給予同理心的教學同理心(empathy)乃來自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意味著有能力去了解或能進入別人的感覺世界,換言之,能把自己放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事情。這也是成功英語教師必備的條件之一。1990年S

22、alzberger-Wittenberg曾做一個研究探討老師與學生關係的情緒互動,發(fā)現(xiàn)學生期望老師能擔任知識的提供者與情緒的安慰者。在人性教育的前提下,舊式以教師為中心、單方的表達與引導式的教學模式已被排除掉,強調(diào)的是學生中心、師生平等角色的互動、解決問題、引起學習動機。外語教學也無法拒絕人性教育的呼籲,重視學習者情緒的表現(xiàn)與促進自動自發(fā)的學習。Stevick 宣稱(1980)老師必須願意且有能力和學生分享心情,自在的表達自己。因而老師也應該是促進者(facilitator)、諮商者(counselor)、指導者(mentor),這意味著教師角色的改變。然而,自我認知愈強烈的人,愈能了解、珍惜

23、、接受別人不同的觀點。同樣地,心胸愈開放與能感受別人的觀點人,愈能瞭解自己。所以自我認知與同理心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能有自我認知的學習也才能具有同理心的教學。從學習外語的角度來看,N-NERSTs必定比NESTs對自我學習有深入的認知,因而能提供更具同理心的教學。因為N-NESTs能瞭解學生真正的需求。至於在單一語言環(huán)境長大的NESTs而言,對其外語學生的背景和需求很模糊,無法像和學生擁有相同文化背景、語言知識、生活經(jīng)驗的N-NESTs更能深入學生感受與思想世界。此外,由於和學生有共同熟悉的教學情境,N-NESTs 比較能配合學生的前能與社會的要求,為學生設定一個比較實際的學習目標。例如,

24、N-NESTs熟知教育部訂的課程標準,當?shù)乜扇〉玫慕滩暮蛯W生必須參與的國家考試。同樣地,她們認同學生的學習動機與整個社會對英語學習的期望。最後N-NESTs多半比NESTs對學生的要求較嚴格,因為他們對所處的環(huán)境有較深入清楚的瞭解。例如,學生必須考過全民英檢才能畢業(yè)或他們的學生必須參加國家聯(lián)合考試,所以他們就會刻意的設計他們的教材教法,幫助學生達到他們的要求。不過作者只能說大部分的N-NESTs具有高度的同理心,而不是所有的N-NESTs皆具有。這須要師資培育的單位的努力,使每位N-NESTs都能培養(yǎng)高度的同理心,以瞭解學生學習外語的困難度(Lowe, 1987; Water et al. 1

25、990) 。 六、有效地應用母語N-NESTs一直都在爭扎上課時是否可以使用母語。早期的外語教學,學生的母語是用來教授與學習目標語言的。但近年來學者一再強調(diào)目標語言應是教學的唯一工具,且認為愈常使用目標語言,愈能掌握此語言(Howatt, 1984)。因而有了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視聽教學法(Audio-Lingual Method)。近年來語言學家 (Krashen ,1981; Terrell, 1983)更是認為外語學習的原理和母語習得沒有兩樣,因而母語在外語教室裏的使用率應盡量降到最低。有些國家(Kenya, Wales, France 和所有法屬殖民地)甚至禁止學

26、生在校使用母語,否則要受罰。然而,只能使用目標語言的觀念卻造成N-NESTs的教學焦慮。N-NESTs會因為他們無法達到全美語教學的境界,因而覺得罪惡感或變得很反彈。此外,盡量使用目標語言並不代表完全不能使用母語。Lado (1957)則鼓勵母語的使用,因為在實際的教學上不可能完全強制師生或?qū)W生之間只能用目標語言(英語)來溝通。老師只要稍微走開或不注意,學生就以共同的語言-母語來交談;當學生無法完全瞭解目標語言的教學時,老師就會用母語再解釋一次。可知對於語言初學者完全目標語言教學是不合乎常理的。此外,心理學的知識也告訴我們,學習者唯有在覺得安全、肯定、或自信的情況下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母語的使

27、用能帶來某種程度的安全感,老師還可以省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解釋一些很難用目標語言解釋的抽象觀念或?qū)W生不熟悉的事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完全目標語言的論點也不利於NESTs,因為NESTs會失去學習其學生母語的動機 (Phillipson, 1996),因而失去瞭解學生文化背景與人格特質(zhì)的機會,更無法瞭解學生的學習困難或特殊學習型態(tài),因而無法拉近和學生的距離,教學也不易成功??傊?,N-NESTs雖然在語言的流利度不如NESTs或缺少NESTs的對目標語言的直覺判斷能力,但藉助勤奮的學習、嚴謹?shù)膶I(yè)訓練、和暢通的溝通管道,仍然可以彌補其先天之不足。但是N-NESTs有太多NESTs無法替代的優(yōu)點:提供

28、好的語言學習模範、有效的傳授學習策略、提供學習詳盡的目標語言知識、能夠預期且避免語言學習上的困難與錯誤、以同理心去處理學生的困難與錯誤、能充分的利用學習者的母語??芍?,N-NESTs有足以自傲的教學潛能與優(yōu)勢,應盡量發(fā)揮自己長處。只要隨時進修研習,彌補自己不足之處。如此才能很自信的告訴別人我對我的教學能勝任愉快。肆、N-NESTs自我調(diào)適雖然N-NESTs有其值得自傲之處但仍然會產(chǎn)生教學上的焦慮。焦慮是責任與自我期許的衝突。責任是工作上必須達到的要求,而自我期許是自己專業(yè)的熱望與偏好。如果當我們無法如期望的達成職務上的責任,無論是個人或外在的因素,衝突、焦慮就產(chǎn)生。當應該做、想做與能做之間的差

29、距越大時,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大。此外,專業(yè)智識不足(professional inefficiency apprehension)、社會負面評價的恐懼(fear of negative social evaluation)、受學習者檢試與批判(test anxiety)都會造成老師教學上的焦慮。當N-NESTs所受到的壓力大到一個程度時,自我價值就會受到傷害。久而久之賴以存活的心理基本元素自尊(self-esteem)就會失去。當一個人長期經(jīng)歷壓力與低成就時,其自衛(wèi)機制就會啟動(例如採取逃避策略、把錯誤歸罪於別人),因而工作表現(xiàn)愈來愈低落,最後焦慮的癥狀就出現(xiàn),如挫折感、易怒、失眠、沮喪、體重減

30、輕、暴食暴飲、婚姻衝突等等??傊?,有太多的因素會造成N-NESTs教學上的焦慮,N-NESTs該如何解決這些無法避免的焦慮呢?作者建議N-NESTs應承認自己焦慮的存在且大聲地說出來、然後積極地想辦法克服焦慮、不要過分要求完美,承認自己是凡人會犯錯,打開自己情緒宣洩的安全活塞,讓自己快樂起來,作個樂觀自信的英語教師。一、承認焦慮的存在且大聲說出來N-NESTs必須接受自己處於一個壓力的狀態(tài)之下,就像任何一個行業(yè)裡的成員一樣,多多少少都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壓力。既然這是N-NESTs都可能經(jīng)歷到的感受,那就沒有理由刻意去隱藏它。焦慮可能被隱藏一時可是它無法被隱藏一輩子。不如真實的面對它,說出來和大夥

31、一起解決。二、採取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一般人處理困境的方法不是克服困境(mastery mode)就是適應困境(survival mode)。採用克服困境模式的人會尋找新資訊,重新掌握新技巧,開拓新的生機。也就是面對外來的挑戰(zhàn)、作個好奇、興奮、勇敢的冒險家。但是採用適應困境模式的人只是力求安全、簡易的穩(wěn)定模式,害怕新的挑戰(zhàn),逃避責任,救好像有人因害怕從床上跌下來,所以不肯睡在床上,而選擇睡在地板上一樣。採取適應困境模式的N-NESTs就會對學生吹毛求疵,更不允許自己犯錯,即是Krashen(1981)所謂的過分使用監(jiān)視系統(tǒng)。如果想要消除這類的壓力,就得採取克服困境模式努力學習,盡量參與每一個可以得到

32、新知識和培養(yǎng)新技能的機會,如專業(yè)演講、英語教師研習會、教學主題工作坊,教學觀摩等等,主動出擊,重新掌握狀況。放棄舊有保守、退縮、過分執(zhí)著的心態(tài)與做法。三、打開情緒宣洩的安全活塞我們的社會一直期望老師能給學生帶來正面的價值觀且為他們建立一個良好的典範。但老師和一般常人一樣會有缺點,一樣會有情緒。當社會的期許和自己的能力不足造成衝突時,就會產(chǎn)生罪惡感和壓力。目前的教育趨勢乃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即使學生表現(xiàn)得很負面,老師還是得表現(xiàn)的很正面:容忍、鼓勵、愛護、耐心地照顧學生,帶領學生離開負面的情緒。但是老師自己負面的焦慮應該如何處理呢?一定得把這些憤怒、挫折、不平或恐懼想辦法排除掉,而不是隱藏起來。所以

33、下班後可以去泡泡溫泉(或熱水澡)、沖沖spar、唱卡拉OK、上健身房、作瑜珈、慢跑、打球、找好友聊天。找一個自己覺得最方便、最容易作、最舒服的方式來宣洩自己負面的情緒。四、承認自己是凡人可能犯錯老師似乎都發(fā)展出一種力求完美的使命感,只要學生犯一點點錯就忍不住要去矯正它,因而老是看到學生或別人負面的缺點或錯誤。如果學生無法如期望的修訂他們的缺點或重複犯同樣的錯(如上課講話遲到、發(fā)音唸錯、拼字老拼錯等等),老師就會和學生動氣或覺得沮喪、挫折、以致自我放棄。事實上英語教學和很多其他的服務工作沒有兩樣,都有令人心煩的事,別神話它。不要為學生的一個不懂事的鬧劇或行為生氣,或為同事、家長或校內(nèi)行政人員一句

34、無心的話吃不下、睡不好。那些都是可以一笑置之的瑣事。臺灣的教師一直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與社會教育價值,幾乎所有的人(包括教師本身)對教師都有不同於常人的要求,不管在言行舉止或穿著打扮上都有較嚴格的規(guī)範。逐漸地教師就標上一種特定的人格特質(zhì),老是有用不完的精力、耐心和充滿教學熱誠與自信,永遠不會表現(xiàn)出一般人都有的特性,如不耐煩、鬧脾氣、倦怠感、發(fā)牢騷、蠟蹋、沮喪、鬱卒。只要稍有一點脫軌就會被批判老師怎麼可以這樣做、老師怎麼可以講這種話、這種人怎麼可以當老師?。不只整個社會對老師有超然的期望,老師對自己也做超然的自我要求。不只老是看到別人犯錯,也??吹阶约悍稿e。此外,N-NEST似乎比別的學科的老師更

35、容易意識到自己的錯語言(英語)知識與文化涵養(yǎng)上的不足與不肯定。那該怎麼辦呢?承認自己是凡人,也會犯錯。而且我們非英語母語者,理所當然會有所不足。每個英語教師都和你、我一樣有所不足且會犯錯。只要隨時積極參與專業(yè)進修或自我成長,同時和別的老師一起相互對話、分享和協(xié)助,偶而一點不完美或犯一點小錯是可以接受的。五、享受的自己教學經(jīng)驗告訴我們一個成功、迷人的教學,其教學者必定是從容不迫、充滿自信。一個充滿自信的老師一定喜歡自己,以自己所做的事為榮,不受別人眼光或價值觀的影響,有自我獨特的風格。誰說老師要穿得像個老學究?老師可以穿得很時髦,很瀟灑,可以是一條牛仔褲一件襯衫,或是一套正式的套裝,只要自己覺得

36、舒服自在,有自己的風格皆可。好好做自己。教書就像演戲一樣站在舞臺上表現(xiàn)自己,也許扮演的角色使命不同,但都極力想吸引觀眾的眼光。不但得讓觀眾喜歡舞臺上的表演,還要讓觀眾從舞臺上的表演,學會他們該學的東西。N-NESTs一天發(fā)二分之一的時間在教書,一定得能享受自己的專業(yè)表演,如果不能,那就是浪費生命,也沒有理由留在這個行業(yè)裏。這不只是專業(yè)的責任,也是當英語教師的權(quán)利:享受教學。N-NESTs應該比學生更能享受自己的教學。也只有自己喜歡自己的教學時,學生才會喜歡。教學前最好要把心沉靜下來,放輕鬆。就好像體操或馬鞍的選手在他們縱身一躍,開始表演之前一定會冷靜下來讓全場的觀眾安靜下來,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

37、中在她/他的身上之後才開始。N-NESTs也是一樣,要穩(wěn)定、要自信、要能熱愛自己的表演事業(yè),讓自己成為所有焦點的中心,隨時迎接學生喜愛或崇拜的眼神。 六、尋求工作與壓力的平衡點只要說到焦慮,好像都帶點負面的涵義,但事實上焦慮有有其正面的效能。適當?shù)慕箲]也會使人變的很受鼓舞、精力充沛且工作有重心。Dunham(1992)探討一般教師行為表現(xiàn)與其對教學專業(yè)間相關性,發(fā)現(xiàn)教學行為不理想時,給予輕微的壓力有助於動機的提升,壓力被視為是一種個人能力的挑戰(zhàn);然後逐漸加大壓力直到一個特定的點時,教學者會有最高效率的表現(xiàn),但超過這個點,開始有易怒、沮喪的現(xiàn)象發(fā)生,是壓力過大的早期警訊,如果仍繼續(xù)加大壓大不作適

38、當?shù)奶幚?,則教學著會逐漸變得很衰弱、倦怠、體力透支最後到崩潰??芍獕毫蚪箲]可以有害於工作表現(xiàn)(負債),也可以有助於工作的表現(xiàn)(資產(chǎn))??傊?,當教學工作壓力降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教學者會變得很懶散,無法擔負教學的使命,相反的要是情緒變得太高亢,教學者會變得對學生太嚴厲,要求太高。N-NESTs所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壓力與工作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而不是一昧的逃避焦慮或工作的壓力。根據(jù)Claxton (1989)對老師、學生、家長、督學和學校行政人員所做的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所謂好老師大多是承受壓力較大的老師。他們有較高的專業(yè)自信,不在乎公開承認他們感受到某種程度的壓力。他們顯得比別的老師能幹,因為她們有較

39、穩(wěn)定的自我肯定,比較能夠承受別人對她們的批評與要求。七、與母語教學者進行協(xié)同教學此外,如果校內(nèi)聘有一群造成N-NESTs 壓力的外籍教師,該如該如何面對這樣的焦慮?和NESTs溝通進行協(xié)同教學,由N-NESTs為教學主軸,NESTs協(xié)助教學。不管在何種的挑戰(zhàn)之下,N-NESTs必須肯定自己是一個專業(yè)的語言教學者。尤其目前學校內(nèi)參與教學的教師都是嚴格篩選出來且接受長時間的專業(yè)訓練,(不管是教育學程或英語教學專業(yè)技能的訓練),同時是政府審定合格的英語教師,有絕對讓學生、家長與自己信任的教學能力。這些N-NESTs應該足以驕傲的擔任策劃的角色,定期和NESTs針對某些教學議題進行溝通、對談,分享個人

40、文化語言與教育背景經(jīng)驗、諮商個別的教學策略與問題處理模式、給彼此提供精神上的支持。再說外籍英語教師救沒有工作的壓力或工作上帶來的焦慮嗎?也許他們有豐富的身體語言與開朗的笑聲,但仍遮蓋不了他們的焦慮、寂寞與無助。NESTs也需要我們的關心、也希望和我們打成一片。我們應盡地主之誼,製造一個愉快的、和協(xié)的工作環(huán)境,讓N-NESTs 和NESTs教師能一起分享生活上與專業(yè)上的經(jīng)驗與喜悅。參、參考書目Arends, R. (1998). Learning to teach. New York: McGraw-Hill. Arnold, J. (1999). Affect in language lear

41、ning.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uerbach, E. & Wallerstein N. (1992). ESL for action: Problem posing at work. MA: Addison-Wesley.Auerbach, E., Barahona, B., Midy, J., Vaquerano, F., Zambrano, A., & Arnaud, J. (1996). Adult ESL/literacy from the community to the community: A guide

42、book for participatory literacy training. Mahwah, NJ: Erlbaum.Braine, G. (Ed.) (1999). Non-native educator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ahwah, NJ: Erlbaum.Canagarajah, S. (1999). Interrogating the “native speaker fallacy”: Non-linguistic roots, non-pedagogical results. In G. Braine (Ed.), Non-nat

43、ive educator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pp. 77-92). Mahwah, NJ: Erlbaum.Dornyei, Z. (1998).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Language Learning, 31, 117-135. Gardner, R. C. and Maclntyre, P. D. (1993). A student's contribu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art II: affecti

44、ve variables. Language Teaching, 26, 1-11. Freeman, D. (1991). To make the tacit explicit: Teacher education, emerging discourse, and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7, 439-54. Freeman, D. (1992).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emerging discourse, and change in classroom practi

45、ce. In J. Flowerdew, M. Brock, and S. Hsia (Eds.). Perspectives o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Hong Kong: City Polytechnic Hong Kong. Freeman, D. & Richards, J. (1993).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the education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ers. TESOL Quarterly, 27, 193-216. Gregg, K. (1984). K

46、rashen's monitor and Occam's Razor. Applied Linguistics, 5, 79-100. Howatt, A. P. R. (1984). 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chru, B. (1985). Standards, codification and sociolinguistic realism: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the outer circle. In R. Quirk

47、& H. G. Widdowson (Eds.), English in the world: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p. 11-30).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Kamhi-Stein, L. (2002). The construction of a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classroom: Insights from a diary study,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48、meeting of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Salt Lake City.Kamhi-Stein, L., Lee, E., & Lee, C. (1999). How TESOL programs can enhance the preparation of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 TESOL Matters, 9(4), 1, 5.Katz, A. (1996). Teaching style: a way to understand instruction in la

49、nguage classroom. In K. Bailey and D. Nunan (Eds.). 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Krashen, S.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Krashen, S. & Terrell, T. (1983). The nature approach: Language acquisitio

50、n in the classroom. Hayward, CA: Alemany Press. Krashen, S. (1987).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Larsen-Fr

51、eeman, D. (1991). Research o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 review of the past and an agenda for the future. In K. De Bot, R. B. Ginsberg, and C. Kramsch (Eds.).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Larsen-Freeman, D. (1998)

52、. Learning Teaching is a lifelong process. Perspectives XXIV/2, 5-11. Lippi-Green, R. (1997). English with an accent: Language, ideology,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Routledge.Matsuda, A., & Matsuda, P. K. (2001). Autonomy and collaboration in teacher education: Journal sh

53、aring among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speaking teachers. The CATESOL Journal, 13(1), 109-121.Matsuda, P. (1999). Teacher development through NS/NNS collaboration. TESOL Matters, 9(6), 1, 10.McLaughlin, B. (1978). The monitor model: Some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Language Learning, 28, 309-332. Medgy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