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邏輯語義學對英語歧義句句法語義解讀的局限談認知語用的解釋力_第1頁
從邏輯語義學對英語歧義句句法語義解讀的局限談認知語用的解釋力_第2頁
從邏輯語義學對英語歧義句句法語義解讀的局限談認知語用的解釋力_第3頁
從邏輯語義學對英語歧義句句法語義解讀的局限談認知語用的解釋力_第4頁
從邏輯語義學對英語歧義句句法語義解讀的局限談認知語用的解釋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外國語言文學(季刊2003年第4期(總第78期從邏輯語義學對英語歧義句句法語義解讀的局限談認知語用的解釋力于秀金(曲阜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曲阜273165摘要英語歧義句現象主要是由于多義詞或句法結構的線性局限性引起的,針對后者,傳統邏輯語義學家和語法學家們多從句子內部結構尋求解讀途徑,如復合命題的真值條件理論和句法約束規(guī)則等。但認知功能的語用解釋則以句子外部因素為切入點,為歧義句句法語義的解讀開辟了新的視角。關鍵詞歧義句句法語義;邏輯語義解讀;認知語用解讀AbstractT o s olve syntactic ambiguity caused by linear limitation o

2、f syntactic structures,logical semanticists have traditionally adopted an internal approach by appealing to the truth-conditional theory of combined propositions and syntac2 tic g overning rules and the like.This paper argues that by directing our attention to external syntactic element instead,cog2

3、 nitive2pragmatic interpretation offers a m ore promising method of dealing with the same problem.K ey w ordssyntactic meanings of ambiguous sentences;logic semantic interpretation;cognitive pragmatic interpre2 tation中圖分類號H0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706(200304-0024-06歧義現象在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有的是由于多義詞的詞義選擇引起的,而有的則是由于句

4、法結構本身的線性局限性的原因。對于前者,只要能夠做出正確的詞義選擇是可以排除的,至于后者,則是句法結構所固有的不可調和的歧義現象,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在共同的認知背景下確定句法結構的語義內涵;本文要探討的則是后者。人們在日常交際中不是只用孤立的詞語進行交際,而主要是依賴句法規(guī)則把孤立的詞語認知構建成一定的句法結構。由于人類思維的多維線性和語言結構的一維線性,句法規(guī)則在處理句法結構認知構建過程中出現的歧義現象顯得力不從心。當今世界語言學界的兩大語言學流派形式主義語言學和功能主義語言學都致力于語言現象的解釋,特別是功能主義語言學流派認為句法結構可以從功能視角得到解釋,即功能決定句法結構,但這種方法缺乏

5、形式上的可操作性(金立鑫,2000;而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則把人類進行推理、計劃和形成意圖的大腦表征系統稱為“概念意圖”系統,人們依據這種概念結構實現對句法結構的理解,概念結構和句法結構是兩個獨立的結構系統,因而需要所謂“句法概念對應規(guī)則”來協調句法結構和概念結構各成分之間的關系,這種對應規(guī)則的表現形式為“句法結構x必須可以最好能對應概念結構y”,Chomsky把這種連接句法結構和概念結構的接口層次稱為“邏輯式(logical form”(束定芳,2000。無論是語法學家還是語義學家都把句子的邏輯式作為語義和句法的中和結構,簡單地說,邏輯式就是人類依據邏輯思維認知構建的句法結構的簡化式

6、。但這種邏輯式能否揭示句法結構中的歧義現象令人懷疑,如:(1Every guest will drink s ome wine that y ou ask him to drink.這句話由于句法結構本身的原因,其中的“him”可作為全稱量詞(Every guest,也可作為存在量詞(an existing pers on,因此是個歧義句,但習慣上這句話的邏輯式是按照全稱量詞來處理的,即F or every x such that x is a guestfor s ome y such that y is s ome wine that y ou ask him to drinkif y o

7、u ask x to drink y,then x will drink y,而作為存在量詞處理的邏輯式是不存在的,顯然上述邏輯式無法解釋該句法結構按照存在量詞式處理的另一語義。首次將語言研究納入符號學領域的索緒爾提出了語言符號的兩條原則:任意性原則和線性原則,尤其是對語言線性原則的語言符號結構關系的研究在20世紀形成了結構主義語言學流派。結構主義語言學片面強調語言的表面結構形式,根本解釋不了語言中普遍存在的歧義現象,實際上語言結構的歧義就是語言的線性原則造成的,人類在運用語言符號表達認知內容時,不可能將思維中的三維構建同時賦予語言符號,比如一個人進入一間屋子,映入眼簾的是房間的三維立體框架及

8、器具,如果用語言來表達,只能一點一點地按照線性排列出來,語言的這種線性顆粒結構特點給人們造成一種印象:語言不能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錢冠連,2002。認知構建的任何句法結構也必須遵循語言的線性原則,這就給句法結構本身所蘊含的歧義現象的解釋帶來了難度,如:(2I saw John in the bus.通常可解釋為“我看見約翰在公共汽車里”和“我在公共汽車里看見約翰”,但結構主義語言學只是把該句結構解釋為“代詞+動詞+名詞+介詞短語”,無法指出究竟是“約翰在公共汽車里還是我在公共汽車里或我們都在公共汽車里”的歧義。為了揭示句法結構的深層語義內涵,現代邏輯語義學家們企圖從多個方面找出語義和句法的接口

9、,從而產生了許多語義學理論,他們有一點共識:句子語義就是句子成真的條件,即真值條件,將邏輯或形式語義學建立在把真值理論作為意義理論的基礎之上。語義學家們在進行句法結構的語義分析時把量詞短語分為三部分:量詞,限制和范圍,他們似乎是為了迎合句法學中的短語標記的三個句法成分:限定詞,名詞N和名詞所連接的S,從而形成了這樣一種句法與語義對應模式(束定芳,2000:句法結構:SNP SD NNPAll pers onS omeEvery語義結構:量詞限制范圍但實際上在表層結構中這種直接對應不大現實,因為有時量詞和限制都包含在作為范圍的S中,而有時限制和范圍則受到量詞的約束,如句法結構:(3All per

10、s ons didnt listen and write.如果按照上述對應關系,量詞all和限制pers ons 都包含在范圍didnt listen and write中,即量詞all和限制pers ons約束范圍didnt listen and write;但這句話實際上還有另一種語義解釋,量詞all和限制pers ons 只約束范圍中的didnt listen而不約束write,因此該句可分別解釋為“所有的人不聽也不寫”和“所有的人不聽而寫”,可用兩種表達式表示:xP(x&Q (x和xP(x&Q(x。211命題邏輯解讀的局限邏輯學家和形式語義學家主要從邏輯語義學的角度對句

11、法結構的語義進行研究,其中有影響的就是探討復合命題真值的命題邏輯。但由于邏輯語言和日常語言的差異,命題邏輯在解釋句法結構的歧義方面也束手無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11命題邏輯中“否定”的單一性,即命題邏輯中對謂語的否定就是對整個命題的否定,如:(4I cant write and listen.按照命題邏輯,此句解釋為“我不能寫也不能聽”,但在日常語言中,我們也可以此表達“我不能寫,只能聽”的意思。命題邏輯否定范圍的單一性決定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日常語言中由于否定范圍所造成的歧義現象。21112命題邏輯中“舍取”的等值性,即邏輯中的舍取交換律決定了一個復合命題中兩個并列簡單命題隨意

12、交換位置而形成的兩種不同句法結構的等值性,如:(5I didnt g o to school and I had a happy birthday.如果根據命題邏輯舍取的等值性,I had a happy birthday and I didnt g o to school應與上句等值,但日常語言中,前者可解釋為“我沒有去上學,因此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生日(說話者也許討厭上學,在家里或別的地方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生日”,而后者則解釋為“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生日,我沒有去上學(說話者也許高興之極沒有去上學或者為了度過一個愉快的生日沒有去上學”;兩句中的兩個簡單命題之間有明顯的因果關系,調換兩命題的位置就

13、可造成語義的差異,因此不能等值。21113命題邏輯中“析取”的包括性,即句法結構中兩命題或多個命題的全部選擇,如:(6Those who dont agree with John or Mary raise y our hands.命題邏輯中的“析取”關系把此句解釋為三種情況:“不同意約翰”,“不同意瑪麗”,和“不同意約翰和瑪麗”,但有時日常語言中只能取其中一個命題,如:(7In my class,y ou may listen or do s omething else.可解釋為“在我的課上,你要么只聽要么就只做別的什么”。命題邏輯的析取包括性對句子的歧義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對于無歧義現象的

14、句法結構卻放大了語義。21114命題邏輯中“蘊涵”的矛盾性,即蘊涵的句法結構與原句法結構相矛盾,如:(8Y ou can listen and write as y ou like.此歧義句在日常語言中的解釋分別為“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聽和寫”,“你可以聽,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寫”;但按照蘊涵關系派生出來的句法結構則有三種表達形式:(8aY ou can listen and write as y ou like.(8bY ou cant listen and write as y ou like.(8cY ou cant listen and cant write as y ou like.上述三

15、種蘊涵句子中(8c不存在歧義現象,(8a與原句相吻合為歧義句,尤其是(8b則存在三種歧義現象,分別為“你不能隨你的意去聽和寫”,“你不能聽,但如果你愿意可以寫”和“你不能隨你的意去聽,但如果你愿意可以寫”。可以看出,命題邏輯的“蘊涵”矛盾性使本來就存在歧義的句子又產生出具有更多歧義的蘊涵句,根本實現不了對原歧義句的解讀。正如束定芳(2000所說,“命題邏輯雖然正確判斷了復合命題的真值問題,但命題邏輯中的連接詞與自然語言中的連接詞并不具有完全對應的關系,命題邏輯并不能全面、準確地描寫自然語言中句子的意義”。212限定摹狀詞理論解讀的局限著名哲學家Russell把限定摹狀詞作為量詞短語進行處理,他

16、認為限定摹狀詞的真值不是指個體而指集合。他對于限定摹狀詞理論的解釋能夠解決一些歧義現象,特別是否定的范圍問題,如:(9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 tates is not sym pa2 thetic.其邏輯式有兩種情況:(9asI t is not the case thatsNP1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 tatess t1is sym pathetic;(9bsNP1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 tatess it is not the case thats t1is sym pathetic

17、。邏輯式(9a可解釋為“美國只有一個總統并且每個美國總統具有同情心是不對的”,邏輯式(9b解釋為“美國只有一個總統并且他具有同情心是不對的”。盡管Russell的解釋頗有見解,但D onnellan還是抓住Russell的限定摹狀詞不指個體而指集合的缺點,提出了限定摹狀詞的雙重作用:描述用法和指稱用法,他認為限定摹狀詞可以描述整體現象,也可以指稱個體,但是限定摹狀詞的這種雙重作用能否真的解決它本身所具有的歧義現象?試看下例:(10Johns murder is crazy.此句可解釋為“約翰的謀殺(手段令人發(fā)指”和“約翰的被謀殺(手段令人發(fā)指”;如果按照D onnel2 lan的雙重作用,描述

18、殺人場面令人發(fā)指和指稱謀殺者令人發(fā)指的兩個層面都有歧義現象,而不是像D onnellan本人所說的只存在兩種解釋情況。在D onnellan的限定摹狀詞的雙重作用的基礎上,K ripke 提出了說話者指稱和語義指稱兩個概念,實際上這兩個概念分別與D onnellan的指稱用法和描述用法相對應,但在日常語言中,單純在語言層面分辨出說話者指稱和語義指稱就可達到理解句義的目的是值得商榷的,盡管K ripke的雙重指稱揭示出句子的歧義現象,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如何解釋歧義現象,比如下面一段對話:(11(The wife is busy with cooking and the husband is tr

19、ying to install a lam p.Wife:H oney,give me a hand.Husband:Thats OK.丈夫所說的Thats OK究竟是描述“燈安好了”還是指稱“好的(我來幫你”,用K ripke的雙重指稱無法解釋。Searle對限定摹狀詞的語用解釋則認為,所有的句子語義都是指稱用法,這種指稱用法對于所指對象的特征分為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而次要特征是由限定摹狀詞語承載的,人們理解句子語義主要是根據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無論帶有還是不帶有歧義現象不影響句義的理解。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如:(12The boy and girl over there with glass

20、es are John and mary.此歧義句可分別解釋為“那邊都戴眼鏡的男孩和女孩是約翰和瑪麗”和“那邊的男孩和戴眼鏡的女孩是約翰和瑪麗”;如果按Searle的主次特征說,該句的理解只需依賴主要特征“那邊的”而作為限定摹狀詞的次要特征“戴眼鏡”不起什么作用,但是假如約翰和瑪麗外形和穿戴都相似,那么主要特征“那邊的”又怎么能讓聽話者分辨出誰是約翰誰是瑪麗呢?因此Searle的主次特征說可以解決由限定摹狀詞引起的歧義現象的說法就不攻自破。由于語言線性原則的局限性,僅僅像語義學家和語法學家那樣試圖從語言內部的規(guī)則去解釋語言結構本身的歧義現象根本行不通,如同一個關在屋子里的人設法想弄清屋頂上的鳥

21、究竟站在哪兒一樣不可能。這就需要從語言的外部因素尋求解決方法,特別是從交際雙方的認知語境的角度考慮。311歧義句句法結構的靜態(tài)認知構建人類利用語言交際時總是先從思維中非線性的語義結構出發(fā),再尋求與之相對應的短語結構,然后構建成線性的句法結構。有時人們?yōu)榱诉_到某種效果,特意構建成具有歧義的線性句法結構,但多數情況下具有歧義的句法結構不是人們所意料之中的,也就是說人們在認知構建時并未意識到這一點,而是語言線性原則的局限性造成的,如人們在構建“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就告訴我”和“告訴我你是否有時間”兩個截然不同的命題時都會用同一個句法結構:(13T ell me if y ou have time.人們

22、無意識中構建的帶有歧義的句法結構中有一種語義是說話者的意向語義,這個意向語義的句法結構在說話者思維中存在一個語義核心,而此語義核心與非意向語義的句法結構在人們思維中形成的語義核心是由不同的短語結構所承載的。布龍菲爾德的“向心結構理論”認為任何句法結構都是向心結構,或者說所有的句法結構都是核心向外投射形成的,無論是偏正結構還是并列結構在他看來都是向心結構。這種向心結構理論與直接成分分析法密切相關,如上述歧義句T ell me if y ou have time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分析可以看出同一句法結構中具有不同語義的不同向心結構: (13a 中向心結構的核心是if y ou have time ,

23、而(13b 中向心結構的核心是tell 。根據布龍菲爾德的向心結構理論,我國學者陸丙甫提出了向心軌層理論(1987,他認為句法結構各成分之間存在著一種親疏等級關系,這種等級關系的核心是動詞,其它各成分與動詞之間構成空間距離上的遠近關系(金立鑫,2000。世界上的各種語言盡管表層結構不同,但在認知構建方面都遵循著兩種原則:由外向內和由內向外。英語句法結構是由內向外而漢語是由外向內。向心軌層理論為以動詞為中心的格語法,題元理論和配價提供了一個認知解釋視角。既然認知構建的句法結構是向心結構,那么人們在認知構建時思維中的語義結構也是向心結構,而且圍繞著向心結構核心呈三維立體擴延。歧義句句法結構遵循著特

24、定的向心構建句法規(guī)則,要想更好地解讀歧義句,必須探尋說話者思維中的向心結構核心。312歧義句句法語義的動態(tài)認知解讀 歧義句句法結構受句法規(guī)則的約束成為靜態(tài)結構,這就需要進行動態(tài)的認知解讀,但在動態(tài)的解讀中,我們必須首先對歧義句句法結構中的基本語義單位進行解構,然后結合認知語境對解構后的語義單位進行重構,從而達到理解的目的。從說話者的靜態(tài)構建到聽話者的認知解讀過程可用下圖表示: 在聽話者的動態(tài)認知解讀過程中,實際上有兩個動態(tài)過程:認知解構和結合認知語境重構,前者對于說話者比較容易,即把說話者的歧義句法結構解構成單個語義單位,但后者有一定難度,因為說話者和聽話者認知語境不可能相同,況且聽話者也不可

25、能知道說話者在認知構建時的思維語義核心,但這并不意味著聽話者無法解讀歧義句法結構,那要看聽話者的智商和反應程度等其它因素,這些超出本文研究的范圍,我們主要研究聽話者如何結合認知語境重構線性非歧義句法結構。我們可以舉例說明這一動態(tài)過程:一對美國兄妹John 和Mary 到中國旅游,得到導游小李的熱情幫助,歸國后他們談論起小李,John 對Mary 說了一句話:(14I know X iaoLi better than y ou.這句話在沒有任何語境的情況下,是一個明顯的靜態(tài)歧義結構,可分別解釋為“我知道小李的事比你知道的多”和“我知道小李的事比我知道你的事多”。但在上述語境中,Mary 首先把該

26、句解構成“約翰知道小李的事,多,我”,然后結合認知語境“我和約翰是兄妹,比起小李約翰更熟悉我”,從而重構成“約翰知道小李的事比我知道的多”。認知語境的介入對語言的線性原則造成的歧義現象解釋頗有成效,這里所說的認知語境是個廣泛的概念,指語言使用者針對語言線性原則的局限性,對語言意義進行推導所依賴的結構化、系統化的認知知識,據熊學亮(1999,它包括情景知識(具體場合、語言上下文知識(工作記憶和背景知識(知識結構三個語用范疇。下面論述一下關于認知語境的三個有影響的語用學理論對英語歧義句句法語義的解讀能力。31211關聯理論的解讀關聯理論是S perber 和Wils on (1986針對格賴斯合作

27、原則的局限性提出的,其核心是關聯性,即聽話者在理解話語時選擇與自己認知語境相關聯的解釋。該理論認為,說話者能夠提供足夠的語境效果,而聽話者在理解時付出的努力又最小,那么交際就達到了最佳關聯性,因此交際的關鍵在于處理費力程度和語境效果之間的消長關系(錢冠連,2002。關聯理論的交際模式可如下表示:上述模式表明了聽話者在明示推理過程中,依賴認知語境,付出最小的處理努力以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就達到交際目的。S perber 和Wils on 認為,新信息和現有假設構成的語境之間有三種關聯方式:新信息和語境結合;新信息加強現有假設;新信息與現有假設相矛盾或排斥。那么對于歧義句聽話者是如何利用認知語境判

28、定說話者提供的新信息與現有假設相矛盾從而排斥與具體語境無關聯的語義呢?如下面一例(束定芳,2000:(15T onight s program discusses stress ,exercise ,nu 2trition ,and sex with Celtic forward Scott Wedman ,Dr.Ruth Westheimer ,and Dick Cavett.如果沒有語境的介入,由介詞短語with .引起的此歧義句可分別解釋為“今晚的節(jié)目是與凱爾特人隊前鋒斯格特威德曼,路絲威斯默博士和迪克凱威特一起探討一下壓力、鍛煉、營養(yǎng)和性問題”和“今晚的節(jié)目是探討一下壓力、鍛煉、營養(yǎng)以

29、及與凱爾特人隊前鋒斯格特威爾曼、路絲威斯默博士和迪克凱威特的性愛問題”。由于這句話是節(jié)目主持人所說的,聽話者依據認知語境付出最小努力判斷上述三人肯定是嘉賓,從而獲得節(jié)目主持人要與他們探討問題的語境效果,然后得出后一種解釋所提供的新信息與現有假設相矛盾或無關聯而被排斥的結論。31212順應論(綜觀論的解讀Verschueren 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綜觀論和順應論擴大了語用學的研究領域,他認為,語用學是在語言結構的所有層次上對順應與選擇的綜觀,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語言選擇的過程,人類之所以能夠做出語言選擇是由于語言的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他提出四個重要的概念: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順應的

30、動態(tài)性和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其中語境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前者相當于認知語境,后者則與上下文語境相對應,同時語境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隨著交際過程的發(fā)展而變化;而語言結構順應指語言結構和結構構成原則的選擇,語言的理解受到語境的制約。語境順應和語言順應是一個相互順應的動態(tài)過程,也就是說,“意義的生成過程是話語與語境因素的互動過程,不同語境因素可以左右語言的選擇,改變話語的意義,而不同的語言選擇也會影響語境的變化”(Verschueren ,2000,何自然導讀。說話者產出的歧義句對于聽話者來說是個固定的語言結構,但卻產生了動態(tài)的語境,即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語境(上下文語境,聽話者需要根據交際語境(認知

31、語境對具有歧義的語言結構做出順應語境的選擇,意識到哪一種語義更順應語境,這就涉及到順應過程的意識程度,聽話者在選擇歧義句句法語義,做出順應時表現出來的自我意識反應程度越高,交際的目的也就越容易實現,如下例:(16(John is a doctor ,but he has been ill for a few days.John s wife ,Ruth ,and her friend ,Mary ,are talk 2ing.(16a Ruth :I found him an experienced doctor.(16b Mary :Y ou re s o kind to him.(16c

32、Ruth :He g ot out of it by himself.(16d Mary :Oh ,he s great !原來的預設語境是“約翰是個醫(yī)生,但他卻病了很長時間”,(16a 中露絲提供的語言結構有兩種語義“我為他找到一個有經驗的醫(yī)生”和“我發(fā)現他是一個有經驗的醫(yī)生”,而后者是她的意向語義;但在(16b 中瑪麗卻理解成前者,以“你對他真好”來做答,這樣就在預設語境的基礎上增添了新的語境因素“瑪麗理解錯誤,沒達到交際目的”,(16c 中露絲只好對原歧義句做進一步解釋“約翰自己治好了自己的病”,這樣語境又轉變成“約翰得了病,他自己治好了”,(16d 中瑪麗意識到自己的誤解,為順應語境,

33、她又以“哦,他真行”來回答,從而使交際目的得以實現。上述對話表現了在歧義句的理解過程中語境的動態(tài)生成過程和話語的動態(tài)順應語境過程,如下圖所示: 31213概念整合理論(合成空間理論的解讀習慣上人們認為話語的理解是一個語境與話語相融合而生成語義的過程,但是對于聽話者,這個融合過程并不是簡單的1+1=2的過程,聽話者運用認知語境解讀句子語義時涉及到不同認知域的跨空間映現問題,針對這一現象,著名認知語言學家Fau 2connier 等創(chuàng)建了概念整合理論(合成空間理論,該理論認為,理解話語的過程就是概念整合的過程,是將兩個輸入心理空間具體語境和抽象語境,跨空間映現匹配起來,然后有選擇地投射到復合空間中

34、去,最后發(fā)展共有空間達到理解的目的。從宏觀上看,歧義句的理解過程也是一個跨空間的概念整合過程,如歧義句:(17The truck m oves like a beetle on the road.給聽話者提供了兩種語義情況:“卡車在路上運行得像甲蟲一樣慢”和“卡車在路上運行時像個甲蟲”,這兩種語義解釋情況的抽象語境分別是“像甲蟲一樣慢”和“像個甲蟲似的(外形”,那么它們分別與什么樣的具體語境跨空間映現匹配呢?如果具體語境是“交際雙方坐在卡車里感覺車很慢”,那么抽象語境“像甲蟲一樣慢”與之相匹配共同投射到復合空間“卡車和甲蟲運行的都很慢”中,從而得出共有空間“卡車運行得像甲蟲一樣慢”的語義;如果

35、具體語境是“交際雙方站在山頂上看山腳下路上行駛的卡車”,那么抽象語境“像個甲蟲似的(外形”與之相匹配跨空間投射到復合空間“卡車和甲蟲的外形都是有外殼和腿(輪胎的東西”,然后在共有空間里概念整合成“卡車在路上運行時像個甲蟲”??梢钥闯?,在歧義句句法語義的概念整合過程中 ,不同的具 體語境和不同的抽象語境投射得到的結果是不同 的 ,但這個過程并不是一個雙重概念整合過程 ,而是 與具體語境的選擇密切相關的單一整合過程 , 其投 射模式如下 : 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1. 4 Verschueren , J .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36、. Bei2 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0. 5 布 龍 菲 爾 德 . 語 言 論 M . 北 京 : 商 務 印 書 館 , 2000. 6 丁爾蘇 . 語言的符號性 M . 北京 : 外語教學與研 究出版社 , 2000. 育出版社 ,2001. 7 何兆熊 . 新編語用學概要 M . 上海 : 上海外語教 8 蔣嚴 ,潘海華 . 形式語義學 M . 北京 : 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 ,1999. 4. 結語 對句法結構造成的歧義句的理解過程是一個語 義選擇的過程 , 究竟哪一種語義是說話者的意向語 義 ,邏輯語義學家和語法學家們提出的命題真值和 句法規(guī)則約束理論等解決途徑就如同是身在廬山不 識廬山真面目 ,均不能讓人心服 ; 然而認知功能的語 用解釋卻從語言結構之外的認知語境中找到了開啟 歧義句句法語義的鑰匙 , 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