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論 - 南京曉莊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智能管理系統(tǒng)_第1頁
引 論 - 南京曉莊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智能管理系統(tǒng)_第2頁
引 論 - 南京曉莊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智能管理系統(tǒng)_第3頁
引 論 - 南京曉莊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智能管理系統(tǒng)_第4頁
引 論 - 南京曉莊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智能管理系統(tǒng)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分類號: I學校代碼:11460學 號:07401110 南京曉莊學院本科生畢業(yè)論文 論蘇軾的“以意為主”文藝觀及其價值The rank commenting on Su Shis theory on sense and their effect所在院(系): 人文學院學生姓名: 何月琴指導教師: 趙 國 乾研究起止日期:二一年十月至二一一年五月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鄭重聲明:1. 堅持以“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從事研究工作。2. 本論文是我個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 本論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實驗、數(shù)據(jù)和有關材料均是真實的。4. 本論文中除引文和致謝的內(nèi)容外,不包含其他

2、人或其它機構(gòu)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5. 其他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聲明并表示了謝意。作者簽名:何月琴日 期:2011年5月20日摘要 蘇軾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他在中國文學史和美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為北宋時代獨特文化語境的營造者之一和宋學主流的代表人物,蘇軾的社會政治思想及個體人格精神,最能代表宋代士人的精神風貌,也影響著宋代的審美觀念和文學創(chuàng)造。在蘇軾的文藝觀中,“以意為主”的文藝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本文就“以意為主”的文藝觀展開研究,從“以意為主”文藝觀的內(nèi)涵、提出的歷史淵源及其價值和影響等四個方面進行討論,重點論述了“意”與“主體”、“技”、“情”、“文”和“言”

3、的關系。蘇軾“以意為主”的審美觀在中國古代美學理論史上有著重要的理論貢獻,探討蘇軾“以意為主”的美學思想,對我們深刻認識中國美學和藝術的寫意傳統(tǒng),并與現(xiàn)代審美與藝術實踐相結(jié)合,使傳統(tǒng)美學不斷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和再生,都有極為重要的啟發(fā)意義。關鍵詞 蘇軾 “以意為主” 情 辭達 平淡自然 價值及影響Abstract Song Su Shi is a great writer, his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n creating

4、 the unique cultural context and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ain Song, Su Shi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spirit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best represent the spirit of Song Dynasty scholars, but also affect the aesthetic idea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literary creation. In Su Shis art,

5、the “sense” of the literary concept of great theoretical value. In this paper, the “sense” of the literary concept of a study, from the “sense” outlook of art, history made its value and impact, to discuss four aspects, with emphasis on the “sense” and “Main”, “technology”, “l(fā)ove”, “text” and “word”

6、 relationship. Su Shis “sense” the aesthetic history of aesthetic theory in ancient China have made indelible contributions, anatomical Su Shis “sense” of the aesthetics on our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the theory of sense, and with the modern aesthetic and artistic pra

7、ctice,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modernity continue to achieve transformation and regeneration, 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instructive.Key words Su Shi Theory on sense Passion Speech of Simple and natural Value and effect目 錄引論1一、“以意為主”的審美蘊涵1(一)“意”與“主體”的關系1(二)“意”與“技”的關系3(三)“意”與“情”的關系4(四)“意”與“文”的關系

8、5(五)“意”與“言”的關系8二、“以意為主”文藝觀提出的原因10(一)前人文藝理論對蘇軾的影響10(二)北宋當時的文壇風貌及文學思潮12(三)蘇軾家世對其的影響13三、“以意為主”文藝觀的價值及影響14(一)對前人創(chuàng)作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打破了當時文壇的靡麗風氣14(二)將“以意為主”審美觀擴展到所有藝術領域15(三)對后世文學的影響16結(jié)論17參考文獻18文獻綜述19致謝22引 論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著有蘇東坡集。蘇軾是北宋偉大的文學家,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美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為北宋時代獨特文化語境的營造者之一和宋

9、學主流的代表人物,蘇軾的社會政治思想及個體人格精神,最能代表宋代士人的精神風貌,也影響著宋代的審美觀念和文學創(chuàng)造。1蘇軾雖沒有專門的文藝理論著作,但其詩、文、書、畫處處表現(xiàn)和體現(xiàn)了他的理論觀點,其中“以意為主”的文藝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宋人葛立方在韻語陽秋中記載葛延之不遠萬里,自江陰至儋州,向蘇軾請教以作文之法,云:東坡在儋耳時,余三從兄諱延之,自江陰擔簦萬里絕海往,見留一月。坡嘗誨以作文之法,曰:“儋州雖數(shù)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須,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錢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所謂一物者,意是

10、也。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此作文之要也。”2以寫文章的各種材料、要素比喻為貨物,得出的結(jié)論是錢以取物、意以明事,立意以為文,其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蘇軾認為意就好比是錢,作文的各種材料就好比是貨物,取物就需錢,那么作文則須以意為主。所以他說:“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宋代范溫評:“東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獨立于眾人之上。”4這就是蘇軾的“以意為主”的文藝觀。一、“以意為主”文藝觀的審美蘊涵“以意為主”中的“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對這一問題,不同的評論家有不同的觀點,各有所側(cè)重,比如理解為“思想意蘊”、“情思”、“主題思想”等。總之,“意”的

11、內(nèi)涵是豐富多彩的,是有層次性的。下面從幾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意”與“主體”的關系:強調(diào)主體意識,“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文如其人“以意為主”中的“意”指的是作者或為文者的“意”,可解為“主體意識”、“思想”。文章必須反映作者主體的思想性格,必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不能照搬別人的觀點?!白猿鲂乱?,不踐古人”是蘇軾在評草書中提出的,其文如下:書初無意于佳,乃佳爾。草書雖是積學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此語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時亦有意于學。此弊之極,遂至于周越仲翼,無足怪者。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5P2183從這一段話可以看出,蘇軾認為其書法

12、成就的秘訣正在于“自出新意,不踐古人”。藝術是相通的,事實上,“自出新意,不踐古人”也可作為他文藝理論的一大特色。蘇軾并不反對學習古人,但主張不應一味學習古人,要適應,要在古人基礎上求變、求新。蘇軾力求自出新意,表現(xiàn)了他大膽嘗試、創(chuàng)新的風格。他認為,文章應該是詩人個性的反映,如果一味地照搬別人的方法,學習別人的觀點,就會失去自我,最終被同化,陷于俗流。求新、求變并不是完全否定前人,蘇軾“嘗評魯公書與杜子美詩相似,一出之后,前人皆廢。若予書者,乃似魯公而不廢前人者也”。5P2189從東坡對個人書法的評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向古人學習,從中汲取有益的精華,同時又不割裂同古人的聯(lián)系。作文亦然。18世

13、紀法國古典文藝理論家布封說:“風格就是人。”6對藝術作品要表現(xiàn)藝術家情感意識的高度重視,使蘇軾看到了作品與作家的聯(lián)系,闡述了“文如其人”的見解。一個人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認識、理解和情感反映,形成其獨特的思想觀點、性格氣質(zhì)和情感態(tài)度。藝術作品既然是以審美的形式反映宇宙人生的真理,那么成功的作品必然像一面鏡子,反過來映出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精神面貌、審美理想和道德情操,使人可以透過作品窺見藝術家的靈魂深處,認識一個完整的人格。蘇軾思想曠達,胸襟開闊,感情奔放,想象豐富。他論文,貴以“意”攝之,貴天才變化,重在“活”與“變”。他常用“水”這個意象來論文,就因為水之無“?!?、無“定”的自然特征正好是“活”

14、、“變”的一個形象性的說明。用水之屬性來襯文之姿態(tài),體現(xiàn)出他對文章風格的一個基本的美學追求,即追求新意,不拘成法,常常從表達思想感情出發(fā),率性而作,信筆所至,形成自己獨特而多彩的藝術風格。他在評韓柳詩中說:“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別其中邊者,百無一二也”。5P2109仔細體味,文中蘇軾所說的“中”指的是“意”,“邊”或“外”指的是“辭”?!巴饪荻懈?,似澹而實美”指的是語言簡樸而含蓄深遠,耐人尋味和咀嚼,亦即

15、他在與蘇轍書中評陶淵明詩所說的“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這是一種“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淡而有味的風格。7他說:“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與二郎侄)這些觀點就足可體現(xiàn)出東坡藝術風格的獨特個性,都反映了他個人的獨特性格,表現(xiàn)出了與別人不同的“意”。(二)“意”與“技”的關系:重視內(nèi)在休養(yǎng)蘇軾常說要“技道兩進”,認為要寫出好的文章只有一條正路,就是老老實實,刻苦學習,長期實踐,注重作者的內(nèi)在休養(yǎng)。他慨嘆:“廢學而徒思者,孔子之所禁,而今世之所上也?!?P387他非常欣賞歐陽修告訴孫莘老關于作文的話:“無它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

16、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5P2055事實上,蘇軾對文藝修養(yǎng)的經(jīng)驗與主張,比歐陽修這段話還要全面些。蘇軾認為,作者應該多讀書,精讀書,并善于讀書。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儒、道、佛等各家之書他都讀,他還手抄過大部史籍。文學方面,毛詩國風、離騷、楚辭、史記不必說;前代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白居易、劉禹錫的作品都深深影響他;陶淵明詩他還都和過。同時代的先輩歐陽修、梅圣俞之書亦是如此。如果把他全部作品里提到過的作家作品編個目錄,一定洋洋大觀,當然這樣還不能包括他讀過而未提及的。而他批判地擇取、不肯盲從,并要消化以后成為己有的科學態(tài)度:如

17、說經(jīng)過仔細觀察,“盡其自然之理,而斷之于中,其所不然者,雖古之所謂賢人之說,亦有所不取”;5P1379“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P340“涉其流,探其源,采剝其華實,而咀嚼其膏味,以為己有?!?P359為文者應該明理,即認識和把掌握事物的所謂“常理”或“必然之理”。讀書有助于明理,但只是讀書還遠遠不夠,必須親自仔細觀察:“幽居默處而觀萬物之變,盡其自然之理。”5P1379他體會到,養(yǎng)成了仔細觀察的習慣,“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有好草書,夜夢則見蛟蛇糾結(jié),數(shù)年,或晝?nèi)找娭?,草書則工矣。”5P2191為什么會這樣?因物理是相通的:“物有畛而理無方,窮天下之辯,不足以盡一物之理。達者寓物以發(fā)其

18、辯,則一物之變可以盡南山之竹。學者觀物之極,而游于物之表,則何求而不得?”52067 學而不思則罔,經(jīng)常在觀察、思考,往往就能觸類旁通,得到意外的啟發(fā)和收獲?!捌渖衽c萬物交,其智與百工通?!保〞畈畷r后)觀察一定要客觀,不能主觀情緒去觀察,“非至靜無求,虛中不留,烏能察物之情如此其詳哉。”(書黃道輔后)觀察要精神專注,深入對象,例如“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莊周世無有,誰知此疑神?!?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文與可畫竹能畫出竹的常理,顯得特別清新,同這很有關系。粗心大意,觀物不審,必然要鬧笑話。他以為觀察一定要精細,不明白的一定要不恥下問,“耕

19、當問奴,織當問婢”,“君子是以務學而好問也?!睘榱嗣骼恚袝r憑觀察和多問也仍難解決問題,得親自參加實踐。譬之游泳,如想真正學會它,就必須自己下水去練習?!澳戏蕉鄾]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P1981學游泳須懂水性,要懂水性便須經(jīng)常到水里去練習,求得熟悉?!笆乐缘勒撸蚣雌渌姸?,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道可致而不可求?!?同上)即使把指導游泳的書背得滾瓜爛熟,如果始終不下水練習,終歸不行。許多事物的規(guī)律,確實只有在實踐中才能把握到,憑空去求是無裨實用的。為文

20、者還應該多作多改,勤學苦練?!肮P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獻之,筆禿千管,墨磨萬鋌,不作張芝作索靖。”5P2170蘇軾的“天才”,正是這樣練成的。他曾對人說:“知日課一詩,甚善。此技雖高才,非甚習不能工也。”(與陳傳道)他寫詩文,平時注意積累材料,主張“凡讀書可為詩助者,但置一冊錄之,亦詩家一助?!?宋何谿汶竹莊詩話卷一引蒼梧雜志)“有道而不藝,則物雖形于心,不形于手?!?P2211熟能生巧,但多作多改才能熟。(三)“意”與“情”的關系:真情實感,“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文學作品是否成功,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它是否感人。故而,文學作品要蘊有豐沛的真情實感,才能動人心魄,感人肺腑;文章惟有真實,才

21、能寫出事物的個性特征,使之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這一點為古往今來文學家之共識。袁宏道與丘長孺書說:“大體物真則貴,真則我面不能同君面,而況古人之面貌乎?”寫出了事物的真,才能凸現(xiàn)事物的個性特征。蘇軾認為,審美的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造正是藝術家內(nèi)在自然即真實情感的表現(xiàn),是人在客觀事物激發(fā)起強烈的按捺不住的情感沖動狀態(tài)下勃發(fā)而出的,即所謂“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豈可得耶?”情不得已發(fā)而為藝術,就達到了“誠”,藝術品也就有了感人的力量:“或千金與人,而人不喜,或以一言使人,而人喜之者,誠與不誠故也”。蘇軾顯然把藝術家是否真誠地吐露情懷視為藝術品能否感染人、打動人的先決條件,而認為任何矯情偽性

22、,無病呻吟,都是違背藝術規(guī)律的。他屢次強調(diào)了藝術創(chuàng)造乃藝術家真情于胸,“不能不為”的事實,南行前集序云:夫昔之為文者,非能為之工,乃不能不為之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勃郁,而見于外。夫雖欲有,其可得耶?自少聞家君之論文,以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故軾與弟轍為文至多,吾未嘗敢有作文之意。5P323蘇軾特別強調(diào)文章要有真情實感,而且這種感情要是從心底發(fā)出的,不能不發(fā)出的肺腑之言。他說:“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保ㄗx孟郊詩)雖然蘇軾不滿意孟郊詩思艱澀,卻稱贊孟詩所發(fā)出的牢犖憂愁是發(fā)自肺腑,故而動人至深。蘇軾批評李方叔的文章說:“前所示兵鑒,則讀之終篇,莫知所謂。意者下未甚得于中

23、而張其外者。”5P1420“未甚得于中”,是說胸中積蘊得還不夠,這個時候“張于其外”,就會覺得十分勉強。曾棗莊先生說:“文藝作品所表現(xiàn)的感情不僅應該是真實的,而且還應該是熾熱的。蘇氏父子都反對為文造情,無病呻吟,無話找話說?!苯又忠颂K軾南行集前敘,區(qū)別了兩種情況:一是為文造情,為文而文;一是“不能不為之文”,是“不能自已之作”,8這是符合蘇軾本意的。蘇軾在通判杭州時說:“非詩能窮人,窮者詩乃工,此語信不妄,吾聞諸醉翁?!彼^“詩窮而后工”,就是說,只有當詩人在生活中親身經(jīng)歷了很多的挫折失敗后,這樣發(fā)出來的感嘆才是真實的。而這種感嘆一旦通過文學作品發(fā)出來,就特別容易動人心魄。所謂“滿心而成,

24、肆口而發(fā)”,才是肺腑之言。蘇軾贊同歐陽修“詩窮而后工”的觀點。蘇軾這里講的“窮”、“困”,多是指政治上的失意而非生活上的窮困。因為和蘇軾交往的多是士大夫,極少有衣不蔽體的下層百姓。像王定國、趙薦,都是在職官員。但是仕途偃蹇所帶來的憤懣不平之氣,只能通過詩歌來抒發(fā),故而韓愈有“不平則鳴”之慨。(四)“意”與“文”的關系:“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蘇軾說為文必須“以一物攝之”,這“一物”指的就是“意”,也可以理解為主題思想。蘇軾論詩深受其父蘇詢的影響,強調(diào)有為而作、針砭時弊,以達到“濟世”、“救時”的目的。他曾說:昔吾先君適師,與卿士大夫游,歸以語軾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將散矣。士慕

25、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見其兆矣。以魯人鳧繹先生之詩文十篇示軾曰:小子識之,后數(shù)十年,天下無復為斯文者也。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5313蘇詢對當時文壇現(xiàn)狀的分析及其發(fā)展趨勢的預見,未必全面、準確,但批評了“慕遠而賤近”的崇古苗頭,和“崇華而賤實”的追求形式、技巧而脫離現(xiàn)實的傾向,可謂切中時弊。所謂“文章其日工,而道將散”云云,主要指形式工巧靡麗而缺少充實內(nèi)容的一些作品。蘇詢講的是文章之“道”,并非仁義道德、義理性命,他擔心的是詩文補救時弊的社會功能有可能削弱。蘇軾正是以此思

26、想為創(chuàng)作基礎,要求文章“有為而作”,針對現(xiàn)實,發(fā)揮針砭時弊的作用?!把员刂挟斒乐^”,并不是目的,目的是“療饑”、“伐病”,有益于國家民眾。他在題柳子厚詩中也提出過“詩須要有為而作”的命題。蘇軾曾寫過一首戲足柳公權聯(lián)句詩,其序云:“宋玉對楚王:此獨大王之雄風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譏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柳公權小子與文宗聯(lián)句,有美而無篇,故足成其篇云?!逼湓娫唬骸叭私钥嘌谉幔覑巯娜臻L(唐文宗)。薰風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柳公權)。一為居所移,苦樂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陰分四方(蘇軾補句)?!碧K軾的意圖十分明確,寫詩就要充分發(fā)揮詩歌的社會功能,有所勸誡,有補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飾現(xiàn)實,阿諛奉承。蘇軾在向

27、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詩獲罪的原因時說:“昔先帝召臣上殿,訪問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屢論事,未蒙旅行,仍復作詩文,寓物托諷,庶幾流傳上達,感吾圣意”。這說明蘇軾確實有意繼承風、騷以來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提倡充分發(fā)揮文學的社會功能,以揭發(fā)流弊,拯時救世。他的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吳中田婦嘆等詩作,正是在這種文學思想指導下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主義名篇。蘇軾在答喬舍人啟中寫道:“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后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國之將興也,貴其本而賤其末;道之將廢也,取其后而棄其先。用舍之間,安危攸寄?!弊髡甙盐恼轮亍绑w用”還是重“華采”與國家的興亡聯(lián)系起來,強調(diào)“以體用為本”?!耙泽w用為本”與“有

28、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在蘇軾文藝觀中的反映。在答虔倅俞括奉議書中還說:“今覽所示議論,自東漢以下十篇,皆酌古御今,有意乎濟世之實用。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與凡學道之君子也?!薄坝袨槎鳌保簿褪恰坝幸夂鯘乐畬嵱谩?,把發(fā)揮詩文的社會作用,作為寫作的宗旨,這是蘇軾一貫遵循和倡導的寫作原則。這種思想并非蘇軾首創(chuàng),而是繼承和發(fā)揮詩文革新的傳統(tǒng),因此他對韓愈和歐陽修推崇備至。蘇軾所作潮州韓文公廟碑,稱頌韓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此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對韓愈的歷史作用和人格作了過高的評價。其六一居士集敘說,宋興七十余年來,“斯文

29、終有愧于古,士亦因陋守舊,論卑而氣弱。自歐陽子出,天下爭自濯磨,以通經(jīng)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諫為忠。至嘉裕末,號稱多士,歐陽子之功為多。”從蘇軾的有關言論及思想來看,其“言必中當世之過”的思想應包含著兩方面的內(nèi)容:1、有意而言蘇軾在策總敘中說:“臣聞有意而言,意盡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P225這個“意”,就是指文章要言之有物,要有內(nèi)容,不能言不及義。如果文章有內(nèi)容,那就是天下的“至言”。蘇軾對文章內(nèi)容的要求又是什么呢?就是要“酌古以馭今,有意于濟世之實用,而不志于耳目之觀美”。具體來說,就是“以通經(jīng)學古為高,以救時行道為賢,以犯顏納諫為忠”。所以,這個“意”就是“濟世”和“救

30、時”。這一思想,蘇軾是師承了歐陽修“我所為文,必與道俱”的主張而又有所發(fā)展。歐陽修在談到學“道”時,曾反對“棄百事不關心”的做法。而蘇軾的“道”,就比歐陽修的更為寬泛了。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蘇軾還從文章學的角度出發(fā)來闡明“意”的重要:人才以智術為后,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國之將興也,貴其本而賤其末;道之將廢也,取其后而棄其先。用舍之間,安危攸寄。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寫文章,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應該言之有物。這個“物”,在思想內(nèi)容上來說,應該是“通經(jīng)學古”的、經(jīng)得起考驗的真理;在具體寫作內(nèi)容來說,應當是“救時行道”、“犯顏納諫”的,即要敢于指摘時弊,不怕得罪權貴。蘇軾認

31、為,只有這樣的文章才能有益于社會。2、敢于觸及社會弊病寫文章要有“救時”、“濟世”之意。具體到某一個時代來說,又應該怎樣來“救時”、“濟世”呢?蘇軾牢記其父蘇洵對他兄弟說的話:昔吾先君適京師,與卿士大夫游,歸以語軾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將散矣!士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見其兆矣!”以魯人鳧繹先生之詩文十余篇示軾曰:“小子識之,后數(shù)十年,天下無復為斯文者也?!毕壬娢?,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沒,而其言存。5P313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首先,“言必中當世

32、之過”的含義實質(zhì)就是今天所說的作家應當干預生活,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重大問題要提出自己的意見,尤其是對錯誤和黑暗的社會現(xiàn)象,要加以揭露和批判。正如蘇軾在答虔倅俞括奉議書中說的:“今觀所示議論,自東漢以下十篇,皆欲酌古以馭今,有意于濟世之實用,而不志于耳目之美觀,此正平生所望于朋友與凡學道之君子也?!彼?,他批評當時的文人:“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逼浯?,要做到“言必中當世之過”,作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就應該是善意的,要抱著療救社會的態(tài)度來寫,使之達到“療饑”、“伐病”的社會效果,而不是泄個人的私憤。從蘇軾本人的創(chuàng)作實踐來看,無論什么文體的寫作,他都能遵循“言必中當世之過”這一原則。如議論文中的策論,就是

33、在當時王安石變法的激烈爭論中,針對當時北宋“三冗”(冗官、冗兵、冗費)和“三患”(無財、無兵、無吏)的現(xiàn)實,提出的“任人、立法、安民、訓兵”的改革策略,可說抓住了北宋政權的要害。散文也是這樣,如謝歐陽內(nèi)翰書就針對當時文壇上的浮艷文風,提出了要恢復兩漢平實文風的設想和建議。詩歌就更不用說了。例如在王安石變法期間,他將在杭州地區(qū)看到的社會現(xiàn)實寫成了好些詩歌,反映新法給農(nóng)民帶來的不便,如山村五絕;貶到黃州后,還寫了漁蠻子;貶到惠州之后,又寫了荔枝嘆等著名的諷喻現(xiàn)實的詩歌??梢娞K軾是抱著療救社會的目的來寫作的。(五)“意”與“言”的關系:辭達,意盡而言止,語言平淡自然蘇軾認為,優(yōu)秀的文章,不是刻意做出

34、來的,而是胸中有所感觸,有一種不得不寫出來的傾吐欲望,方才動筆寫出來。這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他在南行前集敘里說:“昔之為文也,非能為之為工,乃不能不為之為工也。山川之有云霧,草木之有華實,充滿郁勃而見于外。夫雖欲無有,其可得耶?”那種做出來的文章,雖然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卻沒有多大的價值。關于文貴自然,蘇軾提出了他獨創(chuàng)的“辭達”說:孔子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又曰:辭達而已矣。夫言止于達意,則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蓋千萬人而不一遇也,而況能使了然于口與手乎?是之謂辭達。辭至于能達,則文不可勝用矣。(與謝民師推官書)5P1418答虔倅俞括奉議書亦云:“孔子

35、曰:辭達而已矣。物固有是理,患不知,知之患不能達之于口與手。所謂文者,能達是而已。”蘇軾贊揚王庠的文章也說:“所示著述文字,皆有古作者風力,大略能道意所欲言者??鬃釉唬恨o達而已矣。辭至于達,止矣,不可以有加矣?!?P1422關于“辭達”的解釋,歷來眾說紛紜。我們先把蘇軾的這段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仔細地研究一下:孔子說:“說話不講究修辭,不能傳布到遠方。”又說:“文辭在于表達思想而已?!比绻驗檠赞o僅僅是表達完意思后打住了,就懷疑它沒有文采,這是大大地不對的。追求、把握事物的精妙之處,就好像把風栓系住、把影子捕捉住一樣困難。能在心里清楚地了解、把握事物特征的人很少,千萬人中也難找到一個這樣的人,何

36、況能把事物的特征通過口和手清楚地表達來呢?這就是辭達。言辭到了能表達自己意思的時候,則文章就使用不盡了?!把灾褂谶_意”,即使沒有很多的文采,只要能表達清楚作者的意思,就是“辭達”,蘇軾認為,這樣的文章就是最好的文章了:“有意而言,意盡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描寫對象是什么樣子,文章就寫成什么樣子;心中所要說的意是什么,文章就表達什么。這就像水一樣,盛著水的容器是什么樣子,水就是什么樣子。故而,蘇軾把作文時的這種狀態(tài)比作流水,能隨著描寫對象的不同而隨物賦形。他在自評文里有一段著名的話: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

37、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5P2069寫作時文字如泉水流出,沒有絲毫的勉強,自然而然,下筆千言。說完了立刻收筆,沒有一句廢話。郭雋杰先生解釋“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說:“這里所謂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即是說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是隨著內(nèi)容的不同而變化,內(nèi)容便是物,這是最基本的要素,決定的要素?!? “水”,在蘇軾看來在最有“道”的特征的事物,它的文采是因風吹水,自然產(chǎn)生的,所以“幾于道”。蘇軾常用行文如水來贊揚好文章。他稱贊謝師民的文章也能做到如他一樣“行云流水”的自然: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觀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

38、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與謝民師推官書)意之所至,文亦隨之而至,意盡則言止。寫文章完全是為了表達自己心中的意思或情感。所這樣寫文章,才有一種創(chuàng)作的快感:“某生平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 在詩文創(chuàng)作風格上蘇軾崇尚自然天工。他贊謝民師的文章風格時說:“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與謝民師推官書)這也正是他的文學見解所在,有意而言、意盡輒止,不受束縛。蘇軾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一定要追求自然入妙,渾然天成。好詩不在字句的奇險、辭藻的華麗,而在于沖口而出天然自得。他十分贊賞謝眺“好詩圓美流轉(zhuǎn)如彈丸”的觀點,詩歌流轉(zhuǎn)圓熟、

39、不假雕琢,妙造自然。無論寫物、抒情都要“詩從肺腑出”,反對“曲折拳曲以合規(guī)繩,曾不得自伸其喙”的作品。他贊柳宗元的詩說:“柳子厚云: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扁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人情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碧K軾所以欣賞此詩,是因為它自然地表現(xiàn)了作者高懷絕世的人格風貌,抒發(fā)了清峻高潔的性情,達到了自然天成的藝術境界。蘇軾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要達到“自然”的境界還應該追求“神似”,傳達出客觀外物之神。在評詩人寫物一文中說:“詩人有寫物之功: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他木殆不可以當此。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花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決非紅梅詩。

40、此乃寫物之功。若石曼卿紅梅詩云:認桃無綠葉,辯杏有青枝。此至陋語,蓋村學中體也?!?P2143蘇軾在此贊的三首詩都有寫物神似的藝術特點。批評的石延年詩,詞語非不工,但不懂寫物神似的道理,把紅梅比桃杏,認為區(qū)別在青枝綠葉的有無,專務形似,沒有傳紅梅之神,蘇軾譏之為“至陋”的“村學中體”,入木三分。他所言的詩人寫物傳神之功,就是要求在描寫客觀事物時,抓住個性特征,傳出精神,反映出特有的本質(zhì)。另外,蘇軾十分贊賞司空圖的“味外味”說:“司空表圣自論其詩,以為得味于味外。綠樹連村暗,黃花人麥稀。此句最善。又云: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吾嘗游五老峰人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棋聲,然后知此句之工也?!?/p>

41、5P2119這主要是欣賞他平淡的文字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閑情逸趣,這一點與他評陶、柳詩所表露的思想旨趣是一致的。在評韓柳詩一文中說:“所貴乎枯澹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邊皆枯澹,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邊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別其中邊者,百無一二也。”5P2109詩外形質(zhì)樸,而實際上蘊涵著華美的文采。仕途的坎坷不平和佛老思想的影響使他從中年開始向往和追求這種枯淡的詩風,因為枯淡的詩風于平淡中表現(xiàn)出“至味”,即陶、柳詩中那種不合流俗、崇尚真樸、恬淡自適的人生況味。二、蘇軾“以意為主”文藝觀提出的原因“主意”思想并非蘇軾的獨創(chuàng),它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

42、正是有了前人的積累鋪墊,蘇軾才能提出具體豐富的“主意”文藝觀。同時一個理論的提出都與提出者的成長壞境、家庭氛圍及社會壞境有關,它不是憑空捏造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積累及創(chuàng)造能力。(一)前人文藝理論對蘇軾的影響“以意為主”的文藝觀并不是蘇軾的原創(chuàng),它經(jīng)過了漫長的發(fā)展階段。先秦兩漢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以意為主”的文藝觀。“以意為主”首先體現(xiàn)在詩歌領域中,在國語魯語下中有“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的說法。在藝術領域中,“以意為主”文藝觀則主要表現(xiàn)在“詩言志”思想中,詩歌是用來表達作者的志向或情感的,也就是作者的“意”。兩漢時期,儒家學說被立為正統(tǒng)思想,逐漸走向僵化,成為統(tǒng)治者手中的愚民工具,“以意為主”的文

43、藝觀走向了衰落。魏晉時期,玄學開始興起,佛學開始繁盛。玄佛思想中空靈的宇宙生成理論,特別是言意關系的論述對當時的審美理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為“以意為主”思想在藝術美學中的復蘇提供了最適宜的水土環(huán)境。魏晉玄學的主要理論成果見于王弼的周易略例。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篇云:“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盡意,而象可忘也;重畫以盡情,而畫可忘也。”王弼在此將道家的言意思想作了進一步的改進與發(fā)展,使其更適用于藝術領域,為唐宋時期“主意

44、”文藝觀的逐漸走向成熟提供了深層的哲學背景。最先流露出“以意為主”傾向的要算陸機的文賦?!霸娋壡椤?,陸機所說的“情”實際是被理性凈化的情感?!霸娋壡椤辈⒉坏扔凇霸娭髑椤?,陸機所謂的“詩緣情”是指詩緣情而生、因情而起,也即他所說的“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他的貢獻在于以理論的形式明確了情在詩歌中的原發(fā)性與先行性特征。但這并不意味著是情就是他詩文創(chuàng)作的目的,更不能意味著他主張以情為本。確切地說陸機追求的藝術本體應該是既含情又含理的“意”。劉勰在其文心雕龍中本著“唯務折衷”的思想原則,經(jīng)常情、理或者情、志并用,調(diào)和感性與理性而向“意”過渡的傾向更加明顯。而其原道篇:“惟人參之、性靈所鐘、是謂三

45、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币褞捉凇耙狻钡谋举|(zhì)。另外劉勰還專設隱秀一篇,認為真正的文應“有秀有隱”,并將隱定義為“文外之重旨”,強調(diào)“隱以復意為工”,已明確提出了意之內(nèi)涵的多層次性特征。這對唐宋時期的文論家特別是蘇軾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鐘嶸的詩品則從批評、鑒賞的角度進一步豐富了“以意為主”文藝觀的內(nèi)容。最突出的貢獻主要有兩點:一是“自然英旨”的提出。他批評張華詩“其體華艷,興托不寄。巧用文字,務為妍冶?!迸u齊永明時期的聲律理論因“王元長創(chuàng)其首,謝眺、沈約揚某波”而使“士流景慕,務為精密,襞積細微,專相陵架。故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敝鲝垺暗钋鍧嵬?,口吻

46、調(diào)利,斯為足矣”。他所提出的這種“清濁通流,口吻調(diào)利”而有興有寄的自然“真美”成為后世以“意”為藝術本體的美學家與創(chuàng)作家們追求的目標。特別是他所主張的“自然”,“不像莊子那樣完全否定人為的努力,而是認為應當經(jīng)過人為的努力而達到出神入化、天衣無縫的水平?!?0這與蘇軾所謂的清新自然、“絢爛之極乃造疏淡”的主張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二是“滋味”說的提出。鐘嶸認為“五言居文辭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倍堋笆刮吨邿o極、聞之者動心”的作品,才是“詩之至也。”他還以“興”作為詩歌產(chǎn)生“滋味”的首要條件,并且在前人以“興”起人性情的基礎上進一步縱深為“文己盡而意有余”,他所謂的有余之“意”實質(zhì)上亦即“主

47、意”思想中所主之“意”。此一時期甚至已經(jīng)明確提出了“以意為主”的主張,如范曄在獄中興諸甥侄書中說:“常謂情志所托,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绷罟碌聴崩^承了范曄的思想于唐初首先提出了作文應“以氣為主,以文傳意”11的主張。不但以意為文之本體,且將氣與意并提,明確了兩者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這一觀點后來為蘇軾所繼承并進一步擴展到畫論批評,以“意氣”作為士人畫的評價標準。令孤德棻的這一觀點在詩文論中同樣產(chǎn)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遂開始了后世直接以“意”論詩文的傳統(tǒng),如王昌齡的詩格:“夫作文章,但多立意?!彼衷姷木辰鐬槿?,特別強調(diào)“三曰意境。亦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則得其真矣。”開中國美學意境論之先河??追f達毛

48、詩正義卷一:“詩者,人志意之所之適也?!倍拍链鹎f充書:“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景章句為之兵衛(wèi)?!惫鹆执敬髱熢娫u:“一曰: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二曰:遠不言遠,意中含其遠;三曰:閑不言閑,意中含其閑;四曰:靜不言靜,意中含其靜。”等等。遺憾的是,以上諸多以“意”論詩、文的觀點,大都語焉不詳,對“意”的內(nèi)涵缺乏全面的理解與闡發(fā)。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正是這些語不詳而意不齊的零散論述孕育了蘇軾成熟而完善的“以意為主”文藝觀。給蘇軾“以意為主”的審美藝術觀以最直接影響的恐怕要算他同時代稍早的歐陽修和梅堯臣了。歐陽修是蘇軾的恩師,而梅圣俞是歐陽修的摯友。蘇軾的有些觀點深受他們二人的影響。如他的“善畫

49、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以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即與歐陽修的“古畫畫意不畫形,梅詩詠物無隱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見詩如見畫”如出一轍;而其“窮而后工”的思想則直接來自歐陽修的“非詩能窮人,殆窮者而后也?!?梅圣俞詩集序)歐陽修的書法理論如“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為勞也,有以樂其心,不知物之為累也。然則自古無不累心之物,而有為物所樂之心?!?試筆)也被蘇軾所繼承。另外蘇軾對平淡、閑適、自然的推崇也與“以閑適古淡為意”(歐陽修六一詩話語)的梅堯臣有關??梢哉f,“以意為主”思想經(jīng)過了從先秦到北宋漫長的歷史歷練,最終才在蘇軾身上積淀并升華為系統(tǒng)的文藝思想體系。沒有前人的鋪墊,也就沒有蘇

50、軾的完善而系統(tǒng)的“主意”審美觀。(二)北宋當時的文壇風貌及文學思潮蘇軾有感于北宋初年文壇上的靡艷和怪澀文風,立志革除之。自古以來,在我國文壇上都會不時地出現(xiàn)一種浮艷的文風,南朝梁陳時代就曾出現(xiàn)過一次較大的綺麗的形式主義文風。這些作品不僅靠搬弄典故來寫詩,而且以描寫女性的姿態(tài)為內(nèi)容,有的還有很濃的色情味道。所以劉勰批評這類作品“繁采寡情,味之必厭?!保ㄎ男牡颀埱椴桑┧逄莆宕?,有過之而無不及。直到北宋初年,楊億、劉筠一派“西昆體”作者,崇尚聲偶之辭,浮艷之文風盛行。與此同時,又出現(xiàn)了一種既有別于西昆體的浮華,又與平易風格相對立的“險怪”文風的“太學體”?!疤珜W體”“以怪誕詆訕為高,以流蕩猥瑣為贍,

51、逾越繩墨,惑誤后學。”12所以,不管是“西昆體”也好,還是“太學體”也好,都是毫無實際內(nèi)容的文字游戲。蘇軾對這種文字游戲深惡痛絕。所以,當蘇軾考取了進士之后,便在謝歐陽內(nèi)翰書中批評了當時的文風:自昔五代之余,文教衰落,風俗靡靡,日以涂地。圣上慨然太息,思有以澄其源,疏其流,明詔天下,曉諭厥旨。于是招來雄俊魁偉、敦厚樸直之士,罷去浮巧輕媚、叢錯采繡之文;將以追兩漢之余,而漸復三代之故。士大夫不深明天子之心,用意過當,求深者或至于迂,務奇者怪僻而不可讀。余風未殄,新弊復作。大者鏤之金石,以傳久遠;小者轉(zhuǎn)相模寫,號稱古文。紛紛肆行,莫之或禁。5P1423接著,蘇軾便向歐陽修表示,愿意在他的領導下為糾

52、正文風的流弊而斗爭:軾愿長在下風,與賓客之末,使其區(qū)區(qū)之心,長有所發(fā)。夫豈惟軾之幸,亦執(zhí)事將有取一二焉。5P1424(三)蘇軾家世對其的影響蘇軾出生于富有文化傳統(tǒng)的家庭,家庭文化氛圍的熏陶對他思想的形成、文學實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軾的“以意為主”的文藝觀,實際上是來源于其父蘇洵的家學思想。蘇洵一生都是崇尚“以意為主”的文藝創(chuàng)作思想的。他在上歐陽內(nèi)翰第一書說:他研讀論語、孟子等圣賢之文達七八年之久,自己有感觸了,才寫下了洪范論等7篇文章。這種情形,他說得非常形象:“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時既久,胸中之言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

53、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13P329洪范論等文章就是蘇洵讀了論語等圣賢的文章后,深有感觸,在“不能自已”的情況下,寫下了自己所要說的話。他在批評揚雄的太玄論中又一次談到他讀論語等圣賢之作而不得不寫文章的情形時說:“言無有善惡也,茍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則其辭不索而獲。方其為書也,猶其為言也;方其為言也,猶其為心也。書有以加乎其言。言有以加乎其心,圣人以為自欺。后之不得乎其心而為言,不得乎其言而為書,吾于揚雄見之矣?!?3P169這也是強調(diào)文章要寫自己內(nèi)心要說的真話,而揚雄就沒有說真話。所以對于揚雄的太玄,“君子無取焉耳”。在仲兄字文甫說中,蘇洵又提出了“風水相遭”說:“風行水上,渙?!贝艘嗵煜?/p>

54、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豈有求乎文哉?無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風之文也。二物者非能為文,而不能不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間也。故曰,此天下之至文也?!?3P412蘇洵認為,風和水互相遭遇而產(chǎn)生的波紋是天下最美的花紋,但它們產(chǎn)生的條件是“無意”的,“不期而相遭”的。用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那“水”就好比是作者的藝術修養(yǎng);“風”就好比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沖動、靈感。神來興會,兩者相遭,缺一不可。所以,說真話,崇尚自然,反對雕琢,是蘇氏父子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尚“意”文藝創(chuàng)作思想寫“真”的要求。蘇軾作文追述:昔吾先君適京師,與卿士大夫游,歸以語軾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

55、,而道將散矣。士慕遠而忽近,貴華而賤實,吾已見其兆矣?!币贼斎锁D鐸先生之詩文十篇示軾曰:“小子識之:后數(shù)十年,天下無復為斯文者也。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鑿鑿乎如五谷必可以療饑,斷斷乎如藥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一言焉?!逼浜蠖嗄?,先君既沒,而其言存。三、“以意為主”文藝觀的價值及影響“以意為主”的藝術美學思想到蘇軾被進一步發(fā)掘、提升和深化。蘇軾結(jié)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在繼承前人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吸取眾家之長,成其一家之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整體系,對后世文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一)對前人創(chuàng)作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打破了當時文壇的靡麗風氣在蘇東坡之前,對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表過比較有影響言論的,要數(shù)孔子、曹丕、陸機、葛洪、劉勰、鐘嶸等人。孔子最早在論語衛(wèi)靈公中提出了“辭,達而已矣”的創(chuàng)作思想。它的意思是說:言辭,能夠把作者、說話者的意思表達出來,就足夠了。這幾個字,簡明扼要地表述了言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