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都市亞文化的情感地理特征_第1頁
現(xiàn)代都市亞文化的情感地理特征_第2頁
現(xiàn)代都市亞文化的情感地理特征_第3頁
現(xiàn)代都市亞文化的情感地理特征_第4頁
現(xiàn)代都市亞文化的情感地理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現(xiàn)代都市亞文化的情感地理特征以亭子間文化為例朱軍2021-2-6 17:17:13來源:?社會科學論壇?(石家莊)2021年9期“情感地理(Emotional Geographies)是都市空間研究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情感表現(xiàn)與地理空間關系的具體化。上世紀20-30年代,上海都市亞文化的情感空間身體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出“雜糅感和“抵抗欲等包容性特質(zhì)。同時,傳統(tǒng)文化中的“游民心態(tài)也參與到了地理身份的構(gòu)建,并且借助“群落生態(tài)的親緣聚合效應在亞文化中重構(gòu)了社會關系。這種激進的人文地理學孕育出了集體主義均分式的空間觀,進而形成對“五四傳統(tǒng)中指向個體解放的存在主義空間觀的壓制。這對當下都市亞文化的研究和規(guī)制具有重

2、要啟示意義。上世紀20-30年代上海文化的大繁榮很大程度得益于亞文化的大勃興。隨著一大批“薄海民(小資產(chǎn)階級流浪文人)在上海聚集,一個激進的都市青年亞文化社群初具雛形。這些“浪子根本生活在租界亭子間中,并且抱有“左傾的觀念。經(jīng)過毛澤東兩次講話的界定與重申,“亭子間來的人一度成為上海文人代名詞。這一時期,上海亞文化彌漫著頹廢、抵抗、悲哀、亢進、屈從、團結(jié)的復雜情調(diào),這既來源于歷史的觀念、作家的靈感,同樣來源于亭子間和租界的空間創(chuàng)造。在批判人文地理學視野下,這個“他者被視為外在于“城市共同體,但作為城市的一種要素卻不可或缺。如曼海姆所說,社會學研究中知識分子的共性在于往往“不是把精力集中于環(huán)境的積

3、極的潛在性上,而是成了潛在于環(huán)境中的誘惑性的俘虜。在錯綜復雜的理想、主義、人事、口號之爭的背后,基于“情感空間身體社會差異結(jié)構(gòu)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超越瑣碎,理解都市亞文化潛在的人文地理脈絡。一、雜糅感:情感與空間在都市人文地理學中,租界和亭子間在某種意義上都代表一種“定位政治學無法看清的領域,具有包容性和混雜特質(zhì)。都市亞文化是“大都市精神的表達?,F(xiàn)代大都市居民具有在情感上親近亞文化的沖動,他們往往以隸屬于某一亞文化空間為榮,以期獲得一種新的文化、性格和身份。在不同的環(huán)境、居所有著不同的歷史想象,使得后來的研究者可以看見各種情感地理的社會結(jié)構(gòu)。雖然被家人幾番催促北上投考北平女師大,謝冰瑩卻割

4、舍不了上海這個“文人的搖籃,寧可躲在亭子間喝自來水,“但不受別人限制的生活是自由的、痛快的,那里的一切是活潑的,進步的,她愛這所社會大學。作為城市邊緣和灶披間的上層建筑,上世紀20-40年代的上海亭子間是一個多方雜處的市民社會的底層。窮學生、失業(yè)者、妓女、小販、傭工借此生息,這里也是滋生青年作家、流浪藝人的域外飛地。在同一空間中,不僅通俗文學和左翼的邊緣知識分子日漸成長,即使作為現(xiàn)代主義文學先鋒的新感覺派在大革命失敗之后也翻譯出版過無產(chǎn)階級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而且還“轉(zhuǎn)向?qū)戇^一些普羅小說。作為早期的帶有全球化色彩的資本主義世界的文化飛地,上海都市文化帶有鮮明的“雜糅色彩。賈植芳先生說:“要定義

5、海派文化或海派文學確實是個難題。我們不必諱言這里是西方人的一種文化設想物,西方世界用一種“異托邦的幻象來陪襯和確證自身的優(yōu)越,并且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侵略擴張效勞。但在局部知識人的心中,這恰恰是“必要的邪惡,邊緣文人于其間可以實踐知識的挑戰(zhàn)者的角色。1850年代以后,上海租界便成為商人、政客、激進知識分子和普通市民聚居的城中城。無論“云里霧里的第三種作家“跳舞場里的前進作家,還是“亭子間里的無名作家都有自己的存在理由。這個控制松散的空間,卻充滿了活力和能量。徐志摩在?新月?的發(fā)刊詞中,將當時的上海“思想市場分為感傷派、頹廢派、唯美派、攻擊派、偏激派、淫穢派、熱狂派、標語派、主義派等等十三個派別。至

6、于魯迅的雜文更是拉拉雜雜,報刊新聞電報信手拈來、隨意拼貼,更加從形式上襯托了租界文化的混雜色彩。因此,當1927年南京政府設立上海特別市為收回租界做準備的時候,大局部知識分子和文化人并不響應,他們并沒有因?qū)ψ饨缤鈬鴦萘Σ粷M而遷入特別市。先有現(xiàn)代都市“矛盾特色,方有早期的都市公共空間形態(tài),這激發(fā)了“小群與“大群之間的能量轉(zhuǎn)換。1930年2月16日,夏衍、魯迅以及一批亭子間文人在公共租界的公啡咖啡館秘密集會。在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區(qū)域竇樂安路233號(今多倫路201弄2號),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隨后便宣告成立。租界為亭子間作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寬松自由的語境。當然租界也不完全是一個平安地帶,但是正因為它始終處于

7、危險的邊緣,這個對抗的社會更需一個烏托邦理想照耀他們前行。如小派正之所見,社團已經(jīng)是“日常生活的社會依托。沈從文也痛感,如果底層文人不參與社團,門路便會越來越窄,感情自然越來越壞,終有一天會在“都市病中一蹶不振。租界和亭子間作為亞文化飛地的重要特點就是,這種居住區(qū)的模式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他們愿意臨近親密關系群體而聚居的偏好。底層階級在這里聚合,以左聯(lián)為代表的租界社團和亭子間文人群體因此具有了天然的“鄰里關系。這是帶有革命文化親緣性的亞文化團體的標記。要言之,都市公共空間的包容性為多樣化的亞文化群體提供寄居的家園。雖然在“新月的號召下,精英文化人依然保持著驕傲的姿態(tài)。但是在左聯(lián)的周圍,新興的亞文

8、化社群因為空間的“親緣性正逐漸聚合,這里才是孕育著希望的“另一度空間。二、抵抗欲:情感與身體寓于亞文化空間中的底層文人生活呈現(xiàn)雜糅性特質(zhì)一種“色魔幻的雜糅。這表達出現(xiàn)代都市亞文化中身體解放與革命激情互為表里的關系。亭子間是一種開放的空間的邊緣,一個意義深遠的邊鋒。這一亞文化空間需要訴諸一種挑戰(zhàn)性的身體姿態(tài)完成自我的建構(gòu)。早期的“享樂主義青年的形象,例如蔣光慈?沖出云圍的月亮?的王曼英、?追求?中的章秋柳,醉心于到跳舞場、到影戲院、到旅館、到酒樓,甚至于想到地獄里,到血泊中感覺一點生存的意義,追尋時時刻刻熱烈的痛快。并且章秋柳的“要求新奇刺激的癮是一天一天地大起來了,這一點和海派的性愛作家以及劉

9、吶鷗、穆時英的新感覺異曲同工。性的刺激和身體的迷向是新生的都市誘惑的最好表達。沈從文在?論海派?中譏諷海派文人既關心“現(xiàn)代人的悲哀,也關心“十月革命,也經(jīng)常談到小說的內(nèi)容與技巧的問題,談到?jīng)]落的苦悶,以至于還大談嘉寶的“沙嗓子“眼珠子和“子宮病,追究“沙嗓子的生理原因,以及她的“性欲的過分亢進??梢?,亭子間青年作家選擇文學道路更多的出于革命“熱情,而不是對文學的“熱愛。這一激進的人文地理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青年親近政治多采取“戀愛的態(tài)度,所以很容易成為“社會主義追求者或信仰者。成仿吾們對斗爭哲學的“機械的地運用,也不僅僅因為他們脫離國情,還與他們身上的“小資產(chǎn)階級浪子的劣根性有關。魯迅先生批

10、之為中了“才子加流氓的毒。至于京派文人更是以“流氓和妓女的文化形容海派激進的抵抗欲。在激進的都市亞文化浸染下,上海的胡適一派也以“反動文孽的姿態(tài)劇烈批判國民政府侵犯人權、“黨權高于國權,但這不失為一種苦口婆心的奉勸。胡適認為,“程度幼稚的民族,人民固然需要訓練,而政府也需要訓練,這背后仍然是一種對精英主義立場的堅守。在胡適領銜的?新月?周圍那么聚集了一大批文化界的“紳士,以“健康和“尊嚴作為文學評判的標準。盡管在史沫特萊筆下,他們依然是一些“體面和高雅的文人行將死亡的和頹敗的社會階級的知識貴族,但是精英群體“健康的身體觀在抵抗欲上卻與左翼殊途同歸。概言之,由于都市亞文化具有“雜糅感和“抵抗欲的

11、情感特質(zhì),都市空間才可能包容“欲望的真正的英雄。精英文化、租界文化和亭子間文化的摩擦亦可說明,亞文化的突起在最終導致傳統(tǒng)的君王/父權體系迅速崩塌的同時,身體解放和“人的文學也在以一種激進的姿態(tài)崛起。三、游民心態(tài):激進地理身份的構(gòu)建亭子間文化與新生租界文化同樣稟有“雜糅感和“抵抗欲的情感特質(zhì),但不同之處在于,空間的差異與排斥為亭子間文人感受最深,亭子間文化因此具有更為激進的青年亞文化氣質(zhì)。亭子間亞文化的主體是邊緣的學生和知識人群體。由于中國科舉制度的崩塌,不僅傳統(tǒng)中國政治統(tǒng)治模式徹底被打破,而且連帶摧毀了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結(jié)構(gòu)?!白越逃绨l(fā)起智識階級名稱之后,隱然有城市鄉(xiāng)村之分。城市自居于智識階級地位,

12、因而輕視鄉(xiāng)村,進而產(chǎn)生了整體性的城鄉(xiāng)“文化之中梗。城鄉(xiāng)分化已是必然。既然鄉(xiāng)土不再,兩千年作為四民之首的士人便不再是社會的軸心。知識青年的“離村問題便異常突出出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也看到,鄉(xiāng)村一般知識階級的青年,跑在都市上,求得一知半解,就專想在都市上活動,都不愿回到田園,專想在官僚中討生活,都不愿再去工作。久而久之,青年常在都市中混的,都成了鬼蜮。農(nóng)村中絕不見知識階級的足跡,也就成了地獄。青年亞文化的激進姿態(tài)也是“跟著少年跑這一時代風氣的折射。胡適說梁啟超:“這幾年頗能努力跟著一班少年人向前跑。他的腳力也許有時差跌,但他的興致是可愛的。魯迅寧愿自己肩負那“黑暗的閘門,勸青年少讀或不讀中

13、國書,而錢玄同更主張將四十歲以上的人全殺掉。年僅三十五歲的胡適慨嘆自己也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老少年。結(jié)果是“學生與“老師分化為兩個社群,學生群體中多有“自成一階級或“自創(chuàng)一政派的“學客。到1946年,聞一多自問道:中國的老師和學生“究竟是誰應該向誰學習?“學生與“老師的分化逐漸演化為“青年與“老人之爭、“新與“舊之爭。以“青年傲視“老人的高長虹難以掩飾自己的優(yōu)越感。20年代末創(chuàng)造社青年文人那么直接以“老生代稱魯迅,30年代楊邨人的公開信中也不加掩飾地大書特書魯迅的老態(tài)。魯迅在情感上儼然已經(jīng)是“不中用的老頭子形象。在學生的眼里,他是需要被“浪子們起來對抗的“浪子之王。進而言之,魯迅以及“五四權威

14、文人所代表的文學體制及其政治經(jīng)濟根底更是需要被顛覆的對象。因此,以“新月一派為代表的精英主義者們,自然不太贊賞激進亞文化群體的“傷感“狂熱和“偏激,并且相信感情不經(jīng)理性的清濾是一股骯臟的清泉。徐志摩譏之為“無方向的激射是一種精力的消耗。瞿秋白較早論述了這一20世紀20年代以來上海的青年亞文化現(xiàn)象。他指出:“五四到五卅之間中國城市里迅速地積聚著各種薄海民(Bohemian)小資產(chǎn)階級的流浪人的知識青年。根據(jù)李健吾譯作中對近代巴黎“浪子的描述,右翼的鄭學稼在?論我國文學家及其作品?中也注意到一般左翼文化人身上類似巴黎“浪子的氣質(zhì)。魯迅同樣深刻揭示了都市浪子的一種劣根性。建立在封建奴性根底上的“暴民

15、亂治和“游民意識隨時會以新時代“群眾的面目卷土重來,扭曲異化革命。所以魯迅說民國元年已經(jīng)過去,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還會有阿Q似的革命黨出現(xiàn)。這些革命阿Q那黃黃的小辮上又增添了幾分上海灘洋場投機的氣息,“其實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在勒龐眼中,這種集體癥候從根本上講是完全保守的,它深深地厭惡創(chuàng)造和進步,對傳統(tǒng)懷著無限的崇敬之情。一些亭子間文人的革命不過是和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階級的革命一樣“爭奪一把舊椅子。如果奴才成了主人還是要做“老爺。他們的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還大還可笑。可見,亭子間文化作為現(xiàn)代上海都市的新生兒,卻始終伴隨著一種“原始沖動,這一沖動就是:回歸游民運動的傳統(tǒng)。激進的浪子好似在反

16、壓迫、反傳統(tǒng)、對抗不義、對抗皇權,其實是意在恢復壓迫和野蠻的傳統(tǒng),制造著新的不義和另類的皇權。這一“另類皇權是指革命者雖屬于距離皇權最遠的底層,但無論在心理結(jié)構(gòu)、行動標準,還是在終極理想上始終以皇權為摹本。以往,全社會對于這一游民亞文化缺少反思,還把它作為革命精神傳揚,實際上這是一把極易走偏的雙刃劍,會給改革與建設帶來意想不到的破壞。進而言之,“薄海民文化在情感地理上有親近鄉(xiāng)土“游民文化的心態(tài)。魯迅與浪子之爭某種程度上也是城市啟蒙理性與鄉(xiāng)土游民心態(tài)之爭、租界主流文人和亭子間文人之爭。這是一種地理身份的深刻沖突。四、群落生態(tài):社會關系的構(gòu)建亭子間文人心態(tài)是一種“有組織的游民心態(tài)。亭子間中并不孤單

17、,青年文人聚居在一起形成人文地理學上的“群落生態(tài)(Biotope)。邊緣知識人既帶有與生俱來的“游民心態(tài),同時在空間上形成聚合效應,進而圍繞在一種思想、意識形態(tài)和人格權威的周圍,參與社會關系的構(gòu)建。亭子間文化是聚居形成的小群落文化。歐陽山住的北四川路一間亭子間中,張?zhí)煲?、沙汀蔣、朱凡、牧良、韓起、楊騷等人時常聚會、彼此接濟。羅烽、白朗夫婦先與蕭軍蕭紅同擠一間房,后又與舒群、陳凝秋同住法租界美華里一間亭子間。在丁玲租住虹口青云路青云里一間小亭子間中,瞿秋白等人是這間亭子間的常客,他們縱談古希臘、古羅馬和文藝復興,談普希金、徐志摩、郁達夫以及文學研究會與創(chuàng)造社的爭論(11)。亭子間文化具有鮮明的暗

18、示和感染作用,并且被暗示的觀念有直接轉(zhuǎn)化為行動的傾向。在魯迅、郁達夫等人的人格魅力的號召下,一個個底層的文學青年個體在亭子間形成小型的聚居群落,直到最后團結(jié)在左聯(lián)周圍。由防止孤獨、謀得生存,到從集體中獲取力量,即使最終陷入到某種意識形態(tài)的迷狂,也堅信錯覺才是真理。特別是到了后期,伴隨著魯迅在左翼文化運動中的日漸孤立,周揚及其追隨者成為左翼文化組織內(nèi)的主流。這不僅因為周揚是組織的領導,也因為身居亭子間的他和亭子間文人有著貼身的情感地理聯(lián)系,容易獲得眾多浪子的認同和擁護。魯迅批評周揚等人是“工頭和“奴隸總管,其暗指的是,維系作為一種“群落生態(tài)的亞文化空間需要一種力量,那就是“威望。這是一種由一個人

19、、一部作品或一些觀點點燃起來,并且支配我們的東西。而勒龐區(qū)分了兩種威望,一種是獲得的威望,另一種是人格的威望??偨Y(jié)魯迅與亭子間文人群體的合作與分歧,我們發(fā)現(xiàn),周揚的威望屬于前者,他是獲得體制認可的文學權力。在“四條漢子階段前后,與魯迅、馮雪峰、胡風等人的矛盾更多地帶有宗派色彩,彼此的妥協(xié)、融合是主流。而后期周揚與胡風、丁玲、馮雪峰等人的斗爭那么表達了背靠體制排除異己,維護自己權位的企圖。1936年,周揚等人不發(fā)表公開的聲明解散左聯(lián),另組“文藝家協(xié)會,提倡“國防文學,并誣蔑魯迅“破壞統(tǒng)一戰(zhàn)線。魯迅那么憤而帶病參戰(zhàn),揭露浪子們“左得可怕的本來面目。這種集體主義的“群落生態(tài)是革命力量的源泉,但也便于

20、被無意識所控制,具有容易沖動激怒的情感特質(zhì)??臻g上的局促導致壓抑憤懣繼而狂狷。集體心理學的研究說明,集體群落中情感和行為都有極大的感染性,它甚至能使一個人欣然地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而服從集體的利益。這會造成性格的兩面性:一方面是順從權威,一方面又非常褊狹、不容人。一批從日本回國的創(chuàng)造社“革命青年以成仿吾為首展開了對魯迅等新文學作家劇烈地批判。他們以日本共產(chǎn)黨福本和夫“左傾狂熱的“別離結(jié)合為圭臬盲目清算,將幾乎所有新文學作家一網(wǎng)打盡。魯迅卻對這一國民性有著深刻的了解。亭子間“群落生態(tài)以“獲得群眾為目的,其實是在制造“多數(shù)人的專制,浪子們“飛躍又飛躍,連魯迅都只能“充軍到北極圈內(nèi)去了,接下來“譯著的

21、書都禁止,自然不待言。亭子間文人的這種“新“舊意識的轉(zhuǎn)換,折射了集體性心理學中一種心理原型的轉(zhuǎn)換過程。阿Q式的劣根性隨時會重新在心理的河床上奔涌成大江。激進知識分子缺少與某一階層的根本結(jié)合,因而更需要從集體中獲得一種心理補償。亭子間文人因此有著普遍的狂熱特征。要言之,都市底層文人的狂熱心態(tài)與日常生活空間的極度壓抑所造成的劇烈反彈有關,他們借向傳統(tǒng)的游民意識的復歸獲得一種擺脫物役的愿望滿足。五、“公空間與“私空間:兩種情感表現(xiàn)模型魯迅一生對租界中的公寓保持好感,并且對亭子間的“群落生態(tài)和“公共空間保有警惕和躲避。于魯迅與亭子間文人的矛盾之中,我們更應當反思,情感地理如何決定了一個群體的文化傳統(tǒng)與

22、精神家園。晚清以來,從“個體解放進而展開“公共空間在啟蒙話語中是否是一種預設?而這一預設是否真的水土不服?換言之,近代以來,尋求明清文化中的“私欲與“個人主義的相似性,往往成為底層知識分子倡行自由理念的最正確路徑。明末到清中期,李卓吾、顧炎武、黃宗羲直到戴震對“私的正當性的辯護中,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對皇權“大私的質(zhì)疑是隨著君民一體化統(tǒng)治的解體而出現(xiàn)的。這一民權思想,究其實質(zhì)并不是抽象的平民思想,與其說這個“私代表個人性的“私空間,不如說指向“均分式的“公空間。亭子間中的邊緣文人仍然抱有以平均主義為內(nèi)核的樸素平等觀念,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農(nóng)民革命思想在現(xiàn)代都市空間中的繼承和開展。以此看魯迅與左聯(lián)情感關系的

23、惡化,我們也可以區(qū)分都市文化中公共空間觀的差異。魯迅心中的公共空間是回歸本體論的一種存在主義空間觀,他試圖守護一種“私空間,而亭子間文化指向一種功利性、均分式的“公空間。唯有在一個自由的“私空間中,魯迅才能守護一個精神界戰(zhàn)士的孤獨。即“其思想行為,必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即立我性為絕對之自由者也(?文化偏至論?)。魯迅的思想更親近于基爾凱郭爾和尼采,強調(diào)“人之內(nèi)曜“去現(xiàn)實物質(zhì)與自然之樊,以就其本有心靈之域;知精神現(xiàn)象實人類生活之極顛,非發(fā)揮其輝光,于人生為無當;而張大個人之人格,又人生之第一義也(?文化偏至論?)。這是一種個人化的致命的自由,因為這種孤獨是無證據(jù)的,也是無用途的。這種“文化

24、偏至的歷史辯證法把“人國作為一種價值理想。它作為一種未來的烏托邦,意味著對一切壓抑或物化的社會秩序、文化形態(tài)和思想理念的否認。在魯迅眼中,左聯(lián)能夠喚醒青年知識分子的熱情與才情,亭子間亞文化群體最終圍繞左聯(lián)形成一種不可無視的文化運動,是因為這是一個能夠包含精神自由和個體差異的組織。個體的意志與組織的權力之間不應該存在根本性的沖突。而“奴隸總管意味著對個體意志、個體自由的蔑視和剝奪。即使茅盾在參加了兩次全體會議后也感到“左聯(lián)與其說它是文學團體,不如說更像個政黨(12)。如果威望始終是一根橫在頭頂?shù)摹氨拮樱敲呆斞傅摹皩菇^望就是要抵抗這種錯覺,一種置于集團心理下以激進夸張掩蓋“潛伏著的數(shù)千年的精神

25、創(chuàng)傷??偠灾腔趯裥缘纳羁陶J識,魯迅才警覺到一種缺乏個人主體自覺的政治激情最終會導致個性的壓抑。這折射了都市亞文化群體在情感-地理上的深刻分歧。雜糅感在賦予都市文化“多元化和“異質(zhì)性的同時,也激發(fā)出一個“抵抗的空間。激進的亞文化社群以“游民心態(tài)召喚彼此,獲得認同,并在“群落生態(tài)的掩護下完成了社會關系的構(gòu)建。在現(xiàn)代上海的公共空間中,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空間觀:主流文人的“私空間與邊緣文人“公空間。主流都市文化與激進都市亞文化之間的沖突在于:宣傳不可替代文學,文化中的“群體情感不能完全替代“個體情感,而均分式的“公空間更不能覆蓋守護孤獨的“私空間。歷史當為鏡鑒。當下網(wǎng)絡“粉絲文化興起,任何思潮可能結(jié)成亞文化“迷群,都有可能成為游民騙子的“避難所。都市亞文化愈加呈現(xiàn)出在包容和激進之間搖擺的趨勢,如何趨利避害,以和諧化解斷裂,乃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